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教案应该注意设置教学中的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质量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一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1、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1.这篇文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立意高远,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位,体会文章的特点,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领悟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2.引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情感;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主要把握前两段的内容,尽量疏通第三段文字。
一、作者介绍,解题。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三、研习新课。
(一)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谪、属。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可以先提问题,全文读完了再明确其缘由)。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然则、骚人、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
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做好铺垫。“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
(六)、写一写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1、播放视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林俊德的事迹。
2、林俊德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和人们,结合自己的志向联系实际试着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设计:
迁客骚人:个人忧乐对古仁人:万家忧乐。
淫雨霏霏即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春和景明则喜。
1、教案的设计,即注重了文言文基础字词的积累,注重了对学生的朗读,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多媒体、教学互联网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感染力、直观性和启示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二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2课时。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诗两首》。
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长愈豪迈。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其绩稍逊于宏道。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
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
结论是: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明确: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
(3)、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提示:用这样的联系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认为藤子京不应该哭,因为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达的思想境界与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了宏大的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诗文只限于自己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境界很狭小。
明确: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为具体,不过诗意性不强,客观性很强,如文章中明确点出在枯水季节,洞庭湖并不怎么宏伟,不过像一匹绸缎而已,这表现出了散文的写实性、知识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象很丰富,已经尽可能强化了诗意,诗化的抒情风格很明显。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胜过了袁文,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胜过了袁文。在范文中,因为丰富的想象,意境也十分开阔(它立足于国家命运,而非个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极大地表现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点,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胜过了袁文。
3、对比所学内容(本课《诗两首》、杜甫《登岳阳楼记》与本课《游岳阳楼记》、范文《岳阳楼记》),归纳概括诗歌与散文的异同。
提示:
(1)、诗言志,“志”是独特的情感世界、个人的感情,甚至儿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彦、柳永那样的离经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发的。而文以载道,文章的社会功能,比诗歌严肃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则不是个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规范化的意识形态,它渗透着作者对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与散文的“意”,也就是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内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饭没有改变米的形状,而酒把米的形状和质地都改变了。诗歌是想象的,变异的,而散文则比较写实。
通过古代诗文的对比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相信这样的魅力将吸引我们同学不断探究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汲取前人文化精髓,巧妙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1、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
2、完成《伴你学语文》p50--p51第一、二、三、四题(作业本)。
散文一篇:(散写实)。
第一段: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景色变坏,心情变糟,追溯古人,涕泪而下。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三
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确立教学目标尤其重要,特别是对单元目标的准确构筑把握。以必修课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选修课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选修”是必修的辅助与变通,是更有弹性的发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诗为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第二单元自主赏析课文,本单元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如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为了体现选修课的特点,选择这一首诗做为一个点,一个示范,“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来探讨选修课该怎么上的问题。我做了以下教学设计: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从而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是选修课,教法上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到导而不牵。
2、改写,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引导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便对诗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一课时。
一、导课。
集体背诵杜甫《登高》。说说本诗选用了意象,营造了意境,抒发了作者情感。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前勾后连,引入新课)。
二、朗读背诵。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落实基础,熟读成诵)。
三、背景透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飘泊无定,国家也多灾多难,不免悲伤感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四、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1。
1、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3、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尾联写出什么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3、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2。
描写诗中最有意蕴的诗句,100字左右,先组内交流,后选优在班上交流。
参考示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见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矗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晨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阔大极了,壮美极了!(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组合作探究3。
从内容、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1、内容: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掌握诗歌鉴赏三部曲)。
教师小结: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大相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细处引导,总体把关)。
小组合作探究4。
比较阅读: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
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2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整体把握,实为比较)。
请将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作比较,说说它们同是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其它小组补充。
参考答案:
诗境:
1、李诗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松快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风格:
1、李诗用陪衬、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概括。
2、杜诗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精心比较,更显特征)。
五、教师课堂小结: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组合成的场景,在整体上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
你能举出常见意境吗?请给出例句。(学生举例,教师补充)(学生例句略)有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一般都两两相对。要准确握意境,我们只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高屋建瓴,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渗透高考,让选修与必修不即不离)。
六、作业布置。
拓展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并背诵默写杜甫的《阁夜》《旅夜书怀》。(延伸阅读,纵向拓展,形成系统。新课程强度“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以本诗为“点”,“点”上求精求深,“点”上求辐射;以杜甫其它诗为“面”,“面”上求广博,“面”上求补充。自然地并有意识地打通杜甫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点”与“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钻研选修课文。)。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四
3.简介背景。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五
一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3课时。
(指导自读)。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三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教读第1—4段)。
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教读第5段,总结)。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薄()暮冥冥。
浩浩汤汤()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宠辱偕()忘。
嗟夫()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附:“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岸芷—汀兰。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六
1、通过与两类人的比较,能说出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2、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3、理解作者忧乐观的现实意义。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通过对作者忧乐观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美景欣赏。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岳阳楼景色的句子,读一读,试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体验。
1、划出文中描写人们欣赏景物所产生的情感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
2、造成他们产生不同感情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试作分析。
三、作者之志。
1、面对这样两种人的表现,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具有的宽广胸襟和的政治抱负。
四、文章主题。
1、滕子京是否属于“仁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五、“仁人”之心。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心和先苦后乐的忧乐观。面对这样的“仁人之心”,你有怎样的感悟。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六、学(教)后记。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七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岳阳楼》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八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废弃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重点词: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该不会没有区别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像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重点词: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重点词: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重点词: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重点词: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完全不同。(重点词:求,探求。为,指以物喜,以己悲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自然环境的优越和自己命运的畅达而欣喜,也不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自身命运的坎坷而悲伤。(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为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在江湖为民就为国君担忧。(忧国忧民)。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享乐之后再享乐。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
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5)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的心态是。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主旨。
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九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唐刘长卿。
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唐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岳阳楼唐元稹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首联写景比喻生动,色彩绚丽;尾联写情含蓄蕴藉,惜春、怀友与思乡的心情似江水悠然无尽。
岳阳楼。
唐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其一)北宋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身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
城上晚思宋陈与义。
独凭危堞望苍梧,落日君山如画图。无数柳花飞满岸,晚风吹过洞庭湖。
南宋陆游。
江风吹雨濯征尘,百尺阑干爽气新。不向岳阳楼上醉,定知未可作诗人。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一
当代唐诗欣赏大家张碧波老师曾经对杜甫的律诗有“概括广,寄慨深,结构章法谨严,语言凝炼精警,风格沉郁顿挫”的论述。
正因为杜诗有上述特点,所以,人们对其作品中个别语句的解释,会有失之偏颇的现象,这是可以理解的。
例如,杜甫《登岳阳楼》中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不管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还是《唐诗鉴赏辞典》,乃至古今众多评论家的说法无一例外: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疆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也有的人为了自圆其说,更有如下牵强的解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们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
我觉得,这只是解释了诗句的表面含义,未能把握其深层意蕴。是不能让读者满意的。所以有人曾提出这两句诗是否有些夸张失实的质疑。而且,一贯刻意求工出语惊人的杜甫,决不会步前人后尘而将《观沧海》中的有关诗句化为“乾坤日夜浮”的。因而我们有理由重新探求更合适的解释。
我们知道,杜甫在长安展转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宦途的失意,生活的贫困,命运的坎坷,使他开始注目于现实,对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之黑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他的视野由个人生活的小天地转向了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他的.作品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而且深为后代评论家所瞩目。
例如,黄庭坚:子美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杜韩自作此语耳。
朱熹:杜诗佳处,有在用字造意之外者,惟虚心讽咏,乃能见之。
元好问:前人论子美用故事,有著盐水中之喻,固善矣。但未知九方皋之相马,得天机于灭没存亡之间,特色牝牡,人所共知者,为可略耳。
这里,我们不妨再看一看,在杜甫的代表作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是如何描绘黄河凌汛的(黄河上游的冰块顺流而下挤到“几”字弯处的冰冻线上形成的灾难性梗塞)。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崪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多么真切的叙述,多么惊心动魄的的景观!但这样去讲还只是表面上的理解,因为这几句话是有弦外之音的。原来,此处化用了共工触山的神话,借对黄河凌汛的描述暗示唐王朝时局的严重,将面临极大的危险。
这是何等雄浑的笔力!且此诗写在安史之乱以前,就我们今天看来,诗人的见解又是何等精辟!
谁都知道,唐人诗作常常借古讽今,以汉喻唐。该手法可谓司空见惯,如杜甫在《兵车行》中用“武皇开边意未已”暗讽唐玄宗;再如高适在《燕歌行》中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开篇;还有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入题。这“汉皇”说的是谁?请读下文,“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自然知晓。
在《登岳阳楼》这首律诗中,杜老先生更是技高一筹,可谓独尽其妙了。但按上述众家的解释可就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使原诗臻于化境的艺术魅力,在人们的感知上大大地打了折扣!
那么,对这一诗句到底怎样理解才符合作品的原意呢?
请先别急,听我再讲述一段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担心各诸侯王权势过重,胫大于股,尾大不掉。任用晁错削减诸侯封地,加强中央集权。
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首先发难,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汉。吴王传令所属百姓:“寡人今年62岁,小儿子14岁。境内男丁,上至62,下至14,尽数出征,诛灭奸人晁错。”由于景帝即位不久,政权不稳且迫于吴楚兵威,只好把晁错当做替罪羊而枭首示众。但吴楚联兵并未罢手,反而得寸进尺,直逼京城。幸好有名将周亚夫扼守要塞,与各诸侯援军同心协力败吴破楚。这段故事就是西汉历史上有名的“吴楚七王之乱”。
据此史实,我们自然就可以用双关的理论去解释上述诗句的内容。
“吴楚东南坼”句中的“坼”字乃是“裂开”之意,全句仍是以汉喻唐,其深层含义是说安禄山史思明同当年汉景帝时的吴楚一样祸起肘腋,给唐王朝造成了致命的创伤。
“乾坤日夜浮”意为唐王朝的政局已经危机四伏,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中,三朝两夕,就可能有倾覆之患。
这样理解,前面的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这样分析,上述所有疑点都将悄然冰释。而且,这就不仅只是单纯地描绘洞庭湖上宏伟壮丽的美景了,而是直接担忧国家前途命运的神来之笔了。
于是,全诗文意如行云流水,一气贯通: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青年时就曾向往这洞庭美景,可惜未能来此一游;如今已是垂暮之年,在这战事频仍烽烟四起的环境中却奔波至此,我怎能不感慨万端,悲从中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近年来皇上政事不谨,佞臣专权,造成藩镇割据,致使安史二贼祸心顿萌,如同当年汉景帝时的吴楚之乱一样挑起祸端,致使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险象环生。这样继续下去,大唐江山可就岌岌可危了!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今天登临这座名楼,远眺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气象,却又不禁忆及西北的吐蕃族接连犯边狼烟蔽地的状况,我禁不住涕泗横流,已是无法自抑了!
全诗抚今思昔,情景交融。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家国之痛。意境沉郁而且悲壮,令人回味无穷,堪称古今绝笔。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对比《登岳阳楼》与《望岳》,掌握大全景的写法,感受杜甫心中的悲凉之情。
梳理回顾学习过的杜甫诗歌,感受整合一个忧国忧民、宽厚可亲的老杜形象。
教学重点:对比《登岳阳楼》与《望岳》,感受作者心中的悲凉之情。
教学难点:回顾学习过的杜甫诗歌,感受忧国忧民、宽厚可亲的老杜形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明确:《望岳》抒发了年轻的杜甫希望在盛世之时大展鸿图的理想抱负。
2、今天我们对比《望岳》,学习杜甫的另一篇登高之作《登岳阳楼》。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受。
1、参考课下注释,自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诗歌。
3、借助工具书掌握字词解释,课堂提问,互助答疑。
4、再读诗歌,落实句子理解,感受诗人情感。
三、深入把握。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有人批评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像是不相关的两首诗歌的拼接组合,显得割裂。请理出本诗前后两联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诗句背后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四、总结提升。
1、朗读这首诗歌,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三
一、导语。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3)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4)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四
不知去过多少次岳阳楼了,但每一次接触岳阳楼都会有新的感想。岳阳楼实在出名,可我这个岳阳人每次去都是匆匆去匆匆归,没有好好观赏这千古名楼。下雨了,想必岳阳楼在雨中会更美?去岳阳楼看看吧。
岳阳楼坐落在洞庭湖岸上,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宋朝的范促淹曾写过《岳阳楼记》来赞美岳阳楼。
岳阳楼高21.35米,为四柱,三层,纯木结构,没有一块砖头。每层的檐面有四条脊,第一层脊上饰以荷花、莲蓬,翘首为凤凰;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三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岳阳楼的楼顶,特别像古代将军的头盔,称作盔顶,由于盔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极为少见,才使盔顶让岳阳楼成为名的重要因素之一。整个岳阳楼在美学、建筑学、工艺学上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其实,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的时候是在范促淹写了《岳阳楼记》后。庆历四年,滕子京因遭人诬害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一上任就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修建偃虹堤,以防御洞庭湖的波涛;第二,兴办郡学,造就人才;第三,重修岳阳楼。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非常雄伟,但当时的滕子京知道,光靠气势雄伟是不够的,滕子京立刻想到与自己同中举进士的范仲淹,范促淹和滕子京一样,也是因为遭人诬灭,被贬为邓州知府。滕子令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的气势和结构。范仲淹看了以后,经过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转世名句,启迪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要奋发图强。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五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六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重点: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
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胜状、晖、备、然则、极、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板书设计: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七
岳阳楼,已然记不清去过几次了,但每一次接触岳阳楼都会有新的感想。岳阳楼在整个中国都非常的出名,可我这个岳阳人每次去都是匆匆去匆匆归,没有好好观赏这千古名楼。下雨了,想必岳阳楼在雨中会更美?去岳阳楼看看吧。
细雨蒙蒙地下着,岳阳楼是难得的清闲。一切都是那么地静,静得听得到飘雨落地的声音。假山池里的鱼躲在水下,不肯露出脑袋,岳阳楼与几座古楼在远处驻立着,接受着细雨的洗礼。难得的.松弛与愉快,鞋子踩在水洼里的声音是那么欢快与自然。
这座古楼被雨水洗得发亮,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楼仍然是这样雄伟,让我内心激动不已。修建岳阳楼没用一颗钉子,这是历史的奇迹!古楼的颜色对比鲜明,土黄的瓦顶,红色的墙壁,让人有一种视觉的享受。楼的全身都散发出一种朴素的美,宁静的美。
展览厅里到处是《岳阳楼记》,那一行行清秀挺拔的字体配上流芳百世的文采《岳阳楼记》,不论是听还是看,都能令人醉在其中,从古老的岳阳楼中可以看见美丽的洞庭湖,雨天的洞庭似一个身披轻纱的少女,湖面上雾把船只藏了起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船尾。这明明是一块蓝宝石嘛,洞庭静得似乎没有水在流淌。“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楼上的对联真好,把人们心中所想全写了下来。
登岳阳楼的教案篇十八
岳阳楼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宽度17.24米,进14.54米,高度为0.65米。岳阳楼高度19米,在建筑风格上,前人将其归纳为木制、三层、四柱、飞檐、斗拱、盔顶。岳阳楼是纯本结构,整座建筑没用一钉一铆,仅靠木制构件的彼此勾连。
“四柱”指的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楠木,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除四根通天柱外,其余的柱子都是四的倍数。其中廊柱有12根;檐柱是32根。这些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既增加了楼的美感,又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由于古代中国建筑中房檐挑出很长,斗拱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这种方木块叫做“斗”,托着斗的木条叫做“拱”,二者合称斗拱。岳阳楼的斗拱结构复杂,工艺精美,几非人力所能为,当地人传说是鲁班亲手制造的。斗拱承托的就是岳阳楼的飞檐,岳阳楼三层建筑均有飞檐。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古代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顶就是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盔顶结构。据考证,岳阳楼是中国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
岳阳楼采用纯木结构,其造型因露明的木梁柱、构件、装修具有线条优美的表现力,显示出中国古建筑的独特的民族风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9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