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案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目标和教育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案的编写方法与技巧,提高教学效果。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一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物质无关,只取决于声源本身。
b.在空气中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
c.只有振动的物体才会发出声音。
d.固体液体都能振动,所以都能发声,而气体不能振动,所以不会发声。
2.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土地上,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声音可以沿土地传播。
c.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d.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3.工人用铁锤打击长铁管一端一次,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
a.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
b.第二次听到的是回声。
c.人耳的错觉。
d.声音沿空气传播快,先听到,沿铁管传播慢,后听到。
4.下列现象中能不用通讯设备而能直接交谈的是()。
a.驾驶两架同向飞行飞机的两名飞行员。
b.登上月球表面的宇航员。
c.分别站在海拔1km高山的山顶和山脚的的两人。
d.同时坐在一间漆黑的房间中的两个人。
5.人们一般对着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喊一声,就可以听到回声,而在室内就常常听不到回声,这是因为()。
a.回声只有在山崖或高大建筑物周围才能产生。
b.因为室内反射声波的障碍物离人较近,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无法区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一辆汽车朝着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二
1、学习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学习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三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2部分,在同学们尝试用各种感官对多种物体做了细致的观察基础上,发现我们的细致的观察也会有不可靠的时候,感觉不可靠怎么办?测量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确的数据。本课将对同学们进行五种基本测量技能(测量长度,估算面积、测量容积、测量质量、测量温度、测量时间)的训练。
第一课时。
二、设计说明:
1、首先通过几个感官难以判断的例子,说明有些时候认识物体只凭感官并不可靠,从而引出“用工具测量”这个课题。2、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测量树叶,测量什么?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让学生自己讨论。
3、考虑到学生可能会说测量叶子的质量,因此老师在这节课安排了学习使用简易天平,将教材顺序进行调整。
4、对于较困难的项目,如:估算面积、简易天平的使用,老师通过电脑课件给予介绍,供学生参考。
5、接着让学生分组动手学习使用工具测量叶子,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6、最后让大家谈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尺子、绳子、厘米格、天平等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能够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测量结果并与同学交流结。
果和想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重点:
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三、教学难点:
估算面积、简易天平的使用。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叶子、小天平、回形针、两个质量略有不同的盒子、绳子、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实验记录单、电脑课件等。
学生准备: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疑问、导出课题。
2、生:观察、讨论汇报。
4、生:讨论回答,导出课题――用工具测量。
(二)学习使用尺子、天平等工具测量树叶。
1、师:这节课我们来测量树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测量树叶?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把讨论结果记在实验记录单。(后附)。
2、生:讨论、记录。
3、生:汇报、交流。
4、师:引导学生确定测量项目,如:叶子的长、宽、周长、面积、质量等。
5、师:注意,测量长度时,要从叶尖量到基部,不包括叶柄;测量宽度要以最宽处取值。(出示课件)介绍估测面积和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详见课件)。
6、生:小组分工合作动手测量并做好记录。师巡视指导。
7、生:汇报、交流。
(三)反馈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想问?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细致的观察也会有不可靠的时候,感觉不可靠怎么办?测量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确的数据。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测量技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六、反馈与体会:
1、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在质疑可以从哪些方面测量树叶时,学生可能提出测量树叶的质量,因此安排了学习用简易天平测量树叶的质量。
2、教学目标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选用工具、使用方法恰当,教态自然、学生听的清楚,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较好,教学效果不错。
3、小组实验时老师应指导做好分工合作的工作,有利提高课堂功能效率。
4、重视学生探究技能的教学,合理利用电脑课件帮助教学。(估测面积和简易天平的使用)。
5、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技能,通过测量树叶的长、宽、周长、面积、质量等使学生掌握使用尺子、天平、绳子等工具测量物体的技能,并把这些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四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口算。p.145页口算(四)。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五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一、导入新课。
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域。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17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它常在水面张开血盆大口,把虾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着闭嘴滤出海水,把小虾吞进腹内。一头蓝鲸每天要吃约4吨重的小磷虾。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于2吨,它就会饿得发慌,好像是永远吃不饱似的。所以它经常潜入水深三四十米处,搜寻食物。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左右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喷泉。)。
3、揭示课题: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鲸鱼,轮船,卡车载重量,大象体重,一堆石头……)。
4、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教学新知。
1、初步认识吨。
(1)观察课本第31页主题图。
(2)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列式:100×10=1000(千克)。
(5)指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6)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2)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例8。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3、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1)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2)第2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七”第3题。
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六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
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
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六、活动延伸: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能用多个实物接着排和用一个实物移动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数字记录,并用语言表达测量结果。
3、激发幼儿积极探索测量物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熊商店背景图、玩偶小白兔、小马、皮带道具四条,方形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小熊皮带专卖店”的形式引题。
1、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啊!原来是“小熊皮带专卖店”开张了。看!小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兴兴的来到皮带店,他想买一条新皮带呢。“哇!小熊皮带店的皮带可真多啊!”小熊猫说。“熊老板,我要买哪一条好呢?”熊老板热情的说:”不急,我还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条皮带道具)小马高兴地说:“哇!好漂亮啊!熊老板我的皮带要六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我要怎么选呢?”
2、介绍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板服务可周到了,他耐心的说:“我为顾客准备了一张记录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条皮带要多长就计录在表格里,这样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适的皮带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测量皮带的长度,探索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初步目测哪条皮带是适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带。
(过渡语):小马着急的说:到底那条皮带合适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帮我看一看哪条皮带有六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嗯,我想请小手举得漂亮的小朋友来帮我找一找。
(2)、引导幼儿用多个实物测量物体,教师观察测量结果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过渡语)师:“哪个小朋友说的对呢?要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合适的皮带呢?”(请幼儿上来用六个放行卡纸测量)。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用一样长的方形卡量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测量?
小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合适的皮带了,他呀,快快乐乐的拿着皮带回家了。
(4)、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实物测量物体长度。
1)、请幼儿上来用一个方形卡纸测量。
2)、请幼儿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师总结:先从皮带的一头开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后面做一个记号,移动方形卡从记号这里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请幼儿测量自己的椅子的边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提醒幼儿用数字记录,并跟同伴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教师先要交待注意事项,及记录表的填写方式。
过渡语:小白兔很高兴,它买到了合适的礼物,非常感谢小朋友。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会请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够坐,他觉得小朋友们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样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请小朋友再帮他量量你们坐的椅子的边有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回家也叫师傅做一些,记得把你们每次量的数量记在这张小的表格里哦。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指导。
(2)、师幼交流测量的结果。(师:你们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边长,量了几次才量完?画了几个记号?)。
(3)、教师小结幼儿测量操作情况。
师: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来看是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师:噢,原来椅子的边有三个方形卡纸那么长。
延伸活动:幼儿测量不同的物体,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妈妈的生日不仅椅子要加,窗帘、桌布等等很多东西都要换新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一起去他家帮他量一量吧。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八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一、引入新课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九
教科书第27页例6,“做一做”,完成练习六第6—15题。
1、巩固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2、巩固千米和米的换算,能够熟练地进行换算。
3、提高估测能力,加深对长度观念的理解掌握,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对具体情境中的距离使用合适的长度的单位进行估测。
正确地进行估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长度单位,并用手势比划出来(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1千米有多长?(1千米=1000米)说一说生活中的1千米。
2、填一填:6千米=()米5000米=()千米。
7千米=()米3050米=()千米()米。
3、导入: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或者不必要准确地测量出一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距离的长度,只需对物体的长短、距离的长度进行估测就可以了。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测。(板书课题:估测)。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同学们,你家住在什么地方?离我们城区三小大约有多远?你会估计吗?为了帮助大家学习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本第27页例6.
(2)自学课本第27页例6,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是怎样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
(3)提问:例6中的3个小朋友分别是怎样估计的?(提问3—5名学生)。
(4)小结: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选用合适的方法来估计。
2、应用:
(1)说一说,你家住在什么地方?距离学校有多远?你是怎么进行估计的?
(2)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三间教室长10米左右,宽5米左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6题(估计从教室到校门口大约有多远。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集体评讲。)。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让学生独立练习,评讲时找出每一种路线,再比较。)。
4、完成练习六第14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汇报。)。
5、完成练习六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练习六第8、11、13题。
2、课外作业:练习六第7题,第12题,阅读第30页“生活中的数学”。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十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十一
【目的要求】: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对应比较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
2、在操作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找出最长和最短;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具准备】:
1、教具:长棒。
2、学具:
(1)、长棒。
(2)、长短一样的3根铅笔。
(3)、长短不一样的3根吸管。
(4)、长短不一样的3条毛线。
【教学过程】:
一、预备活动:
走线: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轻轻地走在线上。
二、以“长棒城堡”引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长棒城堡”!今天是长棒国王的节日,我们的长棒娃娃已经等候多时了。
师:长棒过欢庆节日。看他们多高兴!这些长棒哪里不一样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长短”的不同)。
师:三根长棒娃娃谁最长呢?(教师引导将“长棒”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找出哪根最长哪根最短。)。
三、出示铅笔、吸管、毛线,让学生找出最长和最短。
师:咦,铅笔朋友、吸管朋友,还有毛线朋友也来比长短了,请。
小朋友帮忙找找看谁最长,谁最短。你怎么知道?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四、学生操作:
1、教师提出要求:
(1)、比较时一定要将长棒一端对齐进行比较。
(2)、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哪根棒子最长;哪根棒子最短。
五、游戏活动:比一比。
师:盛大的舞会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每人邀请一根长棒娃娃一起跳舞吧。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并要说出:我的最长(短)。
六、收拾学具,活动自然结束。
师:长棒娃娃要回家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它们送回家吧。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十二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十三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十四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十五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能独立地给2件同类物体比较长短。
2、引导幼儿描述比较结果,感知长短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同种不同长度的铅笔、吸管、标记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视频。
二、出示铅笔和吸管,引出课题。
三、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
1、学习两支铅笔、吸管比较长短。
这两支铅笔哪支长?哪支短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呢?(把两只放在一起比一比,其中一端要对齐)。
小结:原来比的时候,要把两根支铅笔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支长,哪支短了。
2、学习三支铅笔、吸管比较长短。
小结:比的时候,仍然要把铅笔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支长的,哪支是短的,哪支是最短的?原来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比较的物体不同,长短也不相同。
2、幼儿说,教师在黑板上操作,然后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3、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说出操作结果。
五、完成书上的操作练习。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十六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十七
1、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的方法,粗略学会测量物件的长短。
2、学会测量结果与长短之间的关系,长物件用长工具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工具测量则次数多。
3、小伙伴之间合作,测量比较难测量的工具。
1、测量工具准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1、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长短,胖瘦等等相对的东西,让孩子们先从自我认识的概念入手。再引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
2、老师把工具分发给每一组小朋友,老师在台上先事先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看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长度。
3、孩子们开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4、老师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方法有错,则需要及时更正并指导。
5、对于测量正确的小组的孩子,表现好的孩子,则给予大声的夸奖。
6、测量错误的孩子,应该鼓励再测一次,老师可以再次给予示范。若是一直无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正确的小朋友帮助示范。
通过测量课程,不仅让小朋友们掌握了测量的工具,而且也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对于小朋友们培养数学兴趣是有极大帮助的。
蒙氏测量二教案篇十八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20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