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教案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案,我们整理了一些教案例子,供大家参考。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一
“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能列出简单的综合算式,但是很少见到乘除混合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
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导入。
1、复习乘法口诀。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探索新知我们要怎么列式计算呢?
可以先求出中午走了之后剩下的人,再求下午的总人数。
第一步:53—24=29。
第二步:29+38=67。
2、还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可以列综合算式。
53—24+38=67。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4、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
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6、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请列式计算下面算式。
48-8+17=。
24÷4×5=。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二
单元总时数: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单元课文:十八、三个太阳(2课时)。
及课时数:十九、录音新闻(1课时)。
二十、“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1课时)。
二十一、新闻两篇(2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1课时)。
写作写消息(3课时)。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综合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2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写消息、通讯。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三个太阳。
黄传会。
教学目标:1、了解通讯的一般常识。
2、了解女画家及其他南极人的工作情况。
3、通讯语言的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学习:
1、通过查字典,自行解决生字词,自己划出课文中的`好词生词。
2、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第一块:导入新课。
师生。
中国有句俗话:“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到长城已不觉得难了,也称不上英雄了,走南极,
上太空才算英雄,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去南极的,而且是一位女英雄。倾听。
第二块:整体感知。
师生。
1、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生字词划出并自行查词典解决。
2、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浏览解决生字词。
概括内容、交流。
第三块:仔细研读,合作探究。
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仔细阅读课文,小标题是否概括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为什么?如。
不合适,该如何修改。独立思考,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由上题说说你对本文选材上的发现,你最喜欢本文哪一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讨论交流。
典型的事例个别读。
课后学习:1、继续搜集有关南极的材料。
2、用复述的方法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南极工作者的情况。
第二课时。
师生。
一、交流收集的材料。
1、南极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将搜集的材料广泛交流,展示。
2、概括南极的特点学生交流,朗读有关南极的材料。
概括南极的特点。
二、深入研读课文。
1、仔细阅读课文,将文中写工作人员在南极艰苦工作的语句用直线划出,并读一读认真阅。
读课文,划出文中语句。
2、概括从中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理解南极精神)概括南极精神。
三、拓展想象。
女画家临别前,画了三个太阳,依照你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三个太阳在文中。
的具体含义思考,讨论,交流。
四、品味语言。
南极的环境及景色一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作者是用哪些方法来描写的,从中发现通讯语言。
有哪些特点思考,讨论,交流。
课后学习:
1、请举例说说通讯语言的特点。
2、根据文章内容,并发挥想象,画一幅画,再现壁画的内容。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出征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出征的经过,能概括航天员出征前几幅场景的内容。
2、品味朴实自然的语言,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学习:
1、广泛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前后的资料。
2、推荐学习《月。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三
同学们,当我们想去一个地方,却不知道路怎样走,你通常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交流),那你们听过蜜蜂也能当向导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读一个故事---------《蜜蜂引路》(板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可是你们知道蜜蜂能给人带路吗?教师相机板题。(小学生大多喜欢小动物,从对蜜蜂的了解引入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热情,交待了文章主要内容。)。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4、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5、游戏巩固识字:让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并让该生当小老师主持游戏,巩固识字。
6、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
1、引导学生寻找故事发生的起因。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节。
2、组织学生读书,引导阅读交流。
(1)边读边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相机理解“附近”的意思(可以语言叙述,可以画画表示。)。
(2)体会列宁为什么要去找养蜂人?理解“常常”和“往常”的意思(引导学生换词或造句理解。)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说列宁去找养蜂人的的原因。
3、联系事情结果,引发学生读书兴趣。
思考: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从列宁的话里,你知道他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
结合阅读课文最后一自然节,体会故事情节的生动性。通过朗读理解养蜂人的“惊讶”。
教师适时启发思考: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呢?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如何找到养蜂人的答案,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四、写字指导、练习提高。
1、出示“我会写”中“附近、谈、派、引、列、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如:谈:右边上面的“火”字一捺变成“点”;派:右边不要写成“瓜”字。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重点指导本节课中出现的生字,教学中应该在识字的环节加强识记字的交流。指导写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附近、谈、派、引、列、蜂。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识字,正确朗读全文。
2、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清楚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全文。
难点:用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系说话。
懂得留心生活,遇事要思考的道理,并能指导自己生活与学习。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四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五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尺子等。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7+(4×3)。
12+7=19(人)=12+7=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43-24÷618÷3+67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12-3×44+4÷4。
=24+4=9×4=8÷4。
=28=36=2。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六
教材p68、p69。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能熟练地数千以内的数。
拐弯数。
汇报收集到的有关1000以内数的资料。
1、数的认识。
1000有多大?(估计说不清)。
大的'数往往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咱们看看电脑演示。
动态演示p68例题1。
(1)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
(2)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
边演示边数。怎么数的?
(3)如果要数更大的数,你想怎么数?为什么?
边演示边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1000。
2、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10个一是10。
10个十是100。
10个一百是1000。(板书)。
观察后小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学习。
任务:
[1]数数(100——1000以内)。
[2]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3]汇报。小结。
4、数数练习。
[1]集体数,p68做一做。
[2]数数接龙游戏。
5、猜数游戏。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七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工具书,独立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并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词语、成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工整地书写楷书。
2能体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学习他们的科学方法,能初步树立创新意识;并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能初步使用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一些方法,并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4能利用口头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展现自我风采。
5能进行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情况,合作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单元学时安排:(共计13学时学时)。
单元整体学习1学时。
斜塔上的实验2学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学时。
叫三声夸克1学时。
《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作文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学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确定单元学习专题,指定活动.计划。
2激发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
第一块浏览本单元内容,确定单元学习专题。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浏览本单元目录、内容。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在本单元中可有你感兴趣的内容,请随便谈谈。谈感受(自己最感性趣的内容,)。
2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组建专题研究小组。
第二学时斜塔上的实验。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搜集自主了解关于伽利略的生平、贡献等内容。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能正确评价伽利略的所作所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给“斜塔上的实验”尽可能多的添加成分,使之成为一句话,让读者明确地知道“斜塔上的实验”的具体内容。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补充课题,使之成为一句内容具体的话。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第二块读了解伽利略的创新精神。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没有创造力,科学也就失去生命力。伽利略是一个勇于创新的的人,他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读文章,根据要求作好圈点勾画的评注,准备交流。
2巡视指导小组讨论,选出最精彩的发言,准备全班交流。
3组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体会伽利略的创新精神学生交流。
第三块学会评价伽利略。
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备注。
1创设情境:自选角度,给伽利略写几句评语。(从伽利略的父母、老师、同事、学生等角度对伽利略进行评价)学生思考,从不同角度评价伽利略。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3从自己的角度给伽利略写一个评语学生评价伽利略。
4教师组织交流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结合伽利略的生平、精神,试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
第三学时斜塔上的实验。
课前学习:积累生字词,熟读课文。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能使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第一块。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根据上结课的学习及自己对伽利略的了解,自己的理解简洁、明了地介绍伽利略。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准备介绍伽利略。
2组织交流,并对其激励性评价部分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认真听其介绍,准备评价。
3组织评价评价。
第二块。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任务: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学生认真朗读,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教师评价部分学生朗读所画的句子,其他学生认真听其朗读。
4组织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块活动:写一写。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请先写好的同学上来交流学生交流。
3教师组织评价,并适度激励学生学生评价。
反思。
课后学习:写一写学了《斜塔上的实验》后的感受(结合实际)。
第四学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前学习:思维训练。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弟子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这个故事的结尾老师下节课再讲,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你们如何来回答哲学家的问题。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第一块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兴趣。
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备注。
1思维训练一:发挥你的创造力想一想,树上有十只鸟,一枪过后,还剩几只?学生发挥创造力,尽可能多的去猜想各种可能性。
2进行激励性评价学生交流。
3题思维训练二:“课前学习”的思维题交流“课前学习”的思维。
第二块。
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备注。
1以上的两个思维训练充分展现了你们的创造力,下面请你们认真读课文,它会告诉你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学生读书,圈点勾画,找出相关的答案。
2教师参与交流。学生交流。
3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认为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4教师组织交流、评价全班经验交流。
第三块自我评估创造力。
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备注。
1在创造力方面,你对自己是怎样评价的?学生自我评价。
反思。
课后学习:学生自己布置当天课后学习内容,并自己评估课后学习质量。
第五学时叫三声夸克。
学习目标:1能了解多层次的复杂分类。
2能体会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课前学习:
文中有许多科学概念,如原子、质子、中子等等,请你利用工具书,相关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或网络,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了解多层次的复杂分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教师巡。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八
一、欣赏南极风光,引入课题。谈话导入(出示课件)。
神秘的南极不仅美丽,而且还蕴藏着许多矿藏资源。这些深藏的资源等待我们的科考队员去发掘它。让我们随着科学考察队员的足迹到南极去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2、运用自己学过的批读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感受。
2、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加深感悟。
1、“我”考察的文森峰是什么样的地方?找出有关语句。
出示课件:重点语句生细细品读。
(1)文森峰,没有人烟,没有生命,人称“死亡地带”。那里山势险峻,海拔高度为5140米。
(2)即使夏季,气温都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因而终年被冰雪覆盖。
2、读后讨论:既然是考察,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描写“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
(南极环境恶劣考察队员的工作条件艰难等衬托作用)。
3、思考:全文围绕哪个中心词来写?(骄傲)。
4、那么,谁骄傲?祖国为什么而骄傲?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反馈。
(1)“我”是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女科学家。
(2)“我”在艰难环境里,以事业为重,以理想为荣。
(3)“我”克服困难发现铁矿战友们登上文森峰。
(4)无私奉献的精神。
5、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谈体会)。
五、总结。
师: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没有人烟、没有生命,山势险峻,终年冰雪覆盖,冰原随时可能吞没地质队员的生命。但是当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时,南极科学考察的队员不畏艰难险阻,心中始终装着的是祖国,想着的是为国争光。所以我们要高呼——骄傲吧,祖国!
六、延伸。
读文后,你有什么话想说?(提示:可以对科考队员说,可以对南极说,可以对祖国说。)。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教学目标:
1.欣赏器乐曲《三个和尚》。
2.识别和记忆堂鼓、木鱼、小钹三种打击乐器。
3.引导学生欣赏音乐并表演《三个和尚》。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幽默、诙谐的情绪。
教学难点:表演乐曲。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大风车》,拉开《动画城》节目的序幕。
1.播放歌曲《大风车》。
2.教师设问:动画城节目又要开始了,今天播放什么动画片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3.教师播放器乐曲《三个和尚》,随着音乐发展变化,配乐讲《三个和尚》的故事片段。
前奏部分:“从前,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主题音乐第一次响起:“一个小和尚,背着行李,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空无一人的寺庙,他兴高采烈地打扫、清理、收拾、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他安静地坐在佛像前念经,念着念着,他打起瞌睡来……”
主题音乐第二次响起:“一个瘦和尚,背着行李,也兴致勃勃地来到寺庙前,看到大大的寺庙里只有一个小和尚,他高兴地同小和尚打过招呼,也非常积极地打扫寺庙、清理佛堂、挑起水来,忙完了这一切,两个和尚面对面地在佛像前打坐、念经起来……”音乐到此为止。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哪个同学能给我们讲讲?”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补充后面的故事。
4.同学们给故事起名字。
教师:看来,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个故事的名字。
(二)认识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并用打击乐器为主题音乐伴奏。
1.聆听器乐曲《三个和尚》,说说乐曲与前面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教师告诉学生,刚才听到的乐曲是作曲家金复载特意为动画片《三个和尚》创作的音乐。
2.为什么乐曲的名字也叫《三个和尚》,聆听乐曲前奏。
3.教师展示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示范敲击这几种打击乐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堂鼓、小钹、木鱼的音色。
4.聆听乐曲前奏,教师在各件打击乐器前示意前奏使用了哪种乐器,也可让学生随乐曲前奏在各打击乐器上做虚拟动作。
(三)聆听主题,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1.教师告诉学生,乐曲除了使用木鱼等打击乐器,暗示故事发生了地点和人物,还设计了一个“和尚主题”,表现和尚的性格。弹奏主题旋律第一段,请学生说说这段音乐的情绪。
2.教师弹奏主题旋律的第二段,请学生说说第二段与第一段情绪有何不同(第一段明快、活泼,第二段舒缓、宁静等)。启发学生结合故事情节,就主题旋律的两种情绪展开联想(勤快与懒惰等)。
3.聆听乐曲主题旋律,请学生说说乐曲中使用了一种还是两种乐器来演奏主题旋律。乐曲的主题旋律,分别用尖细、清亮的坠胡与暗哑、低沉的二胡两种乐器演奏主题旋律的第一段、第二段。
4.请学生用打击乐器,分别为教师弹奏的主题旋律第一、第二段伴奏,要求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绪。
(四)聆听全曲,判断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1.教师播放乐曲,请学生思考在乐曲中和尚主题出现了几次。
2.启发学生安静聆听,回忆动画片的画面(没看过动画片的学生,可自由展开联想)。
3.在动画片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情节:三个和尚谁也不去挑水,忍受着干渴,呆坐在佛堂前。偏偏这时,寺庙里的老鼠打翻了佛堂前的烛台,火苗烧着了纱帘,火势蔓延,寺庙刹那间笼罩在一片火海之中。三个和尚慌乱地打水救火。
教师启发学生,表现上述情景配上哪段音乐比较合适。
4.教师播放乐曲展开部,请学生随音乐表演手忙脚乱救火的情景。
(五)小结。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能辨认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发展空间观念。
2、轴对称。
(1)通过欣赏图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找到一条恰当的直线即对称轴,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即能够完全重合)。
(3)能辨别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镜面对称。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经历探索、掌握镜面对称现象基本特征的过程(镜子里外的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同、位置相同、方向相反),发展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学会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价值性。
2、倍的意义及应用。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利用操作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并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3)能利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4)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8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8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9的乘法口诀。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编制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二):看一看、摆一摆。
(1)利用主题图复习第3、4、5、6单元的相关知识(观察物体、角的认识、表内乘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的价值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多种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能正确地分析图形,并能正确地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地分析图形,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
三教材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生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提醒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
师:我们把由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板书),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对基本图形的面积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的面积。
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装修房子吗?那我们就从铺地板开始吧。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
(一)探索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
(多媒体出示课本客厅平面图)。
这也一个组合图形,那么你知道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看活动要求。
1、你能把它转化成你学过的基本图形吗?请用虚线表示。
2、四人小组合作求面积,并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师:看清楚要求了吗?好,开始!(学生自主探索)。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很多的好方法了,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方法?
(展示学生方法,并让学生自己说明介绍)。
(二)小结,方法优化。
师:黑板上已经展示了很多好方法了,你可以把他们分一分类吗?
生:分为两类,分割法和添补法。
生:不是,应该分的越少越好,这样比较方便计算。
师:讲的真好,无论分割还是添补,都是为了求面积,所以要尽量分成简单的少的基本图形,才方便计算。
生:还要根据条件分割。
师:地板铺好了,下面我们来刷刷墙吧。
(三)巩固练习,自主学习。
三、小结、反思。
师:房子装修完了,你有什么收获?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习,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三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属于“探究的探究单元”,是六年级上学期引导学生系统认识“怎样做科学”的总结单元。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或者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课强调通过科学探究来进行教学,也就是小学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研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科学家是怎样成功地开展科学探究的?我们发现,无论国籍、无论古今,虽然探究的问题、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但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究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或阶段,解决一个问题大致要经过形成问题、猜想假设、制订方案、收集证据、形成结论、表达交流等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同时,在科学探究中,为了发现和揭示自然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科学家们还要运用包括观察、计划、分类、实验、比较、归纳、推理、模型等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寻求对于科学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当然,不同门类的科学家在不同的研究领域,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存在固定或统一的模式。
本单元教材以一个成功的探究案例为线索,一边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一边引导回顾学生以往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深入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为今后开展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由《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和《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两课组成。
第一课首先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的探究案例,弗罗蕾斯女士针对同学们在研究土壤的活动中动态生成的“蚯蚓问题”,没有生硬地打断同学们的思路和兴趣,而是结合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灵活地改变了教学内容,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研究蚯蚓的活动。他们对蚯蚓的探究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几个环节:问题的形成(同学们对蚯蚓的样子和行为入了迷,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弗罗蕾斯女士顺势决定研究蚯蚓,并让同学们为它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家)——搜集事实与证据,建立初步的概念(查阅书籍、请教大人、观察蚯蚓等)——确定研究专题、制定计划、分组研究——形成结论(整理事实、撰写报告)——成果应用(再一次为蚯蚓设计住所)——表达交流(对小同学做报告、向家长汇报、与科学家交流等)。教材在呈现案例的同时,有目的地指导读者对自己曾经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像“我们以前也进行过观察活动,比如……”、“如果是我们,会选哪个问题进行探究呢?”、“他们还可以这样观察蚯蚓……”等等,两者互相对照,能更清楚地理解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探究的重大意义。最后,同学们回顾“他们探究蚯蚓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这个案例的全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一、课题安排。
课题 主要活动内容 课时建议。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分析案例并反思 1课时。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角色扮演:探究过程游戏 1课时。
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
交流:探究过程卡片展示 。
二、教学准备。
课题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其他。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小科学家记录本、笔 。
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 空白卡片纸 笔 。
三、教学思路。
本单元是对几年来科学探究的回顾与反思,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深入而透彻地分析、理解弗罗蕾斯女士与学生研究蚯蚓的过程与方法,并引导同学们回顾以前的科学课学习活动中的活生生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用事实说话,采取多种“做中学”的形式,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切忌为了理论而理论,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
5-1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
分析案例,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案例情节,边讲边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先由学生通读课文,再回过头来分析课文中的几个问题。
(3)先根据课题提出猜想,拟订学生自己的研究方案,再对照案例的探究过程,比较两者的异同,感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4)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无定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或加以改造创新。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四
沉潜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顺流而下,玩味了唐诗,品赏了宋词,谛听了元曲。泊船于明清港湾,古代白话小说成了最迷人的风景。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宏伟不朽的《红楼梦》,百看百新的《水浒传》,诙谐幽默的《儒林外史》。这些不朽的著作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了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岁月能够改变山川的容颜,却无法掩饰这些经典著作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光辉。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荟萃了以上四部著作中最精彩的篇章:智取生辰纲,几多智慧,几多无奈;杨修之死,几多离奇,几多感慨;范进中举,几多喜气,几多悲哀;香菱学诗,几多痴迷,几多崇拜。
学习这一单元,要引领学生透过文字,在引人入胜的情节里结识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洞察作品的主题,更要让这一段学习历程成为学生青睐名著、关注古典文化的源动力。
《智取生辰纲》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以多形式、多角度的说来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写作技巧的探究。
主要教学步骤:
1.引入式说:《水浒传》是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塑造的人物用金圣叹的话说“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今天我们就以说读的形式来领略它的魅力。
2.复述式说:要求学生默看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整个故事。
3.发散式说:根据课前安排,请学生介绍与节选相关的情节(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七星聚义、青面兽双夺宝珠寺),从而大致了解杨志的人生经历。
5.想象式说:假如请你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你将如何进行?
6.鉴赏式说:文章以杨志等人的角度叙述故事妙在何处?
[方案二]。
教学角度:主问题研究——整堂课提出一个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三个层次的探究,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学生齐唱《好汉歌》,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水浒传》中的好汉。
2.复述选文情节:(1)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把握故事内容。(2)小组内复述(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
3.问题研究:杨志押送生辰纲是以失败告终的,请问: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层次探究:结合课文中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联系你所知道的杨志的其他故事,试着从杨志本人身上找答案。
第二层次探究:文题为“智取生辰纲”,吴用、晁盖等人想了哪些计谋最终取得生辰纲?试着从他们身上找找杨志失败的原因。
4.拓展:说几个逼上梁山的英雄的故事,比较他们与杨志性格的不同。
《杨修之死》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编演课本剧——在编、演、访中完成对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的解读,培养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主要教学步骤:
1.默读课文,按时间顺序复述故事(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曹操以“惑乱军心”为由杀死杨修、曹操兵败斜谷厚葬杨修)。
2.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一组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要求充分发挥集体才智,先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将故事创编得生动具体些,然后分角色活灵活现地将故事表演给大家看。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
3.分组活动15分钟,然后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各小组分别上台表演。
4.评选最佳创编组、最佳演员。
5.一线采风。
现场采访最佳创编组负责人:你们大胆创编的依据是什么?
现场采访曹操最佳扮演者:当你走进角色,你对曹操这一人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现场采访杨修最佳扮演者:你认为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得到了哪些教训?
[方案二]。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激趣:教师讲述《世说新语•捷悟篇》“魏武过曹娥碑下”,学生初识杨修的才智。
2.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结合注释读懂文意;(2)为每一则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3)按行文顺序复述故事。
3.细节品味:细读课文写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则故事,思考:(1)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揣摩曹操的心理,说说曹操在这几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难点探究:杨修之死,谁之过?(先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如果分歧较大,可适机展开辩论,教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认识杨修是曹氏政权争斗的牺牲品。)。
5.拓展延伸:讲几则曹操的故事,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曹操。
《范进中举》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一字经纬——围绕一个“变”字组织课堂教学。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引入。
2.整体把握:默读全篇,在最短时间内提取课文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概述课文内容。
3.寻“变”——请同学们带着发现的眼光读课文,你能捕捉住文章里人物的变化吗?
4.说“变”——在学生充分朗读发现之后,集体交流寻读所得。
6.读“变”——选择文中某一处最典型的最鲜明的变化读一读,读得夸张、生动些。
7.续“变”——老童生范进垂老之年意外收获了功名,无米下炊、遭人唾弃的生活状态彻底改变。他的有生之年还可能演绎什么变幻莫测的故事呢?请在想象的国度帮他策划吧(提出要求:秉承讽刺艺术,关照社会现实,合乎人物性格,想象大胆新奇)。
[方案二],。
教学角度:演读——感受文章的讽刺艺术;演说——加深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古时流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趣谈引入。
2.整体把握:(方法同上2)。
3.走进演读厅:(1)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可笑之处。(2)思考批注: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3)交流。(4)根据个人的喜好,择其一处或几处文段进行表演朗读。
4.登上演讲台:(1)出示演说主题: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2)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这句话进行讨论。(3)每个小组推荐一人到台上进行一分钟演说。
《香菱学诗》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探究式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
1.故事导入,引起阅读兴趣。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讲一讲香菱进大观园之前的遭遇。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问题探究:(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这样的好诗,她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首先结合文章内容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领悟香菱的“苦志学诗,精血诚聚”,要求学生联系课文里有关她学诗的细节进行分析)。(2)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
4.拓展反思: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你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写作有启发?用二三百字写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说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说说香菱的身世与遭遇。
2.初读课文:说说故事梗概。
3.精读赏析:说说香菱的三首诗。:。
4.悟读明理:(1)浏览全文,先说说学诗中的香菱(这一活动目的有两个,一方面认识香菱的“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另一方面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2)再说说你从香菱身上受到的启迪。(3)结合黛玉指点的作诗门径,谈谈在阅读与写作中受到的启发。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五上第五单元教案篇十六
一、作文的材料从生活中来。教学时,我借助文本,挖掘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展开回忆,拓宽思维。然后从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方式等角度,给学生创造充分自我表达的空间。
二、通过教师的创文和习作例文,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促进学生从会说到会写,从会写到写好的过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7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