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劣之处。总结要真实客观,不夸大不夸张。如果你正在写总结,这些范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和技巧。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一
李卓。
2007年5月。
李卓。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尤其是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他们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吗?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出示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动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联想。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二、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在课上,我认为学生应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学生通过走、跳、跑,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例如欣赏《赛马》时,我让学生用身体乐器来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学生想出了弹舌、拍手、拍腿、双脚重重跳等表现方法。这就充分调动了大家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勇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三、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学生欣赏《童年》这首乐曲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并同时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例如:有个学生为乐曲取名为“爱”,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温暖,我就想为它取名为‘爱’。”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四、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
五、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欣赏《赛马》的第2乐段时,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六、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会问一些较难的问题:“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教师就会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倾听乐曲的速度变化,听到用手势表示,如:渐慢时伸出一个手指,渐快时伸出两个手指。”······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激发学生浓厚的听赏音乐的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因此,作为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只有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二
恰当使用投影辅助教学可以在普通的室内使用,课前制片,操作简便,书写自如,易移动,集体用。图文直观,节省时间。
信息量有限,不能连续地展示图象,缺乏动感,不能配音。可面对学生操作,可同学生保持目光的接触,便于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随时在图上添加重点和细节。
恰当使用录像辅助教学课前录制,声像真实,可移动,集体用。生动,直观,声形并茂。
信息量单向传播,引发兴趣,全体参与。能呈现丰富的有声彩色运动图像。可以多次复制,反复使用。
声音、图像、文字、视频、动画,可进行非线性链接。网上可自由查询信息,可互教互学,监控指导。
[1][2]下一页。
学生兴趣高。
运用网的优势,进行人机交互,便于教师指导和学生互学。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研究说明,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投影、录像、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对优化教学过程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要提倡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条件暂时还达不到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在美术教学中使用投影和录像辅助教学,以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议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不同的教法,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可以多种电教手段并用,优势互补,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三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态度来欣赏音乐,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特别是中职的音乐欣赏教学不再像是中小学的欣赏教学纯粹是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在中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正是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此时的音乐欣赏材料需要涉及面更为广泛,比如有鲜明音乐形象的交响童话《彼德与狼》;描绘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蓝色多瑙河》;表现个人英雄气概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歌颂爱情的中国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以便于培养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也可以挖掘音乐方面的人才。另外,音乐类型不仅有艺术歌曲、京剧、戏曲,还有交响曲、协奏曲等,音乐的多样性、广泛性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音乐欣赏教学就是放一段音乐,放一段视频打发课堂时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音乐教学实际上包括两大块的内容:音乐的自我进行和音乐的他人欣赏,而音乐欣赏就是后者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音乐,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具备感受美和创造美的审美能力,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具备良好的言行举止及行为习惯。另外,从音乐欣赏中不仅能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能为自己的音乐创作找寻灵感,具体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于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欣赏其他优秀的作品与音乐,一方面使沉闷的音乐理论教学课得到改善,使学生获得了感官上的愉悦,使他们对音乐的看法得到改观;另一方面,在欣赏到前辈的优秀作品后,容易使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个兴趣作为风向标,学生会提高对音乐方面的关注度,有着良好的音乐素养是个人修养中一个很有魅力的因素。
2.于学生乐感能力的培养。长期耳濡目染在各种音乐中,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对学生乐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磨练。良好的乐感是进行其他音乐活动的前提。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就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音乐教学论文)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所以培养学生的乐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任务,这个重任就归置于音乐欣赏教学之中了。
3.于其它学科的意义。音乐教学不同于其它的科目,是一门表现的艺术,是一门融感情、想象于一体的艺术,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与感知力去理解作品的感情与内涵,而在此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想象与感知能力同样适用于其它科目的运作。另外,经过一天的客观知识的学习,通过一堂音乐欣赏课,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得到适当地放松,就当做是寓教于乐了。在欣赏各国、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中,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
三、当今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当今的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的。这是由多方面原因致使的,首先要归宿于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体制,学校音乐课极不规范,很多学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势头开设了这门课,实际上只是搬出一通枯燥的音乐理论搪塞学生,很少正规地让学生欣赏作品,也就很难有好的音乐欣赏教学了,使得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感受不到音乐的魅力,只会把音乐课等同于理论课,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这样,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打好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其次,中职学生一般自控能力不太好,学习方法上也欠佳,课堂中很难做到专心一致,而音乐欣赏需要专心的用心来聆听,学生不能做到也就不能很好的去感受音乐,逐渐会失去兴趣,也就失去了良好的音乐欣赏课堂氛围,必然导致课堂纪律较差,教师也失去了上好这门课程的信心与耐心。这种现象在普通中职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比较普遍,必须得到改观。
就中职学校音乐欣赏的现状而言,课堂的局面是非常尴尬的,这时候作为教育者应该思索下教学的方法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挽救这种颓废的趋势,是当下之务。在思索方法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喜恶来确定课堂的内容,第一堂课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堂课时便可以用学生当下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来做素材。曾有一位老师就用了一首在学生当中广为流传的《死了都要爱》作为欣赏素材,学生都非常高兴,听完后便问学生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有的说歌曲的节奏很震撼人心,高潮部分很有激情;也有的说:“他们唱的歌很有京腔的味道,高音唱的很轻松”,于是老师便随着学生的回答思路给学生讲授了乐器中伴奏乐器的特点,引出民族乐器的知识,学生听得都很认真,一堂课下来都没觉得枯燥。可见这是一堂音乐欣赏课的成功范例,有很多方式值得借鉴,必须跟学生的兴趣点相切合,找到共鸣了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具体说,在欣赏课中可以采取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1.聆听法。通过让学生聆听优秀的作品来感受作品的内涵,此时寻找作品的感情元素是主要目的,聆听过后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聆听以后的感受,即使所说的感受肤浅,不着边际,也不要加以驳斥,而是启发他们进行交流,使各自不同的感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升华。
2.歌唱法。聆听过后,可以让学生动口吟唱,在动口吟唱方面中职生应当是善于表现自我的,在吟唱中引导他们去感受作品中的音质美、律动美、意境美,达到与作品中感情的共鸣。
3.师生互动法。欣赏完一段作品,学生对之的感受都很深刻的话,可以师生合作试着演奏一段,老师用钢琴弹奏,学生吟唱,若是纯音乐,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一人演奏一种乐器,当然此时,不必在乎乐器的音准与不准,找到音乐中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中职音乐欣赏课堂中可以借鉴的三种方法,要想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教师专业的知识功底是必须的,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也是教师必须要做到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懂得怎样充分运用各种教学器材。
结语:生活中处处有音乐,听音乐应该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可以不会创作音乐,但是一定要会欣赏音乐,这种欣赏能力必须得到培养,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还无力承担这项任务,中学与中职音乐欣赏教学则成为使命的履行者。必须要足够重视中职的音乐欣赏教学,精神生活的丰富对于学生品行的影响将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让中职学生踏出素质教育的一大步。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四
1,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举足轻重,可以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
2,音乐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功不可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总爱把音乐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强调音乐的道德力量,重视其道德教育的作用。世界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着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音乐欣赏课上,学生会欣赏到许多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素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会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好的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不同的音乐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的感染和熏陶。当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美,理解了音乐美时,也就发现了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了审美情趣。
3,音乐欣赏课作为音乐课的基本要素之一,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即便是音乐课作为学生比较欢迎的课程,欣赏课,学生似乎却不太买单。面对这一现象,我深入的研究下问题的所在及解决方案。问题很明显在于,学生大多听不懂音乐,就更不能理解音乐。所以,面对冗长的古典音乐,传统的民间器乐曲,学生更是不知所以然,又何来兴趣,更谈不上美的享受。音乐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乏味、无聊,甚至催眠曲。那么如何能改变学生的这一状态,不仅能让学生听懂,更要让他们能深入其中,积极参与,能够感受音乐,真正做到欣赏音乐呢?这便是作为老师,需要要研究的问题。
那么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下,我在上音乐欣赏课的一些体会。就以《卡门序曲》这一课为例。因为这是八年级的课程,首先我需要研究下八年级的学生,并且针对这一年龄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设计这一课。
八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逐渐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也比较多,在学习上能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这段时间应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歌剧,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演出形式,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出示一段歌剧《卡门》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歌剧。在这一课的结尾,我也是通过一段管弦乐演奏的《卡门序曲》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的组成。
2、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比如,在研究《卡门序曲》a段时,对于这一组的节奏,我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打节奏,学生经过参与比较,会了解到,运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音乐情绪。所以,学生们就会知道,只有很强的力度和急促的速度,才能营造出斗牛场那种热烈欢腾的气氛。
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在教授学生《卡门序曲》时,我先让学生分别聆听、比较三个乐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如果他们就是作曲家,会为这三个乐段安排怎样的出场顺序。由于之前已经对三个乐段有所了解,学生还是乐于参与这一环节。随后在第一次完整聆听全曲时,由于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所以,听起来也格外认真。在聆听的同时,《卡门序曲》的回旋曲式结构也随之呈现了。
回旋曲式是《卡门序曲》成功的表现形式,在学生已经熟悉三个主题的基础上,掌握乐曲的结构就非常简单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辨别可以让他们把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激发欣赏兴趣。
二、交响乐的类型。
让学生从陌生到认知再到主动欣赏,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于不同的音乐也要进行不同的对待。就拿交响乐来说,不同的交响乐也要进行不同的认知过程。
1、交响乐中有一类叫“音画”的,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可以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教师介绍音乐所描写的景物,使学生产生概念性的联想。
2、交响乐中有一类叫“舞曲”,它的民族风格极浓,乐曲比较短小,感情比较单纯,旋律也比较清楚,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有载歌载舞的特点。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如约翰·斯特劳斯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师可以采用选取几段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对比出其中舞曲的风格特征。
3、在交响乐曲中,有一类有故事情节的,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组曲》根据同名歌剧的音乐剪辑;我国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这些乐曲,并不象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从视觉上、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让学生从心灵上去感受。如果学生事先了解它所描写的内容,在听乐曲时,随着音响,脑海中就会有所想象,就会进入乐曲所规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4、在交响乐中,有一类无故事情节的,也不描写景色,但它通过音乐手段,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有标题也不过几个字),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乐,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乐等等。像这种交响曲,学生理解会困难一些。所以,老师就要在欣赏这种交响乐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知识储备。比如,学生必须要对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
音乐欣赏除了要了解不同乐曲的类型,还要着重把握乐曲中的音乐形象。无论是传统的交响乐还是近现代的交响乐,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或多个主要的音乐形象。主要的音乐形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多次出现在乐曲中。主要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带有特征,有的是在旋律上,有的是在节奏上,有的是和声的序列或和弦的展开,有的还会通过某种特性的乐器表现出来。在交响乐中,引子以后一般就要出现这个音乐形象,它或原样地重复或改头换面地重复,当经历一个较大的演变过程后,往往要进入原样重复的阶段,在最后的结尾部分,这个形象还会多次进行“闪现”。在欣赏此类交响乐时,教师可以先把其中的音乐形象单独列出,在学生完全了解之后再在全曲中辨认这些形象,把握它的情绪特征,对整首音乐的理解也就十分容易了。
一、深钻教材是教学的根本。
音乐欣赏课是通过音乐作品感染学生的,教师在上课前必须熟悉教材,理解教材,钻研教材,通过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对音乐作品创作手法的分析、对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内涵的理解来挖掘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
音乐是一门技术性与知识性很强的艺术,不仅要对音乐有所了解,还要了解文学、美术、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入的理解音乐。所以,教师必须首先熟悉音乐,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获得感受。具体到某一首作品,可以做以下案头工作:
1.反复聆听音乐,记录音乐的主题旋律并能用钢琴演奏;
2.分辨音乐作品中各种音乐要素的特点;(音色、旋律、速度、力度是怎样的,以及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及对比)。
3.分辨音乐主题是如何发展的;
4.分辨音乐的结构;(也就是曲式结构)。
5.了解作者的简况;
6.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一些趣闻轶事;
7.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文化内涵,如诗歌、绘画、文学、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等;
8.在反复聆听中引起自己的情感体验。(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和想象)。
9.产生设计欣赏教学的思路。
二、音乐欣赏教学的设计也不错:
1.导入:引入教学的阶段。导入要自然,要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魅力。不可过多地用非音乐的形式代替音乐。(比如图片、文字、故事等)。
2.带着问题听音乐:每一次听音乐都要有目的地聆听,带着问题听音乐,如音乐的情绪、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构成等。
3.感受音乐:提倡完整的欣赏音乐,如果篇幅较长可以分段欣赏。
4.探索音乐:这是教学的中心部分,引导学生探索音乐的内部结构,首先要引导学生参与,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
(1)分段欣赏(感受情绪、记忆主题、分析音乐要素、联想与想象)。
(2)完整欣赏(分辨音乐结构、加深记忆主题)。
5.复听音乐:这是巩固、加深记忆的阶段。
6.感悟音乐:感悟音乐是深入感受音乐的阶段,可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升华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
7.表现音乐:用外化的手段表现对音乐的感悟、感受。
三、再就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的思维方式要更新。
1.教师本人先要对音乐作品作比较透彻的了解。
2.抓住“音乐形象”这条主线。
3.相信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五
音乐可以抒发人们的情感,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这即是音乐的巨大魅力所在。欣赏教学有效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结合了起来,从而为学生们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小学音乐教育含有:乐器教学、欣赏教学、以及歌唱教学,其中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部分。
一、歌唱教学的作用。
人声本就是一种乐器,它可以将人们的内心情感自然的、美妙的抒发出来,不管在什么地方,或是什么时间,都可以以歌喉为工具,同时有机结合语言和音符,创造出美妙的音乐。在器乐教学中,离不开乐器;在欣赏教学中,离不开音响设备,这些音乐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是在歌唱教学中,只要一把二胡、或一支口琴、或一支笛子就行,另外,在歌唱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识谱视唱能力,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音乐知识。所以,在我国现在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即是歌唱教学。音乐启蒙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要想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首先要让学生喜欢音乐,对音乐感兴趣。在歌唱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的节奏、律动和情感,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歌曲演唱中,并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二、音乐欣赏的作用。
(一)构建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构建学生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过程中,其有效的一个方法即是音乐欣赏课。唱歌、技能训练、欣赏、以及音乐知识等内容,都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在我们之前的观念中,唱歌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小学音乐也是一样。小学生在心智上发展还并不完善,他们在生活中会不断追求美的事物。音乐主要是靠“听”来感知的,听其声,体验其情境,达到更高层次的身心统一,有种美的体验,从而逐渐提高审美能力,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赋予音乐生命的活力。
(二)扩大音乐视野。
由于音乐课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学到的歌曲也不多。有的歌曲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但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完善,因此,不合适当作教材来让学生唱,但可以让学生多听。除了学生自己会唱的歌曲外,通过欣赏还可以接触和熟悉其他更多的音乐作品。音乐欣赏的内容丰富多样,古今中外,各种体裁,多样风格的优秀声乐和器乐曲,在对音乐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欣赏中,让学生理解优秀的音乐遗产,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族音乐的语言,同时在学生们接触外国的优秀作品过程中,达到多方面音乐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的音乐视野更加广阔。
三、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的关系。
(一)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相辅相成。
小学音乐教育中,最普遍的教学形式即是歌唱教学。在歌唱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仅要教学生歌曲节奏、音准、旋律的掌握方法,还要教学生歌唱的技巧。欣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学生在欣赏优秀歌曲的时候,可以体验歌曲的演唱方式、特点、旋律、节奏。歌唱教学的前提条件即是欣赏教学,要想更好的进行歌唱,必须先学会欣赏歌曲。歌唱教学的主要体现是学生的演唱能力,欣赏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赏析音乐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小青蛙找家》的故事视频,以让小学生队这个故事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他们了解歌曲中歌词的含义,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歌词意义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故事的内涵。在歌曲教学中,可采取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的方法,首先老师可以用响板进行演唱伴奏,来模仿青蛙“呱呱呱”的叫声,同时,利用歌曲的韵律及节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欣赏教学是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因此,小学音乐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歌唱教学是欣赏教学的手段。
欣赏教学可以使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氛围更加愉快和活跃。小学生现在才刚刚开始认知世界,因此,老师在选择教学歌曲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学生心智的发展等,尽量选择一些节奏、旋律比较明快、愉快、清新,且符合小学生审美的歌曲,以便学生能体会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小小音乐家》这首歌曲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歌曲,以从儿歌中辨别各种乐器的声音,然后学生对乐器的音色进行模仿,接下来,老师给学生讲解有关乐器的知识,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演唱这首歌曲,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有机结合欣赏教学和歌唱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歌喉来抒发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三)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相互促进。
欣赏教学和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学手段,该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使学生的音乐潜力得到进一步开发。音乐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想唱出更好歌曲,必须具有较强的音乐鉴赏能力。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必须有机结合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例如,在教学《我和提琴》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现场演奏小提琴,并向同学们展示和介绍小提琴的构造,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提琴的表现力、音色等进行讨论,以使学生感受小提琴的魅力。这样在老师让学生学习《我和提琴》这首歌曲时,学生对小提琴便很熟悉,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效果。音乐是一门情感性的体验艺术,歌唱教学主张表演,欣赏教学主张体验,只有有机的结合欣赏教学和歌唱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现在小学教学比较注重探索,教师可以通过欣赏教学和歌唱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从而在音乐中寻找到美好和快乐。
(四)音乐欣赏效果。
根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精确性教学所造成的学生的想象力、全面性不同的程度失落,现代教育者提出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模糊教学法的探究”教学法。“模糊”二字是该教学法中最主要的特点,该教学模式最开始是由个体的主观的欣赏和想象,以自由的不确定的形式存在,然后通过学生思想的相互碰撞、修正、以及互补,从而对原有的想象和联想进行不断地完善,进而使个体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对音乐的感知。最后,在生生和师生之间求同存异,出现一种相对接近群体观念的对音乐接近理想目标的理解。有人对小学音乐欣赏提出了“六字教学法”,即在音乐欣赏课中,采取“动、趣、静、广、巧、深”这六种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音乐欣赏的效果。
四、结语。
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通过它也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和欣赏教学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歌唱教学和欣赏教学都是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缪艳.试论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j].黄河之声,,(8).。
[2]冯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若干问题浅析[j].辽宁师范大学,2012,(2).。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六
摘要:在计算机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教学已经为很多人所尝试,网络资源已经大大丰富了学校教学资源的范畴,网络上许多生动活泼的信息资料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开展网络音乐欣赏教学实在是一件普受欢迎,师生皆利的一种创举。
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生动活泼、最具有感染力的形式之一的音乐欣赏课,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在音乐名家名作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身心得到发展。音乐作为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依靠音符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蕴含着音乐家复杂的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思想感情,借此来影射社会现实生活。但是,对学生来说,音乐家使用的音符只有七个,如何解读蕴含其中的奥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创作的背景、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作品反映的`时代等内容,才能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音乐到底是怎样运用这七个音符来表情达意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水平。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无疑开辟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另一番天地。
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直觉的认知,还要注重情感的表现,更要注重理智的认同。而网络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和记忆的空间。更有听辩曲目、网上题解、名词解释、答案选择等活动项目,丰富了教学内容,了解了音乐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现代生活中,知识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鼓励创新与创造写入世界各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而这一切依赖于网络的发达与普及。网络作为教育传媒,庞大的教育资源储备,迅捷的传播速度,活泼生动的界面,给教学创设了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给师生教学提供了创造性的条件。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通过网络,按照预先的设计,构建出互动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首先对感兴趣的音乐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同时,学生借助网络通讯平台联系其他同学、教师,就自己不理解的某一问题展开探讨,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迅速而及时。最后,拓展延伸,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开拓思维空间,动手动脑,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制作、整合有利的学习资源,这一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如能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必将得到大大提高,增强了学习的勇气和自信。这样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们积极主动探究学习,获益匪浅。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解读,对音乐进行了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动态性的网络教学,迅捷反映音乐资讯。
网络迅速及时反映全球的音乐资讯,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点。作为音乐欣赏课,其教学也应当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点。网络资源是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内容,品种齐全,风格各异,特点齐备,从不同层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欣赏口味,完全可以说是一场网络大餐。
如欣赏圣-桑的音乐作品《天鹅》时,我要求学生,除了在网络上进行音乐欣赏外,还要借助网络搜索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查找作为作品主要演奏乐器的大提琴的音色,了解作曲家圣-桑的生平简介和主要代表作品。这样要求布置下去之后,教学内容立刻丰富起来,学生觉得有事可做,有知识可学。要求不分前后,这就比较灵活。这种开放、动态性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势。为了巩固教学的成果,便于学生以后方便利用,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个班级音乐资源库。丰富而全面、深刻而专业的班级教学资源库,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教师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由此看来,抛弃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大胆地利用网络音乐资源,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进行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参与体验、参与创造,无论对学生自己身心发展还是音乐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一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其潜力是无限的,创造的热情是空前的。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七
摘要: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主题,探讨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共享问题。首先结合当下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对民族地区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概述,并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对网络资源的应用及效果进行了说明,重点讨论了民族地区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网络资源。
作者简介:卓玛草(1984-),女,藏族,甘肃迭部人,小学一级教师。
我国的民族地区因为地理条件、教育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在教育改革政策的推动下,虽然有了显著发展,但是,总体上还存在诸多未能克服的问题,比如,教学中的资源问题,试验课程中的`设备问题等。所以,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剖析,重点讨论网络资源在民族地区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并将这些资源与新课改的要求相结合,有效地将其应用在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中。
一、概述。
通过网络资源、计算机、投影仪、电脑软件、电信通讯等的应用,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以丰富、多样、创新的形式,多元、有趣、直观的内容充实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采用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学环境的改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网络资源的特点包括传播快、易于学习、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资源丰富等。网络资源在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充实教学内容,给学生一种全新的视角认识世界,给教师足够的资源尽情发挥其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正所谓“一网在手,学遍天下”。这种教学资源的应用,可以改善教育环境,转变教学模式,拓展师生视野。
(一)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完善基础设施的配置,这需要电信通信、网络技术、计算机设备方面通力合作;其次,要求拥有一定的网络技术,不仅是资源的搜索,还需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相关程序的维护等;第三,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上,分享众多教学经验,扩大教育资源的点、线、面;第四,进行网络培训,使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设备,可采用远程培训的方式,也可鼓励教师自己摸索学习。
(二)改变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应清晰地认识到网络资源应用的问题。首先,应该将网络资源的搜索与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选择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课件的创新。可以通过网络作家、案例、典范文章的选择等,进行具体的语文教学课件设计。其次,需要改变教学主体,充分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师的引导能力。因此,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准,设计课程应注重高度与层次感,引领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发展。第三,制作课件与教学中,通过ppt、表格、图片、视频、影像资料、文字等展示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置重点、难点,并对细微的部分加以讲解。第四,在教学中,坚持系统化的原则,将小学语文教学投射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中,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一种探索,一种解决诸多“人生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的方法。
(三)合理创设情境。
以《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人教版)为例,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一些图片,配上文字,将其制作成教学课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设置好的幻灯片,注意把文字与图片相配合,并采用配音或伴读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学习的困苦、艰难,当图片显示孩子们的身影时,配上音乐、文字鉴赏,从而增加直观与形象感。其次,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探讨式教学的应用,充分利用课堂进行能力训练,课前课后培养其自我表达、阅读和思考能力;在该课的教学中,应配以充满希望的“快乐脸庞”,让艰难与希望、困厄与快乐相对应,突出对比,提高学生的敬佩之心,让其了解“珍惜”的真实意义;从课文教学延伸到情感深处,增加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印象与刺激,使其从学习中获得人生感悟。第三,采用课后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方式,通过网络搜索相关主题内容;播放《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等经典影片,让学生了解那些孩子生活困苦,但努力向上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水平。
三、结语。
在民族地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网络资源的共享,应完善基础设备配置,比如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的增添、网络线路的搭设、应用人才的培养,设计与新型的网络资源相适应的教学课件,改变教学模式,营造趣味性教学氛围。另外,还应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充分突显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利用资源共同享,创设情境,促进教学,从而推动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尕东草.浅谈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速读(上旬),(3):104.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八
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明显的创造性表现,尤其在绘画创作中,恰恰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从而更好地提高美术教学的效果,正是我们教师所执着追求的。
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
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设计得活泼多样,使学生始终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画面的不断变换产生栩栩如生的感觉,可以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地调动学生感官,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现代电化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和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同时采集、编辑、存储和显示文字、声音、活动影像、图形、图片等资料,并将它们进行有机地结合、加工、处理,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也为以往教学中有些难以讲解清楚的概念给以本质的揭示,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技术带进了信息时代,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的内容。
一年级《小鸟的'家》一课,在课的导入部分,先请学生听鸟叫的声音,再看鸟的画面,声、像结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并引出课题;再以一组动画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动画中先出现小鸟的巢,接着在巢中接连出现三只小鸟,然后鸟妈妈从远方飞回来,随着鸟妈妈把虫子喂到小鸟的嘴中,学生们不由得开心地笑了。笑声过后,教师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出现了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鸟巢的图片,从学生熟悉的麻雀、家燕、喜鹊的巢穴,概括常见的鸟巢的基本形,以圆形的和碗形的居多,再扩展到同样是圆形、碗形巢穴的、其它生活在水塘边、悬崖上等不同环境的鸟的巢穴。在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鸟巢之后,再在屏幕上出现各种有趣的鸟巢,如:灶鸟、园丁鸟、缝叶莺的巢穴,开阔学生的眼界,进而启发学生想象老师没有介绍到的鸟的巢穴,还会有什么样的?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形成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自主决策,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电脑画笔的帮助下,创作一幅《小鸟的家》,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的知识有机地延伸、扩展。
[1][2][3][4]。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九
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需要教师对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做正确的引导,以及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从而解决音乐欣赏课学生不感兴趣的难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多听是关键,但不能麻木的听,要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的、各种风格的音乐;在平时要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积累;听懂音乐的语言,正确理解把握好这些表现要素、表现手段,这些符合音乐的表观语言。在教师对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做正确的引导的问题上,本文介绍了多媒体式、座谈式、创作式、表演式这四种效果不错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在把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注重音乐作品中的“情”,挖掘音乐作品中蕴涵的哲理这三个音乐欣赏教学的着重点上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今的中学音乐课中音乐欣赏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经过实践大部分音乐教师都发现学生很喜欢音乐,但是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却不是很大。很多学生常说:我很喜欢音乐,但就是听不懂。那么怎样使学生听得懂音乐呢?怎样上好中学的音乐欣赏课?我想这就涉及到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的欣赏音乐这两大问题。
音乐是最富于想象的艺术,较之于文学和绘画,它既无法运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生动的描述,也无法用丰富的构图、色彩等进行直观的再现。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只能凭借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组织结构形式展现现实世界的各种运动。人们在倾听这些旋律、节奏、和声等所共同组成的音乐作品时,不仅能领会理解一定的艺术形象,而且还能产生种种丰富的联想和各自迥异的感受。音乐欣赏教学,正是基于音乐艺术的这一审美特征,而致力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以音响的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结合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欣赏音乐一般可分为知觉欣赏、情感欣赏和理智欣赏三个层次。所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同样一首歌曲,由于人们的音乐素质、生活的经历、社会环境知识层次的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法主行诱导,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兴趣,不会茫然,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就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对音乐的节奏、速度、调性、和声等因素的感知的基础上,获得于音乐作品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换言之,音乐欣赏教学发展的是人的情感体验能力,培养的时人的联想、想象、创造能力等。
在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上,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多听,是学生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欣赏音乐也是这个道理,听的多了,慢慢地就会听懂。也许有人会疑问,我听得也不少了,可为什么还听不懂呢?其实,听懂音乐也是有一个过程的。现在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音乐,但如果问他们,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有什么主题,听了有什么感受时,绝大部分同学都回答不出来。多听,不光是数量上的,还要从类型和风格这方面去考虑。有的人听的音乐也不少,可若是从类型和风格这方面来说,就太狭窄了。这里包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学生欣赏音乐的范围,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的、各种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不但让学生听中国的,传统名曲,如《二泉映月》《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等名曲,还让他们听外国的及现代的传统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及贝多芬的《命运》。何占豪、陈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名作。科普兰说过:“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固有的品质,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智力练习而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去听。”慢慢地,学生喜欢听了,并且逐渐能听得懂了。所以,多听、多欣赏,是让学生获得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
二、让学生多掌握音乐欣赏地基本知识。
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使欣赏者了解音乐的外部音响形式,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欣赏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
有的学生在教师讲一些有关于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时,经常不认真听讲,认为这些知识不重要,而且认为这些枯燥乏味。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知识会妨碍乐趣,最好不要了解任何技巧方面的事情,要是他们熟悉了音乐的“规则”,其实一个人如果只从感官的观点去听音乐,学生充其量只能接触到其中声音的材料。作曲家根据规则有计划地处理声音材料,才能将他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假如聆听者不懂这些规则,他便永远不会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不懂的音乐的原因,这并不奇怪,不是他的耳朵或听觉神经不能接受及传递音响信息,而是缺乏理解音乐、辨别音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说明了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知识和了解过程,要求不学习而知,那时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在日常的音乐欣赏课当中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听懂音乐,应该具有欣赏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逐步具有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且要求越多越好,越深越好。
三、学生懂得音乐浯言。
音乐欣赏要了解音乐的语言,就犹如能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光知道感受,情感的抒发和渲泄。但你说不出道道来,理不出头绪来那也只是孤芳自赏。因此我让学生懂得些音们要教会学生一些音乐的表现语言,音乐语言如何表达呢?如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期、音色,还有式结构和声、织体等都是他们的表现要素和表现手段,音乐之所以会让我们为之一听惊,正是因为有这些要素和表现手段在其中充当主要角色。所以我在教学中除了对旋律,速度、节奏、和声等方面重点介绍体会和感悟外,对于音色了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学生对音色辨别不出来,中外不分,西洋乐与民族乐混为一谈,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出现的一些乐器逐一作出比较和分析,让同学们既能够听到乐器,还能说上名称,各自乐器的声音仿佛描写什么都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如:小号,我喜欢用国歌来打比喻,那嘹亮,高亢具有号召力的声音。
长号:常体观在悲哀的音乐中(如哀乐声中的长号,声音低沉)。长笛:清新、明朗、幽雅的声音,如{梁祝)的引子和结尾那种鸟语花香的感觉,通过这样反复的对比和示范性的表演,学生们很容易接受这种乐器的声音,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我看来,一部作品,如果你不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听不出这是什么声音,那种音乐的联想就不会很丰富,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就很难正确把握。
只有正确理解把握好这些表现要素、表现手段,这些符合音乐的表观语言,才能更好、更深刻地欣赏作品。
一个人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音乐欣赏也是这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有计划、合理地安排欣赏内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小型到大型,随着曲目的积累,学生欣赏水平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音乐欣赏教学的四种模式。
(1)多媒体式:音乐虽然是听觉艺术,然而在音乐欣赏中如果能结合视觉功能,发挥通感作用,创造音乐情绪,则能激起学生很大的兴趣。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力比使用听觉媒体其注意力要高,如果两者结合,效果肯定不错,在歌剧、舞剧等欣赏教学中尤为见效。
(2)座谈式: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作曲家创作每部作品都希望听者能够通过他的音乐产生同感,然而每个人的感受能力不同,所以每部作品给予每个学生的感觉会有差异,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会有出入。如果教师直接介绍、分析曲式,强迫学生找到原著的感觉,学生不容易接受。座谈式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这种现象。首先,座谈式可把学生的座位改为围坐式,改变了往日的听众位置,心里压力减轻,易畅所欲言。
(3)表演式:音乐欣赏如果能现场表演,感受则会更直观。例如:类似《春江花月夜》这样的民乐古曲,教师可现场演奏根据此曲改编的钢琴曲,让学生体会不同演奏形式的不同表现手段和风格。另外,像中外民歌欣赏、戏曲欣赏等有机会都可利用有特长的学生来现场表演来完成。(4)创作式:中学音乐欣赏中的创作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些理念的记忆,强化理解。
综上所述,其实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并不是很难,关键是我们有没有从实质上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能尽量做到以上几点,我想上好中学音乐欣赏课这能难题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十
摘要: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承担着教学设计的任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转变教师的角色,从而对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试图从新课程的角度阐述现代教学设计的新理念。
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教学设计要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教学设计的对象是人,其设计的主体也是人,而人是最为复杂的、最难以把握的,同时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因此,教师需要有统揽全局的能力,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宗旨。
一、传统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课程观中,课程内容规定着“教什么”,而教学则负责“怎样教”,课程与教学的界线泾渭分明。课程内容由政府和学者专家制定,教师的职责是踏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少有机会发挥教学自主性,只能跟在课程计划的后面亦步亦趋,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表现在:
(一)重教材,轻学生。
传统的教学设计特别关注结论的记取,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要获得的结果;教学的过程是指达到教学目标或获得所需要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传统的教学设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于是,教师习惯于将知识嚼烂后喂给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这种教学设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
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观。
现代课程观与教学观认为,课程与教学二者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有机整合的关系。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美国学者塞勒(jgsayloretal)等人做了很好的比喻(有三个,这里只举一例):“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做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要求来测量的。”从这里看来,“教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怎样教”,但教学在课程面前还是能有所作为的,因为课程的实施依赖于教学,课程实施的程度取决于教学的水准。同时,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开发者的新观念,另外,教师本身就是一种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这些优势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是大有作为。
(一)教学设计的系统观。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生态系统,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这四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犹如一条“食物链”,必须全面地考虑四因素在系统中的作用,而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或两个。因此,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对这个生态系统的设计,教师要用系统的观点审视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设计要同时考虑到这四个因素,从而导致了教学设计更趋复杂。教师要从单纯设计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设计,将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于是在课程这个“生态系统”中“充满了意义、理解和‘交互主体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以交往互动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在沟通中,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来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设计系统观的理念中,教学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在教学设计时还要关注到“生态系统”中的物的因素,如学习材料的选择、教学环境的控制等,因为这些客观的因素同样会影响到教学过程。教师要真正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来设计,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实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二)为学习设计教学。
“为学习设计教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来的,这也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当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也就要相应地对教材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进行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新认识和新成果,因为不仅学生,而且教师的心态总是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发生变化,同时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处理在教学设计未曾预料、也无法预料的“课堂意外事件”,如果强行按照原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为学生任何一个思想的火花都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苗;如果任何一个课堂中生成的东西,教师都要顾及到,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教师需要更多的教学机智以应对这种局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说,“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教师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性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现代教学设计不能无视、忽视个性的存在。因此,教师教学是应“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部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艺术了。’(布卢姆)”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认真考虑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并重。
新课程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课程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阶段,教学设计虽然对教学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教学设计,但在教学过程中又不可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流派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十一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中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存在诸多重难点知识,高中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认识较少,因此在教学中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就高中生物中关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个体层次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个体层次;生命系统;整体性和稳态。
在高中生物必修的教材中提出有关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方面的知识,生命系统的中的细胞,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而生命系统中各个层次都有紧密的相连,是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为加强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对生命系统进行正确的认识?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相关研究和探讨,促使学生能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
一、教材内容特点分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提到了关于分子与细胞的概念,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内容呈现在第一章,为学生学习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但由于学生关于微观生物的认识较为浅薄,且这章内容中含有大量概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学生对内容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生命系统的相关内容即是从细胞到生物圈的内容,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活动的主体,以细胞构成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核心概念,是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必然的要求。学生对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原在初中时有所了解,对器官,组织以及系统有大概的认识,但是由于初中生物不在中考范围内,初中生物不在学习重点范围,因此学生对于生物课程中生命系统的认识不全面且没有深刻的了解,而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在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自主学习对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进行简单的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实例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组织,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则是由细胞组织组成的能够协调配合的器官或系统构成活体生命,例如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龟等。个体层次是生命系统的局部,生命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生命性和整体性[1]。而生命系统的稳态则是通过生命系统的内部与外界环境产生信息的流动过程,在动态变化中保持内部组织的平衡,也就是动态平衡性,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利用生命系统内部存在的自我调节机制来维持自身的稳态,从而达到生命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物质交流以及信息传递,在个体层次中一般是动植物这类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生命系统的稳态是保持生命系统独立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生命系统中的各个层次都具有稳态,都与外界的环境产生交流和信息传递过程,发挥生命系统整体性的功能,因此,总的来说生命系统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稳态,使生命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动态平衡。
二、高中生物有关知识具体的教学措施。
(一)将加法与流程图进行结合,提升学生对生命系统的了解。
由于高中生生物知识结构较浅,生命系统的相关知识具有复杂性,且含有多种概念,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到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和稳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中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教材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命系统不同的`结构层次与功能,也就是从细胞到生物圈的有关概念,通过加法教学,为学生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流程图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的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深化[2]。生命系统中的内容概念较为抽象,而细胞层次又是微观生物,且各个层次的生命系统能够都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直观形象的将概念能够展现出来,加法的教学方法是将图文结合,彰显不同概念层层递进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具体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前适当的设置引言,通过多媒体创设生物圈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自然环境下不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可以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例如池塘,青蛙,蝌蚪,流水,以及水中的微生物等,根据准备的这些课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流程图有大概的了解之后通过加法教学,例如池塘是一个生物圈,青蛙,蝌蚪等是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而这些个体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一个生命整体,其中个体还等同于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而由池塘,青蛙,蝌蚪,流水,微生物等构成的生态系统则等于无机环境,包括空气,温度,水等加生物种群,生物种群又包括植物种群,动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群等利用加法原理对生物中的概念进行认识和了解。
(二)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学生对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稳态的理解。
生命系统中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得以体现,人体组织各个系统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中,通过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这是个体层次具有的一种稳态。人体中细胞,组织,器官,系统这几方面中任何一部分的失衡都会导致个体层次发生稳态失调,而人体产生疾病则是由于内部环境失衡导致个体层次的稳态失调,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冒发烧等疾病都是人体稳态失调导致的后果,其中人体的稳态失调也与人体内部结构的组织系统有关,通过观察医院相关的检验报告分析人体内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例如人体内部细胞发生病变后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造成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个体层次具有的整体性特点[3]。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减少抽象知识与学生的距离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准确把握。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高中生物中有关生命系统这节知识是客观抽象的,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设计相关实验,构建数学模型,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抽象的生物知识概念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知识结构和经验来对此理解,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把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是关于生命系统的内在环境变化及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决定,并且生命系统是不断产生动态变化的,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构建设计模型与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使生命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内部环境能够直观的展现出来,促进学生对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和稳态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通过开展生物实验,在显微镜和相关生物仪器设备下观察青蛙的内部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在静态与动态时发生的变化,以及在捕捉蚊虫时神经系统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此外,在生命系统的教学中还应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可以直观的显示出个体层次的动态变化与调节机制,用数学模型的相关数据表明生物规律,了解个体层次的变化与稳定,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来收集相关资料数据,考察资源的合理性与可行性[4]。还可以进行生物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个体层次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整体联系,以及个体层次中各个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动态变化的平衡稳定,促进学生对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的认识,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生命系统是不断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流的过程,并在不断地变化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平衡稳定,也就是说生命系统是具有稳态的。由于生命系统中的个体层次又可以独自成为生命系统,且生命现象与自然界其他物质现象不同,具有独特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个体层次的整体性与稳态,让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且有利于学生对微观环境的观察和思考,从多个角度认识生命系统,在宏观和微观中加强生命系统的联系,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且用有力的数据体现了生命系统的整体性与稳态这一概念,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由于高中生物中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概念较多,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生物基础较差,且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知识较为抽象,因此在生物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个体层次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传递与能量转换并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系统稳态。这是生命系统的本质规律,让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的相关概念,丰富了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拓展视野,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3]赵占良.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特点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编写高中生物选修课教材重点思考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1,07:46-48.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十二
一、农村学生情况:
从初一的语文教学和测试情况来看,我班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优生少,差生多,优秀率和及格率都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仍处在朦胧状态,学习习惯也比较差,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没有能够形成,上课也有一些学生常开小差,不太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但也有少数学生情况较好。有三五个属于无能为力型,所有的科目都是在混日子,语文也不例外。有1/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认真刻苦,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不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有l/2的学生属于鞭策进步型,此类学生平时能够配合老师的教学,但自觉性和稳定性不足,课堂喜欢享受欢乐,他们希望有好的成绩,但好逸恶劳,怕吃苦受罪,不愿付出劳动,上课时而认真时而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尚有十多个学生属于不思进取型,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差,他们或偏向其他科目,不理语文,或根本对学习毫无兴趣,需要老师再三教育才能勉强完成作业。
二、学生思想方面:
该班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但由于仍然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但在老师的严格督促下尚能顺利过关。本班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有1/3左右比较自觉学习,他们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能主动自学其他有关的东西;由于孩子年少的天性,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就不太自觉,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完成,以保存自己的自尊心不被同学取笑,但有时不能做好准备工作,或者很难自我协调好各科目之间的关系,导致在语文方面拖拖拉拉,上课时也比较爱讲笑和开其他小差,在家追看电视,完成作业的质量较差,有的还不能按时完成。但是只要严格要求,他们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三、教学目标及能力方面: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记叙的有关知识和新闻的常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有形义。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费得体,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文体方面,本学期以训练记叙的能力为主。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以下措施:
1.首先要从思想上扭转学生以往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多动手,动脑的优良习惯,堂上精讲多动。
4.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5.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6.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7.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8.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9.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10.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11.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2.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3.实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4.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重点作业多加评讲。
15.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6.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7.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8.课前三分钟演讲,包括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智力造句等,锻炼表达能力。
19.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20.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21.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23.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24.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25.继续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多增加一些作文和散文之类的东西。
五、培优辅差计划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化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和较强阅读、写作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定目标: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辅差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成绩稳定在80分左右,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阅读和写作)。
定内容: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散文化倾向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作层次,同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辅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作文至少能写得出。逐步提高差生的写作水平,可先布置他们摘抄。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差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主要措施:
1.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顾及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十三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极强的综合性。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等各类艺术与戏剧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促进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强的作用。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其中一种教学形式,如果将戏剧融入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中,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可以在这过程中逐步的形成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儿童戏剧。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因此为了利用戏剧的形式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所进行教学内容必须容易受到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并且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语言和风格方面,都必须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同时,利用戏剧的形式进行音乐方面的教学,有利于促进音乐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善,对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1.将戏剧带入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重要性。
1.1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合。由于戏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剧场性、综合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并且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戏剧与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等各类艺术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十分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时,如果将戏剧融入到教学之中,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够使其获得表演等方面的艺术熏陶,有着重要的作用[1]。
1.2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修养的发展。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由于是对于新鲜的事物,有利于帮助学生促进自身注意力的集中。因此,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时将戏剧元素融入其中,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集中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之中,推动自身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并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地帮助。
2.将戏剧与小学音乐欣赏课堂进行结合的方式。
2.1做好音乐欣赏课堂方面的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视野能力的扩展,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戏剧的播放,而且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戏剧内容进行理解,可以为学生们播放主要关于儿童方面内容的戏剧。例如,为了帮助学生们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学生们播放经典的儿童歌舞片《绿野仙踪》。《绿野仙踪》讲述了美国堪萨斯州一个小姑娘多萝西,由于意外的出现而被龙卷风被带入到了魔幻世界,并且在“奥兹国”经历了一系列冒险后最终安然回家的故事。起初是由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创作出来的,后来于1939年被美国米高梅公司改编成了一部歌舞片形式的电影。因为是歌舞片,所以影片中拥有大量的歌舞片段。不过由于歌词内容浅显,简单易懂,如果将这部影片给小学生们观赏的话,不仅不会造成无法理解的现象,同时也会被其中的四人组的友谊深深的吸引。通过这部影片,不仅让学生们听到了优美的歌曲,同时也会被其中温情、真实、感人的画面所影响,从而给小学生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2]。
2.2进行戏剧的创编工作。教师为了帮助小学生们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戏剧创编方面的工作,让学生们根据自身对于戏剧的理解进行戏剧的改编活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提升,同时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也有着极大地帮助。而在进行戏剧创作改编时,必须根据小学生的能力特点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师为了进一步促进高年级小学生的发展,可以进行《大海,故乡》这首歌曲的改编。《大海,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中的插曲,创作于1982年,其中体现了人们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祖国的美好祝愿,拥有着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3]。而《大海在呼唤》这部影片中,其主要内容描写的是中外两代海员痛苦与欢乐的故事,旨在歌颂他们的美好心灵与国际友谊。根据歌曲和电影的背景,为了让学生们对于其中体现的精神能够更好的进行理解,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歌曲的改编时,为了突出其中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挚的感情,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恰当的改编,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对歌曲进行欣赏,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作为一种拥有着极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教师通过戏剧的形式帮助小学生促进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通过戏剧,有利于促进学生艺术修养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们更加热爱音乐艺术,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养成集体主义的精神,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雍婧.利用戏剧的形式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j】.科普童话:新课堂,(1)。
【2】黄馨慧.利用戏剧的形式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j】.戏剧之家横,2016(5)。
【3】褚艳玲.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4)。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十四
中小学在职音乐教师、音乐教研员。
二、参评时间。
2013年11月26日。
三、参评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欣赏教学课件的教学内容选择,必须是现行中小学使用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得脱离教材。
高中阶段:音乐鉴赏教学课件的教学内容选择,必须是现行中小学使用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得脱离教材。
四、参评要求:
1.课件的制作需体现新课程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对欣赏教学的要求。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合理使用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方法切实有效。
3.教学课件取材适宜、规范、科学、创新、体现学科特点;能够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使用、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能够体现出教师恰当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技术手段;制作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符合教学规律,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针对性强,内容完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件评比需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出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与合作性;体现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有创意,有特色,具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好。要具有完整教案的基本要素(教材版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媒体选择(整合的资源和技术准备说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结构完整,步骤清楚,文字简洁流畅,板书板图规范。
5.由于部分优秀课件将在网上共享,因此申报课件应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他人成果(资料的引用必须注明出处)。凡抄袭之作,一经发现,除取消参评资格外,将通报作者所在单位。
五、评选办法。
2.采取学校、县(区)、大市逐级申报参评的方式。在县(区)、大市评选的基础上,以大市为单位,遴选优秀的教学教学课件参加自治区评选。
3.报送的教学课件需刻在一张dvd光盘上。参赛教师将个人信息写在光盘外壳,教学设计、课件里不得出现教师个人信息。
六、报送时间。
各市、县(区)在层层选拔的基础上,于2013年11月26日前将报名表(见附件)及dvd光盘一式三份统一报至自治区教研室汪芳处。逾期不予评比。
七、评奖。
1.评比活动设小学、初中、高中3个组别,分别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本次欣赏教学课件评比不设优秀指导教师奖。
3.本次评比活动不收取评审费。
音乐欣赏教学论文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篇十五
随着近年来我们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对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在小学阶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在像以前音乐课体育课等综合学科的课就像是摆设,艺术教育也开始较好的开展,也取得了显着的成效。音乐课主要分为唱歌课和欣赏课,欣赏课也是小学音乐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单元都离不开音乐欣赏,是培养了小学生的音乐听觉艺术和乐感,审美艺术。而对于刚踏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我来说,欣赏课也是属于学习阶段,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边教学边学习,向师傅以及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一学期过去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就自己在音乐欣赏教学问题一些思考。
在新课标中,强调了在小学生中开展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气质,了解各个国家,各个名族的音乐文化,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全面发展。
欣赏音乐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音乐的美与不美,美到底美在哪里?孩子能从欣赏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从音乐的某些要素(乐器的音色、人声、节奏、速度、旋律走向等)对曲子进行全面的分析。还可以从教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和游戏中进一步体验音乐,感受快乐的音乐课堂,从而更加快乐的投入到学习中。
欣赏课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孩子根据聆听到的音乐发挥自己的想象,每个孩子对音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们能自由的想象某些音乐在他们心中所描绘的音乐形象,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来,在我上期的音乐教学中欣赏的一些缓慢的音乐,孩子们的感受就不一样、有的觉得像在森林里边走,有的说感觉像在家里边休闲,有的孩子说像看到了蓝天白云,有的孩子说感觉像在小溪旁边。所以说,音乐欣赏可以充分的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是音乐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虽然在新课标中专门对欣赏课提出了要求、但实际的教学中差距还是蛮大的、特别是乡镇学校、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存在着特别大的差异,自己也有一些朋友在不同的学校从事音乐教学,通过朋友之间的交谈能够感受到。在农村学校中,音乐课仍然是摆设,孩子们几乎不能上音乐课,每天面对的是语文数学、就在我班上转学过来的学生中,四年级了还没有怎么上过音乐课,可想而知,欣赏课就跟别说了,有些学校的教师几乎没有上欣赏课,跟着教材把唱歌的课上完以后就不在上了,找一些其他的流行歌曲跟孩子一起唱。忽略了欣赏课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当然自己也还在不断的学习怎么去上好欣赏课、就这学期而言通过参考一些资料,教案,和师傅的细心指导总结了一下的几点:
1.教师对欣赏课的内容要深刻理解。
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聆听曲子,寻找曲子创作背景、对音乐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曲子所刻画的音乐形象要明确,分清楚曲子的段落,从不同的特点去分析曲子的变化,从而层次分明的去欣赏让学生不会那么无目的性。把握曲子的整体的音乐形象。
2.给予学生想象空间。
在音乐中,美一定是来自于人对于人声的演绎或者乐器的演奏,从而引起人和声音的共鸣,有时候,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述出音乐真正的美,所以更好的`就是感受,多听少说。老师也应该给予学生空间,让他们进行一些想象,让他们来感受音乐所发生的不同变化,老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对音乐的内心真实感受。
3.体验式的教学。
4.强调欣赏。
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用讲故事的形式跟学生讲解,本来是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的去理解音乐,但这种做法却使我在教学中脱离了教学音乐的主线。一节课下来,故事反而过多的影响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浪费了更多听音乐的时间,音乐欣赏中的音乐是音响的艺术,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聆听欣赏为主线,应该把更多的的时间留给学生聆听音乐,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更多的时间去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在欣赏中能或得更多的收获,对音乐课,音乐欣赏课也越来越有兴趣。老师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适当的给予一些提示和指导,让孩子们也能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我在教学阳光下的孩子这一合唱欣赏的时候,过多的强调了合唱的专业知识,孩子们对音乐的欣赏反而很少,可能还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合唱的美,我会改变一些自己的上课策略,在欣赏课是,尽量给孩子们时间倾听,让他们真正的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图谱的利用。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对图谱的使用,不论是唱歌课还是欣赏课都在强调对图谱的使用,他能让孩子们更好的欣赏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和音乐旋律走向。也能通过图谱的方式更好的记忆音乐。在四年级上册的《乒乓变奏曲》中学生就可以通过图谱感受到音乐的高低变化,像乒乓球一样在不停的跳动。图谱的使用是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音乐欣赏是音乐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也会尽量注意避免过多说教式的教学,少说多听。避免过多的使用灌输的方式把音乐强加给孩子们。让他们能通过其他的方式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以上一些是自己到习之学校以来从事小学音乐教学以后的一些感受和收获,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师傅以及学校的各位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和理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7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