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和预测未来。发展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意义和作用。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一
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关于概念的教学。本节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辨别,领悟概念的内涵。但教材中割裂开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教材中牵引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为了突出教材的设计目的,我改变了教材安排,只用一个情境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认知错觉和表述含混作为教学起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达到理解概念,对比差异,把握内涵的目的。
此前学生已有长度、面积的相关知识,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且,在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教材把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课中,而且这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在比较活动中,体验、概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关系,其中理解两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成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情感目标。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镜子,教师透过这面镜子,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习得。
本课中,我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况,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所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能够自学的目的。
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节课中,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两个概念的不断比较中,在对两者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充分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达到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目的。
正是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个统领全课的问题,即“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为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者间的关系并引领学生不断反思,要准确判断哪个盒子里装米多,不能仅关注它的表面,更应关注它的里面,这还不够,还要综合的关注它的各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理解体积概念要三个层次,理解容积概念要两个层次。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借助三个装满大米、大小不同的盒子与学生谈话:“这三个盒子中,哪个盒子装的大米多?为什么?”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盒子大装米多,盒子小装米少。通过交流“盒子的大小指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关注,为新知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自然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思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问题,深入探索体积概念中“占空间”这一难以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如“石块占了水的空间”“书本占了书包的空间”等,在这些生活实例中,学生体会到:“占空间”不仅指物体占据平面的位置,还包括它的高度和厚度,也就是由长、宽、高共同构成的三维空间,依此,突破了对抽象的数学名词的理解,使难点得到细化。
一个概念的得出,不能仅凭一两个现象,而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共性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概括,更扎实地掌握,更灵活地运用概念,学生汇报的大量实例和对实例的细致比较使体积概念的得出变得水到渠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究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概念抽象时语言提炼的教学难点。
至此,体积概念得以化解。
学生的思考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本节课,教师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意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利用冲突引反思”和“汇报交流细分析”两个层次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理解了容积概念后,两者的关系就水落石出了。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使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人,而要培养独具慧眼,思考缜密的人。当学生再次思考到底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和直观演示,反思这个结论是错的,为什么错了?一定是错的吗?怎样才能不错?使学生明确,容积和体积有内外之别,有共指空间大小之同,只有在壁厚相同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才成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这节课,学生在一个统领问题的引导下,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环境中比较体积大小的多种方法,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基础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重要铺垫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教学准备:
量杯、红薯、土豆、一个水壶、一个保温杯、一个塑料水杯、一个大的长方体盒子、一块香皂、苹果、橡皮泥、用小正方体拼插的形体等。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断)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
师: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喝到水?
师: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生:水占的空间,石子也占空间,石子占的那部分的空间把水挤压上去了。
(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这个动画片与本节课所学有共通之处,用它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占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操作活动、感悟概念。
活动一:体积的认识。
师:(教师出示一个粉笔盒)找一找比粉笔盒占空间大的物体?
生:课桌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大。……。
师:再找一个比粉笔盒占空间小的物体?
生:橡皮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
生:体积。
师:(教师出示实物)水杯的体积呢?铅笔盒的体积呢?苹果的体积呢?
生:水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水杯的体积。……。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你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聊天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看、找、想、说等活动中,体验“物体占空间的相对大小”,感悟出“体积”的内涵,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体积”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轻松,学生活泼,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悄然形成。
活动二:比较体积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较体积差距大的物体。
师:(教师端出装有保温杯、塑料水杯、一个长方形较大的空盒、香皂、苹果的一个托盘)比一比这些物体的体积。
生1:苹果比保温杯的体积大。
生2:在这些物体中,长方形盒子的体积是最大的,香皂的体积最小。
师:这么快就计较出来了,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看出来的呗!
师:体积差距较大的物体,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板书:看)。
2、比较体积相近的物体。
师:(教师拿出一个土豆和红薯)说一说谁的体积大?学生说法不一。
师:看不出来,想想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称一称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长方形的空盒子比苹果轻,但长方形空盒子的体积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学生1掂一掂,感到苹果比长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显看出是盒子的体积大。)我错了。看来,物体的体积是指所占空间的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生3:在杯子里放满水,然后放入土豆和红薯,看看哪个量杯溢出的水多,哪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师:是受了乌鸦喝水的启发吧。
生4:给2个容器倒同样多的水,把土豆、红薯放进水里,比哪个水上升的多。
师:你们想用谁的方法?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做实验,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两个容器倒的水一样多。
生2:放物体要轻轻地放,防止水溅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读数时,要平视。……。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工具:两个量杯、一桶粉红色的水、一个土豆、一个红薯等。小组分工合作,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师:为什么看谁的水上升的多,谁的容积大?
生:水上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对于2个不规则的物体,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测量。
师: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它们的体积。看来测量也是一个好办法呀。(板书:测量)。
【设计意图】在用排水法测量土豆和红薯的实验中,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都由学生决定的。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感受体积差距较小的不规则物体,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体积的大小,为后续为今后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埋下伏笔。
3、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1)师:同桌比较手中由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形体体积的大小。(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以及不规则的形体)。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1:我们的两个形体的体积差别较大,直接看就比出来了。
生2:我们采用数小方块的个数,哪个个数多哪个体积就大。
生3:(举起两个长方体)我们也是数的,但不是一个一个数的,而是先看看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共有几层,相乘得出来的。
师:数的好,数的有策略。(板书:数)。
【设计意图】认识到规则的几何形体,可以利用“数”小方块的方法比较体积大小。学生不同策略体现,渗透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手中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感受到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有可能不同。
(3)师:大家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形体和刚才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哪个体积大?引导学生思考仅仅通过数量比较体积的大小是片面的,还要注重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是否一致,从而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试验演示得出不同物体集体大小比较的不同策略。希望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逐渐丰满、立体。
活动三:容积的认识。
1、明确容器的概念。
师:(教师指一指桌上的托盘)请大家看看,这里有容器吗?
生:水杯、保温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师:你身边还有容器吗?
生:教室是一个容器。……。
师:这些都是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它们都是容器。
2、明确容积的概念。
师:(教师出示一个塑料水杯和一个保温杯。)大家猜猜哪个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温杯的体积大,所以保温杯盛的水多。
生2:看里面,容器内部空间大,容纳的水才会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师:两个观点,到底谁正确呀?谁有好办法?
生:给一个杯子倒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来。
学生演示:给塑料杯倒满了水,把水倒到保温杯里,水溢出来。
生1:老师!塑料杯的容积比保温杯的容积大。
生2:两个杯子的容积不一样,塑料杯的容积大,保温杯的容积小。
生3:物体的体积大,并不能说明它的容积就大。
师:什么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呢?
生:保温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的体积就是塑料杯的容积。
师:什么是茶叶罐的容积呢?氧气罐的容积呢?
师: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教师板书)。
师: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只能是水吗?如果不是,举例说一说。
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
生:“所能容纳”就是“最多能容纳”,再多一点就冒出来了。
【设计意图】用直观演示法和谈话法,让学生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都是有体积的,知道什么是容积并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丰富学生对于体积实际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3、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一个指外部空间的大小,一个指内部空间的大小;有的物体有容积,有的物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
师:这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呢?
生:体积与容积。(教师板书课题)。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玩一玩。
【设计意图】这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物体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以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2、“练一练”第2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用相同数量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搭一搭,增强实际体验。
3、“练一练”第5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学生先观察,然后计算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然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又为后面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做了铺垫。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体积与容积》,下面我将从说学生、说设计思想、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手、眼、脑、口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正如刚才所说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与理念有以下几点: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我始终把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作为目标。
2、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3、猜测、直观、体验是创造的基础。充分的操作、实验,利用直观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主要方法。
4、数学是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性演绎事物间存在的和谐关系及秩序之美的学科,教学过程力求严谨有序。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两个相同的量杯、石头、苹果、硬币、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水、土豆、鸡蛋、橡皮泥、饮料瓶、茶叶桶和水杯。
学具准备:各种各样的物体(例如:橡皮、文具盒等)。
1、教法: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的教学思想;
2、学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采取个人自主探究,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一)情境导入:通过让学生讲述及表演乌鸦喝水的故事从而引出本节教学内容。
(二)新授。
1、认识体积。
通过初步感受空间,总结出体积概念。要求学生独立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利用学生与老师两次比较体积及橡皮泥的体积变化,总结出体积的大小和物体的位置形状没有关系。
2、认识容积。
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要求学生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提问:“他们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出“容器”概念。然后通过比较其容纳物体的多少出示“容积”概念。
分别从概念、测量方法上、大小的比较等方面区分体积和容积。(三)复习巩固,升华主题(四)、总结评价。
板书由课题、体积概念、物体位置、形状与体积无关、容积概念、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六个部分组成。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四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和体积单位等知识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首先,给出容积和容积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是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从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l和ml,并介绍了它们的关系和它们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利用例5计算小汽车油箱容积巩固长方体容积的计算和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对具体实物的观察中理解容积与体积;认识容积单位:升、毫升。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等数学活动过程,感知容积单位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三、教学思想与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打算从又下四步展开教学活动:。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塑料盒、木盒),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在区分容积与体积时,选择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木盒和塑料盒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感观获得对两个概念的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实际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容积以及感悟出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活动,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容积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如:巩固练习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构建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为载体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复习体积、体积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能够较好的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部分,第一、容积的概念,第二、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第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第四、容积的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内容是容积概念的教学。在这里,我直接出示实物教具,长方体小木盒。通过实物介绍容积就是容器里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随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容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机械的背诵概念。在此基础上问学生:通过刚才的举例,发现了只有什么样的物体才有容积?学生会很快说出:必须是空心的物体才有容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感知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容积的意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竟猜小游戏。拿出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体塑料盒和木头盒(用纸蒙好)让学生猜哪一个容积大,在学生的竟猜中揭晓迷底。感受容积与体积的不同之处是容积从里面测量而体积是从外面测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体积相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竟猜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在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下来学习知识。从而轻松的`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部分内容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因此,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在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容积单位,通过实物教具药水瓶和饮料瓶,观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两个容积单位,让学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会猜出是容积单位。教师紧接着问学生:你们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吗?学生通过用针筒吸水并滴在手心活动感受1ml的大小。并把1ml水注入药水瓶中,用它估计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药水瓶中水的容积。(10ml)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并以此为凭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活动二: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积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几次是1升?通过倒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将1升水倒入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会发生什么?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毫升与1立方厘米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继续验证,有的学生会根据升与毫升、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这两个单位间的关系。随后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哪些容器上还标有l和ml的字样。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先将1升水倒入正方体容器中,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学生会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ml与1cm3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继续操作验证;有的学生说不用,根据升与毫升的关系和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可以得到。体积与容积单位间的关系是通过学生猜想、操作验证的方法得到的,这样能够使他们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将1升水倒入纸杯中,能倒几纸杯水?估计一下一个纸杯大约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环节是通过两次倒水活动深刻地理解了升与毫升和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时,教师指出:科学规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用不同的容积来说明1400毫升的多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丰富数学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猜想、验证、感悟、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容积单位间的关系。而且更能深刻地感悟到1l和1ml的实际大小。增强估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自然资源的好习惯。
第四部分是例题的教学,由学生独立完成,师适时点拨怎样把体积单位转化成容积单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最后集体订正,使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加以运用。进一步理解容积和体积的关系。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三清”中的“堂堂清”。在此设计四组练习,第一组题单位间的换算,属容易题。主要目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第二组题感知题,使学生加深对l和ml两个单位关系的进一步感悟和理解。第三组计算题。难点是将体积单位转化成容积单位。对新知识加以运用,属中档题。第四组练习即例6,目的是让学生总结出测量不规则物体容积的方法。属于较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反思,提炼升华。
回顾课堂知识,最后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谈体会,总结拓展升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九章算术》是我国数学届的瑰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可以说,《九章算术》是中国为数学发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也看一下这本书。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五
一、填空。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
(3)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是(),表面积是(),体积是()。
(4)一个长方体长是0.4米、宽0.2米、高0.2米,它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32立方厘米=()立方分米2.7立方米=()升1200毫升=()立方厘米。
4.25立方米=()立方分米=()升1.2立方米=()升=()毫升。
5.03立方米=立方分米48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3升40毫升=()升。
4200立方分米=()立方米8升70毫升=()升。
(6)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10()。
二、判断。
1.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2.把一块长方体形状的橡皮泥捏成正方体后,体积不变。()。
3.鱼缸的体积是8立方分米,容积也是8立方分米。()。
4.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5.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体积就扩大9倍。()。
6、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的面是正方形。()。
7、长方体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8、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9、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10、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要用8个这样的正方体。()。
11、长方体中有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12、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时,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同。()。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里面的第三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和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和体积单位等知识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首先,给出容积和容积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是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从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l和ml,并介绍了它们的关系和它们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利用例5计算小汽车油箱容积巩固长方体容积的计算和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对具体实物的观察中理解容积与体积;认识容积单位:升、毫升。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等数学活动过程,感知容积单位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三、教学思想与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打算从又下四步展开教学活动: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塑料盒、木盒),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在区分容积与体积时,选择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木盒和塑料盒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感观获得对两个概念的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实际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容积以及感悟出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活动,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容积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如:巩固练习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构建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为载体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复习体积、体积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能够较好的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部分,第一、容积的概念,第二、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第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第四、容积的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内容是容积概念的教学。
在这里,我直接出示实物教具,长方体小木盒。通过实物介绍容积就是容器里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随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容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机械的背诵概念。在此基础上问学生:通过刚才的举例,发现了只有什么样的物体才有容积?学生会很快说出:必须是空心的物体才有容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感知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容积的意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状态下来学习知识。从而轻松的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部分内容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因此,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在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容积单位,通过实物教具药水瓶和饮料瓶,观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两个容积单位,让学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会猜出是容积单位。教师紧接着问学生:你们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吗?学生通过用针筒吸水并滴在手心活动感受1ml的大小。并把1ml水注入药水瓶中,用它估计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药水瓶中水的容积。(10ml)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并以此为凭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活动二: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积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几次是1升?通过倒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将1升水倒入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会发生什么?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毫升与1立方厘米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继续验证,有的学生会根据升与毫升、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这两个单位间的关系。随后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哪些容器上还标有l和ml的字样。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先将1升水倒入正方体容器中,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学生会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ml与1cm3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继续操作验证;有的学生说不用,根据升与毫升的关系和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可以得到。体积与容积单位间的关系是通过学生猜想、操作验证的方法得到的,这样能够使他们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将1升水倒入纸杯中,能倒几纸杯水?估计一下一个纸杯大约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环节是通过两次倒水活动深刻地理解了升与毫升和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时,教师指出:科学规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用不同的容积来说明1400毫升的多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丰富数学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猜想、验证、感悟、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容积单位间的'关系。而且更能深刻地感悟到1l和1ml的实际大小。增强估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自然资源的好习惯。
第四部分是例题的教学,由学生独立完成,师适时点拨怎样把体积单位转化成容积单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最后集体订正,使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加以运用。进一步理解容积和体积的关系。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三清”中的“堂堂清”。在此设计四组练习,第一组题单位间的换算,属容易题。主要目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第二组题感知题,使学生加深对l和ml两个单位关系的进一步感悟和理解。第三组计算题。难点是将体积单位转化成容积单位。对新知识加以运用,属中档题。第四组练习即例6,目的是让学生总结出测量不规则物体容积的方法。属于较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反思,提炼升华。
回顾课堂知识,最后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谈体会,总结拓展升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九章算术》是我国数学届的瑰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可以说,《九章算术》是中国为数学发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也看一下这本书。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七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有两个例题及其随后的试一试。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体积的概念。例7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书盒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而直观地揭示了容积的概念。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体会玻璃杯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也就是玻璃杯的容积,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容积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体积与容积意义的学习是后面学习体积(容积)单位、体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能接触到大小各异的物体,还感受到不同的杯子、不同的纸盒所能装的东西有多、有少,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找到的体积与容积的原型。现在要把这些生活原型概念化,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可能会受到表面积的影响,认为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也会发生变化,对于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也可能会易于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等操作活动中,体会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真正内涵。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7、体积与容积优秀教案一等奖。
北师大版第十册p41—p42。
体积与容积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量杯、水槽、苹果、红薯、土豆、正方体方块、橡皮泥、多媒体课件。
播放《乌鸦喝水》的片断。
问: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空间。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如果把这个(苹果)放入这一满杯水中会怎样?为什么?苹果放到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为什么会溢出来?”“溢出来的水与放入杯里的.苹果有什么关系?”
1、创设问题情境,揭示体积意义。
那谁能说一说这个土豆和红薯谁占的空间大吗?你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吗?有什么办法比较出他们到底是谁大?(实验)。
主要让学生说出物体放入量杯后,水面所发生的变化,并说出为什么?
请大家观再察比较一下2个杯子水面,你发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呢?上升的水与瓶子里的土豆或红薯有关系吗?”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知道土豆和红薯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各自占的空间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课桌占有一定的空间,课本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
数学上像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苹果的体积,土豆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土豆的体积……。
问:你认为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就可以说红薯的体积比土豆的体积大。
引发说理:我们每个同学有没有体积?你认为谁的体积最大?为什么?
可乐瓶,茶叶盒,墨水瓶。
可乐瓶可以用来作什么?茶叶盒呢?
象这样可以用来盛放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板书。
你能从生活中也这样说说吗?也就是说只有什么才有容积呢?
谁能总结一下,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
那这三个容器它们谁的容积最大?谁的容积最小呢?
你还能找出生活中的2个容器来比较一下它们容积的大小吗?
3、比较教材的2个容器(或者2个矿泉水瓶子)。
它们谁的容积大,谁的小?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4、老师还有一个题目想挑战一下吗?
保温杯子(体积较大但容量较小)和矿泉水瓶子的例子。
“杯子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讨论杯子的体积和容积分别指什么?
学生讨论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吗?
生:容积的测量应该用容器的里面进行,体积的测量应该从容器的外面进行。
1、42页“试一试”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
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全班交流。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充分观察讨论。
(同样10枚硬币,第一堆与第二堆比,因为一枚1元硬币比一枚1角硬币大,所以第一堆体积大;而第一堆与第三堆比,都是同样的硬币,只是堆放的方式不同,所以体积不变。)。
4、“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八
“体积和容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的起始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关于概念的教学。本节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辨别,领悟概念的内涵。但教材中割裂开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教材中牵引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为了突出教材的设计目的,我改变了教材安排,只用一个情境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认知错觉和表述含混作为教学起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达到理解概念,对比差异,把握内涵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有长度、面积的相关知识,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且,在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教材把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课中,而且这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在比较活动中,体验、概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关系,其中理解两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成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情感目标。
四、教法和学法。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镜子,教师透过这面镜子,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的习得。
本课中,我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况,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所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达到能够自学的目的。
五、教学环节设计。
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节课中,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两个概念的不断比较中,在对两者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充分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达到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目的。
正是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个统领全课的问题,即“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为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者间的关系并引领学生不断反思,要准确判断哪个盒子里装米多,不能仅关注它的表面,更应关注它的里面,这还不够,还要综合的关注它的各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理解体积概念要三个层次,理解容积概念要两个层次。
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师借助三个装满大米、大小不同的盒子与学生谈话:“这三个盒子中,哪个盒子装的大米多?为什么?”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盒子大装米多,盒子小装米少。通过交流“盒子的大小指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关注,为新知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自然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思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问题,深入探索体积概念中“占空间”这一难以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如“石块占了水的空间”“书本占了书包的空间”等,在这些生活实例中,学生体会到:“占空间”不仅指物体占据平面的位置,还包括它的高度和厚度,也就是由长、宽、高共同构成的三维空间,依此,突破了对抽象的数学名词的理解,使难点得到细化。
一个概念的得出,不能仅凭一两个现象,而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共性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概括,更扎实地掌握,更灵活地运用概念,学生汇报的大量实例和对实例的细致比较使体积概念的得出变得水到渠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究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概念抽象时语言提炼的教学难点。
至此,体积概念得以化解。
学生的思考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本节课,教师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意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利用冲突引反思”和“汇报交流细分析”两个层次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理解了容积概念后,两者的关系就水落石出了。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使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人,而要培养独具慧眼,思考缜密的人。当学生再次思考到底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和直观演示,反思这个结论是错的,为什么错了?一定是错的吗?怎样才能不错?使学生明确,容积和体积有内外之别,有共指空间大小之同,只有在壁厚相同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才成立,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这节课,学生在一个统领问题的引导下,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九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十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和体积单位等知识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首先,给出容积和容积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是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从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l和ml,并介绍了它们的关系和它们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利用例5计算小汽车油箱容积巩固长方体容积的计算和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对具体实物的观察中理解容积与体积;认识容积单位:升、毫升。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等数学活动过程,感知容积单位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三、教学思想与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打算从又下四步展开教学活动:。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塑料盒、木盒),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在区分容积与体积时,选择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木盒和塑料盒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感观获得对两个概念的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实际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容积以及感悟出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活动,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容积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如:巩固练习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构建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为载体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复习体积、体积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能够较好的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因此在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部分,第一、容积的概念,第二、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第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第四、容积的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内容是容积概念的教学。在这里,我直接出示实物教具,长方体小木盒。通过实物介绍容积就是容器里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随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容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机械的背诵概念。在此基础上问学生:通过刚才的举例,发现了只有什么样的物体才有容积?学生会很快说出:必须是空心的物体才有容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感知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容积的意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竟猜小游戏。拿出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体塑料盒和木头盒(用纸蒙好)让学生猜哪一个容积大,在学生的竟猜中揭晓迷底。感受容积与体积的不同之处是容积从里面测量而体积是从外面测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体积相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竟猜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在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下来学习知识。从而轻松的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部分内容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因此,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在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容积单位,通过实物教具药水瓶和饮料瓶,观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两个容积单位,让学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会猜出是容积单位。教师紧接着问学生:你们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吗?学生通过用针筒吸水并滴在手心活动感受1ml的大小。并把1ml水注入药水瓶中,用它估计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药水瓶中水的容积。(10ml)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并以此为凭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活动二: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积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几次是1升?通过倒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将1升水倒入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会发生什么?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毫升与1立方厘米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继续验证,有的学生会根据升与毫升、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这两个单位间的关系。随后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哪些容器上还标有l和ml的字样。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先将1升水倒入正方体容器中,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学生会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ml与1cm3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继续操作验证;有的学生说不用,根据升与毫升的关系和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可以得到。体积与容积单位间的关系是通过学生猜想、操作验证的方法得到的,这样能够使他们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将1升水倒入纸杯中,能倒几纸杯水?估计一下一个纸杯大约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环节是通过两次倒水活动深刻地理解了升与毫升和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时,教师指出:科学规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用不同的容积来说明1400毫升的多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丰富数学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41~42页“体积与容积”。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能力目标: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之美,增强合作意识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土豆红薯量杯水若干2个水杯饮料瓶沙子2个体积相同但容积不同的盒子。
学生准备:
12个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
教学流程:
一、理解体积的含义。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面条店,面条店的老板非常狡诈,他对伙计们也非常苛刻,眼看又要到月底了,该给伙计们开工资了,老板心里非常不舒服,总想找点茬儿难为伙计们。一天早上,他把一碗面条盛的满满的,让小伙计给客人端去,不允许小伙计撒一滴面条汤,如果溢出一滴面条汤,小伙计这个月的工资一分也不给。小伙计皱着眉头想了一想,他胸有成竹的把面条端給了客人,结果真的一滴也没洒。同学们,你们知道小伙计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吗?(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答案,老师揭示答案,小伙计一只手端面条碗,一只手用筷子将一些面条挑起。)。
师:其实这个故事中小伙计的做法蕴藏着今天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体积与容积的知识,(板:体积与容积)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小伙计为什么要那样做了。
师:对,桌洞是空的,可以称为桌洞的空间,把书包放在桌洞里再摸一摸,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桌洞的空间变小了?(书包占了桌洞的空间)。
课桌又占了谁的空间?我占了谁的空间?听课的老师又占了谁的空间?能说完吗?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板书:(物体占空间)。
师:物体占有的空间都一样大吗?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土豆和一个地瓜,如果放入两个盛有水的杯子,猜猜会发现什么现象?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而且它们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大小)土豆的空间小,我们就说土豆的体积比较小,地瓜占的空间大,我们就说地瓜的体积比较大。
师:橡皮和铅笔盒比,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书包和课桌比呢?
你能自己再举例说一个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有的空间大,我们就说物体的体积大,物体占有的空间小,我们就说物体的体积小,那么,你能说一下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板)所、叫物体的体积。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体积?请你观察下面的图形,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为什么?(大屏幕)。
师:通过刚才做的这道题,你对物体的体积的含义又有什么新的思考?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十二
0.01升=立方厘米53升=()立方分米。
4850立方厘米=()升23立方分米=()升。
8432ml=()cm3426l=()dm3。
3.59l=()dm3=()cm3。
二、判断。
(1)把一块长方体的钢材锻造成正方体的钢材,形状改变了,但体积不变。()。
(2)牛奶瓶里面装满的牛奶的体积就是牛奶瓶的容积。()。
(3)电冰箱的.容积就是电冰箱的体积。()。
(4)把500ml水放入杯子内,正好放满说明杯子的体积是500ml。()。
三、练习阶段。
1.填空。
3升=()毫升2700毫升=()升。
2.57升=()毫升640毫升=()升。
2.4升=()毫升3.5升=()立方分米。
500毫升=()升760毫升=()立方厘米。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十三
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分别是体积指当物体占据的空间是三维空间时,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该物体的体积。容积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体积与容积含义不同,如一只铁桶的体积是指它外部所占空间部分的大小,而这只铁桶的容积却是指它内部容纳物体的多少。一种物体有体积,可不一定有容积。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十四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一小节第四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入了小学里学习立体图形的最后阶段,这个单元知识的综合性和对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化归和类比是常用的思想方法要进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基础知识都是本单元的认知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研究,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先用想一想的思考,回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原先“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记忆储存,接着用较多的篇幅讲解切拼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感受转化的过程和极限思想,然后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抽象到字母公式。例题直接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试一试和练一练对方法进行了巩固,并有所变化,不同条件下求圆柱体积,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和图形的目标要求和对教材文本的分析理解,以及我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品的认识,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1、经历并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综合,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体会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个过程对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圆柱体积公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把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本节课需要把圆柱体切割转化成长方体,我们却找不到某种材料做的圆柱体适合切割拼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所以我认为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热点和分化点。
本节课采用的教具和学具为: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课件,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用具。
本课教学时最大特点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运用迁移,类比猜想、实践演示、自主推导,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一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有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十五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36、37页。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课件、量杯、水杯、水果、土豆、纸盒等。
一、创设童话故事情境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几个片段。
2.师生欣赏《乌鸦喝水》动画片。
二、提出问题,教学体积的概念。
1、提出问题。
(1)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
(2)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升高了?
(3)小乌鸦为什么要放许多石子?
板书关键词: 石子 占空间 大小
2、联系生活。
(1)比划、感受和想象,
出示购物纸盒,教师示范纸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同学们闭眼想象。
出示一个球,指名学生比划。
(2)说一说。
在的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举出两个物体说一说。
3、土豆和红薯哪一个占的空间大呢?做一做,想一想。
揭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什么是纸盒的体积?什么是球的体积?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说一说什么是冰箱、微波炉、手机的体积?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固体)水有体积吗?(气体)那气体有体积吗?(吃气球,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就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设计意图: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瓶子里装满水,空间被水占了;吹气球,气球鼓起来了的现象说明它们是有体积的。)
三、教学容积的概念。
1.认识容器。
师:老师准备这节课带了这么多的教具,都是放在哪里的?
2.实验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2)每位学生设计一个解决方案,并进行交流。
(3)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师生共同做实验验证。
先说说都有哪些实验方法,再动手操作。
3.提示容积的概念。
揭示容积的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4、联系生活。
说说什么是水杯的容积?集装箱的容积?冰箱?
四、深化概念,对比联系理解本质。
1、仔细观察:盒子的体积与盒子的容积哪个大?
结论:对于同一个容器,它的体积一定比容积大,因为它有厚度。
2、假如我们把纸箱的箱壁加厚,再加厚,一直这样加厚下去,箱子有什么变化?
结论:容积变小,体积不变。
结论:容积不变,体积变大。
4、体积和容积有区别吗?谁来简要的概括一下?
(1)从测量方法来说,体积是从物体外部测量的;容积是从物体内部测量的。
(2)从它们的大小来说,同一物体,它的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的时候,容积近似等于体积.
五、巩固练习。
1、同一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但体积保持不变。
2、填空题、判断对错,明晰概念。
3、由于杯子的大小不同,淘气的3杯就可能等于笑笑的2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学习做铺垫。
3、数学故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4、布置作业:完成37页第6题。
六、全课小结
本节学习了什么?你所学最深的什么?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十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积与容积。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小学前四年半的数学活动与科学课中经常训练的实验操作,动手操作是一件平常的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实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这也是我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突破的重难点.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掌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理解“形状变了,体积不变”的原理。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依据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教学中要用到的量杯、土豆、水壶、脸盆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正方体、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根据这一理念,教学中我采用实验操作法、主体教学法,把课堂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
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之后,我提出两个问题: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瓶子里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知原来是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紧接着,我又提问:教室里还有像小石子这样占有空间的物体吗?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小?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节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入,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也体现出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这样设计,使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充分理解比较抽象的容积的概念,并且明白:容器所容纳的最大容量才是容器的容积。)。
为了比较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我准备了两个水杯。一个是体积大,容积小的。一个是体积小而容积大的。
这个片段的设计,使学生知道了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不同,并懂得了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体积小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小。
三、多样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体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2、用枚数相等的硬币分别垒成不同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前面两题可让学生选做,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第3题是让学生体会到如果两个杯子的容积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这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教学作铺垫。
四、评价体验,交流心得。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评价他人,促进学生养成正确评价的观念。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本节课教学在通览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的概念。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初步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列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我又引导学生举了许多实例,进一步加深体验,拓展认识,再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课堂实验的过程中,利用水来测量两个土豆的体积大小时,我所选择的量杯太粗,导致水面上升的高度不明显。学生没有明显比较出哪个土豆的体积大。
4、再拓展练习方面,我考虑不够周全,练习缺乏坡度,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十七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有两个例题及其随后的试一试。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有了这三个层次的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体积的概念。例7通过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书盒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而直观地揭示了容积的概念。随后的“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体会玻璃杯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也就是玻璃杯的容积,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容积的大小是可以比较的。体积与容积意义的学习是后面学习体积(容积)单位、体积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仅能接触到大小各异的物体,还感受到不同的杯子、不同的纸盒所能装的东西有多、有少,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找到的体积与容积的'原型。现在要把这些生活原型概念化,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可能会受到表面积的影响,认为物体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也会发生变化,对于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也可能会易于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等操作活动中,体会体积与容积概念的真正内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与图形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十八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4、教学目标:
(3)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一定量的细沙。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实验,发现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两道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看图说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一个圆柱体零件,底面积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复习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老师: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铺垫的作用.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实验活动,来帮助孩子们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在深入地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全面把握了教学内容,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并感知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建立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为了让学生在课上不断体会感受,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因此,我和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课堂资源,引导学生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教学中要用到课件、量杯、红薯、土豆、杯子、等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而小长方体、橡皮泥等是学生要准备的学具。
本着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为此,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做一个活动“比大小”,在这活动中有两环节:
1.老师手中拿了两个铅笔盒,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装的多,哪个装的少?
2.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哪些物体小?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物体有大有小,容器放的物体有多有少”)。
1、.提出问题。
物体有大有小,老师手中的土豆和红薯,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谁大谁小?
2、演示实验。
实验时,在两个有刻度的量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水,第一次让学生观察水面在哪里,了解两杯水是一样多的。然后,慢慢将两个物体放入杯中,再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观察,并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观察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两个杯子的水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白,物体放入水中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而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大小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不一样。在体验的基础上,可以再举一些实际例子,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随后提示体积概念。
3,自己设计实验。
又提出”哪个杯子装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解决。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如把两个不同形状的杯子装满水,然后将水倒入同样大小的量杯中,再看哪个量杯中的水面比较高,其次是把其中一个杯子装满,往第二个杯子里倒入,如果出现水溢出来的情况下,就说明第一个杯子的容积比较的,如果未溢出来的话,说明第一个杯子的容积比第二个杯子的容积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再揭示容积的概念。
(从模仿演示实验到自己设计实验和从体积的概念上升到容积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密切联系生活经验,举出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例,为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作好过度,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我设计了四个巩固体积与容积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1、比较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设计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后面所学计算体积做基础,通过这道题让学生明白不仅可以数,而且还可以有策略的计算出谁的体积比较大!)。
2、捏橡皮泥,(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发现同样物体形状无论怎么变化,体积依然是不变的!)。
3、比较三堆硬币的体积(有两个目的,(1)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同样多的的硬币体积不一定就想等,(2)摆放的方式不同体积不一定就不相等。)。
4、1瓶饮料分别倒给小明和小红?这道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体会到如果每个杯子的大小不同,那么3杯就可能等于2杯,这是为后面体积单位的教学作铺垫。)。
学生自由发言。这一环节让学生检测本节课是否真正做到了体积与容积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我的板书意图是:尽量用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表达重点内容。
本节课教学在通过研究教材,研读教法,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顺利的结束了。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体积、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我认为体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占空间”、容积概念最难理解的是“能容纳”,只有把抽象的概念,通过操作形象化了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水面升高了”来体验“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比较水面升高的多少,使学生体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通过杯子和瓶子谁的容积比较大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有多有少”这样将难以理解的“占空间”“能容纳”变得可观察、可感受。通过这些具体的实验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学生初步建立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学目标。
2、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教学中我不仅仅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而且联系实际,借助生活经验使学生对体积有初步的认识,在本课开始时,我就让学生举出许多在教室里、在生活中看到的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些物体所占比较小的例子,感知物体的体积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在课堂知识结构的连贯性方面,从体积过度到容积的教学,考虑不够成熟。整节课前松后紧,体积占用的时间长,容积占用的时间少,对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4、教学效果不是很良好,容积学生掌握不好。由于在前面备课的时候把体积容积的有关知识挖的过于深,导致我在昨天的试讲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知该怎么回答,前面做土豆红薯的实验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后面很多的内容都没有讲完,所以经过修改我还不是很有把握,所以在某些环节处理上本来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结果为了后面能完成本节课的内容,我就自己演示了实验的过程,只是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而已,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了语速过于快,过于着急,没有做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实验,所以最后呈现在各位老师面前的这堂课还很不成熟,希望再坐的各位老师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提出您宝贵的建议。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二十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近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
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通过这道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二十一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与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操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掌握在不同环境中比较体积大小的多种方法,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体积与容积》是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基础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以后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有着重要铺垫的作用。
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
量杯、红薯、土豆、一个水壶、一个保温杯、一个塑料水杯、一个大的长方体盒子、一块香皂、苹果、橡皮泥、用小正方体拼插的形体等。
(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断)在学生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
师:乌鸦想到什么办法喝到水?
师:为什么投入石子水面就会升高?
生:水占的空间,石子也占空间,石子占的那部分的空间把水挤压上去了。
(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这个动画片与本节课所学有共通之处,用它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占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师:(教师出示一个粉笔盒)找一找比粉笔盒占空间大的物体?
生:课桌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大。……。
师:再找一个比粉笔盒占空间小的物体?
生:橡皮占的空间比粉笔盒占的空间小。……。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还有大小之分。(板书:大小)。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
生:体积。
师:(教师出示实物)水杯的体积呢?铅笔盒的体积呢?苹果的体积呢?
生:水杯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水杯的体积。……。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物体的体积,你概括一下究竟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聊天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一种“双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看、找、想、说等活动中,体验“物体占空间的相对大小”,感悟出“体积”的内涵,在教师的追问中,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体积”的概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轻松,学生活泼,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悄然形成。
师:(教师端出装有保温杯、塑料水杯、一个长方形较大的空盒、香皂、苹果的一个托盘)比一比这些物体的体积。
生1:苹果比保温杯的体积大。
生2:在这些物体中,长方形盒子的体积是最大的,香皂的体积最小。
师:这么快就计较出来了,你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看出来的呗!
师:体积差距较大的物体,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来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板书:看)。
师:(教师拿出一个土豆和红薯)说一说谁的体积大?学生说法不一。
师:看不出来,想想办法,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称一称哪个重,那个的体积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长方形的空盒子比苹果轻,但长方形空盒子的体积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学生1掂一掂,感到苹果比长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显看出是盒子的体积大。)我错了。看来,物体的体积是指所占空间的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无关。
生3:在杯子里放满水,然后放入土豆和红薯,看看哪个量杯溢出的水多,哪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师:是受了乌鸦喝水的启发吧。
生4:给2个容器倒同样多的水,把土豆、红薯放进水里,比哪个水上升的多。
师:你们想用谁的方法?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吗?做实验,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1:两个容器倒的水一样多。
生2:放物体要轻轻地放,防止水溅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读数时,要平视。……。
小组合作:每4人为一组,工具:两个量杯、一桶粉红色的水、一个土豆、一个红薯等。小组分工合作,再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的、合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师:你们的结论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师:为什么看谁的水上升的多,谁的容积大?
生:水上上升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师:对于2个不规则的物体,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较谁的体积大?
生:测量。
师: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它们的体积。看来测量也是一个好办法呀。(板书:测量)。
设计意图:在用排水法测量土豆和红薯的实验中,实验的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都由学生决定的。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感受体积差距较小的不规则物体,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测量比较体积的大小,为后续为今后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埋下伏笔。
(1)师:同桌比较手中由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各种形状的几何形体体积的大小。(包括长方体、正方体以及不规则的形体)。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
生1:我们的两个形体的体积差别较大,直接看就比出来了。
生2:我们采用数小方块的个数,哪个个数多哪个体积就大。
生3:(举起两个长方体)我们也是数的,但不是一个一个数的,而是先看看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共有几层,相乘得出来的。
师:数的好,数的有策略。(板书:数)。
设计意图:认识到规则的几何形体,可以利用“数”小方块的方法比较体积大小。学生不同策略体现,渗透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手中由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感受到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有可能不同。
(3)师:大家猜测一下,老师手中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形体和刚才12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哪个体积大?引导学生思考仅仅通过数量比较体积的`大小是片面的,还要注重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是否一致,从而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试验演示得出不同物体集体大小比较的不同策略。希望学生对物体体积的感受逐渐丰满、立体。
师:(教师指一指桌上的托盘)请大家看看,这里有容器吗?
生:水杯、保温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师:你身边还有容器吗?
生:教室是一个容器。……。
师:这些都是可以容纳物体的物体,它们都是容器。
师:(教师出示一个塑料水杯和一个保温杯。)大家猜猜哪个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温杯的体积大,所以保温杯盛的水多。
生2:看里面,容器内部空间大,容纳的水才会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师:两个观点,到底谁正确呀?谁有好办法?
生:给一个杯子倒满水,倒到另一个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出来。
学生演示:给塑料杯倒满了水,把水倒到保温杯里,水溢出来。
生1:老师!塑料杯的容积比保温杯的容积大。
生2:两个杯子的容积不一样,塑料杯的容积大,保温杯的容积小。
生3:物体的体积大,并不能说明它的容积就大。
师:什么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呢?
生:保温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保温杯的容积。塑料杯所能容纳水的体积的体积就是塑料杯的容积。
师:什么是茶叶罐的容积呢?氧气罐的容积呢?
师: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生: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容器的容积。(教师板书)。
师: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只能是水吗?如果不是,举例说一说。
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
师:“所能容纳”是什么意思?
生:“所能容纳”就是“最多能容纳”,再多一点就冒出来了。
设计意图:用直观演示法和谈话法,让学生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都是有体积的,知道什么是容积并重点理解概念中的关键词,丰富学生对于体积实际意义的认识,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举例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想法,教师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和联系,一个指外部空间的大小,一个指内部空间的大小;有的物体有容积,有的物体没有容积只有体积;体积大的物体容积不一定大。
师:这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什么呢?
1、玩一玩。
设计意图:这一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物体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体积保持不变,以加深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2、“练一练”第2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用相同数量的硬币分别垒成下面的形状,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搭一搭,增强实际体验。
3、“练一练”第5题。(教材第37页的内容)。
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学生先观察,然后计算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既然学生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又为后面学习计算长方体体积做了铺垫。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二十二
(一)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这三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内容。
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体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
关键: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以谈话法、实验法为主,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为辅,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知识是直观几何。小学生学习几何知识不是严格的论证,而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根据课题的特点,主要采取让学生做实验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主要引导学生做了三个实验。一是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强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这个必要条件;二是做在圆锥中倒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三是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存在着的倍数关系,搞清了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从而理解和掌握了圆锥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克服了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了教学重点。
1、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能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想,学生不能想的,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想,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
2、学生学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通过自己操作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小结、推导出圆锥的计算公式,从而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新知识。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自己找出自己桌子上的圆柱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迁移规律,从求圆柱体积的思路、方法中得到启示,领悟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2、让学生自己找出圆锥体,指出它的底面和高,同时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讲授新知。
1、(1)引入新课。
其次,学生操作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再让学生做在圆锥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倒和在圆柱中装满沙土往等底等高的圆锥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正好倒满。使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第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第四、让学生做在小圆锥里装满沙土往大圆柱中倒的实验,得出倒三次不能倒满。再次强调,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第五、师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练习:
填空:(口答)(电脑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如果圆柱的体积是a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2、教学应用体积公式计算体积(电脑出示题目)。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手机影碟机电视。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概念)。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单凭观察,难以比较)。
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个)。
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
棱长是i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
棱长是ldm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
棱长是l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一台洗衣机)。
2、“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五、课题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让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2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