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学习目标的设定,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案的编写需要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资源。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一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一、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7、其实,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3芒果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石头下降。
瓶子溢出。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二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1.导入,引出主题。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三
1、幼儿愿意参与测量活动,体验动手制作尺子的乐趣。
2、能选用自然物,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高度,感知因测量工具的不同所带来的测量结果的差异。会用移动手指做记号的方法,制作自己的尺子并进行测量。知道用数记号的方法说出测量结果。
3、能认真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能清楚地与同伴交流。
水彩笔、铅笔、筷子;记录纸;长条形的白色硬纸;书每人一本。
1、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的高。
师:上次,我们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了桌子的长和宽,但我们还不知道桌子有多高。今天,我们再来量一量桌子的高。小朋友们告诉我,要知道桌子的高,我们量什么地方?从哪儿量到哪儿?桌上,老师准备了铅笔、筷子和水彩笔,还有一张记录表,表上也画了这三种工具、你可以挨个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按首尾相接的方法,量好后记录在工具后面的空格里。
2、交流分享。
小结: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1、尝试用指头量纸条的长度。
2、对手指测量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对比。
师:刚才我们说,测量的工具长短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但我们刚才都是用的手指头,大家的手指头都差不多粗细,那结果应该也差不多呀?为什么有的'是12个指头长,有的是16个指头长,差得太远。
3、对测量时手指头移动的方法进行示范,同时提示用做记号的方法,引导幼儿比较准确地测量纸条的长度。
4、数一数,我的纸条有多长?
数自己的纸条上有几个记号并记录在纸上。再次对比结果。感知结果比较接近。
2、师:看我们画的记号还可以量书的长度,你认为它像我们平时用的什么测量工具?
(出示尺子)看,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哪儿?什么地方不同呢?
3、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师:我们平时见到人们都用什么样的尺子?他们如果量桌子的长,不管是用什么尺子,结果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尺子的记号,大家也把这些记号叫刻度,这些刻度都是一样长做一个记号,所以,量的结果就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用我们自己做的尺子回家量家里的东西。
本次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自然测量与标准尺认识的结合点,就是自己制作尺子。孩子们开始应用已经获得的测量方法量桌子——引导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各异带来的弊病(萌发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欲望)——用手指做记号在长条纸上——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尝试测量书本,发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领悟出这就是自制的尺子——尺子就是为了精确测量而发明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并顿悟,了解标准尺诞生的原因,以及标准尺制作的初步原理。活动的价值由此得到凸显,孩子们在整个的活动中,参与积极,师生有效互动,取得很好的效果。整个活动,我引领孩子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每一个环节学习经验的逐步积累都为孩子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提供了可能。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在于,孩子前期测量方法的经验积累还有差异,活动结束时还有部分幼儿未达到最后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个别指导,在延伸活动和活动区活动中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本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测量活动人手,通过易位或替换过程,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以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着测量层层展开活动,并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单位体系的认识,又分散了连续的整体(如被测的物体)分解成可以置换的小单位难点。使幼儿在完成任务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活动从充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2)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动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动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1、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2、格尺、米尺、卷尺铅笔、积木、筷子、牙膏盒、一段线绳子、一段纸条等等各种自然测量工具。
活动过程: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试着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给他们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n个水彩笔盖)。(要把记录单设计好)。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好多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些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请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尝试着测量。
7、请幼儿坐好,总结、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六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1.导入,引出主题。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七
教学。
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趣的测量》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
教师小结。
《有趣的测量》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有趣的测量》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范文。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八
1、喜欢测量活动,能大胆与同伴交流分享测量结果。
2、探索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感知长度单位“米”,学习记录测量结果。
1、人手一把尺,剪刀,绳子,记录表,米尺,铅笔等。
2、活动室地面贴有9条一米线。
1、教师:孩子们,你们看今天地上多了些什么?
2、教师:你们想知道,这些线段有多长吗?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线段的长度呢?
3、(出示尺)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
4、教师:告诉你们,这把尺就是测量的一种好工具。那下面我们就来用这把尺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吧!
5、教师交代测量的要求,幼儿尝试测量,教师巡回观察。
(1)教师:孩子们听好要求哦:每人拿一把尺,两个人一组测量一根线,量一量它有几把尺长?孩子们,开始吧!
(2)孩子们开始自由测量,教师巡回观察。
6、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和结果。
教师:谁能来说说你们的测量结果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7、教师小结:哦,原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首尾要找准起点,然后沿着边线测量并且在测量时,尺的头和尾巴要紧紧靠在一起呢!
1、幼儿再次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这次你们的测量结果是什么样的,谁能来告诉我?
1、(出示米尺)提问:这是什么?
2、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米尺,它呀有一米长,你们看这条线有多长呢?(教师用米尺测量)。
4、教师:听清楚要求,这一次还有两个好朋友一组,拿一根线和一把剪刀,记住哦!在做一米的线时,一定要有一个小朋友按住起点哦!开始吧!看看哪组做的又快又好!
1、教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根一米的线能测量我们活动室的什么东西呢?
2、教师示范讲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3、教师讲解要求,幼儿进行测量活动,并进行记录。
4、教师与幼儿共同讲解测量结果。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九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幼儿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十
设计意图:
《刚要》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进行比较,有了初步的测量的经验与愿望。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符合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尝试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进行测量。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重点:
学会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活动准备:
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用目测的方法测量地上的路段。
二、探索使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1、幼儿自由选择路段,进行测量,师提醒首位相接的进行测量。
2、幼儿示范并小结测量的方法(平铺、交替或做标记)。
三、幼儿选择测量工具,两人一组进行测量。
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上的数字和图案都是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越大。
四、延伸活动。
1、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2、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十一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2.难点:(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教案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十二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1.导入,引出主题。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十三
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赏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经历测量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体积?
2.出示、石块、土豆实物、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板书。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橡皮泥、土豆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师小结。
2.出示石块、瓦片、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趣味游戏,拳王争霸,提示游戏规则。
2.出示p55“试一试”第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十四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1)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2)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动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动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习测量的方法。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十五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十六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十七
1、尝试探究及学习准确的测量方法,并能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1、 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 难点: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也越少。
铅笔、路线图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回形针、火柴、吸管。音乐
1、 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2、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
(2)交流: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测量的?你来示范给大家看好吗?(强调:一个紧挨着一个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3、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2)师巡回指导,隐形提示:盒子里老师还准备了白纸、铅笔,你需要的话可以用上去。)
(3)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统计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测量的?测出来的距离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的?(先找到起点,从起点开始放回形针,在末尾处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做标记的地方开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上标记,最后看看量了几次。
(4)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你认为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呢?
4、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1)我们帮助了小动物,他们都很开心。小熊也很想知道自己家到小狗家有多长。这次测量就要用上我们刚刚学到的正确的方法来测量。今天我还为你们准备了火柴棒、吸管。看看这两条一样长的路,用两种不一样的工具来测量结果如何呢?测量完后,别忘了把结果记录在上面。
(2)引导幼儿用刚刚学到的准确的方法测量。
(3)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展示在黑板上。你测出来的结果是多少呢?两条路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吸管测出来是2,火柴棒测出来的是3呢?原来这两根东西怎么样呢?(吸管长,火柴棒短)。两样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5、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小朋友,如果让你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回形针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呢?下次我们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吧。
有趣的测量大班教案篇十八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9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