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气象灾害专题(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9:26:10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优秀15篇)
时间:2023-12-02 09:26:10     小编:碧墨

教案是一种梳理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步骤的有效工具。教案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是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文,可以借鉴其中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一

教学目的: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发生的规律及有效的防御。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为了加强我们对灾害的意识,提高对减灾、防灾的认识,我们将气象灾害专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逐步了解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御。

一、台风: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的大旋涡。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近海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如图2.33,指导学生识别台风中心位置及移动的路径,做到及时预报,减轻灾害损失。

二、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暴雨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源源不断地水汽供应;

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三、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农、林、牧结合,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筑,营造防护要,改进耕作制度等。

四、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灾害有:农作物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破坏通信线路,交通受阻等。

对寒潮的防御要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做好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课堂小结:

将几种自然灾害进行对比,了解其主要内容。

课后活动:

让学生及时收集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板书设计:(见下面表格)。

种类。

概念。

成因。

分布。

灾害表现。

防御措施。

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气旋的强烈发展。

热带、副热带海面。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监测、预报、防灾、减灾。

暴雨洪涝。

24时降水量在500mm以上。

充沛水汽强烈上升降水时长。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洪涝、农田被淹、财物受损。

监测、预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干旱。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现象。

长期无雨或异常偏少。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粮食减产、饮水困难、社会经济不稳。

农牧林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寒潮。

大范围剧烈降温,伴有风、雨、雪等。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

我国冬半年大部分地区。

农作物受冻、建筑物毁坏、破坏牧场。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教学后记:

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较大,让学生从具体实例着手,了解危害程度,做好应急准备。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二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article/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article/总结的能力。

(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过渡:联合国曾经把台风列为气象灾害之首,而寒潮又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气象灾害,下面,我们先了解台风和寒潮。

看录像,回答问题:

1.什么是台风和寒潮?

2.台风和飓风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1.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见下图)。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台风可以说是大气长河的中的一个旋涡,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而寒潮是指: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2.读表4.5,台风和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读下图提问:台风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海上船只遇到台风时,是否可以躲进台风眼里避难?

台风在水平方向上有三个明显的不同部位。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旋转雨带。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天气晴朗。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的可达60~70千米。身临其境的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的“世外桃源”。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云墙外是旋转雨带,由几条雨带呈反时针方向、螺旋状向云墙四周辐合。雨带宽约几十千米或几百千米,长约几千千米。螺旋而带所经之处降阵雨。

不可以。因为台风是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也就是说台风眼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要想使船只始终保持在台风眼区是很难办到的。更何况,台风眼四周有巨大的云墙和狂风恶浪,破坏力最强,船只很难安全进入台风眼。所以,若遇台风,最好设法避开它,千万不要盲目往台风眼里闯。

继续观看录像,回答――台风和寒潮的危害是什么?

教师补充:

台风的危害:损坏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淹没农田;毁坏水利工程等。

寒潮的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危及农作物生长;大风会摧毁建筑物、使通信和交通受阻。

读图提问:(读课本第60页2.43图)。

回答:世界台风的多发地带在哪里?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活动路径是什么?

教师小结: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全世界大概每年要发生80个台风,一半以上在北太平洋,而西北太平洋又占了多数。

图中所示,台风的活动路径有:一是向西北方向移动,趋近华南、东南沿海、台湾、华东沿海,在沿海一带登陆;一是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在日本登陆或向日本以东方向移去。而我国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学生讨论:如何减轻台风和寒潮灾害?

教师小结:减轻灾害的措施:

台风:应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工作。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寒潮: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列表归纳:比较台风和寒潮在发生时间、影响范围、造成的灾害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异同点。

教师小结:

引入:台风和寒潮灾害是短时间内发生的,而长时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就是我们常见的水旱灾害。

资料:1.19长江、松花江、嫩江的特大洪水使我们记忆犹新,其中,嫩江特大洪水是超百年一遇的,给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空前的。仅齐齐哈尔市农田受灾面积达79万多公顷,冲毁房屋60多万间,转移灾民72万多人。许多工厂被迫停产,全市经济损失达61亿多。而整个嫩江流域及由嫩江洪水形成的松花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灾害损失,更是以数百亿计。

2.干旱是非洲近代最大的灾难,近二十年来,非洲有2/3的国家遭受大旱,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全非洲严重缺粮的灾民达1.5亿人以上。

讨论:为什么我国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补充: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水分配极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所以经常发生水旱灾害,有时南涝北旱,有时则北涝南旱。

我国洪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自然方面:气候异常,降水集中、量大: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两个月,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这是产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资料:齐齐哈尔在1998年七、八两个月,就降了500多毫米,创历史最高记录!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嫩江共发生四次大洪水,前次未退尽,后次又叠加。8月14日嫩江第四次洪水,使齐齐哈尔水位高达149.30米,超警戒水位2.30米,流量达14800米/秒,成为超三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2.人为方面:植被破坏严重。

资料:(1)森林过度砍伐。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宝库。原有木材蓄积量为6亿多立方米,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重采不育,使今日的木材蓄积量已不足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日益加速退化衰竭。

(2)森林火灾严重。仅1987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大火,横扫百里林场,吞噬县城一座,毁掉39万公顷原始森林。

(3)毁林垦荒严重。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使6万多公顷林地化为乌有。

(4)林区生活烧柴量大。一个林场一年要烧掉一万立方米的好木材。

转折引入:而每年给我国带来的损失居各种气象灾害第一位的是干旱。

看书提问:什么是干旱灾害?它有什么危害?(读书第115页)。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干旱是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学生讨论:人们应如何防御旱涝灾害、减少损失呢?

教师补充:

1.修建各种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

我国正在建设的特大型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将发挥五大效益:防洪、发电、灌溉、排沙和减淤。如小浪底工程竣工,可使黄河防洪标准由防御60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10一遇,且通过滞浑排清可保下游不淤,使千年黄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2.植树造林,水旱兼治。

森林是“绿色水库”,林地的树冠能截留20%的雨水,7%的水分能被树干、落叶吸收。

3.利用气象卫星加强监测和预报。

总结提问:以上我们讲述了几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治等内容,归纳起来,气象灾害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气象灾害的特点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群发性;连锁反应。

(四)总结扩展。

气象灾害影响了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减少气象灾害”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于1993年第一次把减灾列入到了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中,建立了相应的减灾管理系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98年我们还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希望也能够做到成功地防御气象灾害,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减为最少。

六、板书设计。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三

《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务中找寻学习内容。了解气象物候的基础知识,学习前人不懈追求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本专题是介绍气象物候的科普说明文,这些知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但文中所用的专门术语很少,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语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气象物候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文章还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总之,这个专题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科普佳作。基于以上几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1、生动地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在于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能诱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通过诱导,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使主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独立进行,学习能力得以发展。因此,本专题的教法有:

1、形象导入、重点突破法。本专题内容有一定的专业性,学生理解较有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阅读做铺垫,教师可在导课上精心设计,用学生熟悉的四季变化引出气象物候现象,把抽象概念形象化,然后确定本文重点,既学习文章语言的条理性,教学中应紧紧把握这点进行教学。

2、比较法。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新颖、生动而有情趣。再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稍微改动,让学生与原句作比较,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分析,真切地感知、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1、诵读法。这个专题的语言很生动,生动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教师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这一点。

2、图片资料收集法: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运用再造想象的能力把课文中的说明文字转化为手中或头脑中清晰可辨的实物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加强学生对周围世界了解的同时,为以后思维、学习科技制作提供方法上的借鉴。学习本专题,在学生诵读课文讨论内容,把握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资料积累卡上摘要出文中生动的词语以及文中涉及的气象物候知识。

(一)导入新课。

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乐于被学生所接受。

(二)整体感知。

教学有法读为本,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该环节着眼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设置精当的通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学生读、议和教师点拨、学生再读的过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朗读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导学研读。

1、精段导读。

该环节是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过程。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选用典型语段作例子,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要学生展开思维,以实践、探索、体验、发现为中心进行生动的、个性化的、探索性的学习,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精品段落可创新性的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阅读品析题,教师适当点拨。如果学生确有困难,教师要出示自己设计的思考题,此时,教师的点拨要紧扣本课的目标、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和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师生共同展开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既品析了课文,又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探究研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就是教学要有民主精神,为学生创造一个既紧张又愉快的学习环境。因此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做到民主、平等得与销售讨论问题、交流思想,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要想有所得、有所创,需先有所疑,质疑这一环节也必不可少。

3、积累。

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学生的语文素质很难提高,因此应当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参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该环节是能力迁移的过程。本专题我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努力的迁移和拓展:中国古典的咏物诗,写景诗不少涉及了气象物候学的知识,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教师推荐学生拓展阅读,并运用气象物候学的知识简单分析;推荐阅读《夏夜》一文。思考:钱钟书先生是如何展示夏夜的?这两个问题,一个课外,一个课内,二者能够有机融合,使得问题比较全面。

本专题设计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废除“满堂灌”和“满堂问”。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训练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主”,正如叶圣陶说的“所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引导启迪……”这里所说的引导即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之处,本专题设计力求突出显示学生动手动脑的主体地位。

2、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积累。本设计从多个方面力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方面、多角度积累是这一设计的重点。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四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标点符号专题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1、能根据具体的语境体会省略号、引号、破折号等的不同用法。

2、在段落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能根据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一、实例导入

1、教师读一篇没有使用标点的学生习作(教师一口气读,必须憋得喘不过气来)

让学生说说感受。(找一篇学生习作)

是啊,在平时的读书和写作文的时候,标点符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多多地了解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和背诵文章时,能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的停顿,表现出正确的语气和感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帮助我们写一篇篇好作文。

3、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中你学过了哪些常用的标点?指名上黑板在方格中书写。(在黑板上画好方格)

4、检查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标点在格子中的正确位置。

二、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接触了那么多的标点,它们的用法我们都掌握了吗?请大家取出“热身准备”信封,练习给句子加标点符号(信封提前放入学生课桌里)

1、我们紫微小学创办于1906年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了 (如有学生以“!”结尾,让学生用朗读展示)

2、送去 怕这和氏璧是有去无回了不送去 又怕秦国派兵来打(说说分号的用法)

3、红楼梦 这部书只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吗 不是的 (知道书名号还可以用在哪里吗?)

4、1916年9月15日 孙中山先生到海宁观潮后题写了 猛进如潮 四个大字(引号除了引用之外还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举不出例子来,教师就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来说说和例句的用法一样吗)

5、老大娘眼里噙着眼泪说 解放前 大雪封门 地主来逼债 把我赶出家门 住人家的牛棚 (省略号除了表示话未说完之外还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举不出例子来,教师就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来说说和例句的用法一样吗)

1、学生自由答题

2、交流反馈穿插对部分标点作用的理解(实物投影出示朗读展示)

3、说说做这些题目有些什么经验或是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小结:读句子——知大意——加标点——再读检查

成对出现的`标点写了前半个后不要忘记写后半个。

三、“小试牛刀”,练习给一段话加标点

1、学生自由练习。

2、交流校对

3、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给一段话加标点的,可以分几步?哪些方法比较好?

(1)通读(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2)断句 (弄清这段话应该有几句话,并加上句末标点尤其要注意引号不要只写前引号而忘了后引号。)

(3)加标点

(4)再读

四、骁勇善战

现在我们的功夫练得都不错了,那就让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有a、b、c三组句子,难度分别是低、中、高,请任选一题,按照刚才的方法完成。

a、下列句子中有三处的标点是用错的,请你找出来。

爸爸问小明:“你刚才干什么去了?”“借书,”小明喝了口水说:“我借了好几本,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1、学生自由练习。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批阅。

3、出示原文,校对。

4、说说你帮同桌查出了什么错误,帮他改对了吗?(校对后发现了什么错误,现在明白了吗?)

四、八仙过海

正因为标点在生活奇妙作用,才使得文章的表达形式各异,匠心独具,让人深感中国文学句法之精妙,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标点的趣味故事:

2、学生取出练习纸,尝试给这个句子添加标点。

3、交流“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样就和主人的意思相反了。

4、其实这一句可以有好多种说法,除了以上两种之外还有好几种,你能加出来吗?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五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

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相关链接。

【说明文的知识】。

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课堂探究。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六

明确: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明确:1-3段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由主到次)。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5、你留心过身边的物候现象吗?对你的学习生活可有意义?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四、小结。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七

今年6月5日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x个“环境日”,日前,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从自身做起绿色消费。

课件。

一、导入。

二、课件出示。

世界环境日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人们的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2、节日由来。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年度报告》,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3、课堂练习,今年是第几个世界环境日?

三、小结。

四、课堂延伸。

了解每年世界环境日召开的地点与内容进行交流。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八

2、能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讲授法、讨论法等。

多媒体课件、世界气候分布图等。

(导入新课)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游故事集》,向世界宣布了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作为这个新大陆的名字,这就是“美洲”

一、地理位置。

1、向学生解释美洲被称为“新大陆”的由来。

2、展示“世界政区图”,有学生指图说出美洲的地理位置。

3、指图讲述巴拿马运河开凿的地理意义。

4、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白令海峡的位置,学生自渎p24阅读,了解白令海峡的意义。

6、结合教材讲述拉丁美洲的范围、人口及语言。

(过渡)南北美洲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地形有差异,因而形成了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一)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引导学生查阅p6图2—15,找出北美洲的平均海拔,得出结论:平均海拔较高。

3、引导学生继续看图,找出北美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的位置,并看看这三类地形在分布上有何特点?(纵列分布)。

(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

1、学生观察图1—35北美洲的纬度位置特征,提问:北美洲跨了五带中的哪几个温度带。

2、观察p29图1—41,设问:北美洲有哪些气候类型?以哪两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由此说明了北美洲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气候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

3、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

(1)引导学生观察图1—40,思考:从沿海到内陆,北美洲的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规律?(从地形的角度思考)。

(2)结合板图讲述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过渡)地形不但影响着北美地区的降水,而且还影响到北美地区的冬季气温。

(3)结合板图,分析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见教p27一段文字)。

(4)学生回答p29活动1、2题。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

2、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二、出示图画,边看边说。

1、出示第一幅图,

(1)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从图上你还看到什么?

(3)小组讨论,并说说。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小组学习,思考。

(1)仔细对照课文内容,想想哪些内容图上已经画出来,哪些内容没画出来。

四、巩固练习。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全班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谈谈对第一幅图留给自己的突出印象。作者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找出描写长城样子的和特点的句子,说说他的作用。

3、出示第二幅图,想想这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变化?(变近了,说明了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近到远观察的)。

4、学生发言。

5、齐读第三段的课文,思考。

(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6、指名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7、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学习体会。

1、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谈你的体会。

四、巩固练习。

1、指导朗读。

2、讲讲有关长城的故事或传说。

3、背诵第3、4自然段。

远看像一条长龙。

(气魄雄伟)。

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劳动人民的智慧。

小结: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十

通过对各类山地资源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各类山地资源的由来、位置、特色的感性认识,掌握我国不同类别的山地旅游资源,及其代表景区旅游特色,使学生感受我国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山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别。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不同类别山地旅游资源的代表性景区景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授课班级:13届旅游2班。

授课时间:2013年5月12日星期四第一节。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知识:

几种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地貌类型: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的形成、分布、代表景区景点。导入本节复习课。

二、复习新课复习。

山地资源。

概述。

中国地貌类型多种多样,除我们上节课所讲的几种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地貌类型外,还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常见的地貌类型,其中平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2%、盆地19%、高原26%、山地丘陵43%。山地丘陵地区崇山峻岭、千姿百态,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广义地说,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而且构成山地的岩石类型齐全,其景观千差万别,在旅游活动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

(二)五岳名山。

五岳名山的来历。

五岳名山的基本特征: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蒿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

五岳名山的旅游特色(例举泰山)。

(1)泰山东岳之名的来历。

(2)泰山成为五岳之尊的原因。

(3)泰山基本特征:雄。

泰山六大游览区:丽区、幽区、妙区、奥区、旷区、秀区。

(5)泰山主要的旅游资源:岱顶四绝、岱庙、经石峪、碧霞祠等。

(三)佛教名山: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的旅游特色(例九化山)。

(1)九华山山体特征。

(2)九华山成为佛教名山及佛教名山之首的原因。

(3)主要佛教佛遗迹。

(4)主要游览景区及特征:九华街、化成寺、月身宝殿、百岁宫。

(四)其他风景名山:黄山、庐山、雁荡山、九寨沟、阿里山、崂山、莫于山、龙虎山、武。

当山、井冈山、张家界、武陵源等,各风景区各有其特色。

三、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掌握主要名山的旅游特色。

五、教学后记:

六、板书设计:略。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播放音乐《长城长》,学生展示收集资料。

歌曲中唱的是哪里?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音乐渲染的情境中交流资料,容易使得孩子产生直观而美好的理解,感觉长城不是那么遥远,为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8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提示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放声朗读这篇课文?

上游生一人一段,正音。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并且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很好。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读了一遍课文之后,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交流)长;高大坚固。

师: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长城,你觉得应该选哪一句?

师出示最后一段。

师: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快速在文中画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可以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初读梳理框架,全面感受长城的特点,对培养学生读书及思考的有序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及时鼓励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对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提醒。

三、细读品味道,积累语言。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谁先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获?

1、交流第一段。

生:第一段(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略)全长13000多里。”我读了这句话,体会了长城的长。

师: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

生:13000多里。

师(课件展示):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你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来,读出你们的惊叹。谁来读,就读描写长的这一句。

生读。

师:我们的操场一圈有二百五十米,而要走完长城相当于围绕操场跑上26000圈。长吗?来,再读。

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来,全体男生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通过具体数字更能让孩子清楚体验到长城的长,使教学目的性更强也更有效。

生:蜿蜒盘旋。

师:非常正确!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多美呀,多有气势啊,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抽读)。

【设计意图】此处也是借鉴其它优秀案例,“蜿蜒盘旋”一词处理巧妙,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理解并运用了词语,巧妙降低坡度,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体验到长城的另一种美。

师:美中有气势,来,同学们一起读。

2、交流第二段。

师: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

生: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上铺着……。

师:是呀,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而且可以五六匹马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

同时作者在这一段还介绍了长城的构造。

师:请同学们细细的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圈画出来(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生: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

生1指着图片给大家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和瞭望口、城台(射口和瞭望口介绍错了)。

其他(摆手):不对不对。

一生:瞭望口是大的,好用来看的……。

师(引导看课件):这是——射口,这是——瞭望口……。

是的,知道他们的作用就能从图上找到答案。

你们能说出其它几处具体的作用吗。

生:寮望口是打仗时用来瞭望和射击用的。

城台是屯兵用的,也可以在里边休息。

师:那么怎样做才能减少伤亡呢?

生1:在上面的瞭望口进行观察可以随时发现敌情,当敌人进攻时,躲在城墙后面,在下面小的射口进行还击比较安全。

生2:士兵们可以在城台里休息整顿,不管哪边有敌情都能够快速跑过去,比在山上跑来跑去的方便多了。

生1:古代劳动人民真聪明!

生2:他们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像长城这样“长”而“高大坚固”的工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在以此由衷地赞叹:这样……(最后一句)。

【设计意图】以上循序渐进,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理解,智慧的火花碰撞,很自然地理解了设计的巧妙,整个过程生成自然。

3、交流第三自然段。

师:千年的岁月,千年的沧桑,长城以它无言的雄姿伴着青山依旧,成千上万的人,登上了长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们想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可以一边读一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

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谁起来交流一下?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那么重的石头抬上去,太艰难了!”

师:是的,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生:科技非常的不发达,而且那时是古代,得靠人力来把砖和用的东西运到山上去。

(课件出示):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指导读出艰难。

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生交流。

师:具体说说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不容易和艰辛?(一步一步、陡峭、数不清、两三千斤重)。

师:同学们知道两三千斤有多重吗?相当于咱们三年级三班全体同学孩子的重量的总和。

生:(惊奇)啊!

生:要付出汗水。

生:得需要很长的时间……。

师:是的,再想象一下(范读),还有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烈日下的汗水;还看到了皮鞭……。

生:我看到了有人不小心摔下山崖,头破血流……。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吗?指读。

生:我想到孟姜女的故事……。

【设计意图】在音乐渲染的中进行范读,引导想象,活跃了思维,启迪了灵感。对于教材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是不言而喻的。

身心的痛苦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是相信在座的爸爸妈妈一定有更深的感触——(家长们眼含泪光)。

(齐读最后两句)。

师:这样的城墙举世无双,这样的雄伟工程世界少有,这样的艰巨工程靠人力完成,历史罕见,这样的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绝无仅有。这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齐)结晶。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

四、总结升华。

(配乐播放长城各方位资料图)。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用血汗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这笔光辉灿烂的遗产。万里长城万里遥,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万语千言。就让这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交流一下!

生:长城太伟大了!

生:我爱你,伟大的人民!

师: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出示课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道——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此处借鉴优秀案例,加深了孩子对长城知名度的了解,更加能够感悟出长城的伟大、民族的伟大)。

师:让我们和作者、和世界伟人一起赞叹:

(齐读最后一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长城的敬仰之情,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骄傲、自豪:

(齐)我爱长城!我爱中华!

课后反思:

这时家长开放日家长来参与听课所执教的一节课。总体来说由于对教材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效果是不错的。

由于学生年龄阅历造成的理解力,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及文本本身与现实在时空上距离,要让学生直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比较难的。我想到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直观课件拉近距离,再就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使得文本、教师、学生之间情意相连。通过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适时地补充资料,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准确把握;另外我将朗读的训练结合到观察,联想,赞美等几大主线,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逐渐鲜活厚实起来,想象也非常丰富。从全班同学跃跃欲试的发言中,我看到了,听见了,也感受到了大家成长的喜悦和为民族,为长城自豪的情感。

原本以为旧教材中属于五年级重点的《长城》,拿到三年级来上有一定难度,但是从课堂反馈看,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而且思维的活跃性,语言表达的感人化和高年级的孩子相比显得更加纯真而自然。好几个家长在课下纷纷说:现在知道语文课的魅力了,我自己也得好好学学了……感觉这次开放课堂比较成功,不过欠缺的是应该尽量给学生查阅一些视频资料,而由于时间仓促,我在准备方面仍显得不够充分。如果能够加上长城各个方位的录像及古代人民修筑长城的影视视频,会更大程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理解。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十二

目标:

让学生掌握材料作文的写作。

重点:

审清题意,不离题。

难点:

进行丰富的想象,把内容写具体。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审不清题意,内容不够具体。

复习过程。

1、提问:什么是材料作文?

2、小结:常见的材料作文有:一是根据图画写作,二是根据一个故事梗概扩写,三是根据故事开头进行续写。

3、习作一:根据图画写作。

(1)先回顾第四单元的看图写作:

这幅图画的图意是什么?

这幅图目的是要求我们懂得战争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或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怎样才能把这幅图画写具体?

详写被炸后的废墟,具体描写小孩的外表及内心。

(2)出示图画,让学生先把握图意是什么,后抓住什么景物写。(图略)。

4、习作二:

请你认真读下面一件事情的开头部分,合理地展开想象,续写一个故事。

(2)小结:这肯定是一件舍己为人的事。究竟李宏民为老大爷做了什么事,就是我们写作的具体内容。

(3)提问:怎样才能写具体呢?

(4)小结:要将事情的起因经过写具体。

小测内容。

将习作一的看图作文写好。

作业完成习作二。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十三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在阅读中理解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方法。选编《长城》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在阅读中理解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方法。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2.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数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这篇课文的知识目标:识记生字词不难解决。但技能目标: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情感目标: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是重点,也是难点。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对信息的解释。该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侧重指导“预习”和“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教师或同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习指导上,我要求学生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观察自悟”指导上,我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图片,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图,先显示长城全景(这是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的崇山峻岭,让学生揣摩、体会,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重点。近景投影,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观察“长城脚下”“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图。领会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激发探究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挂图。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破题入手,字面理解。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长城图这就是长城。

2.每年来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沈老师也两度登上长城,分别是91年和2001年。

来长城的游客中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游览了长城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请看: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指名读一读齐读。

读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咱们长城的题词,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来一起学习《17长城》。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要把这些词读正确:

峻峪屯。

这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反馈:

长: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城: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登上长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接下来的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呢?指名读。

这些是作者看到的吗?是作者的联想和感受。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对长城进行观察的?鸟瞰长城是远景——近观城墙是近景,作者从远到近地观察长城。

文章又是按怎样的结构安排的?先描写鸟瞰长城,再描绘近观城墙,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语感理解。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来细细地读读课文。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长蜿蜒盘旋)(至少三人)。

长龙的比喻理解明长城图。

师补充: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部分,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材料:条石城砖。

高大: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我们并不熟悉马,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是5、6米宽;高有8——10米。(与教学楼比较)。

你了解课文中写到的关于长城的一些特定的词语吗?

什么是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

画一截高大雄伟的长城,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体的位置形状。

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学习作者联想部分。

作者也是与我们一样,他也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还联想到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万里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小结。

游览了万里长城,你想对谁说?说什么?

五、作业。

教案气象灾害专题篇十五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696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