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总结中要提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经验。接下来就是一些精选的实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一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中国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
我国最早的民歌大都收录在《诗经》中的《国风》里。这部民歌选集里面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多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国风》中的民歌,大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老百姓当时的生活处于一种水深火热的状态中。当时的诗歌主要描写的是百姓疾苦,同时也表达了百姓的爱憎和对“乐土”的向往。随着时代的变革,民歌里所表达的内容也开始在发生改变,从对封建黑暗社会的抨击,到后来对外敌侵略的愤慨,发展至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民歌的体裁以及哼唱方式也在变得丰富化。
人们根据不同的题材将民歌大概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1,、劳动歌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歌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2、时政歌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精神。
3、仪式歌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
4、情歌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札教的蔑视和反抗。
5、生活歌生活歌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它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民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
当然也有民歌研究者根据民歌的体裁将民歌进行了区别分类。
1、号子,因为其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的一种民歌,所以也称劳动号子。也可将号子细分为主要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活号子、渔船号子四大类。这种民歌体裁的哼唱方式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其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号子的演唱基本为一人领唱众人再和唱。
2、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山歌的特点在于其内容短小,结构比较整齐,也因其大部分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其表达的是一种质朴的感情。山歌可分为矮腔,平腔,高腔山歌。
3、小调,也可称作小曲“、”小令"等,多唱用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小调分为吟唱调、谣曲和时调三类,小调的形式比较多,既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
中国民歌里面也包含着南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歌歌曲。例如有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等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它们都各具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方式,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烟油自己独特的民歌演唱乐器,以及演唱时还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
民歌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它自身就发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它没有特定的谱子,同一首歌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演唱方式,它更多地在于表达一种情感,没有过多形式和演唱方式上的拘束。它的风格是可以变化的。每一个地方的民歌都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地方方言,以及人文环境有关。各地方民歌表现出了一个地方人们风俗,生活习惯,生活状态,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同时中国民歌不仅仅在我们本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影响力,同时它也影响着西方音乐。在一些西方音乐当中也融入了中国民歌的元素。例如稀饭放音乐当中《图兰朵》,他就是根据中国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来的。
中国民歌作为一种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被众人深爱着。民歌在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变化中,也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至今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二
希望你站在古老的桥头,。
和我拍照留下记忆,
目光那样清晰,
像春天花儿留下最美的画面,
深深一吸,。
你散发的香气。
我在门前等你,
羞涩的目光在为你穿上五色的彩衣,
用手指触碰—下你的衣袖,
尝试初恋的甜蜜.
我在静静的听着你的消息,
只有流浪的白云,
在心里打扮变幻分外美丽.
我约了你,
梦里听见清脆的笑语,。
空空的行李,
只有点亮一支蜡烛,
让你在艨昽中看我,
语言中残留着对你无法表达的.爱意,
用手轻轻的勾住你的手指头,
让温度传递,
冬天与春天在交替.
一幅画上的风景,。
那是我为离家而去的记忆。
2、等你。
昨夜,。
已写满了太多的情事,。
把平凡的生活给了你,。
留下像片不愿丟弃,。
等着花开的季节,。
等着那-扇还未打开的心窗.
今天,。
-个人在雨中,。
撑着伞望断巷口的记忆,。
带去湿湿的脚印,。
让牵牛花吹着哨音,。
在墙角静静的流失,。
锁在老屋的笑声.
静静的等,。
何时才记起童年,。
望着,远山,。
我的美丽。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三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局部。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衔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同学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同学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同学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和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协助同学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小朋友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同学视听结合,防止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笼统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同学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需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沛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同学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西藏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两族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同学对我国5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将会运用cai向同学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同学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和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同学“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同学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笼统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牧歌》。(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同学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同学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西藏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同时播听一首有特殊润腔的民歌叫《巴塘连着北京》,在听时,让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然后再收听一次。
5)作歌曲小结(同学填写)对答案。
6)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歌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同学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民歌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5、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四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怎样欣赏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官能欣赏是音乐音响给听觉带来直接的感受,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仅能满足于悦耳,这种欣赏是比较肤浅的。欣赏音乐的第二个阶段是情感体验,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具有一种较为直接的性质,我们从音乐直接感知的既不是外界的客观事物,也不是某种思想概念,而是饱含着情感的音乐音响。正如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所说:“音乐不求于任何推理形式,而复制出任何内心运动来„„音乐既表现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是不通过任何媒介的坦率无间的、极其完整的倾诉!”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所以欣赏音乐时,我们是和作曲家、表演家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同时,音乐音响在空间中传播具有一种扩散力、穿透力,能够迅速地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一种比其他艺术更强的刺激和影响力,使音乐和音响与情感体验之间产生更密切、更直接的联系,所以音乐对激发人的情感是非常直接和强烈的。因此,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整个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既是对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的体验,情交流,发生共鸣的过程,固然,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要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创作风格、创作思想、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表现技法和结构形式等方面,这样就会更加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只是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可能接触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在欣赏音乐时,必须有理性的参与这就是第三个阶段。理性的认识,一方面可以以音乐以外的非音乐因素中找出理解的依据,如歌词、戏剧脚本、标题面可以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同时还包括对音乐体裁、形式的判断;风格、技巧的判断;对作品的基本构思以及乐曲描写对象的把握等等。理性认识的深化,也必然促进情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音乐审美也就愈来愈进入更多的境界。审美境界的提高,反过来又更加深了理性认识。最后,欣赏者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总是与自身的生活体验、情感要求密切相结合的。
音乐欣赏过程中,音响感知是基础,情感体验是关键,而要动情,必须有理性的参与。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常常是同时并用的。
音乐欣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欣赏者面对着音乐作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记忆、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和愿望,通过想象和联想、对作品的形象以补充和丰富、使艺术形象更加具体和生动,如果说作曲家是第一创作者,表演者是第二创作者,那么欣赏者便是第三创作者。
音乐鉴赏知识。
(一)(一)音乐基本要素音与音高。
1、音、乐音及其它。
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音乐中所使用的音,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表达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从自然界中所听到的声音中挑选出来的,并把这些音组成固定的体系,用来表现音乐思想,塑造音乐形象,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两类。
乐音:物体有规则的震动而产生的音。
噪音:物体无规则震动而产生的音。
2、音的性质。
音的四大要素,即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音的高低是由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的震动频率所决定的。震动次数多音则高;震动次数少音则低。
音的长短是由音的延续时间的不同而决定。音的延续时间长音则长;音的延续时间短音则短。
音的强弱是由发音体的振幅大小而决定的。振幅大音则强;振幅小音则弱。
音色是由发音体的材质、形状所决定的。
第一节民歌的产生和发展民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我国的民歌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之中。
据两千多年前的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述古代的《邪许》歌:“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邪许”最初虽只是一种呼号,但它是适应集体劳动时为配合用力而自然发出的有节奏、有音调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最早的民歌——劳动号子的雏型。
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第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流行于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其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表明中国民歌在2500年前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小令,明清的俗曲、小曲等(在二十世纪以前,不用民歌这一称谓),可谓中国民歌在封建社会中几个发展阶段的标志。”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诗经》、《楚辞》、《乐府诗集》、《敦煌曲子词》和明清以来的山歌小调集之中窥见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歌概貌。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歌也随之走上新的历程。各个革命时期的斗争生活赋予了民歌以新的内容,显示出崭新的面貌,而且在音乐形式上也有所发展和突破。在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新民歌中得到真实的反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乐观向上、艰苦创业、英勇豪迈的特点在新民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为我国民歌发展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成为我国歌曲艺术宝库中光辉的组成部分。据正在编辑的三十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粗略统计,各省市、歌平均已达万首以上,全国共约四十万首。
中国民歌有多种分类法。如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每大类中还可划分若干类。
(1)号子号子是一种和劳动节奏。
(2)山歌。
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牧场的劳动中即兴抒发思想感情所编唱的民歌。
1、《兰花花》。
陕北民歌。这首民歌以纯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流畅、高亢、有力的“信天游”曲调,热情歌颂了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蓝花花。她为了追求幸福,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不向封建势力封建礼教提出挑战。塑造了一位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民歌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用叙事的手法,好像在给人叙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全曲只有上、下两个乐句,上句旋律音区较高,具有抒情的特点,它由两个分句(乐节)组成,两个分句的尾音都落在主音上,形成八度呼应,下句旋律低回环绕,叙事的特点较显著,它起着全曲“合”的作用,结尾落在主音上使民歌完满结束。信天游:又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宁夏和内蒙等地,由上下二个乐句组示意境和想象,下句唱词比较具体的叙事和抒情。曲调上行比较开放,音区较高、跨度也较大、情绪激昂,下句较收拢,旋律线作曲折下行,常常表现出平稳的、叙述性的情调。信天游基本用真声唱,在个别地方也运用假声。
2、《赶生灵》陕北民歌。
属信天游类,表现一位少女伫立在旷野的路旁,翘首盼望远出赶脚的情哥归来。全曲手法凝练,感情细腻,旋律具有浓厚的陕北地方风味,该曲属民族调式徵调式。
4、《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全曲共五个乐句,建立在云南民歌常用的五声羽调式上。民歌开始的曲首衬腔“6——”是全曲的引子。它一方面自然地引出主题,另一方面也为整首民歌创造了一个安静的夜景环境,感情是深情的。这首民歌的五个乐句,最后都落在调式主音上,但一点也不觉得有停顿、呆板之感,相反,它却给人以余音袅袅、声犹在耳的回味。这和它富有感情的旋律进行以及每句落音6处在不同的节拍位置有密切的关系。
5、《牧歌》内蒙古民歌。“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这首民歌只用了四句歌词,就把草原上美丽富饶的迷人景色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民歌的旋律也很富有诗意,它具有内蒙民歌中旋律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等特点。民歌采用了两个乐句的乐段结构形式,调式为d宫、g宫交替调式。由于采用了这种交替手法,使人听后觉得特别新鲜,另有一番情趣。
6、《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这首民歌采用了由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形式,旋律明快,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而只用6123四个音,其音域只有一个纯五度6-3。歌词语言通俗、朴素,再加衬词的运用,更突出了其地方特色。这首民歌,虽然只用了四个音,但其调式为五声羽调式是很明确的。
7、《草原情歌》青海民歌。
歌词共四段,前两段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是表达青年对姑娘真诚的爱情。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四小节,旋律基本由第一小节变化重复而成,旋律是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其旋律异常优美、抒情,其手法却是非常集中、简练的。认为是七声商调式,有的认为是七声雅乐羽调式,各有其理由。我们认为,这首民歌为羽调式,但两个乐句的调性有变化。
8、《半个月亮爬上来》新疆民歌。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深受人们喜爱的民歌。表现了青年小伙子对姑娘的热恋与追求。年青人在半个月亮刚刚爬上来之际,就躲在姑娘的窗前,期待着姑娘打开纱窗,更盼望姑娘能摘一朵玫瑰花,轻轻地扔下来。这真诚的爱慕之情,在民歌中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这是一首由赫哲族民歌改编、提炼,经过再创作而成的民族创作歌曲。赫哲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东北黑龙江境内,过去以狩这一民族人数虽不很多,却能歌善舞,性格活泼、开朗、纯朴、热情。这首歌由郭颂唱出后,立时风靡全国,到现在,仍旧是人们经常演唱的曲目。
郭颂(1931~)是这首歌曲的创作者,也是歌曲的演唱者。辽宁沈阳人。当过中学音乐教师和松江鲁艺文工团的独唱演员,曾师从俄籍女高音阿恰依。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因唱东北民歌而崭露头角,后曾与世界著名的美国黑人歌唱家罗伯逊在伦敦同台演出。他擅唱东北地方风味的民族歌曲,许多歌曲都是经他自过艺术创作加工而成的。代表作有《新货郎)、《乌苏里船歌》、《越走越亮堂》、《金戒指》、《瞧情郎》、《串门》等。
10、阿拉木汗维吾尔族民歌。“阿拉木汗”是一个维吾尔族姑娘的名字。是一首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原来的民间唱法中没有休止符,中间的一段快板是一口气唱下来的。王洛宾充分利用双人歌舞问答的形式,给它加上了一拍休止符,把旋律也延伸了,描绘了小伙子们对美丽姑娘阿拉木汗的倾慕之情,这首歌舞曲,以双人边阿拉木汗,一问一答,活跃而风趣。歌曲是多段词的,在上下两乐句反复演唱之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于舞蹈性,频繁地运用切分节奏,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结合手鼓的伴奏,使人听之欲舞。曾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
为了寻找《阿拉木汗》,王洛宾和维吾尔族艺术家在吐鲁番葡萄架下翩翩起舞。“阿拉木汗住在哪里,吐鲁番西三百六”,即乌鲁木齐。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五
湖北省汉川市城隍镇中学钟玉霞邮编:431606。
年级:初中二年级(上学期)。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中国民歌,使学生懂得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的,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永恒的生命力。
二、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遗产,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响设备、歌曲欣赏磁带、录音机、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
课题分析:
中国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抓住民歌产生的几个特征:1、民歌在劳动中产生,表达人民的感情、意志和愿望。2、民歌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3、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集体的口头加工。4、我国有不计其数的、名具特色的民歌。5、民歌是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我国的民歌极其丰富多彩,按体裁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号子,也叫“劳动号子”,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带有呼号的民歌。号子的演唱形式多我一领众和,其结构短小,节奏较为固定,音调铿锵有力,风格粗犷豪放。如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湖北民歌《打麦号子》。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必思想感情的民歌。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和节奏自由、舒展。如内蒙古民歌《牧歌》、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小调,也叫“小曲”,是流传于城镇集市并被加工提高,描写生活中各种情绪的抒情性民歌。小调结构比较规整,节奏富于变化,旋律流畅细腻。如《茉莉花》、陕北民歌《高山点灯》、台湾童谣《天黑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成长的每个过程都和民歌有关。在襁褓中,你们的心灵就受到优美的摇篮曲、催眠曲的陶冶、滋育;在牙牙学语时,你们开始唱数数和学知识的儿歌;在幼年、少年时期,民歌伴着你们游戏、学家务活,帮助你们了解自然、历史和生活……今天,我们音乐课的主题就是--中国民歌欣赏。
二、通过音像资料放映三幅与本课欣赏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风光片断,让学生分别根据歌曲的歌名及歌词内容,给歌曲配上适当的画面,在画面的“背景”下,放歌曲欣赏的录音片断,让学生能有一种最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所欣赏内容的理解。
三、初步了解民歌是怎样产生的。
从现在城市中能听到的民歌入手,如叫卖调《卖栗子》。在分析中使学生真正理解民歌是在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
四、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1、欣赏前谈话:
劳动号子根据不同的劳动条件,又可细分为搬运、农事、作坊、捕鱼、工程等不同类别,船工号子就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澧水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由于水流湍急、水情复杂,船工的劳动强度大且多有风险。一代代船工们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共同创造了动人心魄的《澧水船夫号子》。
2、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提示:号子时而节奏舒缓、曲调悠扬;时而节奏有力、语汇简洁;时而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紧张、激烈的行船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提问号子的演唱形式、结构、节奏及风格特点。
3、小结:这套船式号子记述了从风平浪静的航行到遇风暴、过险滩,最后战胜艰险继续平水航行的一个完整的行船过程。
五、欣赏《牧歌》。
1、导入。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吟颂“天苍苍、野茫茫……”等关于草原的`诗词,从歌词的意境中导入《牧歌》的欣赏。
2、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3、放歌曲录音,重点欣赏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欣赏中要把握住长调民歌的特点,它的曲调悠长、宽广,节奏舒展以及旋律中的下滑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感受,以免生硬地进行理论上的讲解。
六、学唱《牧歌》。在学唱过程中,让学生细心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意味。1、学生跟随录音哼唱。
2、教师范唱。
3、随琴教唱。
七、欣赏《茉莉花》。
1、放歌曲录音。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小调类民歌,表现人们对茉莉花的赞美。
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柔和、优美等)。
2、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结构。
乐曲为单段结构,共由四句构成。其中的三、四两句连贯流畅,在句法上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对比。
3、向学生介绍另外几首不同地域、不同曲调的《茉莉花》,让学生深刻感受小调类民歌委婉、细腻、清新、幽雅的风格,以及旋律线条流畅,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等特点。
八、音乐活动(可留作课后思考)。
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本课欣赏所涉及的省(区),结合你所了解的这些省区的风土人情,谈谈你聆听中国民歌后的感受。
2、将下列民歌与相应的体裁及风格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
《茉莉花》号子委婉流畅、细腻优美。
《澧水船夫号子》山歌铿锵有力、粗犷豪放。
《牧歌》小调高亢嘹亮、自由舒展。
八、师生小结,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六
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难点:不同体裁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理念: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关注流行歌曲的现状,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同学们,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多姿多彩的音乐,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而且分布地区也极为广阔?(汉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民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汉族民歌,感受汉族民歌的音乐魅力。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他是相对于专业创作而言的歌曲。
民歌的分类:
按照艺术特征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汉族民歌分为三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大家来仔细看一下,三种题材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来源于劳动或生活中。但由于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又形成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汉族民歌中的号子。
一、号子。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属于船渔号子。
他们都生动的反映了船夫们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工们由于劳动工作的多样性,水路和气候环境的多变性,他们在水上谋生,不仅要像其他劳动者客服各种艰难险阻,而且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真正的船工号子是相当惊心动魄的,它们把英雄的各个侧面生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第一段:旋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象征船夫们由远到近的情境,。
第二段:气势比较宏大,节奏比较激烈,象征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境。
第三段:旋律比较舒展,最后有强到弱,由大到小,象征船夫们战胜惊涛骇。
浪后的自信、自豪的心情和逐渐远去的情境。
定义:
劳动歌的一种。又称吆号子。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号子是历史最久的一种歌谣。中国古籍中有关于“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淮南子·道应训》)。
分类:
演唱形式:号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形式。
音乐特点:
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取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二、山歌。
欣赏:《赶牲灵》。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风味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又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高亢而细腻,质朴而风趣,语言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他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早日归来的心理,描述的惟妙惟肖。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定义:
民歌的一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野和牧场劳动时自娱自乐、即兴演唱的歌曲。
分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也有的按照音乐特点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
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领唱和合唱。
音乐特点:
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比较自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
欣赏:《无锡景》。
在江西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们面对万顷碧波,休息品茶,一位少女在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无锡景》,优美的歌声为游客们助长了兴趣,也为迷人的太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一首单乐曲反复分节歌,每段四句,表现出江浙一带情切、温柔的语调。
定义:
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她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中。
音乐特点:
歌词比较固定,旋律比较优美流畅,节奏比较规整结构比较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委婉。
音乐特点:
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严谨。
本节课,我们鉴赏了汉族民歌三种不同体裁的歌曲,下面让我们来三种不同题材的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小结民歌的体裁特点:
师生互动:
1、欣赏《众人划将开大船》后,教师领唱,学生配合,感受。
号子的音乐特点。
2、欣赏《军民大生产》后,自创“拔河号子”。
课堂小结:
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相信,经过我们的传唱,民歌会继续绽放她夺目的光彩!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
1.复习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
2.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采用《瑶族舞曲》里的三个主题旋律);
二、初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
2.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细听三个主题。
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
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
2)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第二部分主题。
1)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再次复听全曲。
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八
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的:
1、介绍中国民歌的种类及音乐风格。
2、欣赏云南、四川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
3、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中国民歌的概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材分析: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民歌体裁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如下表格:(仅列举我国两个地区)。
放马山歌。
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
(云南民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反映牧童生活的著名山歌。
“山歌”一般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
它生动地反映了放马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歌中的衬词及吆喝声,表现了牧童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川江船夫号子。
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
(四川民歌)长江流经四川境内的部分叫“川江”
“劳动号子”亦称“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
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等八首号子联缀而成的。
《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节奏平衡、舒展,旋律悠扬动听,是船夫们在平静江面上劳动呼号的民间歌曲。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种类及分布。
教学方法:利用电教设备进行欣赏后,展开比较讨论。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电视机、放像机、钢琴。
教学过程:如下图表:
启
发
引
入
教
学
师生问好。
教师:你们曾经去过云南、四川吗?
学生:没有。
教师:好,让我们随着电视画面去进行一次有趣的旅行,听一听上述几个地区当地的民歌。
放录像:出示中国地图。
录像。
画面。
1、云南地区的风光。
2、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的演唱。
教师。
解说。
1、现在我们旅游的第一站是云南地区。
2、随镜头介绍画面内容。
讲解。
分析。
1、介绍云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当地人民生活习俗,语言特点。
分析讲解“云南民歌”的音乐风格。
录像。
画面。
1、四川地区的风光。
2、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
教师。
解说。
1、现在我们旅游的第二站是四川。
2、随镜头介绍画面内容。
讲解。
分析。
1、介绍四川境内部分的“川江”位置以及当地人民生活习俗,语言特点。
2、分析讲解《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风格。
概述。
总结。
1、出示民歌归纳表格,概述本课内容。
2、简述民歌的作用,民歌在祖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教育学生热爱、珍惜祖国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九
设计意图:
幼儿升入大班后,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不断增强。他们能更积极地投入到欣赏活动中,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啄木鸟》是一首abc结构的乐曲,乐曲节奏鲜明,形象具体,特点明显,易于区分。结合乐曲各段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它想象成啄木鸟为树木看病的故事。a段音乐平稳、流畅,像啄木鸟医生正在检查小树。b段音乐节奏跳跃,恰似啄木鸟在“笃笃笃”的为苹果树捉虫。c段音乐抒情优美,表示苹果树隐患消除,又恢复了生气。
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渠道,运用flash课件和情境表演的手段,充分让幼儿感受和欣赏音乐,选择听觉、视觉、运动觉同步开放的参与方式,使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乐曲的内涵及旋律的美,同时激发幼儿爱护关心他人的'情感,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听辨乐曲的三段体结构,感受a段的节奏平稳,体验b段的节奏跳跃,欣赏c段的优美流畅。
2.在理解音乐内容,分辨音乐旋律变化的基础上,尝试用适当的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与同伴合作表演,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了解啄木鸟的特征。
物质材料准备:ppt,flash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导入,引起猜测。
“果园里的苹果树病了,树叶发黄,一点精神也没有。请谁来给苹果树治病呢?”
2.“啄木鸟到果园里又发生了一些什么事呢?让我们到音乐里听一听,找一找。”
二、欣赏乐曲,熟悉乐曲内容。
1.初次欣赏,感知乐曲内容。
“你在音乐里听到了什么?”
2.再次欣赏,用动作表现乐曲。
“这首音乐一共可以分成几段呢?哪一段是啄木鸟医生在给大树检查,哪一段是啄木鸟医生在捉虫,哪一段是大树长出了茂盛的树叶跳起了舞?”
三、分段欣赏,了解乐曲结构。
1.学习用动作表现a段音乐的平稳(为树作检查)。
“啄木鸟医生是怎样帮大树做检查的?我们一起学一学。检查了几棵大树啊?”“如果你是啄木鸟医生,你还能用什么样的动作给大树做检查?”“啄木鸟帮大树做完检查,接着要干什么了?”
2.学习用动作表现b段的跳跃(啄木鸟为大树捉虫)。
“啄木鸟是怎么给大树看病的呢?它是用什么样的动作来捉虫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每颗大树的蛀洞一样多吗?谁来说一说。”
3.学习用动作表现c段乐曲的优美流畅(啄木鸟为大树治好病围绕大树欢快的跳舞)。
“大树们在干什么啦?我们一起也来跳一跳舞!”“你还能用什么样的优美动作来跳舞?请小朋友们用自己想到的动作一起听音乐跳舞吧!”
四、完成表演,体验合作快乐。
1.教师请个别幼儿扮演大树,其它幼儿扮演啄木鸟,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动作。
2.分组随音乐进行集体表演,教师指导。注意演大树的幼儿,一定表现出治愈前的痛苦和治愈后的高兴对比。
3.小朋友,今天我们欣赏了《啄木鸟》这首乐曲,啄木鸟真能干,让我们变成能干的啄木鸟飞出教室去给外面的大树做检查吧!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十
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区分音乐旋律的变化,理解音乐形象和内容。
2、幼儿在理解音乐内容,分辨音乐旋律和变化的基础上,尝试用适当的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4、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啄木鸟》音乐磁带。
2、教学挂图。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挂图,请幼儿观察大叔生病的图片,引出树木的医生—啄木鸟。
2、引导幼儿欣赏《啄木鸟》音乐。
(2)请幼儿完整欣赏《啄木鸟》,并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3)请幼儿再次欣赏《啄木鸟》音乐,教师利用图示或肢体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内容,感知旋律的变化,并请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3、引导幼儿分段欣赏《啄木鸟》音乐。
(2)帮助幼儿梳理对音乐的感受,为三段音乐命名。
(3)请幼儿随音乐把对音乐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
第一段:寻找。幼儿一只手做树,另一只手做鸟绕树飞的动作;。
第二段:捉虫。一只手食指勾起做鸟嘴状随音乐节奏做捉虫动作;第三段:高兴。一只手做大树,另一只手做鸟绕大树飞。
4、请幼儿倾听音乐并分角色扮演。
教师或个别幼儿扮大树,其他幼儿扮啄木鸟,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做不同的动作。
活动反思。
《啄木鸟》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右边是图,画的是一只啄木鸟正在一棵大树干上捉虫子。由于啄木鸟专吃树上的害虫,捉虫的本领很大,素有森林“医生”之称,所以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啄木鸟人格化为专门给老树治病的医生,具体描写他是怎样给老树治好病的。课文第二幅图展示了老树的病治好后,又长出茂密的绿叶,可见啄木鸟“治病”的本领之高。
教学本课时,我先指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树的颜色的不同,再观察啄木鸟的样子:一身灰褐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锋利的爪子。让学生通过看图明白,老树生病了,啄木鸟正在给老树治病,后来老树的病治好了,长出了新叶子。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啄木鸟是怎样给老树治病的?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想象他治病的样子。学生很快找到了第二自然的内容来解答这个问题,我随之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啄木鸟为什么要给老树治病呢?学生连声回答:“它喜欢吃虫子。”我说:“是的,啄木鸟不仅救了树木,又让自己得到了美味,真是一举双得。”我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哪些是一举双得的事情,让学生明白,帮助别人快乐了自己、锻炼了自己,又解决了别人的困难,这也是一种幸福。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十一
自古以来,中国民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情感的吟咏,记录了无数的历史与文化。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对民歌的关注度与认知度逐步下降。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走进中国民歌”的活动,并学习了一些民歌的基础知识,使我对中国传统民俗和文化更有了准确的理解,更加感受到了民歌深远的文化内涵。
第二段:学习内容。
在活动中,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民歌的传说。传说,是传说故事形式中记录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知识,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智慧。传说,不仅是一个乡村细节的记录,更是一个消逝的时代的见证;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内涵。
第三段:民歌的表达。
与此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许多具有民间特色的乐器。比如说,二胡、笛子、扬琴等等。这些乐器不仅有着独特的音响效果和特殊的表现力,而且在中国农村,这些乐器常常被用来演奏各式各样的民歌,这些歌曲真实地表达出中国农村居民对于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深刻认知。这不仅展现了民歌的生命力与魅力,更表达了民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在活动中,我认识到,中国的许多楹联、标语、歌曲歌词、广告语、乡村故事等等,它们多半都是由民歌演化而来的。民歌不仅和当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传承形式,对于广大的中国人民而言,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段:结尾。
“走进中国民歌”的体验让我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瑰宝与传统。在当今时代,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民歌逐渐在现代文化中失去了它所占据的地位,但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优秀表现形式,民歌仍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它犹如一面璀璨的旗帜,牢牢地悬挂在中国人民的文化之中,带领我们走向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十二
作为一名外籍人士,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中国民歌的演唱会,并有机会与许多中国民歌的歌唱家交流。今天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关于“走进中国民歌”的心得体会。在经历了这次体验后,我深深体会到中国民歌的深刻内涵与特色,这也是我对中国文化的更深层次认知与了解。
一、中国民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中国民歌深受各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的影响,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和内涵。没有一种民族的歌曲可以像中国民歌那样兼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而中国民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记录与回顾。通过参与民歌的演唱会和阅读中国民歌的历史资料,我发现了中国民歌的丰富多彩和传统意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民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国民歌的历史悠久,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民歌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进程,承载了中华人民的心灵与情感。我通过参与中国民歌的演唱会,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民歌的深厚民族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会对我继续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中国民歌是一种文化瑰宝。
中国民歌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独特的文化瑰宝。它反映了中国的地域特色、人文身份,以及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中国民歌的演唱会上,我很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民歌作为独特文化瑰宝的价值和重要性。在即将到来的未来,我打算继续研究中国民歌,因为它对于我了解中国的文化瑰宝,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中国民歌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了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中国民歌也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让世界更多的人们了解了中国文化。中国民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随着世界日益紧密,中国民歌也成为了许多海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个爱好者,我相信中国民歌会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和普及工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五、中国民歌的发展需要新的创新思维和创意。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歌的发展很长时间以来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限制和困难。然而,在当今这个多元且开放的社会当中,中国民歌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这就需要新的思维和创意。我认为,未来的中国民歌,应该在原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创作元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挖掘中国的文化根源,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更加重视开放与创新,推动中国民歌的国际传播和普及,使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华文化,最终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这次走进中国民歌,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中国民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不仅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为中国的文化对外传播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希望更多的人们可以走进中国民歌,感受它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让世界更多的人群了解中国的文化特色。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十三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承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 :
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西藏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两族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 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5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将会运用cai向学生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牧歌》。(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学生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西藏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同时播听一首有特殊润腔的民歌叫《巴塘连着北京》,在听时,让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然后再收听一次。
6)作歌曲小结(学生填写)对答案。
7)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歌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民歌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5、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十四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局部。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衔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同学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
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同学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同学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和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协助同学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小朋友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同学视听结合,防止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笼统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同学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需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沛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同学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西藏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两族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同学对我国5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将会运用cai向同学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同学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和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同学“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同学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笼统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牧歌》。(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同学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同学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西藏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同时播听一首有特殊润腔的民歌叫《巴塘连着北京》,在听时,让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然后再收听一次。
5)作歌曲小结(同学填写)对答案。
6)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歌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同学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民歌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5、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中国民歌说课稿篇十五
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课时。
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关注流行歌曲的现状,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同学们,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音乐的殿堂!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多姿多彩的音乐,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哪一个民族人口最多?而且分布地区也极为广阔?(汉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民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汉族民歌,感受汉族民歌的音乐魅力。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他是相对于专业创作而言的歌曲。
按照艺术特征上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汉族民歌分为三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大家来仔细看一下,三种题材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来源于劳动或生活中。但由于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又形成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汉族民歌中的号子。
一、号子。
欣赏:《澧水船夫号子》。
属于船渔号子。
他们都生动的反映了船夫们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船工们由于劳动工作的多样性,水路和气候环境的多变性,他们在水上谋生,不仅要像其他劳动者客服各种艰难险阻,而且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所以真正的船工号子是相当惊心动魄的,它们把英雄的各个侧面生动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第一段:旋律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象征船夫们由远到近的情境,。
第二段:气势比较宏大,节奏比较激烈,象征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境。
第三段:旋律比较舒展,最后有强到弱,由大到小,象征船夫们战胜惊涛骇。
浪后的自信、自豪的心情和逐渐远去的情境。
定义:
劳动歌的一种。又称吆号子。它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出来,伴随劳动的动作歌唱,节奏感很强,具有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号子是历史最久的一种歌谣。中国古籍中有关于“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的记载(《淮南子·道应训》)。
分类:
演唱形式:号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一人领唱众人和,也有对唱和独唱的形式。
音乐特点:
律动感强、节奏比较固定,与劳动的节奏紧密配合,既适合于边唱边劳动,又可以鼓舞劳动热情,音调粗犷有力,多半采取领唱与齐唱,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二、山歌。
欣赏:《赶牲灵》。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风味的陕北民歌,是陕北信天游的典型传统曲调,流传于陕北,山西河套等广大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又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旋律高亢而细腻,质朴而风趣,语言生动,极富生活气息。他把少女盼望赶牲灵的情人早日归来的心理,描述的惟妙惟肖。
《小河淌水》。
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定义:
民歌的一种,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山上、田野和牧场劳动时自娱自乐、即兴演唱的歌曲。
分类: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也有的按照音乐特点分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和矮腔山歌。
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演唱形式;独唱、对唱、领唱和合唱。
音乐特点:
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比较自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
二、小调。
欣赏:《无锡景》。
在江西无锡的一个茶亭里,游客们面对万顷碧波,休息品茶,一位少女在二胡的伴奏下,唱着《无锡景》,优美的歌声为游客们助长了兴趣,也为迷人的太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是一首单乐曲反复分节歌,每段四句,表现出江浙一带情切、温柔的语调。
定义:
又称小曲,泛指流行于广大城乡的一种民间歌曲。她主要产生于民间日常生活与风俗活动中。
音乐特点:
歌词比较固定,旋律比较优美流畅,节奏比较规整结构比较严谨,感情表达细腻委婉。
音乐特点:
感情表达比较细腻,委婉,旋律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也比较严谨。
本节课,我们鉴赏了汉族民歌三种不同体裁的歌曲,下面让我们来三种不同题材的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小结民歌的体裁特点:
师生互动:
1、欣赏《众人划将开大船》后,教师领唱,学生配合,感受。
号子的音乐特点。
2、欣赏《军民大生产》后,自创“拔河号子”。
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去搜集和学唱更多的民歌。相信,经过我们的传唱,民歌会继续绽放她夺目的光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60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