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编写,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编写教案前,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内容,把握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研究这些教案,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教学设计的优秀实践。
关系是教案篇一
1、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老师各准备几个长短不等的小棒、直尺、探究报告单。
一、摆一摆,激发探究欲望
师: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给你三根小棒,谁能到黑板上围成一个三角形?
(指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来。提供的小棒一组能摆成三角形,另一组摆不成三角形。)
在学生摆不出来时,引导学生发现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来。
师:若想再摆个三角形,你有解决的办法吗?
看来,要想摆成一个三角形,对三条边的长度是有要求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师:谁来猜一猜,这三条边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师: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吧。
[反思]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围三角形,第一名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第二名学生怎么也围不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一开始,就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饶有兴趣的投入到下一轮的学习中去。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一)分组研究,四人小组长拿出准备好的四组小棒。
出示实验要求:
1、 量出每组小棒的长度。
2、 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3、 把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再与第三边进行比较。(用式子表示)
4、 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探究报告单上。
(二)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引导学生理解“任意”的意思)
再用这个结论解释实验中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三、应用与拓展
1、判断下面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快速判断的方法)
(1)1厘米、3厘米、5厘米
(2)3厘米、5厘米、2厘米
(3)11厘米、6厘米、7厘米
[反思]: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教学中我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发现,快速判断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
2、小华上学走哪条路近?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释)
书店
学校
小华家
[反思]: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我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副情境图既能靠直觉来判断,又能用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还可以用“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来解释。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又领悟到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条边长是4厘米和6厘米,第三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引导学生探究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反思]:此题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教学中开始学生逐渐答出了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7厘米、8厘米、9厘米,接着就沉默了,我就提出了9.2厘米行不行?学生略一思考得出结论:行。于是他们的思维又活跃起来,9.6厘米、9.9厘米……当学生发现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时,得出结论第三边小于10厘米大于3厘米就可以,于是我又提出问题:现在同学们找到的最小答案是3厘米,2.5厘米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第三边要小于10而大于2。由于时间关系,当时我有些着急,直接将我想要学生了解的“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要大于另两边的差,小于另两边的和”这个结论直接说了出来,结果效果并不是太好。不如让学生自己课下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差与第三边的关系”更好。虽然此处处理并不是很恰当,但在这道题中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探究的能力。
4、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3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实际生活中要讲究美观、实用)
[反思]此题是上一道题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 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反思]这是一道要同学动手探究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学生更愿意做这样的题。
关系是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能够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中所说的平面理解平面的无限延展性;正确地用图形和符号表示点、直线、平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理解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三条公理.
教学重点:理解三条公理,能用三种语言分别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三条公理。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公理与等角定理.
教学难点: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与所成角。
教学要求: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理解直线在平面外的概念,了解平面与平面的两种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线面、面面位置关系的图形语言与符号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位置关系的概念.
关系是教案篇三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打下基础。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定理主要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材积极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让学生对演绎推理和反证法有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力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引申思考中,经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过程,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在学具的准备上,运用了胶片上画线段的方法来摆三角形,尽可能地减小了操作中的误差。
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并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件出示:教师上班路线图)
师:老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上班有三条路可以走,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近呢?
生1:我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都是弯的,只有第二条路是直的。
生2:我也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
生:三角形。
师:老师走一、三两条路就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老师上班走哪条路近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1.发现问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吸管,想把它随意剪成三段,什么是随意呢?
生1:随自己的意思,可长可短。
师:把这根吸管随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2:能。
生3:不一定。
师:每人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吸管来剪一剪、围一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有的围成,有的围不成)
师:看来不是随意剪成三段就能围成三角形的,这里面肯定有学问,大家想研究吗?(想)那谁愿意把没围成的作品提供给大家研究?(一学生将作品呈上)
师:有谁觉得能围成,想来帮帮他?(一学生上来帮助,教师也帮助围,还是围不成)
师:怎么会围不成呢?是什么原因?请同桌同学小声商量一下。
生4:因为其中的两根吸管太短了,再长一些就围得成了。
生1: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2: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3:我认为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随便)
生:可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生1:可以量一量,剪一剪。
生2:把一根吸管对折剪开,其中的一段再平分成两段。
生3:拿三根一样长的吸管就可以了。
师:这样的话,两根吸管的长度和还等于第三根吗?
生4:大于第三根,可以用做第二个实验的材料。
师:现在就请同桌合作完成实验,特别注意是否要“随便的两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验结束了,我们来开个实验结果发布会吧!谁愿意第一个上来发布实验结果。
生5:我们做第一个实验。先挑选两根一样长的吸管,并把其中一根平均剪成两段,我们发现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
师:大家的实验结果与他们一样吗?
生6: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生7:老师,他们的实验材料有问题,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已经大于第三根了,所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错的。
师:数学是非常严谨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
生8:老师,我们的实验结果也是围成的。(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师:对于他们这一组的实验情况,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9:老师,他们在围的时候,两根吸管的端点根本没有接触,其实是没有围成三角形。
师:老师请你们再试试好吗?(这一组学生按要求再试了一次,果然围不成)
师:现在你们想重新发布实验结果吗?
生10: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虽然这组同学的实验有问题,但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解决疑问,学习就是要有这种精神才会进步。
师:谁来发布第二个实验结果?
生11: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12:我觉得你说的不对。这是我开始没有围成三角形的那三根吸管,其中一根短的吸管与一根长的吸管的长度和也是大于第三根的,可是却围不成三角形。所以,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三角形。(全班学生都赞同他的想法)
生13:任何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把“随便”、“任何”说成“任意”。(板书:任意)
师:那么,对于已经围成的三角形,是否意味着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大家拿出课前画好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
生1:我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2厘米、2.6厘米,经过计算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关系是教案篇四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1、出示情境图。
师:通过刚才摆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用的三张纸条中有两条长的和大于第三条长却没有摆成三角形呢?)
师:通过刚才是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三角形三条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但究竟怎样的三张纸条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2、 动手实验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三张纸条才可以摆成三角形。
学生汇报展示: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1 )不 能4+5=9 4+9>5 5+9>4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等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 2 )不 能6+10>3 3+10>6 3+6<10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小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 3 )能6+7>8 6+8>7 7+8>6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摆成三角形师: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体会任意两边的含义。
1、 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
2、 判断:哪一组中的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
(1)3,6,9 (2)4,4,10
(学生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3、解决问题:
师: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关系是教案篇五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2、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教师重讲知识、学生轻听知识”的模式,而是改为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目的,使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了落实,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近一步深化空间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先进手段实施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达到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回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渗透新课。
师:今天我们打开课本的82页来认识一位小朋友——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
生:他去上学。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
生:3条。
师:现在小明遇到麻烦了,我们帮帮他的忙好吗?
生:好。
师:小明今天想快一点去学校走哪一条路最近?(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生:走中间哪一条路最近。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呢?谁来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生:我量出来的。
师:谁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直走进,拐弯走远。
生:我们以前学过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生:三角形。
生:另外两条边的和。
师: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实验一: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摆一个三角形,观观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结果。
生:能。
生:不能。
师: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2、实验二: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从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观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把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表格实验内。
小棒的长度(厘米)。
关系是教案篇六
1、通过看图谱的形式,初步学会唱歌曲,并能唱准切分音符。
2、运用分角色演唱以及看简单的节奏谱说唱“没关系”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歌唱活动的兴趣。
(一)学念歌词。
1、教师说唱一遍歌词,边说边在节奏谱下出示相应的小图片。
逐一提问:
(1)故事里面有谁?在干什么?(“我和小刚在一起做游戏。”)。
(2)他们做游戏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一不小心我把他绊倒在地)。
(3)我急忙扶起他的时候说了句什么话?(我急忙扶起他说声对不起)。
(4)我说了“对不起”,他应该怎么说呢?(他笑着对我说没关系)。
2、师生一起完整的念一遍歌词。
3、解决切分音符:觉得哪里念起来比较难的?
4、完整念:老师念轻点,你们念响点,把难的地方都念对。
(二)学唱歌曲。
1、老师将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听教师完整的唱一遍。
2、老师与学生一起学唱歌曲。
3、解决难点。
4、师生再次齐唱一遍: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难唱的地方全部唱准确。
二、分角色演唱。
1、师生选择要歌唱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演唱。
(1)歌曲中有哪两位小朋友?你们想扮演谁?
(2)师生尝试着分角色演唱。
2、学生分角色演唱。
3、学生互换角色进行演唱。
2、小结:原来“对不起”“没关系”是一句礼貌用语,这些用语可以让发生不愉快的小朋友重新变成好朋友,所以以后我们主动说“对不起没关系”。
3、出示相应的节奏谱:这句“没关系没关系”怎么唱?
4、学生尝试着演唱。引导:
(1)用拍手的形式掌握节奏。
5、老师扮演“我”,学生扮演小刚,最后演唱一遍。
关系是教案篇七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直尺、小棒
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
一、数学活动
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
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
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
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关系是教案篇八
1、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发现揭示并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经历探索、发现、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增强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数学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交流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背景资料: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40、6kg,腿长约1、30米)。
1、分组实验:
2、交流发现:
问题1: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说说哪次试验是失败的,为什么?
问题2: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关系是教案篇九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
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
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
1、出示例3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
3、出示:
(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280=160(千米)
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
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
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
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练习8 5、6、7、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教学反思:
关系是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引导幼儿在下面找到从起点到终点所以对应路径的颜色并涂色。使幼儿感受到从起点出发到达不同的终点,要走不同的路,帮助幼儿理解起点,重点与路线之间的对饮骨关系。培养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使用本页之前的活动
1、生活经验
平等在幼儿园活动或散步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观察,走不同的路径会到达幼儿园不同的地方。
如:上楼到大班,下口到小班等。
带幼儿园外出,例:参观幼儿园,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走那条路能看到什么动物或到达什么地方。
如:进了动物园的大门沿着右边的路一直走就能看到猴山,沿着左边的路一直走就能看到熊猫馆。
2、学习经验
在进行此内容之前先完成情景主题“小红帽”中有关路径题的讨论
师生互动活动
1、活动材料
磁性教具:动物卡,颜色性卡。
路径线路图。
2、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一: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路径图,中间是路,两各有一个椭圆形。
[2]请幼儿任选两个不同的动物卡分别放在两个椭圆形里;路径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任选一种颜色卡放在路径上,表示路径的颜色。
幼儿用书:
1、让幼儿翻开书。先看上图,图上有哪些小动物?
2、说一说胖胖猪到其他小动物家应该走什么颜色的路?
3、按照上图胖胖猪到其他小动物家路径的颜色,在下图空白格里涂上相同的颜色。
结束活动:教师总结,幼儿有序收书。
关系是教案篇十一
1、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
2、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
3、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2、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自主学习:
2.唐与南诏: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唐与回纥:回纥出兵帮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4.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联姻、册封、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平定叛乱等。
阅读课文,完成填空:
1.吐蕃是(民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他们饲养牦牛,种植。吐蕃杰出的首领统一各部,并向唐朝皇帝请求与皇室通婚。都城在唐太宗决定将嫁给松赞干布,加强唐蕃友好。
2.在位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室求婚,他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1.六诏是族和族的先民于唐初在今云南洱海一带建立的六个政权。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统一六诏,建立以(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政权。
2.唐玄宗时封他为,南诏和唐朝关系密切。
1.回纥是的祖先。其首领建立回纥汗国后,主动向唐朝表示友好,唐玄宗封他为。
2.788年,回纥改称为。以后唐朝册封回纥可汗的制度固定下来。
合作探究:
1、了解吐蕃族生活的地区及其生活。
2、通过教材小字部分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具体史实及其影响。
3、代表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
1、南诏一词的含义。
2、唐朝与南诏友好关系的史实反映在小字之中。
2、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有哪些主要方式?
关系是教案篇十二
通过活动,让小朋友感知“1”和“许多”,并初步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培养小朋友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来进行表达。
通过操作游戏活动,让小朋友感知“1”和“许多”,初步学习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小鸡若干,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蛋若干
1、老师以动物的叫声,吸引小朋友的兴趣,引出今天的主题。
2、出示小鸡,引导小朋友观察说出许多小鸡,初步感知1和许多。
3、出示蛋,引导小朋友观察说出蛋的颜色,初步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4、老师让小朋友每人拿一个蛋,然后引导小朋友观察知道许多蛋蛋是由一个一个的蛋蛋组成的,而一个一个的蛋蛋合起来就是许多的蛋蛋,进一步巩固加深对1和许多的认识。
5、老师带领小朋友一起玩小鸡生蛋的游戏,让小朋友通过愉快的游戏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区别。
在本次教案过程中,老师强调了让小朋友用语言来表达“1”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朋友动作配语言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小朋友在表达过程中理解“1”和“许多”这两个量的概念。
关系是教案篇十三
一、识记与理解:吐蕃的统一及其与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与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
二、难点: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
谈话、讲解、阅读归纳。
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要边疆民族的名称与分布。
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
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
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
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
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
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与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与唐朝交往,是与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
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
四、学习与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关系是教案篇十四
1。感知路径与数量的'对应关系。
2。发展方位知觉,提高计数能力。
磁性教具、黑板、幼儿用书、笔
一、游戏导入
《找朋友》的音乐入场,游戏活动导入:
师:找到好朋友了,我们要去好朋友家串门,要求:小朋友坐在小椅子上,老师说a小朋友去b小朋友家串门,a小朋友和b小朋友起立,a小朋友要说出从自己位置到b小朋友的位置之间隔了那些小朋友,共几位?男孩几位,女孩几位!
二、布题
互动:开心农场
幼:小狗、胖胖猪、机灵鼠
1。师:小狗他们非常认真的在工作,看看农场里种了哪些蔬菜和水果?
幼:西瓜、玉米、西红柿
幼:西瓜、玉米或西瓜、西红柿或玉米西红柿
3。师出示实物卡,并引导幼儿记录
师边说小狗和胖胖猪边出示动物磁卡铁在黑板上。例:小狗到胖胖猪这块地里有几个玉米,就在相应的玉米实物卡后面贴几个玉米。(如图二)
4。幼儿操作(选幼儿代表到黑板上操作)
5。师:再来看一看胖胖猪到嘟嘟牛这块菜地里种了什么?再数一数分别有几个?
6。幼儿操作,增加操作难度。师事先准备好画好的西瓜和玉米,让幼儿涂色
三、评价练习
打开幼儿用书,揭晓答案,借助投影仪引导幼儿观察书上都有什么颜色的饼干,数一数每种颜色的饼干有几块,在圆圈里图上相应的颜色。幼儿在书上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评价。
四、活动延伸
玩法:
1。教师在户外的空地上吧呼啦圈摆成类似书上的样式,把沙包、皮球跳绳分别放到每段的路径上。
2。每个呼啦圈里"住进"一名幼儿。
3。再请一名幼儿以单脚跳或者蛙跳等方式在路径上跳一跳、走一走。
4。其他幼儿记录他在每段路上遇到什么,分别有几个。
5。分成小组进行比赛,速度最快,记录最准确的组获胜。
关系是教案篇十五
1.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学习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能根据歌词内容进行表演。
3.懂得要做一个讲礼貌的孩子。
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了解歌词大意。
师: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老师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2、教师清唱歌曲一遍,帮助幼儿熟悉旋律。
师:你听到了些什么?
3、跟着音乐节奏念歌词。
4、幼儿跟着教师演唱一遍。
5、幼儿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一遍。
山羊踩了小公鸡,山羊心里觉得怎样?除了难过,还有吗?
小公鸡心里又怎样呢?歌词里是怎么说的?
6、分组练习。
7、幼儿欣赏音乐磁带,并跟着音乐边唱边表演。
(1)幼儿结伴表演。
(2)交换角色表演。
8、小结:。
山羊哥哥和小公鸡这么有礼貌,我们小朋友生活中做哪些事情也要有礼貌呢?
教育小朋友都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鼓励幼儿在表演区继续演唱、表演、创编。
关系是教案篇十六
1、培养幼儿对事物顺序的感知,体会起点、终点与路径之间的对应关系。
2、培养幼儿初步的概括能力和可逆思维。
1、教具:房子卡、数字卡、动物卡、方向卡
2、路径线路图。
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四边形路线图。
二、教师摆放不同颜色的房子,并往路径上各放一个数字卡,表示该路径是几号路,引导幼儿观察房子的颜色和路径的数字。
三、让幼儿按路标的提示给房顶涂色,教师观察再做个别指导。
教师可以把房子换成动物,并往路径上放上数字卡,引导幼儿观察这只小动物要到谁家去、应该走几号路?可请幼儿多次更换动物卡、数字卡和方向卡,进一步感知起点、终点与路径的关系。
关系是教案篇十七
1、理解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知道如何用图象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及其物理意义.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和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人教版第一册(必修) 2.4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案。
难点:对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
(一)复习提问: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
点评、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内容是否标注完整、规范
(二)引出新课,安排学生阅读课文
如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就可以作出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以便直观地表达运动质点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节
(三)讨论、学习新课
1、v-t图象和s-t图象的坐标建立有什么区别?
・ ――纵坐标不一样
1、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怎样的?
――与横轴平行的直线,直线与纵轴(v)的截距表示速度的大小.
关系是教案篇十八
1、能区别两个物体之间的上下关系。
2、在操作中能正确使用方位词表达两者之间的上下关系。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1、玩具娃娃一个、帽子一顶、袜子一双。
2、水果、蔬菜图片若干、玩具柜的玩具若干。
3、操作册。
一、常规活动:指五官。
幼儿坐在椅子上玩“指五官”,教师加快速度增加其趣味性。
二、师生共同探索。
1、教师出示玩具娃娃,请幼儿说出眼睛和鼻子、鼻子和嘴巴的上下关系。
2、教师给玩具娃娃戴上帽子,穿上袜子。请幼儿说出帽子和袜子的上下关系。
三、游戏“捉迷藏”。
1、教师蒙上眼睛,幼儿分别在床下、桌下躲藏,教师找到谁,谁就说他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再请幼儿互相找,互相说。
2、小动物捉迷藏。
教师摇铃鼓,幼儿将动物卡片藏起来,然后说一说把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了,要求幼儿用方位词表达,比如:枕头下面、被子下面、床的上面、椅子下面、桌子下面等。
四、分组活动。
1、做《操作册》第59—60页的活动。
2、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树上、树下、天空、大地等自然界景物,再说出其上下关系。
五、活动评价,表扬做得又快又正确的幼儿。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系是教案篇十九
1.知道同一起点可以到达不同的路,同一条路可以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幼儿从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习惯。
1.生活经验。
2.学习经验。
引导幼儿看情境主题图“小红帽”观察路径,引导幼儿充分利用情境图。理解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路。
3.让幼儿翻开幼儿用书。
4.看上图,图上有那些小动物,每条路上有什么东西。
5.找找看,贝贝羊到邻居家去,路上有什么?
6.其他小动物到邻居家去,路上会有什么?
7.根据上图,让幼儿再下图找出每条路上分别有什么实物,将正确的答案圈起来。
幼儿有序收书,整理自己的物品。
关系是教案篇二十
1.培养幼儿的对应能力、观察能力及语言能力。2.幼儿能够进行5以内属于量对应的游戏,让幼儿理解实物与半抽象物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幼儿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1.演示板一套
2.思维学具每人一套
教师播放律动音乐,让幼儿学“蜜蜂飞”动作进教室,有序取思维学具入座。
一、情景导入
1.速排20游戏
2.教师:“小猴子和小青蛙是好朋友,它们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我们看看今天它们做的是什么游戏吧。”
二、操作探索
游戏一:眼疾手快
教师:“小猴子对小青蛙说:‘我要考考你,我给你看思维体,你能快速找到相对应的卡片么?’小朋友也来玩一玩,好吗?”
教师一次展示1-5个思维体,让幼儿看到后快速找出相应的数字。
游戏二:耳聪目明
小青蛙说,他也给小猴子和小朋友带来一个拍手游戏。教师拍手,让幼儿根据拍手次数取出相应数量的思维体,并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
三、迁移运用
1、练习《课堂用书》p10
2、让幼儿有序收学具,并随律动把思维学具送回原处
延伸运用
1、“闪看思维体取数字”游戏:教师用一种思维体对幼儿进行闪看训练(5以内),要求幼儿看到数量后不要说出来,要举起相应数字的卡片,做错表演节目。
2、练习《家庭辅导用书》p10 风铃宝幼儿园老师提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6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