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的基础工作,它可以提供教师授课的蓝图。写教案之前,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教案的编写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以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一
无锡盛岸实验小学诸玲华。
教学内容:
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操作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具体操作体验中,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3.渗透周长与面积的联系和区别。
4.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学会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由表及里,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1.规范“摸”的动作,初步认识面积。
(1)(拿起数学书)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请同学们捧起数学书,跟老师一起来摸一摸课本的封面,静静地感受课本封面的大小。
(2)再看看黑板表面的大小,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3)示范并板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学生轻轻地读)(4)提问: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5)追问: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课本封面的面积?(6)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面积。(板书:面积)。
2.再次“摸”和“比”,体会面积的大小。
(1)摸摸盒盖的面和课桌的桌面(学生活动),感受面积的大小。
(2)提问:谁能告诉老师这个盒盖面的大小就是„„(学生汇报)。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学生(边摸边说)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
(3)比较这两个面的面积,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3.总结板书,揭示面积的含义。
(1)出示多媒体课件:荷叶的面,篮板的面,盛岸实验小学小花园美丽的池塘面。感受这些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小结:同学们,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每个面都有它确定的大小,在数学中,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
4.拓展面的意义,巩固面积概念。
(1)提问:同学们,手掌面的面积是„„?(手掌面的大小)。
(2)让同学们也互相比一比手掌面,互相说一说。5.自由列举,比比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
刚才我们比较了两个同学手掌面面积的大小,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很多面,你能找到两个面,用大些、大得多、小些、小得多或者差不多来比一比它们面积大小吗?同桌互相说说。(对表述不规范的语言及时纠正,要求说清是物体哪个面的面积)。
二、由面到形,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1.由面到形,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3)板书:红色长方形的大小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示它们的面吗?
(5)追问:三角形的大小就是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就是这个圆形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称为它们的面积。
2.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3.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4.老师今天还带来两张图形,一张红色的,一张粉色的,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呢?下面我们分成2人小组合作探究。
(1)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你们在比较的时候可以进行选择当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比较。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3)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学习了用这几种方法来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其实比较的方法还有很多,但具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
三、巩固深化,加深对面积意义的理解1.练习:“想想做做第3题”。
瞧老师这儿有四个图形(先不出示方格背景),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呢?
想一想: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数方格)。
(出示多媒体)这里画了相同大小的小方格,你会比较了吗。自己数一数4个图形分别包含几个小方格,然后把小方格数写在图中间,再比一比。
1号图形有几个小方格那么大?2号图形呢?
(集体交流4号图形)这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小结:4号图形有18格,所以4号图形面积大一些。2.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3.区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
过渡:周长和面积是好朋友,不过好朋友有时也要分清楚。下面让我们一起轻松一下,听一个故事:
(旁白)森林里开会啦!(多媒体出示两块地,一个长7分米,宽2分米;另一个长5分米,宽3分米)。
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想:我要挑块大的。
(旁白)狡猾的狐狸找来绳子分别把这两块地围了起来。狐狸想:呆会儿,我就挑第一块地。山羊想:我也想挑块大的。
(旁白):于是山羊就在两块地里划了相同大小的小方格。山羊想:呆会儿,我就挑第二块地。
(旁白)同学们,你们猜猜,狐狸和山羊谁挑的地大?(学生回答)。
师指出:周长大的面积不一定大,看两块地的大小应该去比较它们的面积,而不是比周长。狡猾的狐狸在这件事情上根本就没有占到便宜,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同学们在平时考虑问题时可要看清问题冷静思考采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总结评价,提升对面积的认识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面积,了解了面积的含义。今天40分钟的学习只是一个起点,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观察,思考,不断丰富对面积的认识。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二
苏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
1,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在体验面积含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和探索兴趣。
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示范,和生一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同座的两个同学互相比一比。
师生比一比。
说说比较的结果。
指一指,比较的是哪一部分的大小。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受面有大有小。
(学生说,并要求摸一摸)一生说完,大家再摸摸。
课本的封面和桌面比较,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谁能边摸摸面,边说说它们的大小?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边摸边说)。
(2)揭示面积含义。
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什么?(板书)。
你还能举出面积的例子吗?
(3)联系生活拓展。
举例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小组交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面积。
(4)练习。
a.想想做做第2题。
电脑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
知道我们南通属于哪个省么?
对了,是江苏省。谁上来找找看?
皖是哪个省的简称?(安徽)谁来找?
川呢?
湘呢?分别请生指一指。
观察一下描下来的这个四川省的图形,用面积说一句话。
像这些都是不规则的平面图形,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b.在纸上画一个平面图形,并涂上颜色表示它的面积。
画完之后和小组的同学比比看,谁的图形面积比较大?
用另一种颜色的笔描出图形的边线。
学生操作。
体会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2、比较面积的大小。
你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例2)出示。
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动手试一试,比一比,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看看哪一组能想到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
各小组汇报比较的方法(演示)。
师适时点评。
3、想想做做第3题。
比较这四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吗?
先看第一个图形占了多少格?第二个呢?第三个呢?
最后一个图形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向大家介绍?
那么这四个图形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三、拓展应用。
打开书本第75页,看试一试的第一题,比较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小组先讨论用什么方法?然后选择相应的工具。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比的?(根据学生回答,白板演示)。
引导反思: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课堂延伸。
1.比一比两块布的面积。
2.根据面积大小估算价钱。
五.全课。
谈谈你的收获。
孩子们比我预想中的要好,也许是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基础也不错,师生配合得比较默契,总体感觉较顺利,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上课很愉快,由衷的喜欢这帮孩子!感觉可以借鉴的地方:
1.组织丰富的数学活动,展现生动的形成过程。我为学生充分的学习材料和探究的时间,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面积意义的产生过程、体验面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面积意义分两个层次: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封闭图形的面积,这两个层次重在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面积的意义。我对“物体表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挖掘:不但出现平面、还有曲面,这样学生对表面的认识才较为全面。在封闭图形的面积形成中重点抓住面积的表象的建立,通过“画一画”活动真切体验到面积是一整片,是有大小的,并且自然生成周长与面积的比较。但上课时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区别都比较清楚,对比作用不是很明显。
2、经历面积的比较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我认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和知觉为基础,特别需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课堂中学生在经历面积的形成过程中,逐渐积累丰富的表象,尤其是“估一估”“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使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整堂课以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为主线,渗透各种比较面积的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比较、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同的策略,从中学到不同的比较策略,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分工操作、比较、汇报、交流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学生的体验感悟才比较深刻。
虽然在操作材料上动了些脑筋,但是学生操作起来还是要花不少时间,如何再进一步节省时间,使讨论更充分有效,值得进一步思考。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三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计算课本的面积。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dm(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dm)。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四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力求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教师的讲解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面积的概念。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
导入从学生熟悉的土豆开始,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接着课堂中摸一摸书封面、桌面、黑板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使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生发与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亲历经验的积累,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2.强化数学的体验学习。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索过程,为了使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将学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重叠――拼剪――拼摆――用统一的标准来摆――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3.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五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计算课本的面积。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14个。
……。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cm2v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w。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dm2v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dm2w。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有多大v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v3w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习近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ov板书:1平方米,记作1ow,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习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举起收集的树叶,说说它们的名称。
生:桑树叶、梧桐树叶、银杏树叶。
师:看到这些树叶大家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树叶真是千姿百态。是五颜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树叶的面积,好吗?
二、探究发现。
1、计算长方形面积。
师:出示一个没有数据的长方形,能说出它的面积吗?能想办法吗?
生:量出长、宽。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积。
师:(屏幕显示),把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中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2、计算三角形面积。
师:屏幕显示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它的面积吗?学生互相讨论,汇报。
生:像长方形一样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纸上数一数。把三角形分开拼成一个正方形。
师:你想得真好!把图形分开来,再移动变成正方形。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
生:9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先数整格的,再数半格的,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师:同样是在方格纸上数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数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生:长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两个半格可以合成一个整格。
3、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
生:都是由弯弯曲曲的线围成的。它们都是不规则图形。
师:你们认为像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应该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呢?请同学们以树叶为例,小组讨论。
汇报:生:把它看作一个长方形来计算面积。
师:怎么看?
生:把弯弯曲曲的线看成是直的,和长方形很像。
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它的面积。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树叶有的占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师:那么怎样用数方格的办法来算出它的面积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应该把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师:这时,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是准确的吗?到底哪种方法更接近呢?为什么?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够半格算半格,计算出的面积就会比实际面积大得多,还是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比较好。
请学生上台汇报计算方法,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计算树叶的面积。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来,然后把半格的编号并标出来。
生:不满半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弯曲的部分都画成半格,再数。
生:整格的分别标上数据,在两个半格中间标上一个数据。
三、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
生:手的表面。还有很多树叶的表面是不规则图形。身体的正面。
师:先估一估,再计算你手中的树叶的面积。说说是怎样估的?
生:用刚才的树叶比较。
生:让树叶跟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比。
师:把估出的面积记在心里,再算一算树叶的面积,看谁估的面积和计算的面积最接近。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生:我的树叶两半是一样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四、拓展延伸。
1、学生相互合作,选择手、地图和钥匙中的一种计算出面积。
2、小结。这节数学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把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写下来。
3、回家再找一些不规则图形算出它的面积,好吗?
[总评]。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本节课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除此之外,还有必要提出三点: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本课安排的内容容量很少:先介绍用数方格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然后估计两片树叶的面积,最后尝试计算自己手掌的面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和余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做了补充。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策略。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只要得到一个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时候估算就能解决问题了。据此,教师注意适时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计算时主动地估算,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更可贵的是,学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找参照物类比、利用面积单位去估计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发展。
3、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有效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树叶的面积,学生提出化曲为直、分类计数的方法;估计树叶的面积学生运用了类比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了树叶的对称性,利用了对称特点简化计算过程。正因为融入了数学思想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浓厚的数学情趣,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磨砺,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优化,学习的经验得到充实,成功、自信的体验得到强化。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七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观察、重叠、图形单位等方法比较测量面积的大小。
2、经历不同图形做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正方形做面积单位做合适,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究比较面积的方法。
教学准备:比赛用图,方格纸,圆片、三角形、正方形若干教学过程:
一、涂色比赛,制造冲突。
1、进行涂色比赛。请一名同学上台来涂,最快涂完的获胜。
(台上)。
(台下)。
2、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知道“面”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涂色比赛的活动,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探讨比赛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引出“面”的概念。)。
二、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1、初步认识面积(1)摸一摸,认识面。
学生边说边摸一摸自己看到的面。(2)比一比,知大小。比较自己看到的面。
(3)观察教室中黑板的面和地面,说一说哪一个面积大。(4)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2、学生举例说明物体表面的面积。
(1)动作、语言相结合说明身边物体的面积。(2)列举其他物体的面积,并比较面积的大小。(3)比较橘子和足球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比一比使学生感知面积,并理解曲面也有面积)。
3、说明封闭图形的面积。
(1)如果把桌面画在屏幕上是什么图形?(2)物体的表面还有可能是哪些图形?
出示图形:
总结: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
(1)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观察法:
(2)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说一说封面面积大小。
5、探讨面积比较方法,发展度量意识。(1)比较下面一组图形的面积:
(2)交流比较方法,引发认知冲突。尝试用观察、重叠的方法比较。
小结:用观察和重叠的方法都不太容易一下子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还有其他方法吗?(3)探讨度量单位,培养度量意识。
引出小精灵的话:可以选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讨论:可以选什么形状做度量单位呢?(4)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度量方法。
学生根据提供的学具,自主度量比较面积大小。(5)交流反馈,确定度量单位。学生反馈自己选择的图形,是怎样摆的?通过电脑一起回顾:
讨论: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的面积,哪种图形作单位最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一是正方形能铺满(密铺);二是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摆放时不受位置方向的限制。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验单位的价值和选择面积单位的依据。)。
四、应用面积单位表征面积,感受单位的价值。
1、完成62页“做一做”。
交流注意引导:一是两个半格算一格。二是可以将图形进行割补,割补后图形面积不变。
2、小小设计师: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等于12个方格的有趣的图形。
体会:图形的面积相同时,形状和周长不一定相同。
五、回顾整理,展望新知。
1、教师: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面积的知识?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八
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九
《面积》这单元的概念比抽象,备课时,我分析了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在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数学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面积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听说过,但是要透彻地理解什么是面积却不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在课前我就以拍手歌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触本节课的知识,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张弛有度。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面、课桌面、药盒面等出发,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边摸边说说这个物体的一个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借助身边的物体,选择其中的一个面,来感受它的大小”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举例子说说它一个面的面积”感知“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物体表面的的面积”这一概念。从实物纸板自然过渡到“封闭图形”,从而观察、比较出封闭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这两个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我在“物体表面的面积”一部分教学中花了大功夫,为后来教学“封闭图形的面积”做好了铺垫。我在引出和讲解面积的概念和含义时,给学生在理解上留了很多个比较容易的思维台阶,让学生能慢慢的拾级而上,理解并基本说出面积的含义和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迅速的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的.欲望。“比一比”中,前两组都非常容易比较,而第三组学具学生在观察后却不能统一意见,从而产生了矛盾,老师及时引导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学们小组合作,动脑筋,想办法。通过他们的实践探索活动,经历两个图形的面积的大小比较过程,从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我觉得本课设计的游戏环节比较成功,学生在第一个“比一比”游戏中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而且介绍了“观察法”和“比较法”;在第二个游戏“猜猜看”中男女生分组看谁猜得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前一个练习中数方格时总结出了,方格越多面积越大,很自然的这个练习中学生会认为女生看到的16个格的面积大。不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而且还自然引出来“面积单位”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我想这与符合学生个性和心理的教学设计是分不开的。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
1、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是:(),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
2、物体的表面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和()。测量土地的面积大小时用到的面积单位是()和()。
4、边长分别是1米、1分米、1厘米的三个正方形中,面积最大的是边长为()的正方形。
5、测量操场的大小就是测量操场的()。
6、测量房间地面的大小要用()单位。
7、我国的国土面积是960万()。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44万(),大约4()。
8、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厘米;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9、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3厘米,宽是8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它的边长是()。
11、长方形长12厘米,宽10厘米,如果宽增加()厘米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12、用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面积是()。
13、一块正方形菜地,周长180米,边长是()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平方米。
14、一长方形和一正方形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8米,宽6米,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15、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面积填入()里。
30000平方厘米、1平方米、400公顷、3平方千米、200平方分米。
()()()()()。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一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地图图纸、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等)、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中国地图)同学们,认识它么?我们在哪个省?(湖南省)找一找湖南省大么?你觉得最大的是哪个地区?(新疆)。
在数学中,我们说,新疆地区的面积比湖南省的面积大。(揭示课题:面积)。
你还能说说吗?
比较四川省和北京市的地图四川省(北京市)的面积是图上哪部分?(涂色部分)。
二、新授。
1、学校的操场的表面比篮球场的表面要?(大)。
教室的地面比讲台的表面?(大)小结: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2、说一说:你能来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吗?
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手掌(估一估:数学书的封面有几个手掌面那么大)、黑板、国旗、操场、篮球场……曲面图形:拿一个橘子,找它的表面的面积。
立体图形的面积(文具盒)。
3、(观察)摸一摸、比一比:说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图片)。
4、(图片)位置变化,物体的表面面积不变。移动数学书封面,它的面积不变。
(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有面积,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大小不变。面积守恒观念)。
5、出示图形:封闭、不完整图形。
(4)这样两个图形看不出大小怎么办呢?(测量——度量)。
尺子合适吗?(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5)小组合作:老师这里有一些工具,你能用它们来度量么?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基本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三角形、圆、正方形面积大小相等的基本图形;强调每次只能选择一个相同类型的基本图形进行测量)。
哪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测量图形最合适?为什么?
三、练习巩固。
1、描周长,涂面积()。
2、(小方格图形)面积比较,哪个图形最大、最小。
3、做一做(变式图形)求面积。
四、拓展训练。
活动:在白纸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使它的面积最大。在方格纸设计8个小正方形的有趣图形。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二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这节课内容是从线过渡到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得到的,如:信封、书本、手帕、树叶等。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非常高,反馈结果多种多样:10个信封的大小、8本书的大小、6块手帕的`大小、24个格子等。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理解了面积单位的产生,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习的欲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桌面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那么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面来测量桌面。可是测量结果不统一,怎么办?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用实物的面测量桌面,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做做、画画、找找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合作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用平方分米来测量桌面,讨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不足之处。
课中有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平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近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2、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平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3、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4、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三
通过实例感受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实例认识面积单位,认识面积单位有多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借助实例探索面积单位的过程,感受面积单位的大小,提升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的认识。
【难点】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知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之前如何表示面积的大小。请学生用方格纸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大小。
预设有学生数出6个格子,有学生数出24个格子。
请学生分析原因,明确是由方格大小不同导致的。
提出统一面积单位的需求。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面积单位?
预设学生说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师介绍三种面积单位的含义及符号:
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符号表示为cm2;
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符号表示为dm2;
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符号表示为m2。
学生活动:在学具中分别找出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感受大小。
(三)课堂练习。
请学生找一找身边面积约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表面。
预设学生举出指甲盖、粉笔盒的一面、地砖等例子。
(四)小结作业。
小结:提问学生有什么收获。
作业:利用今天所学,说一说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四、板书设计。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四
我们数学团队的张**老师本周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精彩的数学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这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
开课伊始教师创设了小猴子和小松鼠到小兔子开的玻璃店给镜框镶玻璃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快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展开学习。效果很好。
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是面积,并在教师有层次的习题设计中,不断完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概念,使我们感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例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的屏幕的大小,用的是观察法;比较数学书和田字本封皮的大小,用的是重叠法;比较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的大小,用的是拼摆法……这些学习方法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
建议:
在学生探究之后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有意识的去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相信学生经过小组合作一定会解决这些问题。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五
二、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四、重点难点。
1、教学中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2、教学中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3、教学中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五、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凶手: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划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六
有效评价是建立在执教者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对教学活动的合理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设计上,也就是当我们的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到位时,我们的教学评价就会发挥出它巨大的作用,这时有效的教学评价就会促进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上完美达成,当我们教学活动设计的合理、顺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时,我们的有效教学评价就会促进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想、实践、交流、推理、验证、抽象、概括等过程,学生在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各种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1.知识性目标: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理解面积的含义有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面积,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2.过程性目标: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课堂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两张纸谁大?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梁老师说:“你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
摆图形时,展示汇报中梁老师问:“为什么没有选三角形摆?”学生说:“有空隙”。梁老师说:“说的多好呀!”使学生感受到选的图形在摆的过程中密铺。
教学面积单位的规定学生回答以后,老师说:“说的真棒,语言规范。”
课堂小结时,梁老师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梁老师用准确的评价使的这些目标都得到有效落实。
这节课各个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理解面积的含义,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当一眼能看出大小时,直接比较,当一眼看不出在大小时,需要重叠的方法比较,当重叠的方法也无法确定谁大时,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然后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形状做单位的测量活动,知道正方形做统一面积单位的科学性,空间观念的培养除了在以上每个知识中进行之外,还有专门的习题进行培养。
梁老师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她设计出了顺畅的、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梁老师在课中就很好的落实了这一目标。比如:
课前交流时,师:你们对老师有什么了解吗?生:你姓梁。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涵涵、彬彬,你们想得到它们吗?学生用好奇而热切的目光望着老师手中的吉祥物,异口同声:想要。师:这可不能轻易给你们,如果你们课堂上勤学、善思、好学、会问,就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全课小节时,师:你觉得哪位同学表现的好?(学生思考片刻,推荐了一名他认为表现好的同学)师:为什么?他在哪个方面表现的好?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说:我也觉得这个同学表现的好。不仅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还表扬了发言的同学。
总之,梁老师在本节课中,用有效的教学评价,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七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而且教学内容也很抽象。整节课胡老师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教学:一个是什么是面积?一个是什么是面积单位?教学时充分注重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生成过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例如,在课的开始,胡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四边形,让学生去涂色,比一比谁先涂完。学生都愿意选择小的图形,老师追问:为什么选小的?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有大有小。接着通过观察黑板面和国旗、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了解了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1平方分米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量出桌面的大小。在认识1平方米的时候,胡老师先准备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体验1平方米的地面能占多少个同学,学生对面积单位概念有了深刻的印象。
本节课胡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数学面积教案三年级数学面积教案篇十八
《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节课是典型的概念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我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满意的。
上课伊始我创设了教师和一位同学进行涂色比赛的情境,开始学生以为老师会赢,但最终我输了,我顺势让学生帮我分析原因,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涂色图形的面的大小上来。这样设计,不仅营造了一个和谐、愉悦、宽松的开课氛围,而且能从学生的课堂实际出发,意境合情合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面积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面,找一找面,感受到面是有大小之分的。面积定义的引出,自然到位,尤其是对封闭图形这一抽象的概念,我利用课件展示,使学生通过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强烈感知,封闭图形是有大小的,而不封闭图形无法确定其大小。
再如:在教学1平方厘米里,我请同学们取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在自己的周围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接着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闭上眼想象1平方厘米的大小,再开眼看一看,反复几次之后,让学生在纸上画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以此验证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建立得是否正确。
数学学习是“知”和“做”的统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体参与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不仅抽象,而且容易混淆,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人人动手,先让学生课前制成“1平方分米”的纸片,并让学生手拿1平方分米的'纸片说一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使学生形成“1平方分米”的表象。再通过全员参与测量数学封面的面积,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深刻领会“面积单位”的含义,使“做”数学真正成为了师生互动的纽带。
紧密联系生活这一点也做得不错,还有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足之处:课堂时间调配得不太好,有前松后紧的倾向。因为时间紧,所以后面的面积单位的体验不到位,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只是走了过场。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帮我指出来。谢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6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