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感高中大全(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4:41:32
读有感高中大全(23篇)
时间:2023-12-03 04:41:32     小编:XY字客

总结是对我们过去努力的一种回报,也是我们未来成长的基石。要注重总结的可操作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下面是一些优秀总结的特点和规范,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读有感高中篇一

时间飞逝,将近两个月的暑期生活已经结束,迎来了崭新的一学期。暑假期间读了两本有关教育类的书籍。其中对《保卫童年》中的一些章节感触较深,再次感慨当教师的不榕易,甚而会想谁又了解教师的心灵之痛,谁又能为老师说几句关爱话呢?看着《保卫童年》掂着这份沉重,也就不得让你不感慨出乎预料的"暮春者……"会至,会让你去构想自己心中的教育乌托邦,而回归现实也就有了些难以言及的感受。多少次提及童年,总是跟着人云亦云"金色的"。

《保卫童年》针对一种迫在眉睫的对儿童的伤害,对儿童世界粗暴的破坏以及成人世界过早的侵入和儿童世界本身过早的成人化做了深入地分析。童年本来就是人生必经的一个自然阶段,你想没有童年都不行。但是现在童年几乎名存实亡。从孩子的童年龟缩在自己家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看见四角的天空”。从时间上看,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意味着从此得为别人活着。为爸爸妈妈活着,为老师活着,惟独没有为自己活着。每天一大早就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来到学校按部就班的学习。甚至假期都早早的被家长安排各类补习班,走马观花地出入各类辅导场所,没有自由,更谈不上做自己喜欢的趣事。

童年果真是金色的吗?确实该问一下,不仅是我,凡是当教师的,当父母的都应当问一问自己所接触的童年者,他们的童年是否真有金色的灿烂。由于我们少了一个心眼,便有了"保卫"这"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泰山压顶之沉重。保卫童年与其说是促教师的觉醒,不如说是唤校长的仁爱,更不如说是呼教育制度的人性、人道。因校长成不了教师依靠的'大树,教师也就从保卫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里撤出,单是撤出还好,可怕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却成为可恶的帮凶,更为可悲的是连自己成为帮凶的认识都没有,还自居为拯救者,炼"钢"者,让铁也好,钢也好,甚至非铁、非钢的铝、铜都丢入熔炉,以炼钢的烈火进行煅烧,真是何等的残酷,而这又浑然不知,只道自己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可悲可怜的蒙昧者看看《保卫童年》,它让我们在诸多的疑问与探讨中渐渐苏醒,感叹,或愁、或悲、或愤……不管怎样,至少不再自闭,多少有些自责、自悔、自悟。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做教师的要像呵护草叶上的露珠一样精心呵护孩子的智慧、创造之火星。引导、激励、鼓舞孩子,把星星之火燎燃成熊熊燃烧的火炬。我愿意用《保卫童年》作为我教育的“警世通言”,细数我为师的时时、事事,做孩子童年的守护者。

读有感高中篇二

我们孩子的心是新的,思想是新的,灵魂是新的。印在我们心中的每一件事,都是记忆深刻,并且一直保持着永恒不变的清新。每一次的旅程,每一次崭新的事物,构成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向往。这一次的,旅途,带着十几颗最崭新的心,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

当飞机缓缓起飞时,心中的感觉是奇妙加期待,我们由它带着,渐渐离太阳近了,那时美丽的蘑菇云,澄澈的天空,以及迎接我们的有史以来最美的太阳是送给我们旅途的第一份礼物。靠窗坐的最是兴奋,视线不停地飘向窗外,落在“一层一层”的天空上,真不敢想象我们真的是在坐飞机。当温柔的空姐提示我们飞机正在降落时,又一次聚焦在窗外,这次看到的是越来越清晰的城市,河流像带子一样反射出光芒,平时的高楼大厦在这时像儿童的玩具模型,只有在桥上,公路上运动的汽车提醒你这不是在玩具当中。

又经过了几个小时的飞行,到达了新加坡。走出机场第一眼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树木,它们汇集在新加坡每一处空地,真正的使人感觉到新加坡是座落在花园中的城市国家。巴士穿梭在公路上,看到的指示牌全部是英文,商店的标牌也是英文,这给了我一种压抑的感觉——就像在一个不熟悉的大熔炉里面,那时候确实有点想家了。快到度假村的时候,看见了一座几层的停车场,对于没见过世面的我们,真的很新奇,车是在旋转的楼面上慢慢驶向第一层,两层……看来曲阜有待发展啊。走到度假村,看见的同样是好多的树木,树木在那儿应该是最神圣的存在吧。

新加坡是个小国,每一寸的土地都很宝贵。所以,新加坡人将他们的家园规划的井井有条,没有一块多余的土地是脏兮兮并且乱的,走到哪里都像是在参观一个景区。这次的旅行和有旅行社带着最不同的就是可以去女皇镇中学,可以和新加坡的同龄人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女皇镇中学真的很漂亮,学校的食堂看起来更向一个餐馆,有中国饭,马来饭等等新加坡各个种族的特色食品,这就是新加坡的第二大特点——种族之间很和谐。他们在吃饭时没有管理员,但每个同学都不争不抢,吃完饭的桌子上没有一点剩菜剩饭,根本不需要管理员打扫。我们在他们秩序井然的带动下,也不敢做出什么违反纪律的事情,吃完饭之后,都自觉地收拾好,摆放好餐具,在中国就算是整理,也没有太当回事,只是随便一放就是了。看来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新加坡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几组去体验女皇镇中学的课堂。我被分去上美术课。老师用不算流畅的华语给我门认真的讲解,时不时的还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画是正确的怎么画是错误的,等到我们自己画时,我的新加坡朋友睿弦还主动帮助我,让我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温暖。下了课新加坡的学生同样也是嘻嘻哈哈的打闹,但我感觉他们是那种有礼貌的开玩笑。下了课,有几个新加坡的学生把我们送去avt休息室,她们很自然的要求我们站好队,并且没有一点盛世凌人的感觉,全部都很有礼貌。听新加坡人说话听见的最多的就是“打扰了”“对不起”“谢谢”诸如此类的话。

还有一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这节地理课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与老师都不待在教室,而是在女皇镇中学花园旁边一层层环形石座上进行。一位黑人老师在场地中央,手拿话筒,旁边有一个黑板,在进行激烈的表演,而不是讲课。同学们就像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一点儿没有拘束的感觉。由于他们是用英语全程授课,所以,和他们一同坐在石凳上的我们,更像是在参观一场看不懂但有趣的演出——学生们不时地在准备好的白板上画一些鬼脸或英文的句子来答复老师。老师看到他们的回答,并时不时的做出一些搞笑的交流。这一点在国内是不常见的——用文字和符号表达想法,似乎比口答更"畅快"。甚至在地理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后,学生有用钱的符号"$"表达想法。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们虽没掌握什么地理知识,但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洪校长说的,他们那里的课堂气氛较中国的更为轻松与活跃。一看到轻松这一词。自然而然的想到让人轻松不起来的教科书。这才想起来他们的那节地理课根本没有课本,也没有老师要中国学生做的笔记,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到知识的。

在女皇镇中学的学习与参观,是新加坡游学活动的锦上添花,最漂亮的一笔。这几天的参观与感触,了解到了新加坡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有他们美味的食堂饭菜,高贵而整洁的校园环境。唯一觉得不完美的,可能是他们那里的学习也会有不小的压力,并且“努力,刻苦”这两个词在那里也同样得到了体现。

这六天的旅程,足以让我们了解到中国和中国人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敬佩新加坡的整洁美丽;足以让我们敬佩新加坡人的规划头脑与先进思想;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不少第一次出远门的孩子深刻的了解到,无论家乡是否美丽与富裕,那儿都是我们最向往和牵挂的.地方,而且,我们的家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和新加坡一样。

读有感高中篇三

在我上初一时,记得有一次我们学了关于巴金的课文,书上极为推崇巴金的《家》这一作品。我嗜书如命,总想一品《家》的滋味。我的语文老师陈老师,她深知我喜欢读书,于是她多次透露出她藏有《家》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向陈老师借阅,她很爽快的答应了。于是第2天下课时陈老师就把书借给了我,借之前还让我细细地阅读,却没有提什么时候还给她。我特别感谢陈老师无私的借阅,以及她对我的关怀。

老师!多么无私,多么宽容!我的老师们虽然很严厉,对我的要求也很高,但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火;虽然也准备了戒尺,但从未打过我们一次。他们就像寿镜吾先生,不苟言笑,也经常说要惩罚鲁迅先生,却总是“不了了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用心栽培我们,除了父母,谁还会像老师一样无私地关爱和教育我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看到为我们鞠躬尽瘁的老师,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动呢?作为学生,我们不但要感动,还要学会感恩。我们没有贵重的礼物感谢老师,但我们会好好学习,规范行为,培养良好的品格。当老师看到我们的前途无比光明,祖国的栋梁正茁壮成长时,一定会绽放出欣慰的笑颜!

读有感高中篇四

《入殓师》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故事。做为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所在的交响乐团解散之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入殓师。期间事态的变化,小林心态的变化,也让影片的主旨渐渐清晰。

若要用音乐来诠释生命,大提琴无疑是最好的乐器。电影要请来著名的newage作曲大师久石让为此片配乐。

这部电影延续了久石让以往唯美、简朴、纯净的音乐风格,可听性极强,即使没有看过影片也会深受感动。大提琴深沉,极具感染力,复杂却带着质朴,用它诠释生命这一复杂而又简单的概念,是最为贴切的。因此,久石让在配乐时就以大提琴为主奏乐器,贯穿全剧。而大提琴手就成为了主人公原来的职业。

电影前半段都透着一种悲伤哀沉的情绪。色调也多是灰,白,黑,棕色,营造了一份失落、伤感的气氛。钢琴在低音区不断重复,则代表了男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在妻子询问自己事业时,音乐变化的烘托,更将小林内心深处的紧张和怕别人看穿时的惶恐、犹豫刻画了出来。

久石没有简简单单地只呈现这一首名为momery的大提琴演奏曲,而是通过转调的方式连接上了电影主题音乐okuribito,全曲一气呵成。单听这一曲,就好似经历了整个生命的旅程。

这曲子第一次出现是在小林在参加完第一个入殓仪式后。漫漫长夜,辗转难眠,白天的经历在眼前挥之不去,它拉起了儿时的大提琴,同时出现的还有那块寓意深刻的石头。深情款款的琴声,悠长深远的旋律,打开了沉寂已久的记忆。小林本是恨父亲当初抛下他和母亲,可却在亲自见证了一次生离死别之后,他拉起了父亲最爱的曲子。随着音乐的深入,画面中出现了小林儿时练琴的场景,河边寻石,母亲的笑容,父亲模糊的脸……这些都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

圣诞节的那段音乐,可以说将电影第一次推向了高潮。旋律如丝如缕地述说,将三个有故事的人都带入了各自的思绪中。之后,主题音乐又再一次加入,镜头不停地切换着小林各种忙碌的工作场景,有笑声,有哭泣,同时,也暗示随着小林对自己工作的不断深入,更理解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对于一个失去亲人的家庭的重要性。

石头在电影中包含着父与子的亲情隐喻,那是在小林记忆里唯一可以触摸到的关于父亲真实的存在。父亲留给他的大石头,后来他又送给妻子的小石头,都说明在内心深处小林一直对父亲是有所牵挂的,也似乎意味着最后时刻他对父亲的原谅。父亲死后,小林来到父亲身边。看到这儿,我本以为那一箱箱小林父亲的遗物全是小林父亲在离开这么多年间想给小林的石头。然而最终当小林为父亲做入殓仪式时,从父亲手中紧握的那颗当年小林给他的小石子滑落,这一个镜头,这一颗石子,就足够体现父亲对小林的爱有多深。此处也是导演的匠心独运之处。

小林心头一震,音乐再次适时响起,犹如父子二人超越时空无言的对话,将影片带入了另一个境界。这时,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爱是永恒。之后,记忆中父亲模糊的脸的脸渐渐清晰明朗,音乐退去后,一切怨恨已不复存在。

影片结束,小林在一片草地上拉奏着大提琴。影片色调也变得明丽轻快,从白雪皑皑的场景转换到了春意盎然中。曲子的下段也完全显现了出来,音色的转化也带着情绪的转变,形成了一个高潮段落。这是象征着一段美好的旅程,不仅通往天国,也延续着生命的意义。像画面中的草一样,冬日的枯竭,却是为了春天的新生。死亡不是离别,逝去也不是终结。这时的情绪已不同于之前的哀怨低沉,悲伤凝重,而是有着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影片在此时已不再是简单地阐述如何面对死亡,而是对未来的畅想。音落,结尾处轻缓。那是将一切看开,迎接未来的暗喻。

读有感高中篇五

怀着对h中的向往和好奇,我参加了h中的参观之旅-走进高中。

首先对hs中学的印象就是路途比较遥远,如果去上学,有一种千里求学的感觉,这也是对学习的一种动力。

然后我感觉环境比较安静,校园很美,若大的校园,优秀学生比较多,家长素质很高,校方接待人比较热情,一切井然有序。教室、操场、宿舍各各角落都非常干净,在食堂感受一下就餐,非常的卫生,见不到一片垃圾。从这个角度,就能感觉到校方的管理非常到位。衡中学子的优秀,在这种环境中,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观看纪录片,对于办学理念以德治校啊,校园的宣传记录片里的,各种活动和各种奖项,各种竞赛的给学生的锻炼,在开阔眼界,锻炼身体方面,展示得非常到位。还是有很多学生愿意来这个学校的,但是门槛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学习成绩是王道。

平时成绩里,月考、期中、期末,一模二模,非常重要,还有你的知识储备,你的生活习惯,你的身体状况,还有你是否有一颗感恩的心,愿意为自已的理想,而奋斗,如果把这关键的几方面把握住了,你自然非常优秀了。

成功不是因为聪明与否,而是因为是否坚持,只要下定决心,成功就在你的脚下,成功就在你的手中!

加油吧,同学们!

读有感高中篇六

当我们在看城市的霓虹时,他在仰望空中的星星;当我们在享受父母的关爱时,他在被自私的外公毒打;当我们坐在教室学习时,他正被迫出去流浪。他——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在一个悲惨的童年里却活出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他——高尔基。

读了高尔基悲惨的童年,体会了他童年的悲惨,当他被外公毒打的时候,我的心不禁为他一颤。我的心,我的大脑都随着故事的情节而推动着。童年里有一句话:“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痛苦——是节日,火灾——是乐趣,在毫无表情的脸面上——伤疤也是一种修饰?”我在那个社会里根本体会不到任何感情,所有的纯真都被残酷现实的社会所扼杀,黑暗蒙住了所有的眼睛,自私绑住了所有的心灵。但在黑暗的小屋里也有隐隐的光,那缕隐隐的光照亮了阿廖沙,照进了他内心最纯真,最明亮,最柔软的地方,这缕光芒就是她的外婆。外婆用她的温存关爱着阿廖沙,温暖了阿廖沙孤独的心。她用她的`羽翼来保护着阿廖沙,让阿廖沙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更重要的是,她教会了阿廖沙什么是爱。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

“好事情”是阿廖沙见过的第一个知识分子,他教会了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他是一个见识远大的人,但在当时社会的黑暗中,他的才华也无处展示,甚至遭到别人的嘲笑,而他只是用沉默去看待这些嘲笑。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残酷,愚昧。

外婆的温柔、宽容;“小茨冈”的善良,乐观给阿廖沙带去了光芒,让阿廖沙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现实是残酷的,总会有些事情会让你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后,黎明的曙光总会来到,而且经过黑暗的曙光会更加灿烂,明亮。

读有感高中篇七

这本书里没有套话、空话,讲的都很实在,字里行间是李老师30年如一日的“教育心”,也就是一颗“童心”。正如李老师在书中讲到:“童心”意味着理想、纯真、热情、好奇、良知……一个平庸教师和一个优秀教师的区别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平庸教师的童心会很快随着时间的退役而泯灭,而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是直到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他依然怀着一颗纯洁的童心。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我对教师的角色有了客观的认识。教师无论从事任何学科,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一名教育者,其次才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不能就经验来处理事情,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现象,而要深入地考虑自己是否从科学的教育手段来解决问题。从事班主任工作,从事教师工作,能让自己的教育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促进专业成长。正如我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生长,教育就是互动与相互成全。从阅读中,我的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专业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尽可能的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失败。

教师的责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多学习理论知识,记好笔记,认真写心得体会。要认真备课、上课,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照新课改精神,明确不足,找准差距,争取提高。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像李老师那样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做一个不断进取专业性的教育者,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一直坚信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的确,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苏格拉底也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成为思想的先行者。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如果没有思想,我们有些教师就会几十年如一日,教学方法死板老套,从来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甚至会武断地把教育困难的原因单方面归结在学生身上。孰不知反思是一个教育者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的体现。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读有感高中篇八

刚刚读完《家》,很多时候读它自己好像是抱着读言情小说读的,读到封建黑暗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兄弟的爱和男女的爱。小说里面最喜欢和惋惜的还是鸣凤和瑞钰了,前一段时间读到鸣凤投湖自尽很是伤心,自己也跟着哭出来了。今天读完小说,看到瑞钰也死了,眼泪有打滚了。她们有他们爱的人,觉慧和觉新,她们理解他们,从不抱怨她们什么,很多人可能会想旧社会的女人都是这么傻,但是不管傻不傻,我认为这样的女人是值得男人一心一意的爱的。高老太爷,到死明白了自己的错,似乎自己明白了些,但是终究是迟了。他一心想让高家兴盛下去,但是他一个人无法挽回家族走向衰落的命运。

文章里时常会看到觉新兄弟吵架,觉慧看不起觉新,认为他懦弱。但是最后看他们分别,才明白兄弟终究是兄弟。没什么仇不仇的。想想自己也是一样,我有一个哥哥,我们儿时经常打架,我时不时到妈妈那里告黑状,害妈妈打哥哥。哥哥一直觉得委屈,我知道自己错的,一直觉得对不起哥哥。我欠哥哥好多,现在长大了,哥哥也去工作了,我在外地读书,很少能见面。去年哥哥在家,妈妈给哥买了只烧鸡,哥哥正要吃,听到妈妈说我要回家了,就把到嘴的鸡放回袋子里,说等我回来吃,哥哥知道我喜欢吃肉的。结果那只鸡全给我吃了,哥哥都没动。这是妈妈后来告诉我的。哥哥其实很疼我的,只是嘴上老要跟我吵,害我一直以为我很讨厌哥哥。其实不是的。前段时间爸妈来电话说他们和哥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好。

家,总是那么温馨,不知道为什么觉慧要离开家,若我要走,看到哥哥那样挽留我,我一定会留下的。看着高家兄弟最后分开,自己很是伤心,也钩起了我对家的回忆。

读有感高中篇九

刚拜读完高燕定先生的著作《人生设计在童年》,真是感慨万千!他令我突然间发现,我差点就要错过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使我看到,我知前为止沾沾自喜的东西竟是如此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明确了我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必须为之付出的努力。在童年决定你的一生,现在,刻不容缓!

童年,这个我们本以为尽情享乐的美好时光,竟是可以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及早的建立职业意识,培养职业兴趣,立下职业目标,并且根据这个目标,有意识地培养所设想结果。我也曾怀疑,小孩子懂什么?我们怎么知道长大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怎么成为一个理想的人才?可当我看到书中一个个千真万确的例子和精彩细致的讲解时,我明白了,只有将工作经历与学历相结合,经历了长期的职业预备的人,才会被市场追捧、渴求。一个普通人,要成长为优秀专业人才、职业人士,一定要经过漫长的有职业目标的努力,经历长年累月的有针对性的磨炼,将学历与工作经历相结合,才会成为成熟的、可以迅速进入市场的人才。这个过程和磨炼就是一个必要的、很长的职业预备期。幼时的设计、长久的职业预备期,可使我们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从而顺利地迈进社会,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总之,从小确定下自己理想的目标,至少可以做到比那些绝大多数没有确定下自己目标的人,成功的机率要大得多!

当然,为之付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就拿高倩(作者的女儿,24岁便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来说,她二年级时,就花一年多时间把一本200多页的数学习题集做完;上三年级时开始自学代数,并用一短短的一暑假时间,滚瓜烂熟地背下了一整本gre英语词典,她坚实的英文基础使她读高中时很轻松地选修大学程度的英美文学课;她还让他老爸“连哄带骗”地在课外自学汉语。从四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开始,她做的最不寻常的“事儿”,就是自学法语和西班牙语;高中十一年级,她已经把大学微积分学完,上大学时免修数学。学业上的遥遥领先和登台表演的经历都让她具有领导才能,这种自我意识和自信使她在竞选社团组织的干部时频频胜出。学习音乐和舞蹈,令她有很多机会登台表演。从6岁开始,她就登上a&m大学奢华的大剧场舞台,从小得到了在公众场合表演的锻炼。这种锻炼为她以后参加各种比赛都不怯场打下了基础……她之所以如此的努力,是因为他有一个让女儿上哈佛、当律师的梦,而且自己心里明白,自己不是什么天才,想脱颖而出,必须从小努力,另开小灶。所以,从小就让我们忙起来是人生设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孩子习惯于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的关键。这个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也是对抗电脑网络诱惑的有效措施,它将深远地影响我们的兴趣爱好和行事风格。

高倩的成长与成功是令人惊羡的。不过,这本书不是一本讲天才的书。如果是讲天才的书,我是肯定不看的——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智商也就中等偏低一些。你是天才?你和疯子一边儿呆着去!我们普通人何必没事通过天才来证明自己的失败呢?而高燕定先生的著作,恰恰从一个普通父亲讲述自己普通女儿成长故事的角度,告诉我们:人生是可以设计的;哈佛是可以算计的;而天才呢,是可以父女俩一起合计的。

人生总该有个梦,有个目标,好让我们有自己的追求。在我们的心中点燃一把火,让它燃烧,成为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动力——这是人生设计最重要的第一步。

读有感高中篇十

巴金的作品中,我最爱读的是《家》。这个小说讲了“五四”以后动荡的社会中一个四世同堂的地主大家庭高公馆内部的故事。

这部小说是以高家第三代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恋爱及婚姻为线索,着重写了觉慧,觉民,琴等青年一代封建叛逆者同高老太爷,冯乐山等老一代封建者之间的冲突与斗争,以及梅芬,瑞珏,鸣凤等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和悲剧命运。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觉慧这个形象。

他敢于反抗封建专制,敢于挑战长辈权威,敢于打破封建等级观念并大胆与婢女鸣凤相爱;支持觉民逃婚,抗拒不合理的婚姻;敢于顶撞作为长辈的三叔和陈姨太,并揭穿他们“捉鬼”的丑剧。他不仅说的出,也做得到,勇敢的冲出封建家庭,在一个静悄悄的清晨,觉慧登上了一艘驶向上海的航船,展开了新的旅程。

他身上有反抗,叛逆的精神,当然,他也有弱点和局限,他缺乏经验以及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其中高老太爷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物形象。他的一句话让我映象深刻:“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就要怎样做”体现他很霸道,专横的形象特点。他可以囚禁子孙,可以打儿子,会呵斥媳妇,更会把丫头随意送人,逼她们嫁给土财主做妾,更是硬生生的逼死了婢女鸣凤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他很独断专横,也很凶狠残忍。但是他在弥留之际原谅宽恕了了觉民的逃婚抗婚的行为,并教诲他们要好好读书,要扬名显亲。他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是值得欣慰的。

而长孙觉新更是矛盾的载体。觉新心中知道也明白封建家庭制度最中必然会崩溃的结果,但是又因为他是长孙,肩负着支撑整个庞大家族的担子。庞大的家族总是免不了勾心斗角,而这一切都要尚且稚嫩的觉新来承担。他一方面同情两个兄弟,为他们分担压力,另一方面又帮助长辈们对两个兄弟严加管教。觉新的“不抵抗,委曲求全,妥协”,结果错过了自己的初恋,并使瑞珏惨死于荒郊,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就是他能忍则忍,逆来顺受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幸的命运。

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揭露封建专制的腐朽面貌,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并且呼吁青年一代要敢于抗争,同命运作斗争。

当然,新事物上升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青年们的坚定信念让未来充满希望,青年们也会在艰难困苦的磨砺中获得成功。

总之,邪不胜正,人定胜天!

读有感高中篇十一

回想那短短一周军训的日子,一种潜藏在心中已久的感受便由然而生。的确,军训是辛苦的,但却辛苦的美丽,辛苦的动人,辛苦的让人难以忘怀。在军训时,我们和训练员在烈日下同甘共苦,他们对每一个动作都要求严格,一发现我们的动作不规范,不到位,便细心的给我们讲解,纠正我们的错误,争取让我们把每一个动作做好。尤其是在站军姿时,我们的双肩酸痛,双腿麻木,让我们真正地体会到苦和累。但我们不需抱怨它的苦难,它的辛苦和劳累,是在磨练我们像树一样坚挺向上,不屈不挠的意志,它带给了我们一个尊严,一种力量,一种不向任何权势卑躬的品质。正所谓人生苦短,年轻时吃点苦,受点累算什么。俗语说:“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一份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去面对今后的挫折。休息时,我们方队的男女生面对面的坐着,在训练员队长的引领下,我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微笑着,这微笑的力量,感动了周围的一切,细细想想,幸福,快乐时常酿造着并荡漾在我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觉,便能找到瞬间的幸福与快乐。此外,在军训的活动中,还增添可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组织我们看电影,听讲座等等。这些活动,既磨练可我们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增进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我们学生干部队伍的沟通能力和凝聚力,又改善可我们的精神风貌,提高可我们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为交院的人才发展奠定可坚定的文化基础和扎实的能力。

白驹过隙的,时光像一条潺潺的小河,仿佛一眨眼的工夫,两周的军训生活就到可眼皮底下。回首丰富多彩的军训生活,我更多的是感慨——“几朝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也许,这短暂的七天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它给我们留下了印象却是无比深刻的。它让我们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让我们稚嫩的心灵变得充盈成熟,让我们走出他人精心编织的暖巢,勇敢地站出来同风雨挑战。

可亲可敬的教官们,一路走好!

难忘的军训生活,将会在我美好的回忆中舞动得别样精彩!

读有感高中篇十二

生活如同一本书,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一页;每一页都是知识的精彩序幕,每一段都是倾心的成长阶梯中都承载着一双梦想的动力羽翼。读书的快乐是通往未来梦想的信使,读书汇集知识的海洋,读书熔铸快乐与希望。让空气中凝固书香的气息,让生活充满读书的旋律,让书籍陪伴着我们快乐地成长!

《童年》的作者是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在每一个幼小儿童的心目中,童年应该是童话中梦幻般的快乐和鲜花绽放的芬芳的阶段。然而,高尔基笔下的《童年》向读者展示了他那苦难而悲惨的童年经历和生活。

《童年》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高尔基以“阿廖沙”为主人公塑造了阿廖沙“不一样”的童年生活。阿廖沙出生在俄国一个贫困的家庭里,幼年三岁时父亲去世,父亲走后,阿廖沙与母亲一起投奔到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残忍专横,贪婪自私,冷酷无情的人,阿辽沙的两个舅舅是惟利是利,凶恶,寡情薄义的人,他们整天为着自已的私立争吵不休,图谋夺取“父亲”逝世后留下的家产,幼小的阿廖沙经常遭到他们的侮辱,谩骂甚至是毒打,家庭里没有一点的温暖,然而,善良,勤劳的`外祖母的出现给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阿廖沙如阳光温暖般升起的灿烂,外祖母用仁慈的胸怀带给他无限的关爱和呵护,使他对生活了一丝丝希望。八岁那年,“母亲”逝世,阿廖沙被外祖父送到鞋店当小伙计,之后又被送到绘画师家做学徒,他不堪受着世人带给他的讽刺和折磨。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喜欢上了读书,书籍为她打开了另一个知识的海洋世界,在逆境之中能不屈不挠,挖掘挺立地成长,并改变他今后不同的命运.”

读《童年》让我们感悟人的哲理,领悟生活真理,探索人生奥秘。《童年》以阿廖沙为线索,塑造了一个苦难而受折磨的人物形象,讲述他的悲惨命运的童年生活,反映了俄国封建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和民粹派思潮对阿廖沙产生的影响。

读《童年》让我感到了:阿廖沙童年的苦难和悲惨,而我们的童年港湾里,处处包含着童年的芳香记忆,亲情带给我们支持,鼓励和关爱,给予我们前进的勇气,赋予我们无限动力。亲情是精神爱的海洋,阿廖沙悲惨的童年与我们充满亲情温暖的童年相比,我倍感自已童年的幸福和快乐,更让我在生命之路中鸣响警钟,要珍惜自已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把握现在,更应该拥有像阿廖沙一样坚强不屈的性格,在逆境坚强地成长,培养自立自强的性格,主宰自已的命运,为生命绽放出绿的希望,寻找属于自已的人生方向。

读有感高中篇十三

青春是一个普通的名称,它是幸福美好的,但也充满着艰苦的磨练。

——高尔基

《童年》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大部分人也都阅读过,但这本众所周知的名著却给我留下深刻的人生思考。

首先,它教会了我坚强与勇敢。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它们不知何时会降临,也不知究竟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但我完全知道,在它们来临时,我们必须坚强和勇敢。只有用坚强和勇敢来武装自己,才不会被晴天霹雳所打击,才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如何对待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这就如同在地震来临时,坚强、勇敢的人逃生的希望更大,因为大家勇敢,勇敢就能使头脑清醒,也就可以找出最好的自救办法。所以,坚强勇敢是每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有了坚强和勇敢,我们能在黑暗中发出那微弱的一束光,沿着光走,就能看见蓝天。

其次,它还告诉我生活中总会存在希望。希望是每个人都喜爱的一个词,它预示着美好、光明与成功,它是幸福的女神,是机会的象征。而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什么?不是没有金钱,不是没有权力,而是没有希望。正如我上面所提出的,希望代表机会,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机会。这也就意味着花枯了不会再开,人青春过了不会再重来,走进黑暗就不会再重见光明……因此,请让你的心灵永远相信希望,相信希望就在前方。人活在希望中浑身都是劲。这样,你的心就会一直发光热,一直充满活力,一直鲜红滋润。记住:希望只会眷念相信它的人!最后,《童年》不仅让我体会到故事主人公阿廖沙童年的黑暗与痛苦,更使我体会到人间的光明与温暖。乐观淳朴的茨冈人,正直无私的老工人葛利高里以及善良公正的外祖母。大家都是温暖与光明的使者,令阿廖沙在黑暗中绽放出束光,也给我带来了积极的能量,鞭策我奋进,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小茨冈”的去世令我感到震惊,激起了我对十九世纪俄国草根阶级人民的同情,对十九世纪俄国儿童悲惨命运的怜悯。

但是,现在二十一世纪了,在我们身边仍有一些不幸的儿童默默地忍受着痛苦。记得有一次,我和家人到沙滩吃饭,忽然,悠扬的琴声从远方飘来,越来越近。一看,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衣衫褴褛的、身上背着吉他的'小女孩,和她同行的是一位目露凶光的老头。大家一边走,小女孩一边弹,老头就向两旁正在吃饭的人递上饼干盒,意思是求人施舍点钱。饼干盒里已有许多零钱,看来小女孩也弹了很久了。可能是累了,小女孩一味地弹错音不断重弹,那老头一个巴掌扇到她的脸上,她小声的啜泣起来还是继续弹。来到我面前我投了一张十元的钞票,轻声问小女孩:“太累了吗?”小女孩怯生生地瞥了老头一眼立刻说:“不累!不累!”美妙的琴声依然在我耳边萦绕,而此刻,我只想关闭我的耳朵。

还有边远山区的孩子,有暴力倾向家庭的儿童……大家统统都需要关怀和帮助。同样是儿童,为何有不平等的待遇呢?请大家给予大家更多的关爱吧!

读有感高中篇十四

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又是一个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已匆匆走过了六十个年头。为了纪念这个胜利的日子,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参观了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图片展。那一件件历史的遗迹,那一张张侵略的罪证,又将那六十年前的经历如昨天一样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锈迹斑斑的武器,充满弹痕的钢盔,每一件炮火中炼出的文物都揭示着反抗的艰难和战争的惨烈;令人发指的照片,催人泪下的叙述,每一段劫难后遗留的记忆都控诉着侵略的残酷和难以掩饰的罪恶;振奋精神的旧日捷报,大快人心的最终胜利,每一个欢庆的场面都呼喊炎黄子孙的不屈和中华民族的顽强……。试问,回想这悲喜交加的“昨天”,哪一个热血的中国人能不为自己的祖国自豪、骄傲?!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渐渐变成了文字,文字渐渐变成了概念,概念渐渐地模糊了。历史,就是这样被人们遗忘的。但抗战是一段不应被后人忘记的历史!那是一段悲惨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苦难;那是一段光荣的历史,凝结着一个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远逊于对手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历史奇迹和民族荣耀!抗战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给予我们自尊、自信和面向未来的勇气,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不能忘记那屈辱和荣誉交织的“昨天”。

短短的一天一晃而过,但这一天却让我收获了许多,思索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或许平日的我们并不会将那段难忘的历史特意拿出来宣扬一番,但只要我们将那个六十年前的日子熔入到自己的脑海,它便能像警钟一样时时鞭策我们保持警醒、踏实前进,让我们的后代在将来的某个日子里骄傲的向全世界宣布:“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有着无数个荣耀的‘昨天’,我们还要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教师点评:读着戌雯的文字,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仿佛亲历了那场世间最为残忍的屠杀,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不屈的中国魂!“昨天”不能遗忘!历史不能遗忘!国耻不能遗忘!正如小作者所说“勿忘‘昨天’,不是让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骄傲中不知前进的方向,勿忘‘昨天’,是为了让我们正视今天,是为了让我们挑战明天,是为了让我们将胜利的辉煌重现……”谨以此文献给刚刚过去的“9、18”国耻日,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读有感高中篇十五

《无主之地》是一部战争讽刺片,是一部幽默机智的黑色喜剧,清新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风格简洁明快,它从一个别致有趣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疯狂而荒谬的本质,它呈现出鲜明的反战立场。说它的角度别致是因为它没有战争电影中常见的枪炮轰鸣、千军万马、鲜血四溅、尸横遍野的场面,但没有人会不承认它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它只需要一小群人就把战争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起巨大的打杀场景更能触动人的精神深处。

四面楚歌、风声鹤唳、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短兵相接当然有视觉冲击力,但这种镜头看多了也没意思了,不是人多的战争就好看,就能反映战争的本质。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的死亡却是悲剧。"《无主之地》就是"以少胜多",它把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两个民族、国家的命运浓缩在三个人身上,少数人就把战争的残酷、荒诞表现出来。《无主之地》的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曾经在一篇访谈中说到,他不喜欢拍摄战争,战争从来不是优秀的电影主题,拍电影主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处理主题的方式。

西基的情人曾经是尼诺的同学,如果不是战争,或许他们有可能成为朋友,可是他们有机缘巧合地被丢在同一个战壕,成为敌人,到最后双双死亡。拆弹专家帮塞拉拆除地雷的时候,塞拉把手上倒转的照片慢慢转正时,这是一张塞拉的心上人的照片,就是这个镜头让我觉得塞拉可能是没有获救的,总觉得这个镜头是塞拉走向死亡的铺垫和预告。

在电影中,战争中一个小小的事件引发了世界媒体的注意,媒体在这场拆地雷的事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某国际电视频道的女记者简的帮助,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军士也不能请来地雷专家,也不会有下面的情节发展。维和部队和记者的关系是对立的,维和部队的虚伪,部分官员对战争不关心、不干涉,媒体对战争报道的无孔不入,使得战场上普通的拆地雷事件向着戏剧化的方向发展,到最后演变为一场荒唐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的报道中,媒体为了获取消息,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吸引受众,他们真的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采取偷听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电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赋予战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内涵,日益成为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往,新闻媒体可能被禁止向外界发布有关战争的信息,或者只能通过官方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和通过对参与军事行动的军人进行采访获得信息,后来逐渐发展到媒体记者可以被安排到军队中去,与部队同住同行,甚至跟着部队上前线,这样媒体记者就能获得更多现场的信息。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官员由于电视新闻媒体对其活动进行报道,记者威胁将维和部队的"不干涉"行动曝光,官员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对躺在地雷上面的塞拉实施救援,女记者珍妮的说的一句话"能监察数以百万观众的回响将极之有趣",可见,新闻媒体有着广泛的受众群,这也是维和官员所顾忌的。实际上,政府处理和媒体的关系是考量政府自信心、承受能力、透明程度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勇气的一项重要指标。新闻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倾向、议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背后所隐藏的利益关系。

电影中,新闻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想比同行挖取更多的独家新闻,他们忽略了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就如女记者珍妮在采访尼诺时第一个问题就是"炸药是你放在他身上的吗?"这个问题对尼诺来说是一种羞辱,而尼诺听了这个问题拒绝接受采访也是理所当然的。新闻媒体到底在战争中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在女记者珍妮间接帮助下,塞拉等来了地雷专家,联合国维和部队也采取一定的实际行动,这应该说是媒体的功劳,新闻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当塞拉身下的地雷无法拆除时,媒体却在官员的说服下离开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向世界报道的,可是媒体没有发觉这一新闻点。珍妮的摄影记者在将离开时问她是否真的不用拍战壕,珍妮说了句:"不用,战壕就是战壕,还不是一样?"

这也反映出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官员为了顾及其公共形象而对记者说谎,无可否认官员说的这个谎言的确高超,他说塞拉已经获救了,而他们也将举行记者会交代事件,虽然这只是暂时掩盖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一旦谎言被拆穿了,影响的不仅是政府形象与声望,甚至还危机到社会的稳定。其实,官员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不仅要把信息以适合媒体的有效方式进行发布,更需要应对来自媒体的质问与挑战,但这不能成为他们掩盖事实真相的理由。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信息的透明度和开放程度,提高自身引导媒体报道议程的能力,当然这要把媒体引导到正确的地方,决不是欺骗媒体,虚报事实。《无主之地》表现的新闻媒体形象是好坏参半的,但这些新闻媒体对战争有什么作用呢?他们的介入使得小小的战壕变成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司令部领导、地雷专家、维和部队都招来了,但地雷还是没有拆除、塞拉还是没有获救,战争还在继续,新闻媒体连最后的真相都不知道就离去了。

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出于某些利益关系或许会有偏差,同时也有疏漏,即使是在有大量信息来源和大量信息输出的时代,我们还是能从战争的报道中看出许多疏漏,有一个外国杂志出版商曾经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报道,所有的战争都是一团糟,人们只能希望得到一些零零星星的消息。"有些媒体夸言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事态的发展,不过是商业宣传的滥调,正如战争双方都在标榜"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自己一方"一样。

新闻传播的特性之一就是公开性,要将事实的本源和受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公开,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现在战争由于媒体的`介入,记者嵌入式的采访、现场直播等手段的出现,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透明、公开,这有利也有不足。有些记者为了挖掘独家新闻,不惜一切代价,有时甚至泄露了军事秘密,带来军事损失。

在所有人都走后,塞拉依然躺在地雷上,他只能和战壕一起沉寂下去,最后消失在黑夜里,塞拉是受苦民众的代表,电影的结局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绝望的。()波斯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语言是相同的,西基和尼诺虽然是敌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维和部队和记者需要尼诺进行翻译才能与西基和塞拉沟通,他们不只是语言上的不同,最深层的是身份、立场、利益的不同,我觉得这在侧面也反映出维和部队与记者并不能融入到战争的受苦人民中,不能站在战争双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到最后,就只剩下官员领导的一句"无论我们做怎么,也于事无补。"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受苦民众的悲痛。

《无主之地》是一部机智幽默的黑色喜剧,透过这个黑色喜剧,导演揭示了战争的冷酷,同时也嘲弄了民族主义的狭隘,以及国际主义的虚伪脆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媒体、政府之间关系的思考,是一部值得用心感受的战争电影,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优秀电影。

读有感高中篇十六

秋高气爽,秋天到来了,我们送走了一个炎热的夏日,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了一次军事化训练。

在军训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烈日炎炎的天气,也可能会遇到狂风大作。但我们还是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了这次训练。

读有感高中篇十七

这个星期,我读了几篇文章,然而,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一篇《家是什么》。这篇文章中,写了两个小故事。

其中一个,是写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发现他,知道他是一个富翁。警察想送他回家,他却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不远处他房子问:“那这是什么?”他却只是淡然:“那不过是我的房子。”又一个故事诠释了家是什么。一个家庭,四十口人,几乎全因战争失散,家中的父亲打听到小女儿还活着,奔走数地,终于冒着生命危险找到她。见到女儿,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又有家了。”

许多人认为,家是房子,但,你的亲人不在时,没有温馨与亲情,你不会认为那是家。

那么,家又是什么?一百人里或许就有一百种答案,但万变不离其宗,亲情、爱,是家永恒的主题。无论竹篱茅舍、高屋华堂,甚至路边流浪的人群,只要那里有爱有情,那么家永远都在。

没有亲情或被爱遗忘的人,才真正没有家。

读有感高中篇十八

所有问题都在女人身上,是因为洪荒之力都在女人体内,女人具有毁灭和创造的力量。

当然,要实事求是。只是有时我们以为的是,并非真的是。我们必须拥有一双看清真相的眼睛。不是只看到事物表面,而是更看到内在的真相。

我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妻子总抱怨自己的老公,赚钱能力差,不思进取,整天游手好闲,打麻将,喝酒。话是没有错的,她的老公确实现在的表现就是这样的。而真相是:这个妻子因为小时候被教育一定要强,一定要比男人还强,这样你才会安全,才有掌控权。而妻子为什么要强呢?因为她有一个伤是关于重男轻女的,她觉得只有女人变强了才不会被伤害,她不想再体验受伤的感觉。所以她就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个从小就不自信的老公,总是依赖妈妈的老公。她给老公钱花,让老公听话,让自己体验一份安全。而这样的情况并不能持续太久。

时间长了,老公一方面心理上也想要成长,而另一方面行为上自己又不愿意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老婆,因为要强,在外面打拼卖力,很辛苦,回头看看那些不是很强的女性也过着幸福的日子,心有不平。自己这么累,为了什么呢?委屈,抱怨就来了。看那些弱弱的女人,她们家的老公都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而自己内心实际上也是一个弱女子,却硬要变成一个和男人一样强的女人。这其中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抱怨和委屈以及对自己的愤怒都会转嫁给自己的老公,好像都是老公的错。事实呢?真相呢?就是集体无意识的重男轻女会成为很多个体,尤其是对女性的伤。而女性天生就是比较敏感,缺乏安全感,更容易体验到那个伤。

一个家庭单位,出了问题,一定是一个女人出了问题,这是一个源头。当一个带着伤的女人,去成立一个家庭时,灾难其实已经降临这个家了。这也是真相。

如果只是说女人出了问题,可能会很多人质疑。男人们难道没有问题吗?在我个人的经验以及咨询中:没有一例婚姻问题的根源是因为男人,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但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我们,一定要找到那个根源。问题的根源,就是女人。

早在,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男人们外出打猎,而女人们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创造一个可以安放男人的家。男人的心,往往是向外的,具有拓展意识的。而女人的心,往往是向内的,具有保护意识的。当女人不在自己的位置时,那个男人已经疯掉了。因为一直向外,不知道为什么,只会变得疯狂,最后毁灭。

当一个男人找不到家时,这个男人就会开始毁灭、战争,而这都是源于一个女人不懂得爱自己的男人。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要,一定要给予“不给”,因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时,不给看上去很绝情,但是底下是深深地爱。要时刻保持觉知,清醒的意识。

女人们,释放你们体内的洪荒之力,爆发你们的力量,让它来创造而不是毁灭。

读有感高中篇十九

又是一个中秋,心情很复杂,或许和今晚的月亮一样吧,等了很久很久,却迟迟不肯出现。有着一点点的快乐,但又有着一点点的忧伤,想来也是有些原因吧,无论怎样,今年的这个中秋节可以说算得上是很令人难忘了。

中秋临近之时,家人已经买回了不少月饼,但是却毫无兴趣,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可能是一路走过的十六年里吃过的月饼太多了吧。现在回想起来,每一种月饼都已经尝过了,就算今年没有吃到可能也不会后悔了。但是今天却又突然想起要买几块吃,我想大半原因是为了感受一下中秋的气氛,也算是证明自己确确实实度过了这样的一个中秋吧。

中秋与国庆正好赶到了一起,本以为在这个短暂的假期中会有个好心情,但是谁知却又出了点问题,应该说是朋友的问题吧……从来都说我相信自己,可是我想我会更关注朋友的每一点点感受吧。我有很多的希望,我想说是自己最珍惜的一个希望应该就是朋友能够快乐,真正得到快乐。我珍惜朋友,珍惜曾经拥有的以及现在的朋友,我想信我不能够缺少朋友,毕竟在我最为需要的时候还是她们给了我帮助,最大的帮助,所以我一直相信,毫无置疑的相信。这个中秋,我把我最真挚的祝福,可以说是我全部的祝福都送给了我的朋友,希望她们能够真正快乐。

找了很长时间,才发现这正是今夜里心情很复杂的原因吧。其实能够写下这篇文章也多是为了朋友们。虽然说感谢有些见外了,但是从假期里到现在,还是应该感谢一下了。

过去的就过去吧……还是那句话:pastpassed。突然发现这句话已经说过好几遍了,但几乎都是躲着同一个人说的,然而每次表达的感情却又都不相同。仅仅两三天,度过的却很漫长,确实非常漫长。发生的事太多了,而这次又是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而每一件事我的感受又有所不同,巧合?但愿是这样吧。

还是想一下那一个假期吧,我想那是最好的见证。任何事情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写下这一篇文章的时候,静静的听着《菊花台》,也许通过这样会有更多得感触吧。北方,从未看见过菊花,至少我是没有的。秋天,中秋,应该是赏菊的好时候了。真的希望在以后的那一个中秋节能够看到菊花,十年,二十年,或者更久,能再和朋友们相聚……也算是没有任何遗憾了。

读有感高中篇二十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的思绪就会飘向遥远的童年,那童年的往事啊,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

记忆中,我的童年里好像没有太多的欢声笑语,也没有坐过几次父亲的肩头,更没有别人美好记忆中的各种小游戏。大概是因为当时家里穷,也就没有富余的经济来支付我除了学习之外其它的消遣,有的也只是一台很难找到频道的黑白电视机。每次看电视时父亲都会让我去转动由竹竿支起的天线,那是一种必须由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的“调台”工作,这一操作过程几乎已经消磨光了我想要看电视的所有期望和欣喜。所以在那个电子产品并不发达的年代,或许对于别的小孩子来说的有趣的电视节目,于我就相当无感了。

要说兴趣,除了下坑抓虾摸鱼,大概要数读书了。说到这里,还要得益于是小学老师的三舅,他经常会给我带一些课外读物。毫不夸张,当时我可以抱着一本《狮子王》读上几十遍,且津津有味,《青年文摘》、《读者》、《故事会》、《小学生文摘》等读物也算是给我枯燥的假日生活添上了色彩明丽的一笔。

小时候的我虽然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但是能明显感受到文字带给我的吸引。可以骄傲地讲,我现在得益于小时候看的书多,所掌握的知识自然相较于同龄人也就略显丰富。等我上了初中之后,惊喜地发现知识之间竟是互相关联的`。受益于触类旁通,因此我在读中学时成绩进步程度较大,班主任找我谈话说让我稳扎稳打,不要进步这么快。说来也有趣,这倒也成了我长大以后跟别人吹嘘时的谈资。

不同于其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在我小时候,爸妈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我的每一次“行差踏错”都会推着我离“孝子”更进一步。而“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更是父母所信奉的,希望我读好书考上大学也一直是他们的心愿。犹记得当年录取通知书到家时,父母脸上那难以抑制的激动欣喜。

现在的生活虽然好起来了,回首往事,仍然怀念小时候一本书读一下午的其乐无穷。仔细思量,也多亏了当年父母“棍棒”的鞭策,让小时候不懂事的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我受益颇深。

手机的出现使我们离书本越来越远,不少孩子们也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在此,想劝告各位乡亲,希望大家能合理利用科技进步的产物,使它们为我们服务而非成为占据我们生活的“主力军”。

行文至此,内心诚恐,缘由约稿,实属抬举;不忘初心,膝行而前,行远自迩,笃行不怠;念及吾村,许以宏愿,人才辈出,荣宗耀祖!

读有感高中篇二十一

一日午后在当当网浏览,无意间看到了这个名字:《人生若只如初见》。心中不免一颤,多么雅致的名字!“人生若只如初见”,依稀记得是纳兰性德《木兰词》中的一句。以这句词做书目,这将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出于好奇,打开了网页,内容简介如是说:“这是一本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作者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一幕幕古典诗词的背后是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哦,是对诗词的解读,不同以往又很另类,自然激起了我的阅读欲望。还犹豫什么,点击“购买”。

大约过了四天左右,拿到了这本书。精致的封面、优雅的编排、弥漫着淡淡的古典气息,封面正中四个小字“安意如 著”,小小的,是那样的不起眼。

拿到书后,一篇篇读下来,深深地陷入了诗词的世界……安意如娓娓道来,清新婉约的文字带领读者感悟诗歌的魅力,引领我们去欣赏那些美妙的文字,如同它的包装一样让人赏心悦目。那种感觉,不知怎样来形容,想来想去,感觉用“曼妙”这个词还恰切一些。

对唐诗宋词的吟咏与欣赏,只是爱好而已,平时能随口背出来的也并不多,但安意如点评的这三十多首,倒几乎都可以脱口而出,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看花满眼泪,不与楚王言;当时只道是寻常……标题引用的诗词名句我们都耳熟能详,相信很多人都可以信手拈来,但其中蕴含的美丽与哀愁的故事我们就不一定能脱口而出了。

开篇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汉代班婕妤和唐代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不知不觉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打动:如“悲剧的开始往往毫无征兆。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开花结果的一天。……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有些爱要用一生去忘记,恨,一样会模糊时间。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安意如对诗词的解读,有着很深的个人烙印。她用自己的理解,去写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和爱情。你可以质疑她说法的权威,但你却常常不由自主地被她清新婉约的文字、天马行空似的想象、内敛叙述中的伶牙俐齿所吸引。眼前的这本诗词集,使我对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与猜测。安意如,该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把诗词读解得如此匠心独具、丰富细致。在“百度”搜索后方知,安意如乃是八零后作家,从小脑瘫,双脚落下了毛病,需要借助手杖才能行走。在父母的影响下,自幼热爱古典诗词。就是这样一个文学新人,在两个月内迅速地推出了三本古典诗词的赏析书,并以此走红。讶异之时又多了许多敬佩!我们常说的“上帝为你关上一扇大门时,还一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或许就是如此吧。

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的:读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心情的感受。的确如此,一本好书可以让你废寝忘食,让你忘乎所以。在午后、在深夜,在暖暖的光线下,泡一杯热茶,斜躺在床上,任悠扬的乐曲在室内回荡,沉醉在那美丽的文字里,多好的享受啊!

安意如曾说:“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 其实,阅读一本好书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呢!

读有感高中篇二十二

下雨了。

嘈杂的人声终于消散下去。我拉开床上的被子,小心的越过在地上打地铺的二姨和她儿子,走到阳台上,透过渐渐模糊的窗子看着外面渐渐模糊的夜。

第一滴雨:思念。

我是他最喜欢的孩子。在他还在上海奔波的时候曾托人寄来一块玉,还附带了一套阿狸的书。书中有一本被放在了另一侧。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字:彼岸花。

对,彼岸花,传说中生长着冥界边缘的曼珠沙华,火红色的精灵,一千年生长,一千年开花,且有花无叶,有叶无花。

思念那个爱我的老人,此时,他会不会站在彼岸花丛中想到我呢?

第二滴雨:友爱。

第三滴雨:生活。

生活,到底是什么啊?我们永远在说,却从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

生活,就是在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中挣扎吗?是跌跌撞撞的成长吗?还是……

雨从窗缝里灌进来,丝丝的有点凉。窗外楼前的树在摇曳。

我走了回去。

半夜两点,已经不下雨了,我再一次醒来,躺在床上向窗外看去。

我看到了流转的月光。

读有感高中篇二十三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长大后闲来无事随手还会翻翻这本书。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装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最近正在看一篇长篇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虽然暂时只看完《家》这篇,发现巴金老爷爷对其中的人物刻画可谓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我铭记于心。深刻的感受到巴金老爷爷不愧为伟大的作家。

现在正在读第二本,当我读完第一本《家》后,给我的感觉真可谓身临其境,巴金老爷爷透过对一个大家庭的描写折射出对旧社会旧制度的厌恶与憎恨,痛斥了人与人在交往中黑暗、违心和奉承,通过三兄弟间性格的不同和对未来社会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层层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让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赏的是老三觉慧他是一个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坚定不移的相信旧社会一定会过去,旧制度一定会被舍弃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他和老大觉新的性格刚好背道而驰,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可能有任何交叉点一样,也就注定着他们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觉新的性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懦弱到极点的那种人,在以前就称他为“无抵抗主义”,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导致他身边最亲的人死的死,走的走。虽然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却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许转变,但这种转变并不足以让他有所行动,他还保留着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觉民则是站在觉慧那边,但他并不象觉慧那样冲动,有着沉稳的性格,在必要的时候也回积极主动的争取幸福,从这点上来说我还是很欣赏他的。因此在整个大家庭中,只有觉民和觉慧站在同一阵线上的,其他人则全是旧社会,旧体制的拥护者,可见觉民、觉慧和这个大家庭的隔阂有多么深,所以觉慧除了恨透了这个旧社会、旧体制外,也恨透了这个只有旧体制和旧制度的大家庭,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这个旧社会的决心。

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觉民、觉慧两兄弟怎么和那个旧社会、旧制度作斗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为主题贯穿始终,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上一篇:没有感觉的婚姻下一篇:学校综治维稳工作制度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1585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