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不经意间流逝,总结让我们记住成长的足迹。怎样写一篇总结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在下面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总结写作,对于写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一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
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主要发展的趋势,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
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
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群体,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4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也非常多。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应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监管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自高.西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问题与预防措施研究[j].岩土力学,(10):307.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二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意.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网络财富英文刊名:intemetfortun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适应期心理浅析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三
(1)表面修补法:适用于对宽度较小,不影响建筑的安全使用的裂缝的处理。
(2)局部修复法:将开裂部位凿开,清理干净,并用水湿润,再用水泥砂浆或树脂砂浆等材料将裂缝填实。
(3)水泥灌浆法:水泥灌浆法分为压力灌浆和重力灌浆两种。
(4)钢筋拉结法:适用于墙体两面开裂的情况,在裂缝的两侧每间隔0.8m左右的地方将墙体凿开,加入钢筋进行拉结,并用水泥砂浆将裂缝填实。
(5)钢筋水泥夹板墙:适用于墙面裂缝较多,且墙体裂通情况。在墙体两面加钢筋网并用穿墙钢筋拉结固定后,在表面涂上水泥砂浆加固。
(6)增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用于加强内外墙体的联系,提高墙身的承载能力或刚度。
(8)改变结构类型:常用于由荷载原因造成的裂缝,一般是将柱承重改为墙承重。
(9)转化裂缝:常用于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当墙体上出现了随环境温度周期性变化的裂缝,且使用充填等方法处理效果不好时,可将裂缝改为伸缩缝。
(10)其他方法:如整体拆除重建,局部拆除重建等。
2、裂缝的预防措施。
2.1对外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合理的安排屋面施工时间和施工工序,尽量避免高温和寒冷季节施工。加强屋面养护,解决屋面混凝土施工中的内应力问题,尽可能使用热膨胀系数小的材料。
(2)屋面加设保温层,减少屋盖与墙体之间的温差。或在屋面涂吸热量少的涂料,防止屋面因吸热量多而造成膨胀量大。
(3)提高墙体顶层砌块的强度,增加墙体抗温应力的能力。
(4)合理设置伸缩缝。
(5)合理的设置屋面分隔缝。
2.2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做好地质勘察工作,准确的辨别土层成分以及计算出地基的承载能力。对承载能力不足的土层要做出相应的'处理,保证地基有足够的承载能力。
(2)加强基础圈梁等以及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墙体的抗剪抗拉强度,用以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影响。
(3)合理设置沉降缝。
(4)新老建筑之间要留有适当的间距。
2.3对地基冻胀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建筑屋基础埋深一定要在冻土层以下。
(2)基础的垫层的选材要合理,尽量选用含水量小,吸水性弱,弹性好不容易引起冻胀的材料。
(3)降低地下水位,做好地基防水措施,避免基础泡水,尽量减少地基基础的含水率。
2.4对荷载引起的裂缝的预防。
(1)正确使用建筑,避免因不正确的使用,使得建筑出现意外荷载造成裂缝。
(2)加强建筑的整体强度,增加墙体的抗拉抗压能力,避免因强度不足造成裂缝。
(3)采用合理的建筑结构,使其传力情况良好,能抵抗地震等自然和人为的灾害施加的荷载。
2.5其他方面的预防。
(1)在设计方面要严格认真,做出合理的结构方案,计算准确,能满足整体和局部的承载能力以及稳定性要求,满足构造要求。
(2)在施工方面要保证施工质量,严肃工人施工纪律,严格要求材料质量,保证砂浆配合比的正确性和砌筑质量,合理安排脚手眼。
(3)注意保护建筑,减少自然以及人为伤害。
3、结束语。
对于墙体裂缝,我们要从预防做起,对已出现的裂缝要严密观测,作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建筑的美观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者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谢征勋,罗章.工程事故分析与工程安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张冬晓.砖混结构多层房屋墙体裂缝的分析与对策[j].中外建筑,,(05).
[1]徐国富.浅谈砖混结构房屋墙体裂缝的产生、预防和处理[j].科技信息,,(13).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四
随着电子网络飞速的发展,网络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小孩,都会使用电脑、玩网络游戏,但是过分的不适当使用就会产生网瘾危害正常生活,而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就是我们青少年,尤其是我们中学生。中学生沉溺于网游甚至脱离了现实生活,厌学、叛逆,成为问题少年,可能残害终身。因此中学生网瘾值得我们中学生去反思,只有及时走出网瘾,回到正常的轨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会有美好的前程。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上网都是在网吧,在家里上网的中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让我们可控的上网,很多家庭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了家里上网的条件。但无论是在网吧还是在家里,都有明显的网瘾特征,过度依赖网络,就算是在学校上学心理也会极度想念,认为现实生活索然无味,甚至将网络世界作为自己未来的前途,比如想做游戏开发、游戏竞技手等,但过度使用网络就会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脾气暴躁,拒绝社交,沉浸在网络世界里,最后学习下降、记忆力下降等等。从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主要有这样几种原因可能导致网瘾。
(一)自控能力差。网络上的新游戏、新信息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游戏的模式,会诱导我们中学生停不下来的要去玩游戏,练级。尽管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但是需要不断晋级的网络游戏却更具有吸引力。我们难以自控的减少上网时间,做到适度的上网。
(二)价值观未完全形成。我们中学生当中大多数缺乏理想和希望,得过且过,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计划,在现实生活中又往往被忽略被轻视,而网络世界刚好填补了内心的空虚,更多的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知己,找到存在感,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可以通过练级在网络世界里去证明自己。甚至认为依靠网络世界以后也可以生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度不够。
(三)叛逆心理强烈。中学阶段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我们不愿意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管制,追求个体的独立性和成人化倾向,而网络为我们中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在网络世界里,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没有父母的殷切希望和唠叨,只有新奇和刺激的游戏和信息,让我们中学生“流连忘返”,网络成为了我们中学生所谓的“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社会环境恶劣。一方面,在学校周围,甚至大街小巷,无处不见的网吧,无视政府的规章条例,主动提供成人身份证为我们中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获得占比较大的中学生客户群以谋取利益;另一方面,各种网络游戏和非法网站太多,有害信息和不良网站给我们中学生很大的误导。
二、中学生网瘾的危害。
(一)网瘾会影响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染上网瘾以后,长时间的过度使用电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视力下降,造成近视眼,其次,网瘾导致我们作息不规律,“废寝忘食”,黑白颠倒,如果长时间持续这种状态,可能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诱发各种疾病,比如颈椎、腰椎病变等。
(二)网瘾会导致中学生心理障碍,行为异常。中学生长期上网沉浸在网络世界里,过分依恋网络,导致与社会隔离,与家人以及同学、朋友沟通减少,逐渐的不能融入现实世界,我们认为人是复杂难以沟通的,而网络世界很简单,最终性格孤僻,人际关系恶化,心理扭曲,甚至导致抑郁。尤其是一些网游是比较暴力的,迷恋这类网游的中学生可能会将游戏世界带进生活,道德观念扭曲,导致脾气暴躁,甚至产生反社会心理和行为。
(三)网瘾会危害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首先,染上网瘾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上网,而正常的学习时间被挤掉,无法正常的学习,心思完全在网游上,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影响升学,甚至被迫退学;其次,沉迷网络,父母往往非常着急担心,有的父母甚至采用暴力方式以阻止我们上网,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矛盾严重。另外,部分中学生为了高额的上网费用去偷盗、抢劫、贩毒等,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一)家庭教育是关键。一方面,很多初染上网瘾的中学生能够及时的纠正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的成功。父母用满满的爱去包容和感化我们,给予我们充分的尊重,但又能温和的提醒,帮助树立目标和理想,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毕竟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有的,那些缺乏自控力的中学生需要的是父母善意温和的提醒,而不是暴力教育或者是冷嘲热讽似的激将法,这样会打击孩子的信心,让中学生内心放弃自己,适得其反。另一方面,网瘾的防范更加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和成功的家庭教育,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理想有目标。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引导孩子正确的看待网络,趋利避害,远离网瘾。
(二)学校的引导很重要。学校首先要尽量和周围的网吧协调,要求他们严格实施国家规定,禁止青少年上网;其次,学校应该做出相关规定,有针对性的约束和规范中学生上网;再次,学校应该开展讲座,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告知网瘾的危害,培养中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健康文明的上网行为。另外,除了防范网瘾之外,学校对已经产生网瘾的中学生应该更加关心,多与家长沟通,对这些学生应该多给与认可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上有满足感和认同感,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政府监管要跟上。针对中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以及健康上网的要求,政府明文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上网,但是网吧为了获利,无视政府规章制度,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增强其制度的执行力,从外部因素来防范中学生网瘾。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五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提升整个工程勘测方面的质量问题。在当今阶段,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技术手段是目前水利勘测部门进行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比较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3.1.1选择信息测绘的高科技技术。
水利工程相关的勘测人员利用信息化的高科技的勘测技术,大体都包含了gps定位以及三维成像技术等一些比较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这样能够对工程周边的地区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认识。而以前比较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选择建模的技术转换为三维立体化的模型图。现阶段所有的勘测技术主要发展的趋势,在对水利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利用移动式的arcgis平台,能够起到有效提升勘测质量的作用。
3.1.2合理利用信息监测的技术。
所有的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在出现之后,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选择信息化的监测技术,对工程周围的地质变化进行有效监控,可以比较有效的实现风险自动化进行预警的重要功能。
3.2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对工程地质灾害方面研究有效的防治预案,这是之后阶段地质灾害方面能够有效进行预防的重要任务。
3.2.1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现阶段监测方式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以及应急时期进行的监控这三种情况。其中日常监控指的就是对整个水利工程在非汛期的时候所进行的风险监管方式,由于风险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三级监控的方式,而汛期所采用的是二级或者是一级监控模式。应急监控的方式主要是对于洪涝、地震或者是滑坡等一些地质风险相对较高的或者是已经发生灾害的情况,由于工程地质灾害的风险相对其他的灾害比较高,所以一定要选择特级监控这种监控模式,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启动相应的救援预案。
3.2.2采取有效的应急方案。
在进行风险防治的预案当中一定要包括严密的应急方案。比如对应急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应对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在应急措施方面必须要进行严格标准的重要内容。
3.3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对于自然地质发生的灾害群体,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灾害在进行预防的过程当中,人力干预效果相对更加明显,也会更加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的干预工作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中是需要进行预防的重点所在,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基础工作,因为水土保持的基本工作对整个水利工程以及周边区域的地质灾害预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3.4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对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进行设计预防的措施,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必然需要物力以及人力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措施当中,预防物资与人力之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调配。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所需的物资数量可以充足调配,在人力资源方面一定要合理配置。
4结语。
水利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地质灾害问题也非常多。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都是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所以应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监管以及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自高.西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问题与预防措施研究[j].岩土力学,2013(10):307.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六
摘要: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网络空间是网络技术带给人类的奇异礼物,它是一个技术范畴,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cyberspace)。正是这一空间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开辟了第二个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如麦克卢汉曾断言的那样,“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不过,在网络社会中,同样会出现网下社会或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道德、伦理、侵犯等,而这些都归之于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名下。
关于失范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法国学者马里・居友从失范的正功能角度去理解,而我们此处的行文逻辑则是从失范的负功能开始,因为我们是将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看成一个社会问题,是偏离了社会常态后的一种纠偏行为,而不是着重论述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对社会产生的有利影响。渠敬东在总结涂尔干失范观点时认为,涂尔干的失范概念是指一种与正常现象相对的反常现象,是一种社会状态。失范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整合的病态征兆,是“社会在个体身上不充分在场”的结果。不难发现,失范始终与社会常态无法分开,偏离了常态且长期运行,便概之为失范。
一、社会失范、网络社会道德失范。
在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之前,必须先探讨社会失范的涵义。所谓社会失范,一方面指社会的价值与规范体系产生紊乱而导致功能丧失,无法指导与约束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使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状态;另一方面也指社会成员违背主导的社会规范的行为。这里将社会失范的定义放开了,以免把那些可能是重要的失范现象排除在外。规范瓦解与行为越轨是理解失范范畴的两个重要概念。对于“失范行为”,及“行为失范”的解析,应当同行为主体及其行为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即失范是行为主体在其行为活动过程中所作出的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这里的社会规范,既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等一般的社会规范,也包括规章、规程和纪律等组织机构的特定规范。行为失范的直观表现,在于行为主体的行为活动偏离了社会规范所预设出的“正常运行轨迹”。行为主体走向失范、作出某种失范行为这一事实本身,也可以折射出其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的一些偏失或缺位。
网络社会源于以计算机为结点的“物的网络”与以人为结点的“人的网络”的复合。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基础,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折射和反映,与现实社会共同构筑了当代人类社会。所以,网络社会仍然以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人的参与作为核心要素来运行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某种程度上需要参照现实社会的社会失范,这也是不断强调社会失范的缘由之一。
网络社会道德失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的行为道德失范,它同时也是人的网络道德走向偏差的一种类型。它指的是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所应遵循的特定道德准则要求,在虚拟的电子网络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地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道德偏差的情况。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行为是人作出的一类特殊的行为,它与发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失范行为,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异。两者之间的不同,无非是在发生的“场域”,和展现的形态上有所体现而已。所以,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参照系是网下的社会道德,以网下社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要求网络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上网者,当然包括大学生。
毋庸置疑,大学生是网络行为发生的重要主体之一,他们成为时代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应用者和实践者,故而本文择选大学生群体来探讨网络社会道德失范,以期对整个网络社会道德失范起抛砖引玉之功效。网络社会孕育和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重铸了当今社会的许多现代意识,如,自由与平等、信息与共享、互助与奉献、自主与创新以及开放与兼容等现代意识和伦理精神。自由与平等是网络社会的初衷,也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梦想和追求,网络社会一开始就是一个自由、平等和自治的世界,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是,网络社会滋生的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却发人深省。
李伦在《鼠标下的德性》中指出:网络在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交往便利和丰富信息的同时,网络行为“也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人情隔膜、情感危机、道德权威缺失和人性异化等问题。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成为网络时尚,困扰着网络文化的精神提升。信息崇拜、技术至上和工具理性导致人的价值取向的偏离。进人新世纪以来,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网络社会在给人类开拓生存空间、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难以逾越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经济层面的;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人性层面的;既有法律层面的,也有伦理层面的。本文探讨大学生的网络社会道德问题,主要集中于他们比较习惯的网络场域,即网络游戏、bbs论坛和电子商务等,从中总结出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行为表现。
其一,虚假信息与信任的缺失。在诸多bbs论坛中,大学生群体一般不会公布自己详细、真实的信息,他们以匿名人的心态公布虚假的信息,尤其是在高校bbs匿名版聊天时,这种论坛连id账号都不再使用,每个人都是匿名的、陌生的,人处于最典型的“无标识状态”。这样,有了匿名性的遮掩,使很多信息发布者把bbs论坛作为发泄情绪、发布无聊信息和虚假信息的平台,诚信在这些大学生中荡然无存。大学生在bbs论坛中具有双面性存在,一方面在网络实名制要求下的bbs论坛,为获取一个id,他们必须公布真实信息且相信别人也同样会发布真实信息;另一方面,在高校bbs匿名版中,他们却借匿名将信任置于不考虑之列,道德的窘境在信息的真实与虚假之间客观地存在着。
其二,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加和对人起码的尊重的消失。网络犯罪行为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或以此传播虚假信息从而达到占有他人物品的行为,这种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自从1994年我国发生第一例大学生张男电子邮件诈骗案以来,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盗窃和诈骗的报道屡见不鲜。如哈尔滨某大学三年级学生王某,因英语成绩始终不及格,便产生了用人侵学校网站改成绩的念头。将“桂林老兵木马”程序植人到了所在大学的教务部网站中,将自己40余科成绩都改为80分以上。不仅如此,王某以修改一科大学生考试成绩要50元或100元的价格,先后为本校20余名大学生修改了成绩数据,共收取赃款13130元。大学生的网络犯罪使得彼此间起码的尊重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一即尊重在网络社会中消失,并且进一步延伸至现实社会。
其三,网络的崇拜与网络麻木。对于网络行为,很多人把它纳人技术分析行列,但是,网络社会只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所以,必须从社会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网络行为。行为起码触犯了社会秩序的基础即安全。“正因为它(即安全)是从正常人的原始本能产生出来的,所以它可以看成是第一性的社会利益。大学生对于网络行为表示出的态度令人瞳目。
11月末,沈阳师范大学在沈阳市10多所高校中发起了“大学生网络文明抽样调查”,将3000份调查问卷发放到沈阳市的部分大学生手中,参与调查的包括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等各年级的大学生。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除上网时间、上网喜好等基本情况外,还毫不避讳网恋、网络色情、网络等敏感话题。关于网络的问题,表示崇拜网络的被调查者竟占到74.3%,但同时也有88.3%的被调查者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网上犯罪,侵犯了他人的利益。分析一个群体,关键是看其所行,而非看其所想或所说,网络在大学生中制造的崇拜氛围已经在大学生的行为模拟中表现得十分清晰,而网络作为一种危害网络社会基础的行为,大学生对其表现出的崇拜恰恰说明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网络麻木。
三、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策略选择。
解决网络社会道德失范必须与现实社会道德联系起来,因为网络中的行为个体扮演着双重角色,即身份制的人和匿名性的人,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失范问题。既然网络行为仍旧是人的具有社会性的行为活动,那么,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网下,人的行为活动都应当遵循一定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加以展开。
网络社会伦理问题的形成虽然有其十分复杂的原因: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但其关键还是“人”和“信息”的原因,其实质则是信息权利的异化问题。“互联网的最大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对人的影响。”由网络技术衍生的一切问题既源于人又必须依靠人来解决。鉴于此,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诸多策略选择必须围绕个体大学生和群体大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具体策略表现为强化技术设置、注重个体建设、延伸高校引导、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等四个方面。
1、强化技术设里。
网络社会是由高技术、高智能的互联网加以支撑的,无论是有线网络还是无线网络。故而,可以通过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而我们非常清楚,有关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条例等的制定和出台,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铺垫,因为,如果技术上无法获知和确认网络行为由谁所为,是谁违反了规范,那就很难发挥规范应有的效力。所以,必须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进行屏蔽和消除,通过加快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软件开发等,进一步从技术上规范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行为。
比如,在现在许多大学校园网络中,学校通过对网络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加以审查,在网络站点对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用户无法接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泄露;对某些特殊局域网加强访问控制,防止侵害;对于学校自身bbs论坛实行实名制,需身份证和学生证共同登记注册才可以发表言论。另外,为防止不健康视频下载,许多大学对于诸多下载服务实行了关闭,减少了诸多大学生网络社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不过,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仅仅是一种工具,不是无条件、无根据、无理由、随时随地可以实施,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也必须是合法的和符合道德规范的,任何网络管理技术手段的使用不能以牺牲大学生群体利益和需要为前提。这就需要在网络管理的技术手段、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和大学生网络需求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
2、注重个体建设。
对于康德而言,道德是由约束任何理性存在的义务所组成的。康德的“义务的共同理念”就是义务体现出人应在正当的精神指导下做正当的事情的理念。康德认为:“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一个出于义务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可见,行为的道德价值只有在行为人的意图和实现这个意图的勇气之中才能发现,而在其所取得的结果之中却不能发现这种道德价值。按照康德的规定,作为道德法则即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的绝对命令只有一个:“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在网络社会中,虚拟、匿名、去中心等特征刚好为网络主体提供了不同于现实原子世界中的意志自由,似乎为康德的纯粹理性的伦理体系提供了出场路径,但如果我们深人分析网络世界的特点,就会发现在网络社会中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网络大学生个体所面对的交往对象具有多面性,大学生不仅要面对各种虚拟人,面对身心同在的自我,还必须协调虚实的矛盾。多数网络主体表现出在信息传播与使用过程中的数码焦虑、自我被割裂、自主丧失、强迫机制、上瘾状况、灵肉分离等综合症状,这可能摧毁网络主体的自我的多角色转换机制,使自我控制能力丧失、道德责任感丢失以及行为责任能力丧失,进而最终使网络主体丧失自我发展机会。所以,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个体建设相当重要,要将外在我与内在我统一起来,这样才可以应对网络匿名等带来的负功能。
3、延伸高校引导。
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习是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个人才能不断成长,才能逐步融人社会,与社会和谐相处。网络只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工具和手段,网络并非是最终目的,切不能以手段殖民了目的,那样,最终会陷人网络的困扰之中。因此,大学生需要有一个相当明确的网络学习观。网络只是获取资源的.手段之一,对于网络信息必须进行甄别,网络并不仅仅是娱乐和休闲的工具,还应充分发挥网络知识传播的功能,这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化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必须建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人类的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一,而交往是以彼此语言和信息可置信性为前提的,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人交往的合作基础是意见一致,其前提就是彼此置信。于是,信任便成为人类交往的重要基石,大学生的网络交往如果缺乏诚信,不仅会带来网络社会道德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网下社会的构建,对网下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障碍,因为,无论是网上还是网下,信任缺乏的个体始终无法真正树立人际交往以信任为前提的理念。无论是网络学习观还是网络交往观的培养,高校都不可回避地承担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言传时要加以引导。而且在制定条例和规范时也需要加以引导。最为重要的是,高校可通过诸多社会实践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体认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和共同点,使其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学习和诚信的重要性。
4、规范网络法律的警示与制裁功能。法律是现代化国家必备的,它是使个体的人演变为社会人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网络法律是必不可少的。不过,实施网络法律的瓶颈在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法律实施条件和功效的差别。
由于网络社会具有许多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以及法律本身的特点和立法技术上的困难,使得法律在面对网络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时一筹莫展。法律本质上是反应性,它产生于实践,应用和服务于实践,但它很少能预见问题,只能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作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方式通常必须经历一定的程序,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如上面所提及的网络虚假信息、网络等问题,传统的法律根本无法作出反应。法律还存在着适用效力和适用范围的问题。法律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法律适用对象,在传统社会中,法律适用对象就是违法的人,而这个人是有着一个物理的身躯,有一定的外貌,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的家庭背景、一定的学历背景、一定的职业背景和一定的环境背景,是一个多维坐标定位的人。而这个人一旦进人了网络社会,则这一切全部被消解了,物理的一切特征全部被延搁了,只能从数字化、符号化的现象进行识别。这时传统的法律适用对象消失了,法律适用的基础也消失了,所以传统法律对其根本无法适用。“……电脑空间的法律中,没有国家法律的容身之处。这便使得制定与实施网络法律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无论怎样,网络社会中的人不可回避地生活于现实社会中,所以,首当其冲的是找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相近点或共通点,在这些共通的地方实施法律,如此一来,其效果会较为明显,随之,针对网络社会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条例或法律会事半功倍。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七
摘要:水利工程地发生的地质灾害问题,尤其是一些比较大的地质灾害,会给整个水利工程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有效地减少地质灾害问题,相关的水利技术人员一定要从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进行着手调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灾害预防的质量安全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预防。
1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我国地大物博,大地之上江河纵横,流域面积超出1000km2的大江河就多达1500多条。从1949年到现在,已经建成了约10万座的水利水电工程,这些工程都发挥了比较好的防洪、发电以及航运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水利工程在带来极大效益和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的情况。灾害种类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水库引发的地震;第二种是库岸岸坡稳定,而第三种为浸没问题。其中水库引发的地震是指水库在蓄水的过程发生地震问题,截止到现阶段,大约已经发生了100多例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水库水位实际的升降情况与地震发生的频度和强度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关系,水库引发的地震造成的深度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大于20km。而水库岸坡破坏的形式主要有塌岸还有崩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出现在平原或者是盆地的地区。
2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2.1工程建设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活动(比如进行坝基开挖、边坡进行开挖、人工的堆渣以及水库蓄水等)直接导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崩塌、滑坡、围岩坍塌、水库大流量渗漏、水库诱发地震、地基(或者是采空区)发生大规模的塌陷等情况。
2.2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工程建设与自然因素(比如暴雨、洪水以及地震等情况)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比如泥石流、山体滑坡或者是地面塌陷等情况)。其中又以汛期洪水地质灾害的情况最是明显。汛期的洪水地质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滑坡、泥石流、河岸出现冲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与洪水相关的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灾害。有一些水电水利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就曾发生河岸冲刷出现坍塌的情况,特别是在汛期的时候,如果导流洞或者是溢洪道进行泄洪,出口河岸以及下游河道经常由于冲刷掏蚀发生塌岸,从而形成灾害。
2.3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情况下都是地震地质灾害以及超标洪水地质的灾害,主要指的是所有的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区因为天然地震的'活动以及比较极端的天气情况影响从而引发的对人民的生命、人民的财产以及工程的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问题,主要包括了地震或者是超强的暴雨期间工程区遭受的崩塌、滑坡、滚石、泥石流或者是塌陷等自然灾害问题。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八
对于混凝土结构来说,影响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最普遍的问题是保护层厚度、混凝土质量和节点处理问题。1)保护层厚度问题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筋保护层得不到保证的现象非常普遍,箍筋保护层更是如此。箍筋外露,主筋的保护层一般也达不到设计要求。设计尺寸小的构件,对施工的要求更高,如大型屋面板,设计保护层只能有10mm左右,施工时稍不注意,保护层就不能保证。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型屋面板保护层厚度不足10mm,约有20%的板的钢筋保护层几乎为零。没有保护层的钢筋锈蚀速度很快,影响整个结构的安全使用。2)构件的节点问题装配整体式结构的节点也是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的部位,如北京石景山电厂冷却塔,72个梁柱的节点只有3个基本完好,38个节点钢筋锈蚀,其余节点钢筋外露且有不同程度的锈蚀,结构使用年数约。节点的质量问题是节点混凝土强度偏低,约10mpa。3)混凝土的质量问题提起混凝土的质量,强度总是要放在首位。但是对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来说,密实性与强度有同等的重要性。混凝土的质量对其耐久性能有很大影响。低质量的混凝土抗碳化、抗腐蚀的能力差,构件的寿命低。
1.3设计问题。
1)安全度我国的设计规范都有结构或构件的抗力大于或等于作用效应的规定。设计者往往取r略大于s,甚至r等于s。这样做在当时可使结构的造价略有下降,取得了经济效益,但是随着设计规范的改进,用现在的规范去校核,结构的安全度一般都不满足。可以说,我国有一大批旧的建筑物属于这种类型。2)耐久问题以往的设计是不大重视结构耐久性的。结构构件的.设计都是以抗力为主并考虑稳定等性能。构件的尺寸小,混凝土强度低,抗腐蚀和侵蚀的能力极低,加上施工偏差、使用管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构件破损的速度极快,使用寿命较短。因此,适当提高混凝土的设计等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九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行投资类活动.分析、认识影响他们股票投资决策的各种心理因素,对于促使大学生投资者形成理性投资决策以及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胡曼作者单位:湖北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430070刊名:现代商业英文刊名:modernbusiness年,卷(期):“”(20)分类号:b84关键词:大学生投资心理分析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
下面是为研究生提供借鉴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谢谢!
摘要: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发,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出发,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使大学生能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道德观。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一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成熟,电商企业也面临着市场销量饱和、品牌竞争加剧、单品利润下滑,运营费用不断上涨等各种挑战。分析了新时期背景下市场状况、网络品牌发展趋势,并对如何打造网络品牌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营销;网络品牌构建;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并带来巨大冲击,许多知名品牌被收购或击垮,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发达资本市场强烈、成熟的品牌意识。在普通电商困惑甚至倒闭的同时,以纯和韩都衣舍纷纷推出网络服饰品牌,a21和amh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三只松鼠和聚美优品也分别成了零食和化妆品的标杆。现在很多电商企业意识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应根据企业自身的鲜明亮点,立足于当下互联网潮流,推行网络品牌策略,发展自身的网络品牌。
1、树立网络品牌新意识。
网络品牌不仅只是为了与同类产品做出区分,更是与消费者建立一种交互式的信任。网络品牌在这个信息纷杂的时代与消费者做了一种朋友式的交互,企业可从以下几方面与客户建立交互关系。
1.1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认知度。
当前行业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无论是在包装、外形或是功能上都大同小异。以手机行业为例,供应链越来越趋于成熟,无论是沉淀许久的老品牌还是刚进入行业的新兴品牌,都可打造出相差无几的手机,手机与手机之间越来越难以区分,如最火热的“刘海屏”,由苹果带头,oppo、vivo、魅族等品牌陆续跟进,消费者最终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
1.2降低网络营销的成本。
网络品牌的推广大多在网络中完成,宣传手段方便,宣传渠道透明,宣传效果良好;借助微博、短视频等庞大流量,实现精准投放且收益效果显著。通过网络推广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比传统价格战或线下推广更具优势。
1.3为新兴企业消除渠道障碍。
开展电子商务,可省去长期的渠道积累;网络渠道替换传统渠道,可避免企业伊始处于微利的劣势,可使新兴企业以最低的代价搭上互联网的快船,为后期的发展注入活力因素。
2、网络品牌营销趋势。
2.1从产品定价到价值定价。
企业若只是一味地压缩成本,导致的后果就是连绵不休的价格战,而且很难让消费者的目光聚焦在产品本身上。小米推出mix系列高端机,也是在反思和转变。产品价格包括产品成本和品牌溢价,如果品牌溢价越高,利润就高,产品价格也会越高。国内的品牌大多太过注重产品价值而忽略品牌价值,这是得不偿失的。一时的低价只能带来一时的消费,消费者无法对品牌产生信赖,只有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肯定品牌的价值,才能带来长久消费。
2.2从强推到自传播。
顶层对信息传播的掌控力正在弱化。以前信息的流通主要在上层之间,而现在因互联网的普及,底层群众之间信息的传播能力极大提升。正如冰山倒转,现在普通人也可以因为信息的传播显得力量庞大。来自上层的信息引导也逐渐失灵,来自底层的推荐和口碑更有说服力并影响人们的消费。商家的推广方式必须从上层推荐变为品牌的自我传播,让底层的消费者真正喜爱产品,并借助口碑宣传品牌和产品。
2.3从发展销量到发展粉丝。
以发展销量为中心进行商品销售的思维有明显的缺陷:一是销售人员本身的视角是短期的,二是营销人员的个人影响力十分局限。在信息交流不发达的工业时代,商家和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客户无法直接了解产品,需要大量的销售人员。而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即时,资源整合变得非常简单,这就需要大量的品牌粉丝。
3、新时期网络品牌案例:年轻即未来―抖音的逆袭。
3.1定位年轻化。
抖音定位是“年轻人的音乐短视频社区”。在它上线之前,类似的音乐短视频应用非常稀少,还没有进入中国,这就给了抖音一个崛起的机会。今日头条是年轻一族喜爱的品牌,其旗下的很多产品都受年轻人喜爱。从数据来看抖音抓住的是年轻人群体,75%的用户不超过24岁,主力达人包括用户基本都是95后。抖音打造的正是这一群体所喜欢的流行文化,使其不断吸引生力军的加入。
3.2打造kol,提升用户互动。
3月,岳云鹏在粉丝1300多万的微博上转发了一段模仿他唱歌的视频,视频的水印带着抖音。一下子把抖音推进了公共视野中,引起了下载量的激增。而在3月底,岳云鹏第二次在微博上转发了带着抖音水印的视频,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而许多网红也纷纷跟进,自此,抖音走上了自身发展的“快车道”。之后抖音又邀请了大张伟、杜海涛、周笔畅等明星入驻,并邀请到鹿晗、吴亦凡、李易峰到抖音宣传自己的新歌与电影,甚至与一些热播综艺节目进行合作,通过这些举措抖音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用户量迎来了爆发。
3.3内容运营。
抖音通过一系列挑战活动,吸引用户去创作,也会对一些有潜质的视频进行人工+算法的'推荐。抖音与拥有内容创作能力的生产者合作,保证内容的持续产出;在用户层面上也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不同的营销手:主要分为明星、网红、潜力股用户和普通路人;常举办抖音party和线下聚会,如colorrun等;通过官方和用户开展线下交流,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真正展现自我的平台,同时也吸引更多人关注抖音。
4.1借助网络品牌营销的主要模式。
依靠消费者的参与热情,借助病毒式营销将产品、品牌在用户之间传播;数据库营销可使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得到加强;增加用户与品牌粘性:消费者的参与性增强,消费者希望与企业有更加深入的沟通互动,这是体验营销的魅力所在。例如在当下火热的“吃鸡”游戏中,在游戏的跳伞情景和房屋建筑中设置植入式广告,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品牌体验,降低了消费者对于广告的抵触心理,此外还可以通过浏览体验、感官体验、交互体验和信任体验等方面了解品牌文化和最新产品。
4.2抓住年轻群体消费力量势在必行。
原有消费群体已经老去,年轻化群体正走向舞台,面对变化,品牌企业面临着一次生存的“大考验”,品牌争先俘获年轻人的心。从一镜到底广告《1931》到去年双十一脑洞大开的鬼畜古典风广告剧《四美不开心》和《四美不开心之平行世界》,这些神作广告大改传统国货化妆品老气横秋的一面,反而让更多消费者看到颇具创意、画风清奇、不落俗套的另一面。可以说,百雀羚成功完成了品牌年轻化的升级,就连故宫博物院文创产业在品牌塑造上也笔法惊人。那个“萌萌”的雍正皇帝,魔性周边手办,佛珠耳机,穿越故宫来看你,h5让故宫文创在网络上爆红,仅截止到年底,故宫文创研发的8983种创意产品,全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
4.3适配或搭建年轻人场景。
年轻人作为未来的主力消费人群,他们有着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强的认知力,足迹更是遍布海内外。因此,针对年轻人的场景应更加多样丰富;年轻人的聚集主要分布在旅游地、书店、美食地、影院;高端品牌企图在未来占据消费的高地,应开始着手主动适配和搭建年轻人场景,慢慢将年轻群体培养成潜在用户。
4.4价值主张和情感纽带才可能赢得用户。
未来的网络品牌和商业必须建立很强的价值主张和情感纽带才可能赢得用户。消费升级并不简单的是越买越贵,而是会诞生一系列代表精神主张的品牌,近些年来网易新的业务发展较快,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增速,积累的品牌价值,在消费升级的时代得到了爆发、释放:网易云音乐凭借“看见音乐的力量乐评专列”获得媒介组全场大奖,同时获得媒介组整合类和户外类金奖。这正是基于网易公司在过去积累下来的ugc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李梦雅.网络品牌形象塑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4]施玉梅.互联网时代中小微企业的品牌建设[j].江苏商论,2017(07).
[5]王瑜.网络品牌的拟人化管理[j].现代商业,2017(08).。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二
“虚拟社区”在网上提供了现实社区所能提供的各种交流和服务手段,包括主题论坛、聊天室、网上沙龙等社群活动区。虚拟社区作为网络中种种社会关系最重要、最集中和最具象的展演,不论与现实社区还是与网络的其他派生体相比,它改变了现实社区的经营理念与生活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领域和文化交流平台。
一、虚拟社区的特性。
隐匿性。虚拟社区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相互区分,但没有指纹、dna这些与生命有关的严格认证。成员一般都采用虚拟的匿名身份,并且一个人可以有几个成员名字,或者有多个ip地址。这样的特征隐瞒了成员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简单。虚拟性是虚拟社区的本质特性,不具备虚拟性的社区就不能称之为虚拟社区。
跨地域性。虚拟社区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实现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满足了跨地域生活共同体的形成。虚拟社区摆脱了人际互动范围上的地域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网络媒介的互动而拉近,这是虚拟社区区别于现实社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人际关系的松散性。虚拟社区以网络媒介为基础,“隔离”地将陌生的人与人连接在一起,形成虚拟社区中陌生的人际关系,因此虚拟社区成员的地理分布可能遍及世界每个角落,这就形成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
开放性。在虚拟社区里身份认证和获得并没有现实社会中那么严格和复杂,大多是为了管理监控和统计日访问数量的需要,因此虚拟社区更具开放性。它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使得其成员不再受地域、年龄、职业、性别、种族、肤色的限制,凡是对某一社区有兴趣或有需要的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获得该社区成员的身份。不仅如此,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也是相当广泛,一个具备相关技术的虚拟社区,可以使全球各国人民涉足其中,并在该社区实现社区文化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他们集体开放资源,集体享受资源,是社区资源的创造更新者和享受者。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之处在于虚拟社区的隐匿性和自由性,因此,虚拟社区的规范治理与和谐发展更依赖网络道德培育。
网络道德认知培育是培育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评价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它应该包括网络道德观念培育、网络社会行为分析能力培育、网络道德评价能力培育。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人的本能性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道德认识为基础。面对虚拟社区信息良莠不齐、舆论是非难辨、行为真假难分、观念存在多元价值的特点,虚拟社区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是灌输简单的网络道德规范,而是面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虚拟社区,通过传授网络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分析能力达到网络道德培育的目的。网络道德认知培育不仅仅包括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更重要的是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网络道德培育在虚拟社区的实践发展,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也纷纷列入网络道德认知培育的范围。
网络道德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系统,是网络道德情感、网络道德意志、网络道德信念的统一体。因此网络道德培育应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开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培育。虚拟社区中的网络道德情感培育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网络舆论或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内心体验,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以及对他人的道义感和对全世界的人道感。它旨在培养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虚拟社区情感世界里树立系统完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生活中不忘自身道德信仰,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忘对社会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网络道德意识培育还要注重培养道德主体对虚拟社区网络道德的判断、决策以及外化行为的能力,培育和引导网络道德主体不受虚拟社区诱惑因素、多元舆论的影响,能够自主调节情感和行为,特别是具备自主意识、自律意识、自觉意识等等。虚拟社区背景下的网络道德意识培育应该以网络道德价值原则的传授为起点,训练大学生网络道德判断的能力,注重培养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尊重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等基本道德规范。
网络道德行为培育应建立在网络道德认知培育、网络道德意识培育基础之上,同时通过网络道德行为培育使已经形成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意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网络道德培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转化为规范合理的网络道德行为,而网络道德行为培育则是根据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核心价值观教导大学生遵守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遵守网络道德和社会公德、尊重知识产权和专利权等等。网络道德行为培育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实践密不可分,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还要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将政治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网络道德行为培育的指导方针,引导大学生在无人监督的网络虚拟社区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三
摘要: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以极大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存在着值得警惕的负面影响。新时代呼唤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德育面临新课题,必须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体验中规范网络行为。
当今社会已进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青少年一代,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越来越受电脑网络的影响。
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以极大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存在着值得警惕的负面影响。
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青年一代,其思想较为叛逆。他们独断独行的意念,我行我素的风格,反传统的倾向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多少孩子因迷恋游戏寄生于网吧,又有多少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而以身试法。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为弄到上网的钱半夜偷窃砍死了三人。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网络人际关系的虚拟性,不确定性。“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因此,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几乎可以不再受到传统首先规范的约束。他们在接受网络教育的同时,也被某些网络的不良信息浸染,以致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如何为青少年构建社会所认同的向上的、健康的精神家园。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或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二、网络道德是与现实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新型道德。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遵循的原则与规范,以及在次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道德关系,是所有网民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种自主自律的道德。网络社会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大家“独善其身”,有别于传统道德的他律道德的自律道德。说它与现实道德有联系,是因为网络道德终究是一种社会道德,网络道德的形成发展不是无源之水,它依然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因而它的构建显然也要依照人类共享的.道德准则来进行。说它不同与现实道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不同。前者适用的范围是虚拟空间,后者则是适用于实在的物理空间。
三、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体验中规范网络行为。
首先,开展网络德育,就是要将德育与网络技术完美地相结合。德育要借助网络技术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内容和发展,能形成德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凝聚力。这就使得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技能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软件装扮个人空间以吸引学生的视线,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其次,要继承有生命力的德育手段。比如用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就像传统德育中给学生写信一般。同时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借助时尚的贴吧、论坛、qq,msn,popo等空间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作为学校,应先调动力量,对学生上网状况作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了解学生上网状况,可以做一些问卷调查,可以包括网络知识、上网的目的、上网的态度、及上网的频率、上网的地址等。然后,切实抓好网络道德教育系列活动。比如在同学中开展“网络”利弊观的主题活动,或演讲或辩论。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其他德育资源,使德育工作注重网上、网下的结合,相互补充。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越,通过建立红色网站借助bbs电子邮件等不失时机地开展正面宣传。
对学生关系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网上讨论,积极主动地利用校园网,来充实学生的生活,不断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知识需求。只有合理地疏导、正确指导他们上网,才能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
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必须依靠学生在自身的网络行为体验中培养,通过网络竞赛,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把学生的网络行为引上正途,从而使学校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战场。
四、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提高了。
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网络技能水平,技术水平高了,说服力自然不会低。学生崇拜的老师就是比自己先知先觉的。
其次要讲究有效的德育手段。思路对头,还得有方法去实施,能智慧地解决问题,效果往往也是事半功倍。
再次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要想养成学生网络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纯网络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心育”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凡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开导学生,才能使德育工作长久有效。
学校是网络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与此同时网络德育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协作,只有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建立和实现真正的安全网络和健康网络!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四
[论文摘要]当今大学生迷信心理以及迷信行为已经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生活、性格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着严重的危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迷信心理的现状、危害、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对迷信心理的自我调试的方法。由此期望能够为大学生迷信心理现象的减少提供一点帮助。
一、迷信的定义。
在《辞海》中将迷信解释为:“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和崇拜,如迷信书本迷信鬼神。”从心理学上讲,它是指人们内心中认为对生命个体(或生命群体)有支配力量的神灵的畏惧和遵循状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不可认知之物而无所适从,或遇到难以克服的挫折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鬼神天命等的认同,祈求以改善自己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为。例如有人遇到困难时,常去求神问卦、算命、抽签、测字、相面、降仙以求解脱。
在我国低层次的迷信观念也有多种形式,可以分为四个系统:第一,鬼神系统,即天神、地狱人鬼;第二,人身迷信系统,其中有生辰的命运,通过生辰八字算命,通过面相、手相、测字预测一生或流年的宿命和运气;第三,环境的迷信系统,主要是阳宅、阴宅的风水;第四,信号迷信系统,主要有鸟语、声响、谐音语等意味的吉凶信号。
大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两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
1.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
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形成发展的.迷信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积淀甚厚,不易一时清除。虽然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就把德先生、赛先生从西方请来改造国民的思想,当作富强的希望,竭力宣传它们的伟大神奇,但到今天为止,仍有许多人其实并末真止弄懂科学的内涵,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手段科学精神,人们还所知甚少。多数人所相信的科学,其实是科学的功利和实用部分,是科学的外在形式。人们只相信科学能带给他们好处,但同时又相信非科学的力量也能做到。人们并未从本质上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尚未普及,以感性经验为本质特征的实用理性仍然发达,相信“能见为实”,甚至道听途说不注重实验检验,科学推理,使得许多迷信思想以讹传讹,久酿成灾;也使许多迷信思想死灰复燃。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变动的加剧,市场经济风险,加上我们社会体制、市场机制尚未完善,使整个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迷信思想乘虚而入。
2.社会管理不力是当代迷信兴起的直接原因。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形象地开发和塑造期,也因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但是至今社会仍然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方式来有效抵制迷信思想的传播和迷信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重学习轻思想,重成绩轻素质,重课堂轻课外,重批评轻引导。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大学生对封建迷信活动的迷恋。教师队伍应对封建迷信保持清醒的认识,但这方面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二)个体原因。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
迷信操纵者善于察言观色,使得迷信行为以假乱真,甚至迷信借助科学,使得公众难以辨别真伪。打着科学的旗号反科学,这是现代迷信的基本特点。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己经享有崇高的威望。传统的迷信如果要继续生存下去,如果要想占领部分市场,就必须变换形式,进行科学的包装,些现代的占术师、算命先生,便精心策划,利用各种手段和各种方式为自己披上件“科学”的外衣,把占卜、算卦说成是科学预测,重拾封建糟粕说成是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大多数尚未掌握科学方法的人来说,听是某某预测学,便误以为是门与其它学科并立的科学,其实与真止的科学预测风马牛不相及。由于现代迷信以科学的借口出现,常使一些科学索养较低的人们真假难辩,从而把些迷信和伪科学的东西当成科学的东西加以信奉。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迷信借助科学的外衣导致受骗者轻易相信,也是迷信泛滥成灾的一个因素。比如来自西方的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撑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做铺垫,特别容易吸引大学生。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大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预测篇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点,归纳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大学生看到其中的预测与自己的某些特点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心理学家曾经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当预测的结果与自身的经历巧合时,会形成强烈的心理刺激,使人深刻感到“预测很准”;反之,当出现不准的结果时,人们则常常表现出很容易就忘记这样的预测的倾向。也就是说,人们往往记住的只是预测得准的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预测带给人的心理暗示并形成经验固定下来。从而导致对迷信越来越相信,最终走上受骗上当的结局。
3.模仿和从众心理。
据观察,迷信者的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得来的,也是别人观察、模仿学习的对象。观察学习是指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以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模仿则是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而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被模仿者相同。比如看到有人发了财,他供奉了财神,自己马上也买了财神供奉起来。幸运车牌、电话号码、颜色或者占星、卜算、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迷信形式,一般都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模仿而来的。
4.病态心理作祟。
大学生们都受过高等的教育,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渴望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受了各种的挫折和困难,灰心失望,不能接受现实,满腔热血无处洒,英雄无用武之力,渐渐的却只剩下自鸣自怜。由此,外界环境的压力就很容易会导致一种病态心理的产生。事实上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由于病态心理的作祟往往会导致大学生通过迷信行为来逃避现实,而反过来这种迷信心理和迷信行为却又会导致一种病态心理的产生甚至精神疾病的产生。
参考文献。
[2]徐厚道: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五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大学生网贷成因论文大学生网贷的成因篇十六
摘要:当今已进入网络化时代,互联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给我们带来海量信息和高效率沟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新问题。尤其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其影响更大,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问题高度重视、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关键词:网络道德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
网络社会作为人类为自己开辟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缺少道德规范的领域,网络中的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自律来维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冲破传统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时有发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和通过德育如何让人们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也就是网络社会,道德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增加了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是以网络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是调整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它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本质联系。道德规范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中经受检验,得以发展。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它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而发挥作用。”[i]我们认为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
1、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整体风气的改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提升全民素质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对于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的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对当前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现状的必要补充。虽然国家已经制定了《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并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逐渐形成的,并依靠社会的舆论、传统的习惯力量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使得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广泛,所以网络行为更多更重要的是由网络道德这个更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因此,网络道德规范就成为了网络法律规范的重要补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维护网络安全和保障网络的健康发展。
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状态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网络海量信息的选择。
对于网络信息,大学生接收不存在问题,问题出在进行信息的判断和筛选上。这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普通的网络使用人员无法控制互联网的信息,也无法保证信息的提供者传递确切可靠的信息,更无法排除某些机构和个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散布错误和虚假的信息进行舆论误导。现今情况下,网上的信息质量是靠网络信息传递者的道德自律保证的,信息全部真实可靠依赖于全体网络社会成员具有统一的、理想的道德状态,但这在目前不具备。这样导致很多人全盘接受网络信息,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没有全盘接受,但其接受的大多是不良信息甚至是反党反社会的信息。例如有的人分不清网络中的真实与虚假,把一些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到处传播;有的人沉迷于网络的反动、暴力甚至色情的内容等。不仅违背道德规范的要求,更对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产生不利的影响,关乎国家民族利益。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接收信息,还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信息,辨别是非,去伪存真,分清精华与糟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因此在网络社会中,首先要有一个清醒头脑,做到明辨真伪不轻信,对网络信息作谨慎筛选和处理。
(二)网络信息获取要讲求诚信。
大部分使用互联网的人都能甚至是熟练的获取网络信息,但是在应用网络信息时却无从下手。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知识获取越多说明知识量越大,学习越成功。现在很多家长和教师鼓励孩子加入互联网正是看中了互联网络强大的承载知识的功能。网络社会中不仅有巨大的信息量,还有丰富的游戏内容、虚拟的交往对象,这都会使人们感到新鲜刺激。[ii]巨大的诱惑特别易使那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失落而上网寻求寄托和安慰的人们形成对网络的眷恋、依赖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造成现实生活秩序的紊乱。其实,获取知识仅是互联网的功能之一,对人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网络信息的处理方法,培养交流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科学素养,而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多少信息。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训练人们的网上思维能力,教会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思考“为何用?怎样用?”培养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在网络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像公共道德规范那样的原则性要求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网络道德规范。只有在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引导下,人们不仅学习如何接受、获取信息,更要学会筛选和应用信息,以达到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网络社会对人的现实发展的推动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引导必须对网络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教育,使网络使用者对于巨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使网络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原则。
1、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监督和管理。
网络舆情的问题必须采用网络的办法解决舆情的问题。网络舆情监测的目标不是为了监督并控制民意,而是采用技术手段,采集互联网上的舆情,从而达到了解社会民意,能辅助国家决策,为科学决策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好的服务。
思想引导。用先进的道德思想观念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网络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我们要用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道德观念占领网络阵地。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针对危机,第一时间内启动危机公关预案,快速利用多种舆情疏导手段进行澄清,如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帖、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谣言赛跑,更早地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封堵。信息控制。强化控制系统,筑牢“防火墙”,堵住“人侵者”。对境外有害网站设置封堵,禁止访问,抵御内外“黑客”的攻击。政府部门要不断增大投入,建立权威网站,加强在互联网上构筑“信息海关”,控制来自海内外的各种有害信息,从而达到净化网络空间之目的。
言论监督。从网络技术开放性的特征看,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要充分利用与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络管理技术手段,对网络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有效的监控,如制定更高的准入标准、通过身份注册提高可信度等等。这样才能形成网络道德抉择机制的有机协调,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才能始终得到张扬。
论坛管理。加强对bbs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容易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易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管理的办法是建立责任制。凡申请上网或申办论坛者,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版主的具体权力和义务。开设bbs和论坛时声明,网站有权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以及取消违规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的权利等。
2、转变观念,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学校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网络德育的重任,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从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德育转变。从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转变。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及法律法规教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组织系统的信息网络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信息网络观,提高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iii]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会尽管虚拟但并不虚无,在这里也要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讲公德、讲文明,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使用者。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获取和接收信息的能力比大部分教师要强得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从以前的信息的拥有者变为信息的解释者,重在合理解释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
3、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
道德规范要对人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关键要实现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转换。要实现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基础是道德规范教育,在网络空间这个规律仍然适用。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要从认知式德育向践行式德育转化,重践行而达到知行统一,使人们把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层面加以学习和掌握,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责任,倡导以自律为主的自律他律相统一的道德监督机制。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整个网络道德规范的总纲,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道德规范的方向,坚持不可动摇,坚决抵制西方社会的网络分化行为。第二,慎独,在网上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中庸》中提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们上网都是个人行为,此时就应当培养这种境界。“慎独”强调在道德修养中坚持一定的道德信念的重要性,强调道德修养必须在“隐”和“微”的地方下功夫,认为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因此更应当警惕、谨慎,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按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德规范办事,把现实社会中公认的道德要求适用于网络,解决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运行中的诸多相通的道德问题。这也正是我们在网络社会中应当提倡和首先做到的。第三,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要求规范网络主体自身,为自己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后果负责,明确自己网上的权利与义务。这就突出了网上行为的自由、自主性与社会责任性的有机统一。第四,尊重他人的网络行为,不侵权。这既是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行为,也是中华民族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优秀道德的网上体现。第五,不利用网络伤害他人和社会。使网络应用的后果既不危害自己,也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保证了网络应用的正向社会功能。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伦理底线。这些道德规范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保证了个人、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纯教育问题,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心理问题等。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关注,不只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引导,还是一个关系国家综合竞争力、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重要问题。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都对此进行积极的努力。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力量,整个社会都参与的全面的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意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教育引导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方式,以推进虚拟世界的网络德育建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87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