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教案(精选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6:06:15
两小儿辩教案(精选21篇)
时间:2023-12-04 06:06:15     小编:书香墨

编写教案是教师备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教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依据。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小儿辩教案篇一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课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设计理念:

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准备通过有效的诵读解读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韵,品味古文的特质。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

2.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多媒体课件。

预习课文。

一课时。

1、“辩”字入手,导入课题。

2、齐读课题。说出课题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简”。

师:简,文言文行文简练。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

1、讨论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面对如此行文简练的文言文,同学们都有哪些方法来学习它,来理解它?

2、学生自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学习古文的方法来自读课文,看看你自己能读懂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有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重点听。(出示课件中自读提示。)。

师:在读的时候与白话文相比有何感受?有什么困难吗?

师: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你们看到课本上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自己加进去的,读文言文要注意两点,一要慢,二要停顿的当。这样才能读得通顺流畅,读出古文的韵味。现在请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停顿了,注意用单斜线标记出来。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找到停顿点,感受文言文的节律,读出节奏。(出示课文停顿点课件)。

5、学生自行练读一分钟后齐读正音。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在理解文意后,达到熟读成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游”和“斗”,使学生分辨出“说”和“辩”的区别,从生活积累中感受“辩斗”的气势,为语感训练作准备。

师:孔子东游,游是什么意思,是游玩的意思吗?

师:辩论和说话一样吗?

师:回想平时你们在和别人争辩的时候是用怎样的一种语气?

师:所有同学把课本合上,跟我背“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小结:多好,把文言文的意思弄懂后,很容易就可以根据意思背诵出来,文言文也不是很难,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2、学习二至五段,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1)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两项任务。(课件出示)。

第一,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两小儿“辩斗”的内容;

第二,看看两小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又各自说出了什么理由呢?

(2)师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日的观点及理由,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重点讲解“车盖、盘盂”,并通过观看实物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理解。

师:谁来说说两小儿的观点?(板书总结)。

师:两小儿的观点刚好怎么样?一个远,一个近?相反,好,大家再来读读第二、三段,感受一下这种反差,注意读出争辩时认为自己是对是那种肯定的语气。

小结:

师:原来啊,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早晨和中午哪个时候离人近,哪个时候离人远。那么他们又各自摆出了什么理由呢?一儿曰。。。

师: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什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你在古装电视节目中见过车盖吗?是什么形状的?有多大?给大家比比?(课件出示车盖图片)。

师:那盘盂是什么?古代盛水的器具。有多大?比给我看看?

(课件出示盘盂图片)。

师: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只有盘盂那么小,平常我们再看东西的时候是“近大远小吗?”这个小孩说的有道理。来,我们把自己当成这个小孩,读读他的话。

师:沧沧凉凉是种什么感觉?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沧沧凉凉呢?

什么叫探?谁来做做探的动作?

汤是什么?是我们今天吃饭时喝的汤吗?

师:现在大家试想自己把手伸进滚烫的热水里,然后把那个动作做出来。

师:感觉到烫了吗?好,现在带着刚才想象到的感觉,我们来一起读读这个小孩说的话。一儿曰:。。。。

师:另一个小孩说了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大家再想想,冬天我们烤火的时候是“近热远凉”吗?这个小孩说的也有道理。

师:所以这个小孩说得也有道理。

1、用白话文进行辩斗。

2、用文言文进行辩斗。

师:白话文辩得不错,那要是用古文来一次,效果一定更好。怎么样,先同桌试一试。(同桌练习,学生推荐两名同学辩论。)。

3、全班“齐辩斗”。男女色分角色辩斗。

4、小结明理,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得出观察角度不同,看一个问题出发点不一样,而结果不同。

师: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师: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师;从两个小孩身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1、学习第六段。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师:孔子不能决也,同学们,你们来说说你们了解的孔子?

师:孔子这个古代博学多才的大家,面对两个小孩的问题,他是什么态度?

师:没有,因此,我们要像孔子学习。

师:在2500年前的孔子不能决也,你能说出正确的答案吗?太阳离地球的远近到底如何呢?(出示课件太阳地球图片)。

2、学习最后一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也采用反问句式,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师: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呢?

师:一起读出小孩的活泼、天真可爱的语气。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讲完了,从这学习到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在求知时要实事求是的,最后请同学们带着对两个小孩的佩服,对孔子的敬仰,在优美的古琴声中再读一遍课文。

一儿一儿。

日初出近(大)远(凉)。

日中远(小)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实事求是。

陈宁。

两小儿辩教案篇二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课文。

(五)交流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车盖)远(盘盂)。

一儿远(沧凉)近(探汤)。

两小儿辩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正确读文感知文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多角度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资料提供者:

点击查看更多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案。

两小儿辩教案篇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课时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1、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教案篇五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俺就捉不到鱼了。

生:俺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假如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同学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俺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俺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俺也认为这样。小小朋友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俺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协助了他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协助他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小朋友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加,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动身,让同学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同学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两小儿辩教案篇六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一文属于传统经典篇目,但它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中,教学设计就应该跳出传统教学的框子。

为此,在教授此课时,我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力求达到“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本文寓意”的教学目标 ,力争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

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校领导积极抓住这一契机,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于今年三月带领高、初中教师北上河北衡水、南下江苏洋思取经学习;他们还亲自驱车前往陕西师大拜访“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把最新的教育理念传授给教师。至此,全校自上而下掀起了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在这种轰轰烈烈的教改氛围中,每位教师都深深地感到,改尚恐不及,不改则更无立身之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切实体会到: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课堂。为此,在教授经典古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我特意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为初一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适逢市教研员李亚红等 一行三位专家到我校检查新教材课改进展情况,听了我这节课;当时陪同听课的还有我校教学副校长和语文组同仁,共计十位老师。

1.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怀着满腔的激情,迈着自信的步伐,我踏进了初一七班的教室。“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看到大家情绪高涨的样子,我很满意,接着讲下去:“这句话是讲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即要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说呢?《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朗读《两小儿辩日》一文,并借助课下注释,也可以与同桌讨论,看谁能疏通一下这篇课文?”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有的眉头紧蹙,认真思考;有的大声诵读,书声琅琅;有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几分钟后,一名男生勇敢地走上讲台,疏通课文。他话音刚落,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纠正说:“孔子东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应为‘游学’。”我表示肯定后,又趁势问到:“‘汤’古意为‘热水’,哪个成语中有此义呢?”略作沉思之后,几位同学脱口而出:“‘赴汤蹈火’。”看到大家探究的兴趣已萌发, 我又因势利导:“两小儿辩日的焦点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如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热火朝天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两儿辨日的焦点在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一儿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儿是用体温感觉的,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随即以简洁的词语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 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独立思考

一儿:远 苍凉 近 探汤 触觉 勇于置疑

这样,既紧扣课文内容,又使大家一目了然。

2.深入探究,研读赏析

然后,我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也随之深深地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提出新的问题:“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沉静后,大家纷纷举手。

生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生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生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

大家的争辩愈来愈激烈,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我归纳道:“每位同学的见解都很正确,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生1:“说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诚实。”

生2:“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还有不懂的知识,说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生5:“应该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完成板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

这次的发言毫不逊色于前次的辩论,大家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听课的老师也都微笑颔首,课堂气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3.延伸迁移,创新拓展

我又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把教学引入到“拓展、迁移”环节:“假如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小儿说些什么?让我们共同表演一出《新两小儿辩日》。”顿时,课堂沸腾了起来,大家踊跃举手,有的同学急得甚至站了起来。我把讲桌搬到教室一侧,空出地方做临时舞台。三位同学初生牛犊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来: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学时看到太阳像车篷那么大,中午放学时太阳却像个小盘子,你说,太阳不是早上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吗?”

生2:“不对不对,今天早上我上学时还穿着毛衣,中午放学时我只穿了件衬衣还觉得热,应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近才对呢”。

“不对不对!……”

正当“两小儿”唇枪舌剑的时候,扮演孔子的生3摆出一副智者的样子,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其实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大些;而中午云气散去,太阳自然就会显得小些,这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再者,太阳早上斜射,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凉些;而中午直射,我们就感到热些。其实,太阳不论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都是14960万公里。”

“哇——”教室中发出一片惊讶声,大家都为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状:“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佩服佩服!”

课堂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即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在听课老师的颔首默许中结束。

1、一位哲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在设计本课时,我巧妙地让三千多年前的孔子灌输进现代科学知识,配以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大思想家栩栩如生,鲜活地走到我们面。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童稚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之多彩多姿。从他们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上,我可以参透到他们预习是多么的认真,体验到他们成功后又是多么快乐;也深切感受到换一种教法﹑放手让学生尽情去展示自我的妙处。只要给他们一把钥匙,智慧的大门就会敞开在他们面前。

2.再老的课文,只要肯花心思,总能找出新的角度,上出新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对教学有没有更高的追求。

3. 再新的设计,如果脱离了双基的落实,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不能算是好的设计。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新的想法冲昏头脑,而导致课堂流于形式。

两小儿辩教案篇七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两小儿辩教案篇八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

五、 课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教案篇九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七绝,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儿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1.学习生字"稚、侧",认识"纶"、"莓",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遥招手、鱼惊、应"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话说出《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孩子的天真、可爱。

3.掌握"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写一写"的学诗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默写全诗。

5.品味乡村生活,感受童年快乐,生成素朴情趣。

1、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和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积蓄童年情愫,丰富古诗积累。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蓬头""遥招手"等词语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1、让爸爸妈妈帮助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中的乐事。

2、鱼竿、小凳、补充材料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四年级1班的学生个个都是好样儿地,这不今天我就自告奋勇地要来给大家上一节课,大家欢迎我吗?掌声。

这么热情,那老师送给你们一组有趣的图片作为感谢吧!想看吗?

看,鞋子进水了,却依然玩得—— 好玩吗?玩过吗?这是——有趣吗?

同学们有过哪些快乐的童年回忆呢?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童年的快乐!

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

你和家人朋友去钓过鱼吗?老师调查一下,钓过鱼的小朋友举一下手。

(问没举手的学生):你们没钓过鱼怎么说喜欢钓鱼呢?

看来同学们确实都喜欢钓鱼。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有关钓鱼的知识。

第一个问题:在什么地方钓鱼?

第二个问题:你们是选择人不常去的地方钓鱼呢,还是选择人经常去的地方钓鱼?为什么?再问一个问题:人不常去的地方草长得茂盛,还是长得稀少?为什么?(你很聪明。你善于观察。呵呵,大家真是钓鱼的高手!)

一。揭题生趣

1.钓鱼确是童年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小孩儿学钓鱼就更有趣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师板书)。请大家拿出笔来,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写好课题。

【注意提示】"垂"的横画比较多,第二横最长,写的时候还要注意笔顺。"钓"的右边是一点。

2.齐读课题。这个题目很好懂。同学们能通过这个题目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

3. 看来同学们不仅是钓鱼的高手,还是猜谜的高手。

二。初读觅趣。

1. 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朗朗上口为止。

2.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很顺口地读。

3. 读得不错!比如,"稚子"的"稚"是翘舌,"垂纶"的"纶"是边音,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读看,不但顺口地读,而且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读!

4.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5.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7.读诗就是要这样,读出节奏、读出味道,现在同学们一个个俨然已经成为了诗人。

刚才同学们通过题目猜了这首诗的内容,猜得不错!现在课文又读得这么棒,让你们联系诗句再来猜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我想一定能猜得更好,说得更具体。大家可以请插图帮忙。

指名回答。(这首诗说的是:一个小孩坐在草丛里学钓鱼,一个过路人向他问路,他怕鱼惊跑了,没有回答他。)看看,大家又进了一大步!

三、细读品趣。

1. 理解前两句

其实,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有趣的画面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继续来细品其中的趣味,我们先猜这首诗的意思吧,争取猜得更准确。

(1)先猜第一句 "蓬头稚子学垂纶".你们先把"蓬头"、"稚子"、"垂纶"这三个词的意思猜出来。

("蓬头"的意思是头发乱蓬蓬的;"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垂纶"的意思是钓鱼。)

猜得好!连起来怎么说?(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

(2)下面我们来猜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

"莓苔"的意思其实前面大家已经猜出来了,是什么?(人不经常去的草丛)"侧坐"也好猜?为什么要侧着身子坐着呀?(师示范,侧身观察,表现认真期盼的心情)

"侧坐莓苔"我们猜出来了,意思是?

那"草映身"呢?(野草掩映着身子。)

(3)前两句我们都猜好了,现在请大家合起来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茂盛的野草遮掩着他的身子。)

(4)围绕着这句话,你觉得这个孩子哪儿让你觉得他特别有趣,特别惹人喜爱?

"蓬头"这个小孩子为什么会头发乱蓬蓬的?我们现在就来猜这个问题。你从"蓬头"中品出了趣,淘气,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可爱。

"侧坐",认真专注的细微的动作,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5)我们现在通过前两句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加上表情读出小孩的淘气、认真(这是个淘气、顽皮的小孩。他喜欢钓鱼;蓬着头,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读出对小孩的喜欢。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虽然是在学钓鱼,可已经知道要找个偏僻的地方。)我们现在再来读这两句,来夸夸他。

2、理解后两句

刚才我们是用先猜词意,再把词意连起来猜出句意的办法,弄清楚了前两句的意思,感受到小儿钓鱼的一番情趣。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先读读后两句,再独立去猜后两句的意思。猜好了请悄悄告诉我或者说给你的同桌听。

(2)说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谁来演"蓬头稚子"?

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一手拿住鱼竿,给鱼钩装上鱼饵,再把鱼钩甩到河里,随时关注水面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 侧过去看看哪!

(3)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 (抓住"遥")

师自言自语: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应邀,特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师用手张望)奇怪!远处有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我来问问他:喂——小朋友——,到张家庄怎么走?(声音大一些,语气要有礼貌)

(4)他演得对不对?(是招手不是摇手?孩子那么小,你这样招手路人看得见吗?)

(6)这位路人你看见小孩在对你招手,又在想些什么呢?你会怎么看这位小孩儿?(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我不会怪你的。)

知道我这位路人怎么想吗?(这小鬼太有趣了,太可爱了,走看看去1真不错,既在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也还不忘做个热心人!问路——哦,明白了,谢谢你!哟,鱼上钩了,快拉!)

(7)同学们,看到这有趣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是否想起了什么?

(8)我们演得怎样?谁还想来演一演!那好,大家朗诵前两句,后两句他们俩演!

(9)我们现在再通过后两句来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这是个机灵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他又想告诉路人路怎么走,就叫路人走到身边再轻声地告诉他。)大家都在表扬这个小孩。加上动作。读出童趣。

学生读。

四、诵读吟趣

1.一首《小儿垂钓》,短短四行,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浪漫,稚气可爱的小儿的形,(音乐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充满童趣的《小儿垂钓》师范读全诗。

2.哦,多么可爱的孩子呀,"蓬头、侧坐、学垂纶"还真钓到了鱼。孩子,你的心情怎样?你来开心地吟吟这首诗。

3.这位路人,你看见那个可爱的孩子了吗?你喜欢吗?读出你对孩子的喜欢来。

4.各位小诗人,你们也看见了那个孩子和那位路人吧,一定也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自由读诗吧,读出你自己的感受来。学生读。

5.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配乐齐诵。全体起立。

6.诗我们不仅会读了,会背了,还读出了诗中意,诗中趣。下面拿出练习本,写写这首诗。我找两个同学,上黑板,每人写一句。(字写得工整的)

写的时候注意四个字的写法。一是"蓬头"的"蓬",草字头,乱得跟杂草一样;"稚",右边是个隹,四条横;"纶" "莓 、苔"

五、拓展赏趣

2.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读一读、猜一猜、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其中的童趣。

3.学生汇报交流。(请三个左右的学生,提示:有喜欢×××写的诗吗?)

《所 见》: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无忧无虑,多么快乐呀!

《村 居》: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鸢?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宿新市徐公店》:多么漂亮的蝴蝶呀,抓到它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儿呀!就算是蝴蝶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他们心里了!

六、总结明趣

2、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诗吟诵一遍,把这美好的童真童趣永留心间。——

七、布置作业

诗歌学完了,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两个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完成吧:

1、展开想象,把《小儿垂钓》改写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2、画出你想象中的小儿垂钓图,再和书本上的插图比较比较。

两小儿辩教案篇十

1.师出示插图说:请小朋友看图说说有些什么人?在干什么?“引出课题:小儿垂钓.

2.学生齐读课题,。

3.j借助插图学习生字“垂”,“钓”

4.简介作者:胡令能。

师: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啊,诗人胡令能也把这副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优美好听的诗呢,小朋友快来读读吧!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1)指名读生字,随机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指导读通顺,流利。

3.听老师范读:生划节奏,标重音。

4.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诗歌。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懂的词句。

2.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

(2)同桌互相讨论理解。

(3)看插图理解。

(4)一边表演一边读理解。

3自由读,同桌互相背诵。

(1)轻声美读诗歌。

(2)闭眼听录音,想画面理解。

(3)给诗歌配上美丽的图画。

1.学生认读生字,观察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学生写难字,扩词。

3.学生自己写简单字。

1.写生字。

2.背诗歌。

两小儿辩教案篇十一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诱导: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是一篇古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文《学弈》一文。想必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谁想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介绍给大家?(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借鉴

2.熟读

(1)刚才大家介绍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大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把课文认真地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待会儿我们交流,看谁能读得流利,读得富有节奏,读出古文的味道.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第一小节:

谁愿意读这个小节?

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你们喜欢谁的朗读?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小节

你们谁有把握读好?

读得怎么样?

第三小节

这一小节是人物对话,谁想试一试?

第四小节

这一小节与前面的呼应,你们认为怎样读才好?

就按大家的提议,我们把这段话读一读

第五小节

3、巧解

(1)读好段落显示我们的实力,如果能够进一步把全文读好,才能见大家的水平。

(2)分角色朗读

(3)用什么方法翻译现代文

(4)学生交流

二、互动合作

1、发现问题:孔子不能发现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2、读取信息,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孔子没法解决的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拿出搜集的资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三互动对话

1、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有关说服两小儿的信心,如果你没有雄辩的口才,很难使两小儿心服口服,现在你扮演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见两小儿辩论会说什么?小组练习。

2、学生表演

3、他们表演的怎么样,有什么想法建议。

四延伸拓展

1、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2、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可是无法解决两小儿的问题,你还敬仰他吗?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打算要怎样做?

五作业设计:搜集孔子的信息。阅读适合自己程度的古文。

板书设计:

早晨远凉近大

正午近热远小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教学思路: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合课内外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顾问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学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古代的人物。

教学评析:

先“熟读”,后“巧解”,并在互动合作和表演体验中破译“两小儿辩日”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作“超越时空”与“现代”链接的拓展,既为解读古文放平了坡度,又体现了古为今用,实现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古文教学,如何在现代文化因素的吸引与冲击下重建格局,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索。

两小儿辩教案篇十二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 (孔子,两个小孩)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 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 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 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 (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

两小儿辩教案篇十三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积极主动的对话过程。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搭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合课内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理解字词句,读出古文的韵味,感悟人文内涵,达到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体会寓意,早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能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感知寓意,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具准备:孔子图片、课件、学生搜集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孔子图片)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理解课题并质疑。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初读课文,想想读后有什么感觉?(难读,有些词语难理解----)。

(2)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

(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反复读,结合注释读明白,理解大意说通顺---)。

(学生总结后,课件出示读书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根据刚才大家总结的方法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可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线。

(2)读给小组同学听,还可以跟小组同学说说故事的大意。

3、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2)齐读,读出古文的韵律美。

(3)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过度:大家已经熟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现在我们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好吗?(课件出示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可在书上圈圈、点点、写写。

2、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3、全班汇报交流,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怎样理解“笑”字。

5、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读写结合。

1、想一想,假如你是孔子,你会怎样想,怎样说呢?把你的想发泄出来,如果你想用白话文写,你自然是一件驾轻就熟的事了,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古人说话的韵味,可以用文言文写。

2、学生写话。

3、交流汇报,师生评价。

4、此时,你认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感悟寓意,超越文本,升华主题。

1、孔子不能解决两小孩提出的问题,难道孔子真的没有学问吗?那为什么解决不了?

2、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是否能很好的会大量小孩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读课外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

3、听了这些材料,明白了两小儿争论的结果怎样了吧?

5、《两小儿辩日》不仅辩出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两个小孩,也辩出了一位实事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孔子,这是什么,这不是知识,这是知识下面再加一个太阳(板书:智),这是智慧。

人生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让我们记住《两小儿辩日》中那两个智慧的小孩和哪一位智慧的孔夫子吧!

6、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六、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附:板书。

近(大)远(小)。

故不能决。

远(凉)近(热)。

两小儿辩教案篇十四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掌握生字,正确读文感知文意。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能多角度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教案篇十五

这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言文故事,第一课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孔子的生平,学习本文的生字,读准字音;第二课时重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1、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的生字。

3、情感目标。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这个故事。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

(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两小儿辩教案篇十六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十一册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选编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品味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意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这文言文文意比较浅显,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判断。

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体会文言文读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朗读练习,感悟语感。因为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文意的理解并不很难,况且学生们已有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因此,采取让学生读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疑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增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1、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3、能复述故事,背诵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生初步接触古文,因此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弄明白短文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一、以图引文,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两小儿辩日图,让学生说说这幅画的意思?

二、启读、试读,体味语感

1、教师用稍慢、轻松的语调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感觉你认为文言文怎样读?

3、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范读后的想法。

4、用学生自已的方法试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地方画下来,纠正后反复读。

5、指名分小节读。

(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因此给足学生读的时间,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文本。)

三、通读、参读,潜心会文

1、要想清楚的知道这文言文的内容,我们还需要一个小帮手,谁知道这个帮手是什么?(在此渗透学习古文的简单方法如:查字典、问老师、看注释等)

2、我们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猜想,可以给老师提出来,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商量。

(放手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疑难,通过各种途径来解疑、释疑)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通过自由探讨得到的认识、理解,需要老师进行整合、补充,因此,老师在学生讨论之后,要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让学生突破疑难,从而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得到一个完整、清晰、正确的理解)

四、研读、精读,深入情境

1、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你支持哪一个呢?(给学生一个自由的选择的空间,自然形成一个辩论的氛围)

2、现在我们就展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一方是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方是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每组选已的代表,再读课文,找出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观点和理由。

3、进行辩论,弄清两个小孩子的看法及原因。

(讨论交流是探险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课堂讨论中可为学生的思维表达更宽广的空间。目的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五、背诵积累、延伸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生试背课文。

3、课外延伸: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没能回答两个小孩子的问题,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到了今天,如果能穿越时空,你到了遥远的古代遇到了两小儿辩日,你将怎么呢?请你在课下查阅资料和同学们合作来完成两小儿辩日续。

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力求让自已是一个等参与者,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自主的探究。因为初学古文,学生们对朗读的兴趣很大,通过范读、试读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把课文读通顺。在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有一部分学生借助注释也不能真正明白文意,教师便引导学生用猜想的方法去试一试,效果很好。在理解课文之后,因观点不同而展开辩论则更适合了学生的心理,通过辩论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两小儿辩教案篇十七

5月5日,我们到师大礼堂观看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事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文本的语言偏离了我们现在孩子的实际,孩子在学习中比较难走进文本。对于这样的文章如何让孩子激起学习兴趣?如何让孩子理解文本内容?似乎成了我们许多的老师考虑最多的问题了。而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王老师首先问大家准备好了吗?(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听写词语)在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中不是单独的只是为了听写,而是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之后,他抓住了听写的“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这四个词语展开了教学。王老师先让一学生上来用动作演示车盖,盘盂这凉词语,在初步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王老师在黑板上的词语之间划了一条线:

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然后问到你们猜猜这两条线有什么名堂?(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一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从文中找到了词语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引导理解之下在让学生试这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从而让学生了解两小儿辩日的语言。之后的教学设计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王老师把两组词语擦去让学生联系实际用“远和近”填进去。在这样的情景创设中让学生进如辩的场景,以此来揭示课题中的“辩”。

在学生自读课文找到辩的内容后,找两个学生上来辩一辩。之后教师也加入了和学生辩日的活动中。在这一来一去,一大一小三四次的辩斗过程中,学生自然的感悟了辩斗的场景。这样的设计使课文中的.辩斗场面在课堂中精彩的呈现了。王老师的课堂再一次让我领略到了名师教育艺术的精彩。

王老师的课堂是艺术的展示,是自身自信的展示。扪心自问,我在自己的课堂中真的缺少了那一份自信。我也好想给自己多一点自信,好希望自己能游刃于自己的事业。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尝试。有思考才能有灵感,有尝试才能有收获,让自己努力追求过灵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给孩子带来语文课堂学习的享受吧!

两小儿辩教案篇十八

(2)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3)学会有计划地整理所学的知识。

1、文意的疏通,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章蕴含意义的挖掘。

2、如何对待身边的事物和评价身边的人。

3、了解有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的天相知识。

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最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不但进步,不断成熟。他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随时以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记录下自己对身边世界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可是,大学问家也有遭尴尬的时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文章充满了思辩的智慧和冷静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记载了两小儿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的辩论,告诉我们要敢于探究,并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块:

第一块:见两小儿辩斗。作者把两小儿辩斗的故事放在孔子东游列国的途中,暗示读者:孔子作为大教育家、政治家,学识非常渊博,再加上周游列国,一定比常人更加见多识广,这个稳稳当当的开头和戏剧化的结尾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二块:听两小儿辩斗。这一部分的内容采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了两小儿辩斗的具体情况。首先两小儿各提出自己的观点。甲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接着两小儿各自从自我感觉的角度陈述自己的理由。甲小儿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因而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从触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温度低而中午温度高,说明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三块:评两小儿辩斗。两小儿对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又有听上去让人难以驳倒的事实依据,因而连大学问家孔子也无法判定孰是孰非,不仅如此,还遭到两小儿的奚落。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即使是大学问家,也不可能了解这个方面的天文知识,其实两小儿的说法都不正确。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散尽,就显得太阳小。夜里,太阳照到地面的热度消散了,因而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照到地面,因而感到热。其实,不管太阳是大还是小,人的感觉是冷还是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但正是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辩斗,启发了人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告诉人们要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在语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的形式,在简单的言语中,作者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句是“如车轮”,一句是“如盘盂”,从视觉的角度具体地说明了太阳的形状和大小。而“则其日中如探汤”则采用类比的写法,从触觉的角度,说明了太阳给人的感觉。此外,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三次运用反问句,这些反问,充满了自以为是的肯定和对大学问家智慧的怀疑。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细细品味的地方。十三四岁,正是如梦如幻的年龄,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肯质疑,有主见。但又往往容易自以为是,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在要求弄清文章大致意思,积累了一定文言实词的同时,也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正确、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

1、文章艺术特点:本文较好的体现了《列子》一书的艺术特点,一是文辞简约,一是描摹生动。

本文共117个字,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层次分明。同时,文章描摹生动,一方面,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描摹太阳的形状用了“如车轮”、“如盘盂”,既符合孩子的语言特色,又形象生动。另一方面,文章的语言锤炼到位,极富表现力:如“沧沧凉凉”一词,就把清凉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结尾一个“笑”字,更把两小孩当时的俏皮和嘲讽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倍增讽刺效果。

孔子游学,本身就带有学习和传播儒学的目的,见两小儿辩斗而主动去“问其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连圣人也不能免。《列子》属于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里写这个故事,有意讥笑孔子的无知。

1、反复朗读文章,熟读释疑。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积累。要注重对文中“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和积累。可以通过流利地朗读古文,来培养文言语感;可以复述故事,分析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文言文个性化阅读能力。

4、要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注重品德的修养。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明白知无止境的道理,不能因为片面的看法而对客观事物和人作出错误的评价。

阅读《破缸救友》,完成以下练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

(1)了:明白,懂得。

(2)指:同“旨”,意思。

1、翻译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a.退为家人讲为:

b.群儿戏于庭于:

c.众皆弃去去:

d.破之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两小儿辩教案篇十九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而且还蕴含着道理引人思考。

学习这则文言文的目的: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设计理念: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要多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辩斗”的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辩斗”的理由: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1)理解“辩斗”的意思。(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激烈的“辩斗”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你与小组的辩友合作,好好练习。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反对谁?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两小儿辩教案篇二十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相近句子比较分析。

4速度速记,3分钟记忆开始。(因为我校已经开展了这项训练。)。

两小儿辩教案篇二十一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能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读通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断句。

2、思考课后习题。

3、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贡献、名言等)。

4、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或: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他也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今天我们学的这则故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孔子。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文章,注意断句,把课文读通。

(一)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二) 生: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三) 根据题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 师梳理一下问题,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什么?观点是什么?

(一)了解两小儿各自不同看法是什么?

1、 师:两小儿对太阳有不同的看法,各自的看法是什么呢?

2、 生勾画。

3、 反馈。

5、 生反馈:一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6、 师板书:日始近、日中远、日始远、日中近

(二)了解两个孩子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1、 师:两个孩子争论的理由有各自是什么呢?你们能找出这一段话吗?

2、 找句子。

3、 反馈。

4、 师:你们能根据下面的注释说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吗?生分四人小组学习。

5、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注意反问的提示朗读)师板书:近大远小、远凉近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920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