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通过阅读一本书,对书中的情节、角色、主题等进行思考和概括的一种文章形式。写读后感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既不过于主观情绪化,也不宜过于冷静客观。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蝴蝶飞读后感篇一
好书是具有吸引力的,一本好书不会沉淀,只会慢慢地吸引你的到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闺蜜给我看了一篇文章,是《如果可以,我选择尊重》,从此,我便注意上了这本书,开始读了起来。
这是一本优秀的短篇小说,叫《蝴蝶发夹上的眼泪》。这是一种篇幅短小的小说,可也能跟一般小说一样重现场景,个人形象、人物心理、叙事节奏。里面许多优秀的作者可以写出转折虽少,却意境深远,或转折虽多,却清新动人的作品,展现出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生活画卷,或曲折离奇,或险象环生,或嬉笑怒骂,或幽默诙谐。于是,阅读这本书,就成了繁忙学习生活中的点缀,紧张的学习增加了有效调剂,抹平了我微皱的眉头,扬起了会心一笑的嘴角。
这套“生活・认知・成长青春励志故事”短篇小说,每一辑都包括了“悟性”“创意”“想象”“品味”“风尚”“情愫”六卷,并围绕这六个主题,选取当代国内知名作家的精品力作,各自编成书,具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篇篇都耐人寻味。
读了这本书,有利于我们写作水平,提高阅读理解,也许就在你捧腹大笑、黯然神伤、泪流不止中悟出真理。
蝴蝶飞读后感篇二
朋友,请做回自己吧!——读《枯叶蝴蝶》有感美丽的蝴蝶,在繁华的花丛中,翩翩起舞。飞出花丛它停止了翱翔的姿态,却变成了一张如死灰颜色的枯叶,它的名字叫做枯叶蝶。《枯叶蝴蝶》向我们讲述了枯叶蝶因为巧妙的伪装,却给自己带来不幸的故事。读完了《枯叶蝴蝶》后,除了领略到了枯叶蝶的`美丽,我想每个人还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做回自己。
是啊,既然我们“有一对美丽和真理的翅膀,为什么要合上它们”,来装模作样地当一片叶子?为什么不大胆地展开你的双翅,展翅翱翔?为什么用虚伪的一面来对待别人?难道你就不感到自卑吗?难道你就不感到可笑吗?为什么人们都说只有孩子才是最真实的?因为人慢慢长大就学会了伪装,总是隐藏了真正的自己,活在一副想象下的完美躯壳中。与其给了别人良好的印象,却不能真正的活出自我,每天带着虚伪的面具,还不如摘下它以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生活,展示出独特的个性风格与魅力。有一句话可以将“枯叶蝶”们的疑虑打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其实只要你愿意展开美丽的翅膀飞到空中,你会不禁赞叹:“原来世界是如此的宽广与五彩缤纷。”我是不愿意做枯叶蝶的,那样的生活虚无缥缈。相反,如果可以,我愿做一只世上最美丽、最耀眼的蝴蝶,美的真实,美的清晰。
是的,我愿像作者说的那样:愿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做回自己吧,朋友!做回面具下的那个你!做回面纱里的那个你!尽情释放你的激情,尽情张扬你的个性!如果你自己觉得够真实,那就没有人会比你做的更真实!
蝴蝶飞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读了一个故事――《迷途的蝴蝶》,里面讲的是我初学写作时,因为过于自负,结果失败了,我就发誓再也不写了。后来有一天我在窗边喝茶,突然一只蝴蝶闯进来,它一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最后气息奄奄。我从蝴蝶身上得到了启发,降低了写作目标,重拾写作的热情,后来慢慢获得了成功。
放下书本,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只蝴蝶,它总是往高处飞,就不飞低一点,最后它气息奄奄的落了下来。
我非常敬佩文章的作者,他看到了这只蝴蝶不肯低飞,气息奄奄的时候就想起自己得自负,就想到自己的半途而废,自己就像蝴蝶一样。于是他赶紧改正自己的错误,调整好目标,后来获得了成功,这种行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都曾经听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的家门前有一座大山,出门不方便,于是他带上自己的家人去挖山。他的邻居对他说:“我看你别再挖了,等你死了也挖不完。”愚公说:“如果我死了,还有我的子孙孙来挖呀,最后一定可以移走的。”这个故事说明:只要我们一直去做,行动起来,梦想就会实现!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这只蝴蝶能够让你们抬起头,用眼睛看着自己的目标,然后前进。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只要去行动那就一定会成功的!
蝴蝶飞读后感篇四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很喜欢读伍美珍姐姐写的书,因为那都是她呕心历血的创作,今天,我又翻开了伍美珍姐姐写的故事,故事名叫《蝴蝶流泪在手心》,看了过后,我对伍美珍姐姐的书更加爱不释手了。
故事中的女孩原本有一个千万富翁爸爸,但却住在一个破旧的屋子,还被人使唤着,在开花的年龄没有一件花衣裳……。她是一个不幸女孩,但却幸运的.遇到了许多好心人,那些好心人都非常愿意帮助她,但自尊心强的她,选择了师范,不好意思别人的帮助。在大学里,她非常想念她的朋友,这天她来到水房,拆开了好朋友维利丹寄给她的信,不知不觉中她哭了……虽然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一点哀伤,但这个故事却是令人欣慰。它记载了一个女孩经历了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磨难,渐渐长大。看完书后,我久久不能从故事情节回过神来。
看完这个故事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小小的伤感,有的人会羡慕她,羡慕她有这么多人关心她,有些人会可怜她,可怜她的悲惨身世,但无论怎样,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不免有些欣慰,欣慰这个女孩在磨难中慢慢长大了。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每当我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会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懂了很多很多,我开始变得善解人意。总之,这本书让我改变了很多很多。
读完了这本书,我舍不得把这本书放在一旁,又一次翻开了这本书,看完后,我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蝴蝶飞读后感篇五
人仿佛是世界上的匆匆过客,持着单程车票,如烟花一般,灿烂时映入眼帘,燃尽时便被另外的美丽取代。难道这样我们就应该放弃那一瞬的`美丽了吗?不!尽管是短暂的,但也要坚守,也要有美丽的风景。我渴望宁静,但也不愿意失去原本拥有的!
“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即使水真的留不下痕迹,但鱼儿确实游过;即使天空留不下痕迹,但飞鸟确实来过;即使生命的烟花燃尽后消失在那遥远的地平线,但它也曾经灿烂过。生命的黑白在阳光下显得缤纷多彩,但黑色就是生命的本色,没有丝毫的装饰意味,“质本洁来还洁去”。
让生命的乐声在喧杂的尘世中响彻心扉,阳光会因你而灿烂。留下最真的,失去后也要坚守,笑着流出眼泪,即使不开心也要勇敢地微笑。相信只要你坚强,生命的烟花也会因你而永恒!
蝴蝶飞读后感篇六
文/jydfy。
主人公“我”
“我”与迈克西姆。
“我”与范霍珀夫人。
“我”与丹弗斯太太。
读《蝴蝶梦》总让我联想起一度传唱很广的《新鸳鸯蝴蝶梦》:
由来只为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
知多知少难知足!
只不过,在这个故事中,作为新人的“我”却无法笑,而作为旧人的吕蓓卡也并没有哭。
《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
故事中的“我”是一名真诚而又带着几分幼稚的青年女子,是贵夫人范・霍珀夫人的“伴侣”(实质是侍女之类的人)。“我”充满了同情心。一个名叫布莱兹的女裁缝因范・霍珀夫人在她那里做了三件上衣,想给“我”一百法郎表示感谢,“‘我’涨红了脸,窘态毕露,说什么也不肯收钱。”因为“我”能够想象到她“生肺病的儿子也许就躺在她身旁的沙发上,且益憔悴下去。我甚至想象出女裁缝如何眯缝着干涩的眼睛,穿针引线”。(第四章)。
然而,对爱情的憧憬又是一切青年女子不可避免的冲动。当遇到差不多可以做“我”父亲的迈克西姆(迈克斯・德温特)时,恋爱的冲动,很快让两人走到一起,并作为新婚燕尔回到美丽曼陀丽庄园。却总是生活在迈克西姆已故夫人吕蓓卡的阴影中。
吕蓓卡作为已去死的人,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现,但又始终是无处不在,甚至连她那条心爱的狗杰斯珀都时时在提醒着吕蓓卡的曾经存在。“它用鼻子嗅了一阵,发觉我不是它等待的那个人,于是就咕噜了一声,把头转开,又盯着炉火出神去了”(第八章),也就更别说吕蓓卡曾经用过的雨衣、曾经生活过的房间了。生活在吕蓓卡阴影中的“我”是痛苦的。为了走出这片阴影,“我”作了努力,却始终未能成功。直到在一个大雾天,有一条船在曼陀丽附近海域触礁,从而引出藏着吕蓓卡尸体的那条沉船,最终发现由于忍受不了吕蓓卡荒淫无耻的生活,而致使迈克西姆开枪杀死吕蓓卡,并伪装成吕蓓卡出海发生事故的真相。
对于吕蓓卡这种贵夫人放浪形骸的腐化生活,悠悠是憎恶的。她主张“男女之间的情爱是场游戏……找男人,那是因为觉得好玩!”(第二十四章)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荒唐透顶的。当悠悠看到她的情人费弗尔企图以“迈克西姆杀死吕蓓卡”为由,向迈克西姆敲诈勒索,无耻地讹诈“两三千镑一年的进款”时(第二十三章),悠悠真想呕心得吐出来,悠悠真正地替吕蓓卡感到悲哀。一个要求别人“把妻子拿出来与人共享”、信奉“面目姣好的娘儿们可不比一个汽车轮胎,俏娘儿们不会用就成了旧货。你越是跟她相好,她就变得越加妩媚动人”的无耻之徒,一个嗜好赌如命的家伙,又有什么值得喜欢的。从费弗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吕蓓卡无疑也是一丘之貉,看到她们或他们这些宝贵人士,在衣食无忧之后,对性的畸形的、变态的追求。
即便如此,悠悠认为,迈克西姆也无权杀死吕蓓卡。
也许是为了替迈克西姆开脱,作者安排吕蓓卡生晚期癌症,并向迈克西姆撒谎说怀了情人的孩子,以此要挟继承曼陀丽庄园,以激怒迈克西姆开枪,以求早日摆脱病痛折磨。然而,这并不能成为迈克西姆不获罪的理由,对迈克西姆不判刑是不对的,吕蓓卡毕竟是他开枪杀死的。在情与法之间,感情不能为犯罪者开脱。
倒是作为吕蓓卡忠实仆人的丹弗斯太太,却多少让人有些同情。在丹弗斯的眼里,德温特太太只能是吕蓓卡,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我”的到来,无疑让她感到万分的不如意、不习惯。于是想方设法地想让迈克西姆,让庄园内的所有人,受到吕蓓卡阴魂的折磨,最终在看到自己的一切努力失败之后,就放火烧了曼陀丽庄园,自己也随之葬身火海。
对于丹弗斯太太的执着、忠诚,悠悠倒是认为着实不易。
悠悠觉得,小说写得很有看头,曲折动人,悬念不断,丝丝入扣,层层推进,简洁精练,又能引人入胜,全无拖沓松垮之痕迹。小说创造的手法也是如此成熟,“我”与吕蓓卡,一个明,一个暗,一个虚,一个实,交错着推进,吸引着读者,感动着读者。无怪乎自小说问世以来,风靡一时。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晚九时半。
蝴蝶飞读后感篇七
今天,我读了《蝴蝶的故事》这篇文章。
它是这样写的:有一个孩子在院子的树上发现了一个透明的东西,就问爸爸,爸爸说:“这是蛹,它很快就会变成蝴蝶了。”过了两天,蛹破了个小口,蝴蝶慢慢地钻了出来,又过了几天,这个孩子又发现了一个蛹。孩子想,这个蝴蝶钻出来好慢呀,我来帮帮它吧,他把蛹弄破,可这一次,蝴蝶没有出来,蝴蝶只是静静的躺在里面。孩子哭着去找爸爸,问爸爸是怎么回事,爸爸说:“蝴蝶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才能钻出壳来,生存下去。你把它的壳弄破了,蝴蝶没有经过破壳而出的过程,没有经过锻炼,是生存不下来的。”
看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大自然创造的每一个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经过艰辛的奋斗甚至艰难的挣扎,只有经过苦难和困难的磨练,我们才能变得坚强、勇敢,才会走得更远。
蝴蝶飞读后感篇八
当梦结束,一切却还在继续。初识蝴蝶梦,黑白的粗糙纸张,记忆犹新;丹弗斯的狰狞面庞,历历在目。再识蝴蝶梦,是在银幕上遇见rebecca。
rebecca,这个充满东方浪漫色彩的名字——蝴蝶梦,是一部弥漫着阴谋和旖旎爱情的悬疑电影。
电影铺排的情节十分精巧。影片一开始,一个单纯平凡的女孩和一个上层社会的绅士坠入爱河。原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无奈事与愿违。新婚的庄园随处可见吕蓓卡的“身影”,废弃的房间、宠物狗、记事本、海边小屋、甚至是德温特为“我”擦拭泪水的手帕,全都印有“r”的标记。吕蓓卡过世已久,而”我“却时时感受到她的存在。
当真相一层层揭开,德温特的忧郁不是对吕蓓卡的思念而是对误杀吕蓓卡感到不安的事实袒露无遗,所谓的爱慕不过是为了维护尊严和荣誉的障眼法。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切都是自知患上绝症的吕蓓卡选择让自己生命的消逝成为德温特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设计的陷阱。三层情节,两条线索,环环相扣,令人拍案叫绝。
莎翁曾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有人认为吕蓓卡是一个倔强、勇敢、高贵、能干的女性,也有人认为她是轻浮、放荡和耽于享受的。尼采说过,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在我看来,吕蓓卡的堕落应是她强烈反叛意识的扭曲表达。
德温特因为吕蓓卡的姿色、头脑、出身、教养和气质与曼陀丽庄园相匹配,而与之形成政治经济利益结盟。表面上曼陀丽庄园的灌木丛、石楠花、画廊是吕蓓卡呕心沥血的杰作,实则是其对传统道德置若罔闻的人生态度。正如渡边淳一所说,诱惑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根据人的需求而产生的。
吕蓓卡生性刚毅,驯服烈马、独自出海、举办化妆舞会,更是将曼陀丽庄园打造成“全世界最著名的圣地“。可是实际上,试图忠于自我真实感悟的吕蓓卡深知没有爱情的婚姻只会是坟墓。为了实现本我的快乐,吕蓓卡左右逢源、迎合别人、漠视自己,将性当作发泄方式,置享乐于第一位。
在男权主义高度集中和妇女认知二极论根深蒂固的社会大背景下,吕蓓卡和德温特的联袂出演被称为“本世纪最成功的婚姻”。波伏娃说:“我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显而易见,被当作活体布娃娃看待的吕蓓卡就有这个勇气!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吕蓓卡不愿充当一个被忽视的欲望客体,采取极端方式的反抗就是她最后的自我救赎。
所谓的不忠永远只是一种报复。像是萨克雷笔下的蓓基夏泼和莎士比亚笔下的高奈瑞尔和丽甘一样,被客观化的吕蓓卡因为被抛入中上阶层而被闲置从而看穿了女性作为男性主体切割出分裂的一部分不能从束缚中脱身的悲哀。
影片结尾,火焰笼罩了整个曼陀丽庄园。而真相看似石沉大海,实则人尽皆知。当“我”迎着霞光离开时,“我”仿佛明白了:rebecca,这只美丽而丑陋、高贵而低贱、坚强而软弱的蝴蝶终究飞走了。
这一夜,“我”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
蝴蝶飞读后感篇九
小孙儿用稚嫩的手,清纯的目光,打着蝴蝶结,作者愿意用她一生的时间,让孩子把这个蝴蝶结扎好。孩子每次松开蝴蝶结,都不会放弃,要再来一次。所有的事情,当孩子第一次做时,都要让孩子慢慢去适应,慢慢来。而婆婆没有给孩子这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下文中的.王爱莲就是因为缺少慢慢适应的过程,而去带着自己的弟妹悄悄走向了死亡的世界也只有死亡会让他们解脱。林老师没有想过孩子们的感受,只是用他自己的的标准看待了所有的问题。林老师没有让孩子慢慢的来做一件事情,用各种残忍的方法教训学生,从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当学生们有一天认真上课的原因是因为害怕,不敢犯错,而不是来学习,那这些孩子就已经成为了老师的训练机器。
《蝴蝶结》这篇文章,对我的感受是对待一个孩子的成长要让他慢慢适应。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要慢慢地走,细细品味人生中的酸甜苦辣,要慢慢吸收。
蝴蝶飞读后感篇十
一放寒假,我就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尽情地遨游。《科学故事大王》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书爷爷》、《美人和杀手》、《第一步》、《玉液》等一篇篇短小精美的文章,令我忍不住看了又看,余味无穷。
《汉子与蝴蝶》是其中最感动我心的一个故事。一只美丽的蝴蝶,不断地用自己柔嫩的翅膀撞击着汉子的身躯,阻挡着他前进的脚步。这可真是令人费解的一幕。这可爱的小东西,它究竟想干什么呢?强烈的好奇心吸引着我一口气往下读。原来,这柔弱的“进攻”并不是侵犯,而是为了防止汉子踩死它的同伴——一只落在地上,奄奄一息的蝴蝶。
读到这儿,受到震撼的绝不仅仅是故事中的那位汉子,我的心不由为之而感动。这小小的生命,在身强力壮的汉子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的,或许汉子的轻轻一捏,就足以让它粉身碎骨。可是,这似乎丝毫也影响不了它对同伴的关心与爱护。多么善良而又可亲可敬的小精灵啊!多么值得称颂的爱心大使!不知为什么,我又想起了前几天偶然看到的一幕:星期天的下午,我在商店门口等妈妈买东西,只见两位中学生模样的大哥哥进来买奶茶。
其中一位拿到奶茶就快速地走出了店门,另一位见他没付钱,只好一边嘟囔着,一边很不情愿地付了钱。谁知,那位先出门的大哥哥不知踩到了什么,“啪”的一声摔倒在地。一只手还擦破了皮,流出了血。我正替他着急的时候,却看到那位付钱的大哥哥在一旁哈哈大笑,丝毫没有要过来搀扶的意思。当时,我的心里觉得很不痛快:这是朋友吗?朋友之间可以这样相处吗?如今,这截然相反的两幕情景在我的脑海中交替出现,我忍不住要问:难道受过教育的人类,有时候竟然连小小的蝴蝶都不如吗?当同伴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幸灾乐祸,袖手旁观,还是该伸出热情的双手,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相助?这个简单的问题,蝴蝶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故事,记住这一只美丽的蝴蝶,记住这一份温暖人间的伟大的爱心。
蝴蝶飞读后感篇十一
在图书馆的一排排书架间漫不经心的转着,眼神粗略扫过一个个书名,突然站住,定睛,《蝴蝶梦》,好美丽的名字,一本精致的小书,最近几日得功夫便读几业,虽读的不甚细致,但还是粗评一篇,毕竟我们结缘是如此偶然。
这是一本无须细品的小说,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她的小说因多以英国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康沃尔郡的社会习俗与风土人情为主题或背景,故有“康沃尔小说”之称。
在《蝴蝶梦》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颇有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卡的形象,虽然她在小说刚开始时就已经死去,却有时刻存在,通过女主人的感情色彩的变化,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她的形象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似乎是由这些活人的生活一点一点挖掘吕蓓卡的全面的性格特点,由小见大,吕蓓卡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畸形的婚姻,揭露了英国上层社会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尽及奢,势力伪善等现象,缠绵悱恻的怀乡忆久与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双重气氛交叠渗透,文章如剥洋葱一般一层层显示出真相,令人意外,也加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很可爱的一本书,像它的名字一样美。
打开《蝴蝶梦》的第一页,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昨夜我又梦回到慢徳雷山庄,这句话使我也融入到书中,我仿佛看见了美丽奢华的慢徳雷,周围景色是那么的优美,使人陶醉,使人无法自拔。
这是一本关于悬疑的书。
这本书写的是一位伦敦富太太的侍女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一位英国的绅士马克西姆,德温特。他们相处了短短的几周时间就决定旅游结婚了,我意外而又迅速的成为了慢德雷这个古老美丽而又庄严的新任女主人。
但是在慢德雷我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前任女主人留下的侍女丹弗斯太太总是陷害我,她总在我面前提起死去的丽贝卡,说她多么美丽,多么能干,她什么都不怕,是一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女人,很有胆识。我觉得我在也不怕她了,我在也不是她的影子了,她在也伤害不了我们了,而且马克西姆很爱我,着使我干到很幸福。
这本悬疑小说让我了解到作者通过丽贝卡的生活以及和马克西姆交易的婚姻,反应了当时英国享乐,贫穷,势力等丑恶的社会形象的揭露。《蝴蝶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一个人要是太敏感,太不世故,听着看着一些很平常的言词,就会从中辩出许多影射和挖苦的意思来。
到最后,到底是谁胜利了,是丽贝卡那恶魔般的笑容吗,慢德雷毁灭了,我和马克西姆恐怕也不是胜利者。
蝴蝶飞读后感篇十二
读《蝴蝶梦》总让我联想起一度传唱很广的《新鸳鸯蝴蝶梦》:
由来只为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爱情两个字,好辛苦。
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
知多知少难知足!
只不过,在这个故事中,作为新人的“我”却无法笑,而作为旧人的吕蓓卡也并没有哭。
《蝴蝶梦》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1938年。
故事中的“我”是一名真诚而又带着几分幼稚的青年女子,是贵夫人范·霍珀夫人的“伴侣”(实质是侍女之类的人)。“我”充满了同情心。一个名叫布莱兹的女裁缝因范·霍珀夫人在她那里做了三件上衣,想给“我”一百法郎表示感谢,“‘我’涨红了脸,窘态毕露,说什么也不肯收钱。”因为“我”能够想象到她“生肺病的儿子也许就躺在她身旁的沙发上,且益憔悴下去。我甚至想象出女裁缝如何眯缝着干涩的眼睛,穿针引线”。(第四章)。
然而,对爱情的憧憬又是一切青年女子不可避免的冲动。当遇到差不多可以做“我”父亲的迈克西姆(迈克斯·德温特)时,恋爱的冲动,很快让两人走到一起,并作为新婚燕尔回到美丽曼陀丽庄园。却总是生在迈克西姆已故夫人吕蓓卡的阴影中。
吕蓓卡作为已去死的人,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现,但又始终是无处不在,甚至连她那条心爱的狗杰斯珀都时时在提醒着吕蓓卡的曾经存在。“它用鼻子嗅了一阵,发觉我不是它等待的那个人,于是就咕噜了一声,把头转开,又盯着炉火出神去了”(第八章),也就更别说吕蓓卡曾经用过的雨衣、曾经生活过的房间了。生活在吕蓓卡阴影中的“我”是痛苦的。为了走出这片阴影,“我”作了努力,却始终未能成功。直到在一个大雾天,有一条船在曼陀丽附近海域触礁,从而引出藏着吕蓓卡尸体的那条沉船,最终发现由于忍受不了吕蓓卡无耻的生活,而致使迈克西姆开枪杀死吕蓓卡,并伪装成吕蓓卡出海发生事故的真相。
对于吕蓓卡这种贵夫人放浪形骸的腐化生活,悠悠是憎恶的。她主张“男女之间的情爱是场游戏……找男人,那是因为觉得好玩!”(第二十四章)这样的观点无疑是荒唐透顶的。当悠悠看到她的情人费弗尔企图以“迈克西姆杀死吕蓓卡”为由,向迈克西姆敲诈勒索,无耻地讹诈“两三千镑一年的进款”时(第二十三章),悠悠真想呕心得吐出来,悠悠真正地替吕蓓卡感到悲哀。一个要求别人“把妻子拿出来与人共享”、信奉“面目姣好的娘儿们可不比一个汽车轮胎,俏娘儿们不会用就成了旧货。你越是跟她相好,她就变得越加妩媚动人”的无耻之徒,一个嗜好赌如命的家伙,又有什么值得喜欢的。从费弗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吕蓓卡无疑也是一丘之貉,看到她们或他们这些宝贵人士,在衣食无忧之后,对性的畸形的、变态的追求。
即便如此,悠悠认为,迈克西姆也无权杀死吕蓓卡。
也许是为了替迈克西姆开脱,作者安排吕蓓卡生晚期癌症,并向迈克西姆撒谎说怀了情人的孩子,以此要挟继承曼陀丽庄园,以激怒迈克西姆开枪,以求早日摆脱病痛折磨。然而,这并不能成为迈克西姆不获罪的理由,对迈克西姆不判刑是不对的,吕蓓卡毕竟是他开枪杀死的。在情与法之间,感情不能为犯罪者开脱。
倒是作为吕蓓卡忠实仆人的丹弗斯太太,却多少让人有些同情。在丹弗斯的眼里,德温特太太只能是吕蓓卡,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我”的到来,无疑让她感到万分的不如意、不习惯。于是想方设法地想让迈克西姆,让庄园内的所有人,受到吕蓓卡阴魂的折磨,最终在看到自己的一切努力失败之后,就放火烧了曼陀丽庄园,自己也随之葬身火海。
对于丹弗斯太太的执着、忠诚,悠悠倒是认为着实不易。
悠悠觉得,小说写得很有看头,曲折动人,悬念不断,丝丝入扣,层层推进,简洁精练,又能引人入胜,全无拖沓松垮之痕迹。小说创造的手法也是如此成熟,“我”与吕蓓卡,一个明,一个暗,一个虚,一个实,交错着推进,吸引着读者,感动着读者。无怪乎自小说问世以来,风靡一时。
蝴蝶飞读后感篇十三
《课桌里的蝴蝶结》读后感谁能够说城市里面的小女孩儿都很高傲,很自私?谁能够说乡下里面的小男孩儿都不受人欢迎,不受人喜欢?谁又能够说城市里面的小女孩儿和乡下里面的小男孩儿都和不来,处处都不相让,看对方不顺眼?梦雪是一个落落大方,心胸宽广的小女孩儿。
自从那位“乡下小子”来到了她的班级之后,她被挤下了一直保持着的第一名宝座。我不禁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连自己的宝座都被那个“乡下小子”给挤下去了,非但不记恨他,而且还对他刮目相看。如果,那要是我的话,早就希望他上西天去了,才不会像梦雪一样这么的宽宏大量呢!梦雪从一开始的鄙视,到了刮目相看,最后,和他成为了一对非常要好的好朋友。这让我也欣喜不已,毕竟,我从来都没有交过一个男的好朋友。一个带蝴蝶结的发夹,还有一张小纸条,虽然一点儿也不值钱,但是这并不是能用钱来衡量的!这,不仅仅包含着梦雪的心意,还包含了梦雪对他的友好之心啊!读完了这一篇美文,尽管没有流下眼泪来,但是,我的心里一阵感动,身体里面的热血在不停地沸腾、翻滚着。是啊!在上海的中学校园里面,有不少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许他们的衣着没有我们上海学生的时尚,也许他们的零花钱没有我们上海学生的多,但是,他们身上朴实、真诚等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大家都应该带着一颗平等、关爱的心走近他们,发现他们的可爱。
不知不觉的,我又想起了我们班“金刚老大”——王致淳。虽然他很调皮,学习成绩又不好,但是,他的品质并没有坏到那种无药可救的程度。还记得上次的语文课,他读得那一篇课文可以算是很长的,但是,尽管他读得怎么不好,我们都非常的佩服他,为他鼓了鼓掌——够勇敢的!最后,我只想用一句名言当做结尾:“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蝴蝶飞读后感篇十四
枯叶蝴蝶,蝶如其名。当它安静时,便躲在树干上,阖上它的翅膀,隐身这一树枯叶之中。
枯叶蝴蝶为了保护自己,敛去了它所有的光彩,放弃了繁华的花丛,披上了一层枯槁的保护色,可惜拥有再高的伪装技艺,它终究还是落入人类的魔掌之中。
文章的最后两句:“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我愿这个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他们的真相。”更加使我受益匪浅。
其实,我们有时也如同这枯叶蝴蝶一样,也用那一层层保护色来伪装着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时期,是最善良,最天真,最真诚的时候。对待每一个人都想对待自己一样真诚,都用最美好、最真实的一面去与每一个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都开始变得虚伪,狡猾,就像枯叶蝶一样,用那枯槁、死灰般颜色的翅膀去掩盖自己内心的真诚。有些人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像一块十分圆滑的石头,不知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怕伤了别人?有些人隐藏了自己纯良的本性,选择了“唱白脸”,不知是不是为了免遭别人的欺负?有些人则将脆弱,小心翼翼地埋藏在心底,戴上了那无坚不摧的面具……但有些人却伪装成一副善良、好心的模样,好以掩盖那充满心计与恶毒的心。
此刻,我和作者一样,希望一切都以真面目相对,即便真相是丑陋的,那又如何?只要不是被谎言围绕着事实。我都愿意看到,愿意相信。
所以,天底下那些戴面具的人,把面具摘下来歇歇吧!用真实面貌来面对现实吧!用一颗真挚的心来感受这世间的人情冷暖吧!
我想,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以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世界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蝴蝶飞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反复地读一本书,我每次看都百看不厌。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蝴蝶落在流泪手心》。
这本书主要讲一个叫李函娟的女孩子,生活在一个家境良好的家庭里。可她的妈妈却不在身边,爸爸也一直在外面工作,不管她。只有一个看上去很讨厌她,其实很疼她的奶奶照顾她。后来,她爸爸破产了,逃了出去,又在外面去世了,奶奶也走了,她只好住到爸爸以前生意伙伴陈菲家里去。陈菲有一个弟弟,后来她与以小弟为首的三剑客发生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事,最后来到师范大学,独立起来的事。
我看了这本书后,深深地被它给打动了,也可以说是被李函娟给打动了。从她记事起,妈妈就不在身边,没跟爸爸一起生活过,还受其他亲人的羞辱,可她总是默默地忍受着,还有傲人的成绩。虽然后来被小弟欺负,可也没有很大的抱怨。而我呢。
妈妈几天前给我剪了头发,剪掉了很多。不过,不就是一点头发吗,剪掉了以后再涨就是了,可我却发了很大的脾气,还让妈妈明天跟我剪的一样短。妈妈没说什么,只是好声相劝了一下。过了几天,她真的把头发剪短了,虽然没有我那么短。现在我在想想,当初真是不应该呀,妈妈十一年时间为我付出了多少,只不过把头发多剪掉了一点,我却发这么大的脾气。李函娟她受了多少欺辱啊,可她也并没有说什么呀,比起她,这件事多小呀,我何必这么斤斤计较呢,不如向她学习,对凡事都豁达一点。
这本书使我懂得了的道理不止一个,我对它百看不厌,在以后,我再翻起这本书,也许还会沉迷在这本书里呢。
蝴蝶飞读后感篇十六
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往何处去?这个问题有无数种答案。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当心不再被想象与感官的幻象所束缚,那就是自由的起点。今天,我读了《蝴蝶.天堂.探险记》这本书之后,就更加觉得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本书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专家伊娃.伊博森的代表作之一,获得了英国聪明豆儿童文学奖金奖、学校图书馆杂志最佳图书奖、卡内基儿童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提名。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探险故事:玛雅,孤独而富有的孤女,渴望一个温暖的新家,却遇到了行径古怪又自私自利的远房亲戚,满心期待的新生活恍如一场梦魇;克洛威斯,漂泊困顿的剧团小演员,深切怀念英国贵族式的闲适与优雅;芬恩,神秘却变幻莫测的贵族男孩,不愿继承爵位,只想如林中的潘神,驾着独木舟在漂流中追寻梦想中的生活,却因而遭到追捕。
这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中的内容洋洋洒洒写了约300页,但这位英伦桂冠作家伊娃.伊博森静心构思了一个发生在亚马逊丛林的生命成长的故事,书中的人物告诉了我们:我们要勇于探险,大胆地追逐梦想,这样才会拥有我们那么美好的人生。
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一位计算机博士,他写了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内容,这篇文章讲述了他的那一生: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的他因家人离世,只好到外探险,去打拼,想追寻他的梦想。最终,计算机成为了他一生的事业与希望,成了一名博士,他的名字叫黄国平。他曾说过:“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人的一生总会有起点,只要你大胆地跨出第一步,大胆地追寻梦想,你肯定能成功,加油吧!
蝴蝶飞读后感篇十七
我觉得蝴蝶梦,胜似夜夜梦魇。丽贝卡绝对不愧为一个主角,她以死者的身份操纵着生者的命运——活着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她所摆布着,无论是忠仆、情夫、丈夫、甚至丈夫新婚的妻子,每个人都是丽贝卡手中的牺牲品——在她通往欲望和邪念的路上。因此,“我”永远生活在绝望之中,因为一颗单纯而天真的心永远无法想象这一切;但它们却这样暴露地现于眼前——真实与虚伪在此刻交织成一幅关于人性的阴森画卷:丽贝卡心中的那种欲望已经像火一般蔓延到了她崇拜者的心中,那些人不顾一切地膜拜着这些令人不齿的行为。一切似乎都暗示着悲剧,“我”依旧相信德温特先生能重新拥有庄园——直到最后,烈火燃烧在曼陀丽绝望的土地上;天空中,丽贝卡那狰狞的笑容还不时闪现着。杜穆里埃的写作目的实现了——这种场景无疑是难以释怀的、诡异的。它所揭示的那些丑陋全部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畸形的婚姻,家族荣誉至上的悲哀,敲诈,行骗。丽贝卡无时不刻地化作它们,来威胁尚在人世的人们——她嗤笑着光明,却也不知廉耻地嗤笑着自己的卑鄙。颇为戏剧性的是,她的胜利,恰恰是建立在自己俘获灵魂的绝望之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1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