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以便教师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制定自己的教案时,可以参考这些范文,做出更加详细和精确的教学设计。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一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1.导入,引出主题。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二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赏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经历测量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体积?
2.出示、石块、土豆实物、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板书。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橡皮泥、土豆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师小结。
2.出示石块、瓦片、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趣味游戏,拳王争霸,提示游戏规则。
2.出示p55“试一试”第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故事中的“一寸虫”进行测量,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2.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3.体验进行测量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了解首尾相连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学会直线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动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测量。
活动准备:一寸虫图片幼儿两次操作的测量材料。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2)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虫吗?幼:毛毛虫。
(4)师:哦,原来一寸虫长的这么大,对人类来说,这么长就是一寸,所以我们叫它一寸虫。
2.运用故事,引出测量。
(1)教师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很多大大的动物,比如说?可是还住着小小的一寸虫,但是,还住着爱吃一寸虫的知更鸟。有一天,知更鸟要吃一寸虫,一寸虫赶紧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测量吗?幼:测量就是量一量有多长。
(3)师:你会测量吗?小朋友的小椅子上也有一寸虫,每个小朋友可以拿下来看看,你想用它来测量什么?我们先从自己身上来量一量,试试看。(幼儿用一寸虫在自己身上测量)。
(4)师:好了,现在我们把一寸虫贴在自己的身上,老师看见我们小朋友还不怎么会测量,那我们先来看一看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吧。
3.幼儿尝试初次测量,学习直线的测量方法。
(2)师:一个一个是怎么连起来的?
教师小结:一个跟着一个拍在一起,中间不能有空隙,也不能有重叠。
(3)师:那一共爬了几条?(3条),
师:一只一寸虫是一寸长,量出来用了3只一寸虫,那是多长呢?
幼:3寸长。
(4)师:一寸虫真厉害,一会儿就测量出了知更鸟的尾巴有3寸长,那小朋友你们想试一试,学习一寸虫测量的方法呢?(想)。
师:(出示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有一条线,看看上面有什么?(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是起点,是一寸虫开始摆放的地方。请小朋友测量下这条线的长度,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这个小方格里。
师:在测量之前,你们想想一寸虫是怎么测量的?(让幼儿想一想)想好了吗?现在开始测量吧!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讲评幼儿的操作,有问题的指出并纠正。
4.幼儿再次测量,运用直线测量法,学习测量动物的某个部位,并简单记录。
(1)师:一寸虫帮知更鸟测出了尾巴的长度,知更鸟说:“好吧,你帮我测量了,我就不吃你了,可是我还有很多的朋友,你也要帮它们去测量一下,不然我还是会吃掉你的。”
(2)师:看看知更鸟的朋友是谁?(教师出示图片:大象、长颈鹿、兔子)。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会叫一寸虫测量什么?
幼: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兔子的耳朵。
师:这一次啊,一寸虫想请我们小朋友来测量,你们愿意吗?(愿意)。
(3)师:在测量之前,先请小朋友认识一下这些操作材料,有一张记录单,还有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寸虫,请小朋友来为知更鸟的好朋友测量一下。注意,找到这些图片上的红点,这是开始放一寸虫的地方。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讲评记录单,请几个幼儿来分享一下。
师:你是帮谁测量的?你是怎么来量的?(幼儿的操作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
5.感受一寸虫的机智,体会测量的乐趣。
(1)师:一寸虫告别的知更鸟和它的朋友,慢慢向前爬,在路上碰到了夜莺,夜莺要吃掉一寸虫,一寸虫说:“不要吃我,不要吃我,我会测量。”
(2)师:你们猜猜夜莺要请一寸虫量什么呢?
幼:能(不能)。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有的东西是不可以测量的。
师:那一寸虫利用夜莺不知道歌声是不能测量的这个道理,她就逃跑了。
师:我们来看看一寸虫是怎么做的?它对夜莺说:“好吧,那你开始唱吧,我来测量。”于是,夜莺开始唱了一起,一寸虫爬呀爬呀,一会爬到草丛里,一会儿躲在小花里,一会就不见了。
师:一寸虫真聪明,而夜莺不懂得测量,那我们小朋友呢,有没有学会测量了?(学会了)。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测量的,比如说我们教室里的桌子的长度,积木的长度……等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用一寸虫去量一量有多长吧!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1、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2、格尺、米尺、卷尺铅笔、积木、筷子、牙膏盒、一段线绳子、一段纸条等等各种自然测量工具。
活动过程: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试着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给他们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n个水彩笔盖)。(要把记录单设计好)。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好多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些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请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尝试着测量。
7、请幼儿坐好,总结、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六
1、幼儿愿意参与测量活动,体验动手制作尺子的乐趣。
2、能选用自然物,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高度,感知因测量工具的不同所带来的测量结果的差异。会用移动手指做记号的方法,制作自己的尺子并进行测量。知道用数记号的方法说出测量结果。
3、能认真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能清楚地与同伴交流。
水彩笔、铅笔、筷子;记录纸;长条形的白色硬纸;书每人一本。
1、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的高。
师:上次,我们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了桌子的长和宽,但我们还不知道桌子有多高。今天,我们再来量一量桌子的高。小朋友们告诉我,要知道桌子的高,我们量什么地方?从哪儿量到哪儿?桌上,老师准备了铅笔、筷子和水彩笔,还有一张记录表,表上也画了这三种工具、你可以挨个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按首尾相接的方法,量好后记录在工具后面的空格里。
2、交流分享。
小结: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1、尝试用指头量纸条的长度。
2、对手指测量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对比。
师:刚才我们说,测量的工具长短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但我们刚才都是用的手指头,大家的手指头都差不多粗细,那结果应该也差不多呀?为什么有的'是12个指头长,有的是16个指头长,差得太远。
3、对测量时手指头移动的方法进行示范,同时提示用做记号的方法,引导幼儿比较准确地测量纸条的长度。
4、数一数,我的纸条有多长?
数自己的纸条上有几个记号并记录在纸上。再次对比结果。感知结果比较接近。
2、师:看我们画的记号还可以量书的长度,你认为它像我们平时用的什么测量工具?
(出示尺子)看,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哪儿?什么地方不同呢?
3、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师:我们平时见到人们都用什么样的尺子?他们如果量桌子的长,不管是用什么尺子,结果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尺子的记号,大家也把这些记号叫刻度,这些刻度都是一样长做一个记号,所以,量的结果就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用我们自己做的尺子回家量家里的东西。
本次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自然测量与标准尺认识的结合点,就是自己制作尺子。孩子们开始应用已经获得的测量方法量桌子——引导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各异带来的弊病(萌发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欲望)——用手指做记号在长条纸上——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尝试测量书本,发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领悟出这就是自制的尺子——尺子就是为了精确测量而发明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并顿悟,了解标准尺诞生的原因,以及标准尺制作的初步原理。活动的价值由此得到凸显,孩子们在整个的活动中,参与积极,师生有效互动,取得很好的效果。整个活动,我引领孩子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每一个环节学习经验的逐步积累都为孩子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提供了可能。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在于,孩子前期测量方法的经验积累还有差异,活动结束时还有部分幼儿未达到最后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个别指导,在延伸活动和活动区活动中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本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测量活动人手,通过易位或替换过程,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以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着测量层层展开活动,并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单位体系的认识,又分散了连续的整体(如被测的物体)分解成可以置换的小单位难点。使幼儿在完成任务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活动从充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七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进行比较,有了初步的测量的经验与愿望。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符合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尝试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进行测量。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学会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记录表、笔。
1、幼儿自由选择路段,进行测量,师提醒首位相接的进行测量。
2、幼儿示范并小结测量的方法(平铺、交替或做标记)。
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上的数字和图案都是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越大。
1、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2、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活动过程: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九
1.初步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1、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2、格尺、米尺、卷尺铅笔、积木、筷子、牙膏盒、一段线绳子、一段纸条等等各种自然测量工具。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试着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给他们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n个水彩笔盖)。(要把记录单设计好)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好多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些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请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尝试着测量。
7、请幼儿坐好,总结、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十
1、学会用首尾相连的自然测量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
2、知道在测量同一物体时,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明白测量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幼儿已有在生活中比较远近或物体长短的经验。
2、学具:水彩笔、记号笔、吸管、丝带、积木、小木棍等;记录单。教具:大记录单;各类尺子。
3、环境创设:布置能进行立定跳远空地,并有起点线。
一、游戏“跳远比赛”导入活动。
1、请几位幼儿进行立定跳远,问“谁跳得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2、引导幼儿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桌子的边长。
1、幼儿自由选择工具测量桌子边,教师观察并指导幼儿探索测量方法。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方法,集体讨论。小结:测量时要一下挨着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并记录结果。
1、幼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再次测量桌子的边,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幼儿说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在大记录单上进行统计。
3、讨论并分析:为什么同一物体的测量结果不同?小结:用自然测量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1、让幼儿说出自己知道的各种测量工具名称。(如: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小结:生活中测量不同的物体时,人们会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尝试用测量工具再次测量桌子的边。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十一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1.导入,引出主题。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十二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5、探索与实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1、导入,引出主题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工具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十三
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赏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1.经历测量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体积?
2.出示、石块、土豆实物、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板书。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橡皮泥、土豆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师小结。
2.出示石块、瓦片、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趣味游戏,拳王争霸,提示游戏规则。
2.出示p55“试一试”第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有趣的测量教案篇十四
1.幼儿愿意参与测量活动,体验动手制作尺子的乐趣。
2.能选用自然物,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高度,感知因测量工具的不同所带来的测量结果的差异。会用移动手指做记号的方法,制作自己的尺子并进行测量。知道用数记号的方法说出测量结果。
3.能认真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能清楚地与同伴交流。
水彩笔、铅笔、筷子;记录纸;长条形的白色硬纸;书每人一本。
1.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的高。
师:上次,我们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了桌子的长和宽,但我们还不知道桌子有多高。今天,我们再来量一量桌子的高。小朋友们告诉我,要知道桌子的高,我们量什么地方?从哪儿量到哪儿?桌上,老师准备了铅笔、筷子和水彩笔,还有一张记录表,表上也画了这三种工具.你可以挨个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按首尾相接的方法,量好后记录在工具后面的空格里。
2.交流分享。
小结: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1.尝试用指头量纸条的长度。
2.对手指测量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对比。
师:刚才我们说,测量的工具长短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但我们刚才都是用的手指头,大家的手指头都差不多粗细,那结果应该也差不多呀?为什么有的是12个指头长,有的是16个指头长,差得太远。
3.对测量时手指头移动的方法进行示范,同时提示用做记号的方法,引导幼儿比较准确地测量纸条的长度。
4.数一数,我的纸条有多长?
数自己的纸条上有几个记号并记录在纸上。再次对比结果。感知结果比较接近。
2.师:看我们画的记号还可以量书的长度,你认为它像我们平时用的什么测量工具?
(出示尺子)看,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哪儿?什么地方不同呢?
3.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师:我们平时见到人们都用什么样的尺子?他们如果量桌子的长,不管是用什么尺子,结果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尺子的记号,大家也把这些记号叫刻度,这些刻度都是一样长做一个记号,所以,量的结果就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用我们自己做的尺子回家量家里的东西。
本次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自然测量与标准尺认识的结合点,就是自己制作尺子。孩子们开始应用已经获得的测量方法量桌子——引导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各异带来的弊病(萌发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欲望)——用手指做记号在长条纸上——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尝试测量书本,发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领悟出这就是自制的尺子——尺子就是为了精确测量而发明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并顿悟,了解标准尺诞生的原因,以及标准尺制作的初步原理。活动的价值由此得到凸显,孩子们在整个的活动中,参与积极,师生有效互动,取得很好的效果。整个活动,我引领孩子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每一个环节学习经验的逐步积累都为孩子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提供了可能。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在于,孩子前期测量方法的经验积累还有差异,活动结束时还有部分幼儿未达到最后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个别指导,在延伸活动和活动区活动中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本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测量活动人手,通过易位或替换过程,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以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着测量层层展开活动,并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单位体系的认识,又分散了连续的整体(如被测的物体)分解成可以置换的小单位难点。使幼儿在完成任务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活动从充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51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