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和教训的机会。分类是将事物按照其特点和属性进行划分和归类的过程。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的范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和写作潜力。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旬阳县城关小学科学教师-----李洁。今天我带来的这节研讨课是《摆的研究》。
这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六课。本单元前五课是了解认识一些计时工具,并道他们的一些发展史,后3课则是研究制作具体的计时工具,而“摆的研究”则是后面这一部分的起始课或基础课,是为后面的制作打基础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摆的等时性的基础上对影响摆的慢的因素展开探究。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认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摆绳的长短。体会实验反复性的意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二年多的科学课的学习,科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本课从“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方法、培养态度”入手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越快。
过程与方法:推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研究改变摆绳的长短和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的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测量的结果需要反复的验证。
认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会发现新的问题。
【教学重点】实验研究改变摆绳的.长短和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的速度。
【教学难点】控制变量,设计研究方案。
本课的教学过程以探究活动为主,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和合作者,通过“测量”这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运用观察、记录、分析的方法探究学习,主动发现科学规律。
新课标要求,小学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因此,本课的导入就直接从日常生活中与摆相关的事物入手,带领学生对摆的各部分名称及摆的操作进行回顾,并设置挑战任务,复习数摆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扫清了障碍。同时,数摆的数据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直接导入本课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的第一个活动是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摆快慢的因素。这个活动分五步进行。首先是教师采集记录数据,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合理的猜测,并引导学生聚焦问题。第二步,各组选择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交流,在这个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变量的控制,渗透控制变量的意义。教师在这里起到“扶、引”的作用。第三步,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运用测量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课本上的记录表是用“一倍、二倍、三倍重”来表示摆锤的轻重变化,用“原来绳长和两倍绳长”来表示摆绳的变化。因为在这里只要摆锤轻重和摆绳的长短变化明显,就能说明问题,所以我把它改成较轻、较重和较短、较长。虽然没有课本上的记录表严谨,但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操作更加简便。不会影响实验结论,但却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在设计方案和实验验证的环节,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进行研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实验,使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防止任务过多,实验只是热热闹闹走过场。第四步各小组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第五步对比各小组的结论,归纳小结。这是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体现了新课标中“最大化的将探究活动呈现在课程内容中”的精神。
第二个活动是讨论两个摆绳长短一样,但摆锤的长短不同的摆摆动快慢情况,通过实验观察,再次激发学生的内心矛盾,引发学生新的质疑和继续探究的兴趣,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同时也是为下一课《做一个钟摆》作准备的。
本课的最后,以学生交流收获的方式总结本课内容。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并用名人的话激励学生,向学生渗透“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
以上是我基于自己对教材的浅薄理解做出的教学设计,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指导!
课后反思:
科学课与自然课的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过程”,才能还科学本质以真面目。也是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方向,是所有实践于科学教育一线教师的共识。在以控制变量实验为主要方法的科学课中,只有做到实验的精确性,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那么,于细节中如何浸透实验的精确性,是决定教师是否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的重要因素。摆的研究将重点定位于对实验精确性的控制和把握,并倾力于教学实践,就是对这种教育理念的一种诠释和表达。
该课精巧的细节设计、独到的教学理念和师生之间民主的沟通交流,毋庸置疑已得到广泛认可。我想:“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教育观念和实践形态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现阶段,我们需要追求变革的深刻性和精致程度。”对于小学科学课,只有在教学细节加以关注,才能使教学走向深刻,走向精致,真正使平时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往良好科学素养的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二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在本节课中,梁建文老师以控制变量实验为活动载体展开教学贯穿了整个过程。本节课探究实验追求“精确性”,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准确控制好变量的基础上进行公平实验,并在反复实验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体会到科学实验需要规范操作、反复实验,从而体验科学研究中的乐趣。
二、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
梁老师让学生在自制一个摆的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制作一个15秒内摆十次的摆,这个环节设计非常有创意,是一个很大的这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自己的认知。如线调长,摆的速度就慢等待。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冲突,如有两组不同的意见:一组学生认为摆的速度与螺母的多少有关,一组学生认为摆的速度与螺母的多少无关。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被调动,卷入课堂活动中来了。众所周知,作为共识或结论,必须要有准确的数据、科学证据支持。梁老师在抓住学生的冲突矛盾这一生成,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实验,如何控制变量,再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分析数据,最后达成共识:摆的速度与摆长有关,与摆锤无关。至次,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三
一、说教材、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但如何控制好实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二、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自己的实验,能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预测。初步了解影响影响摆摆动的因素是摆长。
2、过程与方法:经历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需要反复的测量记录才行。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教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彰显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四、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长短不同的线绳、曲别针、小螺帽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课件演示,提出问题(幻灯显示1)。
1、看到荡秋千,同学们都很喜欢吧!老师也特喜欢。象这样具有摆动方式的运动装置我们叫作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摆。板书:摆的研究(幻灯显示2)。
设计意图:从课件演示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开始,既向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准确认识摆的结构,并指导单位时间内数摆的次数,有利于引出问题,为学生的后续试验活动,特别是为实验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设计意图】这样直接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明确的直奔主题,为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赢得了更多的活动时间。
(二)提出假设。
此时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猜测摆的快慢到底与什么有关?教师即时板书,呈现学生的观点。出示幻灯5(摆长、摆重、摆角)。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在假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受认知水平或表达能力的限制,可能说一些较笼统的话,教师在指导时则要将假设具体化。这一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规范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验证假设。
1.制定实验方案。
事实真如我们猜测的那样吗?引导学生明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假设,作为自己的研究实验对象。并且进行人员分工。幻灯显示6“分工建议”。
设计意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假设进行试验,学生会更乐于探究,指导学生合理对人员分工。对与提高他们试验效率也很有帮助。
2、向生出示记录表,明确填写的内容、要求。
表1:幻灯显示7。
我们的假设:摆角的大小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摆角越大,摆速越,摆角越小,摆速越。
不变的条件:
摆角的大小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摆角的大小与摆的快慢。
表2:幻灯显示8。
我们的假设:摆锤的轻重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摆锤越重,摆速越,摆锤越轻,摆速越。
不变的条件:
摆锤的轻重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
表3:幻灯显示9。
我们的假设:摆线的长短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摆线越长,摆速越,摆线越短,摆速越。
不变的条件:
摆线的`长度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
3、学生准备开始实验并记录。(幻灯显示10“活动建议”)。
4.学生实验(幻灯显示11)。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个性问题及时指导疏通。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5.实验汇报。
实验完成了,小组的报告员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幻灯显示12)。
6.实验小结。
引导生就实验情况汇总得出:我们发现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都是无关的,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幻灯显示13)。
设计意图:从实验的准备到进行到实验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引导学生经历“选择研究对象――设计完善实验――合作实验验证――分析数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获得快乐,这正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实质所在。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但如何控制好实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1、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自己的实验,能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预测。初步了解影响摆摆动的因素是摆长。
2、过程与方法:经历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需要反复的测量记录才行。
为了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铁架台、长短不同的线绳、小螺帽等。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个简易的摆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
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板书:单摆。
2、教师:关于单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
3、目标确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把课题板书完整)指明复述。
(二)、目标教学(探究新知)。
1、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
(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测,在猜测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受认知水平或表达能力的限制,可能说一些较笼统的话,教师在指导时则要将假设具体化。这一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规范的一个重要环节。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板书)。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实验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实验2:改变摆的角度大小实验。
实验3:改变摆绳长短的实验。
设计意图:从实验的准备到进行,到实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引导学生经历“选择研究对象---设计完善实验---合作实验验证---分析数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获得快乐,这正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实质所在。
(三)、目标练习。
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生:把摆长调短些。
生:把秋千两边的绳子加长!
这一环节与开课的引入环节前呼后应。是在学生探究出科学规律之后,让学生运用规律去解决生活中关于摆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好科学,就能时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四)、目标检测。
1,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与摆锤的轻重()、与摆线的长短()。摆线越长,摆速();摆线越短,摆速()。
(五)、全课总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总结结论)。通过实验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科学结论?(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系。)再一次强调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其实,不论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都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会探究科学,运用科学,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老师这有两个摆,绳子的长度相同,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放学后自己试验,看有什么新发现。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让学生的科学探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认识到真正的摆长不是摆线的长度。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五
勉县逸夫小学吴菲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单三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时《摆的研究》。
这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机械摆钟》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其实已对影响摆每分钟摆多少次的因素有自己的初步认识,但有不少学生认为摆的快慢是与摆的重量及摆角的大小有关系。本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摆的快慢与什么因数即摆的重量、摆绳的长短等因数展开探究。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想法,认识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摆绳的长短。体会实验反复性的意义,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单摆装置一个(铁架台、带挂钩棉线、铜棒组装而成)、大小相同螺帽各三个、记录本。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套、不同的单摆两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课前写好课题:摆的研究)。
2、现在,老师心里有个疑问:虽然我们认识的摆具有等时性,可摆和摆之间,它们的快慢都一样吗?(板书:快慢)。
二、用摆做实验:(23分钟)。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摆绳长度、摆锤轻重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课前演示的实验。)。
师:这些只是我们现在的猜测,还得找证据证明。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实验教学。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10分钟)。
a、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讨论:
为了证明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可以。
怎样来操作?(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1)改变的是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尽量保持不变?(2)是不是做一次就可以了呢?)。
b、出示记录表。师述: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颗螺帽,我们就以15秒为时间界限,分别测三次,看看最后能发现什么?准备好了吗?静悄悄的开始,比比哪组效率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10分钟)。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讨论:
为了证明摆绳长度与摆的快慢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实验又可以怎样来操作?(学生回答后继续追问:(1)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b、师述:大家看记录表,我给大家准备了一根2倍长的绳子,3倍的那一栏把它划掉。
c、学生实验、记录。(师巡视指导)。
d、数据反馈、汇报小结。(展示两小组数据,谈谈我们的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7分钟)。
1、师: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能回答作业本最下面的问题了吗?
我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分别记30秒2次。)。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四、小结。
与摆锤的重量无关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
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六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思考推测出影响摆摆动的因素,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
2、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知道对比实验中的定变量关系,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与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和探究摆的规律的乐趣。
学习重点:
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学习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具准备:
铁架台、线绳、曲别针、小螺帽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一个简易摆。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类似的装置吗?(摆钟,秋千,吊环??)。
师:在科学上,我们将这个简易的装置叫做“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摆。(板书:摆的研究)。
师:同学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这根线叫什么?下面的重物叫什么?这根线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摆绳,下面悬挂的重物我们称它为摆锤。
你们想不想做这样一个摆呢?请材料员拿出材料,开始吧!
2.学生做摆。(师边巡视边指导学生制作)。
3.数摆。师:同学们,做完了吗?那我们怎样来数摆摆动的次数呢?哪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一生上台示范,大家观察。)。
师:我们在数的时候,手拿着摆锤,摆绳要拉直,实验时,将手轻轻一放,不要用力去推,摆出去,再回来,这样往返一次,我们叫做摆动一次,数1。教师示范,将摆锤轻轻放下,口中倒计时:
3、2、1,放——停,一共摆动了几次?教师再示范,在摆锤还没有返回的时候喊“停”,要求学生弄清:如果没有摆回来,就不能算一次。
二.展开:
1.数自己做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
师:同学们,会数了吧!那让我们一起来数数你们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了多少次?在数之前,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学生提出数摆注意点)师:是啊!在数摆之前,老师也有一个友情提醒:(小黑板出示要求)。
(1)合理分工:1人掌握摆锤,1人看时间,1人数数,1人记录。
(2)实验一次记录一次。反复实验三次。
(3)实验后共同分析,选择好我们的数据。
2.汇报,教师板书。
3.这些数据都是我们的摆在15秒钟内摆动的次数。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在相同的时间内,为什么摆的次数会不一样?——这是最主要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重点的板书:摆锤的重量摆绳的长短摆角的大小)(摆角的大小学生可能不会说明白,但应该可以说出这个意思,例如学生说出摆的幅度师就概括揭示:在科学上,我们称这个为摆角。)。
三.加深:
1.制定实验方案。
请记录员拿出记录单,小组讨论,并填写完整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2.讨论实验方案。
师:好了,那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注意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法,操作方法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结果。特别是在当学生说到摆绳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为了让实验的结果更明显,在选择两次摆线的长度时候,要相差大一些,不要太接近。
3.学生实验。
师:下面就要开始实验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4.实验汇报。
师:实验完成了,我们要照例开一个实验的报告会。请各小组的报告员将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给我们。学生汇报结果。
摆线的长短汇报时,还应再引导学生得出:摆线越长,摆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就越快。
5.实验小结。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都是无关的,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
四.拓展。
:1.再做摆。
师: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摆的快慢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系,如果周老师要求你做一个在10秒钟内摆动10次的摆,你会吗?赶快试试吧!学生做摆,调试。2.学生展示。
师:大家都好了。请将我们的摆全部放到桌子上,请各小组的材料员拿摆锤,周老师为你们计时,一起来数数。一起数摆。
师:非常好。记录数据是非常科学的方法,有了数据,就更有说服力了。
五.总结:
六.师:同学们,通过了刚才这么长时间的研究,能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收获吗?
我知道了摆锤、摆角和摆线,我还知道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
还有,摆线越长,摆速越慢,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七
说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6课《摆的研究》。
说教法说学法:
为了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实验探索法、探究发现法、小组讨论法。
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五节课内容的学习与探究,对“时间”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人类历史上的计时工具(太阳钟、水钟等)的'演变和制造原理有了初浅的了解与认识,而从《机械摆钟》一课开始,是对计时工具“摆钟”的制造原理和设计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操作技能和对“机械摆钟”的初步认识,尤其是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用摆计时的钟。因此,本课的研究方法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在实验探究能力方面还不是很强,所以,在本课的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控制变量和分析误差仍将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目标:
1.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
2.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
说教学重难点:
小组合作研究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说教学准备:
秒表,摆,学生实验记录单,钩码,量角器,尺子,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识摆。
2、观察实验,学生质疑。
二、大胆猜测。
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三、实验探究。
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充分实验,获得真实数据再分析。
1、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实验?
2、小组实验。
四、得出结论。
学生总结自己的发现。
五、实际运用。
通过两个生活实际问题,
1、老师有一个摆钟他的时间慢了,你能帮我把他调快点吗?
2、10秒钟摆动10次的摆。让学生体会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八
一、说教材、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但如何控制好实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等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认识到在实践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教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彰显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五、说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小组一个计时器、一个单摆装置(铁架台、带挂钩棉线)、重量相同螺帽三个、研究摆锤重量和研究摆绳长短的记录表各一份。
教师材料:演示一套、不同的单摆两个、课件(或准备好板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引入(课前写好课题:摆的研究)。
2、师出示投影记录。这是xx组的记录,他们的摆一分钟接近xx次,这是xx组的记录,他们的摆一分钟接近xx次。
3、现在,老师心里有个疑问:虽然我们认识的摆具有等时性,可摆和摆之间,它们的快慢都一样吗?(板书:摆的快慢)。
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吗?(板书:错号)。
(二)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对号。
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总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的收获有哪些?你还想对摆进行哪些研究?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九
本节课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在研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上,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法,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相同,改变哪个条件。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对比实验。在汇报时,学生基本上都能说出要改变摆锤的重量,但是控制哪些条件相同,学生一下子不能说齐,我让其他的小组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整合各组的观点,完善实验的方案。在设计摆绳的长度是否会影响摆锤的速度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讨论,因此就顺得多了,花的时间也比较的短。
本节课在材料的准备上,我采取了刘海平老师的那套材料,用夹子固定摆绳、将大头钉固定在摆绳下端,用3块不同重量的橡皮代替螺帽。这套材料操作方便,也大大节省了时间。在巡视学生分组做“摆锤的重量是否影响摆动速度”的实验时,我发现在固定橡皮时,有的组大头钉固定的深浅、固定的面有所不同,造成了实验数据的偏差。虽然经过指出学生也进行了改进,但使我意识到实验前指导还不够到位。实验前,教师应该要尽可能的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细致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有效的开展。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十
今天我说的是五年级科学第十册第七课的学习内容《摆的研究》。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自己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但如何控制好实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二、基于我对教材、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自己的实验,能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进行预测。初步了解影响影响摆摆动的因素是摆长。
2、过程与方法:经历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动幅度、摆的摆长对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到,需要反复的测量记录才行。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教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彰显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四、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铁架台、长短不同的线绳、曲别针、小螺帽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课件演示,提出问题(幻灯显示1)。
1、看到荡秋千,同学们都很喜欢吧!老师也特喜欢。象这样具有摆动方式的运动装置我们叫作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摆。板书:摆的研究(幻灯显示2)。
设计意图:从课件演示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开始,既向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又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准确认识摆的结构,并指导单位时间内数摆的次数,有利于引出问题,为学生的后续试验活动,特别是为实验的科学性提供了保障。
【设计意图】这样直接提出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明确的直奔主题,为本节课重难点的教学赢得了更多的活动时间。
(二)提出假设。
6、此时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猜测摆的快慢到底与什么有关?教师即时板书,呈现学生的观点。出示幻灯5(摆长、摆重、摆角)。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在假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受认知水平或表达能力的限制,可能说一些较笼统的话,教师在指导时则要将假设具体化。这一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向规范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验证假设。
7.制定实验方案。
事实真如我们猜测的那样吗?引导学生明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各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假设,作为自己的研究实验对象。并且进行人员分工。幻灯显示6“分工建议”。
设计意图: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假设进行试验,学生会更乐于探究,指导学生合理对人员分工。对与提高他们试验效率也很有帮助。
8、向生出示记录表,明确填写的内容、要求。
表1:幻灯显示7。
我们的假设:摆角的大小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摆角越大,摆速越,摆角越小,摆速越。
不变的条件:
摆角的大小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摆角的大小与摆的快慢。
表2:幻灯显示8。
我们的假设:摆锤的轻重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摆锤越重,摆速越,摆锤越轻,摆速越。
不变的条件:
摆锤的轻重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摆锤的轻重与摆的快慢。
表3:幻灯显示9。
我们的假设:摆线的长短影响摆的快慢。
我们的猜测:摆线越长,摆速越,摆线越短,摆速越。
不变的条件:
摆线的长度实验数据(秒/10次)我们的选择。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我们的结论:摆线的长短与摆的快慢。
9、学生准备开始实验并记录。(幻灯显示10“活动建议”)。
10.学生实验(幻灯显示11)。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对于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个性问题及时指导疏通。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11.实验汇报。
实验完成了,小组的报告员将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幻灯显示12)。
12.实验小结。
引导生就实验情况汇总得出:我们发现了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都是无关的,只跟摆线的长短有关。(幻灯显示13)。
设计意图:从实验的准备到进行到实验到得出结论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引导学生经历“选择研究对象---设计完善实验---合作实验验证---分析数据---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获得快乐,这正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实质所在。
(四、)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实际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幻灯显示14。
生:把摆长调短些。
生:把秋千两边的绳子加长!
这一环节与开课的引入环节前呼后应。是在学生探究出科学规律之后,让学生运用规律去解决生活中关于摆的问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好科学,就能时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五、)全课总结:
15、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发现问题——进行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总结结论)。通过实验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科学结论?(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系。)再一次强调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重点。
其实,不论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都是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会探究科学,运用科学,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
同学们,摆的研究今天我们暂时讨论到这儿,通过今天的讨论,你的收获是什么?下去自己总结一下。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照镜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的第二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中“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范畴,主要通过照镜子来研究光的反射现象,并会利用镜面反射的原理,开展一些光学小游戏,动手制作一些光学玩具。根据教材指导建议,本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光的反射现象,第二课时主要是以游戏和制作光学玩具为主,而我今天要说的恰恰是本课的第一课时,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下面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第一课时的教材选择了“镜子照光”为切入口,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是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建立光的反射概念。通过“引阳光入教室”的聚焦活动,调动起学生原有小时玩镜子的经验,融入探究的情境。
第二部分研究镜子的反光现象,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发现镜子成像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通过饶有趣味的“看镜子读字”“笔在五角星像中走”这些游戏活动,巩固对镜子成像特点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教材是按照“探究现象—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巩固应用”的编排思路,这也正式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
xx年3月郁波老师在浙江作了一场要“关注科学概念”的报告,提出当前课堂上存在的学生探究方向不明确、教师提问和引导的方向不明确的现象、与教学目标的表述有直接的关系,建议教师们在实践操作中1是把事实性目标转化成科学概念;2是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可以学习、教师能够把握的具体概念。所以,结合我自己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前面对教材的认识,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作以下预设:
过程与方法:
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的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滑,反射效果越好。
2、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镜子里的像的特点是上下不变,左右相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看镜子读字”“笔在像中走”等游戏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
五年级的学生,对照镜子所产生的现象已经不感到陌生,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关注到照镜子背后隐藏的关于光的反射的科学规律,所以,我认为,本课中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无限奥妙强烈的探究欲望正是重点所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集体研讨”教学法进行教学。
为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人手一面镜子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准备。考虑这些材料学生容易准备,所以以学生准备为主。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都比较简单,属于游戏性质,所以关于实验方法问题,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游戏和实验。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突出重点,我采用“游戏探究”和“集体研讨”的教学策略。在学生获得大量的关于光的反射现象的认识后,请学生进行归纳,并在大家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反光现象的一些规律:如光线是可逆的、物体的像与原物体上下不变、左右相反等。这个规律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而是学生经历“游戏探究——获得证据——归纳总结”这样的探究思考过程自行获得。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看出,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游戏法、观察法、发现法和归纳法。
三、说教学过程。
今天的小学科学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必须更多地着眼于未来。为此,我在本教学设计中重点关注了以下四个方面:1是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搜集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3、是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学习活动。2、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堂教学力图体现基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下,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根据以上各教学要素的分析,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流程:
首先由。
1、谜语导入,引生入境。由“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仪容整洁离不了,知道是什么吗?”引入课题“照镜子”,然后以“你玩过镜子吗?开展过哪些与镜子有关的游戏”为切入口,勾起学生往日的生活经验,然后,教师就出题来考学生:“怎样让光线射进背阴的窗户?”,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主要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上一课学习的“光的行进”的复习,并且通过画光路图,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光的反射现象。接下来,就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就是2、学习探究,建构新知。接下来,我就设计一个教学情境,请一个学生靠窗站好,让其他学生观察她左部分脸和右部分脸明暗不一样,请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办法让她一半暗的脸也亮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这个教学活动正能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除了会想到用光源照射、用平面镜反射外,还可能想到要蜡光纸、浅色的衣服、或光亮的物体都可以反光,使面部阴影部分亮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光照到脸上,脸就亮起来?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脸也能反射一部分的光。有了这个活动作基础,学生就很容易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闪亮的玻璃幕墙和皎洁的月亮是怎么发光的”?在学生形成光的反射概念后,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多举一些反射现象的例子,以帮助学生形成“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的认识。
基于对反射现象的`认识,接下来,就进入本课的重点部分,就是通过游戏活动揭示发现发射背后的规律。
那就是3、搜集现象,获得规律。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对普遍现象认识的过程,那么,接下,就是从普遍现象中发现规律的过程。只有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接下来,请学生按书上的要求玩4个简单又有趣的游戏,分别是“你看见我、我看见你”互相合作“直立两面镜子,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借助镜子读课文中的字”“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间隙中走”,学生一边玩这些游戏,一边在活动记录上记下自己探究过程中的发现,科学课堂上的记录是学生思维的再现,能帮助学生发现有规律和有价值的认识,游戏结束后,再通过集体研讨的形式,共同归纳得出关于镜子成像特点的认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采用实验、记录和研讨的教学方法得以突破。
4、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我认为“一节课下来,教师不一定给学生一个肯定的、标签式的结论”,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应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不因课堂的结束而中止,课的结束应成为学生新的探索的起点。
所以,在课堂结束前,我将呈现汽车反光镜、不锈钢汤匙上人影的变化,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镜面不平,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呈现潜望镜、万花筒等游戏玩具,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玩具利用了什么原理,怎样制作等。激发学生对光学世界无限奥妙的探究欲望。
四、本课的教学板书。
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工具。科学课堂的板书不同于其他学科,应该做到直观性、简洁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本课板书主要是课题和学生发现的对成像规律性的认识,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
有人将科学教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新课程理念下,需要过河的不仅仅是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还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科学素养的诸方面都能不断地到达彼岸,学生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一个好的探究活动是能够承载科学素养的各个因素的,好的教学理念加上好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鱼翅和熊掌兼得。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思考,能否在实践中能很好地是实现,还是个疑问,因为“科学教学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希望各位专家老师毫无保留地给予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十二
一、说教材、学生。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只了解生活中有些物体的运动是摆动,如:钟摆、秋千、摇篮、吊床、拳击沙袋——“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但他们不知道摆动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道理。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但如何控制好实验过程中变量与保持不变的量,如何收集有效的数据,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困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等到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认识到在实践中细心观察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对新问题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进行改变摆的摆锤重量、摆的摆绳长度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教圆满的完成本次的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在本节课中我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综合本课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法,通过真实可靠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较容易分析、总结出科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彰显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总结出科学知识。
五、说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小组一个计时器、一个单摆装置(铁架台、带挂钩棉线)、重量相同螺帽三个、研究摆锤重量和研究摆绳长短的记录表各一份。
教师材料:演示一套、不同的单摆两个、课件(或准备好板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引入(课前写好课题:摆的研究)。
1、师:(师出示单摆)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摆”,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谁来帮大家回忆一下?(等时性)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2、现在,老师心里有个疑问:虽然我们认识的摆具有等时性,可摆和摆之间,它们的快慢都一样吗?(板书:摆的快慢)。
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
原来重量两倍重量三倍重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有关吗?(板书:错号)。
(二)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15秒内摆动次数记录原来绳长两倍绳长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对号。
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总结: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的收获有哪些?你还想对摆进行哪些研究?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十三
在讨论影响摆摆动速度的因素时,孩子们也提出了3种观点:1.摆绳的长度2.摆锤的重量3.刚开始放手的力度。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实验时发现摆摆动时,摆幅越来越小,但是速度没有变化。因此,这节课上,没有学生提出摆幅的大小会影响摆动的速度。但是,对于学生提到刚开始放手的力度会影响摆动速度的观点出乎我的意料。课后想想,当时做演示实验时,可能没有向学生指出“轻轻的放手”,才让学生产生这种想法。
在实验过程中,摆不是听话的小孩,往往会打圈,接着就碰到铁架台,学生就只得重来。因此就对学生的操作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在摆的研究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更加增强探究氛围。同时,我觉得学生的汇报也是相当的精彩。专拎好数据是我的失误,应该爱护每位学生的成果。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十四
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三读,一速读感知老王形象,二跳读感受老王品质,三细读精读感人片段,领悟作者情感。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一个片段,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感动的原因,并想具体说说是哪个字打动了你。由事情到细节到句子到词语,逐步提升情感领悟。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运用了高效课堂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在教学设计中有四个问题需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可是我们有六个小组,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们抢题,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这堂课但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十五
图形的拼组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之后教学的,在教学设计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整堂课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我设计了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中去感悟,去体验。
一、创设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
新课伊始,我出示做好的风车让学生观察,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机会“风车是怎么做的?”使学生敢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学习,从而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了。
二、做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折中求知。
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要求沿着长边对折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再沿着短边对折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得出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又鼓励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折一折正方形,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学生马上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然后我提出你能不能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学生跃跃欲试,动起手来。有的在长方形纸上先画一个正方形,再剪下来,有的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我问学生哪种方法会使大家得到的正方形一样大呢?学生展示了用长方形折出正方形的方法。这时我让学生继续折正方形,看有什么发现?大家发现一张同样的纸有的折出了四个长方形;有的折出了四个正方形;有的折出了四个三角形。由于对折的方法不同,竟然折出了那么多形状,他们兴奋地起名叫多功能的纸。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顺利地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之间的转换,他们不再为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犯愁。做风车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这一环节我认为是本节课中的亮点之一。
2、拼拼摆摆去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拼图。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利用自己的求异思维,拼出图形。这一过程更多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学习活动的发展与升华。学生按上次折的折痕剪下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后,我鼓励他们再拼拼摆摆,当个小小设计师,比一比看谁能拼出好看的图案。学生纷纷动手拼起来。在创作活动中许多学生热情很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图形拼组中,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想到电脑上操作,他们拼出了许多图案并为这些图案起了好听的名字,有的孩子拼了一棵大树、鸟巢、还有的拼出了“喜洋洋”中的“狼堡”、房子。也有的用4个小正方形拼出了大正方形、长方形等。这是我为意料到的,使我很受启发。这也许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同时,让学生参观、点评作品,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同时也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十六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第6课的内容,讲授新知之前,先带领学生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点——摆的构成(摆线、摆锤等)和操作注意事项。为这节课的内容提供一个认知基础。
接下来通过“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来提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学生推测影响摆的快慢可能与摆动的幅度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有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让小组谈论,我们应该怎样根据自己的假设去设计实验呢?这才是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同时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也隐含着学会控制变量的实验操作方法。例如,如果要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幅度有关,我们在实验中一定要保持哪两个因素不变呢?引导学生去思考,因为只有改变一个因素,这样实验才更具有说服力。
根据控制实验变量的方法,逐一进行实验,最终学生很容易得出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最后,我又拿出摆绳长短一样的两个摆,结果摆的快慢又不一致,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起摆长的概念。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不足的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有时学生过于吵闹,从而会影响到实验的准确性。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十七
《摆的研究》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学生在上一堂课中对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相同的结论。但是在实验中也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有的组摆摆动得快,有得组摆摆动得慢。这节课就上堂课留下的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观察两个不同的摆(摆绳长度不同、摆锤不同)的摆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个摆的摆动速度不同。五年级的这班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得比较仔细,有的学生还提到其中一个摆摆到后来方向发生了偏转。真是一群很棒的孩子!根据学生提到的这些观察结果,我及时的引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应该来说本堂课的引入部分还是比较成功的,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十八
一、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课题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引领孩子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提出课上的要求,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这样的引导,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带到了文本中。
二、在质疑声中探究知识。
上课伊始,揭示课题《植物妈妈有办法》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这样的设计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为下一步的读书探究打下基础。在这样的训练中也为培养孩子们的质疑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用读、悟的方法自主探究。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自读自悟这几位植物妈妈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并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再自由说说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在学习课文时,我重点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蒲公英妈妈的这一段,抓住“降落伞、纷纷”等词去感悟,通过评读、赛读、想象阅读、师生对接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体会,为第3、4小节的学生自学作好铺垫。这样的读、悟结合的方法,孩子们易于接受,而且自主地交流的练习也让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课后预留作业给学生拓展空间。
在课前预留的预习中,我让学生收集植物,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种子传播的一些办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各自介绍了解的一些植物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后,我模仿课文进行了一个小节的仿写,引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尝试进行创编,看到孩子们创编的诗歌,既有韵律又蕴含知识,还是很不错的。
这节课也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在质疑后的落实上稍有些乱,另外板书不够及时,希望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弥补。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十九
今年,我参加了哈尔滨市小学科学“进取杯”课堂教学大赛,我执教的《摆的研究》一课获奖。经过几次教学实践的磨砺,我对这节课有了一些深入研究,也对科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这节课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花象。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对这节课的结构作了如下安排: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测,学生讨论后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摆的快慢,如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等。接着将问题引到“摆的快慢是否与这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上来。问题一提出,学生就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猜测):认为有关系的31人,认为没有关系的26人。究竟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自然想到通过做实验进行验证。这个实验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说并不是特别难,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好了实验方案,也提出了做这个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在接下去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分别做了两个实验,而后进行汇报交流。第一个实验难度不是特别大,结论也明显。但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不是这样:全班9个组,实验的数据表明有一个组在做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无关的实验时,测出的几个数据都是不同的。先汇报的两个小组说:“摆锤的轻重与摆摆动快慢无关。”因为他们测出的数据都是不变的,我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很满意,表扬了他们。当第七组同学用胆怯的声音告诉大家,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时,我随口说出,你们的实验可能出错了。其他同学的疑虑也就就此打住,一次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机会就这样在我手中悄悄地溜走了。
第一次试讲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更多了。
科学课的全面推开在我区已经有5年多了,而我们对科学课的认识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科学究竟是什么,简单的猜想、合作、假设、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科学吗?这个问题多次在我心中质问着我。我认为科学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解释,用实证的方法寻求对世界的认识,它是讲求真凭实据,讲求用证据说话的。科学对事实的尊重,对观察的依赖,对结论的谨慎,对错误的勇于修正,这些都不是靠用文字讲给学生听,他们就可以内化的,而必须在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历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达成的。
当证据与事实不相符合时,而我却将结论告诉给学生的例子还有很多,相信其他老师也都会有同感。我想我们的实验证据与我们所要得出的结论产生的矛盾,它并不可怕,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验中的误差是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的,误差是永远存在的,最关键一点是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误差,去分析这些数据,仅仅简单地告诉学生实验的结果决不是我们所要的科学态度。
既然误差的得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回避它绝不是聪明的办法,如果一遇到学生的实验数据与结论不相符合时,都由老师来告诉学生实验的结论是这样的,那么科学探究还有意义和价值吗?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提升吗?在课后的研讨中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事先的备课环节中就应考虑到这点,学生还小,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几次实验操作就得出科学的结论,更何况科学家结论的得出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当第七组同学说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这一结论时,我不应该简单的告诉他们,你们的实验出错了,而应该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结论与事实不相符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导致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有关?比如说我们人为的因素,花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如果能这样理性地引导学生看待误差,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都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既然误差的产生是不可以避免的,在我们的科学课中就应当积极面对,寻找为什么会产生误差,怎样做才能减小误差。那么如何来减小误差的产生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误差的产生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与实验装置的设置有关。因此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让他们仔细检查自己的实验装置是不是还存在着不足之处,需不需要改进。例如在做这个实验时,如果实验花稍微有些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花一定要精心选择,把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控制到最小。选择摆线,我试过纱线、细棉线、尼龙线、涤纶线、绣线等等,都存在不足,最后才选择略粗一点的棉线。对于摆锤,教材用大小螺丝帽表示轻重两种不同重量的摆锤。其实当两根摆线长短一样绑上大小两个螺丝帽后,实际上摆长就会发生变化,大螺丝帽的摆线要比小螺丝帽长。所以我将螺丝帽换成铁垫圈,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差。
科学家得出一个实验结论并不是做一次或两次实验得出的,而是。
做了几十次、几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才得出一个科学结论。因此,尽管课堂教学时间无法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反复实验,但我们也不能仅仅从一次实验中就得出结论。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是整个摆的探究活动成功和失败的关键,那么,舍得花时间对实验中相同和不同因素的控制的深度研讨就成为极具价值的活动了。在研究实验方案时,我问学生:“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多做几次实验。师:为什么你这样认为?生:一次可能有巧合。师:那你觉得做几次比较合适?生:三次以上吧。师:行!我们每组争取都做三次,实验中有干扰的不算,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多做几次。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三次实验有三个数据,应该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取平均数。
通过对实验中注意事项的探讨,强调了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先明确每个实验中一定要保持相同和一定要保持不同的因素是什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有效证据。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细节加以关注:做三次以上就是重复做;求平均数是计数要求简单性……,教师强调了测量要客观、精确,它将影响证据的可靠性,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渗透了实证意识。
科学事实、科学数据就是证据。科学探究要重证据,应通过定量观察、测量、记录来搜集科学事实和可靠证据。本课中学生要谨慎地做好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本课出现三次运用数据,一是让学生在测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无关后,把自己组的数据公布与众。由于都是学生自己做的摆,都是测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所以学生根据数据很自然的得出结论。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如实地记录下自己组的研究数据,根据数据,形成自己的研究结论。三是在汇报交流时能向大家阐述自己证据获得的经过,依据可靠的数据来解释。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尊重数据(证据),让证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尽管学生在动手之前对实验精确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研究出现误差。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活动进行跟进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交流摆锤研究结果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活动:
1、学生汇报关于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的快慢的结果,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个别组的结果表明是“有关系”的。
3、现场验证演示,请这组现场演示,在同学们的监控下,严格控制相关变量,达到实验成功。学生在这样有梯度的递进活动中,经历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回顾,达到对“精确控制因素”的再认识,深刻体验对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因此,在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重复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实验误差的产生。
在课堂上,学生只忙于动手操作,不注重同时观察、适时收集证据,忽略控制变量,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实验就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于差错。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更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能正视误差,培养孩子们一种求真求实,不要妄下结论的科学态度。告诉学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的存在是可能的并且是合理的,面对误差要积极地分析这些误差产生的原因,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小误差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爱迪生说过,任何一项发明都是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去实验,去正确对待误差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科学的本质之一就是“实证”。科学是要讲证据的,科学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这就是“实证意识”。追求实验的“精确性”以收集有效证据,让精确实验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诠释着科学课堂中实证意识的教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1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