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对于商业方面的总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商业策略。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非常重要,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注意事项。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一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法。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倒推法”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推法”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再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法”的策略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推法”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运用“倒推法”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力求借助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观察比较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了解并掌握用“倒推法”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自学质疑,建立模型。
(二)交流展示,初步感知。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在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思路。这样能帮助学生再次理顺问题思路,初步感知倒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例1是通过在两个杯子之间倒果汁这样一个操作性强,过程清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感悟“倒推法”的策略和列表格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的学生并没有真的掌握倒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要进一步设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感知的方法尝试自主探究这一策略,这一部分以学生的分析为主,让学生相互补充,力求说具体,说完整。
(四)精讲点拨,突破难点。
引导通过比较解决这两个问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再次体会倒推的策略以及明确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在学生充分理解后,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从而比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检验的思路又什么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从现在到原来,是倒推的策略;检验的思路是从原来到现在,是按题意进行顺推。
(五)矫正反馈,拓展延伸。
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堂总结,课外运用。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再次重申学习的解决问题的倒推策略。
四、说板书设计(略)。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练习体现了层次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二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九册63—64页例1、例2,练一练。
教学目标。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过程,体会画表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列举法并正确运用列举法,有条理的思考,按一定顺序一一列举得到解决问题的全部答案。
教具准备 小棒,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境,唤醒记忆。
1、板书:这是1、2、3。
师:用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指名说2-3名。师板书:123、132、213、231、312、321还有吗?你是如何找的?指名说。老师明白了,就是按一定的顺序说,也就是有序的思考。(板书:有序。)有序地思考的好处就是——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2、像这样把所有的可能都有条理地写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
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现在我们就用这有序的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下面的课堂就交给你们了,有信心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完成导学案上的活动一。
二、整理信息,感悟策略。
活动一:
2、小组活动。
3、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1)对比:同学们,对于刚才两个小组展示的内容,你欣赏谁的?为什么?
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2)猜猜看,王大叔会采用哪一种围法,为什么?
下面我们继续用有序的一一列举,来解决生活中的订阅杂志的实际问题。
活动二。
1、根据要求先自学完成导学案上的例二。然后再到小组里研究研究。
出示自习要求。
(1)、审题——最少订阅一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2)、思考——怎样才能一个不漏的、不重复的一一列举出来?
2、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1)、下面我们来汇报。生:我是这样找的……生2:我们小组和他们的不一样。选择有代表性的答案汇报。(应该有文字、字母、数字、表格)。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经验要介绍?指名说。
过渡:有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我们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呢!
三、完成练一练。
用 你喜欢的方式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一练。
反馈交流。
2、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3、比较: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的环数到底有几种?请在小组里讨论,等研究好后,把你们得到的结果来汇报一下。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三
虽然在参加数学培训和数学教研活动时经常听到专家、名师们谈到策略,但对什么是“策略”心里挺没底的。细看教材,我对“策略”的定位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们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但只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不过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备课时,我首先思考了五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我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用列举方法编口诀,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等等。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只是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而已。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我进入例1的`教学后,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围羊圈”的问题,而我则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孩子们填写的表格,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与同伴的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列举的关键,让学生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唤醒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并通过找共同点聚焦,水到渠成地提炼出一一列举策略。例1“围羊圈”突出“找到根据,再有序列举”,例2“订杂志”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等等。通过对比这两道题,让孩子们更加感性地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除了不断地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还不断深化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让他们对策略有更深的认识。
在处理p64页练一练时,学生对“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句话理解不到位,导致其中10+6=16(环),8+8=16(环)这两种情况未能看出环数是相同的,错误的认为是6种环数。当然,我课前备课时已经预料到孩子们会出现这种状况,经过我的点拨,孩子们很快明白了正确的是5种可能出现的环数,6种中靶情况。数学活动不仅仅呈现在数学课堂上,更要延伸到课后。我的一个问题:如果将“投中两次”改为“投了两次”,该怎样思考呢?将“列举”延伸到课后。我相信孩子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四
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
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受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习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18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教学: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一、创设情景,体验列举。
生活化、活动化的情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1、课前游戏:飞镖激趣。
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活动化、与生活化的情景,首先,请几个精神饱满的同学上来玩飞镖游戏。投中内圈10环,中圈8环,外圈6环。比一比谁最厉害?如果全班每人投一次,可能出现哪些不同的情况?你能一一列举出来吗?(教师顺势板书:一一列举)。
2、门票引入:
再出示:珍珠泉公园儿童门票每张10元,小红口袋里有两张5元,五张2元,两张1元的纸币。小红怎样付10元门票钱?让学生列举出几种付钱的方法。
3、顺势揭示课题: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天我们学习这种策略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本环节共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探究例1,感知策略。
接着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操作:
(1)这道题有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根据所给信息,你能想到什么?(围成的长方形有什么要求?)。
这时学生独立思考接着要求想好的学生可以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参与讨论)。
2、布置任务,小组合作。
同学们的想法各不相同,你能想办法把所有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纪录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用小棒代替1米长的栅栏摆一摆。(写好后跟同桌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的,有哪几种围法?(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写法)。
教师小结: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写下来,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一共有4种不同的围法。(课件)。
最后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序,不重复、不遗漏)(板书)。
过程进行了抽象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接着让学生讨论王大伯围的是羊圈,他该围成什么样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长、宽以及面积,看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加强数学思维,同时介绍这是大数学家欧拉的定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提高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例2,丰富列举策略。
例题2比较复杂,先让学生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从而发现这类问题在列举之前,先要进行适宜的分类。分类以后让学生用打勾的方法填写表格,教师说明表格的填写方法,防止学生把只订阅1本的勾都打在一列里,和订阅3本的相混淆。这题里订阅2本是难点,要联系曾经学过的搭配规律。这道例题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得到所有的订法,突出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三、应用列举,积累列举技巧。
列表是列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在练习时对学生说明: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在学生做完“练一练”,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说明以后可以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形式来列举的出结果。然后把“投中两次”改成“投了两次”,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类再列举。这两题的练习正好比较了简单和复杂两种情况如何运用好列举法,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总结延伸,发展列举。
王大叔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忙,想请大家去划船。我们班有48个同学,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小船可以坐4人,有多少种租船方案?这是下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先去思考思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多媒体营造出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积极动手、开动脑筋、充分体验,希望整个教学过程会成为孩子们探索数学的发展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五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感受和体验策略。
教材的例题和练习内容较分散,而且为了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我选择了学生们爱看的动画片的人物(喜羊羊等)来引入,对例题进行了改编,将例题和试一试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环节。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所学策略的距离,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乐于感受体验策略。
2.在策略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过程。
例1通过对问题“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先引导学生思考知道了什么?再让学生试着用小棒围一个长方形。小组合作,按要求来完成表格,统计不同长方形的长宽。在两种不同记录方法的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一一列举时要做到有顺序,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为了将感性的操作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设计了下面问题:“表格是按什么顺序?宽如果从1开始数,怎么知道长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摆脱对小棒的依赖,逐步学会按顺序一一列举。
例2的教学也是在审题之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参加每一次各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进一步感受和应用策略,再让学生试着结合列表整理的策略来一一列举。
三、课后反思。
不能呆板、僵化地理解一一列举策略。教材中的一一列举策略主要是借助表格呈现的,因此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一一列举策略就是用表格呈现所有可能的策略。事实上,列表策略强调的是用表格呈现信息,一一列举策略强调的是列出所有的可能情况。用表格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只是一一列举策略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能较清晰地列出所有的可能,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掌握用列表法进行一一列举的基础上思考不用表格如何做到一一列举。
不能孤立地学习某种策略。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假设、替换、转化等策略。教学时,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学其中的某种策略,而应了解编者的意图,有机地将前后策略联系起来,提高策略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一节课教会的最多只能是方法。应该有意识的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学生应用策略的意识与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六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20xx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谈话询问同学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地引出课题。】。
2、ppt出示同学们的英语两次考试成绩草表,让同学迅速找出宗加豪的两次成绩,引出用表格整理混乱的数据思想。
(二)出示学生学习场景图,激趣引新。
ppt出示情境图:迈克在面对只有31分的试卷,担心自己的屁股而嚎啕大哭起来。陈老师安慰迈克,只要你每次进步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三)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问题产生:假设迈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步,那么他第三次多少分?第五次?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整理筛选信息,小组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条件分析问题,借助表格整理有用信息,关于如何画表格,由于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关系,表格都是由本人课前制作好的。后面的练习题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提前制作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么意思?利用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迈克第三次、第五次考多少分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用列式法进行计算对列表法进行检验,并比较列表法与列式法。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3、考试及格是每位同学的希望,那么迈克第几次才能及格?及格时的分数是多少呢?组织学生继续借助表格整理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4、成绩差不要紧,只要不断进步一定能提高成绩,大家从陈老师对迈克的教诲中,悟出什么样的学习道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人文教学,德育培养,培养同学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改变落后的局面。
(四)练习巩固。
1、“轻松练习”:本题是个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平时大多是解答,这次是自己做主提问,发挥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最后出示预设的问题,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本课在求解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如果改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会更科学,更易理解。学生通过分组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巩固列表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2、“更上一层楼”:细菌大多是肉眼看不到,大家对此有点陌生,图片的插入是及时且必要的,增加同学们的感观认识。对后面解题压力的舒缓有一定的帮助。
细菌繁殖这道题也是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不要列表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巩固列表法练习以及例题讲解,本人都是列表法与列式法分别出示,在讲解时加以联系、对照。本题数量关系是已经变为倍数关系,难度加大了,而且解题思路是倒推法,同学们在刚开始有点无所适从。通过简单的引导,同学思路打开。
本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从细菌繁殖的速度,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什么?主要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渗透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进行健康教育。
3、“能力提升”:求第三堆水泥有多少包?此题的条件有两个。要想求出第三堆,可以通过条件1(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怎么理解此条件是关键,让同学说出。那么现在就要求出第二堆水泥的数量,而第二堆水泥的数量需要根据条件2(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通过此前知识的学习,此条件比较好理解、运用。而第一堆水泥数量是已知的,因此运用条件2就能求出第二堆。求出第二堆,第三堆水泥数量就迎刃而解。
(五)小结。
您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列表法。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七
各位老师好!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九册(苏教版)第63页例1、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用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列举的策略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初步的接触,只不过是没有加深认识。本班学生能自主探究一一列举的策略,可对信息的分析和策略的“有序”,自己就不能有条理的解决,这时就需要其他的探究方法或老师的引导了。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开始上课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的佳境。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法。
让学生在例题的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例题之后,出示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练习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些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还设计了在例题的探究过程中“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比一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准备。
合适的教学准备可以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效果更佳。所以我为学生准备了每组一个盒子,盒子里有3张表格、一捆小棒,还有一些农远教育资源的课件。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板块:
(一)、激趣导入。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三)、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先说第一个板块激趣导入: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着手,通过学校要建设校园、美化校园,激励学生去参与学校的设计方案。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这是一张农远资源上的一张图片,出示这张图片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究例一。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生活中去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第二个板块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的潜能,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1、动手操作。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摆一摆,交流讨论该怎么摆?从中知道围法的多样化。让学生分工合作,边摆边填表一。学生在无序的排列中,从中感悟到要想围出羊圈,就必须要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先自主动手操作,让学生整体感知方法的多样化。填表是把日常生活抽象成数学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这里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探究。)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及时引导需要帮助的小组。
2、比一比。
学生操作完成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汇报操作以及填表情况。师生互动把表格完成,我使用多媒体把学生汇报的结果一一列举出来。(出示完整的表格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一一列举”时的“有序”)。在设计课件时,我还设计了点击一种围法就出示相对应的长方形。让学生初步感悟各种围法的大小,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3、提升策略。
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出示表一,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这里老师只是引导,而学生才是发现这种策略的主体。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里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表格这一步骤既是加深对“一一列举”策略的理解,又是对“一一列举”形式的优化。)。
4、通过猜一猜、填一填来优化策略。
再次应用农远资源出示王大叔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填一填,通过填表,学生就能很快的找出答案。让学生感受到方法是多样化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中找到最合适的,达到了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发现规律。
通过表二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这里鼓励学生多说,当学生有困难时,老师再适时引导。(设计意图是:通过比较让学生在发现新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三个板块是巩固策略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件11)。
1、这里再次出示学校的征集设计方案公告,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表三,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三。(设计意图是:通过再次出示公告,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条理化,把生活的问题数学化,真正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在这一表格中学生发现了正方形,那么就引导学生发现当周长一定时,围出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这里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一个小小颁奖仪式奖励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全课总结。
这里出示课件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策略没有好坏,关键在于运用。找出合适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设计的意图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回忆总结,凸显出用列举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印象深刻,提高对有序列举方法的深刻领会以及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八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是小数除法单元的一小节,让学生学习用小数乘、除法计算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教学单元得到扎扎实实的落实。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大胆地创新使用教材,改用生活中常见的滴水龙头为例题来学习,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生活信息,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在前几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小数除法,培养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
(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2、导入: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帮助小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创境激趣,把学生带入到实际生活中,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丰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例题:小戴家有3个滴水龙头上周流失了725.76千克的水。
(1)大家能从中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挖掘题中隐含的重要信息“上周”,提问:“上周”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上周实际是告诉我们“7天”这个隐藏的条件。)。
(2)提出问题:小戴家平均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呢?
(设计意图: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三)、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深入分析。
(1)教师:现在同学们能计算出每个滴水龙头1天的流失量吗?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合课本上的相似例题11提示。
2、学生结合信息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从量的角度对数量进行分析,自主得出答案。(教师巡查,确定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交流,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方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
(四)、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1、指名说板,呈现不同的解题过程。
第一种:可以先算1个滴水龙头一周滴水的流失量。
725.76÷3=241.92(千克)。
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
241.92÷7=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第二种:可以先算3个滴水龙头一天滴水的流失量。
725.76÷7=103.68(千克)。
再算平均1个滴水龙头1天流失多少千克的水。
103.68÷3=34.56(千克)。
答:每个滴水龙头一天流失34.56千克的水。
2、小结:分析问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解答的每一步是求什么,心中都要很清楚。
(设计意图: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呈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在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后,享受成功的快乐。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五)、尝试训练、反馈评价。
1、出示课本例题11。
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本空白练习。
(3)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2、出示“做一做”的情景图。
(1)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3)小组交流讨论,着重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六)、布置课外作业。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九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觉得应紧扣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在教学例1“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例2“订阅下面杂志,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后,我均安排了审题的环节,例1问“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例2问“你是怎样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例1是要找出长方形所有不同的围法。例2是要找出订阅1种或2种或3种杂志的所有不同的订法。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把每种答案都找出来,就需要一一列举。
出示例2后问“想想‘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是什么意思?”既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也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明确要找出所有不同的订法,必须知道订阅1种,订阅2种,订阅3种杂志各有几种不同的订法。
3、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
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字母替代后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学会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练一练”我出示“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进行列举,而列表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启发学生:“可以借助列表的方式,也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并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及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找到最佳方法——计算列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结合评课老师的详细评价和指导,我回过头来细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认识到了这节课中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1、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及时带领学生:“想一想,我们先找宽是几米?”再让学生按有序的顺序,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的过程以及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一节好的课必须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的突破,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回顾策略的时间和空间少了点,虽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在某些环节我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
3、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没有能够机智地抓住,把它们作为课堂资源来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就是实践加反思的过程,就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是啊,实践、反思、再实践!我体验着,并实践着!
虽然在参加数学培训和数学教研活动时经常听到专家、名师们谈到策略,但对什么是“策略”心里挺没底的。细看教材,我对“策略”的定位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们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但只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不过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备课时,我首先思考了五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我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用列举方法编口诀,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等等。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只是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而已。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我进入例1的教学后,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围羊圈”的问题,而我则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孩子们填写的表格,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与同伴的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列举的关键,让学生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唤醒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并通过找共同点聚焦,水到渠成地提炼出一一列举策略。例1“围羊圈”突出“找到根据,再有序列举”,例2“订杂志”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等等。通过对比这两道题,让孩子们更加感性地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除了不断地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还不断深化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让他们对策略有更深的认识。
在处理p64页练一练时,学生对“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句话理解不到位,导致其中10+6=16(环),8+8=16(环)这两种情况未能看出环数是相同的,错误的认为是6种环数。当然,我课前备课时已经预料到孩子们会出现这种状况,经过我的点拨,孩子们很快明白了正确的是5种可能出现的环数,6种中靶情况。数学活动不仅仅呈现在数学课堂上,更要延伸到课后。我的一个问题:如果将“投中两次”改为“投了两次”,该怎样思考呢?将“列举”延伸到课后。我相信孩子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纵观这一节课,学生始终都在思考:“一一列举时要注意什么?”我引导学生反思,体会一一列举的关键——有序思考。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精确切入,让学生不是无奈地“跟着重复”,而是生动、高效地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学习、拓展。这样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立足了学生的数学现实,自然、简洁、高效。
当然,本节课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像跟某些孩子没有有效地沟通,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十
教学内容:
说教材:
这是第二次将《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单独的单元,在上学期教材已经安排了列表的策略,但是作为策略而言,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在低年段学生已经应用到了相关的策略,如列表、画图等。今天要教学的是画图的策略,一二年级学生就已经接触了画图,三年级也学过用线段图解题,学生也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具有画图的经验,并知道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这些都为今天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为今天的内容服务。今天的策略教学主要想告诉学生画图也是一种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为以后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次画图,以达成目标和突破难点。
第一次画图: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先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学生已经认识绘制过长方形,所以可以学生自己画图。展示学生作业,对比学生作业。
1、没有数据的。
2、画错的。
3、标了条件的。
4、长度的比例。
学生修改,结合画好的图,说说图表达的意思。指生完整地说说图意,条件和问题。
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示帮助学生分析思路,学生会说先求长、宽,这个地方是个难点,在学生回答时应借助图讲解,老师顺势应把中间的线描红。再指名说说,原来长方形的宽=现在长方形的长。看来,从图上可以看到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对比文字和图,用文字和图都可以表述信息,在这里你会选择谁,为什么选择图?突出两点:1、一目了然,简洁。2、可以读出隐含的信息。在这里第一次体会画图的价值。
第二次画图:
长增加了面积就会变大,那还可能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既考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学生读题“试一试”,这道题和例题不同,刚才是增加学生知道在外面加一块,现在是减少,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给学生一个半成品,已经标注了20米和减少的5米,学生独立画图。画好后结合图完整地描述图意。此时不再给孩子提示,由学生自己独立解答,解答后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完整的汇报解答思路。因为有了上次的基础,学生理解此题会稍好些,所以这样里注意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思路分析,即综合法和分析法。从问题入手,从条件入手如何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提升:
第一次反思提升,是让学生体会到画图的价值,这次是突出画图的优势,感受画图的好处,再次体验。同时比较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题意不同,一个是增加长,一个是减少宽,但是都用了画图的方法。进一步感受画图整理信息。
第三次画图:
想想做做1。
学生读题,首先理解题目本事意思,帮助整理信息。怎么理解“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是增加48平方米。”这句话对部分学生来讲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提出来解释。只有当学生对原题理解了才能画出准确的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画图。画好后,充分解释图表示的意义,特别是对“或者”这个词的理解,也可以用手势的方式学生理解或者。那这道题怎么解呢?同桌互相说一说。之前两题都是全班交流的,这次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学习补充。指名借助图汇报。这里我们先求出两个隐藏信息。用红笔描出。这里给我们找到了两个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看来画图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方便,你觉得方便在哪呢?进一步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提高应用意识。
第四次画图:
学生读题,开放让学生自己画。学生可能的情况,肯定每种情况都是正确的。而每种问题都蕴含一种方法。一边涂色一边理解方法。再呈现列表的方式。这题也给我们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哪个合适就用哪个,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是之前我们就有过接触,展示教材前面的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解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使题意简洁,让我们一眼看到隐藏的信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的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策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次画图,以达成目标和突破难点。
第一次画图: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什么?先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学生已经认识绘制过长方形,所以可以学生自己画图。展示学生作业,对比学生作业。1、没有数据的。2、画错的。3、标了条件的。4、长度的比例。学生修改,结合画好的图,说说图表达的意思。指生完整地说说图意,条件和问题。
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示帮助学生分析思路,学生会说先求长、宽,这个地方是个难点,在学生回答时应借助图讲解,老师顺势应把中间的线描红。再指名说说,原来长方形的宽=现在长方形的长。看来,从图上可以看到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对比文字和图,用文字和图都可以表述信息,在这里你会选择谁,为什么选择图?突出两点:1、一目了然,简洁。2、可以读出隐含的信息。在这里第一次体会画图的价值。
第二次画图:
长增加了面积就会变大,那还可能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的提出既考查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学生读题“试一试”,这道题和例题不同,刚才是增加学生知道在外面加一块,现在是减少,学生没有接触过,所以给学生一个半成品,已经标注了20米和减少的5米,学生独立画图。画好后结合图完整地描述图意。此时不再给孩子提示,由学生自己独立解答,解答后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完整的汇报解答思路。因为有了上次的基础,学生理解此题会稍好些,所以这样里注意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思路分析,即综合法和分析法。从问题入手,从条件入手如何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提升:
第一次反思提升,是让学生体会到画图的价值,这次是突出画图的优势,感受画图的好处,再次体验。同时比较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题意不同,一个是增加长,一个是减少宽,但是都用了画图的方法。进一步感受画图整理信息。
第三次画图:
想想做做1。
学生读题,首先理解题目本事意思,帮助整理信息。怎么理解“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是增加48平方米。”这句话对部分学生来讲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提出来解释。只有当学生对原题理解了才能画出准确的图。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画图。画好后,充分解释图表示的意义,特别是对“或者”这个词的理解,也可以用手势的方式学生理解或者。那这道题怎么解呢?同桌互相说一说。之前两题都是全班交流的,这次小组合作讨论,互相学习补充。指名借助图汇报。这里我们先求出两个隐藏信息。用红笔描出。这里给我们找到了两个隐藏的信息。
反思,提升:
看来画图确实给我们提供了方便,你觉得方便在哪呢?进一步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提高应用意识。
第四次画图:
学生读题,开放让学生自己画。学生可能的情况,肯定每种情况都是正确的。而每种问题都蕴含一种方法。一边涂色一边理解方法。再呈现列表的方式。这题也给我们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哪个合适就用哪个,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采用合适的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是之前我们就有过接触,展示教材前面的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解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使题意简洁,让我们一眼看到隐藏的信息。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十二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九册63—64页例1、例2,练一练。
教学目标。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过程,体会画表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列举法并正确运用列举法,有条理的思考,按一定顺序一一列举得到解决问题的全部答案。
教具准备小棒,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境,唤醒记忆。
1、板书:这是1、2、3。
师:用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指名说2-3名。师板书:123、132、213、231、312、321还有吗?你是如何找的?指名说。老师明白了,就是按一定的顺序说,也就是有序的思考。(板书:有序。)有序地思考的好处就是——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2、像这样把所有的可能都有条理地写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
一一列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现在我们就用这有序的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下面的课堂就交给你们了,有信心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完成导学案上的活动一。
二、整理信息,感悟策略。
活动一:
2、小组活动。
3、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1)对比:同学们,对于刚才两个小组展示的内容,你欣赏谁的?为什么?
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2)猜猜看,王大叔会采用哪一种围法,为什么?
下面我们继续用有序的一一列举,来解决生活中的订阅杂志的实际问题。
活动二。
1、根据要求先自学完成导学案上的例二。然后再到小组里研究研究。
出示自习要求。
(1)、审题——最少订阅一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2)、思考——怎样才能一个不漏的、不重复的一一列举出来?
2、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1)、下面我们来汇报。生:我是这样找的……生2:我们小组和他们的不一样。选择有代表性的答案汇报。(应该有文字、字母、数字、表格)。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经验要介绍?指名说。
过渡:有序的一一列举还能帮我们解决游戏中的实际问题呢!
三、完成练一练。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一练。
反馈交流。
2、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3、比较: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的环数到底有几种?请在小组里讨论,等研究好后,把你们得到的结果来汇报一下。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十三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不仅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养成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对本课所要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会中,已经产生了初步的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今天的学习,有助于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学好本课知识,将为后面学习求两积之和与两积之差等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信息这一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这一系列过程,体会列表这一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并能运用该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确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内化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感受生活和数学中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智慧人生奠基。
在课前交流时,教者安排了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以及与学生交流有关策略的故事这两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策略的涵义和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课一开始,教者就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出发,通过课程表和乘法口诀表这两张表格(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表格整理信息的优势,为在自由整理例题信息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表格整理信息提供了可能。在出示乘法口诀表后,教者又用去掉表格线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有没有表格线,都是表格的形式,都具有表格的优势,用表格整理信息,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它的形式。
在这两张表格都完成后,教者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的共同之处并合并表格(合并表格),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指出“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就是求5本多少元”(板书:5本?元),“求小军买了多少本,就是求42元可以买多少本”(板书:?本42元),“解决这两个问题都需要哪个条件”(板书:3本18元),从而将表格简化为箭头图,接着教者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大家觉得这张箭头图和这张表格整理的主要信息一样吗?但箭头图看起来更加怎样?它省略了表格中的什么?那你认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表格线和人名重不重要?”,从而得出了“箭头图省略了表格中的次要信息,所以看起来更加简洁明了”这一结论,目的是让学生形成“重本质而不拘泥于形式”的思想。
在得到箭头图后,教师又让学生填出?号所对应的答案,然后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从图中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从而渗透“笔记本单价不变,所付钱数随着本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思想。
在学生初步形成解题策略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课件)但对教材的作业要求作了调整,通过作业纸的形式,(展台出示)让学生在“表格”和“箭头图”这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方法来整理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用箭头图这一简化形式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然后再把“想想做做”的第二题设计成让学生听录音,并从大量信息中收集有用信息,帮助学校体育室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形式(展台出示),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生活的需要,从而形成在生活中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根据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最后的小结过程中,我通过一些图片再次让学生感受表格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件),这样既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又和课一开始出现的表格形成呼应。
以上只是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预设,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还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进行检验。但是,在课上,我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真正体会到“做数学的乐趣”。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增强策略意识,体会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的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
下面,为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替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在课的引入部分,从替换的意义入手,出示《曹冲称象》图片,再现典型的小故事,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
1、课件出示两道准备题与例1,让学生通过比较题型,体会到什么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的问题。
2、教学例1: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引领学生发现替换的依据。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把大杯换成小杯b、把小杯换成大杯。
学生汇报时,教师同时多媒体演示以上两种替换过程。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替换方法,进行计算。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替换的方法,重点说明算式:720÷(6+3)中“3”的含义以及720÷(6÷3+1)中“6÷3”的含义。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坚信今天所学的替换策略是正确可行的,并检验例题1所求答案是否正确,因此要进行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的。
接着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将“练一练”进行了改编,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改编的目的在于:不让学生的思维中断,继续思考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替换。在两个相差关系的量之间进行替换时,学生在上面例题的思维定势下,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了、总量是怎样变的。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关注替换后总量的变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具体的替换过程,然后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替换。再独立计算,集体评讲,千万别忘记检验。
2、讨论交流: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
带领学生归纳认识出:当两个量成倍数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当两个量成相差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完成“练习十七”第一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评讲时,请学生说说体现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条件。接着用课件帮助演示替换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替换的方法,注意检验。
3、课件出示:“练一练”
将“练一练”作为习题巩固相差关系之用。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评讲。
五、总结反思,优化策略。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总结反思)。
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由于刚接触六年级教材,很多方面都考虑不够成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十五
在设计《倒推》课件时,本着的原则是简约。无论我的教学设计多么新颖,无论我的数学思考多么前卫,无论我的使用的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呈现给学生的课件始终要能达到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的效果。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课件内容。
例1的动画设计力求体现真实。让学生在倒的动画演示中切身感受到两杯水中水的增减变化的真实。“将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两杯水同样多。”才能在学生的数学思考中有效顿悟出“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的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够迅速呈现出来,是因为通过课件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渗透了倒推来源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现实的思想。
从生活中我们顿悟了一些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怎么去解决呢?通过课件,把用画图和填表两种数学方法将倒水的结果展示在屏幕上,而且这里的“200毫升”、“从乙杯倒回甲杯40毫升”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来的结果。再次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又一次顿悟出:原来甲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多40毫升,原来乙杯中的水应该比200毫升少40毫升。这里课件使用的妙处就在于将学生对整个倒推问题的思考过程进行了直观播放,也真正体现了课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支撑作用。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掌控。课件的有效作用就能帮助你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倒推问题可能有许多方法,但我认为,总有一种更具有“数学味”的解法,更抽象一些。课件将例2中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倒推问题还可以这样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解决倒推问题的数学模型,为列式做铺垫。
例1和例2比较的设计主要是渗透倒推的基本思想:由现在到原来。
试一试和练习的课件设计除了是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外,主要作用是:(1)节约教学时间;(2)便于教学反馈、师生交流。另外,通过对练习题的分层设计,帮助学生巩固倒推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十六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问题变成旧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71—72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1—3题。
首先例1提供了两个稍复杂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其面积是否相等。
教材引导学生将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再作比较,从而初步体验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化繁为简的作用。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从而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增强策略意识。最后“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3题分别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加以解决,从而深化策略的认识,提高灵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要求,我以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知识目标:让学生回顾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转化的含义。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转化技巧。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材和教学目标我将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说教学过程:
(3)教学例题,感知“转化”;三、回顾举例,体验“转化”;四、重组练习,运用“转化”;五、故事小结,深化“转化”。
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的开始,我先跟学生讲了一个爱迪生和他的助手测量灯泡体积的故事。助手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计算灯泡的体积,也没有算出来,爱迪生能很快的算出来,让学生猜一猜爱迪生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适时小结:把灯泡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例1的两幅图,让学生猜一猜这两幅图的面积大小,并且提问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的猜测?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各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将其转化成长方形比较)对照课件我继续追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指名回答后,我又再次用课件演示“转化”过程。一边演示,一边和同学共同叙述转化:第一幅图把半圆向下平移5格后转化成了长方形;第二幅图把左右两个半圆旋转180度后转化成了长方形;通过演示、回顾、叙述学生经历了转化的过程,丰富了感性认识,这时我又适时点拨: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形状发生变化,面积不变,都转化成相同的长方形,所以一、二两幅图的面积也相等。在“变与不变”的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转化可以化繁为简,能清晰地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在这个环节中,我未作铺垫直接出示例题,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探索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对图形的具体转化方法获得清晰的认识,感受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完成了例1的教学任务后,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在哪些地方都运用到了转化的策略?我先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回忆的内容给小组成员说说,然后全班交流汇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会联想到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体积公式推导,分数、小数的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计算等等……我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推导过程。边演示边叙述,比如……课件演示一句话概括。为了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又追问:我们在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小结同学们的答案,并板书转化的核心作用“化繁为简、化新为旧”。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大量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的应用价值。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转化方法和技巧,教材安排了多条练习。教学中我根据知识的体系,对练习的内容进行调整、归类、重组,加强整合力求体现练习的梯度和层次。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刷新解决的能力。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重练习:一、“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习;第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习。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我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对照课件一两句话概括)
在完成以上几道练习后,引导学生回顾小结,进一步体验,通过平移和旋转,我们把复杂图形变个形转化成简单图形,原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就象匈牙利著名数学家路莎彼得说过的那样: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在“数与代数”领域,我设计这样几道练习:首先出示一道分数加法计算题1/2+1/4+1/8+1/16。如果用通分的方法,学生感觉很麻烦。顺势提问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策略来化繁为简呢?如果有困难,老师给一些提示:如果把这个大正方形看作“1”(点击)。
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并强调单位“1”相同。
提问:求得是这些涂色部分一共是多少?你能转化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说出从空白部分入手,把这个加法算式转化成一个减法算式也能求出它们的和。
学生豁然开朗,这时我给这题再添上一个加数,加一个1/32,和是多少?要求阴影部分的和可以从空白部分着想,看来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把抽象的数转化成图形,数形结合有助于思考,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谈谈自己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时候的体会和感想。
我以为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与形的转化和结合,深化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其次,我还设计了这道练习,出示练习十四第一题,面对复杂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有效地引导:(课件演示)
叙述:如果有4支球队比赛,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决出2个胜者;第二轮再2个胜者比一场,决出冠军。一共进行了3场比赛。
如果有8支球队比赛呢,第一轮像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淘汰了几支球队?(4支)第二轮再这样比一比,比了几场?又淘汰了几支球队?(2个)最后两个胜者比一比,就决出冠军。数一数,一共进行了几场比赛?(7场)
那16支球队比赛,决出冠军要比几场呢?(电脑演示:16支球队出来)
面对学生的成功喜悦,我又追问:如果从淘汰的角度,反过来思考,还可以选择转化成一道简单的减法算式?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追问中,学生发现还可以直接将问题转化成16—1的算式进行解决。
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对练习进行重组,尊重学生的学情、巧妙地体现知识体系,呈现形式灵活、多样。通过提问、交流,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练习实效,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多媒体的功能也在此环节中得以充分发挥,数字转化为图形或曲线转化为直线,都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头、脑、眼、口、手并用,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1.数学文化渗透(曹冲称象)
课的结尾,我会让学生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指出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石头的重量。这样的设计照应了开头,同时也将学生的眼光从课堂再次拉向了现实生活,有利于学生自觉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我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句名言来结束全课。
“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华罗庚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十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9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课时。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课:
纵向看:《数学课程标准》在确定课程目标时特别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新编的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列举法、倒推法、替换法、转化法。这些策略既相互独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来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级的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以及画图这些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则更注重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策略的价值,领会策略的真谛,不断提高对策略的本质认识。
横向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我认为通过教学这部分内容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应用这种策略的意识,以达到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底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过来推想”这一策略的价值及其适用性,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事物和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变化后的结果开始,
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和怎样运用“倒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一)方法铺垫:
首先请一名学生依次说说她上学时主要经过哪几个地点,再请另一名学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会经过哪几个地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练习十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们尝试练习,因为这是学生们曾经练习过的形式,因此,虽然没有学习本课,但对于学生而言没有难度。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带着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为后面知识的新授打下坚实的伏笔。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讨论中,我着重从变与不变着手,“当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这样一来,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根据“现在两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来两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还给甲杯;接下来,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反思“倒回去”的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丰富了对“倒推”的感性认识。
在例2的讨论中,首先让学生感到,这道题虽然与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到原来的数量;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将题目中的条件及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启发学生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当然,为了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道题还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师要及时点评,同时可以将另一方法作为倒推结果的检验。
对于两个例题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倒推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录。
(三)巩固运用:
这个环节的题目主要来源于课本,对于课本中的练一练,我把主要力气花在指导学生体会数量变化的过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张”。现场让学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张”。这样,这道题的难度大大被降低了,学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后再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出原来。
为了让学生彻底理解本道题,我紧随其后,将题目更改为“一半少一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而且对倒推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练习十六”的1、2两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策略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拓展:
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得只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设计了以下的思维拓展。
二是生活中人们对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马光救人是将“人如何离开水”变成“水如何能离开人”;破冰船是将如何让“从上往下施力”变成“从下往上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倒推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的:
1、形成一种观念——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策略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难度;同时在什么样的题目中运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学生的困惑。因此,借助于已学策略——列表、摘录,甚至画图,都成为帮助我们倒推的工具,在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进一步体现解决这类题目倒推策略的优越性。
2、突出一条主线——倒推。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将倒推作为解题的需要。从例题到练习,都是在突出这根主线,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对于这类题目,倒推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在由浅入深的练习中,以及在同一题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多次感受到这一策略的优势,借助于简单明了的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十八
有机地整合了起来,使学生看到了一个整体的数学知识链。新旧知识的梳理,不仅教会了学生数学学习要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还让他们更加领会了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转化——能帮助我们把新问题都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旧问题,更方便我们解决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总之,本节课陈老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想一想、自己说一说,在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十九
虽然这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所安排的内容,但是孩子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早有接触,对于转化这一策略在孩子的认知上不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本课与其说是教策略,不如说是对过去学习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上升到策略的高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与二度开,发促使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经验、提升认识,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
一、教学例题,感知“转化”
仔细研读教材,我们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是关于关于解决问题方法的线索,通过“创生方法——使用方法——用好方法——用活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二是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线索,通过“初步感知——再次感悟——反复体验”,逐渐形成策略。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方法是明线,策略是暗线,两条线平行同步推进且相互交融。因此,在教学新知时我分成了这样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分数中的转化。我把练习十六第2题的前面两个小题前置,因为这样的题型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能很快找到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今天课上再次出现,我的意图是让孩子们认识到策略是在总结方法时提炼出来的,解题策略与解题方法同时存在。
第二版块:面积中的转化。在这个版块的教学中,我是依据例题1的思路按部就班进行活动,学生先是自主探究,找到比较方法与结果,然后再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在小组中分享交流,使得学生间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提升孩子们对于转化这一策略的认识,最后在我的组织下进行交流、梳理、总结。这一过程中,他们领悟的是转化策略的精髓,获得的是勇于创新的品质。
第三版块:周长中的转化。在这个板块中,我既安排了转化后周长不变的习题,又安排了转化后周长不相等的练习,这部分内容是我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意在让学生体会到在运用策略时也要仔细观察,用心思考,需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二、回顾举例,体验“转化”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这里我播放微课,调动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全面感知转化这一策略的奇妙之处。这一环节的设计,有效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大量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感受到了转化的应用价值。
三、重组练习,运用“转化”
在练习时,我除了应用教材中的常规题型外,我还设计了这样一条题:2/9×4结果会是多少呢?这条题放在这儿,大多数老师肯定会有疑问:这题放在这里教学有意思吗?后面不是会重点教学吗?其实我是这样想的,一旦我们的孩子走出校园,若干年后他会遗忘大部分的知识与习题,但是你所交给他的学习方法是不会遗忘的,而转化就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之一,纵观数学教学,我们总是不停的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帮助孩子理解,便于孩子掌握。我想,这题安排在这儿会给孩子们的认知一个比较大的冲击,会把转化这一策略深深烙在心里。其实这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次小尝试。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二十
本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不断反思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教学难点是:根据不同实际问题的特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游戏方式引入,以帮助王大叔“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一一列举”,并能熟练运用“一一列举”这种策略去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采取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说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为了有效组织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等学习活动,课前我准备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为学生准备了22根等长的小棍、表格。
本课知识我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教学:
(一)游戏机导入,体验列举;
(二)弄清题意,引发需要;
(三)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五)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一)游戏机导入,体验列举。
游戏的方式更容易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4人握手,每两个同学只握一次手,一共握几次手导入。并找4位同学演一演,更形象的展示握手过程,顺势板书所有握手情况,并揭题。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用列举的策略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进入到下一环节。
(二)弄清题意,引发需要。
出示例题图,提问:中你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题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主要明确以下几点:
(1)围成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
(2)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
(3)围法是多种多样的。
基于以上讨论追问:
既然围成长方形的方法有很多种,那么究竟怎样围面积最大?明确: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就要把所有的围法都找出来。从而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可以用22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也可以列举的方法解决。放手先让学生围一围,交流并展示围法。再组织学生用列举的方法解决。
(三)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提出问题:
列举长和宽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学生讨论知道:长+宽=11。紧接着,带领学生填出一组数据,其他则放手学生自己做。凸显由扶到放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填写,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然后全班交流:
如何填写的?对比两位学生的填写方法(有序列举,无序列举)哪张更好?为什么?使学生注意要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提问:
列举法和小棒摆一摆的方法哪种更好?使学生自觉优化解决问题方法,并感知列举策略的应用。最后提醒学生列举完后还有重要的一部要完成,即对列举的结果进行比较,做出选择。感知列举的意义。例题完成,思考还在继续,继续对学生提问:表格里还隐藏着一个小规律,你发现了吗?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而发现周长一定,长和宽越接近,围成的长方形面积越大。
(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一方面通过回想解题过程,使学生能自觉的意识到列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以前知识的回顾,体会列举策略的价值,在回顾中加深对列举策略应用过程的认识,丰富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1、练一练第1题,通过讨论明确:列表是列举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在练习时也可以用其他的形式来列举。学生在做“练一练”时课提问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展示各种列举形式,体会列举形式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列举思考的过程,巩固了所学知识。
2、练一练第2题,明确题意后,通过先填表再回答,着重让他们进一步积累运用策略的经验。
通过让学生说本节课的所学,所想,及问题,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说课稿篇二十一
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学时,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深切地体验了画图策略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的价值。
一.准备题,初步体会画图策略。
课的开始,施老师先出示了两幅图的对比,让学生观察,什么发生变化了?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体会,长增加,宽没变,面积增加。能通过看图来发现面积的变化情况。通过直接感受面积变化发现图形的巨大优势,从而初步体会通过画图看面积变化比较清晰,体会侧略。
二.仔细审题,突出画图优势。
在例1进行教学时,施老师先放手让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发现有面积变化,看文字有点不太清楚,想到画图。学生先尝试画图,交流画图的过程,明确画图就是读题的过程,要把题目中的条件全部表示出来,看图读题,突出画图优势,图形的.面积变化看的更加清楚,体会画图的重要作用,意识到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例题的教学来体现画图的优点,能直观地表达题意,清楚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后进行画图的专项训练。通过画图,让学生感悟到其作为策略的价值,学会有序推理和抽象思维,从而寻找到计算面积的方法。
三.多样练习,运用中加深理解。
通过例1的教学,学生明确了问题的关键环节,自然有了练习掌握画图方法的需求,因此教师通过例2和想想做做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画图和读图训练,在练习中掌握画图的方法,在运用中体会画图侧略的优越性,在运用中得到提高。施老师对图形的画法和看图的方法等都作出了详尽的指导。
四.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施老师注重让学生说线段图是怎样画的,每一部分各表示什么。汇报方法时,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是怎样想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吗,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吗,充分鼓励学生来说思路,说方法,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动手画图,使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教学中体现策略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该策略的需要,培养策略意识;通过方法与技能训练,应用策略真正去解决问题。如果不是那么着急,让学生多说一说,尤其是看图多说一说,看图读图,看图分析条件问题,看图分析数量关系,看图解答题目,体会画图策略的优越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28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