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记录个人或团队经验教训的有效途径。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注重细节,注意字句的选择和排列的顺序。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摘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一
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教材58页例4,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敢于交流表达的学习精神,体会与人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改变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有序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几倍”
1.初步感受问题。
8月,舟曲、汶川等地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4.1班的同学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踊跃捐款,平均每人捐款约3元,照这样计算:
2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w2=6)。
2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w20=60)。
200名同学捐款多少元?(3w200=600)。
(1)学生说出算式、口算;
(2)教师板书算式;
(3)进行德育。
2.研究问题。
观察算式,独立思考:以上算式有什么联系和规律?
3.归纳规律。
(1)小组交流: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商讨:怎样用清楚简洁的语言记录表达所发现的规律。
4.验证规律。
(1)另外写一组算式,验证规律的正确性;
(2)根据发现的规律,在上面的算式下面再写两个算式。
二、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就缩小几倍”
1.按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刚才的算式组,感知问题;
2.研究问题:思考,有什么规律;
3.归纳规律:
(1)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的规律;
(2)全班交流。
4.验证规律:
(1)小组内举例验证;
(2)按发现的规律把下面的算式再写两个:
80w4=320。
40w4=160。
20w4=80。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说出思考过程。
2.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说明,补充。
3.练习九第2题:齐读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讲解。
4.练习九第3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讲解。
四、补充练习。
练习九第5题。供。
五、课堂总结。
六、作业:练习九第4题。
七、课后反思: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二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
从四个环节进行,首先,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在这环节没有创设情景,我认为这种探究规律课,直接进行探究要好些,另外,本课内容较多如果创设过多情景,可能难以上完。所以我直接安排学生快速抢答九道题,然后由学生分类,教师顺势提问:你是怎么分类的?由学生说出:按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分类。这样直接为后面探究进行铺垫。
第二环节,探究规律,建构新知。从三个方面进行。
1、被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要强细讲解,先要学生整体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从上往下变大了,商从上往下反而变小了,反之除数从下往上变小了,商反而变大了。然后再详细讲解从上往下怎么变化,由学生总结规律;从下往上又怎么变化,又由学生总结规律。最后要求学生把以上两个规律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及时练习,在这我设计了231÷11=21231÷33=231÷77=这组题学生不可能直接口算,必须要用以上学习的规律才能简便运算,所以,计算后要学生说理,这有利于突破难点。另外,实物展示,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知识,编成学生亲身经历富有情趣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自觉、自主地完成学习的创新要求,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2、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先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由学生总结规律,然后练习巩固。在这我也设计了一组练习:132÷12=11264÷12=1320÷12=做题过程同上。
3、商的不变规律,完全由学生先猜测规律,然后自己用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论证规律,最后用语言总结规律。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同时乘几(或除以几),乘的数字或除以的数字一定要相同,并且问一问这个数字能不能是“0”?为什么不能为“0”?最后也象前面两规律一样练习巩固。
第三个环节应用练习,拓展提升。这环节有三题:
2、谁是它的朋友。学生通过计算就会发现320÷80与160÷40、3200÷800,1800÷600与180÷60是好朋友,而360÷60没有朋友,孤零零的请同学们帮助它找到朋友。开放性习题要开放性的练,才能真正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找朋友习题的设计一改以往“一对一”形式,让学生领悟到这种开放题的实质——不对应,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这样“找”,为每个学生都创设了主动发展的空间。伴随学生情感参与的游戏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3、思考题,填空。即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尤其是第四小题,可以同时填乘也可以同时填除以,后面正方形中可以填不为“0”的任何数。设计此题是为了更好的照顾每个学生,让学优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好,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在上新课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手让学生能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规律。该课的教学让我真正感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氛围。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收获希望,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达到真正感受数学的魅力。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三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小黑板。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四
王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是按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进行验证与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的。教学过程清晰,科学,构建“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教学主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总的来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拓展思路,乐于质疑,乐于合作。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复习导入时,王老师创设了看谁算的快的口算活动,这为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做好了铺垫。紧接着教师出示30×8=240,让学生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后,教师直接总结出“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会怎样变化呢”引出课题。我觉得这里处理较突兀,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口算的式子中找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其中的一组算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发生了变化”从而顺势引出新课,这样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和猜想,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问题设计有渐进性,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王老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规律,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组内交流,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来,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等活动中逐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如果能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理解了积的变化规律,那么在下一个例题的学习中学生会轻松很多,教师也可以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自学。
3、在探索规律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构建了“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教学主线,让学生经历想办法、找问题、找方法的过程,并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和归纳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获得了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四、应重视对中下等学生的指导。由于本节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作为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的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能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五
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具:多媒体设备,速塑纸。
教学过程:如下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时间设计。
一、复习旧知、提出思考。
跟随老师思路回忆、思考。
通过回顾旧知识,培养学生总结、思考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2min。
二、探究得新知。
一、ppt展示下列算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几个算式的规律。
1、(1)6×2=。
(2)6×20=。
(3)6×200=。
从(1)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
从(2)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
从(1)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乘100)。
发现: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
先口算,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得到发现规律(下题同上)。
2、(1)20×4=。
(2)10×4=。
(3)5×4=。
从(1)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就(除以2)。
从(2)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就(除以2)。
从(1)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除以4)。
发现: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二、带领学生对今天的发现进行验证。
先用今天的规律填空,再列竖式验算。
(1)26×24=(2)17×6=。
26×12=17×12=。
26×6=17×24=。
跟随老师的思路,口算简单的算式,并认真观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跟着老师的要求对规律进行验证。
15min。
三、巩固训练、加强理解。
ppt演示例题做题要求。
25×4=100。
不变×2×2。
25×8=200。
针对练习:
1、(基础练习)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基础练习)。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就乘5.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就().(3)18×25=450,第一个因数缩小2倍,第二个因数不变,这时积是()。
(4)两数相乘,积是30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这时积是()。
3、(巩固练习)先找规律再填空。
125×4=48×15=。
125×8=24×15=。
125×12=12×15=。
125×16=6×15=。
125×28=18×15=。
4、综合练习。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知识拓展。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通过做题,得出做题步骤规律,总结解题经验,巩固新知识,从而达到随学随记得效果。
20min。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相关课后习题。
学生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六
今天听了赵艳波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受益匪浅。赵老师在教学中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学生经历了研究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四个层次的学习过程。在这一系列学习过程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积的变化规律。过程的设计很紧凑,老师的讲解清晰、简洁,设问、追问都处理的恰如其分。学生的思维在一个个追问中得到开启,不失为一堂很实的课。一环扣一环的层层剖析,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巩固练习中,可以看出教师平时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年轻教师在课堂中能把问题的设置运用自如,确实难得。我比较欣赏。
1.小结时,可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再整理完善。
2.板书再工整些更加完美了。
如果是我执教这一内容。我会这样设计:
1.出示两组乘法试题。
2.提问:你能根据上面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让学生在尝试写算式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这个过程,手脑并用,使规律的探索落到实处。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七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要先来做个游戏,题目是抢答,在游戏开始之前,老师要说规则,规则很简单就是要等老师说开始之后举手抢答,不可以乱喊乱叫。现在老师开始出题了,同学们看仔细了哦。
板书:80÷4=150÷15=。
80÷8=300÷15=。
80÷16=450÷15=。
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抢答完毕了,真是抢答高手!
2.抢答结束,现在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左边的一组算式,其中的被除数、除数、商都有什么变化特点呢?同桌讨论下,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纠正错误,出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反而缩小(扩大)几倍。你真厉害真会概括。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右边的这组算式,你们能发现什么呢?可以采用刚刚的观察方法来说一说。还可以用刚刚概括地方法说一说规律。
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缩小)几倍,商也扩大缩小几倍。
同学真会观察发现,这么快就找到了商的变化规律,除数和被除数变化时,商一定变化吗?怎么样商才不变呢?先认真想想,想好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一会儿老师要请同学说说你的猜想。
64÷16=认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
看来同学们都有发现,那现在先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2得出一种猜想,你们可真是会猜想,现在打开书本93页,完成表格,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表格,证明你们的猜想在表格中是成立的,那现在请同学们赶紧举个例子证明自己的发现吧。小组讨论,这些算式对不对呢?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3得出多种猜想时,同学的猜想可真不少,学生说猜想老师板书,请同学们举举例子证明自己的猜想。刚刚同学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猜想,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3页,再一次验证下你们的猜想。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我们得出了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齐读)。
3、巩固练习,光说不练可不好,现在老师就要让大家练一练。
120÷40=640÷80=810÷90=360÷60=。
7200÷400=2400÷200=6400÷800=。
哪一组举手的人最多老师就请哪一组开火车。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他们组的答案对不对。
(2)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为便捷,做一做。
196÷4=392÷8=1960÷40=19600÷400=。
28÷4=56÷8=168÷24=1680÷240=。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呢?起来说一说。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八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59页内容。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它是学生的思维由单一、松散向灵活、多样化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法口算、笔算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学生对以前所学乘法计算的一个规律性的总结,它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探索能力,本节课在教学安排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去探究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旧知,巧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相互了解了,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你们的计算能力强不强?真的很强吗?我可找到对手了。
2、543+380=()。
1、543+382=()。
3、546+382=()。
师:出示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有困难的同学可笔算。
师:大家算的真的挺快啊,这是个小小的热身,比赛开始。
出示2题,这么快啊,快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
生:我发现543是一样的,382变成380少了2。所以我想,和也少2,就是923。师板书学生的发现。
师:好眼力,通过你的细心观察,发现了规律,还能利用规律,形成了计算的技巧。敢不敢再来一道。
出示3题。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的说出了结果,有困难的学生也会了方法。
师:说说你为什么算的快?
预设:我发现,382没变,546比543多3,所以,和也多3,就是928。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预设:如果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加几,和就加几,要是另一个加数减几,和就减几。
(设计意图:小小的巧算环节,兼顾着不同学生的需求,会使学生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由不会巧算到算得很快。同时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很自然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去探究新知。也暗示了先观察,再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这一探究的方法。)。
二、引导观察,巧探究。
6×2=5×4=。
6×20=10×4=。
6×200=20×4=。
师: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1、在第一组中,6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变了,积也不一样。
2:我发现6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后面多一个0。积也多一个0。
3:我发现6不变,第二个因数2乘10得20,积也乘了10。第二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组内可补充)。
师:在第二组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哪组愿意说?
预设:我发现4不变,5乘2的10,积由20乘2得40。5乘4得20,积也乘4得80。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使学生尝到了探究新知的甜头,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师:你们真的太厉害了,其实啊,在这算式中还有规律呢?刚才我们是怎么观察的?(从上往下),如果我们倒着看,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先想想,在于小组同学交流。
请2-3个组汇报。(边指边说)。
预设:1、一个因数不变都是6,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除以4.
……。
你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猜想,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前面已经探究出一个规律,这里教师就放手了,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研究过程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最后疑问的提出,是想看看学生能不能想到0除外的问题。)。
师:孩子们我们数学追求的是准确,简练。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呢?先独立想,在汇报。
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试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要求: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写一个算式,右边的同学运用规律写一个算式。比一比谁做的快。
汇报,这几组同学说的都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算式。还可以写怎样的呢?(除以几的)再写一组,同桌交换。
谁和老师合作,你说一个算式,我来写第二个,好吗?
预设:当学生说算式7×9=63我来写了,我想让7不变……。
7×=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0不能做除数,学生会发现,在这条规律中应加上(0除外)。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这个设计表面看是对新知的巩固,其实,暗含着对0除外的问题解决。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对待数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三、巩固拓展,巧运用。
1、师:我们找到了规律,有什么用啊?我们来做组练习吧。(课件出示)。
2、想想?是谁。
4×50=200。
(4×2)×50=200×?
4×(50×3)=200×?
(4×2)×(50×3)=200×?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灵活性、启发性、挑战性。通过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孩子们,短暂的40分钟过得很愉快,你们开心吗?这节课你都记住了什么。
板书设计:
6×2=5×4=。
6×20=10×4=。
6×200=20×4=。
规律:------------------。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让过程和方法进课堂”的新理念。
1.精心选题,巧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伊始,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里,引导观察,激发学生的欲望,扣住学生的心弦,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发现一些新的结论。
2.合作探究,体快乐。
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注重学生对比较,猜测,验证,思辨等数学方法的习得,同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探究经验,从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让学生学得开心,真正体验到学习得快乐!
3.学练结合,显梯度。
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亦学亦练,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练相得彰显,最后练习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知识巩固,又注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整节课的设计,把自主、合作、探究落到了实处。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九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
本课的教学思路:用口算导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数变化的对比题,如:25×4和25×8等。口算完成后,教师板书:3564×158=?你能口算吗?怎么办?使学生明白用计算器方便我们进行大数目的或复杂的运算。
新课教学,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积的变化是什么意思?跟谁比变化了?怎样计算?在计算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觉得积会怎样变?能提出你的猜想吗?然后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填写教材中的表格。集体交流,提出问题:你的猜想正确吗?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写出一道算式,运用刚才的方法去试一试,并在你的小组里交流。小组汇报,并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几。
巩固练习,由浅入深。先是模仿例题的练习,根据规律直接填表;然后是直接根据一道算式填出变化后的得数;最后是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买同一种商品,数量发生变化,总价也跟着发生相同的变化。
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不足之处:
一、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如: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时,提的问题太多,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题练习,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和大气。
三、练习设计可以更有深度。如:设计逆向思维的练习,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积的变化求因数的变化;拓展练习,因数同时变化,求积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十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小黑板。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十一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12、20×6=120、200×6=1200,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猜想规律。
(1)课件出示我校为福利院捐款献爱心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福利院捐款买物品的情境,已知每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多少元?买20千克?买200千克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1)6×2=12。
(2)6×20=120。
(3)6×200=1200。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2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6×2=12。
(2)6×20=120。
(3)6×200=1200。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或者笔算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3.实践运用,巩固规律。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16×500=16×5000=。
竖式计算:17×517×50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4.拓展练习,升华规律。
36×5400=18×24=。
36×540=180×240=。
36×54=1800×2400=。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十二
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与不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一开始我选择这一个内容,还以为只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条规律,可是经过仔细阅读教材之后,才发现这节课要解决的是商的三条规律,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就很多,从量上来讲就很足,一堂课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这给我上好这堂课出了一个大难题。于是,思考过后,要同时完成这些内容,那么这节课就只能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编排的时候,把被除数不变时,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放在最前面,接着是除数不变时,商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最后是商不变的性质。因为我们知道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是成反比例的,这对学生来讲可能较难理解,于是,我把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放在第一个,这样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反比例,学生想度来说较容易理解。
在整堂课中,始终围绕着观察算式、得出规律、表述规律和应用规律来进行教学。当然学生在学习这三条规律时,也是一条比一条轻松。第一条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得出,第二条第三条规律就放手让学生学生自己去观察算式,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这里我要感谢那些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听我试讲,不断帮我改教案、帮我指点的老师,真的感谢你们!另外,在我的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在场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希望你们能给我多提一些宝贵的建议。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教程。
一、唤起学生得探求新知的欲望。
1.口算。
6×2=80×4=。
6×20=40×4=。
6×200=20×4=。
2.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3.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有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如果扩大30倍呢?如果扩大100倍呢?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记录下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4.同学们都这么爱动脑思考,你一定也发现了第二组算式的特点?谁来说一说?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同学们来查一查你写的算式,对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要除以几。
谁来出一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5.同学们,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7.小结:我们是怎样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第59页3、1、2、4、
四、送一首小诗。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数学上的规律,真了不起。只要大家肯动脑筋,数学中还有许多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大家有信心吗?送大家一首小诗。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
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
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美,
更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创造生活中的美。
教后反思。
《辞海》将“规律”解释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和趋势。至于“探索”,则是当代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强调独立思考和发现。因此,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更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1.探索规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多种学习方式并存,我们应该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划一或者替代。因为“学什么与怎样学是分不开的”,离开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本身也无本身的优劣。而作为探索规律的教学,应该依托内容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探索规律的内容更需要自主思考。在出示两给算式之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
从元认知的发展来说,学生要思考的不仅是结果是什么?而且还要思考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学生反思探索规律的过程,陈述有观察,有猜想,有验证。探索规律过程中蕴藏着更多的问题,就更需学生自主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总结了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并让大家应用这一过程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当然这一环节的教学展示得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课标精神。
探索规律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合作是来自老师的指令,而并非是学生自觉性的合作,理想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因学习需要而自主寻求合作。学生自主验证规律,如果只出示一个或两个算式验证,这一验证过程是不规范的。虽然验证规律这一环节从组织形式分析,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我们可以想见,与学生独立学习相比,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从知识形成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规律是更具数学的普遍性,因为例证不是来自于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
探索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不仅天然地成为其普遍的学习方式,反过来,探索规律这一内容也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一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相比,探索规律的教学具有更大的思维强度,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和思维的驱动性。
2.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育俗语“跳一跳,摘果子”,是寓意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才会乐于参与,才会产生学习的成功感。从教育学“成就动机理论”也同样可以发现:当问题的成功可能性p=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最大,最愿意参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随随便便的成功,学生很难有深刻的体验”。由此,与一般的教学内容相比,探索规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就具有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挑战的一种潜质,探索规律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不易,真切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9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