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总结也是对自己工作和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在总结时要尽量做到言之有物,突出实质性的收获和收益。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进行参考和学习。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育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民歌——小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欣赏了中国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初步了解号子与山歌那各具特色的风格与特点,因为有了前两者的学习作铺垫,小调的欣赏与学唱难度可谓“水到渠成”,也可为下一课中国民歌的综合欣赏作好充分的准备。
2、授课内容的安排。
这一课主要由欣赏《沂蒙山小调》和学唱歌曲《马灯调》两部分组成,我将。
本课设计为三课时:第一课时欣赏《沂蒙山小调》,介绍小调的特点。
第二课时结合小调的特点,学唱《马灯调》。
在此,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3、教材分析。
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
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欣赏《沂蒙山小调》,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风格特点。
(2)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中国民间小调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歌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对中华民族博大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进而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品质的培养。
5、本课的重、难点及关键点的分析。
民间的小调对于从小生活在城镇的孩子们来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本课重点通过《沂蒙山小调》来让学生真切体会小调的独特韵味,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创设恰当的欣赏情境,将学生真正带入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通过对比欣赏,切身去体味小调的特点。
二、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强烈。
表现欲的心理、生理特点,结合音乐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我采用主题综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创设情境,以带着学生们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走一走,每到一处,好客的乡亲们都用他们的特产——民歌来“招待”大家的方式,从而引导同学们到中国民歌的世界里去游玩一番,其中重点突出对“小调”的欣赏。让学生以游览者、欣赏者的身份,自己去听、去看、去问、去想。
具体步骤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
今天我主要说说第二环节“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教具准备:录像(或vcd)、钢琴、录音机。
学具准备:课本。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介绍活动的内容——到中国农村去游玩。
(播放“农村风光”的录像或vcd)。
2、观看vcd(录像),“来到某村落,乡亲们都热情的送上了他们的特产”。
(1)浙江劳动号子《拉蓬号子》。
(2)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问:劳动号子与山歌的特点、风格分别是怎样的?
(二)欣赏小调,切入主题。
1、聆听小调,欣赏音乐美。
(1)初听(完整)。
“告别了一个村落,咱们继续前进。忽然,远处传来歌声,听听,唱的是什么?味道似乎……”
问:有什么特点?
(2)揭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学唱小调,品味音乐美。(“下面,我详细说说这一步”)。
(1)复听。
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具特色,最喜欢的一句的来学唱。
(2)由学生自己将所选的一句仔细品味、学唱。(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
(3)教师展示。
(4)分组展示。(录音对比、钢琴伴奏)。
[设计意图:让学生也来过把歌星瘾。]。
(5)完整欣赏。(全体哼唱)。
3、鉴赏音乐美。
增加欣赏几首小调,由学生讨论小结小调的特点。
(三)返程路上,回味音乐美。
欣赏中国民歌。
四、授课时间安排。
(一)5-6分钟。
(三)2-3分钟。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二
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课题分析: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名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二、民歌的体裁。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我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中国台湾童谣《天黑黑》。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解。
三、初步了解民歌是怎样产生的。
从现在城市中能听到的民歌入手,如叫卖调《卖栗子》。在分析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民歌是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四、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欣赏前谈话: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船工号子就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
2、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提示: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汇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提问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及风格特点。
3、小结:这套船式号子记述了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一个完整的行船过程。
五、欣赏《牧歌》。
1、导入 。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吟颂"天苍苍、野茫茫……"等关于草原的诗词,从歌词的意境中导入 《牧歌》的欣赏。
2、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3、放歌曲录音,重点欣赏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欣赏中要把握住长调民歌的特点,它的曲调悠长、宽广,节奏舒展以及旋律中的下滑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感受,以免生硬地进行理论上的讲解。
六、学唱《牧歌》。在学唱过程中,让学生细心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意味。1、学生跟随录音哼唱。
2、教师范唱。
3、随琴教唱。
七、欣赏《茉莉花》。
1、放歌曲录音。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小调类民歌,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
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柔和、优美等)。
2、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结构。
乐曲为单段结构,共由四句构成。其中的三、四两句连贯流畅,在句法上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对比。
3、向学生介绍另外几首不同地域、不同曲调的《茉莉花》,让学生深刻感受小调类民歌委婉、细腻、清新、幽雅的风格,以及旋律线条流畅,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等特点。
八、音乐活动(可留作课后思考)。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本课欣赏所涉及的省(区),结合你所了解的这些省区的风土人情,谈谈你聆听中国民歌后的感受。
2、将下列民歌与相应的体裁及风格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茉莉花》号子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澧水船夫号子》山歌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牧歌》小调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八、师生小结,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三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中国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我国最早的民歌大都收录在《诗经》中的《国风》里。这部民歌选集里面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老百姓当时的生活处于一种水深火热的状态中。当时的诗歌主要描写的是百姓疾苦,同时也表达了百姓的爱憎和对“乐土”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变革,民歌里所表达的内容也开始在发生改变,从对封建黑暗社会的抨击,到后来对外敌侵略的愤慨,发展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民歌的体裁以及哼唱方式也在变得丰富化。
人们根据不同的题材将民歌大概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1,、劳动歌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2、时政歌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精神。
3、仪式歌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
4、情歌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札教的蔑视和反抗。
5、生活歌生活歌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它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民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
当然也有民歌研究者根据民歌的体裁将民歌进行了区别分类。
1、号子,因为其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的一种民歌,所以也称劳动号子。也可将号子细分为主要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活号子、渔船号子四大类。这种民歌体裁的哼唱方式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其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号子的演唱基本为一人领唱众人再和唱。
2、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山歌的特点在于其内容短小,结构比较整齐,也因其大部分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其表达的是一种质朴的感情。山歌可分为矮腔,平腔,高腔山歌。
3、小调,也可称作小曲“、”小令"等,多唱用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小调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小调的形式比较多,既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
中国民歌里面也包含着南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歌歌曲。例如有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等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它们都各具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烟油自己独特的民歌演唱乐器,以及演唱时还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
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就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它没有特定的谱子,同一首歌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演唱方式,它更多地在于表达一种情感,没有过多形式和演唱方式上的拘束。它的风格是可以变化的。每一个地方的民歌都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地方方言,以及人文环境有关。各地方民歌表现出了一个地方人们风俗,生活习惯,生活状态,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同时中国民歌不仅仅在我们本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影响力,同时它也影响着西方音乐。在一些西方音乐当中也融入了中国民歌的元素。例如稀饭放音乐当中《图兰朵》,他就是根据中国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来的。
中国民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众人深爱着。民歌在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变化中,也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至今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四
湖北省汉川市城隍镇中学钟玉霞邮编:431606。
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课题分析: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名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我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解。
三、初步了解民歌是怎样产生的。
从现在城市中能听到的民歌入手,如叫卖调《卖栗子》。在分析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民歌是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四、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欣赏前谈话: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船工号子就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
2、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提示: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汇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提问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及风格特点。
3、小结:这套船式号子记述了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一个完整的行船过程。
五、欣赏《牧歌》。
1、导入。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吟颂“天苍苍、野茫茫……”等关于草原的`诗词,从歌词的意境中导入《牧歌》的欣赏。
2、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3、放歌曲录音,重点欣赏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欣赏中要把握住长调民歌的特点,它的曲调悠长、宽广,节奏舒展以及旋律中的下滑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感受,以免生硬地进行理论上的讲解。
六、学唱《牧歌》。在学唱过程中,让学生细心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意味。1、学生跟随录音哼唱。
2、教师范唱。
3、随琴教唱。
七、欣赏《茉莉花》。
1、放歌曲录音。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小调类民歌,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
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柔和、优美等)。
2、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结构。
乐曲为单段结构,共由四句构成。其中的三、四两句连贯流畅,在句法上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对比。
3、向学生介绍另外几首不同地域、不同曲调的《茉莉花》,让学生深刻感受小调类民歌委婉、细腻、清新、幽雅的风格,以及旋律线条流畅,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等特点。
八、音乐活动(可留作课后思考)。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本课欣赏所涉及的省(区),结合你所了解的这些省区的风土人情,谈谈你聆听中国民歌后的感受。
2、将下列民歌与相应的体裁及风格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茉莉花》号子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澧水船夫号子》山歌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牧歌》小调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八、师生小结,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五
希望你站在古老的桥头,。
和我拍照留下记忆,
目光那样清晰,
像春天花儿留下最美的画面,
深深一吸,。
你散发的香气。
我在门前等你,
羞涩的目光在为你穿上五色的彩衣,
用手指触碰—下你的衣袖,
尝试初恋的甜蜜.
我在静静的听着你的消息,
只有流浪的白云,
在心里打扮变幻分外美丽.
我约了你,
梦里听见清脆的笑语,。
空空的行李,
只有点亮一支蜡烛,
让你在艨昽中看我,
语言中残留着对你无法表达的.爱意,
用手轻轻的勾住你的手指头,
让温度传递,
冬天与春天在交替.
一幅画上的风景,。
那是我为离家而去的记忆。
2、等你。
昨夜,。
已写满了太多的情事,。
把平凡的生活给了你,。
留下像片不愿丟弃,。
等着花开的季节,。
等着那-扇还未打开的心窗.
今天,。
-个人在雨中,。
撑着伞望断巷口的记忆,。
带去湿湿的脚印,。
让牵牛花吹着哨音,。
在墙角静静的流失,。
锁在老屋的笑声.
静静的等,。
何时才记起童年,。
望着,远山,。
我的美丽。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六
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难点:不同体裁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理念: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关注流行歌曲的现状,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同学们,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多姿多彩的音乐,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而且分布地区也极为广阔?(汉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民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汉族民歌,感受汉族民歌的音乐魅力。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他是相对于专业创作而言的歌曲。
民歌的分类:
按照艺术特征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汉族民歌分为三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大家来仔细看一下,三种题材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来源于劳动或生活中。但由于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又形成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汉族民歌中的号子。
一、号子。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属于船渔号子。
他们都生动的反映了船夫们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工们由于劳动工作的多样性,水路和气候环境的多变性,他们在水上谋生,不仅要像其他劳动者客服各种艰难险阻,而且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真正的船工号子是相当惊心动魄的,它们把英雄的各个侧面生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第一段:旋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象征船夫们由远到近的情境,。
第二段:气势比较宏大,节奏比较激烈,象征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境。
第三段:旋律比较舒展,最后有强到弱,由大到小,象征船夫们战胜惊涛骇。
浪后的自信、自豪的心情和逐渐远去的情境。
定义:
劳动歌的一种。又称吆号子。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号子是历史最久的一种歌谣。中国古籍中有关于“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淮南子·道应训》)。
分类:
演唱形式:号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形式。
音乐特点:
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取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二、山歌。
欣赏:《赶牲灵》。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风味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又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高亢而细腻,质朴而风趣,语言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他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早日归来的心理,描述的惟妙惟肖。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定义:
民歌的一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野和牧场劳动时自娱自乐、即兴演唱的歌曲。
分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也有的按照音乐特点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
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领唱和合唱。
音乐特点:
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比较自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
欣赏:《无锡景》。
在江西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们面对万顷碧波,休息品茶,一位少女在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无锡景》,优美的歌声为游客们助长了兴趣,也为迷人的太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一首单乐曲反复分节歌,每段四句,表现出江浙一带情切、温柔的语调。
定义:
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她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中。
音乐特点:
歌词比较固定,旋律比较优美流畅,节奏比较规整结构比较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委婉。
音乐特点:
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严谨。
本节课,我们鉴赏了汉族民歌三种不同体裁的歌曲,下面让我们来三种不同题材的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小结民歌的体裁特点:
师生互动:
1、欣赏《众人划将开大船》后,教师领唱,学生配合,感受。
号子的音乐特点。
2、欣赏《军民大生产》后,自创“拔河号子”。
课堂小结:
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相信,经过我们的传唱,民歌会继续绽放她夺目的光彩!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七
中国民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我漫长的人生旅程中,多次聆听中国民歌,感受到了其中的深意与韵味。以下是我对于欣赏中国民歌的心得体会的五个方面。
首先,中国民歌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民歌是中国人民的心声,是对生活的真实表达。这些歌曲描绘了古老农耕社会中的劳作场景,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丰收的盼望,揭示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追求。当听到悲凉动人的《茉莉花》时,我仿佛感受到了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奋斗,铭记了他们令人感动的牺牲和付出。通过深刻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中国民歌将人们的生活情感和真挚感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其次,中国民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中国民歌历经千百年的沉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中国人民的智慧。民歌的歌词深刻而含蓄,以简单的语言诉说了质朴的故事。比如脍炙人口的《走西口》以及《敖包相会》,既细腻地描绘了人们的幸福生活,又深入地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聆听这些民歌,我被它们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所打动,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深沉和包容。
第三,中国民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民歌是古老的文化艺术的产物,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倾听中国民歌时,我常常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古朴和庄重。中国民歌既能够唤起人们对祖国尊严的认同和对历史的敬重,又能够表达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让我深感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其次,中国民歌在表达情感上独具匠心。民歌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中国民歌通过深入人心的歌词和旋律,将复杂的人情世故转化为一曲动听的音乐,表达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有时听到《梁祝》这样的民歌,我仿佛看到了这个民间传说中的英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动人情景,感受到了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中国民歌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出色的艺术实践,传递了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中国民歌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中国音乐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音乐传统。中国民歌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魅力,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北方草原上的牧民歌曲、江南水乡中的田园舞蹈,以及西南山区的歌谣,每一种风格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韵味和风情。中国民歌带领我走进了中国音乐的宝库,让我领略到了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之处。
总之,中国民歌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饱满的情感表达等特点,让我在欣赏其中时时刻刻感受到自身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力量。这种力量鼓舞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成为我生活中的一股正能量。我深信,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民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民族的象征。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八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内涵。在《中国民歌简史》一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使我对中国民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中国民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将分为五个段落,分别探讨中国民歌的起源、特点、发展、影响以及对我个人的感悟。
首先,在中国民歌的起源方面,中国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中国民歌以其简单朴素、真实感人的特点,逐渐成长为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民歌来源于生活,它以纯朴自然的音调和朗朗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的真诚流露。民歌的旋律简洁易懂,歌词质朴深沉,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的心灵。
其次,在中国民歌的特点方面,中国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征。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民歌风格各异,而又具有共同的音乐特点。例如,西北地区的民歌多糙、震撼,表现了辽阔的大漠风情;而东北地区的民歌多悲壮、豪放,表现了丰收与团结的力量。中国民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后,在中国民歌的发展方面,中国民歌创作和表演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民歌得到了弘扬和传承,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民歌队伍。民歌作品如《茉莉花》、《敖包相会》等,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作品。此外,中国民歌还深受各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与西方音乐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歌风格。
接下来,中国民歌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还对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民歌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成为民间生活的一面镜子。民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民的心声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激励着人们面对困难和挫折,而且使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最后,在我个人的感悟方面,中国民歌之美在于它的纯朴和质朴。它以简单的旋律和质朴的歌词,打动了广大听众的心灵。我通过阅读《中国民歌简史》一书,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民歌的独特魅力和瑰丽多彩的文化内涵。中国民歌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真实。我相信,中国民歌会继续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扎根,并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读书和学习,我对中国民歌的起源、特点、发展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中国民歌以它的纯朴和质朴,打动了人们的心灵,成为一道忠实于生活、真实感人的艺术风景线。我相信,中国民歌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美丽和感动。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九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感受音乐的美。
2、感受和理解速度变化与乐曲性质的关系,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能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美。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渔舟唱晚》。
2、古筝一架,老师熟练弹奏乐曲。
3、各种小乐器及纱巾、彩带等。
活动过程:
一、整体感受部分。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古筝音色悦耳动听,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完整欣赏乐曲《渔舟唱晚》。提问:听着这美妙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
二、分段理解部分。
1、老师完整弹奏乐曲,幼儿进一步完整欣赏,为乐曲分段。
2、分段欣赏,跟着乐曲打节拍,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分辨乐曲三部分特点:先缓慢优美,然后逐渐加速,最后回到缓慢优美。
3、结合多媒体课件,再次完整欣赏乐曲,充分感受乐曲的美。
三、艺术同构活动。
2、听第二段音乐(同上)。
四、创造表现部分:
1、简单介绍小乐器和舞蹈道具,请每人选一件自己喜欢的道具。
3、幼儿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的美。
活动反思:
《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名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音乐曲调优美,形象突出,对比鲜明,适宜幼儿欣赏。整个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幼儿安静、投入地倾听音乐,唤起相应的联想,这是音乐欣赏的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表现乐曲所展现的优美画面和美好意境,让幼儿加深对美的体验,获得情感的升华,从而积累审美经验。
可以看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自由的、有创意的、富有个性的,活动“重视了幼儿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和审美情感体验,重视了幼儿与音乐材料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在这一活动中可以体会到:音乐欣赏除了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更具有开启幼儿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十
自古以来,中国民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情感的吟咏,记录了无数的历史与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民歌的关注度与认知度逐步下降。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走进中国民歌”的活动,并学习了一些民歌的基础知识,使我对中国传统民俗和文化更有了准确的理解,更加感受到了民歌深远的文化内涵。
第二段:学习内容。
在活动中,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民歌的传说。传说,是传说故事形式中记录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知识,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智慧。传说,不仅是一个乡村细节的记录,更是一个消逝的时代的见证;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内涵。
第三段:民歌的表达。
与此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许多具有民间特色的乐器。比如说,二胡、笛子、扬琴等等。这些乐器不仅有着独特的音响效果和特殊的表现力,而且在中国农村,这些乐器常常被用来演奏各式各样的民歌,这些歌曲真实地表达出中国农村居民对于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深刻认知。这不仅展现了民歌的生命力与魅力,更表达了民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在活动中,我认识到,中国的许多楹联、标语、歌曲歌词、广告语、乡村故事等等,它们多半都是由民歌演化而来的。民歌不仅和当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形式,对于广大的中国人民而言,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段:结尾。
“走进中国民歌”的体验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瑰宝与传统。在当今时代,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民歌逐渐在现代文化中失去了它所占据的地位,但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优秀表现形式,民歌仍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它犹如一面璀璨的旗帜,牢牢地悬挂在中国人民的文化之中,带领我们走向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十一
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区分音乐旋律的变化,理解音乐形象和内容。
2、幼儿在理解音乐内容,分辨音乐旋律和变化的基础上,尝试用适当的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4、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啄木鸟》音乐磁带。
2、教学挂图。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挂图,请幼儿观察大叔生病的图片,引出树木的医生—啄木鸟。
2、引导幼儿欣赏《啄木鸟》音乐。
(2)请幼儿完整欣赏《啄木鸟》,并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3)请幼儿再次欣赏《啄木鸟》音乐,教师利用图示或肢体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内容,感知旋律的变化,并请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3、引导幼儿分段欣赏《啄木鸟》音乐。
(2)帮助幼儿梳理对音乐的感受,为三段音乐命名。
(3)请幼儿随音乐把对音乐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
第一段:寻找。幼儿一只手做树,另一只手做鸟绕树飞的动作;。
第二段:捉虫。一只手食指勾起做鸟嘴状随音乐节奏做捉虫动作;第三段:高兴。一只手做大树,另一只手做鸟绕大树飞。
4、请幼儿倾听音乐并分角色扮演。
教师或个别幼儿扮大树,其他幼儿扮啄木鸟,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做不同的动作。
活动反思。
《啄木鸟》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右边是图,画的是一只啄木鸟正在一棵大树干上捉虫子。由于啄木鸟专吃树上的害虫,捉虫的本领很大,素有森林“医生”之称,所以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啄木鸟人格化为专门给老树治病的医生,具体描写他是怎样给老树治好病的。课文第二幅图展示了老树的病治好后,又长出茂密的绿叶,可见啄木鸟“治病”的本领之高。
教学本课时,我先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树的颜色的不同,再观察啄木鸟的样子:一身灰褐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锋利的爪子。让学生通过看图明白,老树生病了,啄木鸟正在给老树治病,后来老树的病治好了,长出了新叶子。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啄木鸟是怎样给老树治病的?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想象他治病的样子。学生很快找到了第二自然的内容来解答这个问题,我随之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啄木鸟为什么要给老树治病呢?学生连声回答:“它喜欢吃虫子。”我说:“是的,啄木鸟不仅救了树木,又让自己得到了美味,真是一举双得。”我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哪些是一举双得的事情,让学生明白,帮助别人快乐了自己、锻炼了自己,又解决了别人的困难,这也是一种幸福。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十二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课时。
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关注流行歌曲的现状,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同学们,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多姿多彩的音乐,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而且分布地区也极为广阔?(汉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民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汉族民歌,感受汉族民歌的音乐魅力。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他是相对于专业创作而言的歌曲。
按照艺术特征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汉族民歌分为三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大家来仔细看一下,三种题材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来源于劳动或生活中。但由于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又形成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汉族民歌中的号子。
一、号子。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属于船渔号子。
他们都生动的反映了船夫们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工们由于劳动工作的多样性,水路和气候环境的多变性,他们在水上谋生,不仅要像其他劳动者客服各种艰难险阻,而且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真正的船工号子是相当惊心动魄的,它们把英雄的各个侧面生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第一段:旋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象征船夫们由远到近的情境,。
第二段:气势比较宏大,节奏比较激烈,象征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境。
第三段:旋律比较舒展,最后有强到弱,由大到小,象征船夫们战胜惊涛骇。
浪后的自信、自豪的心情和逐渐远去的情境。
定义:
劳动歌的一种。又称吆号子。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号子是历史最久的一种歌谣。中国古籍中有关于“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淮南子·道应训》)。
分类:
演唱形式:号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形式。
音乐特点:
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取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二、山歌。
欣赏:《赶牲灵》。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风味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又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高亢而细腻,质朴而风趣,语言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他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早日归来的心理,描述的惟妙惟肖。
《小河淌水》。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定义:
民歌的一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野和牧场劳动时自娱自乐、即兴演唱的歌曲。
分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也有的按照音乐特点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
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领唱和合唱。
音乐特点:
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比较自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
二、小调。
欣赏:《无锡景》。
在江西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们面对万顷碧波,休息品茶,一位少女在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无锡景》,优美的歌声为游客们助长了兴趣,也为迷人的太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一首单乐曲反复分节歌,每段四句,表现出江浙一带情切、温柔的语调。
定义:
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她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中。
音乐特点:
歌词比较固定,旋律比较优美流畅,节奏比较规整结构比较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委婉。
音乐特点:
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严谨。
本节课,我们鉴赏了汉族民歌三种不同体裁的歌曲,下面让我们来三种不同题材的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小结民歌的体裁特点:
师生互动:
1、欣赏《众人划将开大船》后,教师领唱,学生配合,感受。
号子的音乐特点。
2、欣赏《军民大生产》后,自创“拔河号子”。
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相信,经过我们的传唱,民歌会继续绽放她夺目的光彩!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1.复习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
2.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采用《瑶族舞曲》里的三个主题旋律);
二、初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
2.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细听三个主题。
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2)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第二部分主题。
1)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再次复听全曲。
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44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