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1 05:13:11
最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模板9篇)
时间:2023-12-01 05:13:11     小编:ZS文王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篇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针对课程特点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采取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开发隐性课程,使学生既能轻松获得本课程知识与技能,又能在学习理念、价值、态度、情感等情意要素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开发;利用

隐性课程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有明确定义,在学校情景中,学生无意识中所获得的经验,价值观和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它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的特征。在美国的20世纪70年代,隐性课程相关的研究慢慢被关注,并逐渐进入“理论化”阶段。随着对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如今的世界各国教育界对课程理论研究中,隐性课程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其方向为: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转向较独立的理论探索,从理论层面的认识逐渐拓展到实践的操作层面。在当前职业学校全面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从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隐性课程,对隐性课程的研究逐步从学校建设、专业建设深入到具体某一课程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掌握初步的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了解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技能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及呈现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护理信息技术》、《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既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包含了非显性课程中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蕴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方面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环境和手段,能让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显性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得到综合和创新运用,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将课程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等融为一体,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实践,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2、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将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使学生尤如置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激发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隐性课程一直伴随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及人文环境,让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挖掘学习潜能,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更新换代迅速的计算机的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包含与他人分享、尊重与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不断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岗位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要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就要发挥并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为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做铺垫,在教学中能以多种形式呈现,并隐含在教学过程的多个方面。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并要加强对各种综合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很好地开发隐性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不仅仅是单纯传授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更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医院的护理工作、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上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典型案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使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成为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工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

2、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隐性课程的开发要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如学习形式、计算机操作规范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习的信息平台,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网络协作学习。通过上网查询,筛选学习资料,应用微信、qq与他人交流,应用office办公软件撰写学习心得和小结,应用excel工作表统计相关资料,应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在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并不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3、重视环境因素影响,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环境来影响并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尤其是在计算机实训中心建设中要重视引入并发展独特的课程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体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等内容。在实训室布置上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学习的影响、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等有关图片资料,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识。在校园网上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在校园网中设置论坛等信息交流工具,便于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相互交流,促进校园内良好教学风气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明确,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4、正确评价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评价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与技能除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还应掌握职业道德准则、人生价值观、计算机应用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等评价内容。并且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以通过等级考试而判定,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5、增强学生理性认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丰富多彩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关的校园活动。利用这些丰富的校园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在医疗卫生的工作与现实生活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真正的用途。使学生在见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强大功能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其社会地位的认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刚进入高职校,受教育环境、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虽有一定的兴趣与热情,但常感到学习时有一定难度,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的惧怕心理。因此,开发本课程的隐性课程资源,通过采取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正确评价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理性认识等措施。隐性课程的应用,慢慢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目的。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篇二

一、农村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农村中学的师生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不深,他们忽视了在教材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多,仅限于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户外场所、图书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农村高中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资源普及率不高,为了高考,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发挥作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能走出课堂,参观、调查、校外实践活动很少。例如,《奇异的自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完成习作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发利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

二、融入大自然,挖掘素材性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千姿百态,风雨雪霜、日月星辰、辽阔的大海、起伏的山峦、果园农田、海堤森林、园林花卉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地区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自然风光独特,农村学生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选择相应的季节,带学生走进文本描写的环境,再现作者描写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学习有关田园劳作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体验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把农村自然风光当作素材性资源,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观察力,提升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写作以田园劳动为背景的习作,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个性化作文水平。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鼓励学生到风景区,为游人服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走进社会生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有丰富的方言资源,尽管语言文字日趋规范化,而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还有方言存在,挖掘方言中的有利因素,将其作为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方言中地方文化的累积,饱含着地方人民真善美的结晶,让学生积累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词汇,根据发音与语义考察词义的演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通过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让学生感悟地方文化,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农村地区有很多民风民俗,体现出各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观,整理挖掘民俗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礼仪、道德倾向,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置身家庭,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利用家庭成员这一课程资源,加强语文学习与家庭的联系。例如,学生可以请爷爷、奶奶讲述昨天的故事,了解农村的历史;请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经历,体验父母的辛酸劳苦;请哥哥、姐姐介绍大学校园,为学习注入动力,既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融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组织学生开展“我爱我家”“青春漫步”等活动,在学生作文中挑选出佳作,请家长欣赏。例如,家庭相册记录了家庭成员的精彩瞬间,是学生了解家庭的窗口,每张照片中,人物的神态表情、着装背景,都隐藏着一个个故事,挖掘这些故事,了解家庭的变化,了解家庭历史,开发可以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电视新闻,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它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第一时间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通过电视了解最确切的新闻信息,开发电视课程资源,开展社会调查,掌握翔实的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发展探究与合作的精神。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篇三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

乡土资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能架起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桥梁,缩短学生同历史、社会的时间、空间距离,让历史参与社会,从而产生探究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1、乡土自然地理课程资源

瑞安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上海经济开发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全市陆地面积1270.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人口112.52万,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百强县(市)。

瑞安市植被种类丰富多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色。西部山区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柳杉;草本植物有铁芒茸、蕨;山间谷地苦楝、桉、樟、垂柳、乌桕等;低山丘陵地带多毛竹林。山林之间,山羊、山兔、松鼠、金丝猴、猫头鹰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水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陆域海岸线24.23公里,海域面积3060平方公里。海域内有大北列岛、北麂列岛的195个大小岛礁。受海洋暖流、沿海岸流及入海迳流的交替影响,形成多种鱼类洄游,鱼汛迭呈。瑞安有非常优越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

2、乡土人文历史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悠久的瓯越古邑,瑞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风鼎盛,是浙江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经学大师孙诒让,历史学家周予同,水生物学家伍献文,报坛泰斗赵超构,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体坛名将夏煊泽,周小菁,文艺界明星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姜嘉锵、陶慧敏等,为瑞安谱写了灿 烂的人文篇章。

瑞安山水奇特,风光崎旎,风景旅游区占陆上面积20.8%,属旅游资源大市,拥有七大风景名胜区:寨寮溪、圣井山、梅龙溪、桐溪、桐盘岛、龙井、卧龙峡;五大旅游区:水乡古镇林垟、江溪龙潭、山皇古寨、金鸡山、白岩山。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海楼、石棚墓;八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医学堂、观音寺石塔、圣井石殿、外三甲窑址群等。

3、农村家庭社区课程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初中生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场所。家庭中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

1、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以“育人为本”的现代理念取代了原有的“以知识为本”,强调公民素质的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铸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度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乡土资源的开发可以从自然领域、人文社会领域两个方面进行。自然领域是对当地自然或现象(如水资源、能源、环境等)的研究,人文社会领域涉及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特色产品、产业结构研究)等内容。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

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了解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在学习《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时,我穿插了瑞安大罗山的例子,之前的新闻报道,关于此地发现西周时期的古墓,先后发掘出青铜乐器、短戈等60多件文物,这在浙南一带还是首次发现,弥足珍贵。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引发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激起为自己的家乡添砖加瓦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乡土资源的内容恰恰是和学生生活着的环境紧密相关的。

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来自家乡的报告》一课中,我让学生列出自己知道的瑞安名胜古迹,然后设计“我请外宾游瑞安”的活动,分别按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的行程设计旅游路线。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这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中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乃至个体的全面发展,加强了教学与个体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

3、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教学,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和提高专业素质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在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作为指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专业知识也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性知识得到很大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有利于教师精神世界的提升。如民主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合作的精神等。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师从课程繁荣消费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有利于教师发扬创新的精神。而且,课程的开发不是靠个体所能完成,这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形成。

学校以及社区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这是新课程改革取之不尽的资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均有着自身的优势,不仅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而且条件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也有着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

1、社区课程资源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应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状况、兴趣与爱好、文化教育背景及其实际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重视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对他们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的主题。主题设计应符合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力求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切合实际、方法多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

2、学校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可根据课程目标、课程指导纲要及各门课程标准或实施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领域及其要求,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结合起来,选择适当内容,确定合适主题。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开展一次生动的“我的家庭历史”的社区调查活动。既可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又是历史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的一次实践。这种活动对拓展历史教育领域,深化历史教育内容,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家史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家庭历史的感知,走进现实,走进社会,了解历史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增加对家庭、家乡、祖国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以此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能起到丰富历史学习内容的作用。

1、乡土课程资源与学校历史教育相结合

乡土资源是历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乡土资源应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以主题为目标,多个资源综合起来使用,以达到主题目标的实现。农村山水秀丽,动植物丰富,民俗风情、历史建筑等资源是很广泛的。

2、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要因地因时制宜

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先进地区和后进的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拥有量不尽相同,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的季节性在平原与山区又有所不同。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针对时机和季节作好相应的准备。

3、学校、家庭、社会课程资源要相互结合

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协同参与及指导、评价功能,重视与校外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的联系及校外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在开发乡土资源时,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贴近自然,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搞社会调查,从实践中获得历史知识。

4、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差异性与优势互补

因地域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学校的差异等因素,可供农村学校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肯定也不同。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同,能利用的资源也有差异性。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势,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促进课程繁荣,促进人的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篇四

校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理解和重视。校本课程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自主确定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三级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也就是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其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并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发挥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和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长的发展。刘高娃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以学校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1]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要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立足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深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这个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了该校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有着怎样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老师,都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入挖掘学校所蕴藏的校本课程资源。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人的成长创造最大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尊贵的,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要,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渴望,以及追求知识的勇气和方法,比单纯的学习结果更为重要。视教育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化成现存知识的直接传递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为人的成长创造最大的空间”,不仅仅指向学生,在为学生“创造最大的`空间”的同时也是在为老师“创造最大的空间”。事实上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在学校中能够良性发展,优质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校本课程开展的重要资源。在“为人的成长创造最大空间”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校设立了“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拥有高远志向、高尚情趣、高雅举止、高贵气质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博大的胸怀的未来各行各业的领袖”这一目标。校本课程开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同时这一目标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别开设了5大类30多种课程,5大类指人文类、科学类、技术类、艺术类、体育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为了让学生了解并逐渐地养成一些领袖所具有的品质。我校高中历史组开设了《蓝缨学生应该认识的100个人物》,让学生自主研究他们所认为的具有较大影响力并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物,并对这些人物进行点评分析,以此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归纳分析的能力;高中语文组开设了《演讲与口才》,不仅让学生去观赏成功人士、外交家的风采,同时开展各种小竞赛,提高学生的口才与逻辑性;政治组开设了《时政漫谈》,针砭时弊,不人云亦云,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关注社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有效进行研究开发。

二、把握地域文化,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探寻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地域文化是指“用来指称某一地域内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个体文化。”[2]王海燕认为地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更好地体验生活的意义,缓解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对抗等。地域文化所形成的课程资源主要是以区域内所存在有形实体(如博物馆,图书馆,建筑,)与无形精神(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构成的,是能够看得见,听得到,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亲和力的资源。学生在体验文化的同时获得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我校地处苏州吴中区,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古吴文化的发源地。从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阖闾、伍子胥、范仲淹、唐寅、叶圣陶、王大珩等一大批名扬古今的大家都出自吴县。针对特有的地理优势,我校高中历史组开设了《苏州的性格》,对比古今苏州性格的异同。这一特色课程,让学生了解山水吴中之秀美、柔和、包容。为了充分挖掘苏州历史文化的精髓,我校历史教研组还带领“苏州的性格”兴趣小组开展主题为“踏春寻迹”――山水吴中之秀美、柔和、包容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交往技能,并让他们为保护和发展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人力资源,高效地开发校本课程

一般情况下,教师被认为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主力军,而忽视学生、家长及在校职工等开发校本课程方面的作用,他们也可以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

教师分布在教学的第一线,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所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个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校本课程,可以个人独立开设,也可以年级备课组集体开设或是学校教研组集体开设。我校就是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个科目开设至少一门课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语文组开设了《〈大学〉导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英语组开设了《英语口译》;为了增大学生化学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化学组开设了《生活中的化学》。 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重要资源。首先校本课程是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势必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回避学生这一客观存在的主体。其次,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最终的评价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得不使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以本校为例,在每一学年开学初,学校会统一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学生问卷反馈,以及教师课后了解,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知识比较匮乏,在哪些方面渴望获得更多的东西,以此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课程。

学生的家长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学生家长在社会中从事着多种多样的职业,他们一直从事着相关方面的工作,对于一些实际问题有着更独到和深刻的见解。学校可以将这些家长请到学校举办相关主题的系列讲座,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鲜活的案例,系统的知识会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更容易臣服,更可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动,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知识。

学校的职工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包括宿舍管理老师,清洁工,维修工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校作为寄宿制学校,宿管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如叠军被,宿舍卫生打扫,按时熄灯休息,按时离开宿舍,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但是有些高中生却不能理解,认为这种类似军事化的管理缺乏自由,缺乏人性。为此学校可以组织宿管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开设以“生存能力培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四、区域联动,形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合力

校本课程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人生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容上的丰富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操作上的灵活性,使得校本课程已经深入学校,为学生、老师、家长所接受和认同。但是一项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看到别的学校开设了哪些课程就依照葫芦画瓢,也不是只停留于表面的应付了事。课程的开发者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精心地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课程,并且要对课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着人力有限、资源有限、水平有限等问题,由此学校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形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合力。

校校合作,共享资源。任丽秀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3]作为一定区域内的学校,在本区域内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接受的教育管理是相近或相同的。学校间可以加强合作,对共同的资源可以合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把教师从沉重的工作负担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专家指导,高效开发。就如何开发校本课程,何如评价校本课程,很多教师还缺乏专业性的、理论性的指导。甚至有些老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育中走出来,只关注学生的考分,而不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相关的专家给予指导帮助,首先从思想上理清对校本课程的偏见和不正确的理解,再系统地指导教师如何寻找开发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及如何正确地进行评价。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抛弃传统教育思想中过时的、不科学的思想,立足于教育的本质,追求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寻找资源,注重学校办学理念,地域文化,学校人力资源,以及校外资源的开发;整合资源,尽可能地把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开发出来,形成系统的具有稳定性的校本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

参考文献:

[1]刘高娃.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及意义.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月第28卷第1期(下).

[2]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关于人与文化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届博士学位论文.

[3]任丽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及反思.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第6期.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篇五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作为一名语文课改实践者,从多方面尝试,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效益。

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生产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理念倡导不仅教师是课堂资源的开发者,学生也应当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得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生产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实现语文与社会生活的接轨;通过无字之书读懂有字之书,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如组织学生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采访附近的厂矿、超市、医院,撰写调查报告;也可利用读报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自己摘抄的精美文章或自己写的文章。我会在每周末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不限题目,不限体裁,可抄可写,这样,不至于狗咬刺猬――无从下口;并不厌其烦地亲自对每个同学的作品进行修改,当学生拿到有鲜红批语的作品时,高兴极了,收到了从最初的几个人写、多数人抄到快毕业时人人自觉地写的理想效果。自己所教班的语文成绩去年中考名列全县前茅,尤其作文,出现了多个满分。还可以参加修马路、清扫街道等社会公益活动,观赏当地的名胜风景,领略水光山色……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有了表现的冲动和创新的源泉,这样说起话来流畅,写起文章来得心应手。

譬如我的学生梅凡云的作品《市场见闻》获市级一等奖,就是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捕捉到了写作的素材而创作的结果。双休日里,她随妈妈在集市上逛,倾听小商小贩那招人买卖的吆喝声,观看买卖交易的全过程,母亲在买东西时,她自己也参与砍价,又经过大量的调查、走访,揭示了“今日市场的兴旺场面,彰显改革开放的成果”的主题。

生活多广阔,语文表达与交流就多宽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与交流,学会了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从而逐步具有了文明和谐地进入人际交往的素质。

二、引导学生开辟第二课堂,生产阅读资源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仅把学生当作课程资源的消费者,还应该把学生本身当作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他们是课程资源的生产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量。”针对农村学生阅读资源不足的现状,我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开辟第二课程,生产阅读资源。

我在班上创设了“学习乐园”,让学生献计献策,一时间举手的、谈心的、递纸条的大有人在,师生最后一致敲定开设“我们创造美”、“精美时文”、“谜园”、“新闻短笛”、“民俗文学”、“文言短文集”等栏目,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特长,毛遂自荐任“主编”。我要求学生用正楷或行楷字抄写,署上姓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几年的努力,收获不小,我和本校高级教师张自保同志、汪志中同志开发的课题《敲门――撬门――窍门》已于去年立项,并获得了奖励。

三、挖掘校园文化,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

充分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把它转化成语文学习的资源,能有效地变革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

校园广播是学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定期编稿、定期播诵既可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又可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学校开展的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也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把它们转化为语文学习资源,要求学生以日记、书信、短评、演讲等形式予以展示,也是一道亮丽的语文风景线。

学校电脑室是一部百科全书,我引导学生上网,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狭隘性,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在适合自己学习的网页上获得了语文学习资源;我又指导学生查看新闻、通讯、精美散文、音乐等网站,使网络成为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重要平台。当然,学校的图书室、创办的文学社都可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

四、开发校本课程,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以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认识并利用当地或实际现场的知识经验,营造多样化的环境和活动空间。近几年,我们学校根据县教育局的要求与安排,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我校语文高级教师张自保主任、汪志中主任牵头,全体语文老师广泛参与研讨并吸收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师生群策群力,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可爱的蒙泉湖》。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知晓了蒙泉湖的来历,了解到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庭坚书写“蒙泉”而来的历史渊源,又使他们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是蒙泉人,我为蒙泉争光荣”,“蒙泉是我家,建设蒙泉靠大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容量,从而真正树立了大语文观,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资源。

总之,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开发和利用前景十分可观。只要我们多渠道开发资源,有意识地利用和创造,让学生全面感受源源不断的语文资源,就会达到不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篇六

摘要:高中进入新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被提升到历史的高度。通过对师生的化学课程资源的调查显示,在传统课程目标下,广大师生在化学课程资源的观念方面有严重缺失,学校在化学课程资源构建方面仍有诸多问题。

课程资源是传统教育实践中严重缺失的一个理念。面对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师要树立新课程资源观,并积极投身到高中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上来,要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努力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共享者。为了进一步了解传统课程目标下的教师有一种怎样的课程资源观,学生有何种学习资源观,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处于一种怎样的状况,存在怎样的问题?笔者对已经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安徽省各级各类有代表性学校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来自位于省会城市、市政府所在地、县城及农村集镇省境内的各级示范高中和普通高中校。这次调查,共印发高中生化学学习资源调查表400份,回收202份,有效问卷200份,印发化学教师教学资源调查表100份,回收51份,有效问卷43份。

1、师生对化学教学资源的认识

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调查问卷,都分别设置了6个多项选择问答题,通过对选择题的回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不同类型学校师生的化学教学资源观和学习资源观。

1.1学生的学习资源观

问卷中,设计了什么是化学学习资源、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教师的哪些因素有关、化学学习资源有什么作用等选项,让学生选择回答,同时给出了22个常见的化学学习资源和17个可能影响学生获取知识或提高学习成绩的因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学习资源的认识做出选择。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资源观念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根据对200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选择“化学学习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资源”的有123人,选择“化学学习资源就是化学课本、学习参考书、学习辅导资料及习题集等”仍然有43人,特别令人深思的是选择“化学学习资源是指有助于化学学习的一切人的和物的资源等”只有63人。在对影响化学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159)、师德水平(143)、教学态度(142)、敬业精神(139)、人格魅力(108)选择排在前5位,对“教学艺术”的选择率相对较低,排在第6位。学生对化学参考书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知识辅导类(126),排在第2位的是试题类(87),较少同学选择科普类(34)和学科综合类(52)。在对“化学学习资源有什么作用”的选择中,排在前5位的选项分别是提高化学学习成绩(140)、提高化学学科素养(121)、帮助理解化学学科知识(121)、更容易接受化学知识(103)、辅导化学学习(100),“直接获取化学知识”的选择率最低。学生在对22个常见的化学学习资源进行选择时,化学课本(169)、化学教师(154)、化学实验室(131)、化学刊物(130)、教辅资料(129)分别排在前5位,但令人吃惊的是家庭生活用品(59)、工农业生产(55)、科研院所(51)、教学大纲(45)、课程标准(37)的选择率相当低。学生在对给出的17个获得化学知识的有效渠道选择中,选择率较高的为课堂教学(171)、同伴的帮助(114)、做实验(106)、题海战术(78)、阅读图书(75),有趣的是17个选项中除“课堂教学”为广大被调查者所公认以外,其他选项的选择率都很低。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4)学生的选择更多地是在传统的“三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观念下做出的,因此,中学生不仅存在学习资源观问题,还存在着学习观念问题、学习方法论问题。

1.2教师的教学资源观

在给教师的问卷中,设计了什么是化学教学资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化学教学资源的作用等选项,同时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了23个常见的教学资源和对教师专业成长或化学教学有一定帮助的15个选项让教师们选择,从回收的43份调查表选择的统计结果来看,教师的.教学资源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对“化学教学资源是什么”做出选择时,“化学教学资源是一切有利于化学教学的资源”(18)、“有助于化学教学的一切人的、物的资源”(19)、“有助于化学教学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14)等排在前列。在对“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选择中,分别排在前5位的选项为教学水平(40)、教学艺术(37)、人格魅力(34)、敬业精神(34)、教学态度(32)。在对“化学教学资源有什么作用”的选择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33)、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32)、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知识(26)、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26)、有助于学生接受化学知识(21)。在请教师对自用教学参考书的类型进行选择时,较多的教师选择了知识辅导类、试题类,科普类、竞赛类参考书的选择率较低。在让教师对23个常见的化学教学资源做出多项选择时,选择率相对较高的选项分别为化学课本(33)、化学实验室(33)、化学刊物(33)、教辅资料(31)、化学教学网站(30)、化学教师(29)、科普读物(24)、化学教学光盘(23)、化学试题(23)等,而班级同学(14)、工农业生产(11)、科研院所(11)、科学家(11)、教师专业经历(8)的选择率如此之低,令人吃惊。在对教师专业成长或化学教学有帮助的可供选择的15个选项中,选择率处于前5位的分别是公开课教学(35)、优质课观摩(34)、集体备课(31)、教学反思(30)、订阅化学刊物(27),排在后5位的分别是理论培训(13)、观看投影或光碟(10)、参观工农业生产(10)、提高学历层次(8)、题海战术(7)。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不难发现:

(4)少数教师对化学教学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有一定片面性,特别表现为不同学校教师对教学资源作用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在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的9个多项选择中,没有1个选项能获得普遍的共识。

教师不仅是学生行为上、知识上的老师,更是学生观念上、思想上的老师,新课程的推进,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更取决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因此,高中课程改革,观念必须先行。

2、化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在问卷中,围绕当前最为常见的资源,按照资源类型不同分别设计问题。对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设计了7道填空题,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设计了7道填空题和1道简答题。通过师生的回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目前中学化学教与学中各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

2.1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

绝大多数的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渠道都集中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的帮助和做实验上。在学习参考书的选择上,不同的学校有所不同,但主要集中在《重难点手册》、《优化设计》、《千锤百炼》、《教材完全解读》和《学习的艺术》等。问卷中反映出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主要有飞翔化学网、百度、新浪、中华等,学生们经常订阅的化学学习刊物主要为《中学生数理化》、《化学学习方法报》、《考试报》、《数理报》等,这些网站及刊物的选择,可能会受到教师的推荐或引导。在对化学类教学片或幻灯片的选择中,出现了高度统一的答案――化学实验操作。学生在列举影响或决定化学学习进步的因素时,比较集中的回答为学习兴趣、个人学习态度和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不难看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表现出类型的广泛性,说明各个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资源利用方面还是比较全面的,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视的。但仍然反映出当前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3)学生资源的利用有偏差,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主要限于知识辅导类,特别是对学习参考书和化学学习刊物的选择,更突出学科知识的辅导,而没有关注到对学习方法资源、学科素养资源的需求,仍然表现出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

2.2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

众多的教师都认为教学资源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在对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刊物的选择上,给出了配套教学参考书、《重难点手册》、《志鸿优化》、《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学》、《中学生数理化》等。化学教师所浏览过的化学网站主要有中国化学网、、、海安化学资源网、k12网等,所看过的化学类教学片主要也是化学实验操作,有少数教师观看过《环境保护》、《硫化氢》、《晶体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等幻灯片,帮助学生订阅或指导学生购买的参考书或刊物主要有《重难点手册》、《中学生数理化》、《名师伴你行》、《志鸿优化》等。很多教师都认为影响或制约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是教学负担太重。在回答最缺少的教学资源和最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时,不同类型学校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但较为集中的意见认为最缺少的资源为:实验教学资源、实用的网络资源、真正配套的辅导丛书、成熟的教学经验等;最需要开发的资源主要为:多媒体资源、可供交流共享的网络资源、真正配套的学科教学参考书、电子信息资源、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等。

通过对教师的自主给出的答案分析可以看出,各位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在教学资源利用上的观念远比学生新,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我们也发现各校或各位教师在资源利用和开发上存在一些问题:

(3)各个学校教师的负担太重,不仅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篇七

1.郑州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的现状

1.1郑州市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状与分析

对郑州市地区巧所本、专科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情况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从场地建设标准看,各高校的的体育场数量明显多于体育馆;从各个校区的地理位置看,位于郑州市中心的高校拥有的体育场(馆)数量低于位于城郊高校的体育场(馆)数量;从学校的知名度看,本科院校的场馆数量明显多于专科院校。

1.2郑州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这巧所高校配置的体育场馆资源有72一%上能够保证各个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不过在巧所高校校区中还有13.9的高校的体育场馆不能满足正常体育教学需求,有21.2%的高校不能满足体育训练的需求,以及48一%的高校不能满足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从巧所高校所实施的体育场馆开放政策情况的分析来看,这些高校的体育场基本上是无偿的为在校学生及社会提供服务,而体育馆的开放情况则显示为在校学生的利用率很低,有偿开放服务也很低。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地区高校的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率低,发展潜力极大,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

2.郑州市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开发利用所面临的困境

2.1对场馆资源开发利用在理解上存在误解

2.2管理体系不完善对体育场馆开发利用的影响

郑州市当前高校体育馆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方法不能使人满意。管理方法是实施管理活动的根据,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管理的效益及效率。各校制定的管理方法基本上都是各校自主制定的,缺少统一性和规范性,整体的管理处于低水平和低效率。

3.加速郑州市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方法

3.1转变认识,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有偿服务的产业化认识

高校作为郑州市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建设,必然要为城市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而高校的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和有偿服务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参与热轻及对体育场馆的需要与不发达的体育场馆数量的矛盾,在为学校创收的情况下不仅能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维护,还能是场馆得到有效的.利用。

3.2各高校管理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

各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部门要做好的协调工作,各高校体育场馆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要优先考虑本校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空闲时段合理安排对外开放,使体育场馆得到有充分及有效的利用。

4.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与全国部分省市相比,郑州市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条件较差,有偿开放率还于较低水平。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郑州市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主要由体育部门负责,管理方式方法落后,管理人才匾乏。二是影响郑州市高校体育场馆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因素是观念落后,体制不健全;经营管理机制不科学等。三是郑州市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低,场馆资源开发程度不足,形式单一。综上所述,目前国家及地方政府没有能力大规模的建设体育场馆,现存的体育场馆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场馆需求,郑州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希望通过对郑州市地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实状况、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郑州市地区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方法的阐述,对提高产产业意识、合理利用体育场馆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篇八

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必然要求。

一、开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就要同生活实际直接挂钩,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如用纯碱制的馒头松软可口,用二氧化碳加压制成爽口的汽水,用小苏打制成可口的饼干,用干冰人工降雨,以及煤气的中毒,水的硬化过程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教师要善于开发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资源,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观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常识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问题展开,层层深入。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用煤火炉烧开水时,水开后常常会溢出来,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不会熄灭,反而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因为水能灭火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这种现象很疑惑。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交流探讨,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开发利用工农业生产中的课程资源

农村潜在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养殖技术、耕作技术、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农村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讲授化学肥料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学校实验田,组织学生对水稻的种植和施肥管理实施试验。在实验中学生就会了解到:作物生长早期可施加适量的氮肥,让作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生长中期施加适量的磷肥,让作物根系发达、子粒饱满;生长后期施用适量的钾肥,让作物的茎杆粗壮,增强抗倒伏的能力。结果试验田的水稻比传统管理的水稻产量有很大的提高,效果显著,学生非常信服。并能应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为发展当地经济服务。

三、开发利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场所、设备、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正常的开展。在学校实验条件比较简陋的情况下,教师和实验员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有助于解决农村中学药品、仪器短缺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节约和环保的意识,也能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如用废弃锌皮代替锌粒与酸反应,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食醋代替稀盐酸、稀硫酸,用阿莫西林胶囊药板代替点滴板,从草木灰中提取硫酸钾、氯化钾和碳酸钾,用植物的花、叶等制取酸碱指示剂,用铁质瓶盖制作燃烧匙;用废弃的饮料瓶和小药瓶作反应容器;利用废电池,用废弃的青霉素药瓶、医用输液管、玻璃胶水瓶、墨水瓶、电池等等作为实验仪器等等。农村化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努力开发化学实验资源,引导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想方设法去从身边准备所用仪器、试剂,创设自己的“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和生活动手能力。

新课程中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和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并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启发他们善于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关心农业生产,积极探究化学世界的奥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题目篇九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规范化办学的浪潮,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朝着引领学生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的方向迈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引领学生热爱母语、学好中文、提升中国教育品质,在当今社会,尤在我们的课堂中,仍然是那样的磕磕碰碰;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仍然在引领学生应试,我们仍然让我们的学生囿于课堂、囿于课本、囿于那几本教科书。虽然我们乐于津道中考语文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等,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透过这现象去看本质,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书读得太少了,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就更少了。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语文教育的效率实质上是低下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实质上是下降了,那就更谈不上我们语文教育品质的提升了。扪心自问,我们语文教师如此长此以往,将愧对于我们的学生,愧对于我们的社会,愧对于我们的事业。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再封闭了,要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去接触自然,去了解社会,去多多地接触自然,去多多地了解社会。可是我们又得承认,我们语文教学的时间仅是那么多,巧妇有时也难为无“时”之炊啊!实践也让我们感到:办法总还是有的,只不过是在实践中不可能完善罢了。如果我们一步步地走下去,路总是能让我们走出来的,而且会越走越宽广。笔者在从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在有效教学的探索中初步尝到了开发并利用课程资源的甜头,笔就于此以期抛砖引玉。

一、理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奠定语文教学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基础

课程资源是提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构成课堂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广义地讲,课程资源就是进入课程活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而且能够发挥或辅助发挥一定教育价值功能的各种资源的总称。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总是模糊的,总认为我们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基本乃致于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学生所具备的教辅读物、练习手册也是切合学生实际而且又是十分必需的课程资源。语文教材作为教科书,目前就我们江苏而言,它还是全省统一的,其内容不可能适应我们所教的所有学生乃至于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成才成人的角度看,我们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的是多方面、多渠道资源的陶冶和启迪,教材内容有时对特殊学生反而起不到有效的作用;再从历史经验看,我们许多知名人士在学习生活中总没有藩篱在书本之内,总是游离在书本之外,有记载国学大师钱穆9岁就能熟读《三国演义》……由此可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也不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二、巧妙开发与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以逐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这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但在我们平时的实践中也同样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尤其值得深思的是,我们虽然注意了资源的开发,但我们不少人在不少的课堂中所开发的资源、所利用的资源却不能去服务于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一是开发资源的简单化。一些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多媒体搜索出诸多看似宝贵的课程资源,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对我们诸多的初中生而言那些夸张了的资源他们是不太恭维的,简单的拿来主义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二是资源开发的麻木化。平时笔者语文课堂教学中总以为课程资源开发得越多越好,所以经常是把身边的或者身外的事物纳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细致想来,这些是课程资源吗?回答应该是这样的:这是资源但不是课程资源,因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应当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三是资源开发的功利主义。应当说我们的资源开发要有利于课程真正回归学生生活、体现生活,而我们在平时的资源开发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多半是所开发的资源总是把学生往教师的预设上领,所以会以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为第一选择依据。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去学得更主动积极、学得更加生动活泼,就必须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力求做到巧妙,巧妙开发出与有效课堂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来。

三、切实开发与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相适应的课程资源,着力提高学生素养

应当说,我们的教学现象虽然具有相当多的共性,但其差异总是存在着的,在教师眼中的过去也同样具有着差异,学生毕竟是动态发展着的。我们必须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适当了解学生所需求的,这样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效学习语文,我们还必须寻找那些与学生过去迥然有异的课程资源。笔者曾拜读过《生活教育》,再读《孔乙己》,获益匪浅,深感切实开发与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主要在于先生引入新课时在鲁迅肖像画后面贴了很多纸条。在学生对鲁迅先生建立在过去的不完全的认识后让学生去阅读背后的纸条,读罢纸条后,改变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一些“不良”印象。后面教学《孔乙己》时,则从《孔乙己》的字里行间感悟到鲁迅先生的幽默、热情、幸福、悲悯、快乐。应当说这便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效。如果我们简单地让学生去回忆以往对鲁迅的印象,那肯定是不能产生出这种奇特的效果。所以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更要考虑我们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进而恰到好处地使课程资源服务于有效乃至于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299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