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5:36:18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热门15篇)
时间:2023-12-02 05:36:18     小编:字海

科学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写总结时要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清晰地陈述观点和结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一

教学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教具:多媒体设备,速塑纸。

教学过程:如下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时间设计。

一、复习旧知、提出思考。

跟随老师思路回忆、思考。

通过回顾旧知识,培养学生总结、思考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2min。

二、探究得新知。

一、ppt展示下列算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几个算式的规律。

1、(1)6×2=。

(2)6×20=。

(3)6×200=。

从(1)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

从(2)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就(乘10)。

从(1)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就(乘100)。

发现: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

先口算,再让学生自主观察得到发现规律(下题同上)。

2、(1)20×4=。

(2)10×4=。

(3)5×4=。

从(1)到(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就(除以2)。

从(2)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就(除以2)。

从(1)到(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除以4)。

发现: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二、带领学生对今天的发现进行验证。

先用今天的规律填空,再列竖式验算。

(1)26×24=(2)17×6=。

26×12=17×12=。

26×6=17×24=。

跟随老师的思路,口算简单的算式,并认真观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跟着老师的要求对规律进行验证。

15min。

三、巩固训练、加强理解。

ppt演示例题做题要求。

25×4=100。

不变×2×2。

25×8=200。

针对练习:

1、(基础练习)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基础练习)。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就乘5.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就().(3)18×25=450,第一个因数缩小2倍,第二个因数不变,这时积是()。

(4)两数相乘,积是30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这时积是()。

3、(巩固练习)先找规律再填空。

125×4=48×15=。

125×8=24×15=。

125×12=12×15=。

125×16=6×15=。

125×28=18×15=。

4、综合练习。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知识拓展。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积不变。

通过做题,得出做题步骤规律,总结解题经验,巩固新知识,从而达到随学随记得效果。

20min。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布置相关课后习题。

学生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二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理解描述正弦交流电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

3、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图像,能从图像中读出所需要的物理量.。

5、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的概念,能用有效值做有关交流电功率的计算.。

能力目标。

1、掌握描述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进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分析:线圈。

bc。

da。

始终在平行磁感线方向转动,因而不产生感应电动势,只起导线作用.。

(1)线圈平面垂直于磁感线(甲图),

ab。

cd。

边此时速度方向与磁感线平行,线圈中没有感应电动势,没有感应电流.、

cd。

cd。

边的瞬时速度方向,跟线圈经过图(乙)位置时的速度方向相反,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方向也跟在(图乙)位置相反.边线速度以磁感线的夹角也等于,这时。

ab。

边中的感应电动势为:

同理,

cd。

边切割磁感线的感应电动势为:

就整个线圈来看,因。

ab。

cd。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三

今天教学了积的变化规律,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计算、再观察比较下列算式30*24=720(30*2)*24=(30*4)*24=30*(24*5)=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30*24=720(30÷2)*24=(30÷5)*24=30*(24÷6)=后面三个算式等号左边与第一个算式左边比,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算出后三题的积再与第一题的积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课始交流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人发现时,习惯于表述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为了验证大家的发现,我们首先让大家用书中的例题验证,再让大家各举一个例子验证得出积得变化规律。

但遗憾的是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还是习惯于直接计算积却不用所学的积得变化规律去求积,在我的追问下好的学生想到根据记得变化规律直接用原来的积乘几求到现在的积。我也反思我的教学中是否有导致学与用剥离的现象,可能在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得出规律的结果反而削弱了学生对规律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于是在课即将结束前我出示了题目:根据275*46=12650直接写出275*92=的结果并说明解题思路,到此学生才全部理解了记得变化规律的有用性。虽然是后知后觉但毕竟是真正有了“知觉”了。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四

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来。

结合这三个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积变了,有怎样的变化呢?

二、探索规律。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一,有两组算式,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组研究,也可以两组都完成。

在研究之前请同学读一读学习建议。

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第一个因数,从到()乘几,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乘几,看来观察得越全面,得到的结论才能越完整。

2、表达规律。

汇报,强调几相同,0除外。把这条规律写在黑板上。那这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3、像刚才那样,我们用大量的不同的例子来概括这个规律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4、应用规律。

1、你能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三、到生活中去。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五

1、知道正弦交流电是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的.知道中性面的概念.。

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理解描述正弦交流电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

3、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图像,能从图像中读出所需要的物理量.。

5、理解交流电的有效值的概念,能用有效值做有关交流电功率的计算.。

能力目标。

1、掌握描述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进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及为富民强国认真学习的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以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7、交流电的有效值、周期等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以及解决办法。

1、重点: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及中性面的特点.。

4、解决办法:

教学设计方案。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六

1、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20倍,被除数缩小4倍,那么除数()。

2、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被除数扩大12倍,除数扩大6倍,那么商是()。

3、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变为()。

4、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

5、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560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

6、两个数相乘是75,如果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除以7,积是()。

7、已知a×b=400,如果a乘3,则积是(),如果b除以5,则积是()。

8、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10,另一个因数也乘10,积()。

9、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是()。

10、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2,另一个因数也除以2,积是()。

11、两数相除的商是15,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如果被除数不变,只把除数扩大5倍,商是()。

12、150÷30,如果被除数增加300,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13、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14、1400÷70,如果除数不变,被除数除以10,那么商应该()。

15、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应当()。

16、两个数的商是6,如果被除数与除数都除以2,商是()。

17、两数相除,商是80,如果去掉除数个位上的0,商是()。

18、两个数的商是12,如果被除数除以3,除数不变,则商是()。

19、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20倍,除数缩小4倍,那么被除数()。

20、在一个除法算式里,除数除以5,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

21、在一道除法算式里,如果被除数除以20,除数(),商不变。

22、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

23、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

24、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扩大4倍,商()。

25、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缩小2倍,商()。

26、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缩小2倍,除数扩大4倍,商()。

27、两数相除,被除数缩小12倍,除数缩小2倍,商()。

28、小科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70,正确的商应该是()。

29、芳芳在计算乘法时,把一个因数末尾多写了1个0,结果得到800,正确的积是应该是()。

30、小冬在计算除法时,把被除数末尾的“0”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70,正确的商应该是()。

31、两数相乘,积是36,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那么积是()。

32、两数相乘,积是72,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那么积是()。

33、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1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是(),余数是()。

34、两数相除,商是7,余数是3,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20倍,商是(),余数是()。

35、两数相除,商是8,余数是600,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是(),余数是()。

36、两个数相除,商是27,如果被除数扩大12倍,除数扩大6倍,那么商是()。

37、两个数相除,商是27,如果被除数扩大12倍,除数缩小6倍,那么商是()。

38、两个数相除,商是270,如果被除数缩小3倍,除数扩大6倍,那么商是()。

39、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20倍,除数不变,那么被除数()。

40、两数相除,商是19,如果商扩大5倍,被除数不变,那么除。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七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的例5“商的变化规律”。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节新授课,主要学习商的三个变化规律:即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的数学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和思想孕伏。本堂课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探索,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经历“计算—观察—比较—探索—应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进行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零的简便计算,明晰算理。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商的三个变化规律,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

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景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观察、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在整堂课中,始终围绕着观察算式、找出规律、表述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大环节进行的。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的是通过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两组口算题,要同学们同桌两人一组进行口算比赛,先算完又全对的为赢。我认为这样设计有利于吸引孩子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一)探索“商随除数(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课件出示例题)在学生汇报结果之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并思考:

(1)每一组题中的什么数变了?

(2)什么数没有变?

(3)除数(或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

根据回答边引导观察第一组算式,提问:除数是怎样变化的?商是怎样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别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看第一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第二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从而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扩大,商除以几变小;除数除以几变小,商乘几扩大。

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个规律: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因为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是成反比例的,这对学生来讲可能较难理解,所以我采取帮扶的方法,一来减缓知识梯度,二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为第二个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探究,奠定了自学的基础,所以第二个规律的学习我放手让学生自学。

认真观察第二组算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1)每一组题中的什么数变了?

(2)什么数没有变?

(3)除数(或被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在全班汇报自学情况,然后引导小结第二个规律: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被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

通过对刚才这两组算式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商的变化和被除数、除数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新知识:商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二)小组合作,探索“商不变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主要探讨第三个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因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广泛经验。这样既培养的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又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课件出示)例题的表格,

说明要求:先填表,再回答问题,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1)表中什么数有变化?什么数没有变化?

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分别从左往右、从右往左每两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并概括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

第三环节:应用反馈、运用规律。

这一环节我采取由易到难的形式呈现,首先完成练习十七的第四题,直接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规律;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进一步熟悉商的变化规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第二完成第五题,虽然也是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但是题型稍有变化,练习题不是成组出现的提高了一点难度。从而达到知识的升华。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先启发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让学生根据板书了解本节课知识重点,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拓展延伸练习的难度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又加大了一点,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进一步理解。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八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小黑板。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2、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九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

一、从生活中来。

结合这三个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一,有两组算式,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组研究,也可以两组都完成。

在研究之前请同学读一读学习建议。

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思考的。

按什么顺序观察的第一个因数,从()到()乘几,第二个因数不变。积也乘几,看来观察得越全面,得到的结论才能越完整。

2、表达规律。

汇报,强调几相同,0除外。把这条规律写在黑板上。那这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3、像刚才那样,我们用大量的不同的例子来概括这个规律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4、应用规律。

1、你能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三、到生活中去。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十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

本课的教学思路:用口算导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数变化的对比题,如:25×4和25×8等。口算完成后,教师板书:3564×158=?你能口算吗?怎么办?使学生明白用计算器方便我们进行大数目的或复杂的运算。

新课教学,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积的变化是什么意思?跟谁比变化了?怎样计算?在计算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觉得积会怎样变?能提出你的猜想吗?然后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填写教材中的表格。集体交流,提出问题:你的猜想正确吗?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写出一道算式,运用刚才的方法去试一试,并在你的小组里交流。小组汇报,并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几。

巩固练习,由浅入深。先是模仿例题的练习,根据规律直接填表;然后是直接根据一道算式填出变化后的得数;最后是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买同一种商品,数量发生变化,总价也跟着发生相同的变化。

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不足之处:

一、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如: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时,提的问题太多,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题练习,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和大气。

三、练习设计可以更有深度。如:设计逆向思维的练习,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积的变化求因数的变化;拓展练习,因数同时变化,求积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十一

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

一、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与不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一开始我选择这一个内容,还以为只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条规律,可是经过仔细阅读教材之后,才发现这节课要解决的是商的三条规律,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就很多,从量上来讲就很足,一堂课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这给我上好这堂课出了一个大难题。于是,思考过后,要同时完成这些内容,那么这节课就只能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编排的时候,把被除数不变时,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放在最前面,接着是除数不变时,商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最后是商不变的性质。因为我们知道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是成反比例的,这对学生来讲可能较难理解,于是,我把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放在第一个,这样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反比例,学生想度来说较容易理解。

在整堂课中,始终围绕着观察算式、得出规律、表述规律和应用规律来进行教学。当然学生在学习这三条规律时,也是一条比一条轻松。第一条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得出,第二条第三条规律就放手让学生学生自己去观察算式,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这里我要感谢那些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听我试讲,不断帮我改教案、帮我指点的老师,真的感谢你们!另外,在我的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在场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希望你们能给我多提一些宝贵的建议。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十二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12、20×6=120、200×6=1200,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列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猜想。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用计算器进行验证。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所以用计算器作为探索规律的工具。

3、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的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5、课前准备:课件、学生每人计算器一个、学生每人一张空白表格。

(1)教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观察、验证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法:通过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课件出示我校为福利院捐款献爱心的照片,创设我校师生为福利院捐款买物品的情境,已知每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多少元?买20千克?买200千克呢?不仅使学生感知捐款的意义,还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熟悉的情景。

(2)引导学生列出第一个问题的算式,计算出结果。并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算式中的三个数分别叫做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积。

(1)6×2=12。

(2)6×20=120。

(3)6×200=1200。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积会怎样变化。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猜想的意识和能力。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积的变化。

(1)6×2=12。

(2)6×20=120。

(3)6×200=1200。

(2)引导学生举例,进一步验证猜想。同桌相互合作,写出任意一组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用计算器或者笔算算出结果,进行比较。全班交流,通过交流进一步确认猜想成立。

(3)语言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规律,然后讲出探索的方法:如用计算器计算,提出猜想、验证猜想、不完全归纳等。

『设计理念』新课标当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验证猜想,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规律与知识的获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课本p83想想做做第1题。采用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应用规律直接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积的变化规律。

(2)用规律解释口算、笔算、和简算。

口算:16×5=16×500=16×5000=。

竖式计算:17×517×5017×500。

简便计算:125×48=125×8×6。

让学生口头回答,体会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进一步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在乘法计算中的巧妙应用。

(3)补充题: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小明的爸爸决定去北京观看一些比赛项目,为中国健儿加油。

如果坐汽车,每小时行使60千米,4小时可以多少千米?

如果坐火车,火车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同样的时间可以行使多少千米?

这题的第2个问题中蕴含着两种解题思路,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一种是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种是根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原来的积也乘以几解决问题。两种方法得出的积相同,使学生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

『设计理念』在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使学生在规律的应用中逐步加深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

36×5400=18×24=。

36×540=180×240=。

36×54=1800×2400=。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是通过两组题目的计算,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使得积的变化规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这一规律有进一步的理解。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理念』在回忆中总结全课,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与能力。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旧知,巧导入。 。

2、543+380=()。

1、543+382=()。

3、546+382=()。

师:出示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有困难的同学可笔算。

师:大家算的真的挺快啊,这是个小小的热身,比赛开始。 。

出示2题,这么快啊,快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

出示3题。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的说出了结果,有困难的学生也会了方法。

师:说说你为什么算的快?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二、引导观察,巧探究。

6×2=5×4=。

6×20=10×4=。

6×200=20×4=。

师: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

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1、在第一组中,6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变了,积也不一样。

2:我发现6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后面多一个0。积也多一个0。

师:在第二组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哪组愿意说?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请2-3个组汇报。(边指边说) 。

预设:1、一个因数不变都是6,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除以4.

……。

你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

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试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谁 和 老师合作,你说一个算式,我来写第二个,好吗?

7×=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0不能做除数,学生会发现,在这条规律中应加上(0除外)。

三、巩固拓展,巧运用。

1、师:我们找到了规律,有什么用啊?我们来做组练习吧。(课件出示)。

2、想想?是谁。 。

4×50=200。

(4×2)×50=200×?

4×(50×3)=200×?

(4×2)×(50×3)=200×?

板书设计:

6×2=5×4=。

6×20=10×4=。

6×200=20×4=。

规律:------------------。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让过程和方法进课堂”的新理念。

1.精心选题,巧引入。

2.合作探究,体快乐。

3.学练结合,显梯度。

整节课的设计,把自主、合作、探究落到了实处。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十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59页内容。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一次飞跃,它是学生的思维由单一、松散向灵活、多样化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法口算、笔算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学生对以前所学乘法计算的一个规律性的总结,它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分析和探索能力,本节课在教学安排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去探究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旧知,巧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相互了解了,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你们的计算能力强不强?真的很强吗?我可找到对手了。

2、543+380=()。

1、543+382=()。

3、546+382=()。

师:出示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有困难的同学可笔算。

师:大家算的真的挺快啊,这是个小小的热身,比赛开始。

出示2题,这么快啊,快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

生:我发现543是一样的,382变成380少了2。所以我想,和也少2,就是923。师板书学生的发现。

师:好眼力,通过你的细心观察,发现了规律,还能利用规律,形成了计算的技巧。敢不敢再来一道。

出示3题。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的说出了结果,有困难的学生也会了方法。

师:说说你为什么算的快?

预设:我发现,382没变,546比543多3,所以,和也多3,就是928。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预设:如果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加几,和就加几,要是另一个加数减几,和就减几。

(设计意图:小小的巧算环节,兼顾着不同学生的需求,会使学生的特殊需要得到满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由不会巧算到算得很快。同时为探究积的变化规律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很自然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去探究新知。也暗示了先观察,再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这一探究的方法。)。

二、引导观察,巧探究。

6×2=5×4=。

6×20=10×4=。

6×200=20×4=。

师: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1、在第一组中,6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变了,积也不一样。

2:我发现6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后面多一个0。积也多一个0。

3:我发现6不变,第二个因数2乘10得20,积也乘了10。第二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组内可补充)。

师:在第二组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哪组愿意说?

预设:我发现4不变,5乘2的10,积由20乘2得40。5乘4得20,积也乘4得80。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使学生尝到了探究新知的甜头,感受到探究的快乐。)。

师:你们真的太厉害了,其实啊,在这算式中还有规律呢?刚才我们是怎么观察的?(从上往下),如果我们倒着看,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先想想,在于小组同学交流。

请2-3个组汇报。(边指边说)。

预设:1、一个因数不变都是6,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除以4.

……。

你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猜想,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前面已经探究出一个规律,这里教师就放手了,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研究过程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最后疑问的提出,是想看看学生能不能想到0除外的问题。)。

师:孩子们我们数学追求的是准确,简练。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呢?先独立想,在汇报。

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试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要求: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写一个算式,右边的同学运用规律写一个算式。比一比谁做的快。

汇报,这几组同学说的都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算式。还可以写怎样的呢?(除以几的)再写一组,同桌交换。

谁和老师合作,你说一个算式,我来写第二个,好吗?

预设:当学生说算式7×9=63我来写了,我想让7不变……。

7×=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0不能做除数,学生会发现,在这条规律中应加上(0除外)。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这个设计表面看是对新知的巩固,其实,暗含着对0除外的问题解决。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对待数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三、巩固拓展,巧运用。

1、师:我们找到了规律,有什么用啊?我们来做组练习吧。(课件出示)。

2、想想?是谁。

4×50=200。

(4×2)×50=200×?

4×(50×3)=200×?

(4×2)×(50×3)=200×?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灵活性、启发性、挑战性。通过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孩子们,短暂的40分钟过得很愉快,你们开心吗?这节课你都记住了什么。

板书设计:

6×2=5×4=。

6×20=10×4=。

6×200=20×4=。

规律:------------------。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让过程和方法进课堂”的新理念。

1.精心选题,巧引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伊始,利用学生的好胜心里,引导观察,激发学生的欲望,扣住学生的心弦,有利于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发现一些新的结论。

2.合作探究,体快乐。

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注重学生对比较,猜测,验证,思辨等数学方法的习得,同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探究经验,从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让学生学得开心,真正体验到学习得快乐!

3.学练结合,显梯度。

本节课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亦学亦练,注重了知识的生成与巩固,学练相得彰显,最后练习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知识巩固,又注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整节课的设计,把自主、合作、探究落到了实处。

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教程。

一、唤起学生得探求新知的欲望。

1.口算。

6×2=80×4=。

6×20=40×4=。

6×200=20×4=。

2.请仔细观察上面每组算式,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着再往下写2个算式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写出。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3.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有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如果扩大30倍呢?如果扩大100倍呢?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记录下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4.同学们都这么爱动脑思考,你一定也发现了第二组算式的特点?谁来说一说?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同学们来查一查你写的算式,对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要除以几。

谁来出一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5.同学们,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7.小结:我们是怎样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第59页3、1、2、4、

四、送一首小诗。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数学上的规律,真了不起。只要大家肯动脑筋,数学中还有许多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大家有信心吗?送大家一首小诗。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并不缺少数学,

缺少的是发现数学的眼睛。

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生活中的美,

更要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创造生活中的美。

教后反思。

《辞海》将“规律”解释为: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和趋势。至于“探索”,则是当代学习理论所倡导的,强调独立思考和发现。因此,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更能够体现数学思考,凸显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1.探索规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多种学习方式并存,我们应该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绝不是简单划一或者替代。因为“学什么与怎样学是分不开的”,离开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本身也无本身的优劣。而作为探索规律的教学,应该依托内容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学习,主动探究。

探索规律的内容更需要自主思考。在出示两给算式之后,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

从元认知的发展来说,学生要思考的不仅是结果是什么?而且还要思考过程是怎样的—“我们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学生反思探索规律的过程,陈述有观察,有猜想,有验证。探索规律过程中蕴藏着更多的问题,就更需学生自主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总结了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并让大家应用这一过程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当然这一环节的教学展示得不够充分,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课标精神。

探索规律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合作是来自老师的指令,而并非是学生自觉性的合作,理想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因学习需要而自主寻求合作。学生自主验证规律,如果只出示一个或两个算式验证,这一验证过程是不规范的。虽然验证规律这一环节从组织形式分析,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我们可以想见,与学生独立学习相比,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从知识形成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规律是更具数学的普遍性,因为例证不是来自于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

探索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活动。探究性学习不仅天然地成为其普遍的学习方式,反过来,探索规律这一内容也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一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过程相比,探索规律的教学具有更大的思维强度,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和思维的驱动性。

2.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育俗语“跳一跳,摘果子”,是寓意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才会乐于参与,才会产生学习的成功感。从教育学“成就动机理论”也同样可以发现:当问题的成功可能性p=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度最大,最愿意参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随随便便的成功,学生很难有深刻的体验”。由此,与一般的教学内容相比,探索规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就具有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挑战的一种潜质,探索规律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不易,真切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1723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