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下面是一些教研团队推荐的教案实例,这些教案经过多次优化和改进,能够帮助教师顺利进行教学。
单位群教案篇一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比较1厘米、1平方厘米和1立方厘米,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口头回答。
指出:这三个图形分别表示相应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是它们的不同点。1平方厘米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立方厘米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这两个概念都与1厘米有关。这是三个图形的内在联系。
3、完成练习五7。
重点在学生交流的策略中提炼思考策略:先想想实物有多大,再思考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5、完成练习五8。
先推想再操作验证。
单位群教案篇二
能联系已有知识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清楚各自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一个,一升的量杯一个。学生每人一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单位群教案篇三
教学初我让学生通过填单位回顾旧知,知道测量长度需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用面积单位。然后自然而然就引出测量体积就需要体积单位了。并在教学完体积单位后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了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到内在含义真正理解体积单位。
单位群教案篇四
在让学生感受每个体积单位有多大时,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学生有的提到我的一个指头头大约是1立方厘米,我随机抓住这一教学资源,追问道:你们每个手指大约又是多少立方厘米呢?在例举1立方分米时,学生说粉笔盒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有一次我买的烤红薯大约1立方分米等等。在感受1立方米有多大时,我用三把米尺在墙角搭了一个体积是1立方米正方体框架,并让学生估一估能容纳多少名同学,然后亲自让同学们站到里边看一看,然后分组搭1立方米的框架。通过例举与体验,不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每个体积单位大小的建立。
单位群教案篇五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今天,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3、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
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在测量时,应注意将实物与所量十五物体左端对齐,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单位群教案篇六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五(1)班教室占有空间约是150()。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把椅子高90()。
(5)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一台洗衣机的体积约为40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0.3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0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单位群教案篇七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实际意义,发展空间观念。
剪刀、透明胶、米尺、橡皮泥。
选单位填空:小明身高150教室的面积为40。
富民到昆明的距离是24。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积250。
这是以前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为一厘米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做(正方体)拼(体积)。
举一举:柚子、菠萝等。
3、认识1立方米。
(1)学生分组探究。
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四个同学围成1立方米空间,用米尺在墙角搭一搭。
(3)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电视箱子、太阳能水塔)。
(4)课外延伸。
你们知道一吨水的体积是多少?一吨水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教师教育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
4、互相讨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都是正方体、棱长不同)。
5、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不同。
(距离大小)(表面大小)(空间大小)。
6、练一练:p45第一题。
7、练一练:p45第二题。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10002=100×100×10010000-0=10000(打两个成语)。
1、想一想,填一填。
(2)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6()。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载重汽车车厢体积约是8()。
(5)一把椅子高90()。
(6)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请同学们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单位群教案篇八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学生用尺、米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师引导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生:好。(动手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生:课桌有四支铅笔长。
生:桌子有两个文具盒那么长。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业本量的,有两个作业本那么长。
生:因为我们量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生:作答。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直尺。
师:出示直尺,问:这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长线和短线,还有数字和cm。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生:叫刻度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过姐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线是对着的。
生:1刻度线。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7呢?
生:5刻度线。7刻度线。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生:每一个大格的长度相等。
师:数一数,你的尺子上有几个大格?
生:有10个大格。
(二)认识1厘米。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生:从5到6是1厘米。
生:从1到2是1厘米。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三)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生: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我能看它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四)量长度。
生:小棒大约有4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6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5厘米。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好的?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第二种也可以,但容易读错。
师:说得好,刚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对了?
师:谁能说说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应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铅笔。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生:想。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师:刚才你们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生:我的尺子没有那么长。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两次。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吗?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2、量数学书的长度。
师:还想量吗?
生:想。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师:谁量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真能干。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生:短。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直尺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师:说得好,量较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四、交流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个手指的宽度。
生:我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体要把它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单位群教案篇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的意义后教学的。例8从测量的需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教学每个体积单位时,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有关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此外,在学生认识立方厘米后,还呈现了两个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体积,既让学生初步体会体积单位在体积计量中的应用,又为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做了必要的铺垫。教材最后还沟通了刚认识的体积单位与已学的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联系。通过练一练,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对有关体积单位的感知。
单位群教案篇十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后教学的。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体积、容积单位。教材先呈现了长度单位1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和体积单位1立方厘米,并指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然后教材安排了做一做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再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把体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后面在认识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认识容积单位。教材的的编写体现出三个方面的意图:一是把体积单位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联系起来,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同时对这三种单位有一个直观的区别;二是注重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经验;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我的教学设计也围绕着这三方面来进行,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我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分开教学,第一课时教学体积单位。
单位群教案篇十一
在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我采用了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老师先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个例子等学习活动,并学习1立方厘米。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1立方厘米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1立方分米,最后1立方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单位群教案篇十二
学生交流后追问:仅通过观察,你们能断定它们的体积大小吗?那我们能不能联系刚才的学习经验想个办法来解决呢?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引导得出:把它们切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就能比出大小。
2.媒体演示过程:
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切成同样大的正方体,让学生通过数方块的方法,确定长方体的体积大。
3.过渡:的确,在计算或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时候,都需要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人们统一了正方体的标准,并规定了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体积单位。(板书课题)。
4、认识1立方厘米。
(2)得出结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介绍字母表示法。
(3)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厘米的大小。
(4)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反馈:骰子、一节手指头等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5)下面两个长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媒体显示图,学生口答。
(用立方厘米来测量或计算较小物体的体积)。
5、认识1立方分米。
(2)引导学生比划感受1立方分米的大小。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
6、认识1立方米。
(1)提问:想一想,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2)直观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教师演示: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指名一些学生蹲到1立方米内,让学生体会到立方米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的体积的单位。
(3)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
7.认识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联系。
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正好盛1升水。
教师演示: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水倒入量杯。
得出: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单位群教案篇十三
1、通过实验,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等活动,知道什么是体积,了解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估算物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探究、类推、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的含义,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表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的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能简单的给大家说说这个故事的经过?
(指名学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往瓶内放入一些石子以后,水面会上升呢?
(生:石子占了一部分的空间,所以水面上升了。)。
师: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1、实验探究。
师:老师这儿有三个一样的杯子,里面装了同样多的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把手中的这个小玩具放在2号杯子里。(操作)。
师: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水面上升了,因为小玩具占了一部分空间。)。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把手中的这个墨水瓶放进3号杯子里,和2号杯子相比,又会有什么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仔细观察。(演示操作)。
师:你有什么发现?这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和2号杯子相比,3号杯中的水面升的更高,这说明墨水瓶比小玩具占的空间更大。)。
师: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还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2、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师:小玩具占的空间小,我们就说小玩具的体积小。墨水瓶占的空间大,我们就说墨水瓶的体积大。
问:你能像这样举例说出两个体积大小不同的物体吗?(指名生举例)。
师:刚才大家举的例子都很好,下面请看屏幕上的这两组物体,谁的体积大呢?
(屏幕出示p26t1图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师:刚才通过数圆木和小木块的个数,我们比较出了两组物体体积的大小。老师这儿还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由2个正方体组成,另一个是由27个正方体组成的。同学们猜猜谁的体积大?说说你的理由。(指名说、课件验证猜想)。
问:为什么由2个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却比由27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还要大呢?
师:看来要想准确地表示出物体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产生了体积单位。(板书:体积单位)。
问: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哪些体积单位吗?(有选择的板书常用的三个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我们首先来认识立方厘米,现在我手里拿的这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有时为了书写简便,立方厘米也可以写成cm3。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立方厘米的大小。
问: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我手中这个优盘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立方厘米,下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1立方分米有多大?(指名说一说)。
问:在我们的身边又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分米呢?
师:同学们想一想,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时要用到立方分米这个单位?
师:认识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指名说一说)同学们说的很对!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用字母表示为m3。
师:1立方米占有的空间有多大呢?下面老师借助两个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框架给大家展示一下。(师展示讲解)由此可见,立方米是用来计量比较大的物体的体积单位。
问:生活中又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米呢?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计量哪些物体的体积时要用到立方米这个单位?
屏幕出示。
1、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指名学生回答、师及时评价。
2、你能说出下列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指名答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总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时,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把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学。他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巨大发展和飞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思维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故事引入,在活跃气氛中引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特征,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本课的'导入设计,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学习状态。
接着用两次实验,让学生观察发现到任何物体都是占据空间的,而且占据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很自然地引出了体积的概念。
二、注重知识迁移,探究问题。
在引出体积单位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要想准确地表示出物体体积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引出了体积单位,突破难点。不过发现学生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时候有点困难,空间观念不够好,课件可做得更直观些,易于学生观察。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但体积单位比较抽象,因此,我引导学生列举生活。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青岛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青岛版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及反思中实例,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找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这一环节中学生说到了很多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在1立方米的正方体中让学生依次进入,结果能容纳几个学生,学习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身边。这一教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四、在课堂中发现的问题。
练习题的第2题,说一说下面物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我原认为这个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的,但发现个别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所以我在课堂中强调让学生自己说出因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所以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这里有9个,所以这个物体的体积就是9立方厘米。最后总结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五、个人反思。
个人上课的语言不够生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不够,对学生的回答未能作出非常适当的评价。这是节概念教学,语言必需精炼,严谨。我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以后自己一定继续在这方面加倍努力争取进步。同时,上了这节课,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好几何类概念课确实很有难度,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甚至要不断准备一些形象的教具。在教学几何类概念课过程中要多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为学生建立情感,形成表象。
单位群教案篇十四
1、通过观察、操作、举例等活动,初步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及平方分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米、1平方分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单位群教案篇十五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理想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测、有序操作、抽象概括,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单位群教案篇十六
1.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3)能选择恰当的面积单位,计量大小不同的物体的面积。
1.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从实际生活中初步认识面积单位。
1.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加强对抽象概念的把握。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单位,正确建立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面积单位概念,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计算机、教学课件。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你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一个长方形的长2厘米,宽1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1)×2=6(厘米)。
(二)引出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和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在这基础上学习新本领吧!
二、学习例1。
课件出题例1的插图。
(一)认识表面。
教师:我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请同学们说一说?(黑板、门窗、桌椅等)。
指名回答。
教师指出黑板、电视机、红旗、门等物体的面,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面叫做物体的表面。
教师:小朋友们,任何物体都有表面,观察一下教室里每一个物体,看看它们的表面都是怎样的,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
(二)通过比较,了解面积的含义。
1.教师出示黑板图和红旗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那个表面大。
学生会很容易判断它们的大小。(黑板表面大)。
2.教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表面,知道物体的表面大小在数学上叫什么吗?
(教师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
3.教师出示以前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
问:老师展示的这些图形,大家都认识吗?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
教师:我们学过的这些平面图形,它们的大小,也是这些图形的面积。
4.教师出示一些较特殊的图形。
问:观察这些平面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有面积吗?
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试着回答:这些图形有的没有封闭,不是一个面,应该没有面积,下面几个虽然特殊,但都有表面,应该有面积。
让学生指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是。告诉学生:封闭的平面图形叫围成的平面。
指出: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面积。
5.讨论总结面积的定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总结面积的定义吧,谁来说一说。
生甲: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生乙: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适时引导封闭图形又叫做围成的平面图形)。
教师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学习例2。
问:我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给我们两个图形,我们会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有的图形一看就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指出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教师并用课件演示)。
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有的图形一下看不出来,可以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大小。(指出这种方法叫重叠法,教师用课件演示)。
问:还有什么方法吗?(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在格子图中比较图形的大小,这叫数方格法。)。
出示例2比较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
问:那我们用什么图形来测量呢?
学生提议用正三角,用圆形,用小正方形来测量。
小组讨论并回答:三角形和圆做单位测量时,都会留下剩余部分,小正方形测量没有剩余部分,小正方形测量最准确。
问:小正方形做单位测量,跟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相同?(数方格法)。
四、学习例3。
教师:通过上面图形面积的比较,我们知道了必须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或图形的面积。下面我们来学习几种常用的面积单位吧!(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教师:我们大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让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图形,量一量它的边长,告诉学生: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字母表示是cm2。
问题: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并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有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物体的面积。让生测量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并让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认识平方分米。(方法同认识平方厘米)。
教师指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字母表示为dm2..
问:你能自己用手比画比画吗?看一看,再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让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的面积。
(3)认识平方米。
教师指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平方米用字母表示为m2。
让学生展开手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然后让四名学生合作,比划1平方米有多大。让生观察教室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并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地面面积。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图形中哪个面积大?
答案:一样大。
身高128()地面的面积约50()。
面积约2()面积约6()。
答案:厘米平方米平方米平方厘米。
六、拓展提升。
1.用四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它们的周长呢?
答案:
面积:4平方厘米面积:4平方厘米面积:4平方厘米。
周长:8厘米周长:8厘米周长:8厘米。
2.哪个图形面积大。
答案:左边图形面积大。
课后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收获的多吗?有什么收获和同学老师说说吧。
师生总结:今天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还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平方厘米——cm2。
平方分米——dm2。
平方米——m2。
单位群教案篇十七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单位群教案篇十八
1、通过摸一摸、比一比、叠一叠等活动知道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认识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3、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比较,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得到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并会运用。
ppt课件。
一、游戏导入。
1、猜手掌面小活动。
生:……。
师:为什么?
生:老师的手掌大,学生的手掌小。
师:准确的说法是老师的手掌面大,学生的手掌面小。
展示手掌面板书:面。
请同学来验证下(师生手掌相合)。
2、引出物体表面。
师拿出数学课本:手有手掌面,且有大有小,教室里很多物体都有面(课件演示o黑板面,课桌面,电视面,学习园地面)。
板书:物体表面。
教室里还有什么物体有表面?
数学课本也有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我们称它课本面,拿出你的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课本的封面。(手要贴着封面,按一定的顺序,慢慢的摸,摸课本封面的全部)。
比较一下:课本面和你自己的手掌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
生:数学书封面大。
你会摸出课桌面么?课本面大还是课桌面大?
黑板面大还是课桌面大?
3、引出面积。
我们发现物体表面有的大,有的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停顿一会)——面积。
板书:物体表面。
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生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贴出标题:认识面积。
二,认识面积。
(一)、物体表面的面积。
例如说:课本面的大小是课本面的面积.————课件出示本句。
生齐读。
那手掌面的大小是……?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什么是手掌面的面积?
什么是练习本封面的面积?
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同上)。
那你知道教室地面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你还能自己举个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吗?(4-5名学生)。
大家说得真好。
(二)、封闭图形的面积。
1、封闭图形。
师:课本面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把它画在黑板上。像长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也称为平面封闭图形,简称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我们原来学过的圆形、正方形也是封闭图形。
板书:封闭图形。
这两个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封闭图形都有面,也就有大、有小。
课件出示不封闭图形,问:这几个图形有没有面?
生:没有面。
师:有没有大小?
生:没有。
师:这几个图形是不封闭的图形,没有面,没有大小。
2、封闭图形的面积。
像长方形,圆形这样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停顿一下)面积。
例如说:长方形的大小是长方形的面积。
师:圆形的面积谁会说?
圆形的大小是圆形的面积。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又怎么说?(三角形、正方形)。
(三角形的大小是……)。
(正方形的面积是指……)。
3、用手摸面积,
指名生摸出物体表面的面积和封闭图形的面积看看摸对了么?
4、区分周长与面积。
拿出学案,做题。
四边形的一周是它的周长么?
四边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四边形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能分清周长和面积了么?
谁能说说课本面的周长和面积,向你的同桌展示一下。
三、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第一组:大小差异大的两个图形,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数学课本,练习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你是怎样发现的?(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看得)。
小结:两个图形大小差别很大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图形的大小比较.
2、第二组:7x6的长方形和6.5x6的长方形,一眼看不出大小的。
对于这两个长方形,课件出示,一眼能看出哪个大同学的举手?
生1:看不出来,
生2:一样大。
生3:1号大。
生4:2号大。
师:看来仅凭观察来比较大小不大合适了,你能用手中的学具比较一下么?
生:把它们合起来比较一下。(重叠一下)。
师:这种合起来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叫做重叠法。板书:重叠法。
我们比较手掌面和课本面的时候用的什么方法?
小结:当图形的大小比较接近时,仅凭观察已经难以比较他们大小,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
3、第三组:比较2x7长方形纸片(3号)和3x5长方形纸片(4号)(一眼看不出且重叠也难以比较大小的图形)。
(1)师:这儿还有两个图形,你能用观察法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么?
生:不能。
师:那用重叠法试试。
生:也不能,蓝色长方形比粉色多一块,粉色的也比蓝色的多一块。
还能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
生:先剪下再重叠。
师:不错,是个方法。现在老师不让你破坏长方形纸片,拿出面积测量器。
有什么特点?
生:绿色,透明,有方格。
同桌合作操作比较上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比较出来的就坐好。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你是怎样比较的?你的结论是什么?
师:像这位同学比较的方法叫做数格子法。板书:数格子。
课件展示数格子法。
(2)标准一致。
老师还有一些方法来比较面积大小,大家一起来看看。
课件展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测量比大小。
师:哪一种比较好?
生:正方形。
师:所以以后我们用数方格的办法比较。
修改板书:数格子法---数方格法。
师展示两种大小不一的正方形比较:这种方法行么?
生:不行,因为大小不一样,数量就不一样,比较大小得用相同的方格比较。
师:也就是说我们用数方格比较大小时要用统一的单位来比较。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探索用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在实际的运用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面积的大小比较。
想用你们掌握的方法来试一试吗!
四、巩固练习。
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2、老师这还有四个图形,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清楚的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呢?
生1:先数整格子数,再数半个数,半格数除以2,最后加起来。
生2:先数整格子数,两个半格凑成一个整格,
生3:把多余的拿下来补在缺口里,凑成一个长方形,再数。
(强调:把半格拼成整格,最终数整格的个数)。
同学们真厉害,想出来三种方法,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好么?
同学们鼓掌的时候能感受到自己的手掌面大小么?
五、总结。
今天的内容就学完了,
今天你学的开心吗?那你有什么收获?
学案上还有一个第四题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你能完成么?
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
的大小叫做它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法。
用统一标准比较。
单位群教案篇十九
1、出示操场平面图,内有篮球场图,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体育器材室图。
师: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学着老师的说法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有同学说他的课桌面有×个书本那么大,有×个文具盒那么大,有×张正方形纸片那么大,别人听了能明白他的课桌有多大吗?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课本有多大,他的文具盒盖有多大,他手中的纸片有多大,就不可能知道他的课桌有多大。现在,全世界已经规定了统一的面积单位,那就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那么,这些面积单位各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单位群教案篇二十
出示一个木条钉成的长方形镜框,提问: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做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学生回答后紧接着问:如果配一块玻璃,要多大呢?引出课题前半部分。(板书:面积)。
二、引导探索,讨论研究。
1.认识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
先举几个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例子,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课本封面、文具盒盖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谈话:我们把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课本封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文具盒盖的面积?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认识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让学生想像把课本面的形状画下来是什么形状,引出并板书:平面图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后出示以下图形。
出示下面3个图形:
提问:谁能比较这3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教学面积单位。
(1)引入面积单位。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长方形纸,同桌的两张纸宽度相同,长度略有差别。)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老师手中的纸比较面积大小,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大小。再让同桌之间比较纸的面积的大小,学生发现一眼不能看出来,可能想到用重叠法或量长和宽的办法比较。
多媒体出示长方形(15个单位)和正方形(16个单位),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其大小。演示用重叠的方法无法比较(一个较宽,一个较长)。
多媒体演示把长方形、正方形分成如图(1)、图(2)的方格。
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多媒体出示图(3)。
提问:图(3)也画成16个格子,和图(2)的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
讲述:如果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课题的后半部分:面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1平方厘米纸片的形状、大小,量边长。引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
单位群教案篇二十一
让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学过哪些面积单位。
引入新课:
教师板书题目,并把刚才学生们说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归纳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0页例6。
出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列式求出它的面积。
翻过来看背面,现在把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
教师说明: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可以看作是10厘米,前面我们学了1分米是10厘米,按边长是10厘米再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10×10=100(平方厘米)。
让学生观察两次求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过程,分小组讨论,你能发现什么吗?
教师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引导学生去想,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推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记忆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
2、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对比。
区别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启发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时,相应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就是100)。
3、教学面积单位的换算。
8平方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讨论并回答结果,然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平方米=()平方分米。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陈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让学生比较这道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前两道题是从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这道题是将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请同学们讨论这道题该何如去做。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填一填、
7平方米=()平方分米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700平方分米()平方米10平方米=()平方分米。
4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课桌长是5()黑板的面积是3()。
四、思维训练。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0厘米,它的长是50厘米,宽是多少分米?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实际的计算中理解了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弄清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算理。
掌握了单位换算的方法,能够正确进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第六课时课题:解决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9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