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0:50:12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4 10:50:12     小编:GZ才子

倡议书是表达对特定议题或问题看法和建议的一种书面文体。在总结中,可以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思考,展示你的思考深度和创造性。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总结范文,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大意。

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清新自然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池上谁还记得,指名背出,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在池塘里小孩偷采莲花的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小池塘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同学们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那么你们想象一下夏日的小荷塘都会有什么美丽的景象呢?学生自由想象并用语言描绘.

2.课件出示小荷塘画面.我们一起看看屏幕,看看课文里的小池塘里都有什么?.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那么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学习生字.

4.检查自读情况.

(2)同样方法学习”廷”和”蜓”.

(3)指名读全诗,教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1)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1)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2)学生练读,男女比赛读.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指名读,赛读.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8.指名反复朗读,指导读出语气。

9.全班朗读.

10.有感情的朗读小诗.

四.总结:。

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五.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小池。

泉眼惜。

树阴爱。

小荷露。

蜻蜓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朗读并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朗读古诗.

2、总结说说古诗大意.

3、齐读古诗.

二、老师范读,想象诗境。

1、老师配乐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象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也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3、把你想象到的用你手中的笔画下来,看谁画得最美.

三、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在理解诗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2、全班背诵.

3、指名背诵.

4、结合刚才画的图,边听音乐边被动古诗,体会这首诗描写的妙处.

5、总结:这首诗,诗人选择一个小小的水池,写了四种自然景物.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显示出初夏时节小池的蓬勃生机,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书写。

五、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找一找杨万里的诗背一背。

3、完成课后练习题,查找相关花的资料。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二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三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

6、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四

(一)解题,看图导入  。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情趣。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在小荷花池看到的美丽景色。

2同学们仔细看图(投影或挂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我们听一听诗中是怎样描写小荷花池美丽景色的。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自己出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练习把每句诗读通顺。

3检查识字和读课文情况。用生字卡检查识字;指导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诗句,了解诗意。

1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词语,同学讨论,教师点拨,了解词句意思。(先一、二行,再三、四行)。

2看图想象小池的美景,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景与情。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把景物读活,要读出景物间的密切联系。可参考“教学建议”中的提示,也可再次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在模仿的基础上读好。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默写课文。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五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给古诗配画的知识,学会用画面表达诗意。

教学难点:通过熟读古诗,理解诗境,通过画面内容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佳效果。

教具准备:铅笔、橡皮、蜡笔、纸、示范作品、课件。

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

二、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课之前先来进行我们学过的古诗的背诵比赛,看谁能背得最多,谁就是我们班的“大诗人”,好吗?(学生兴趣激起,比较踊跃。)“好”

2、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画一画“诗配画”。

三、授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作者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习古诗大意。

3、精美图片欣赏(课件出示荷花、蜻蜓的图画,教学生认真观察)。

4、传授荷花、蜻蜓的画法。

《1》、荷花分花苞和已经开放的荷花,注意强调画法。

《2》、画蜻蜓时要注意蜻蜓飞翔时翅膀的变化。

5、张贴师示范作品叫学生欣赏。

6、师在黑板示范画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并在黑板写出作画步骤:用铅笔画轮廓——用黑色水性笔描黑——用蜡笔上色。

7、学生学画《小池》诗配画。

四、佳作讲评。

五、课堂总结。

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一节课把祖国的古文化发扬光大。

六、拓展:简单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诗仙”、“诗圣”。

七、布置作业:在你学过的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给它配上画。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课时划分: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通过自由谈话,激发上课热情]。

师:夏天有趣的事可真多,可以放牛、可以捉鱼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看到的。

板书课题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大家想知道大诗人袁枚看见了什么吗?(出示挂图)请认真观察图,听老师读这首诗。

[通过教师的朗读,学生结合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有趣的画面?

生:牧童、黄牛、蝉……。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牧童,多有趣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自读情况。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机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抓住字词,扎实训练]。

闭:门+才,大家做动作:闭上我们的眼睛、闭上我们的嘴巴。

立:童—里,立正、起立就是这个立。

蝉: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是一个动作。

3.学生自由朗读,力求把诗通顺。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躲进课文中去了,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大家齐读古诗。

[通过朗读,熟悉字词]。

三、细读课文,了解诗句的意思。

1.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牧童在干什么?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看得出来呢?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放牛,一边唱着歌。

师:对,骑在牛背上多神气呀,一边看景色,一边唱歌。你们都是快乐的儿童,想不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读这两行诗吧。

[边做动作边朗读,引导孩子理解牧童的高兴心情]。

2.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牧童在牛背上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生:他怕吵到别人;

生:他想捉蝉。

师:他为什么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眼睛看着大树。

生:诗里说“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讲得真棒!那假如你是那个牧童,看到树上一只蝉,会怎么做呢?给大家表演一下。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3.学生分组读、带读、对读。

4.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5.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

六、版书设计。

所 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思路:

《小池》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古诗,作者(宋朝)杨万里运用丰富的想象展开联想,使诗中的景物生机勃勃。本课利用校园虚拟网的构建,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并充分调动课堂的一切“人力”及“非人力”资源,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维互动的教学民主中,让孩子主动参与、平等参与、自信参与、合作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近古诗,体会诗意,感悟诗意,运用语言。本课教学设计力图打破传统逐字,逐词、逐句来讲析古诗的模式,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努力探索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学生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古诗角”、“课前一首诗”等形式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而且作为“四结合”的实验班级,三年的计算机知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window98、powerpoint、ie浏览器、frontpage等的使用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分析:

能利用虚拟网学全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用自已的话描述诗的意思。

诵读古诗,根据诗句想象出荷池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课堂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学生掌握:利用网上资源和相关软件来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富有个性地运用信息的学习方法。

加强民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评价,并且能正确地对待评价。

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课前自行组织以各种形式诵读学过的古诗。

引导自学1、利用课本,让学生诵读古诗;

2、让学生质疑,查阅网上资料自行解疑,初步理解诗意;

2、学生质疑;通过查阅网上的资料自读、自悟,并交流汇报;

3、获取、处理网上的各种资料,制作幻灯片;交流作品,互相评价。

扩展学习1、让学生构建自已心中“小池”的景色,制作幻灯片,写下感受;

2、师生互动交流评价。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八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

(1)理解词语。

(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九

课题名称:。

1、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所见》,背诵《所见》。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借助插图和生活积累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歌的韵味美、意境美。2、对朗读古诗感兴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所见》,背诵《所见》。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学习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形象思维占主体。因此,我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看图激趣。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3、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4、出示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

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五、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夏季)。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八、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是我觉得应通过多种生动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古诗文字精炼,感情深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细细品味意义深远。小学生学古诗,重在“读”,从读中品味,从品味中悟意。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在进行《所见》教学设计时,最好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配以动画,让学生从动画中了解古诗中所要表现的内容,并由此引出古诗文字虽少,但却表达意思详细,耐人寻味,从而激发学生发出感叹,最而爱上古诗,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打下基础。设计读诗的环节也应是多样性的,可以有指名读、展示读、比赛读等。读时要配以音乐,要以丰富学生恰到好处的读书感情去诠释古诗。

总之,对于一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我个人认为要把握好几个度,即是“爱上古诗”、“感叹古诗”、“读好古诗”,绝不要让这几个度过火或不到火,收效反之,令学生讨厌古诗、不读古诗。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该如何去吸引学生,怎样让学生自觉、喜欢读古诗,甚至为以后他们喜欢写诗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更深的感受到: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课堂设计只能是这一旅程的基础,绝不是不许改变的框框。有意外的生成,有生成的浪花,才是好的设计,好的教学。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十

古诗小学语文《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可牧童的生活隔学生远,当然的情境也难能把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让学生扮演小牧童,去捉蝉,体会那种妙趣„„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真正达到了物我一体,为更好地学文打基础。

针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本课教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前几组的教学中已积累了很多学习生字的方法,针对本课生字少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认字方法,也可以在学习古诗时纠正个别发音强化认字,了解诗意的过程中学会组词,学会词语的灵活运用,积累语言。

2、古诗教学学生毕竟见得少,所以学习一首古诗时要从朗读、背诵、领会诗人的感情入手,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以此拓展开,学习更多的古代诗词。

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但这四大块并不是独立成块的,而是互相融汇,只不过有时是突出了生字的认读,有时是突出了朗读的感悟,有时突出了对诗意的理解,有时又注重了拓展学习。

当然,古诗教学重点在于朗读。整节课中“读”应当占较大的比重,更应该体现出读的层次性,读的有所收获。首先让学生初读,要求大声朗读,读准读通。纠正字音后,读正确。第二步听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初步感悟,粗知诗意。第三步自由朗读,指导划出节奏及韵律,读出语感。第四步的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读出夏天的有趣,读出牧童的天真可爱。读的方式也可多样化,如齐读,指名读,配乐读等,适当让学生互相点评,学生将读得更有滋有味。

抓文眼感悟诗意,是我的最大启发。这首诗要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我认为可以扣住“歌声振林樾”的“振”字进行理解,为什么牧童歌声响亮?(因为牧童高兴、活泼可爱。)那为什么又“忽然闭口立”呢?(因为牧童要捉知了,怕惊吓了知了。)一幅天真可爱的牧童捕蝉图就展示在了学生眼前。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创设了学古诗的意境;在学完《所见》后,又展示了课外的一首描写小孩童趣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加深感悟童趣;课外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描写童趣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这样就不是为了教古诗而学古诗,举一反三,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

《所见》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学习古诗,重在吟诵。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学这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诗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捕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这样做的: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1、利用课文插图,把学生带到绿色的树林中,林荫小道上,牧童和黄牛是那样的充满田园的气息,感受着初夏的新绿和泥土的芬芳,学生的情绪瞬间萌动起来。

2、借助录音带,播放《快乐的小牧童》,在悠扬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缓缓走来,一下子让学生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

3、与此同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走在这林荫小道,你仿佛听见什么?很多学生一下子就说,听到了牧童的歌声,还有的说听到知了的叫声。我继续追问,还有耳朵灵敏的同学还听到什么?学生们楞了一会儿,马上就有人回答说,听到了黄牛的叫声,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甚至还有的学生说听见山涧溪流的哗哗声。他们在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来到了诗歌的情境中,和牧童一起骑牛,玩耍。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完成对它的全方位理解体会。在本课教学中,对于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通过集体吟诵,男女声吟诵,师生吟诵,分组吟诵,表演吟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反复回环吟诵中,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想捕蝉又生怕吓跑蝉儿的忧虑以及“忽然闭口立”的机灵;在吟诵中,孩子们将自己化为牧童,真真切切地领会了农村孩子乡间生活的乐趣。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十一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能为大家来读读这首诗呢?

生1读诗。

师:读得真好。

生2:我要提醒大家,第三句中的挑读第三声,请大家跟我读。

师:很好,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读得很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再细细地读读这首诗,体会体会这首诗的意思,

生3:我想提醒大家,这首古诗下面的注解,我想这些注解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的吧。

师:通过自己的研究,你读懂了诗中的哪个诗句呢?

师:是在哪个季节的夜里。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就是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叶,在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人动情。

生1:我想问问这个客字是不是客人的意思。

师:在这里,客是指离开家乡,生在他乡的人,诗中指的就是诗人自己。

生2: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诗人很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江面上吹来阵阵秋风,让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生1:秋天到了,树叶都落下来了,诗人一定觉得一个人在他乡特别孤单。

师:是啊。

生2:我想诗人一定在想,家乡的亲人到底怎么样了。

生3:也话诗人在心里对家里人说:天气冷了,要多穿点衣服。

生齐读古诗。

生齐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请大家先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要把古诗读正确,

生自读古诗。

师:同学们,这首诗中有很多要认的生字,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生字:忆,异,逢,佳,倍,插。

师:这首古诗你们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

师:刚才大家细细地读了这首古诗,你能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些什么吗?

师: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生:有中秋节,元宵节,春节,

师:那不是佳节的时候,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吗?

生1:这个倍是尤其,特别的意思。

生读第一句。

生再读第一句。

生读第二句。

师:让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古诗。

师:这么美的诗句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

生自己试着背这首古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背背这两首古诗吧。

师:接下来,我们还要一起来写生字,请你仔细观察一些,哪些字是需要特别提醒的。

师范写“插”字。

再在就让我们写生字吧每个生字在田字格里写两遍。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十二

材:语文(s)二年级下册课。

文:17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板。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

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

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

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1.出示词语指名读。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

(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看图,联系上下文分析想象,使感受更深入。)。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

总结。

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理解。)。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牧”、“捕”、“蝉”等生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在识字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出示苹果树图片)同学们,看到这课苹果树,你们想不想去摘苹果啊?下面大家举手来摘苹果认字吧!

出示生字,学生举手认读并组词。(所、牧、捕、蝉、闭、立、诗、林童、黄)。

二、初读诗歌。

1、播放诗歌录音,学生认真听诗歌中每个字的读音,并感受诗歌的韵味。

2、理解题目《所见》。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指所看见的东西。

3、介绍作者。(袁枚是我国清代诗人)。

4、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个别字的发音。

5、要求学生朗读古诗,画/号表示停顿。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中看到的画面。

图中你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这是我们看到的,想象一下,他还在干什么?(他在唱歌)。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传遍的意思。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他的歌声怎么样?诗人是怎么描述的?

生:他的唱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在诗中的意思是“心想”。捕:“捉”的意思。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提问:谁来说说为什么歌声停了?

(学生举手回答)。

3、多可爱的孩子啊,多美的古诗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出示古诗、请个别学生来读一读)。

四、背诵古诗。

采用多种方法背诵这首古诗,看看谁先背会。

五、课堂练习。

六、课堂小结。

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背诵下来了,大家课后再去感受古诗中描写的美景吧!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黄牛。

林樾鸣蝉。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

1、听歌曲《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跟随春风姐姐来到小池塘,看看,春天给小池塘带来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先读课文后面的生字,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2)再读读课文,读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读音。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宝宝放入课文中,再读课文。

5、小池塘美吗?你觉得最美的地方在哪里?找出课文的句子读一读。

6、课文把小池塘比作了什么?板书:(画眼睛)。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1、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小池塘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眼睛?自己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2)看图说说:哪像大眼睛,哪像睫毛?

(3)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只大眼睛,能不能读出来?练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小池塘的样子。

(4)谁能把你眼中的大眼睛读给老师听听。师指导朗读。(注意“醒来了”“一闪一闪”“长长”等词的读法。)。

(5)小朋友真了不起,我的眼前真的出现了一个清清的小池塘,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看图理解“倒映”。

小池塘很清,很静,多像一面镜子,很多东西都能映出来。上面有一个,水中有一个倒过来的。这就是――倒映。

(3)看“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倒映在池塘里的画面。

(4)练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5)谁来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老师听听。

你读的白云、太阳非常美,老师想问一下,月牙、星星什么时候出来?(指导读出夜晚的轻柔。)。

(6)男女生赛读。

(7)日月星辰都倒映在小池塘里,小池塘显得更美丽。

(8)小池塘还能映出什么?

句式训练:――倒映在池塘里,像――。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小池塘映出这么多的景物,师引读第三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彩的世界倒映在小池塘里,把小池塘装点得格外漂亮。让我们拿起书,把小池塘的美景看个够吧!

四、课后作业。

1、拿起你的彩笔画一画美丽的小池塘。

2、预习本课的生字,想一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十七

孩子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那篇课文的生字词?(生回答:小池塘)(教师板书课题),课文中的生字词孩子们还记得吗?让老师来考考你!

1、认读生字。

2、读词。

二、读准字音,通读课文。

过渡:孩子们真好学,记住了这么多的字词。那课文孩子们肯定会读了。请孩子们自由地对照着拼音读一读,遇到不熟悉的字词句就多读几遍。读的有正确又流利的时候就请你静息。

学生自由读课文。

汇报。在刚才读课文的时候你认为哪里最难读?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请迅速标出来。

三、诵读课文,体验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把小池塘比作了什么?为什么会说小池塘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呢?

(2)对照插图看一看。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小朋友真了不起,我的眼前的确出现了一只明亮的大眼睛。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小朋友,仔细观察同桌的眼睛,你能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看见谁呀?(我)。

你们知道吗?小池塘这只大眼睛也会看。不信,赶紧读一读第二段。

(1)自由读。

(2)对照课文内容连线。

(3)对照板书,指导有背诵。

(4)反复诵读表现美。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谁能仿照着上边的句式说一句话?()倒映在池塘里,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能映出这么多景物,真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孩子们,小池塘美在“明亮”,大自然是美的,要靠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

五、欣赏课文动画。

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明亮的大眼睛来欣赏欣赏文中的美景吧!

六、背诵全文。

孩子们会背课文了吗?(配乐背诵)。

七、巩固生字词。

1、孩子们的表现太富有感染力了,老师真佩服大家,但学知识光动嘴还不行,还得动手写。最后就请孩子们把本课生字中难些的字、词找出来写一些。

2、交流。

八、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大自然的美要靠我们的双手来保护,还要靠我们的双眼去发现。课后大家就去观察观察美丽的大自然,用图画或者是小短文把它记录下来。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同学们换上了长衣服,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秋天来了。让咱们一起和作者们到课文里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丽景色吧!

2、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

教师:一起来读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看看讲了什么。

学生读完后教师适当引导。

3、引入古诗学习。

教师: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二、读准古诗。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李天竣读——请学生来发现他的读——学生提出的读里的字音——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准:声、情、促、深、灯、明——学生自由练习——再读。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非常好,正好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很好!)。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那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解词(2)明句。

4、悟诗情。

生:好!

(二)解诗题。

1、(1)你认为解诗题是什么意思?

(2)来一起读读古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胡正:我觉得“夜书”的意思晚上。所见的意思是;所看见的。

肖路:书应该是看书。

……。

师:看来我们解诗题还不太成功,没关系,也许等咱们学习完了这首古诗就能解释了!以后咱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注意,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慢慢学习中再解决。

(三)知作者。

1、什么是知作者呢?

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扩展学习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资料了吗?在交流的时候先说在什么地方找的资料。

杨紫鑫:我在《语文课外扩展阅读》上找到了作者的资料。

万鑫淼:我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里找到了。

马涛:我上网查找了资料。

……。

老师:非常好,来我们看看马涛的资料(老师念)……原来作者是宋朝的……。

杨紫鑫:(枪着说)南宋。

学生:查找书!

老师:像马涛这样是……。

学生:上网!(教师把这些方法补充板书在小黑板上)。

(反思: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怎么查找作者资料)。

(四)明诗义。

教师:明古诗的意义必须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1、解词。

(1)老师引导学生在古诗里找到不明白的词语。

(2)回忆和学习新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老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注意,可以想想以前我们学习《揠苗助长》的时候用过的方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回忆出了:画画、换词、查字典、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看图、)。

(反思:这个环节很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

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用看注释来解释词语。(板书)请大家看语文书35页,看到注释,跟着我读——注释——,请大家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在注释里是什么意思,自己读读,读好了举手。(学生练习)。

萧萧——学生说是风声音,我让他说明白,让听的人懂他的语言。

挑、促织——让学生看图理解,并看着图用诗里的话说说孩子在做什么。

篱落——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来理解)。

3、明句义。

(1)老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老师: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老师:我看到大家很多选择了最后两行诗,来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知道有两个儿童在捉蛐蛐,夜晚的时候篱笆旁边有一盏灯还在亮着。

生:因为有灯光!

(生自由说。)。

师:我们再这样说一说:知道……是因为……(生自由练习)。

师:好,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面的:因为看到了篱笆旁边那盏闪烁的等,所以……(生说)看到了篱笆旁边的灯在闪烁是因为……好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在课堂上我没有这么清楚的处理,感觉当时有一点罗嗦,不过总体是这样的思路)。

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有个孩子举手了。他说他知道了诗的题目的意思。我让他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说了:夜晚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景物。(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生成非常好,但是应该再轻轻引导学生在体会一下)。

师:那么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

(五)悟诗情。

师:这首诗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的呢?我们来看图画……。

(反思:这个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因为到底有些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呢?我自己都没想好,以前看过有劳市是用音乐、录象、画面来帮助理解体会。)。

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篇十九

一、教学目标:

赏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尽情发挥想象,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片畅想的天空。

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美。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人课文。

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池塘》,齐读课题。

2、还记得《北风和小鱼》的故事吗?你能学着北风的样子给小池塘吹口气吗?(学生吹气)。

3、北风吹得可真猛啊,它猛吹一口气,小池塘里的水就结冰了,小池塘整整睡了一个冬天。春天来了,看,谁吹来了?(课件演示春风姐姐)。

(二)、赏读理解,放飞想象。

a、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

你能把春风姐姐温柔的样子给读出来吗?

2、小池塘被春风姐姐温柔地唤醒了,醒来后的小池塘伸了个懒腰,揉了揉眼睛,看,池塘里的水波(出示词语:一闪一闪),这一闪一闪的水波多像它的眼睛在一眨一眨呀!小池塘真像一只(出示:“明亮的大眼睛”,指读)。

课件出示“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指导读好这句话。

瞧,池塘边的什么长起来了?(出示: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

现在,小池塘长出这么多芦苇,真像小池塘这只大眼睛的(出示:“长长的睫毛”)。

课件出示“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指导读句子。

5、小朋友,你们感觉到小池塘怎么样?小池塘这只明亮的大眼睛美的真像是一首诗,让我们像读诗歌一样来美美地读好这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b、学习第二自然段。

1、明亮、美丽的小池塘就像是一面大镜子,引来了很多的朋友。瞧,小弟弟和小妹妹来到了池塘边,他们坐在池塘边的草地上,好象在对小池塘说话呢,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小弟弟小妹妹,学生自由想象练习说话)。

2、小弟弟小妹妹正说着话呢,这时,天上飘过了几朵白云,小妹妹对着池塘高兴地喊起来(出示:一群白鹅。读词)。

小弟弟听到小妹妹这么一喊,低头看看池塘,抬头看看天空,说什么?

3、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池塘边一直玩到了中午,这时,小妹妹看见池塘里有一个红球,她又喊起来。(出示:鲜红的气球)。

小弟弟听到小妹妹这么一喊,又抬头看看太阳说:

(课件出示: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

(课件出示: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

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

5、小朋友读得真美呀,听了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想到了一首诗,我真想到月亮船里去坐一坐。

(课件出示: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读诗歌,问:喜欢这首诗吗?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6、让我们再一次像读诗歌一样来读好第二自然段。注意,白天的小池塘,我们要像小弟弟小妹妹一样读得活泼、响亮一些。夜晚的小池塘睡觉了,就要安静一些,不能吵醒它,能读好吗?看着老师的手势注意停顿。

7、你能把课文背出来吗?咱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试着背一背课文的第一与第二自然段。(课件演示欣赏全文)。

8、小朋友,白云、太阳、星星、月亮,倒映在池塘里是那么的美,想一想,还有哪些景物也会把小池塘当作镜子来照,它们倒映在池塘里像什么?我们学着课文用“倒映在池塘里,像”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

c、学习第三自然段。

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了雪白的云儿,鲜红的太阳,金黄的月牙,闪亮的星星,红的花,绿的草。这真是一个(出示)“五彩的世界”。

小池塘不仅是五彩的世界,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总结延伸,情感升华。

2、对啊!我们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去爱护美丽的小池塘。让美丽的小池塘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红”字怎样记?

2、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3、看笔画,课件演示。

4、生描红。

附课文:

小池塘。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来了。池塘里的水波一闪一闪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闪良的珍珠。

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五彩的世界。

设计意图:

《小池塘》是一篇形象生动、内容新颖、意境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春天到来时小池塘的明丽景象。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特点,学生对童话类课文比较感兴趣,而对美文还缺乏理解欣赏能力。尤其是《小池塘》一文中出现的大量比喻句,如果不借助直观形象的画面,给学生以美的视觉效果,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意境,也难以读出感情。因此,我们在教学本课时,采用情境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营造活泼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美的视觉效果中产生读好句子、读好课文的兴趣与愿望,真正在赏读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使孩子的思维产生灵动的火花。

设计思路:

本课件分封面、生字、词语、解析、范读、封底六个部分。

生字词语适用于第一课时的教学,写字既可用于第一课时也可用于第二课时,根据课堂作业时间合理随机安排。

本课件最实用处在于解析部分,为《小池塘》第二课时赏读课文制作,根据教学需要逐句逐段出示句子与段落,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理解文中句子意思并读好课文。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过渡部分仿照课文插图,设计了小弟弟小妹妹被美丽的小池塘所吸引来到池塘边的动画情境,意在让学生通过画面想象小弟弟小妹妹的对话,自然地从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为了避免反复朗读的枯燥性,第二自然段采用弟弟妹妹对话的形式出示句子,如,小妹妹看着池塘,突然大声地喊:“一群白鹅”,小弟弟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池塘说:“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由易到难,使学生在情境中模仿弟弟妹妹读出兴趣,读出韵味。在第二自然段学完月亮与星星两句后,我们添加了《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作为课堂的拓展延伸,让孩子在想象与愉悦中进一步感受池塘夜空的美。

范读部分为学生整体欣赏课文设计,也可在学生练习背诵课文时提示用。

封面为影片剪辑,可在上课之前学生候课时欣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544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