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加法和减法教案(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3 09:19:05
2023年的加法和减法教案(汇总12篇)
时间:2023-12-03 09:19:05     小编:笔砚

教案是教师体现教学思路和创意的重要方式。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选择应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相适应。这些范例教案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一

例题3,练习八4、5、6。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45。

+298。

()。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45。

+21918。

74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98。

+41415。

743。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进位)的加法、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退位)的减法和解决问题。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掌握了万以内数的意义、读写法和比较大小,掌握了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及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计算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多位数的加、减法;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

加法(2课时)

减法(3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重点

1、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3、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难点

1、理解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2、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3、灵活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三

小学教科书第33页。

1.本教学设计主要使学生通过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一、小组交流,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和复习,现在一段时间,把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

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得到8面小红旗的请举手。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紧接着出示“10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38岁,一种是大28岁。

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岁,因为爸爸长10岁,儿子也长10岁。

三、课堂。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四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6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本课教学是学生基本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整十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会相对容易些。新授内容的计算方法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运用旧知迁移,直观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算法和算理,便于学生形成口算技能,也是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奠定扎实基础。

可能会有教师提出:对于单元主题图在第一课时是否有必要进行认识,分析?

单元主题图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提供一条主线下的各种情境图,为各课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既有生活中情境再现,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也有知识间层次推进,从编排上来看:(发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写大字)两位数加、减;(剪五角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都离不开情境的支撑。单元主题图的认识是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高兴激发探究欲望。整体情境内容与第一课时关联不大。放在第一课时进行认识既有生活情境的素材支撑,也为后面课时学习奠定基础。

1.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体验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理解口算的算法和算理。

:课件、小棒、计数器

一、旧知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学习找准生长点

(课件出示)

(一)说一说。

1.10、20、30、( )、()

2.80里面有()个十,( )个十是50。

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拨一拨。

1.拨出8, 1个1个地拨,拨到10,再10个10个地拨,拨到40.

2.先拨出20,再20个20个拨,拨到80。

3.先拨到60,十位上拨去一个珠子是几十,再拨去一个是几十。

(三)算一算。(让学生做在练习卡上)

3+5= 2+7= 5+4

30+5=20+7= 50+4=

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汇报结果,教师给予鼓励。

三道复习题,对数的组成,数数、拨数、计算等知识的回顾,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对本课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计数单位“十”的强化。计算题的复习则是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数位不相同两个数,计算时方法有所变化的意识。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五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正确地进行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的计算。

2.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感受连加、连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构出连加、连减的模型。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4.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连加、连减》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再增加再减少的意义,并运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重点教学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在对比等活动中,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树立认真书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课件,尺子。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加、减法笔算。

1.出示计算题。

2.学生独立计算。

3.全班交流。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连加、连减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谈话引入: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小玲和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在农家乐参加劳动呢。你们看他们正在那里干什么呢?(帮李大爷家采摘南瓜)。

2.出示表格,收集有关数学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3.提取有代表性的问题。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谈论学生熟悉的农家乐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连加计算。

1.列式:28+34+22=。

2.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交流算法。(课件演示)。

4.比较以上三种方法,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一题。

(一)学生在黑板上算和作业本上算同时进行。

(二)集体讲评。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搜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三)连减计算。

1.课件出示例2中的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4.全班汇报,优化连减的竖式。(课件演示)。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二题。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运用知识,提高巩固。

(一)比比我最棒!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4题。

2.采用开小火车的形式讲评。

(二)小小运动健儿!

1.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3题。

2.理解题目意思。列式计算,并口答。

3.同桌互改.夸夸自己的同桌。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2题。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基础训练,使枯燥无味的连加、连减的计算变得有趣,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3.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六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1、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2、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学习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三个小组各做一题,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七

先教学笔算的方法,在掌握笔算的基础上,口算比较容易的小数加、减法。然后教学加法运算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在小数加、减法里仍然适用,并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教材在编写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不以既定的计算法则束缚学生,突出对计算方法的探索和理解。不求算法一步到位,适当展开了算法逐步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加强与整数加、减法的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包摄性更大的认知结构。

第二,练习数量比较充足,练习形式活泼多样,避免机械、被动、乏味的计算训练。提供学生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引起学生的注意;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较繁的加、减计算;利用验算提高正确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三,注重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除了解决购买物品时花钱和找钱的问题外,还有通过计算反映病人体温的变化情况、统计家庭里主要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计算水位高度、测量水的深度等内容,对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1.因势利导,设计算法的探究过程;由表及里,促进算法的完善发展。

学生在三年级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由于两个加数、被减数和减数都是一位小数,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并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认知矛盾,因势利导,逐步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1)例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列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应该把小数点对齐。

这道例题的教学安排是,先在小数加法中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问题,再向小数减法迁移。把小数点对齐不是教材和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联系已有经验,经过体会得到的。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是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计算。教材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算,预计可能出现两种列法,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着列,另一种是把两个加数的末位对齐着列。教材接着让学生研究“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这里不是凭“小数点有没有对齐”来评判哪个竖式正确,而是联系已有的经验,分析和体会哪种算法正确。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数量,4.75元是4元7角5分,3.4元是3元4角,4.75+3.4的竖式应该把表示“元”“角”“分”的数分别对齐着写,才便于相加。也可以从小数的意义进行分析,4.75是4个一、7个0.1和5个0.01,3.4是3个一、4个0.1,根据整数加法的经验,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着列竖式,最便于计算。还可以通过估计作出判断,4元多加3元多要超过7元,所以得数是5.09的那个竖式肯定是错的。学生通过上面的思考和交流,形成共识:要把小数点对齐着算。

在求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的计算中,还有一点也应引起学生注意:十分位上的数相加满10,要向个位进1。这一点可以从“10个0.1是1”得到解释。

例1的第二个问题是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这个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是一步发展。在学生认知过程上,从理解方法到独立进行计算,可以内化算法。教学这个问题,只要突出一点,即竖式怎样写。

(2)“试一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和或差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应该化简。

求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和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都要列竖式计算。“试一试”的第一个教学任务是巩固“小数点对齐”这个必须遵循的写竖式的规则,让学生独立计算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第二个教学任务是化简计算结果。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7.40元,小芳比小明少用1.10元,和与差的小数末尾都有“0”。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中曾经指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现在要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计算的结果。教学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计算的结果,如果小数末尾的“0”没有去掉,计算是正确的,不能仅以没有把小数化简而判定计算是错误的;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小数性质,把得数里小数末尾的“0”去掉。去掉的方法是,在竖式上把这些小数末尾的“0”逐个划掉。

(3)引导学生反思算法,构建计算法则。

在例1和“试一试”里,学生经历了两次小数加法计算和两次小数减法计算,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应该怎样算,还知道计算的结果要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这些都是他们在探索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总结算法。“试一试”下面的两个问题,先引发学生回顾反思,再通过交流形成法则。这两个问题不是简单地回忆“是怎样”和“要怎样”,而是寻找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的相同点,从“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的高度认识“小数点对齐”,把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推广到小数加、减法,并进一步加强对整数加、减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至于“小数计算的结果,要根据小数性质进行化简”是小数计算的个性特点,与整数计算不同。教材再一次引起学生注意,作为小数加、减计算法则的补充内容。尽管教材里没有呈现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事实上法则已存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里了。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这样的认识与方法,就是探索和创新。

(4)在“练一练”里帮助学生澄清一些认识。

第1题让学生在已经列出的竖式上计算,有两处要引起学生注意,一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数点对齐着算。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竖式是怎样列的?小数点对齐没有?为什么?二是7.56减4.56的差的小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少。第2题选择了学生初学小数加、减法时往往发生的错误,通过指出并改正错误,引起学生的重视。随着上面一些认识的澄清,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集中力量解决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因人制宜,允许学生选择自己需要的方式。

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2加以解决。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例2才开始,在前面已有铺垫。

(1)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

例1计算4.75+3.4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5”移下去,是算5+0=5,“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的。同样,4.75-3.4的百分位上是算5-0=5,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3.4的末尾添上“0”。这些可以添上的“0”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48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2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2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例2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2的竖式中,3.4的末尾有红色的“0”,并加了虚线框。这个“0”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3.4-2.65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3.4的末尾添上一个“0”。写出了这个“0”,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教材把“0”加红色,意在把精力集中到这个“0”上,着重解决两个问题:这个“0”是哪来的?这个“0”对计算有什么作用?把“0”套上虚线框的意思是,这个“0”一般不写出来,只要把它想在脑里。这是对多数学生的导向。至于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仍允许他们把这个“0”写出来,能防止算错。

“试一试”计算8-2.65,这是整数减两位小数,计算难度比例2大一些。教材让学生独立计算,应用例2中学到的方法。在他们计算时,通过大卡通的提问给予适当启示。如果有些学生把被减数十分位、百分位上的“0”写出来,要指导他们先在被减数个位的右下方点上小数点,再在小数的末尾添“0”。

教材要求“再选择两种物品,算出它们的单价相差多少元”扩大“试一试”的容量。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计算8-3.4、8-4.75、4.75-3.4等被减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不同的题,消化学习的新知识。

“练一练”里大多数题的被减数小数位数比减数少,让学生巩固并掌握新知识。也有少量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减两位小数的题,有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融合起来,既把新学习的计算纳入已有的法则,又充实了计算的技能。

练习八里的小数加、减法口算,是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些口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单元安排的小数加、减法口算题,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以后,进行的计算能够和整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或两位数的口算相衔接。第5题对小数加、减计算进行验算,要把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迁移过来。加法的验算一般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减法的验算一般应用减数加差等于被减数这个关系。

3.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向小数加法和减法扩展。

在四年级(上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学生已经理解了这些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内容,并能应用于整数加、减计算。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加、减法是不是适用?这是本单元例3和练习九第2题要解决的问题。

“同样适用”包括两层意思:同样存在和同样应用。例3让学生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列出算式以后,有些学生会按运算顺序依次相加,也会有学生调换加数的位置,另行组织相加的顺序。各种算法的最后得数相同,说明了两点:一是小数连加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把加数结合相加,计算结果不会改变。即小数加法同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二是各种算法的简便程度不同,依次相加比较麻烦,需要列竖式笔算。应用运算律使算法简便,只要口算。这两点共同表明,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同时存在”和“同样应用”的认知方式不同,前者是发现、验证,后者是迁移。教材把这两点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载体里,通过计算四个小数相加的和,既验证了存在,又体会到原有的应用经验可以迁移过来。这些都是“练一练”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础。

教学减法的运算性质也作了类似的安排。练习九第2题通过两组式子的算一算、比一比,发现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在小数减法里同样存在,因此,也可以用于小数减法的简便运算。

4.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体会计算工具方便了计算。

例4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教学过程大致分成两段:第一段以0.8为例,让学生在操作计算器的活动中,学会往计算器里输入小数的方法,体会到输入小数的方法和输入整数的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多按一个小数点的键;第二段是计算五种物品的总价和付出100元应找回的钱数。一方面熟练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另一方面感觉到用计算器算比笔算方便得多。

“练一练”里都是小数加、减计算和混合运算。像这些比较繁的计算没有笔算要求,都可以用计算器算。练习九第8题算出各次收入或支出后的余额,计算量很大,而且比较繁。这些练习都能使学生体会使用计算器的好处。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八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课件、小棒等。

(一)复习口算。

5+34=。

63+7=。

9+84=。

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习笔算。

32+6=。

5+43=。

24+61=。

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2.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页第3题。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九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一)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34+4= 5+32=

4+( )=66 60+( )=68

二、情境引入,初步体会算法

(一)结合情境图,了解信息 提出问题

1.小小图书馆(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一(1)图书馆开馆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呈现)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选择性板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信息完整把问题叙述出来。

(二)列出算式,对比分析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减一位数,第二题是减两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三)猜测结果,引发探究

学生互相说说算式结果。

教师追问:同学说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

(四)借助学具,直观感悟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帮助计算。

预设的方法有:

2.小棒操作,直观呈现过程。

3.计数器拨数,位值思想渗透。

(五)回顾交流 理解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过程,在算式中体现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由抽象向具象过渡。

三、对比感知,明确算理

(一) 简化思维突出重点(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课件把摆小棒和计数器拨数的过程动态演示,根据学具操作过程,课件出示算式计算过程。再次让学生感悟算理。

(二)回顾比较,认识本质

2.同桌交流,相互讨论,回忆操作和计算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和计数器操作过程中的捆数(几个十)、根数(几个一)及十位和个位的计算顺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区别,同时内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加、减。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来试试。(分组拨数计算)

78-5= 65-4=

要求:分为男生、女生两组,都先拨出“78”,男生组计算“78-5=”;女生组计算“78-50=”。汇报结果,比较两组分别是在什么数位上拨去珠子,再次明确算法。

(二)选苹果。(改错题)

出示苹果算式,判断各题计算是否正确。

同学们交流汇报,分析错因。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课件出示)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算法。

(二)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的“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师:从中任选2个数创造一个算式。根据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可能会有:

56+30= 56—30= 30+3=

56+3= 56-3= 30-3=

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口算。

最后一题是退位减法,为下节课学习做孕伏。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

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4页“和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1、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计算机和是8分,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2、知道看一幅图可以写出四个算式,并初步感知加感法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学习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看一幅图可以写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

理解算式的含义,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自主探索,动手操作。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出示蓝猫)。

()蓝猫: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蓝猫,听说一(2)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今天,我要试一试你们的本领。

2.同学们,蓝猫要试的第一个本领就是请小朋友们和老师对口令,合成8。

(出示卡片8的合成)。

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蓝猫决定带你们去参观游泳馆,想不想去啊。

1.教学例1:(出示)。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同桌交流)。

生:有5个小朋友在池中和3个小朋友在池边。

生:有5位男小朋友和3位女小朋友。

生:有7位不戴帽子和1位戴帽子。

2、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呢?

(1)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怎样列式?

(板书)5+3=(8)。

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给大家听听。

小朋友们们说的很好,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知道5和3合成8,所以5+3=8。

(2)你还能再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吗?

3+5=8。

说说这道算式里的3、5、8各表示什么?

(3)你还能提出问题吗?(先在小组里说说)。

生:一共有8位小朋友在游泳,其中5位是男小朋友,那么女小朋友有几位呢?

板书:8-3=()。

生:一共有8位小朋友在游泳,其中3位是男小朋友,那么男小朋友有几位呢?

8-5=()。

说说8表示什么?5呢,3呢?

3、比较算式,加深理解。

小朋友们看,根据这一幅图,我们一共可以列出几个算式?(很多)并读一读这些算式。

4.及时反馈:一(2)班的小朋友真聪明,一幅图就可以写出4道算式,真当蓝猫夸小朋友的时候,小白兔听到了,小白兔不服气的说:“这算什么,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道难题,如果你们能答出我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请看屏幕(出示54页试一试)。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闯过了小白兔的难关,蓝猫可高兴了,它想带你们去开汽车,踢足球。

1.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方法:说图意,列式。

2.游戏:摘苹果(每个苹果后面有一道算式)师出示苹果,指名回答。

生说算式,师板书。

师:读刚才的加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得数是8的算式。

师:再读刚才的减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8减几。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是8的加法和8减几。

55页第4题。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一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活动的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件、小棒、尺子等。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2.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的加法和减法教案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

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做“练一练”

1、学生按要求独立计算,并验算。

2、重点讨论7/12+1/4的计算过程,提醒学生把计算结果约成最简分数。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1、做第1题。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可以直接相加;而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由于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先要把它们转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也就是要先通分,再相加。

2、做第2题。

学生完成计算后,可以指名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都要先通分,再分别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做第3、4题。

指名读题后,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自己思考和计算的过程。其中第4题提醒学生根据要求的问题正确选择条件。

五、全课小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08229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