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范文(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11:22:11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范文(13篇)
时间:2023-12-04 11:22:11     小编:雨中梧

总结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优化方案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思考过程。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呢?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增加总结的详实性和可信度。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一

概念是对感性材料的综合,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反映。纵观数学的发展过程,一切数学公式、法则、规律的得出都离不开概念。在小学里,数学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量的计量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式的概念、应用题的概念、统计。的概念等,共约500多个。这些概念支撑了十二册教科书中所涉及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应用等四个领域的庞大的数学体系,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概念学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计算,轻内涵;重结论,轻过程;重课本,轻实践等,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听课、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我找到了答案。我认为产生的本质原因是缺失了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术关照。因此,让数学概念学习栖居在学术的土壤里是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三点想法:

一、从日常数学与学术数学的连接点切入。

阔的背景,有着不得不产生的理由,并且附着着人类进步和数学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最闪亮的思想火花。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概念产生的背景,并且分析学术数学与日常数学的区别,从而从本质上理解概念的内涵。

二、概念解读能深入也能浅出。

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概念一般依据感知——表象——概念——运用的程序,也就是说概念的有意义学习建立在丰富直观的感知基础上。为此,不管教师对概念的解读有多深入,多学术化,在课堂上,我们还是必须通过演示、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体验。

三、从旧知的锚桩处起航。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数学概念相互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很多概念的学习就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尤其是运算概念。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意义、法则甚至运算定律都类同于整数四则运算,对这类概念的教学,就要从旧知与新知的连接点入手。

我读了张奠宙、郑毓信等数学教育专家的新著,指出了数学教育应防止去数学化,而应努力营建以数学为核心的教育。张奠宙先生说: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自然应该以学生能否学好‘数学’为依据;数学教育啊,可否更多地关注‘数学’的特性!

受个人专业成长经历的影响,这些年,我对数学课堂的研究和探索集中于数学文化与数学思维上,总想着我的教育能使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得以有效地提高。一路行来一路思,而今先生精辟、深遂的论断让我眼前更亮。是呀,数学教育一定是数学与教育学双重价值视野关照的,如果缺失了对数学本质的关照,那么即便是再漂亮的课也只能略逊风骚。以上,我以概念学习为例,谈了我对数学课堂基于数学学术视野的实践与渴望,其实需要数学学术视野关照的又岂止是概念学习,因此,本文也只当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二

化学是我国初中的基础学科,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对其充分重视。当前我国教育模式依然是传统模式占据主要地位,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当前,范例教学在我国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范例教学不仅可以作为学习的催化剂,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一、范例教学的优点。

1.范例教学可以将原本乏味、枯燥的化学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进而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课堂主动性。

2.范例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范例教学可以有效保证学生能力和课堂教学的一致性。

二、范例教学的主要原则。

1.基本性原则。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注重化学知识概念和相关规律的讲解以及传输,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水平。比如在讲解原子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对概念的分析,结合实例,对原子知识进行有效讲解。此外,教师在选择课堂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选择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2.基础性原则。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重化学的基础知识,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增强学生化学基础知识为立足点,注重教学内容是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保持一致,从学生发展角度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3.尊重学生兴趣。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习兴趣和教学目的两方面进行安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1.合理选择范例,明确教学目标。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利用教学范例讲述课堂的学习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将教学原理和教学技能有效结合,明确教学范例的选择和教学内容。教学范例的选择不仅要包括解题技巧和方法,同时还要包括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酸碱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要合理地结合实验案例讲述教学知识,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实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开发知识潜能。

2.组织教学范例,营造课堂气氛。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及开发学生学习动力。因此,化学教师在采用范例教学的时候,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学生在正确回答教师提问后,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学生回答错误以后,教师也不能严厉的批评,要采取勉励的手段,提高学生的求知动力和学习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课堂思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在应用范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以及总结,不仅可以活跃化学课堂严肃气氛,还能促进知识交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3.明确教学模式,按需选择范例。选择正确适当的范例对开展范例教学有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合理地选择范例,教学范例一定要包括已学知识内容和将学知识内容,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在选择范例的时候,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能力和已有知识水平,确定范例的难度。已选择范例要具备针对性,通常来说,一个范例要针对一个知识点,这样才能起到强化教学细节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符合学生兴趣,注重教学反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是学生心理和生理改变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学生特点,调研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范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兴趣,营造符合学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来表现,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和学生的互动,通过多交流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在下课前,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模式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在课下,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听取学生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教师之间还要增进教学交流,通过向其他教师借鉴教学方法和教学范例,增强教学能力。化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学好化学知识对初中生来说至关重要。化学不仅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因此,化学教师一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辅导学生学好化学知识。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注意范例教学的推广和应用,切实提高我国初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三

数学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探讨概念教学,其实就是在探讨数学教学的本质,也就是在研究如何抓住数学教学的牛鼻子。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概念多而分散,死记硬背显然是不可取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探究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测、交流、验证、反思等活动感知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概念是对生活现象的提炼,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圆”时,对于圆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圆的实例,如车轮、奥运五环等,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制作成圆形?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探究中,学生可以发现:圆,“一中同长”,把车轮制作成圆形可以保证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相等,从而确保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保持平衡。在此基础上,学生使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可以得出: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作圆。同时,引导学生对于定义的形成过程进行别样的表述。如,从集合的角度考虑: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作圆;也可以用轨迹来定义:平面上一动点以一定点为中心、一定长为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称为圆。这样,使圆的定义深入到学生心中。生活是认识概念、探究概念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能够起到形象直观的作用,也让学生从情感上更加乐于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揭示本质,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数学概念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和关键,促使学生掌握概念。概念的内涵其实就是概念的“质”,也就是概念的根本,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量”,也就是所有对象的和。明确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等于把握住了概念的全部。内涵和外延是概念教学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只要揭示概念的内涵,就会涉及概念的外延。将两者相统一,才能使概念教学更加完美。例如,在讲“一次函数”时,学生对于函数是陌生的,而函数又是整个中学阶段的重要内容,函数思想贯穿于中学数学的始终。函数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它是由学生已经熟悉的研究静止现象到研究运动变化现象的提升,实现了由常量到变量的转变,让学生的认知观念实现了质的飞跃。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两个变量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对于自变量(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值与其对应。在这里,学生就会从中找到关键词,即“每一个”、“唯一确定”,也就把握了函数的本质“对应”。在把握了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解析式或图象的形式给出不同的函数,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外延,从而使概念教学显得丰满和有条理。在概念教学中,抓住概念的本质是教学的关键。只有让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素养。

三、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际应用是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用所学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教学,既是对概念的巩固,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重要环节。实际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情境设置,也使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例如,在讲“锐角三角函数”时,对于三角函数的概念,教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探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如,测量旗杆的高度,学生除了想到用学过的三角形相似之外,还可以用刚学的锐角三角函数来解决。如仰角60°时,量得自己离旗杆底端12m,则可以得出旗杆大约高多少米?再次移动位置,量出与旗杆的距离和仰角的度数,用计算器计算后检查求得的结果是否相同,从而加深学生对正切概念的掌握。实际应用,使概念教学的实用性得到体现,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总之,概念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累经验和掌握方法。教师要让数学概念深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深入地把握数学的本质。概念教学,既要突出量的积累,又要注重质的提升,在为学生创设丰富生活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探究发现概念的本质,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四

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编制充分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加强了与新课程改革的衔接。命题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课本知识,在考查低端的陈述性知识和中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上,以策略性知识为主要的能力考查走向,更加注重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依托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素质,注重以现实问题和社会生活背景交汇点立意,各部分知识进一步融合,在联系实际和创新意识的考查方面,适度向纵深层次发展,部分试题设问情景、设问条件、设问方式和信息载体比较新颖,是考查思维能力的高层次的试题。高考化学题型的新进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工作提出了大量值得研究的问题。

化学学习的效果不仅跟化学学习系统的状态有关,而且跟化学学习过程有关。从表面上看,通过不同的途径都可以达到相同的学习目标;而实际上,其潜在效应、学习迁移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真正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曲解命题意图,一味机械模仿试题,陷入题海战术,那么高考试题就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不少高考试题都不是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突出教学过程可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注入式”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实践,严重违背教学规律。题海战术只能是“水过地皮湿”,达不到知识结构深化的预期效果。创造性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或设置程序性小题,围绕教学知识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思维阶梯”,把知识难度降下来,激发学生按题意的知识结构思考、探究,分层解剖,弄清各层题意的内在联系,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需要求证的是什么,以求化深为“浅”,化杂为“单”,化混为“清”,强化突破化学难点的能力,以期达到逐步提高目的。或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实验、评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理解化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化学知识是怎样形成的,化学理论是怎样发展的,从中领悟到化学的发展特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自我探索,激起求知欲望和创新的潜能,学习到创造的策略和方法。

这类试题情境设置要符合学生实际,叙述不宜过长,应用知识不宜过难,使学生有操作的时间和可能。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应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开放探究性问题的研究,无疑对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高考化学试题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考生的应答思维方式,抛弃高、难,有利于发挥高考对创新教育的正确导向功能。在教学中要要注意培养统摄化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构筑知识网络、打破章节、学科的界限,形成系统;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多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归纳和整理;对于具有共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整理、有序贮存,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体系繁杂,描述性知识多, 考查知识点多,设问方式变化无穷,思维特点不十分明显,具有很强的多端性和发散性。化学难点具有“深”、“杂”、“混”“繁”的特征,所谓“深”,是指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深奥,因而学生不易把握它的内涵、外延和实质;所谓“杂”,是指化学问题头绪繁杂、难于找到线性的思维关系,因而学生理不清线索,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所谓“混”,是指对若干化学问题的区分点把握不准,分辨不清,因而学生往往将似是而非的问题搞混淆。只有舍弃烦杂的枝蔓,留下知识的主干,学生才会获得更深刻、更具实质性的理解;只有将化学知识尽量“简约化”、“单纯化”,纳入结构化整体的范型,才能使学生容易记忆,保持长久;只有将化学知识横纵整理,有序存放,培育知识的衍生点,构筑具有“生长力”的知识体系,才能取之快捷,易于迁移和再创造。切不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来掌握知识,丢纲弃本,本末倒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培养是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近年高考的实验试题,不难发现,高考中对实验的考查不仅涵盖了操作技能领域,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分析实验的反应原理及条件,合理选择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实施评价的能力的'考查。一些新的题型如科学探究性试题和问题开放型试题也值得我们注意,试题设计常常以某个中心问题或某个事件为题材以实验流程、框图、数据表格、曲线图形等形式提供信息,要求考生回答有关问题。如以课题形式模拟科学家的科研过程,以学生兴趣小组做的某次课外实验,以合成一个产品为题材,要求考生回答某些反应条件、实验操作、生成物分离及提纯等问题,或验证某个化学原理、计算某个物理常数、总结出某些规律等。此类题型要求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能根据题设情景设计实验方案,能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化学小实验。选取的实验素材应具有实效性、探究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求异和创新,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运用化学实验和当地的教育资源进行一些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或根据当地环境和生产生活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一些与中学化学知识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自主确定课题内容和实践方式,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组织化学课外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较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技能。适时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体验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自主获取知识、“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任何解题过程都是实现信息与问题的转化过程,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不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动手操作的题目。这类题目立足于学的基础知识和中学生的能力范围,提倡用化学视角观察社会生活实际(如空气质量报告、新型环保燃料电池、ppa、绿色化学、导电高分子、质谱分析推测分子结构等涉及能源、环保、药物、新科技材料、新的化学反应、新的实验设计、新的研究方法等),设置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立意于考查学生接受信息(社会观察、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信息文字、图表符号等)、分析处理信息(信息的调用、筛选、分解、综合、迁移、转换、应用重组等)和输出信息(文字、求证符号、化学用语、图表等表达方式)等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化学具有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特点,对考生自学能力考查较全面。它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理解、接受新信息;结合新信息,迅速调用已有的知识,并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中学化学教学中,设置一些既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有效地收集和处理化信息(譬如化学图表、物质变化曲线图、化学反应过程曲线、实验报告中的数据等图表、图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增强探究应用化学的意识。

创新的活力是人才培养的灵魂,高考命题中加强以知识为载体的能力考查,注重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的渗透,有利于优化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五

宏观物质是微粒构成的,而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常规教学通常用挂图或投影片、模型等媒体示意,由于其僵化、固定,而缺乏直观动感的效果。那么,教学时借助计算机技术,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

化学研究的对象中有大量的微观过程,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给学生提供的感性材料受到很大的局限,有时因不能给学生直观的表象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利用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象、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大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

2.化学实验教学上体现辅助性。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得出化学反应的结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然而,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存在着一些不易克服的矛盾:反应装置规模小而教室范围大,多数学生观察现象模糊;许多化学变化瞬间即逝,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感官刺激强度不足。一些实验危险性较强,不益于在课堂上演示;工业生产装置规模大,根本无法在课堂内演示。这些在传统化学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解决这些问题。

如:浓硫酸的稀释时,将水倒入浓硫酸后所产生的后果的实验,在传统教学中,这种实验不能在课堂上演示,更不能让学生操作,只能通过师生的分析得出结论。而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可以有意地设置将水倒入浓硫酸后所产生的后果的课件,使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动画模拟及伴音,亲眼看到这种错误操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学生感受深刻。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局限性。

虽然多媒体课件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作用非常大,但我们认为多媒体课件进入化学课堂,不能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主宰,更不能代替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而只能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一个必要的补充。

1.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的交流,是灵活多变的,其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无法全部提前预计。而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事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软件,其执行的过程是不变的。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肯定也不可能设计到课堂教学变化的各种情况,以及根据各种情况所进行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变化。化学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2.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化学实验,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用计算机模拟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作用,不能以此取代化学实验。其理由主要有:

一是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多数的探究活动要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是否正确,一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验现象的捕捉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是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才能达到,这也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实现的;另一方面科学探究中的实验,必须以实验过程中的现象等信息事实依据,来进行猜想和分析,其实验现象会随着实验材料、操作方式、操作步骤、操作准确性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多媒体课件是根据人的意向,由人提前将过程与现象设计好而展示给学生的虚拟过程,其过程是不变的。这是多媒体不能代替化学实验的相当重要的原因。

二是化学实验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只有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而多媒体课件却无法达到这一目标。

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学生实验,只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顺利完成实验,才能形成实验技能,才能准确地理解正确的操作步骤的原理,才能亲身体会到试管口要稍低等仪器组装要求的原因,而这一些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实现的。

三是化学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简单化、明晰化、突出重要因素重现出来,以便于进行观察、研究,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实验中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通过声、光、色、态的改变生动、鲜明的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新意刺激,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面、清晰、准确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多媒体课件在化学课堂的出现、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的方向:多媒体教学是今后教学的必然趋势。这就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必备的教育理论外,还应该懂得如何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化学课堂上适当的应用,我们化学教师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努力做到自己进行课件设计制作,使得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生动、更有说服力,使课件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与自己的化学教学活动联系得更加紧密,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具有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但是,只能发挥辅助作用,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和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六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会使学生觉得枯燥,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如果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入实际的案例,将会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们的主动的学习,加大教学的效果。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调查,进而思考和分析,最后通过讨论进行分析和总结。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笔者正在担任财务管理课程的授课工作,因此为了对案例教学法有更深入的认识,针对正在上课的学生展开了比较全面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分两次展开,分别安排在一个学期的前期和后期。第一次调查问卷安排在学期开始的第四周。学习完货币时间价值相关理论后,引入一个案例,结合该案例锻炼学生时间价值折算的应用。学习结束后,设计了第一份调查问卷,主要是向学生们了解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区别,对两种教学方法的偏好。第一次问卷总共发放了285份,有效问卷270份。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案例教学法比较喜欢,参与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第二次调查问卷安排在学期的第18周。在第一次调查问卷结束后,课程的教学采取了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两种方法并行的方式。课程讲授结束后,展开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增加了案例教学完善措施的调查。本次问卷总共发放了285份,有效问卷273份。通过本次调查,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完善措施。下面结合两次调查问卷的情况,分别陈述一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措施。

一、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1.1过分偏爱传统式教学方法。传统式教学可以最快速的向学生传授大量的课本知识,而且老师和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第一次问卷调查中发现,58%的学生反映还是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有76%的学生喜欢案例教学法。主要原因是对该方法不够熟悉。

1.2对案例教学不够重视。案例教学需要老师准备大量的资料,因此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学生们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够熟悉,并不能灵活掌握。第二次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对案例教学的喜好程度有很大的降低,从原来的76%,下降为64%,学生们反映,参与性强的学生对该方法熟悉了之后更加喜爱,而参与性不强的学生起初的喜欢主要源于新鲜。

2.财务管理案例偏少。

2.1案例数量不多。目前比较经典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比较集中,而且大部分案例都仅涉及到财务管理小的方面,不够全面,因此讨论效果欠佳。调查发现,学生们在单独分析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活动时,能对案例进行良好的分析和讨论,但是很难进行综合分析。

2.2案例不够新颖。现代社会信息更新的比较快,因此很多案例都有些陈旧,不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因此讲授这些案例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调查发现,学生们觉得很多企业的投资方式太过保守,因为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新颖的理财方式。但是这种最“新鲜”的数据不容易获取。

3.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1学生们更习惯于填鸭式教学。通过调查发现,能够很好的参与案例分析的学生对该方法非常喜欢,他们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和分析案例。而那些参与性不高大部分缺乏耐心。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2学生缺乏自信。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自己思考问题,因此更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导致每次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主动发言讨论的少,或者总是集中在比较积极的那些学生。

4.缺乏有效的课程考核机制。

4.1传统的期末考试的方式不够全面。像期末考试这种死板式的考核方式容易约束考生的思维,达不到课程考核的真正目的。调查发现,75%的学生不喜欢这种考核方式,考试结束后,原本就没有理解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4.2撰写报告的方式难于区别学生真实的知识掌握能力。结合学生们的建议,该学期的课程考核加大了平时成绩的占据比重。而平时成绩的获得,主要依据学生们在案例授课中的表现,但是还是不能有效的区别学生的成绩。因为大部分学生们过分依赖于网络粘贴,因此这种考核方式很难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撰写分析报告四个基本环节。下面按照四个环节分析一下完善的措施。

1.案例引入。

1.1老师和学校方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取最新的企业财务资料。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能够获取的资料并不是很多,而且有些资料真假难辨。如果学校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组织一批有教学经验的专职老师,亲自到合作企业实地调查,获得一手的财务资料,那么就可以编写比较系统全面的财务管理案例库。

1.2学生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案例,进而学会选择、整理相关资料,做成ppt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在该学期的教学中,有两组学生选择自己创业,创立了奶茶店、果汁店,能够实地调研,获得一手资料,在后面的案例分析讨论环节都表现很好。

2.案例讨论。

2.1老师方面。在案例讨论环节一定要让学生担任此环节的主角,让学生独立分析案例。老师在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控制课堂讨论的进度及范围。同时,教师在讨论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维。

2.2学生方面。分组的主动权可以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自己选出每个组的组长,组长安排组员的具体工作任务,这样有利于组员后续参与时的和谐。学期前期采取老师随机分组,后期采取学生自己分组,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分组的组员,合作更加愉快,案例讨论效果更好一些。

3.概括总结。

3.1老师方面。在这个过渡阶段,先让学生总结,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结论,进行查缺补漏,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总结时既要注意与前面理论知识的衔接,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知识,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同时还要引入后面的理论。

3.2学生方面。各组组员根据老师的结论,发现自己的缺陷,可以帮助他们在后面的案例讨论中表现的更好。为了应对“搭便车”行为,要求最后做总结时每个学生都要发言。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4.1老师方面。课程的考核机制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成绩,第二部分为案例分析报告得分,两部分的比重老师可以灵活把握。

4.2学生方面。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环节主要考察学生的总结能力。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出总结,加深理解。报告中应当包括自己的观点,还要清楚注明不同观点分别由哪位组员提出,同时在分析报告的最后给出每位组员的得分,这样方便老师最后给出每位学生的得分。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七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辅助性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巩固所学化学难点,提高化学难点的学习效果,使他们从步入化学殿堂就养成通过实验探索解决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优化化学教与学的过程。

关键词:辅助性实验;化学教学;教学功能。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1]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它还是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的有效途径。正所谓“千言万语讲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但是有一种教学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教材编者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部分教学实验,由于缺乏适度、合理的阶梯,缺少学生容易接受的辅助信息,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受阻,进而造成教学难点。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应用一些辅助性实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信息,是促进化学教学难点突破的有效途径。

二、什么是辅助性实验。

所谓的辅助性实验,指的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在教材原有实验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或改进,以协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过程优化的化学实验。

三、辅助性实验的教学功能分析。

一些初中化学教学难点若用理论或教材上现有实验讲解,化学教师即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可能也是云里雾里,这时若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又富有启发性的化学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展现在初中生面前,则会使初中生疑难感觉立刻消失,而出现豁然开朗,产生顿悟,信心十足的感觉。初中生在遇到比较深奥的疑难问题时,常常会产生思维阻塞,此时,感性认识、形象思维非常重要,可大显身手。[2]用的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初中化学教师若能经常依据化学教学难点精心设计一些教学辅助性实验,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具体,则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其它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著名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现象的奇妙,较为容易使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学习化学动机中最现实也是最活泼的心理成分,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源泉,能激发他们努力钻研探索化学奥秘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这一教学难点时,我们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补充安排了以下辅助性实验:准备两支试管,一支放2ml左右的水,一支放2ml左右的澄清石灰水,让两个学生在教室前面面向全班同学同时向两支试管吹气,其中一支没有明显现象,另一支很快变浑浊,出现牛奶的性状。没有明显现象的同学还以为是因为自己偷懒,又吹了几口气,但依然没有变浑浊,没有出现牛奶的性状,逗得同学哈哈大笑,这名同学有一种被教师捉弄的感觉。但当教师向这只试管里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时,振荡后立刻变成红色,然后教师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又做了较好的解释。这时全班学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设计的目的,学生个个都很兴奋,对化学充满了很高的热情。

2.纠正错误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化学概念。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或者某个化学概念时,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化学概念。此时,教师可通过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来区分一些容易混淆或类似的实验现象。真实、生动、形象、直观又富启发性的辅助性实验能给学生非常丰富的化学表象和感官刺激,运用教学难点辅助性实验得到的实验事实。通过分析,帮助学生纠正对化学概念的错误认识,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既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概念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懂,又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节内容时,学生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经验中二氧化碳能做灭火剂的干扰,认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物质的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与。但这是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教师通过讲解或做教材上现有实验很难使学生彻底理解。因此,可通过在教材实验基础上,补充设计辅助性实验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事先在大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碳酸钠粉末,接着,将小半截正常燃烧的蜡烛固定在这个烧杯的中下部位,再用一把坩埚钳夹持住一根正常燃烧的镁条伸入大烧杯中,同时将适量的稀盐酸按图示方向倒进这个烧杯内,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学生会观察到难以想象的奇特现象:正常燃烧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就自动熄灭了,镁条却仍然在燃烧。通过比较蜡烛与镁条燃烧情况的巨大差异,学生能很快理解掌握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二氧化碳有时也能支持一些物质例如镁条燃烧。在初中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化学引路人的教师不能为了方便学习记忆,也不能为了一时所谓的学习成绩,将一些化学知识说死,而应该为我们的学生将来的高中乃至大学学习留下余地和空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做化学实验乃至学习化学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要根据物质发生的变化分析物质的性质,必须从观察开始,在观察中思考、分析,然后通过对物质的变化过程、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初中学生可以借助化学仪器,也可以直接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例如眼、耳、手等),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现象和结果。辅助性化学实验可以强化化学实验的效果,使化学实验的观察结果更细致、更准确。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这一课内容时,如果教师按照教科书,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的是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盐酸,学生虽然知道了实验室用什么药品能够制取二氧化碳,但不理解可以选择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取,而不可以选择其它药品的原因。此时可以通过补充设计辅助性实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实验一:石灰石或大理石和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实验二:碳酸钠和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反应,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实验一反应一段时间就停止;实验二反应速度太快,不好控制,也不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而石灰石或者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且能够持续进行,有利于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辅助性化学实验的现象对比相当明显,给初中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相对来说,容易使学生理解信服,通过辅助性实验的观察、分析,最终确定实验药品,对于突破化学教学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2]刘毅平.运用实验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7。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八

1、装好射钉弹后,严禁用手直接推压钉管。

2、不要把装好射钉弹的射钉器对准他人。

3、射击过程中,如遇射钉弹不发火,应静停5秒钟以上,才能移动射钉器。

4、在射钉器使用结束,或维修、保养前均应先取出射钉弹。

5、对软质(如木质)被固件或基体射击,选择射钉弹威力要适当,威力过大,将会打断活塞杆。

6、射钉器使用时间长了,应及时更换易损件(如活塞环),否则射击效果不理想(比如威力下降)。

7、射击完后,应及时擦拭或清洗射钉器各零部件。

8、各种射钉器均有说明书,使用前应阅读说明书,了解该射钉器的原理、性能、结构、拆卸和装配方法,遵守规定的注意事项。

9、为了保证您和他人的安全,请严格配套使用阔力射钉器材。

六、射钉枪有完善的安全性设计,正确使用很安全。射钉枪不是武器,但是同样有危险性于射钉器是通过击技射钉弹,使火药燃烧作为动力的工具,因而人们很自然地将它和枪联系起来。为了保证射钉器使用者和他人的安全,增加射击固定的可靠性,每种射钉器都设计有严格的保险装置。其中最普遍采用的保险装置有:

1、直接压力保险:用手力于平面上将钉营压至与保护罩口齐平之前,射钉器不能。

发火,

2.击针簧保险:对于一些射钉器,扣动板机之前击针簧没有压缩,击针不起作用。

3.落地走火保险:射钌器不慎掉在地上也不致于发火。

4-倾斜保险:如果把钉管压在基傩平面上,奠轴线偏离平面垂线大于某一角度时射钉器击发不响。

5.防护罩保险:多数射钉器装有防护罩,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射钉激起的碎屑。

伤人。

由于射钉的种类繁多,使用范围又广,情况也各不相同。为了适应这些要求,多数射{丁器还配备了一些附件,对于这些附件,应分清其用途,以便正确使用。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九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对学生容易发生差错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探讨提高物理概念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起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建立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物理概念来源于物理实践、物理事实,它是由实践得来的感性认识而上升成的理论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用来指导实践,并予以检验和深化。若学生只知道物理事实,而不能上升到物理概念,就不能说学到了物理知识;若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片面,就谈不上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掌握;若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难以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活动,更不能正确地应用定理、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的方法与物理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前者是物理学家寻觅直接经验,后者是学生在教材、教师的安排、引导下有目的地学习间接知识。所以物理教学不可能像物理学家创立概念、发现定律那样亲身经历、事事实验。这就是说,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就可能因无法通过实验,而只能采用其它方法。

1、类比方法:如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电场类比磁场等。

2、比较思维:如比较电场与重力场,从而讲清电场概念。

3、演绎推理:如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推导出洛仑兹力公式等等。

4、比喻方法:如用地势降落的陡度比喻电势降落的陡度,使“电势降落的陡度”这一概念一目了然。

5、理想化思维:在物理学中,实际研究对象和它所处的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决定的因素和受约束的条件很多,如果不分主次轻重地考虑一切因素和条件,那么必然会使问题复杂化而无法研究。为了方便研究,暂时抛开次要的或非本质的因素,割断事物的某些联系,保留实际对象的某些主要性质和主要条件,加以概括,这种形成概念的方法,就称为理想化思维。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研究物理学如果不采用适当的物理模型,那么就很难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一个物理模型胜过无数个事实。

学生掌握了物理概念后,在用它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将会更深刻,内容也会更丰富,且易于巩固。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只有把物理概念应用于实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出物理概念的`价值与作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物理知识不在抽象、难懂。

三、作概念图,建构网络。

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如果把所学的概念纳入一个网络,就不容易遗忘,而且在解决问题时也更容易快速检索出所需的概念。在概念网络中激活任意一个网点,都将引出相关的联想。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包括概念、分支和层次、概念间的连接线和连接语、例子等几部分。概念图的制作可以用纸和笔,还可用专门的绘图软件。

虽然概念图的制作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但要制作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图,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罗列出尽可能多的概念;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制作概念图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和思考,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间的关系;通过制作概念图,可促进新旧概念的整合,形成概念网络;随着知识的积累,网络的编织将更加完整。

另外,概念图的形成是学生经历一次头脑风暴的过程。这既是原有思维的呈现,更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过程。当用概念图把知识展示出来时,知识结构会变得更加清晰,这时很容易产生新想法。概念图中的交叉连接需要横向思维,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的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

实践证明,制作概念图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为学生主动建构概念开启了一扇门。

四、重视物理概念比较法教学,提高学生概念应用能力。

物理概念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矢量和标量,状态量和过程量,特性量和属性量等。掌握了概念的种类后,学生对概念就会有更深的理解。概念的种类是概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如果讲得不清、不透彻就会影响学生解决相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讲授加速度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人们为了研究运动规律的需要,通过对运动现象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将加速度和速度两个概念用比较法进行分析。此外,提醒学生要明确加速度跟速度、速度增量的联系与区别:加速度的方向决定于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速度增量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跟速度的方向一致;负加速度不一定就是匀减速运动,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物理规律和定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十

但是由于结构的原因,在高温、高湿、高速的情况下不适用。

2.抗式消声器:是通过改变截面来消声的。我们常用的消声静压箱都是这个原理。一般降低中、低频噪音。对风系统没有具体的要求。

3.阻抗复合式:当然是结合二者的结构原理。可以消除低中高频噪音。但是对风系统的要求同阻式消声器。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十一

1.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能够对实验教学直观形象地演示。

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是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补充。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演示课堂教学中不能演示的宏观、以及微观化学变化过程,能够把静态表象动态化。例: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很多现象,表面上我们看不出有哪些不同,但是内部微粒却处于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又如我们高中化学中平衡问题都是很抽象的知识,高中生常常习惯于静态分析,没有形成动态观。我们也不能用演示实验来有效解决实验教学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和原理,难以形象直观地描述。如果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微观模拟,通过动画演示教学内容,就很直观易懂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更加安全,在我们高中化学实验中有很多具有危险性的,有一些还具有爆炸性,操作起来具有一定危险性。如果把这些爆炸性实验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再通过音效加以模拟播放,能够避免在实验操作中可能造成的危险,能够很好地保障师生的安全;再者,多媒体可以扩大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在演示实验中,会有气体放出、产生沉淀和发生变色的现象。演示实验如果只靠我们自己在讲台上演示,那么就会有一些高中生对实验中一些现象看不清楚。如果采用多媒体演示,使演示内容得以放大,提高演示现象的可观度,多媒体演示能够使所有高中生清楚地观察到,进而提高了高中生的直观体验和认识。此外,也有很多实验过程耗时较长,或不能实际操作的实验,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模拟实验就能够弥补这一点。还有一些化学实验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不能在当堂很好地完成,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模拟这些实验,这样使高中生既能够生动直观观察实验,又能够提高实验的实效。

2.有效地应用多媒体辅助高中化学教学,使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

直观、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优美逼真的影像,常常能够诱发高中生认知的内趋力,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能动性。运用多媒体辅助高中化学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宏观知识和微观知识都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于课堂之上,这些直观生动的画面有利于调动高中生各感官高效合作,能够让高中生高效地理解与接受课堂新知。

3.巧用多媒体辅助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够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它比以前黑板出题更加直观清晰,而且我们在分析讲解时是动态可变的,故能大大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因而大大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实效。

1.课堂教学节奏加快,信息量过大,高中生很难消化。

因为我们可以在课前事先制作好教学课件,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不用写板书,这就使老师在课堂单纯说课的时间大大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会大大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容量和知识量,进而加快教学进度。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高中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让高中生接受大量的信息是力不从心的。

2.师生之间的互动减少。

在多媒体辅助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老师的手总是一直放在鼠标上,一节课始终停留在电脑旁边。这种思维的连贯性很容易使我们忽略对高中生情绪、认知以变化,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减少,甚至没有。

1.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习题教学。

课前制作好的教学课件,使我们教师不必在写繁琐的板书和习题,这就使我们在课堂中讲解习题的时间大大增加,使高中生更容易接受新知,理解新知,对习题分析、解决的更到位,进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处理好多媒体辅助实验和传统实验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决不能以多媒体演示完全代替教师的亲自演示。多媒体实验演示只是我们高中化学实验的辅助手段,它绝不能代替演示实验,我们要力争做到两者有效统一。因此,高效的多媒体课堂实验演示,不仅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实验技能,还能使高中生真正感受到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使高中生所学的化学知识更加系统和深入。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十二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概念中的教学来讨论。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学,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以实现“单因子”实验;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现在,按下述步骤进行演示:(1)电路闭和,当导体在磁场中不运动或平行于磁场线运动时,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表明导体中不产生电流。(2)电路闭和,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场线运动,电流计指针偏转,表明导体中产生了电流。(3)在前步实验的基础上,分别取磁场线方向相同而改换导体运动方向,再取导体运动方向相同而改换磁场线方向,观察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有何不同。(4)电路断开,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1)、(2)两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电磁感应这一现象的感性认识,比较(2)、(4)两步的差同,可以使这一感性认识深化,即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比较(3)步实验的不同条件,不同现象,就可以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最后,教师指出联系:左手定则。类似地,能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感应电流方向、磁场线方向、导体运动方向这三者的关系呢?于是引出右手定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练习使用这一定则。这堂课,学生较牢固地掌握了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并能用定则分析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又一次体会到比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按比较法来编写的,如欧姆定律、电功、凸透镜成像等等。这既符合发现物理定律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传授这一思维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有些现象中,条件的改变,只使这一现象发生量的变化,如欧姆定律中,电压、电阻的变化,只是使电流发生数值的变化;而有些现象因为一个条件的改变,将发生质的改变,如交、直流发电机模型,就因为铜环和半径的差异,导致外电路得到的电流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异。

二、比较法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地把握。突出比较法,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如下,通过做题,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收到了明显效果。

例1:在下列各图中,物体a重15牛,力f=7牛,求物体对各接触面的压力各是多少?这样,通过该题中对各种情况下压力的求解,能够从定义、力的三要素角度对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使它们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更深刻的揭示。可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比较是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有效果方法。

三、比较法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率、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热(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四、通过比较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断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如果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五、利用比较法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物理现象不同方面的精细比较,为概念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出发点,正确的概念应用建立在对不同物理现象比较的基础上。例如,用惯性概念解释图2所示,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的现象时,思维的起点和关键,就是要通过比较拉动前后,小车状态的不同之处,揭示小车拉动前后,木块上部和下部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在头脑的记忆中搜寻以前经历过的相类似问题,通过某些同方面的比较,拟定解题方案,这是学生在物理练习中思维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方法。

如果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新旧问题不仔细地进行比较,既看到它们间的相同,又看到它们间的相异点,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盲目代换,就会出现概念僵化,形成知识的负迁移。如:许多学生在判断图3所示,当小车突然向前移动时,瓶内液体中的气泡向什么方向移动的问题时,会照搬前面图2中小车突然向前时,木块向后倒的结论,得出气泡向后移动的错误结果。可见,对概念的灵活应用离不开比较思维。

又如:在学习动滑轮之后,学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用一个动滑轮,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的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六、将物理概念与生活相比较。

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奥难懂,若将其与一些生活常识相比较,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较果。如:由于“电压”和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一般初中课本中对电压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教材采用直接引入的方法,这对学生掌握这一概念是不利的,有不少学生学了“电压”这一课后,仍然模模糊糊,说不出它是什么,更不了解它的物理意义。所以说电压的概念,是初中学生感到最抽象、最难理解的概念,在初中阶段还无法讲清,对初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就采用这种方法。

用多媒体展示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得出要使水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再设问:要使容器中的水长久地流动而不是瞬间流动应采取什么方法呢?这样一设问,学生纷纷讨论,气氛很活跃。最后,教师总结产生水流的条件是有水压,提供水压的装置是抽水机。这样,就为类比埋下了伏笔。

(2)形成过程的类比:从水流的形成过渡到电流的形成。

(3)作用的类比:从水压的作用过渡到电压的作用,从抽水机的作用过渡到电源的作用。

(4)大小的类比:从改变抽水机抽水的快慢产生水流的大小过渡到电压的大小产生电流的大小。

总之,通过这样的比较和思索,学生豁然开朗,较快的接受了新概念。可见运用“比较法教学”对解决教学难点是很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有着突出作用。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对教学重点的突出,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一些不容易直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直观。同时还应指出,比较方法的应用离不开分析和综合。没有分析,就没有比较的双方,就没有比较的内容和标准,就没有比较的各个方面;没有综合,就没有比较的结果,就不能将比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结论。正因为比较与分析综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才是思维的基础,使它在开始刚学习物理的初中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篇十三

数学概念主要由内涵和外延组成,外延即指概念额全体,而内涵则指概念的本质特征。要想把握好数学概念,其核心就在于要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而言,对边平行且相等类似的属性综合则属于其内涵,而正方形、菱形等则属于它的外延对象。数学概念教学作为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准确揭示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需要依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它融合了哲学、数学以及心理学三者的理论。同时实施数学概念教学还应当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例如:动力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593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