千米认识教案(专业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3:45:42
千米认识教案(专业14篇)
时间:2023-12-01 03:45:42     小编:QJ墨客

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教案的内容布局要合理,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以下是一些编写教案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米认识教案篇一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同学们学得很好。学校组织同学秋游,现在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设计一条路线,要求:1。从学校出发到游玩的.最后一处景点之间的路程不超过10千米;2。游玩的景点要尽可能多。四人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组设计得最好。(图略)。

千米认识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明白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经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本事,并且经过教学资料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进取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明白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师:我们一齐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暑假中有没有观看一场体育盛事——奥运会,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

生: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游泳、、、、、、

师: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

师: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有没有试过这些长度的跑步。

生: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经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体验1000米的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5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

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

(1)、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我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150+150+150+150+150+150+100。

4、那么我们亲自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1000米的真实长度,跑完后我们一齐。

迅速回教室分享一下大家的感受。

四、分享跑完1000米长度后的感受,继续探究米和千米的关系。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生1:1000米真的好长啊!

生2:跑到三圈的时候就很累了。

生3:1000个1米真的好长啊!

生4:1公里原先有这么长!、、、、、、、、、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

师: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

生:150米一圈得20圈才能完成3000米。

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

生:3个。

4、换一换。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总结: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

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齐解决。

六、巩固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我们一齐把今日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日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有多有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1、完成课件的题。

2、完成书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千米认识教案篇三

1、明确千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难点: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

师:这些都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当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设计意图:借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关于“千米”这一概念,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千米”也是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生2:“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是测量比较长的路程时选用的计量单位。

生3:“千米”也叫“公里”。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看起来大家对千米的了解还真不少呢。不过刚才大家所说的,都是凭自己的主观感觉猜测的,那么,到底1千米有多长,需要走多长时间?你们哪位同学估测得最准确,能不能自己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可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验证方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1:走一步大约长5分米,走20xx步大约是1千米。从学校门口出发,走20xx步,看走到什么地方是1千米,再计算一下时间。

生2: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沿着100米的跑道走10次,就是1千米,并计算一下时间。(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右下方图)。

生3: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沿着跑道走2圈半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例4情景图)。

……。

师:根据自己的验证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各小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走1千米大约需要15分钟。

三、总结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考查知识点:对千米的认识;能力要求:掌握并运用千米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要知道沿着这条铁路线从北京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首先要确定出行方式,然后确定这种出行方式的运动速度。

步行每小时行4千米,用2313÷4,大约用580小时。

火车每小时行80千米,用2313÷80,大约用30小时。

教材习题。

教材第26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1千米=1000米。

教学反思。

1、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对此概念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在哪里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过“千米”,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了1千米的概念。

2、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教师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幼儿园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1千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从而比较自然地认识“千米”。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1千米或几千米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悟。

千米认识教案篇四

教材第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师: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暑假中有没有观看一场体育盛事——奥运会,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

生: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游泳、、、、、、

师: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

师: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有没有试过这些长度的跑步。

生: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体验1000米的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5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

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

(1)、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150+150+150+150+150+150+100。

4、那么我们亲自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1000米的真实长度,跑完后我们一起。

迅速回教室分享一下大家的感受。

四、分享跑完1000米长度后的感受,继续探究米和千米的关系。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生1:1000米真的好长啊!

生2:跑到三圈的时候就很累了。

生3:1000个1米真的好长啊!

生4:1公里原来有这么长!、、、、、、、、、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

师: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

生:150米一圈得20圈才能完成3000米。

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

生:3个。

4、换一换。

5、总结: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

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六、巩固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有多有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1、完成课件的题。

2、完成书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一、说教材。

《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中的第三个课题,从教材编排看是在学习了米、厘米、毫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对长度单位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对较小的长度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已掌握了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直至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主要考虑:

1、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通过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马拉松展开课题。让学生自己推出米和千米的关系,感知1千米时,实际运用到我们学校的操场上长度,让学生自己到操场上体验一千米的长度。

2、重视估测,力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告知我们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让学生自己琢磨出1000米的长度应该跑几圈,并切实体会跑完后的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引入、感知——展开、体验——巩固、应用——总结、回顾”为主线展开的,分四个环节进行的。

(一)第一个环节:引入、感知。

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一定的引导,再。

根据实事消息暑假中的奥运会展开对话,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出公里。

(二)第二个环节:展开、体验。

再展开了公里和千米的关系后,老师继续提问:米和千米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从。

已经学过的知识构架中猜想、推究出1000米=1千米这个公式,在知道这个公示后,老师提示咱们学校操场一圈又150米,那么再次让学生自己算出或者推算出要几圈才是1000米。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到操场上去体验1000米长度。并分享感受。

(三)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

分享完感受后继续展开对1000米=1千米公式的学习,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并系统的将所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做一个清晰的关系概述,让学生整体感知并强化记忆,通过一些有趣、生动的习题巩固所学的新知,从而让学生将内容尽量的吸收。

(四)第四个环节:总结、回顾。

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完成课后的练习。

千米认识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7-8及练习二第1、2、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日常生活中和千米有关的标志。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长度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米=()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

2、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二、认识千米。

1、情境引入:出示p7例3主题图1。

爸爸妈妈开车带小明和小叶出去旅游。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分析信息的含义,找出图中的`一个新单位——千米。

叶镇21千米就是指离叶镇还有21千米,灵山23千米指离灵山还有23千米。

3、小结:千米(它的另一个名字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单位。

4、你们以前在生活中看到过千米(或公里)吗?与大家说一说。

比如出租车打表、车站的里程表等。

三、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小明和小叶来到了叶镇。在体育场,看到了小朋友们正在举行运动会。(出示p7例3主题图2)。

2、你们知道体育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

1千米(公里)=1000米。

让学生初步感知千米与米的关系。

4、活动——找千米。

(2)4人小组交流自己生活中知道的千米,组长向全班汇报交流。

老师对学生找出的千米给出评价,从合理性方面考虑。

四、感受1千米。

1、量一量。

小组合作测出100米的长度,并在50米处做上一个记号。

2、走一走100米和50米。

a、睁开眼睛看,走一走。

b、在头脑里记下100米的长度,闭上眼睛走一走大概到什么时候会走到100米。

3、估一估。

a、闭上眼睛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

b、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开始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

c、对结果进行测评。

五、练习巩固。

1、练习二第1题。

这是一道巩固长度观念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然后再校对。

2、练习二第2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3、练习二第4题。

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千米认识教案篇六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推算,让学生体验、联想,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

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熟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1、请学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记录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数。(一步大约是半米,100米大约走200步)。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多媒体课件、软尺。

(一)多元复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吗?先估计一下,再用软尺测量。

2、咱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高呀?谁来估计一下。

3、大家在回答问题时,用到了两个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米m,厘米cm。

(二)需求导入。

1、(出示图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能用米和厘米作单位吗?用厘米做单位是12000000厘米,用米做单位是120000米。

2、读一读,说说读这两个数时的感受。

(预设:不会读、数太大了……)。

3、谁能换一个单位表示?读一读,说一说感受。

(120千米,数比较小,读起来容易。)。

(预设1:能,可以换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预设2:不能,不知道。引导:可以用千米表示。出示:120千米。)。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也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千米(公里)km。

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同学们说一说在哪儿见过或听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2)老师找到了一些用千米作单位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长城全长大约6700千米;地铁1号线全长大约30千米;珠穆朗玛峰大约高9千米;地球的最深点在斐查兹海渊,深度大约为11千米。

(3)说说测量什么长度时适合用千米作单位?

小结:特别长、特别深、特别高……。

3、猜测1千米有多长。

同学们猜一猜1千米有多长?同学们谁猜的对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1、在手拉手活动中,初步感悟1千米。

(1)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用手比一比。

(2)请5个同学手拉手,说说大约有多长?

(3)10个同学手拉手呢?100个同学呢?

(4)1000米有多长,需要几个同学手拉手?

(1000米很长很长……)。

2、通过教室的长度累加,再次感悟1千米。

(1)知道咱们的多媒体教室有多长吗?咱们手拉手量一量。

(2)算一算,1000米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排列在一起的长度?感觉怎么样?

3、借助学生的活动体验,进一步感悟1千米。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走完100米跑道,大约走了多少步?

(2)小组汇报: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3)照这样计算,1000米要走几次?大约走多少步?

(4)走10个100米的距离和走20xx步的距离大约都是1000米。

4、以周围环境为素材,深入感悟1千米。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从学校出发到哪儿的距离是大约是1000米?

(2)展示长度是1000米的路线。

出示图片:从学校门口到京深海鲜城的距离大约是1000米;

从学校门口到肖村的火车道距离大约是1000米。

(1)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太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它们区分开。

出示: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2)我们之前猜测1千米的长度对吗?

(3)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1千米=1000米1km=1000m。

小结:1000米也可以写作1千米。

(4)填空。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6000m=()km12km=()m。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从学校门口到宋家庄地铁站口大约2()。

(2)一支铅笔大约长18()。

(3)学校的旗杆大约高7()。

(4)中国的领土从东到西最远大约长5500()。

2、计算。

(1)一节地下管道的长度是20米,()节管道的长度是1千米。

(2)公共汽车1站大约长500米,()站之间的距离是3千米。

3、解决问题。

600米。

学校足球场。

350米700米400米。

图书馆小明家。

650米。

4、丰富知识。

(1)还有比千米更大的单位,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光年)。

(2)读一读: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离,它是由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来的,光行走一年的时间叫“一光年”。即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千米。

1、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课后用步测法测量:

(1)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2)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板书。

千米(公里)km米m厘米cm。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千米认识教案篇七

二,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米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离,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离,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沿学校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

步行的同学了解一下自己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策略。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环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交流导入,引出千米。

(一)交流信息。

提问: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沿学校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

(二)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温州到杭州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引出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00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建设银行,又经过镇政府门口,一直向北就来到了瓯海第三人民医院门口.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从学校门口出发一直向西至蟠凤路口.

方案二:从学校门口出发向西经一幼门口,再向北至经梧田高中.

方案三: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十字路口,再一直向南至温州中学门口.

……。

三,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指路标志)瓯海实验小学距温州世纪广场约7000米。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000米=7千米)。

2,(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3,(电脑出示《汽车速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4,(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5,(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0千米.

6,(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三)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四,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一)应用练习。

(二)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通过课前活动,即为学生课中研究1000米,认识千米提供了想象,折算,感受和思维的现实背景基础,又解决了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制约而不便操作的实践体悟问题,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

在"千米"概念的揭示及空间观念的构建过程中,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

交流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有关千米的应用知识,拓展了数学知识视野,而且在实际中进行换算,丰富了学生对原本枯燥的概念"千米"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感受了"千米"的数学和生活价值.

课后延伸探索,拓展"千米"价值,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估计。

生1:从学校门口到美能达照相馆那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我家住在梧田街54号,我每天步行回家,不用10分钟,所以我想1千米肯定比我家还要远.

师:恩,你说的有道理,不过从学校门口经梧田街再直到美能达照相馆那里还不到1000米,大约800米左右.

生2:我家住在老殿后,我每天回家大约15分钟,所以从学校到我家大约1千米.

师:同学去过他家吗(举手不到一半)他的回答也有道理,不过很多同学没去过他家.现在就请同学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像)。

教师引导: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熟悉的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建设银行,又经过镇政府门口,一直向北就来到了瓯海第三人民医院门口.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

师:我们已经知道1千米的大约路程,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1:挺累的.

生2:脚也会有点酸.

……。

片段二:应用练习。

生1:我准备步行,可以锻炼身体.

师:步行需要多少时间呢。

生2:1千米15分钟,4千米有4个15分钟要60分钟.

师:你算的真快.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选择吗。

生3:步行太费时间了,我选择自己开车到学校,这样又快又省力.

师:你知道自己开车需要几分钟吗(全班沉默)。

生4:1千米多一点.

师:是啊,那开车4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呢。

生5:开车大约需要4分钟.

师:是啊,你觉得开车怎样。

生5:很方便.

生6:我觉得骑自行车也可以,也很方便,还可以锻炼身体.

师:骑自行车大约需要几分钟呢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骑自行车大约需要15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都很有道理,还帮孙老师算出了花费的时间,这样孙老师上班就不会迟到了.

……。

六,教学反思。

(一)注重生活经验。

"千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建立1千米的表象难度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在课前,我亲自带领学生估一估,走一走100米的路程,并量出绕操场200米走一圈的时间,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前活动,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在课中,我又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我还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估计1千米的路程,使学生对1千米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为学生学习"千米"提供了理性思考的依据.

(二)重视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中,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后,我先让学生初步估计1千米的路程,再播放录像,跟着录像走一走1千米的路段,这样,学生想象中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观念.然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让学生进一步估计,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念后,在进一步估计中对1千米就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在练习中选择交通工具时,我又安排了估算时间的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培养.

(三)问题与思考。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匆;看似热闹,效果平平.这节课我让学生"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会,认识1千米究竟有多长,教师应该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等.所以我在这里让学生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但是虽然我这样说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马上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以至于浪费了一些时间,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思考.

执教:孙丹。

设计:孙丹指导:黄德杰。

孙丹:温州市瓯海区实验小学邮编:325014电话:357。

黄德杰:温州市瓯海区教师教育与科研中心邮编:325005电话:599。

千米认识教案篇八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将收集的数据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

2、导入新课。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有关千米的知识,感受“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互动新授

1、感受千米。

(1)师: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多少圈是l千米?

(2)引导:同学们分组活动,15名同学在跑道上走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走完l千米所用的时间;l5名同学在跑道上跑5圈,5名同学记录他们跑完1千米所用的时间。

2、体会i千米。

师:清同学们谈谈自己走或跑完l千米的感受。

3、估计1千米。

(2)引导:从学校出发到人民医院大约有多长?到图书馆大约有多远?……

学生通过“走”“跑”等活动体验l千米的长度。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1千米有多长,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结合学校周围交通图分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走一走”“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活动中思考。真实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体会出1千米真的很长。

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去估一估身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加深对长度单位“千米”的理解,同时也真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

千米认识教案篇九

1.对千米的认识;本节学习对长度的客观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然后才是千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与前面的毫米、厘米、分米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不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认识难度较大。

2.本节主要学习对千米长度的具体认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学情分析

1. 通过作业练习和复习课对学生的了解表明学生对前面学习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已经完全掌握。

2. 学生已经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和实际长度,但千米和前面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进率较大且不能直接拿出1千米的实物,所以要多借鉴现实中的具体情境认知千米的观念。

3. 本节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是不能最直观的认知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使学生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观念,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本课是系统学习长度单位在小学阶段的结束,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对米的认识上,通过学习,找到米与千米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的选择:

1、汇报课前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如走、跑、看等),经历想象、推测等思维过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通过录象、照片,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较长的长度引出千米。接着,再次展示录象中1000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直接感受1千米。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距离大约是1千米,怎么估计或是计算的,从而在学习4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新的千米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在旧知的回顾中找到新理知识的连结点。

3、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图片出示,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和千米的空间认识。

教学难点:千米的简单换算。

千米认识教案篇十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的意义,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用平方千米计量较大面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平方千米,了解它的作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通过合作讨论和小组交流认识并运用平方千米。

2、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到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平方千米,了解它的作用。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平方千米、公项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准确地运算。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观察想象、验证归纳等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这些面积单位。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这些填空题。

1、(1)4公顷=()平方米(2)73000平方米=()公顷

2、填一填

(1)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

(2)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为()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平方米,相当于()

出示课件1.指名答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课前先收集资料的方式对土地面积有所了解,课上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真实,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联系图片初步感知平方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也为学习新知设置一个知识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认识平方千米(板书)

二丶新授: 1.看到平方千米,你想到了哪个长度单位?(齐说)谁能说边长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呢?(指名答并说理由,评价)

出示课件2,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生读)

2.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的进率。

我们都知道1千米=1000米,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看看哪个小组表现最棒。) 指名答:你们同意吗?表扬说得好的同学 板书2 1000×1000=1000000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齐读2遍出示课件3,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也就是1000000平方米。

3.算平方米与公顷的进率,刚才我们推算出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进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公顷=10000平方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公顷与平方千米的关系吧! 出示课件4.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及时评价。

板书3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学了这么多,我们来运用一下,先思考,再举手答,看哪些人答得又对又快。

四、看课件

1、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想想表示什么面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小结:平方千米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通常用来表示县、省、城市的面积。

五、拓展练习

六、全课小结

谈谈收获!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好,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七、板书设计

认识平方千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千米认识教案篇十一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锦江小学校园及学生的特殊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的一些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一)复习导入

师:到目前为止,你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学习新知

1.认识1千米。

师:你感觉1千米应该有多长?

2.感受1千米。

师:1000个1米有多长?你来猜测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场,走两圈半就是1千米)

师:请每个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长,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师: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长,你想不想亲自到室外去验证一下?我们一会儿到外面去验证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长。

去室外体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步要匀,路线要直。

(2)数步数时可以用手指帮助计数。

(3)靠路边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学习汇报单

回到教室里,说一说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4.单位间的换算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阶段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写一篇数学日记———《感受1千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 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长。

2. 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

3. 你所熟悉的哪段路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

千米认识教案篇十二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丰富表象,学生举例身边的事物并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给学生提供操作、交流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在提供学习资料的基础上现场生成学习材料,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体长度,在头脑中比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长度的“模型”,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础和丰富的表象积累上,以直观、动态的录象播放让学生感知摩托车行驶1千米路程,用另一种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强化了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受性。

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设计巧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注重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新课标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于1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本身是枯燥的,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是机械被动的去学习。然而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补充,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以常见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如播放我国长江、雅鲁藏布江、火箭发射等图片,让学生对它们的长度、深度、高度进行千米和米的换算,使学生自然就融入了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把已有的经验作为支点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培养空间观念要将教学拓宽到生活空间。教师能借助学生对100米的长度的认识作为“敲门砖”,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通过课前感知、课中回忆、推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逐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背景中,引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三)给学生充分的感性积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教师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校门口到丽都美容院之间100米的长度入手,推想1千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物体利用数据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再让学生通过看摩托车行驶1千米的实际长度的录象,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注重感性积累与体验,在学生自己对知识的体验中建构新知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描述1千米的长度时,留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自己探索与交流,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室的2块地砖的长度大约是1米,20xx块地砖的长度约是1千米”、 “教室门约高2米,500个门叠起来的高度约是1千米,冲天了!”“小朋友走1米大约要2步,1千米大约要走20xx步”……这一环节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再创造”的时机,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的高潮,课堂显得真实而生动。

千米认识教案篇十三

教具学具:米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每小组一张,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课前活动:

先估一估100米的距离,再量一量,走一走100米的距离,看看需要走多少步。

沿学校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

步行的同学了解一下自己从家走到学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策略。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改造和组织了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其次,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环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交流导入,引出千米。

(一)交流信息。

提问:课前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了解相关的信息,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信息后教师板书:

1,走100米的路大约需要200步。

2,沿学校200米的操场走一圈大约需要3分钟。

(二)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的时候用到了一个长度单位——米,如果我们想要测量温州到杭州的距离,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呢(引出千米)。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引导: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千米有什么用1千米到底有多长什么地方用到千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联系实际: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能说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用米尺要量1000次。

方案二:走这样100米的路,要走10次。

方案三:走100米的路大约200步,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20xx步。

方案四:绕学校200米的操场要走五圈。

方案五:绕200米操场走一圈大约3分钟,所以走1千米的路大约需要15分钟。

……。

(三)估计1千米的距离。

1,初步估计: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学生估计,师生共同评价。

3,想象: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建设银行,又经过镇政府门口,一直向北就来到了瓯海第三人民医院门口。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4,体会感受: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5,进一步估计:(出示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

学生独立操作后交流汇报:(学生能汇报几种就几种)。

方案一:从学校门口出发一直向西至蟠凤路口。

方案二:从学校门口出发向西经一幼门口,再向北至经梧田高中。

方案三: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十字路口,再一直向南至温州中学门口。

……。

三,了解用途,体会价值。

(一)引导学生举例。

师:千米也称公里,用字母km来表示。(板书:公里,km),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想想看,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千米(公路上,摩托车表盘上等)。

(二)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老师也从生活中收集了一些"千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电脑出示指路标志)瓯海实验小学距温州世纪广场约7000米。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7000米等于多少千米呢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000米=7千米)。

2,(电脑出示珠穆朗玛峰山峰图)珠穆朗玛峰,高度约9千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师问:你又看到了什么9千米是多少米啊你能说说你思考的`过程吗(板书:9千米=9000米)。

3,(电脑出示《汽车速度表》)汽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80千米。

4,(电脑出示自行车行驶图)自行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大约是15千米。

5,(电脑出示温州至杭州高速图)温州到杭州高速公路连线全长约410千米。

6,(电脑出示万里长城图)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千米。

(三)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还可以表示比较长的物体长度。

四,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一)应用练习。

(二)课外拓展。

1,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千米,磁悬浮列车每小时可行驶()千米,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千米。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大约()千米。(课后可在父母的帮助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这些资料。)。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通过课前活动,即为学生课中研究1000米,认识千米提供了想象,折算,感受和思维的现实背景基础,又解决了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制约而不便操作的实践体悟问题,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

在"千米"概念的揭示及空间观念的构建过程中,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

交流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有关千米的应用知识,拓展了数学知识视野,而且在实际中进行换算,丰富了学生对原本枯燥的概念"千米"的学习情感,使学生感受了"千米"的数学和生活价值。

课后延伸探索,拓展"千米"价值,教师在落实了教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后,课末布置了学生课后实践调查活动,把学生带向了研究性学习的行为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环境。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一:初步估计。

生1:从学校门口到美能达照相馆那里。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我家住在梧田街54号,我每天步行回家,不用10分钟,所以我想1千米肯定比我家还要远。

师:恩,你说的有道理,不过从学校门口经梧田街再直到美能达照相馆那里还不到1000米,大约800米左右。

生2:我家住在老殿后,我每天回家大约15分钟,所以从学校到我家大约1千米。

师:同学去过他家吗(举手不到一半)他的回答也有道理,不过很多同学没去过他家。现在就请同学们跟着摄像机的镜头,走一走,看看1千米究竟有多长(播放录像)。

教师引导:请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在脑海里把这熟悉的段路再走一遍。我们从学校门口出发向东经过十字路口,再向北经过建设银行,又经过镇政府门口,一直向北就来到了瓯海第三人民医院门口。这段路程大约是1千米。

……。

师:我们已经知道1千米的大约路程,如果让我们步行1千米的路,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1:挺累的。

生2:脚也会有点酸。

……。

片段二:应用练习。

生1:我准备步行,可以锻炼身体。

师:步行需要多少时间呢。

生2:1千米15分钟,4千米有4个15分钟要60分钟。

师:你算的真快。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选择吗。

生3:步行太费时间了,我选择自己开车到学校,这样又快又省力。

师:你知道自己开车需要几分钟吗(全班沉默)。

生4:1千米多一点。

师:是啊,那开车4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呢。

生5:开车大约需要4分钟。

师:是啊,你觉得开车怎样。

生5:很方便。

生6:我觉得骑自行车也可以,也很方便,还可以锻炼身体。

师:骑自行车大约需要几分钟呢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骑自行车大约需要15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的建议都很有道理,还帮孙老师算出了花费的时间,这样孙老师上班就不会迟到了。

……。

六,教学反思。

(一)注重生活经验。

"千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建立1千米的表象难度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在课前,我亲自带领学生估一估,走一走100米的路程,并量出绕操场200米走一圈的时间,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前活动,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在课中,我又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我还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估计1千米的路程,使学生对1千米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为学生学习"千米"提供了理性思考的依据。

(二)重视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中,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后,我先让学生初步估计1千米的路程,再播放录像,跟着录像走一走1千米的路段,这样,学生想象中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观念。然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让学生进一步估计,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念后,在进一步估计中对1千米就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在练习中选择交通工具时,我又安排了估算时间的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培养。

(三)问题与思考。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匆;看似热闹,效果平平。这节课我让学生"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会,认识1千米究竟有多长,教师应该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等。所以我在这里让学生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但是虽然我这样说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马上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以至于浪费了一些时间,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思考。

千米认识教案篇十四

1、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和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体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建立1千米的概念。

课件,实物投影。

一、互动对话——生成“千米”的概念。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厘米、1米。(学生用手势,米尺或身边物体的长度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给下面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橡皮长4()学校跑道一圈长250()安镇到无锡的公路大约长14()。

师:我们安镇到无锡的公路长度,为什么眼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讲述:计算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板书:千米km)学习千米的读法。

二、师生探究——建构“1千米”的概念。

1、动态演示过程——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猜测:千米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长呢?猜猜看!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大家仔细观测公路长度的过程,把你看到的记下来。

多媒体可见演示:每测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别显示出“100米”“200米”“300米”……“900米”,最后随着音乐声响起,“1000米”变为“1千米”。

(3)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个100米。)。

(4)小结:1000米=1千米指导学生读这个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2、回忆课前活动——进一步体验“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课前已经量出我们的学校跑道一圈有多长,(250米)几圈是1千米,明确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3)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4)找一找:从学校到附近大约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生活应用——活化“千米”的知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描出1千米的长度。

交流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请其余学生参与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说出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独立练习,组织交流。强调米与千米的换算方法。

2、进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

3、进一步明确各种长度单位。

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讨论用什么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组织交流。

4、综合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直接比较河流的长短。

说一说每一条河流大约有几千米。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第1小题让学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交流想法。

四、小结延伸——拓展“千米”的知识。

1、提问: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和以前学到的哪些知识有关?学了有什么用?

2、实践作业:

课后调查各种交通工具的一般时速,各路段的距离,记录下调查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1192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