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20 17:03:12
2023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实用9篇)
时间:2023-09-20 17:03:12     小编:碧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篇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针对课程特点开发隐性课程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要采取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开发隐性课程,使学生既能轻松获得本课程知识与技能,又能在学习理念、价值、态度、情感等情意要素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开发;利用

隐性课程在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有明确定义,在学校情景中,学生无意识中所获得的经验,价值观和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它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的特征。在美国的20世纪70年代,隐性课程相关的研究慢慢被关注,并逐渐进入“理论化”阶段。随着对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如今的世界各国教育界对课程理论研究中,隐性课程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其方向为: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转向较独立的理论探索,从理论层面的认识逐渐拓展到实践的操作层面。在当前职业学校全面推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形势下,许多教育工作者从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隐性课程,对隐性课程的研究逐步从学校建设、专业建设深入到具体某一课程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掌握初步的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了解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在计算机中的应用技能及相关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处理及呈现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护理信息技术》、《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等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既涵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包含了非显性课程中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蕴含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多方面提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环境和手段,能让学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显性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得到综合和创新运用,从而全面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将课程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等融为一体,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实践,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2、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将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使学生尤如置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激发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隐性课程一直伴随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及人文环境,让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挖掘学习潜能,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

4、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更新换代迅速的计算机的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包含与他人分享、尊重与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不断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岗位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要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就要发挥并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为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做铺垫,在教学中能以多种形式呈现,并隐含在教学过程的多个方面。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并要加强对各种综合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很好地开发隐性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不仅仅是单纯传授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更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医院的护理工作、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上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典型案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使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成为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工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

2、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隐性课程的开发要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如学习形式、计算机操作规范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习的信息平台,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网络协作学习。通过上网查询,筛选学习资料,应用微信、qq与他人交流,应用office办公软件撰写学习心得和小结,应用excel工作表统计相关资料,应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在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并不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3、重视环境因素影响,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环境来影响并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尤其是在计算机实训中心建设中要重视引入并发展独特的课程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体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等内容。在实训室布置上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学习的影响、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等有关图片资料,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识。在校园网上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在校园网中设置论坛等信息交流工具,便于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相互交流,促进校园内良好教学风气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明确,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4、正确评价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评价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与技能除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还应掌握职业道德准则、人生价值观、计算机应用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等评价内容。并且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以通过等级考试而判定,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5、增强学生理性认识,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丰富多彩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有关的校园活动。利用这些丰富的校园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到在医疗卫生的工作与现实生活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真正的用途。使学生在见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强大功能后,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其社会地位的认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刚进入高职校,受教育环境、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时虽有一定的兴趣与热情,但常感到学习时有一定难度,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一定的惧怕心理。因此,开发本课程的隐性课程资源,通过采取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影响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正确评价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理性认识等措施。隐性课程的应用,慢慢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目的。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篇二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初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初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前组织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初中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广大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初中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初中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篇三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

乡土资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能架起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桥梁,缩短学生同历史、社会的时间、空间距离,让历史参与社会,从而产生探究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1、乡土自然地理课程资源

瑞安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上海经济开发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全市陆地面积1270.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人口112.52万,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百强县(市)。

瑞安市植被种类丰富多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色。西部山区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柳杉;草本植物有铁芒茸、蕨;山间谷地苦楝、桉、樟、垂柳、乌桕等;低山丘陵地带多毛竹林。山林之间,山羊、山兔、松鼠、金丝猴、猫头鹰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水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陆域海岸线24.23公里,海域面积3060平方公里。海域内有大北列岛、北麂列岛的195个大小岛礁。受海洋暖流、沿海岸流及入海迳流的交替影响,形成多种鱼类洄游,鱼汛迭呈。瑞安有非常优越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

2、乡土人文历史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悠久的瓯越古邑,瑞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风鼎盛,是浙江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经学大师孙诒让,历史学家周予同,水生物学家伍献文,报坛泰斗赵超构,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体坛名将夏煊泽,周小菁,文艺界明星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姜嘉锵、陶慧敏等,为瑞安谱写了灿 烂的人文篇章。

瑞安山水奇特,风光崎旎,风景旅游区占陆上面积20.8%,属旅游资源大市,拥有七大风景名胜区:寨寮溪、圣井山、梅龙溪、桐溪、桐盘岛、龙井、卧龙峡;五大旅游区:水乡古镇林垟、江溪龙潭、山皇古寨、金鸡山、白岩山。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海楼、石棚墓;八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医学堂、观音寺石塔、圣井石殿、外三甲窑址群等。

3、农村家庭社区课程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初中生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场所。家庭中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

1、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以“育人为本”的现代理念取代了原有的“以知识为本”,强调公民素质的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铸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度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乡土资源的开发可以从自然领域、人文社会领域两个方面进行。自然领域是对当地自然或现象(如水资源、能源、环境等)的研究,人文社会领域涉及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特色产品、产业结构研究)等内容。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

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了解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在学习《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时,我穿插了瑞安大罗山的例子,之前的新闻报道,关于此地发现西周时期的古墓,先后发掘出青铜乐器、短戈等60多件文物,这在浙南一带还是首次发现,弥足珍贵。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引发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激起为自己的家乡添砖加瓦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乡土资源的内容恰恰是和学生生活着的环境紧密相关的。

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来自家乡的报告》一课中,我让学生列出自己知道的瑞安名胜古迹,然后设计“我请外宾游瑞安”的活动,分别按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的行程设计旅游路线。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这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中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乃至个体的全面发展,加强了教学与个体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

3、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教学,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和提高专业素质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在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作为指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专业知识也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性知识得到很大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有利于教师精神世界的提升。如民主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合作的精神等。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师从课程繁荣消费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有利于教师发扬创新的精神。而且,课程的开发不是靠个体所能完成,这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形成。

学校以及社区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这是新课程改革取之不尽的资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均有着自身的优势,不仅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而且条件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也有着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

1、社区课程资源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应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状况、兴趣与爱好、文化教育背景及其实际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重视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对他们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的主题。主题设计应符合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力求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切合实际、方法多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

2、学校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可根据课程目标、课程指导纲要及各门课程标准或实施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领域及其要求,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结合起来,选择适当内容,确定合适主题。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开展一次生动的“我的家庭历史”的社区调查活动。既可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又是历史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的一次实践。这种活动对拓展历史教育领域,深化历史教育内容,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家史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家庭历史的感知,走进现实,走进社会,了解历史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增加对家庭、家乡、祖国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以此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能起到丰富历史学习内容的作用。

1、乡土课程资源与学校历史教育相结合

乡土资源是历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乡土资源应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以主题为目标,多个资源综合起来使用,以达到主题目标的实现。农村山水秀丽,动植物丰富,民俗风情、历史建筑等资源是很广泛的。

2、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要因地因时制宜

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先进地区和后进的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拥有量不尽相同,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的季节性在平原与山区又有所不同。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针对时机和季节作好相应的准备。

3、学校、家庭、社会课程资源要相互结合

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协同参与及指导、评价功能,重视与校外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的联系及校外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在开发乡土资源时,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贴近自然,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搞社会调查,从实践中获得历史知识。

4、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差异性与优势互补

因地域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学校的差异等因素,可供农村学校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肯定也不同。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同,能利用的资源也有差异性。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势,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促进课程繁荣,促进人的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篇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 利用身边资源 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1] [2]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篇五

:在当下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课程资源已经成为课改中的核心概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大开发课程资源的力度刻不容缓。要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深入研究教材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深入了解教学的对象,更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发与利用思想政治课程,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有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来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学与课程的安排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理论结合实际,这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想讲授好思想政治课,没有内容丰富且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支持显然是不行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活泼的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刺激,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让学生更愿意聆听并接受。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的感受等等也都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机部分,考虑这些因素,能够让学生多方面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并建立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

课程资源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师不拘泥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能够影响教学与课程的各种因素,打开视野,获得更为广阔的信息,让课程资源库丰富起来。通过开发课程资源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自身资源信息的开发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改变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更多地利用各种感官投入到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和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1、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性问题

首先,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度不够,缺乏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把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日常的教学中,忽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仅仅将教材作为独一无二的课程资源,并没有意识到或者尚没有能力去利用众多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个性,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真正体现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无异于纸上谈兵了。

2、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结构性问题

过分重视显性资源,忽视了隐性资源。显性课程资源属于看得见的教学资源,而隐性资源属于要间接获得,有隐蔽性特点的课程资源。隐性资源从开发上难度要更大,但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往往重视校内资源,忽视校外资源,将教学的重点确定在教室内,极少给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的机会。

3、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效性问题

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上具有内容更新缓慢、时效性差的特点,如时事新闻、热点政治事件都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思想政治课程教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相对滞后,观点也难以跟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教师必须在最新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新事件与即时新闻,总结出新的观点,开发利用适用于当前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并且紧密贴近教材,改变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有的教材结合网络信息内容,让学校、家长、教师与学生全部调动起积极性,利用多种路径与形式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1、深入挖掘并延伸教材资源

(1)加工教材。教材的完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从出版到修改然后再次修改,这期间国内外的形势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包括国家的政策也会有调整。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建立“用教材教”甚至“用自己开发的教材来教”的新理念,按照教学的真正需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且合理的调整、添加等,让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

(2)在利用教材的过程中必须学会对教材进行扩展,这是为了让学生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中。在教学实践中,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中要求学生挑选并且运用资料,课后完成具有实践性的作业,整体下来,对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很有帮助。并且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大特点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对各学科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以校本校验作为载体,让思想政治教师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研究各科之间资源的相通性以及互惠性,大力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2、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

网络不单单是课程资源的一种共享手段,而且本身它的存储功能就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课程资源库,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交流、分享的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相融合,这不仅是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而且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捷径。

(1)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计算机开发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以以声音、影像、文字等形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这属于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教学软件中除了必要的课件之外,电子作品、积件等也不可缺少。在软件资源的利用方面,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从静到动来转变,让软件资源不再呈现静态的模式,而是成为动态的分享过程,这样资源就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2)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有关思想政治的网站上下载一些和教学有关的资料,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主动收集资料,充分交流,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学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3)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目前,互联网中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越来越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所以必须转变教学思想,课程资源网站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学习上的辅导。在开发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时,坚持规模与实效统一、教育与服务统一、学校与社会彼此投资的统一、技术与德育队伍的统一等等。

3、重视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和实践活动资源

(1)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必须重视发展民族文化。首先,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必须重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神、文献典籍,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其次,还要重视挖掘地方文化的课程资源,例如地方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等。再次,要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建设具有民族特色与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课程。

(2)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大课堂教学理念不能忽视。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等方面都给思想政治课程提供了诸多的教学素材。教师应该将学生引导到课堂以外,让他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让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生活中去,在课外活动中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构建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1)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层重视并支持教师的程度属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教师抛弃原有教学中的惰性,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习惯,帮助教师快速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本身属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学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应该大胆地鼓励教师进行创新和探索,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让教师群体具有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类课程资源的动力和积极性。(2)建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激励机制体系。例如,出台合理的奖惩制度,在评选先进、评奖等活动中或者在教师晋升职称时,将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做重要的参考指标,这样教师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思想政治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是课程资源,如果没有课程资源,那么教学就是死板、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也难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有着极高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必须强化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提高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为新课程改革增砖添瓦。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篇六

校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理解和重视。校本课程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自主确定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三级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也就是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其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并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发挥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和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长的发展。刘高娃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以学校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1]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要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立足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深入挖掘校本课程资源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这个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决定了该校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有着怎样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老师,都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入挖掘学校所蕴藏的校本课程资源。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人的成长创造最大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尊贵的,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要,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渴望,以及追求知识的勇气和方法,比单纯的学习结果更为重要。视教育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化成现存知识的直接传递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为人的成长创造最大的空间”,不仅仅指向学生,在为学生“创造最大的`空间”的同时也是在为老师“创造最大的空间”。事实上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校本课程在学校中能够良性发展,优质开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校本课程开展的重要资源。在“为人的成长创造最大空间”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校设立了“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博的科学与人文基础,拥有高远志向、高尚情趣、高雅举止、高贵气质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博大的胸怀的未来各行各业的领袖”这一目标。校本课程开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同时这一目标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别开设了5大类30多种课程,5大类指人文类、科学类、技术类、艺术类、体育类。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择。为了让学生了解并逐渐地养成一些领袖所具有的品质。我校高中历史组开设了《蓝缨学生应该认识的100个人物》,让学生自主研究他们所认为的具有较大影响力并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人物,并对这些人物进行点评分析,以此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归纳分析的能力;高中语文组开设了《演讲与口才》,不仅让学生去观赏成功人士、外交家的风采,同时开展各种小竞赛,提高学生的口才与逻辑性;政治组开设了《时政漫谈》,针砭时弊,不人云亦云,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关注社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有效进行研究开发。

二、把握地域文化,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探寻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地域文化是指“用来指称某一地域内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个体文化。”[2]王海燕认为地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更好地体验生活的意义,缓解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对抗等。地域文化所形成的课程资源主要是以区域内所存在有形实体(如博物馆,图书馆,建筑,)与无形精神(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构成的,是能够看得见,听得到,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亲和力的资源。学生在体验文化的同时获得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我校地处苏州吴中区,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古吴文化的发源地。从公元前2,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阖闾、伍子胥、范仲淹、唐寅、叶圣陶、王大珩等一大批名扬古今的大家都出自吴县。针对特有的地理优势,我校高中历史组开设了《苏州的性格》,对比古今苏州性格的异同。这一特色课程,让学生了解山水吴中之秀美、柔和、包容。为了充分挖掘苏州历史文化的精髓,我校历史教研组还带领“苏州的性格”兴趣小组开展主题为“踏春寻迹”――山水吴中之秀美、柔和、包容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提高交往技能,并让他们为保护和发展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人力资源,高效地开发校本课程

一般情况下,教师被认为是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主力军,而忽视学生、家长及在校职工等开发校本课程方面的作用,他们也可以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

教师分布在教学的第一线,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所在,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个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校本课程,可以个人独立开设,也可以年级备课组集体开设或是学校教研组集体开设。我校就是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个科目开设至少一门课程。如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语文组开设了《〈大学〉导读》;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要,英语组开设了《英语口译》;为了增大学生化学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化学组开设了《生活中的化学》。 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重要资源。首先校本课程是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终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势必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回避学生这一客观存在的主体。其次,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最终的评价都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不得不使教育工作者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以本校为例,在每一学年开学初,学校会统一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学生问卷反馈,以及教师课后了解,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知识比较匮乏,在哪些方面渴望获得更多的东西,以此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课程。

学生的家长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学生家长在社会中从事着多种多样的职业,他们一直从事着相关方面的工作,对于一些实际问题有着更独到和深刻的见解。学校可以将这些家长请到学校举办相关主题的系列讲座,并将其系统化、规范化。鲜活的案例,系统的知识会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更容易臣服,更可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动,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知识。

学校的职工是学校的工作人员,包括宿舍管理老师,清洁工,维修工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我校作为寄宿制学校,宿管老师负责学生的生活,如叠军被,宿舍卫生打扫,按时熄灯休息,按时离开宿舍,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但是有些高中生却不能理解,认为这种类似军事化的管理缺乏自由,缺乏人性。为此学校可以组织宿管老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开设以“生存能力培养”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四、区域联动,形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合力

校本课程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人生的后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内容上的丰富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操作上的灵活性,使得校本课程已经深入学校,为学生、老师、家长所接受和认同。但是一项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是简单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看到别的学校开设了哪些课程就依照葫芦画瓢,也不是只停留于表面的应付了事。课程的开发者应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精心地进行调查,研究,形成课程,并且要对课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着人力有限、资源有限、水平有限等问题,由此学校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形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合力。

校校合作,共享资源。任丽秀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3]作为一定区域内的学校,在本区域内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接受的教育管理是相近或相同的。学校间可以加强合作,对共同的资源可以合作研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把教师从沉重的工作负担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专家指导,高效开发。就如何开发校本课程,何如评价校本课程,很多教师还缺乏专业性的、理论性的指导。甚至有些老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教育中走出来,只关注学生的考分,而不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相关的专家给予指导帮助,首先从思想上理清对校本课程的偏见和不正确的理解,再系统地指导教师如何寻找开发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及如何正确地进行评价。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抛弃传统教育思想中过时的、不科学的思想,立足于教育的本质,追求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寻找资源,注重学校办学理念,地域文化,学校人力资源,以及校外资源的开发;整合资源,尽可能地把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开发出来,形成系统的具有稳定性的校本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

参考文献:

[1]刘高娃.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及意义.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月第28卷第1期(下).

[2]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关于人与文化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届博士学位论文.

[3]任丽秀.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及反思.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第6期.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篇七

2.1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的,它涵盖了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文字和篇章结构都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中,编纂者也是为了学生尽可能掌握知识而进行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进行文章的学习时,前面就会设计单元导读的环节,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配套相应的章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在文章之前设计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图片,而且还有对桂林山水的相关介绍,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背景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后面设有相应的练习,如寻找书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作者在一些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内容。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篇八

一、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涵义及作用

课程整合是指要用系统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设计、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育成果的评价等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考量与操作。课程整合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课程整合是指利用原来分列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广义课程整合是课程名目不变,但是本课程的各个教学要素重新设计,使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包含了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以及品格修养、人格形成的综合性的学习课程,具有综合性、广泛性等特性,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同时强调与生活的联系,用以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被提了出来。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倡导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活动是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的,是一种互动模式;学习成果也不仅仅由考试成绩来衡量,而是靠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衡量。它采用创新性的方法开发了课程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性、审美性和发展性有重要的意义。

二、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实意义

1.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识和发扬中华文化,基本的文学素养,文字运用能力,基本的交际能力等。影视资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对提高运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特别是对小学生,他们发育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纯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有影音资源的话,对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必定会有大的帮助。

2.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指人可以和视觉资料做合理的沟通,也就是说人可以从视觉资料中准确地理解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以运用视觉资料表达自己的感情。当今社会,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以后,人得到的信息中有至少90%来自于视听资料,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视觉素养的培养。小学时代正是学生各方面素质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对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很重要。

3.提高教学效果

电影和电视作为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它们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小学生作为这些影视资料的观看者,再加上他们的年龄特征,更是这些资源的艺术感染力、教育力的最直接的接受者。因此,利用这些影视资料独特的魅力和小学生对这些影视资料的浓厚兴趣,一定可以为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提供大的帮助。具体来说,影视资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艺术欣赏的机会,另一方面,影视作品中所反映的道德取向、价值观、情感等也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影视资源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比如美学等,也可以对他们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影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1.听说能力。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单纯的文字、图片教学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口语交际能力要求的就是听和说,而影视资源有演员的对话,这是说的方面,另一方面,学生要听他们的对话,这对学生听得能力也有锻炼。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可以锻炼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二是通过模仿配音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是可以根据影视资料中的节目形式组织课堂活动,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四是可以组织学生对剧中的一些做法、观点进行辩论,一方面提高他们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培养他们逻辑思维能力。

2.阅读能力。现阶段许多名着或者是畅销书都被拍成了电视剧,而学生对于影视资源的兴趣又大于对文字书籍的兴趣,因此可以在学习了某个名着的片段后,推荐学生看基于名着拍摄的影视作品,同时要求他们找出原着与影视作品的不同,激发他们阅读原着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例如学习了《水浒传》的某个人物的一个故事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个人物进行评价。

3.写作能力。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观看了影视资源之后写观后感、写影评等锻炼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那可以根据影视资源的标题,结构,顺序,以及描写方法等教育学生相应的写作技巧,比如说《牵手》、《一个也不能少》《、幸福终点站》等片名文学性很强,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很有帮助。

四、影视资源与语文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要做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堂中的组织以及课后回顾三个阶段。具体来说,在运用影视资料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首先要选择好影视素材。对这些素材的选择,首先要与教育的内容相一致,其次是要有正面的教育意义,最后是要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相一致,比如说讲《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候,就可以给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影片,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是课堂中的组织,组织得好就能使影视资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好的组织主要是指能在观看视频时候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环境,还有就是对视频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简明扼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最后是课后回顾。因为影视资源中包含的内容广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有限,所以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学到了真正想要教授给他们的知识,这样一来,课后根据学生的反馈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就显得很必要。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资源对我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影视资源也会越来越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这些资源的运用,用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论文题目篇九

摘要:语文是学习我国历史文化知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科目。所以,从小学开始语文就是我们的必修科目。但由于语文知识涉及的内容太广,内容又相对的零碎,存在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动态因素,这些因素也影响了语文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利用课堂上生成性因素来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成为了广大语文学者研究的课题。本篇文章也就此进行了相关探讨,论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教学氛围;开发运用

1激发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正如上文所讲,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和多媒体、教学用具等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较而言,生成性资源是不能被事先安排好的。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在快速发展,各项能力都在逐步的形成中。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开发生成性资源。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多为学生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就像阅读理解里面“对此你怎么看”的这种题型,利用题目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这些试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能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脱离教学实际。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不要先把问题的正确答案出示出来。对于一些阅读题目,学生一般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但是,当出示正确答案后,学生的想法会被答案覆盖,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就是,当学生的想法和正确答案差很多的时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敢再去有新的想法。最后,教师要激励学生用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并得以利用。

2加强师生、生生互动

在语文课堂上存在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引导者是教师。因此,为了在动态的教学中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师一定要加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把活跃、沉默的孩子交替开来。这样一方面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便于摩擦出不同的文学火花;另一方面,也不会让小组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比如,一组讨论得热火朝天,另一组沉默寡言。二是,教师在学生们讨论的过程中,自觉地走下讲台,不时地到每个小组旁边听听学生们讨论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知道学生有没有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讲废话,而且可以参与其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在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讨论的方向有误,还能及时引导学生回归正途,避免白白浪费小组讨论的时间。除了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还可以多设计一些答题环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化师生互动,而且还可以因此开发生成性资源。

3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安心的学习,也可以让师生、生生互动的效果更加有效。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开发生成性资源。首先,教师要有耐心。因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没有年长学生的好,而且和教师的年龄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当讲解完学生没有完全听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这时必须保持耐心,更加细心地为学生讲解,使课堂充满和谐的氛围,而不是去批评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其次,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当一个审查官,所以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成绩和家境而有差别地对待学生。尤其是班级里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更要秉承自己为人师的态度,饱含爱心和耐心去为这些孩子讲解。最后,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上出现的矛盾。矛盾可能是师生之间,也可能是生生之间,如果处理不当最后势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或者班集体的团结。当课堂上出现矛盾时,教师最好不要和学生正面冲突,先制止再利用课后的时间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以和谐为核心,让师生和生生之间充满爱,从而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动态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叫做生成性资源,它是不能被事先安排好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语文作为一门内容相对比较零碎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动态因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首先,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入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教学重难点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不要过早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避免学生养成依赖答案的习惯。其次,教师可以从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入手,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也可以通过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的方式来实现互动。最后,教师可以从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入手,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下会更加有利于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天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考试周刊,.

[2]张萍.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中国培训,.

[3]郝志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51166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