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3:39:14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优秀20篇)
时间:2023-12-04 03:39:14     小编:曼珠

社会化是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趋势,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引用一些权威的资料和数据,增强总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分享,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一

台秀珍8,黄耀宇,李丹。

(河北工程大学a.组织部b.农学院c.科信学院,河北邯郸056038)。

摘要: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既与大学生个人主观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外界诱因有密切关系。矫正大学生不良行为,高校应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目标,建立预警机制,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着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高校正常的科研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做出全面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对策进行矫正,应是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所谓不良行为,是指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存在不良行为的大学生是指在校内外多次发生违反校规校纪、违反社会公德且在群体中表现较差的学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打架斗殴、恋爱观扭曲、个人履历造假、语言行为不文明等等。

(1)大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产生不良行为的思想根源。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起伏较大,好奇心强,虽然有一定的主见,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弱,自控能力差,易感情用事,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由于还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他们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认识不够,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意识欠缺。这是一些大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在政治思想因素。

(2)心理断乳尚未完成,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导致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不可否认,大学生的心理还存在一定的幼稚性,不能很好地处理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如同学之间的成绩之争、能力之争、人际关系矛盾等问题,会出现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如攀比心理、妒忌心理、报复心理、侥幸心理、冒险心理等。

(3)对大学生活的认识存在误区,是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认识根源。进入大学,部分大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期望值不高,错误地认为大学生活是清闲和自由的,不需要像高中那样刻苦学习了,可以舒服地度过四年大学时光了。在这种认识误区的作用下,他们将自己的天职――学习抛到了九霄云外,将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教诲忘得一千二净,取而代之的是整日流连于网吧之间,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发泄于充满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中,将自己对人际交往的畏惧转移到真假难辨的网络聊天中而难以自拔,从而导致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不良行为。

2.外界的诱因。

(l)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不良行为。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潜滋暗长和虚拟的网络社会带来的网络垃圾等。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和冲击,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助长了不良行为的形成。于是,出现了作业写不完,抄袭;考试过不去,作弊;论文做不好,复制;想当干部,贿赂;等等。

(2)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长在看到学生获得高分、考入大学时喜不自禁、志得意满,却恰恰忽视了这整个过程中学生道德意识的缺失。由于对子女的不良行为习惯多采取估息的态度,助长了大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

(3)高校道德教育的缺失,也是大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不良行为的日益“盛行”,足以说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多的是浮在表面的功夫,流于形式,没有深入,造成“知”与“识”脱节,有知无识。知是非却不知荣辱,知对错却不知善恶,或者“知”与‘行“分离,知道对却做不到,知道错却还犯错,致使“德育智育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使德行培养更多地沦为一种理性认知,缺乏生活化、具体化、行动化,从而难以对大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是比较复杂的,要对之加以矫正需要多方面的力量,而且要形成向同一方向努力的合力。

1.集全校力量,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实现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还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多渠道、多途径、生动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触动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观念。为此,必须强化教育实践,做到“四个结合”,实现全程育人。所谓“四个结合”,就是要通过全程实践和定点实践、外在教化和内在省悟、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结合,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其思想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明是非,知荣辱,把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实践,内化到自身,落实到行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行政干部管理育人、后勤人员服务育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育人的格局;要积极探索班级导师制、专业导师制、宿舍导师制等思想政治导师制度模式,对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把一些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用建立预警机制的方式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提醒和约束,是减少大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有效办法。这种预警机制包括横向预警和纵向预警两方面。横向预警由教务管理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组成。一旦学生的行为已有触犯校规校纪的倾向,并有可能向被处分的方向发展,应进行预先警示。纵向警示指某一类型的违规违纪行为在达到每一等级的处分之前,在程度还较轻的阶段进行预先警示。预警应用书面告知的方式进行,并应成为给予处分的前置条件。一般情况下,收到书面预警告知书后,没有哪一个学生面对白纸黑字的违规违纪的警示通知会无动于衷。学生为此增加了自律意识,学校也达到了管理的目的。

3.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大学生不良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虽然外在因素可能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因素,因此应当特别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只有人格健全,大学生才能冷静地面对和应付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诱惑,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前面分析中可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其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不适应状况和心理障碍,因此,在环境与挫折的反应上,较多地表现为消极性的适应或不适应的倾向,在行为上则表现为缺乏自律性。为此,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调解,从而避免由于心理失衡产生的不良行为。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的环境。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的行为形成的、以一定方式表达并反映大学生这一群体生活状态的一种共有文化现象,它反映大学生在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方面的特点,对大学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对校园文化进行积极引导,努力建设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文化,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其情操,增长其知识,发展其智力,矫正其行为,全面锻炼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满足其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在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中,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就会无处生根。

参考文献:

[2]吴军.注重大学生不良行为的预警和矫正[n].贵州日报,

-6-14.。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二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

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主要发展的趋势,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

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

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群体,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4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也非常多。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应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监管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自高.西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问题与预防措施研究[j].岩土力学,2013(10):307.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三

摘要:水利工程地发生的地质灾害问题,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地质灾害,会给整个水利工程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问题,相关的水利技术人员一定要从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进行着手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灾害预防的质量安全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预防。

1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大地之上江河纵横,流域面积超出1000km2的大江河就多达1500多条。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建成了约10万座的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比较好的防洪、发电以及航运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水利工程在带来极大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情况。灾害种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水库引发的地震;第二种是库岸岸坡稳定,而第三种为浸没问题。其中水库引发的地震是指水库在蓄水的过程发生地震问题,截止到现阶段,大约已经发生了100多例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水库水位实际的升降情况与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水库引发的地震造成的深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大于20km。而水库岸坡破坏的形式主要有塌岸还有崩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出现在平原或者是盆地的地区。

2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2.1工程建设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活动(比如进行坝基开挖、边坡进行开挖、人工的堆渣以及水库蓄水等)直接导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崩塌、滑坡、围岩坍塌、水库大流量渗漏、水库诱发地震、地基(或者是采空区)发生大规模的塌陷等情况。

2.2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比如暴雨、洪水以及地震等情况)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或者是地面塌陷等情况)。其中又以汛期洪水地质灾害的情况最是明显。汛期的洪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河岸出现冲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与洪水相关的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灾害。有一些水电水利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就曾发生河岸冲刷出现坍塌的情况,特别是在汛期的时候,如果导流洞或者是溢洪道进行泄洪,出口河岸以及下游河道经常由于冲刷掏蚀发生塌岸,从而形成灾害。

2.3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情况下都是地震地质灾害以及超标洪水地质的灾害,主要指的是所有的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区因为天然地震的'活动以及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影响从而引发的对人民的生命、人民的财产以及工程的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地震或者是超强的暴雨期间工程区遭受的崩塌、滑坡、滚石、泥石流或者是塌陷等自然灾害问题。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四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意.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fortun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适应期心理浅析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五

摘要: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网络空间是网络技术带给人类的奇异礼物,它是一个技术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cyberspace)。正是这一空间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开辟了第二个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曾断言的那样,“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不过,在网络社会中,同样会出现网下社会或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道德、伦理、侵犯等,而这些都归之于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名下。

关于失范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法国学者马里・居友从失范的正功能角度去理解,而我们此处的行文逻辑则是从失范的负功能开始,因为我们是将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看成一个社会问题,是偏离了社会常态后的一种纠偏行为,而不是着重论述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对社会产生的有利影响。渠敬东在总结涂尔干失范观点时认为,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指一种与正常现象相对的反常现象,是一种社会状态。失范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整合的病态征兆,是“社会在个体身上不充分在场”的结果。不难发现,失范始终与社会常态无法分开,偏离了常态且长期运行,便概之为失范。

一、社会失范、网络社会道德失范。

在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之前,必须先探讨社会失范的涵义。所谓社会失范,一方面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功能丧失,无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另一方面也指社会成员违背主导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这里将社会失范的定义放开了,以免把那些可能是重要的失范现象排除在外。规范瓦解与行为越轨是理解失范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失范行为”,及“行为失范”的解析,应当同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即失范是行为主体在其行为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既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等一般的社会规范,也包括规章、规程和纪律等组织机构的特定规范。行为失范的直观表现,在于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偏离了社会规范所预设出的“正常运行轨迹”。行为主体走向失范、作出某种失范行为这一事实本身,也可以折射出其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的一些偏失或缺位。

网络社会源于以计算机为结点的“物的网络”与以人为结点的“人的网络”的复合。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折射和反映,与现实社会共同构筑了当代人类社会。所以,网络社会仍然以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人的参与作为核心要素来运行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某种程度上需要参照现实社会的社会失范,这也是不断强调社会失范的缘由之一。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它指的是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所应遵循的特定道德准则要求,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地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道德偏差的情况。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行为是人作出的一类特殊的行为,它与发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失范行为,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两者之间的不同,无非是在发生的“场域”,和展现的形态上有所体现而已。所以,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参照系是网下的社会道德,以网下社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要求网络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上网者,当然包括大学生。

毋庸置疑,大学生是网络行为发生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成为时代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应用者和实践者,故而本文择选大学生群体来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以期对整个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起抛砖引玉之功效。网络社会孕育和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重铸了当今社会的许多现代意识,如,自由与平等、信息与共享、互助与奉献、自主与创新以及开放与兼容等现代意识和伦理精神。自由与平等是网络社会的初衷,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梦想和追求,网络社会一开始就是一个自由、平等和自治的世界,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网络社会滋生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却发人深省。

李伦在《鼠标下的德性》中指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交往便利和丰富信息的同时,网络行为“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人情隔膜、情感危机、道德权威缺失和人性异化等问题。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为网络时尚,困扰着网络文化的精神提升。信息崇拜、技术至上和工具理性导致人的价值取向的偏离。进人新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社会在给人类开拓生存空间、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难以逾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经济层面的;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人性层面的;既有法律层面的,也有伦理层面的。本文探讨大学生的网络社会道德问题,主要集中于他们比较习惯的网络场域,即网络游戏、bbs论坛和电子商务等,从中总结出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其一,虚假信息与信任的缺失。在诸多bbs论坛中,大学生群体一般不会公布自己详细、真实的信息,他们以匿名人的心态公布虚假的信息,尤其是在高校bbs匿名版聊天时,这种论坛连id账号都不再使用,每个人都是匿名的、陌生的,人处于最典型的“无标识状态”。这样,有了匿名性的遮掩,使很多信息发布者把bbs论坛作为发泄情绪、发布无聊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平台,诚信在这些大学生中荡然无存。大学生在bbs论坛中具有双面性存在,一方面在网络实名制要求下的bbs论坛,为获取一个id,他们必须公布真实信息且相信别人也同样会发布真实信息;另一方面,在高校bbs匿名版中,他们却借匿名将信任置于不考虑之列,道德的窘境在信息的真实与虚假之间客观地存在着。

其二,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加和对人起码的尊重的消失。网络犯罪行为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或以此传播虚假信息从而达到占有他人物品的行为,这种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自从1994年我国发生第一例大学生张男电子邮件诈骗案以来,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盗窃和诈骗的报道屡见不鲜。如哈尔滨某大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因英语成绩始终不及格,便产生了用人侵学校网站改成绩的念头。将“桂林老兵木马”程序植人到了所在大学的教务部网站中,将自己40余科成绩都改为80分以上。不仅如此,王某以修改一科大学生考试成绩要50元或100元的价格,先后为本校20余名大学生修改了成绩数据,共收取赃款13130元。大学生的网络犯罪使得彼此间起码的尊重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一即尊重在网络社会中消失,并且进一步延伸至现实社会。

其三,网络的崇拜与网络麻木。对于网络行为,很多人把它纳人技术分析行列,但是,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所以,必须从社会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网络行为。行为起码触犯了社会秩序的基础即安全。“正因为它(即安全)是从正常人的原始本能产生出来的,所以它可以看成是第一性的社会利益。大学生对于网络行为表示出的态度令人瞳目。

11月末,沈阳师范大学在沈阳市10多所高校中发起了“大学生网络文明抽样调查”,将3000份调查问卷发放到沈阳市的部分大学生手中,参与调查的包括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等各年级的大学生。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除上网时间、上网喜好等基本情况外,还毫不避讳网恋、网络色情、网络等敏感话题。关于网络的问题,表示崇拜网络的被调查者竟占到74.3%,但同时也有88.3%的被调查者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网上犯罪,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分析一个群体,关键是看其所行,而非看其所想或所说,网络在大学生中制造的崇拜氛围已经在大学生的行为模拟中表现得十分清晰,而网络作为一种危害网络社会基础的行为,大学生对其表现出的崇拜恰恰说明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网络麻木。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策略选择。

解决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必须与现实社会道德联系起来,因为网络中的行为个体扮演着双重角色,即身份制的人和匿名性的人,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既然网络行为仍旧是人的具有社会性的行为活动,那么,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下,人的行为活动都应当遵循一定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加以展开。

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形成虽然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但其关键还是“人”和“信息”的原因,其实质则是信息权利的异化问题。“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由网络技术衍生的一切问题既源于人又必须依靠人来解决。鉴于此,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1、强化技术设里。

网络社会是由高技术、高智能的互联网加以支撑的,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网络。故而,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而我们非常清楚,有关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条例等的制定和出台,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铺垫,因为,如果技术上无法获知和确认网络行为由谁所为,是谁违反了规范,那就很难发挥规范应有的效力。所以,必须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进行屏蔽和消除,通过加快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软件开发等,进一步从技术上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行为。

比如,在现在许多大学校园网络中,学校通过对网络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加以审查,在网络站点对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用户无法接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泄露;对某些特殊局域网加强访问控制,防止侵害;对于学校自身bbs论坛实行实名制,需身份证和学生证共同登记注册才可以发表言论。另外,为防止不健康视频下载,许多大学对于诸多下载服务实行了关闭,减少了诸多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不过,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仅仅是一种工具,不是无条件、无根据、无理由、随时随地可以实施,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也必须是合法的和符合道德规范的,任何网络管理技术手段的使用不能以牺牲大学生群体利益和需要为前提。这就需要在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和大学生网络需求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2、注重个体建设。

对于康德而言,道德是由约束任何理性存在的义务所组成的。康德的“义务的共同理念”就是义务体现出人应在正当的精神指导下做正当的事情的理念。康德认为:“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一个出于义务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可见,行为的道德价值只有在行为人的意图和实现这个意图的勇气之中才能发现,而在其所取得的结果之中却不能发现这种道德价值。按照康德的规定,作为道德法则即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的绝对命令只有一个:“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在网络社会中,虚拟、匿名、去中心等特征刚好为网络主体提供了不同于现实原子世界中的意志自由,似乎为康德的纯粹理性的伦理体系提供了出场路径,但如果我们深人分析网络世界的特点,就会发现在网络社会中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网络大学生个体所面对的交往对象具有多面性,大学生不仅要面对各种虚拟人,面对身心同在的自我,还必须协调虚实的矛盾。多数网络主体表现出在信息传播与使用过程中的数码焦虑、自我被割裂、自主丧失、强迫机制、上瘾状况、灵肉分离等综合症状,这可能摧毁网络主体的自我的多角色转换机制,使自我控制能力丧失、道德责任感丢失以及行为责任能力丧失,进而最终使网络主体丧失自我发展机会。所以,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个体建设相当重要,要将外在我与内在我统一起来,这样才可以应对网络匿名等带来的负功能。

3、延伸高校引导。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是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个人才能不断成长,才能逐步融人社会,与社会和谐相处。网络只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网络并非是最终目的,切不能以手段殖民了目的,那样,最终会陷人网络的困扰之中。因此,大学生需要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网络学习观。网络只是获取资源的.手段之一,对于网络信息必须进行甄别,网络并不仅仅是娱乐和休闲的工具,还应充分发挥网络知识传播的功能,这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化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人类的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而交往是以彼此语言和信息可置信性为前提的,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人交往的合作基础是意见一致,其前提就是彼此置信。于是,信任便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基石,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如果缺乏诚信,不仅会带来网络社会道德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网下社会的构建,对网下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障碍,因为,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信任缺乏的个体始终无法真正树立人际交往以信任为前提的理念。无论是网络学习观还是网络交往观的培养,高校都不可回避地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言传时要加以引导。而且在制定条例和规范时也需要加以引导。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可通过诸多社会实践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体认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和共同点,使其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学习和诚信的重要性。

4、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法律是现代化国家必备的,它是使个体的人演变为社会人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网络法律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实施网络法律的瓶颈在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法律实施条件和功效的差别。

由于网络社会具有许多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以及法律本身的特点和立法技术上的困难,使得法律在面对网络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一筹莫展。法律本质上是反应性,它产生于实践,应用和服务于实践,但它很少能预见问题,只能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作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方式通常必须经历一定的程序,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上面所提及的网络虚假信息、网络等问题,传统的法律根本无法作出反应。法律还存在着适用效力和适用范围的问题。法律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法律适用对象,在传统社会中,法律适用对象就是违法的人,而这个人是有着一个物理的身躯,有一定的外貌,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家庭背景、一定的学历背景、一定的职业背景和一定的环境背景,是一个多维坐标定位的人。而这个人一旦进人了网络社会,则这一切全部被消解了,物理的一切特征全部被延搁了,只能从数字化、符号化的现象进行识别。这时传统的法律适用对象消失了,法律适用的基础也消失了,所以传统法律对其根本无法适用。“……电脑空间的法律中,没有国家法律的容身之处。这便使得制定与实施网络法律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无论怎样,网络社会中的人不可回避地生活于现实社会中,所以,首当其冲的是找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相近点或共通点,在这些共通的地方实施法律,如此一来,其效果会较为明显,随之,针对网络社会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条例或法律会事半功倍。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六

随着电子网络飞速的发展,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小孩,都会使用电脑、玩网络游戏,但是过分的不适当使用就会产生网瘾危害正常生活,而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就是我们青少年,尤其是我们中学生。中学生沉溺于网游甚至脱离了现实生活,厌学、叛逆,成为问题少年,可能残害终身。因此中学生网瘾值得我们中学生去反思,只有及时走出网瘾,回到正常的轨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会有美好的前程。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上网都是在网吧,在家里上网的中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让我们可控的上网,很多家庭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家里上网的条件。但无论是在网吧还是在家里,都有明显的网瘾特征,过度依赖网络,就算是在学校上学心理也会极度想念,认为现实生活索然无味,甚至将网络世界作为自己未来的前途,比如想做游戏开发、游戏竞技手等,但过度使用网络就会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脾气暴躁,拒绝社交,沉浸在网络世界里,最后学习下降、记忆力下降等等。从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主要有这样几种原因可能导致网瘾。

(一)自控能力差。网络上的新游戏、新信息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游戏的模式,会诱导我们中学生停不下来的要去玩游戏,练级。尽管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但是需要不断晋级的网络游戏却更具有吸引力。我们难以自控的减少上网时间,做到适度的上网。

(二)价值观未完全形成。我们中学生当中大多数缺乏理想和希望,得过且过,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计划,在现实生活中又往往被忽略被轻视,而网络世界刚好填补了内心的空虚,更多的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知己,找到存在感,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可以通过练级在网络世界里去证明自己。甚至认为依靠网络世界以后也可以生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度不够。

(三)叛逆心理强烈。中学阶段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我们不愿意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管制,追求个体的独立性和成人化倾向,而网络为我们中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在网络世界里,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父母的殷切希望和唠叨,只有新奇和刺激的游戏和信息,让我们中学生“流连忘返”,网络成为了我们中学生所谓的“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社会环境恶劣。一方面,在学校周围,甚至大街小巷,无处不见的网吧,无视政府的规章条例,主动提供成人身份证为我们中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获得占比较大的中学生客户群以谋取利益;另一方面,各种网络游戏和非法网站太多,有害信息和不良网站给我们中学生很大的误导。

二、中学生网瘾的危害。

(一)网瘾会影响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染上网瘾以后,长时间的过度使用电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视力下降,造成近视眼,其次,网瘾导致我们作息不规律,“废寝忘食”,黑白颠倒,如果长时间持续这种状态,可能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诱发各种疾病,比如颈椎、腰椎病变等。

(二)网瘾会导致中学生心理障碍,行为异常。中学生长期上网沉浸在网络世界里,过分依恋网络,导致与社会隔离,与家人以及同学、朋友沟通减少,逐渐的不能融入现实世界,我们认为人是复杂难以沟通的,而网络世界很简单,最终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恶化,心理扭曲,甚至导致抑郁。尤其是一些网游是比较暴力的,迷恋这类网游的中学生可能会将游戏世界带进生活,道德观念扭曲,导致脾气暴躁,甚至产生反社会心理和行为。

(三)网瘾会危害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首先,染上网瘾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上网,而正常的学习时间被挤掉,无法正常的学习,心思完全在网游上,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影响升学,甚至被迫退学;其次,沉迷网络,父母往往非常着急担心,有的父母甚至采用暴力方式以阻止我们上网,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矛盾严重。另外,部分中学生为了高额的上网费用去偷盗、抢劫、贩毒等,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家庭教育是关键。一方面,很多初染上网瘾的中学生能够及时的纠正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的成功。父母用满满的爱去包容和感化我们,给予我们充分的尊重,但又能温和的提醒,帮助树立目标和理想,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毕竟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有的,那些缺乏自控力的中学生需要的是父母善意温和的提醒,而不是暴力教育或者是冷嘲热讽似的激将法,这样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让中学生内心放弃自己,适得其反。另一方面,网瘾的防范更加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和成功的家庭教育,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理想有目标。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引导孩子正确的看待网络,趋利避害,远离网瘾。

(二)学校的引导很重要。学校首先要尽量和周围的网吧协调,要求他们严格实施国家规定,禁止青少年上网;其次,学校应该做出相关规定,有针对性的约束和规范中学生上网;再次,学校应该开展讲座,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告知网瘾的危害,培养中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健康文明的上网行为。另外,除了防范网瘾之外,学校对已经产生网瘾的中学生应该更加关心,多与家长沟通,对这些学生应该多给与认可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满足感和认同感,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政府监管要跟上。针对中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以及健康上网的要求,政府明文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上网,但是网吧为了获利,无视政府规章制度,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增强其制度的执行力,从外部因素来防范中学生网瘾。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七

(1)表面修补法:适用于对宽度较小,不影响建筑的安全使用的裂缝的处理。

(2)局部修复法:将开裂部位凿开,清理干净,并用水湿润,再用水泥砂浆或树脂砂浆等材料将裂缝填实。

(3)水泥灌浆法:水泥灌浆法分为压力灌浆和重力灌浆两种。

(4)钢筋拉结法:适用于墙体两面开裂的情况,在裂缝的两侧每间隔0.8m左右的地方将墙体凿开,加入钢筋进行拉结,并用水泥砂浆将裂缝填实。

(5)钢筋水泥夹板墙:适用于墙面裂缝较多,且墙体裂通情况。在墙体两面加钢筋网并用穿墙钢筋拉结固定后,在表面涂上水泥砂浆加固。

(6)增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用于加强内外墙体的联系,提高墙身的承载能力或刚度。

(8)改变结构类型:常用于由荷载原因造成的裂缝,一般是将柱承重改为墙承重。

(9)转化裂缝:常用于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当墙体上出现了随环境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裂缝,且使用充填等方法处理效果不好时,可将裂缝改为伸缩缝。

(10)其他方法:如整体拆除重建,局部拆除重建等。

2、裂缝的预防措施。

2.1对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合理的安排屋面施工时间和施工工序,尽量避免高温和寒冷季节施工。加强屋面养护,解决屋面混凝土施工中的内应力问题,尽可能使用热膨胀系数小的材料。

(2)屋面加设保温层,减少屋盖与墙体之间的温差。或在屋面涂吸热量少的涂料,防止屋面因吸热量多而造成膨胀量大。

(3)提高墙体顶层砌块的强度,增加墙体抗温应力的能力。

(4)合理设置伸缩缝。

(5)合理的设置屋面分隔缝。

2.2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准确的辨别土层成分以及计算出地基的承载能力。对承载能力不足的土层要做出相应的'处理,保证地基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2)加强基础圈梁等以及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的抗剪抗拉强度,用以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影响。

(3)合理设置沉降缝。

(4)新老建筑之间要留有适当的间距。

2.3对地基冻胀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建筑屋基础埋深一定要在冻土层以下。

(2)基础的垫层的选材要合理,尽量选用含水量小,吸水性弱,弹性好不容易引起冻胀的材料。

(3)降低地下水位,做好地基防水措施,避免基础泡水,尽量减少地基基础的含水率。

2.4对荷载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正确使用建筑,避免因不正确的使用,使得建筑出现意外荷载造成裂缝。

(2)加强建筑的整体强度,增加墙体的抗拉抗压能力,避免因强度不足造成裂缝。

(3)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使其传力情况良好,能抵抗地震等自然和人为的灾害施加的荷载。

2.5其他方面的预防。

(1)在设计方面要严格认真,做出合理的结构方案,计算准确,能满足整体和局部的承载能力以及稳定性要求,满足构造要求。

(2)在施工方面要保证施工质量,严肃工人施工纪律,严格要求材料质量,保证砂浆配合比的正确性和砌筑质量,合理安排脚手眼。

(3)注意保护建筑,减少自然以及人为伤害。

3、结束语。

对于墙体裂缝,我们要从预防做起,对已出现的裂缝要严密观测,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建筑的美观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者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征勋,罗章.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张冬晓.砖混结构多层房屋墙体裂缝的分析与对策[j].中外建筑,,(05).

[1]徐国富.浅谈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产生、预防和处理[j].科技信息,,(13).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八

(1)表面修补法:适用于对宽度较小,不影响建筑的安全使用的裂缝的处理。

(2)局部修复法:将开裂部位凿开,清理干净,并用水湿润,再用水泥砂浆或树脂砂浆等材料将裂缝填实。

(3)水泥灌浆法:水泥灌浆法分为压力灌浆和重力灌浆两种。

(4)钢筋拉结法:适用于墙体两面开裂的情况,在裂缝的两侧每间隔0.8m左右的地方将墙体凿开,加入钢筋进行拉结,并用水泥砂浆将裂缝填实。

(5)钢筋水泥夹板墙:适用于墙面裂缝较多,且墙体裂通情况。在墙体两面加钢筋网并用穿墙钢筋拉结固定后,在表面涂上水泥砂浆加固。

(6)增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用于加强内外墙体的联系,提高墙身的承载能力或刚度。

(8)改变结构类型:常用于由荷载原因造成的裂缝,一般是将柱承重改为墙承重。

(9)转化裂缝:常用于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当墙体上出现了随环境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裂缝,且使用充填等方法处理效果不好时,可将裂缝改为伸缩缝。

(10)其他方法:如整体拆除重建,局部拆除重建等。

2、裂缝的预防措施。

2.1对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合理的安排屋面施工时间和施工工序,尽量避免高温和寒冷季节施工。加强屋面养护,解决屋面混凝土施工中的内应力问题,尽可能使用热膨胀系数小的材料。

(2)屋面加设保温层,减少屋盖与墙体之间的温差。或在屋面涂吸热量少的涂料,防止屋面因吸热量多而造成膨胀量大。

(3)提高墙体顶层砌块的强度,增加墙体抗温应力的能力。

(4)合理设置伸缩缝。

(5)合理的设置屋面分隔缝。

2.2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准确的辨别土层成分以及计算出地基的承载能力。对承载能力不足的土层要做出相应的'处理,保证地基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2)加强基础圈梁等以及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的抗剪抗拉强度,用以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影响。

(3)合理设置沉降缝。

(4)新老建筑之间要留有适当的间距。

2.3对地基冻胀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建筑屋基础埋深一定要在冻土层以下。

(2)基础的垫层的选材要合理,尽量选用含水量小,吸水性弱,弹性好不容易引起冻胀的材料。

(3)降低地下水位,做好地基防水措施,避免基础泡水,尽量减少地基基础的含水率。

2.4对荷载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正确使用建筑,避免因不正确的使用,使得建筑出现意外荷载造成裂缝。

(2)加强建筑的整体强度,增加墙体的抗拉抗压能力,避免因强度不足造成裂缝。

(3)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使其传力情况良好,能抵抗地震等自然和人为的灾害施加的荷载。

2.5其他方面的预防。

(1)在设计方面要严格认真,做出合理的结构方案,计算准确,能满足整体和局部的承载能力以及稳定性要求,满足构造要求。

(2)在施工方面要保证施工质量,严肃工人施工纪律,严格要求材料质量,保证砂浆配合比的正确性和砌筑质量,合理安排脚手眼。

(3)注意保护建筑,减少自然以及人为伤害。

3、结束语。

对于墙体裂缝,我们要从预防做起,对已出现的裂缝要严密观测,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建筑的美观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者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征勋,罗章.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张冬晓.砖混结构多层房屋墙体裂缝的分析与对策[j].中外建筑,2004,(05).

[1]徐国富.浅谈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产生、预防和处理[j].科技信息,2007,(13).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九

摘要:从工程设计、建设原材料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分析了桥梁工程施工裂缝形成的原因,指出在桥梁工程的施工建设中,施工裂缝一直是工程施工建设部门首要关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为桥梁工程施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桥梁工程,施工裂缝,解决对策。

引言。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形势下,我国的交通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设。其中,桥梁建设工程作为交通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而,桥梁施工的质量安全成为了交通建设项目着重关注的重点内容。目前,在桥梁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施工裂缝的问题,工作人员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及时的找出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从根本上强化桥梁工程的建设质量。

1施工裂缝对桥梁工程的危害性。

在桥梁工程实际施工的设计过程中,往往导致施工出现裂缝的成因具有多种。桥梁裂缝的形成常常会导致桥梁工程的建设质量会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和易出现相应的安全隐患,施工裂缝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桥梁整体出现坍塌的现象,不利于人们日常出行的安全。一旦在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出现裂缝的问题,会进一步的导致建筑企业投入大量的建设成本,容易出现利益亏损的现象,且也容易出现资源浪费以及施工时间延长等不利的影响[1]。总而言之,施工裂缝不仅会危害人们的出行安全,还会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良好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性,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对桥梁工程出现施工裂缝的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强化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提高桥梁工程的使用安全性。

2施工裂缝的形成原因。

桥梁工程出现施工裂缝的原因有多种,且形成施工裂缝的结构也具有多种。一般而言,常见的施工裂缝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性裂缝,另一种是非结构性施工裂缝。其中,结构性裂缝又可以细分为设计性结构裂缝和施工性结构裂缝两种。另外,非结构性裂缝可以具体细分为四种裂缝,分别为温差裂缝、干缩裂缝、塑性裂缝以及侵害性桥梁裂缝。

2.1结构性裂缝的形成原因。

设计性结构裂缝主要是指在桥梁工程的实际设计过程中,桥梁结构形式在荷载作用力的施压之下,受到力的作用会出现相应的裂缝,如施工人员所采用的非预应力预制梁板、非预应力连续箱梁等桥梁结构。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针对于此设置了相应的预拱措施,然而在荷载高强度的作用力之下,预拱会逐渐的失去原本的保护作用,梁底抗拉区中的混凝土最终还是会出现裂缝的问题。而非预应力的连续箱梁会在桥梁梁顶的负弯矩区的影响之下,产生相应的裂缝问题,然而这种施工裂缝通常都是比较安全的,大多数是处于宽度在0.2mm之内,一旦超出这个宽度范围,那么形成的施工裂缝就会对桥梁本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性[2]。施工结构裂缝通常是指因施工不当、施工人员缺乏专业性的施工水平等多种施工原因,会继发性的引发桥梁出现结构性的施工裂缝,如预应力结构张拉裂缝。张拉裂缝通常是因为锚垫板的位置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摆放或者是混凝土不够密实等原因,会进一步的造成桥梁出现相应的裂缝问题。此外,钢筋混凝土在浇筑的过程中,也会因施工人员在拆除连续箱梁支架的过程中没有对该项工作进行妥当的处理,会形成相应的拆除裂缝,往往会对梁顶或者梁底的正弯短区形成较严重的横向裂缝。

2.2非结构性裂缝的形成原因。

塑性裂缝主要是指混凝土在进行可塑的过程中出现的裂缝,一般以沉降裂缝和收缩裂缝两种形式存在。其中,沉降裂缝的成因有以下两种,其一,因混凝土的基础和支架存在着不均匀的沉降,进而导致混凝土在可塑的状态中出现裂缝的问题,局部的混凝土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其二,在重力的影响作用之下,混凝土中较重的颗粒会出现下沉的现象,水泥浆会相应的上浮,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之下,会出现相应的裂缝。收缩裂缝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收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拉应力要远大于其本身的抗拉强度,在两者的作用力之下,会产生相应的收缩裂缝[3]。温差裂缝主要是受到混凝土本体的内外部温度变化的影响,因其表面温度与实际环境的温度相差较大,进而造成混凝土出现收缩不均匀的现象,进而导致出现施工裂缝的问题。且混凝土散热较快,其表面受到的温差影响容易导致混凝土内外收缩的效率有明显的差异,较容易导致桥梁的相关构件出现裂缝的问题。干缩裂缝出现的成因是由于混凝土长期暴露在不饱和的空气当中,受到物理的风化作用以及化学的失水作用,进而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出现缩小的现象。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干缩应变速度较慢,但由于受到湿度、混凝土材料配比的影响,容易进一步的加剧混凝土干缩裂缝的干裂速度。

3施工裂缝的防治对策。

3.1设计防裂。

为了有效地防止桥梁工程出现裂缝的问题,施工人员在设计防裂工作的时候,应该尽量的多考虑避免出现结构突变以及断面突变的现象。在设计防裂的工作中,一旦出现条件、环境等限制因素,且无法避免结构突变的时候,此时工作人员应该强化对工程细节部分的'处理工作力度,如将转角处尽量处理成为圆角、将突变处尽量处理成为渐变,与此同时施工设计人员还可以适当的强化钢筋的斜向角度[1]。施工设计人员也可以通过增强构造配筋的方式,用以强化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够有效的防止混凝土出现收缩,进一步的防止出现施工裂缝。除此之外,施工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应该严格的按照设计要求对裂缝的宽度进行有效地控制,防止裂缝出现进一步的蔓延。

3.2强化对工程材料、施工温度的控制力度。

完善工程的施工工艺是保证桥梁工程质量安全的核心基础,施工部门在开展工程建设工作的时候,应该严格的遵循施工技术的相关要求,进一步的规范施工步骤。在原材料进场之前,检测人员应该严格的执行抽检的程序流程,进一步的控制材料的质量,从而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另外,管理人员可以积极地构建良好的施工队伍,让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开展相应的配合比实验,及时地完善和调整施工配合比,从根本上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工程在进行高温作业的时候,施工人员应该及时地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可以开展边作业、边降温的温度控制对策。施工人员还应该时刻的关注天气的变化,一旦天气出现降温严重的情况,混凝土表面会受到低温的影响,产生相应的裂缝。为了有效的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分块,避免混凝土基础发生过活起伏的情况,全面的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4]。

4结语。

在桥梁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对材料的质量、施工工艺以及现场的施工管理情况做到严格的把控,并且要充分的结合工程的材料特性以及气温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利用合理的强化对策,对施工裂缝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从根本上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希望通过笔者的相关叙述,可以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4]董远骏,曹梅.道路桥梁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及对策剖析[j].建筑知识,2016,36(3):155.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

校园网络贷款是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群体,提供分期购物和现金消费等服务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对于大学生网络贷款大家的观点不一样,论文怎么写才好?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大学生网络贷款的论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面临着电子合同无效,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加强大学生网络借贷的风险的防控十分必要。进行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防控,应从“对于不良网络借贷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在校学生应加强网络借贷方面知识的普及”和“加强大学生资助体系和征信系统的建设”三个方面着手。

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况下,校园里的大学生通过提交有关身份资料的方式,就可以向有关的网络平台获得一定数额的贷款。在获得这些贷款之后,校园里的大学生经常会用于购买苹果等数码产品,再通过兼职的方式偿还所获得的贷款。除此之外,也会出现在继续资金的情况下,大学生向有关的网络平台进行借款。因而,在校的大学生向网络平台进行借款,其原因有两类:一类是因为经济拮据,无法支付相应商品的价款,即我们所谓的“穷”;另外一类是因为急需用钱,如家里出现变故,需要使用较大数额的资金,即我们所谓的“急”。[1]2016年3月,河南某学校的学生因沉迷网络赌钱,利用多位同学的身份信息向网络平台进行了数次借款,前后共借款达数十万元,因为到期无法偿还借款,其和家人受到借贷公司多次的催款,甚至是威胁,最终该学生跳楼去世。[2]而后,通过将身份证放在胸前,然后自拍,将此种方式所拍的.“照片”作为信用抵押给借贷平台从而获得贷款,也就是所谓的“裸条”。“裸条”借贷事件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再次将网络借贷推向了公众的视野。校园网贷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购物平台,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能够分期购物;其二是网络借贷平台,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助学大学生或者帮助大学生创业;其三是电商提供的信贷服务,如京东白条。[3]校园网络借贷所引发的社会高度关注,始终都绕不过一个问题:校园网络借贷该如何进行监管。

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着手对校园网络借贷进行监管。在社会高度关注校园网络借贷的情况下,从法律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借贷所存在的风险显得尤为重要。在明晰大学生网络借贷存在巨大风险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对校园网络借贷进行风险防范更是重中之重。

在校大学生作为网络借贷的主体,其在网络借贷中的角色可以分为两类:

大学生面对各种网络借贷的风险,做好风险防范至关重要。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和银监会办公厅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对于大学生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7]:

1.对于不良网络借贷应该加大监管力度。网络借贷平台的确为大学生理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因为p2p等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不够,因而出现了上述部分的风险。因而,对于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首先应当从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的借贷的开始,即要求应出台对网络借贷平台尤其是高校大学生比较集中的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规定,同时网络借贷平台的经营应在各个环节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2.对在校学生应加强网络借贷方面知识的普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借贷方面的知识尤其风险防范的意识基本为零,很多大学生因为网络借贷而面临各种问题,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就是因为对于网络借贷方面的知识缺乏,尤其是法律方面的知识的缺乏。

3.加强大学生资助体系和征信系统的建设。如前所述,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急”。因此,加强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此外,大学生之所以能够“拆东墙,补西墙”地进行网络借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征信系统的建设不够完善,因而加强大学生征信系统的建设也十分必要。

[1]参见潘从武、武运波:《校园网贷流行易纵容不理性消费――法律界人士呼吁加强行业监管》,载《法制日报》2015年2月27日,第4版。

[2]参见史洪举:《对“校园贷款”不能放松监管》,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16年3月22日,第2版。

[3]参见张燕:《记者卧底女大学生“裸条”借贷调查:疯狂的校园借贷》,载《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5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的,可以在合同成立之前要求签订确认书。签订确认书是成立。”

[5]王家卓,徐红伟主编:《2013中国网络借贷行业蓝皮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第129页。

[6]参见季振华、郑依晴:《大学生p2p网络借贷风险研究及其管理对策》,载《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3期。

[7]具体内容参见《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6]15号)。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一

电讯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其特点:

(1)精心挑选犯罪对象:

骗子挑选的诈骗对象主要是与社会的接触与联络相对较少,因而防范心理弱、警惕性不高,容易上当受骗的人群。大学生,老人,家庭妇女是其主要行骗对象。

(2)诈骗手段花样翻新:

作案工具从手机短信群发器、电脑群发软件发展到任意显号、任意改号软件等隐蔽性越来越强。

1.电讯诈骗的类型。

(1)意外事故型诈骗,冒充子女。不法分子冒充子女身份,发短信告诉你,以得急病、发生车祸、甚至嫖娼被抓等为原由发给你短信说需要钱,并告诉你银行卡账户。

(2)冒充政府、官方部门冒充电信工作人员。不法分子打电话称你的电话欠费几千元即将停机处理,电信客服称近期利用软件盗打电话的情况很多,是否转接公安机关进行备案,之后“公安机关”询问你的身份信息之后断定你的身份证、银行卡被犯罪团伙盗用,进一步引导你前往atm机进行转账汇款做财产保护,从而达到骗款目的。

(3)中奖、欠费型诈骗短信。冒充电视台或知名网站。打电话或发信息告知你中奖了,请你领奖,但需要交公正费以及领取奖品缴纳税费。

2.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电信诈骗形式。

(1)冒充教育机构。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教育机构扶贫办发放“贫困助学金”,要你提供学籍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引导你前往atm机进行认证,骗取卡内现金。

(2)冒充房东。不法分子群发短信称是房东,以前的银行卡不用了,要求学生把房费打到新卡号上,达到骗取汇款的目的。

(3)冒充快递员及公安机关。不法分子打电话称快递包裹内有违禁物品,被公安机关查获,现在帮你转接公安机关,冒充者称包裹内有性药、、物怀疑你是嫌疑人,引导你到atm机进行赃款鉴定,达到骗取汇款的目的。

3.防范电讯诈骗的方法。

(1)首先不要贪小便宜,对于那些不知道是谁的短信或是电话,最好做法是不予理会。

(2)对于那些恐吓绑架短信电话,首先接到电话短信要保证镇定,如果恐吓对方对家里人情况十分了解,就要留心眼或许是身边的人,需要先联系自己的家人,及时报警。

(3)意外事故短信,首先保持镇静,看下是哪家医院,然后网上查下这家医院的电话,咨询下有没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再做决定.

(4)对于欠费或是朋友点歌祝福等这些的,最好不要用回拨里面留的电话。

(5)朋友间借钱转账的,一定要电话联系确认,对于那种需要手机验证码最好是拒绝。

(6)平时生活中,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银行卡密码这三个最好都不要公布,不要跟别人共享,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同时公开这三个。

如果发现自己已经上当,请马上报案。对于那些短信手机诈骗,最好的方法是不相信、不回复、不贪便宜。

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网络诈骗与一般诈骗的主要区别在于网络诈骗是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诈骗行为,没有利用互联网实施的诈骗行为便不是网络诈骗。其特点:

(1)行骗面广。行骗人一般采取广泛撒网重点捞鱼的方式,只要少数人上钩就达目的。受害人上钩后就设置连环套层层诈骗。

(2)异地行骗。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性特点,行骗人往往会异地选择鱼儿行骗,受害人上钩后无法找到骗子,即使到公安机关报案也会因为异地办案周期较长而难以即使解决。

(3)行骗人不用直接接触受害人,拥有极强的隐蔽性。

(4)一旦行骗人得手便毁掉一切证据,消失迅速,难寻踪迹,另辟一套虚假身份重新行骗。

1.网络诈骗的类型。

(2)网络游戏装备及游戏币交易进行诈骗。一是低价销售游戏装备,让玩家通过线下银行汇款;二是在游戏论坛上发表提供代练信息,代练一两天后连同账号一起侵吞;三是在交易账号时,虽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资料,待玩家交易结束玩了几天后,账号就被盗了过去,造成经济损失。

(3)交友诈骗。犯罪分子利用网站以交友的名义与事主初步建立感情,然后以缺钱等名义让事主为其汇款,最终失去联系。

2.网络购物诈骗。

(1)多次汇款。骗子以未收到货款或提出要汇款到一定数目方能将以前款项退还等各种理由迫使事主多次汇款。

(2)假链接、假网页。骗子提供虚假链接或网页,交易往往显示不成功,让事主多次往里汇钱。

(3)拒绝安全支付法。骗子以种.种理由拒绝使用网站的第三方安全支付工具。

(4)收取订金骗钱法。骗子要求事主先付一定数额的订金或保证金,然后才发货。利用事主急于拿到货物的迫切心理以种.种看似合理的理由,诱使事主追加订金。

(5)约见汇款。网上购买二手车、火车票等诈骗的常见手法,骗子一方面约见事主在某地见面验车或给票,又要求事主的朋友一接到事主电话就马上汇款,骗子利用“来电任意显软件”冒充事主给其朋友打电话让其汇款。

(6)以次充好。用假冒、劣质、低廉的山寨产品冒充名牌商品,事主收货后发现上当。

(7)兼职刷单诈骗。犯罪分子在网上发布“诚招网络兼职,帮助淘宝卖家刷信誉,可从中赚取佣金”的信息,以新开网络店铺需快速增加交易量、提升网上好评度、信誉度为由,通过互联网招募刷单人员,承诺在交易后返还购物费用并额外提成,要求事主在指定的“网店”通过银行汇款或支付宝转账支付货款,事主按照对方要求多次购物转账,对方骗取钱款后即将事主拉黑断绝联系。

(8)冒充客服退款诈骗。

b.事主登录“退款网站“并按提示填写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后。诈骗分子在后台截取事主信息资料,随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网上盗刷消费。

3.“网络钓鱼”诈骗。

(1)不法分子大量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邮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引诱用户在邮件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

(2)不法分子通过设立假冒银行网站,当用户输入错误网址后,就会被引入这个假冒网站。窃取用户银行账号、密码。

(3)搜索引擎会将广告费最高的关键字链接放在搜索结果前三位置,不会为你鉴别真伪,更不负法律责任。

4.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被骗。

网上品牌会员注册、求学报名、寻医求治、等信息泄露导致有选择性、针对性电话或短信诈骗的发生。

5.虚假网址域名诈骗。

克隆著名网站实施诈骗,将网页做得和著名网站几乎一样,但网址往往与著名网站只有一个字母之差,让人分辨不出真伪,使人不知不觉受骗上当。

6.信用卡诈骗。

提高信用卡额度诈骗:诈骗分子通过不法手段获取事主信用卡开户信息后,冒充银行客服人员谎称事主是该银行“优质客户”,可为其提升信用卡透支额度,骗取事主提供身份证号、信用卡号和短信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信用卡盗刷消费。

7.积分兑换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伪基站短信、电话、电子邮件或聊天软件等方式向事主发送冒充电信、银行客服号码的信息,告知其电话、银行账户上有数万积分未兑换,随后附上仿冒电信、银行的钓鱼网站链接,事主点击后按提示进行“积分兑换操作”,输入其银行卡账号、密码、手机号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诈骗分子在后台截取事主信息后进行转账或盗刷消费。

8.防范网络诈骗的方法。

(1)不要主动与对方联系,拨打所谓的咨询电话,这样只能使你一步步上钩。

(2)不要过分依赖网络,遇到有人借款,要牢记“不决断,晚交钱,睡一觉过一天,再找亲人谈一谈”的口诀,多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思考核实相关情况。

(3)一旦发觉对方可能是骗子,马上停止汇款,防止扩大损失。

(4)马上进行举报,可拨打官网客服电话、当地派出所电话或110报警电话,向有关部门进行求证或举报。

提高警惕,防止网上上当受骗。

1.不贪便宜。虽然网上东西一般比市面上的要便宜,但对价格明显偏低的要多个心眼,这类商品不是骗局就是以次充好,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受骗上当。

2.使用比较安全的支付工具。在网上购物时要仔细查看、不嫌麻烦,首先看看卖家的信用值,商品的品质,货比三家,一定要用比较安全的支付方式,而不要怕麻烦采取银行直接汇款的方式。

3.仔细甄别,严加防范。要注意域名,克隆网页再逼真,与官网的域名也是有差别的,一旦发现域名多了“后缀”或篡改了“字母”,一定要提高警惕。特别要求提供银行卡号与密码的网站更不能大意。

4.千万不要在网上购买非正当产品。如手机监听器、毕业证书、考题答案等等,在网上叫卖这些所谓“商品”的几乎百分之百是骗局,不能参与违法交易。

5.凡是以各种名义要求你先付款的信息,不要轻信,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他人。你的财物一定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不要交给他人,特别是陌生人。

6.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私人信息,如本人证件号码、账号、密码等,不向他人透露,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电子商务服务。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二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

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主要发展的趋势,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

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

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群体,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4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也非常多。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应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监管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自高.西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问题与预防措施研究[j].岩土力学,(10):307.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三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行投资类活动.分析、认识影响他们股票投资决策的各种心理因素,对于促使大学生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决策以及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胡曼作者单位: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30070刊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年,卷(期):“”(20)分类号:b84关键词:大学生投资心理分析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四

“虚拟社区”在网上提供了现实社区所能提供的各种交流和服务手段,包括主题论坛、聊天室、网上沙龙等社群活动区。虚拟社区作为网络中种种社会关系最重要、最集中和最具象的展演,不论与现实社区还是与网络的其他派生体相比,它改变了现实社区的经营理念与生活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领域和文化交流平台。

一、虚拟社区的特性。

隐匿性。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相互区分,但没有指纹、dna这些与生命有关的严格认证。成员一般都采用虚拟的匿名身份,并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成员名字,或者有多个ip地址。这样的特征隐瞒了成员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简单。虚拟性是虚拟社区的本质特性,不具备虚拟性的社区就不能称之为虚拟社区。

跨地域性。虚拟社区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实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满足了跨地域生活共同体的形成。虚拟社区摆脱了人际互动范围上的地域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媒介的互动而拉近,这是虚拟社区区别于现实社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际关系的松散性。虚拟社区以网络媒介为基础,“隔离”地将陌生的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形成虚拟社区中陌生的人际关系,因此虚拟社区成员的地理分布可能遍及世界每个角落,这就形成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

开放性。在虚拟社区里身份认证和获得并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严格和复杂,大多是为了管理监控和统计日访问数量的需要,因此虚拟社区更具开放性。它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使得其成员不再受地域、年龄、职业、性别、种族、肤色的限制,凡是对某一社区有兴趣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获得该社区成员的身份。不仅如此,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也是相当广泛,一个具备相关技术的虚拟社区,可以使全球各国人民涉足其中,并在该社区实现社区文化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他们集体开放资源,集体享受资源,是社区资源的创造更新者和享受者。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虚拟社区的隐匿性和自由性,因此,虚拟社区的规范治理与和谐发展更依赖网络道德培育。

网络道德认知培育是培育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评价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它应该包括网络道德观念培育、网络社会行为分析能力培育、网络道德评价能力培育。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人的本能性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道德认识为基础。面对虚拟社区信息良莠不齐、舆论是非难辨、行为真假难分、观念存在多元价值的特点,虚拟社区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是灌输简单的网络道德规范,而是面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虚拟社区,通过传授网络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分析能力达到网络道德培育的目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包括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网络道德培育在虚拟社区的实践发展,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也纷纷列入网络道德认知培育的范围。

网络道德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是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网络道德信念的统一体。因此网络道德培育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培育。虚拟社区中的网络道德情感培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网络舆论或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内心体验,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以及对他人的道义感和对全世界的人道感。它旨在培养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虚拟社区情感世界里树立系统完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生活中不忘自身道德信仰,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忘对社会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网络道德意识培育还要注重培养道德主体对虚拟社区网络道德的判断、决策以及外化行为的能力,培育和引导网络道德主体不受虚拟社区诱惑因素、多元舆论的影响,能够自主调节情感和行为,特别是具备自主意识、自律意识、自觉意识等等。虚拟社区背景下的网络道德意识培育应该以网络道德价值原则的传授为起点,训练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尊重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等基本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行为培育应建立在网络道德认知培育、网络道德意识培育基础之上,同时通过网络道德行为培育使已经形成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意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网络道德培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转化为规范合理的网络道德行为,而网络道德行为培育则是根据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核心价值观教导大学生遵守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遵守网络道德和社会公德、尊重知识产权和专利权等等。网络道德行为培育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密不可分,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还要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将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网络道德行为培育的指导方针,引导大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网络虚拟社区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五

道德是指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行的规定,主要是通过激励人的善行去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目的。道德规范是具体的,每一种道德规范只是针对一类行为所做出的规定。在信息社会中,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它是整个信息活动中信息加工者、传递者、使用者相互之间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而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应该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网络道德包括了在网络信息的交流与利用中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信息犯罪等内容。

1.网络使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全球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对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领域形成新的冲击。西方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并非都是可取的,有一些西方腐朽思想像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性开放等,由于不少大学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面对这些腐朽思想时难以鉴别和判断,无法做出取舍,有的学生甚至全盘接受,这些腐朽思想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另外,各种封建迷信思想以及宣扬色情、暴力、邪教等内容的网络垃圾也乘机在网上兴风作浪,它们对党和政府进行攻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丑化,对现实社会进行对抗,这些都会对大学生造成影响,容易使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任务极为紧迫,我们应该利用社会主导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网络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网络信息良莠并存,而大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力还不成熟,正处在逐渐养成的重要阶段,有一些大学生自我免疫力不强,网络上多元化的信息他们难以鉴别,很容易受到影响,在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导致网上行为的道德失范,造成他们责任观念淡漠、判断力缺乏。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没有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约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会变得迟钝,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容易慢慢消解,造成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的迷失。

3.网络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个人素质人格等都产生了影响。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的交流具有匿名性,虚拟的人和现实的人,网络中的虚拟人人格可以无限制性,现实生活中的人人格具有约束性,使大学生往往处于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共同作用于同一个个体身上,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个人具有两种人格的情况,大学生涉世未深,心智还不完全成熟,极易导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人格发展错位,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现实中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迷恋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甚至网恋,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愿与人交流,对家庭成员间、同学间、朋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感情联系淡薄,长此以往,导致大学生与人交往技能缺乏,情商逐渐降低,个人的责任意识淡化。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六

摘要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从网络心理意识、技术手段、辅导员能力、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着手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思想认识、价值选择、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剖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认知呈现盲目化。网络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但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面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未能将互联网络上的信息与自身的学业和成长有效的联系,对网络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自己上网到底是为了什么还存在模糊的认识。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面前,部分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出现混乱,在学习和价值取向上出现迷茫,致使思维能力下降和钝化,并对信息技术产生依赖。

(2)道德选择呈现庸俗化。道德作为人们对是非善恶的一种评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虚拟社会具有匿名性,由熟人目光、舆论和感情铸成的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传统道德的约束力被消散。致使出现学生在网络上说假话、谩骂、欺骗等不道德行为,对自己不负责任,游戏人生的心理随之严重。并且随着这种心态迁移至日常生活中,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不利影响,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才。

(3)意志控制呈现薄弱化。互联网络所含内容丰富,有很多吸引学生的信息,特别是网络游戏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学生,部分学生甚至患上“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其特征表现为:一天不上网,手指便发痒,把桌面当键盘敲;考试时,填姓名一栏时会不知不觉地写了自己的网名或网上个人帐号;同寝室同学不以语言交流而是网上qq对话交流。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大学生由于痴迷于网络而患上互联网痴迷症,为了上网,不惜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荒废学业。

(1)互联网络固有的特点是助推因素。互联网具有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学生愿意通过网络实现上生活所不能实现的东西,客观上助推了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在网上,个人身份处于保密的状态,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容易得到满足,从而使得网络成为某些学生的“心灵的避难所”。网络具有开放性,网上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思想在这里可以进行交流,使得大学生们更愿意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网络交往具有即时性、自由性以及不受现实生活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约束的特点,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东西在互联网上能得到相应的实现,激发了学生上网的兴趣。

(2)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是重要原因。由于成长环境原因,很多90后的大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抗挫折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很容易陷入网络之中,依靠网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借助网络空间去回避现实中的问题,自我麻醉;有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学习成绩差,与同龄人相比自觉低人一等,再加上老师的批评或者家长的指责,往往容易借助网络回避现实;再就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科学的人生规划,于是沉溺于网络之中,在网络游戏上寻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期,不可避免地遇到情感上的挫折,外加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就业压力大,需要一种释放和解决途径,而网络正好满足了学生倾诉和发泄的要求。但在缺乏必要的约束情况下,往往会使得一些学生心理失衡、情绪失控,陷入网络之中无法自拔,甚至出现犯罪。

(3)网上与网下的心理障碍相互强化。虽然高校大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受传统观念和身边舆论的影响,相当的学生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一些心理健康呈现不正常倾向的学生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沟通,结果使得本来可以通过简单方式释放的负面情绪和能量压抑在内心。在接触网络之后,常常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暂时的安慰,回避现实的'问题。当离线后觉得周围的环境与自己更加不和谐,失落感、疏离感愈加强烈,这使得他们认为自己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解决的,只能在网络上得到解脱。其结果使得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人格出现变异,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加剧原来的抑郁和焦虑,甚至使其产生自杀念头。

(1)培养大学生正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意识。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双刃剑”作用,既不能依赖,也不谈“网”变色;要使学生明确上网的目的,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具备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要使学生了解网络心理障碍的表现、判断标准、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增强自我的控制能力;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的教育,使其能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2)强化技术手段,做好预防工作。校园bbs是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对学生影响较大。高校应加强对bbs的管理,实施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剔除不良的网络信息。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需求,通过改进学校主页以及相关网站,努力完善信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在网上开辟时事政治、思想交流、心理咨询等栏目,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组织专家学者制作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强的信息资源网站;在网上开通名著点阅、名曲点播、名片点映等服务项目,增加校园网络的吸引力,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比如重庆交通大学的天佑网站做得比较好,满足了学生的很多方面要求。

(3)增强辅导员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目前高校心理咨询队伍还较为薄弱,必须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学生的第一线,担任着科学育人的重任,其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绝大多数熟悉网络,又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心理情况都能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服务能力,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都是大有裨益的。

[1]孙丽丽,胡树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2]康伟.成人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心理干预[j].理论学习,2012(4).

[3]龙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八

1。控制为主,引导不足。在当下的高校网络环境中经常可以看见很多学生对于学校管理内容上的批评与负面观点,而高校在这一块基本上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只有当事件达到严重程度时才会“一刀切”地进行处理,而这种处理大部分也是由高校网络管理员进行强制删帖。这样的处理方式实际上只是堵住了网络舆论的发言渠道,却并未对实质问题进行处理,且这样的处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负面情绪激增,让学生更为抵触校方,此种重堵不重疏的处理方式将会导致更多的负面舆论。

2。复制粘贴为主,讨论消解不足。高校校园网络上大部分的页面都是把当下的社会热点与校园重大纪事进行复制粘贴,并未发挥出校园网络的舆论讨论与消解功能。一般来说,校园网络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良性讨论,不仅能发挥出宣传正能量的效果,还能有效消解大量负面信息,建立起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3。宣传教育为主,平等互通不足。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学所说的叛逆阶段,如果学校在网络舆论宣传上一味是“高大全”的宣传,一味是政治性的鼓动,那么只会让学生对此类“硬性说教”产生抵触情绪。当然,在目前新媒体视角下,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依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但在宣传时应寓教于理,应平等互通,形成“柔性教育”的氛围,把宣传内容放在信息里让学生自己吸收领悟。

当前微博等新媒体推进了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发展,但在高校的信息交流平台上,依然汇聚着大量的人气。这是因为当下大学生的主要交友与学习圈都集中在校园网络内,而大学生所用的微博微信等交友交流媒体也来自于校园内的各种信息与资源。但由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本身在此年龄阶段就具有思想观念不成熟、易受人煽动、思想变化快、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在复杂而多变的网络文化中,很容易产生道德认知的错位。第一,大学生热爱新奇特,爱探索,所以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等传播方式的接受程度非常快,成为了新媒体下的主要使用人群。特别是在游戏与聊天等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非常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第二,在相关的大学生诚信调研招待与研究中也会发现,网络世界里的虚假诈骗信息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认识。大学生由于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认识度不足,会从轻信他人变成怀疑世界,甚至其不信任会使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有前提的———必须要有利益交换,这种不信任甚至会变成大学生的思想惯性。同时,大学生由于网络的影响而造成道德退化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于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得到情感的宣泄,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会越来越疏离,甚至导致在现实社交中的困难,产生人际关系淡漠,感到人生孤独。这类影响会造成大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的世界里道德水平认知下降,对于情感的理解产生误差,侵犯他人隐私。

1。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德育基础教育体系进行网络道德养成教育。高校可以开设一门与网络道德养成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信息伦理课,让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分析当下各类网络事件,分析在网络事件中每个人的角度,用理性而客观的分析让学生慢慢树立起网络道德规范。当然,课程中设置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白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网络世界,都有法律存在,人与人的交往也应该有底线与规范。当然在此类课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教学,应从网络热点事件切入,多用启发与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网络世界中的善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辩论,也就是“真理不辨不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做到。自由而轻松的氛围也能让学生讲出自己的心声,表明自己的态度,利用课堂情景剧等方式也能让学生把网络事件变成身边的事件,进而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掌握。

2。循序渐进缓慢递升,加强网络教育师资建设。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对于大一刚进校的新生而言,应重点让学生掌握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让学生对网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此时应联合学校的普法教育活动,让学生能明确地树立起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而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而言,网络世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流,信息时代对于网络技术的掌握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技能。所以在培养学生善于使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传播与学习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网络交流的尺度,识别网络诈骗的能力。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应把网络道德养成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职业要求与网络信息传播间的禁忌。特别是高校理工科的学生,在要求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同时,还要重点对其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而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更离不开良好的师资与资源支持,高校应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培养出具有前瞻性的高校网络教育人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把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教师与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联合网络人才与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知识培训,从教师层面做起,让具有专业性的教师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的主力部队。对特别是网络技术好、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好并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其成为高校网络道德养成教育的主力军。当然,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应顺应时代潮流。顺应新媒体下的信息立体化传播要求,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德育内容通过新媒体进行更多元、更广泛的传播。高校的领导与教师还应使用思想政治博客,学生qq、msn、微博、微信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多层次地利用这些新媒体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要重视平等,重视亲和力,重视说理教育,让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高校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榜样,这样的教育结合案例教学,结合交流沟通,就能有效地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学水平。

3。德育与实践一起抓,管理与教育共同来。第一,高校可以进行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把网络行为实践化,进而让学生对网络行为有一种直观而清醒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当然这类德育实践基地对于学生网络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应是长期的,只有坚持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实践,才能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固定住,才能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同时,大学生在校园内主要是通过校内网接入社会网络系统,这一接口也是学生接触到色情暴力赌博等不良信息的主要来源。基于此,高校在不良信息过滤上应进行技术管控。利用校园平台监控服务器来实现对学生网络行为的记录。通过硬件建设力度,通过专业的网络管理来建设一个绿色安全的校园网络屏障,从根本上减少与杜绝网络不健康行为的产生与蔓延。第二,高校应认识到网络道德养成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在网络空间里有一个良好的网络行为。那么在进行高校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时,对于学生的网上活动与网下活动,就要进行一个联动与统一,保证学校活动与网络德育实践活动相配合。同时,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校园内的社团活动也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在社团活动方面,高校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社团引入网络教育内容,发挥出社团对于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作用。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出一股正确而良好的网络风尚,建立起良好的交友与交流习惯。第三,要让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达到好效果,那么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是重要的途径。让学生多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让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仅仅局限在网络世界中。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网络文明公约宣传活动,鼓励大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中学、走进小学去宣传网络行为的规范,去普及网络道德等相关法律法规。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大学生实现了个人价值,又再一次提升了大学生对于网络道德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此类活动的宣传,利用微信朋友圈,利用微博与qq空间进行互动,把此类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教育时,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善于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同时还要完善高校的相关规章制度,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行为公约,营造出严谨向上的校风,营造出轻松自由且具有正能量的网络环境,进而让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支撑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九

摘要:当今已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给我们带来海量信息和高效率沟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新问题。尤其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其影响更大,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关键词: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网络社会作为人类为自己开辟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缺少道德规范的领域,网络中的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律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冲破传统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和通过德育如何让人们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网络社会,道德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增加了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是以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本质联系。道德规范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经受检验,得以发展。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而发挥作用。”[i]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

1、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整体风气的改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提升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的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对当前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现状的必要补充。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并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的,并依靠社会的舆论、传统的习惯力量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使得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广泛,所以网络行为更多更重要的是由网络道德这个更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因此,网络道德规范就成为了网络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和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

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状态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海量信息的选择。

对于网络信息,大学生接收不存在问题,问题出在进行信息的判断和筛选上。这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普通的网络使用人员无法控制互联网的信息,也无法保证信息的提供者传递确切可靠的信息,更无法排除某些机构和个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散布错误和虚假的信息进行舆论误导。现今情况下,网上的信息质量是靠网络信息传递者的道德自律保证的,信息全部真实可靠依赖于全体网络社会成员具有统一的、理想的道德状态,但这在目前不具备。这样导致很多人全盘接受网络信息,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没有全盘接受,但其接受的大多是不良信息甚至是反党反社会的信息。例如有的人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到处传播;有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不仅违背道德规范的要求,更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产生不利的影响,关乎国家民族利益。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接收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首先要有一个清醒头脑,做到明辨真伪不轻信,对网络信息作谨慎筛选和处理。

(二)网络信息获取要讲求诚信。

大部分使用互联网的人都能甚至是熟练的获取网络信息,但是在应用网络信息时却无从下手。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知识获取越多说明知识量越大,学习越成功。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鼓励孩子加入互联网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络强大的承载知识的功能。网络社会中不仅有巨大的信息量,还有丰富的游戏内容、虚拟的交往对象,这都会使人们感到新鲜刺激。[ii]巨大的诱惑特别易使那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失落而上网寻求寄托和安慰的人们形成对网络的眷恋、依赖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造成现实生活秩序的紊乱。其实,获取知识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人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网络信息的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多少信息。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训练人们的网上思维能力,教会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思考“为何用?怎样用?”培养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在网络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像公共道德规范那样的原则性要求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在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引导下,人们不仅学习如何接受、获取信息,更要学会筛选和应用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网络社会对人的现实发展的推动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引导必须对网络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教育,使网络使用者对于巨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使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原则。

1、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监督和管理。

网络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网络的办法解决舆情的问题。网络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上的舆情,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意,能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思想引导。用先进的道德思想观念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道德观念占领网络阵地。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信息控制。强化控制系统,筑牢“防火墙”,堵住“人侵者”。对境外有害网站设置封堵,禁止访问,抵御内外“黑客”的攻击。政府部门要不断增大投入,建立权威网站,加强在互联网上构筑“信息海关”,控制来自海内外的各种有害信息,从而达到净化网络空间之目的。

言论监督。从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征看,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要充分利用与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络管理技术手段,对网络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监控,如制定更高的准入标准、通过身份注册提高可信度等等。这样才能形成网络道德抉择机制的有机协调,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才能始终得到张扬。

论坛管理。加强对bbs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容易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易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管理的办法是建立责任制。凡申请上网或申办论坛者,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版主的具体权力和义务。开设bbs和论坛时声明,网站有权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以及取消违规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的权利等。

2、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组织系统的信息网络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信息网络观,提高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iii]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会尽管虚拟但并不虚无,在这里也要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讲公德、讲文明,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使用者。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获取和接收信息的能力比大部分教师要强得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从以前的信息的拥有者变为信息的解释者,重在合理解释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

3、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

道德规范要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关键要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要实现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基础是道德规范教育,在网络空间这个规律仍然适用。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要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到知行统一,使人们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监督机制。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整个网络道德规范的总纲,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道德规范的方向,坚持不可动摇,坚决抵制西方社会的网络分化行为。第二,慎独,在网上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中庸》中提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们上网都是个人行为,此时就应当培养这种境界。“慎独”强调在道德修养中坚持一定的道德信念的重要性,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的地方下功夫,认为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因此更应当警惕、谨慎,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按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办事,把现实社会中公认的道德要求适用于网络,解决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运行中的诸多相通的道德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在网络社会中应当提倡和首先做到的。第三,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要求规范网络主体自身,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后果负责,明确自己网上的权利与义务。这就突出了网上行为的自由、自主性与社会责任性的有机统一。第四,尊重他人的网络行为,不侵权。这既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行为,也是中华民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道德的网上体现。第五,不利用网络伤害他人和社会。使网络应用的后果既不危害自己,也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保证了网络应用的正向社会功能。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伦理底线。这些道德规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保证了个人、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纯教育问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心理问题等。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关注,不只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引导,还是一个关系国家综合竞争力、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问题。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对此进行积极的努力。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力量,整个社会都参与的全面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二十

学习适应性网络学习网络学习环境大学生。

【论文摘要】。

网络学习已成为大学生必要的学习方式,和传统学习一样难免存在学习适应问题,而且网络学习的适应性涉及的因素更复杂、更新颖。网络学习适应性的强弱不但会影响其大学生学习质量,还会影响其人生发展。以自编问卷为工具,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的12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适应性作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处于中下水平,大学生对心身健康、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四个方面的适应状况不良。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1]任何人接触一种新的学习形式都有学习适应的过程,网络学习也不例外,虽然网络学习具有诸多优点,但其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新体验。从传统学习环境转入网络学习环境,是大学生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转折,大学生与传统环境已经建立的平衡关系必然会被打破,对网络学习环境中的人际交往、虚拟班级和虚拟文化的体验和适应还需岁月的磨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学习障碍作了大量的研究,对在校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比较鲜见,专门针对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的实证研究更少。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现状到底如何?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的问题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增强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以上问题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本研究主要沿用田澜提出的学习适应性的概念,从个体自我调整和学习环境适应两大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在自编问卷的基础上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的1200多名大学生作了调查研究,分析其网络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研究从大学生自我调整和对学习环境的适应两方面来调查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自我调整部分包括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技术、学习能力、身心健康等五个方面,对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应包括学习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技术、交互方式、学习氛围和学习支持等五个方面。

1.学习动机。

具有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网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能否积极地准备自己的网络学习并实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能否对自己的网络学习进行监控、测试、修正和评价,都是大学生具有较高网络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在动机不强,并且缺乏周密的学习计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有22.2%的大学生有自己的网络学习计划,并能按时执行;24.6%的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69.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自己主动的;50.1%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不是学习,而是娱乐或聊天。

2.学习态度。

(1)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的喜好程度。只有25.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网络学习效率很高,54.5%的大学生感觉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帮助很大,64.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学习不是浪费时间,50.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信心通过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56.0%的大学生认为如果有机会自己将通过网络学习提高学历或获取学位。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比较喜欢网络学习,但他们认为目前网络学习的效率并不高。

(2)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坐在电脑前常常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也没有专门安排网络学习时间,学习无紧迫感,能主动浏览站的学生更是少见,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进一步调动。

(3)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专注力。大学生网络学习的专注力不是很强,45.3%的大学生经常因干其他事情而占用了网络学习的时间,46.4%的大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经常被与学习内容无关的网页所吸引。

3.学习技术。

网络学习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技术,能否熟练运用网络学习技术获取网络学习资源,并将网上的`各种优质资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ict技能。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技术水平有必要进一步提升:45.9%的大学生不能快速有效地利用网络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只有5.7%的大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发布到论坛中,7.9%的大学生能及时通过网络向同学和老师请教,10.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论坛和教程对自己的学习帮助很大。还有31.9%的大学生因操作水平低而不参与网络学习,81.9%的大学生认为书本和杂志依然是自己的主要学习资源,这意味着受大学生学习技术水平的限制,网络学习资源并没有被大部分大学生充分挖掘并利用。

4.心身健康。

心身健康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具备健全、正常的心理和身体状态,是大学生增强网络学习适应性的有力保障,初步体验网络学习的大学生,容易出现身体和心理方面的不适感。调查发现:77.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更容易疲劳,无法长时间坚持。57.8%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上连续学习一段时间以后,眼睛和身体会有明显的不适感。

5.学习环境。

网络学习是大学生在与他所处的网络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并满足学习需求的一种新型学习活动;也是大学生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一种独特的生存状态,是通过不断地调节自我并与网络学习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网络学习环境是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从学习内容、教学策略、交互方式、学习氛围和学习支持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

(1)对网络学习内容的适应。大学生对网络学习内容的适应程度较高:有40.0%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学习很有趣,网络学习内容很适合自己;46.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学习与现实结合紧密,自己能够适应;只有21.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学习资源太少,还不如去看课本效果好。

(2)对教学策略的适应。22.8%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课程中老师授课方式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究其原因可能是网络课程中提供的授课视频质量不高或授课方式单一。40.4%的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经常抓不住重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网络教学中信息传递没有传统教学中的节奏性强,缺乏重点、难点知识点的强调和重复。

(3)对交互方式的适应。交互是网络学习的核心要素,网络学习不是面对面的教学,学生很少像传统学习那样可以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网络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和资源之间的交互程度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适应程度和学习效果的高低。大学生对网络学习中提供的交互方式并不十分满意,有40.8%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帮助,心情很烦;48.4%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得到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网络学习的评价信息和帮助信息;还有27.5%的大学生不习惯利用网络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4)对网络学习氛围的适应。网络学习氛围欠和谐:虽然有64.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课程中文字醒目、老师的讲课视频清晰,但还有23.3%的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容易产生孤独感,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一般;有41.3%的大学生在参加网络学习后,染上了上网的不良嗜好。32.5%的大学生经常找不到老师指定的学习资料,主要原因是网络学习环境中信息量大,如果网站缺少良好的导航和搜索工具,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容易迷航,从而增加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的负担。在网络学习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有利于大学生之间进行协商、探究、分工合作、呈现自己的观点,开展协作性的学习活动,共同分享各自的见解,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达到对所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5)对网络学习支持服务的适应。调查发现,学生反映学校电脑太少、缺少上网的场所,虽然已有一部分大学生自购电脑,但还有52.7%的大学生因付不起网络费用而经常不参与网络学习。网络学习虽然是一种自主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但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反馈系统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以帮助学习者做出自主决策。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是必不可少的。网络学习中反馈很不及时,79.4%的大学生提出的问题经常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回应。

经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处于中下水平。大学生对自己网络学习适应性的主观评价较高,对心身健康、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环境四个方面的适应状况不良。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没有周密的网络学习计划、网络学习目标含糊、缺乏较强的内在网络学习动机;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学习时容易疲劳、眼睛和身体容易产生不适感;大学生认为自己对老师的网络授课方式感觉不适应,经常抓不住重点。大学生对网络学习环境和学习技术的适应较好,而且认为网络学习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适应本身就是大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大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网络学习适应性的内因,但不良的教学方式、不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等外在因素也会挫伤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压抑其网络学习创造性的发挥,最终影响其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完善和提升。我们认为要促进大学生顺利适应网络学习,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考虑:

(1)创建优美、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

(2)提供个性化、强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

网络学习中的学习支持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学习需要和障碍,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给每位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个人学习档案,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学习服务。高校应该积极倡导、支持教师开展网络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并将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传统课程学习和网络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学科学习中提高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能力。

(3)强化内部学习动机、加强自律学习、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还要不断巩固和维持学习动机,积极准备自己的学习并随时调整学习步调,对学习过程自行监控,测试、修正和评价,还要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提高“自律”意识,应该冷静理性地面对各种诱惑,增强学习的意志力,专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络环境中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寻求帮助、参与网络讨论等学习技术是大学生顺利适应网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大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应该设立专门的课程来培养和提高其网络学习技能,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

经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还处于中下水平,大学生对网络学习中诸多环节适应不良,这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质量的提高和我国网络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所以无论是网络课程的提供者、网络学习的组织者还是大学生都责无旁贷,应该一起加入到有效促进网络学习有序、良性发展的队伍中来,共同促进我国网络教育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2]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科所硕士论文,2004.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567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