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力资源论文(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07:33:17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5 07:33:17     小编:字海

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我们需要关注并采取行动。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充分准备,先明确总结的目的和重点。以下是一些有关艺术创作的经验,希望对创作者们能有所启发。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一

企业流动资产最典型的特点是流动性资产循环的周转期等于一个正常生产经营周期,或者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流动资产并且能完成一次变现。流动资产的循环周转过程,其中涵盖了两个阶段,一个是由货币转变成为非货币的流动资产,而另外一个则是通过非货币的流动资产转变成为货币。在这一过程中是流动资产消耗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流动资产因为经营活动被耗费,流动资产因为经营活动被再次准备和补偿,从根本上实现了企业流动资产再生产的过程。企业人力资产和一般传统角度上的流动资产具有完全相同的耗费补偿的过程。企业人力资产的取得,是以人力资源原始归属权持有人员和企业之间关于转让人力资源使用权的转让企业成为标志。并且,在企业取得人力资源使用权之后形成了人力资源资产后,人力资源开始在企业中循环周转。和一般流动资产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源存在着耗费以及补偿两个过程,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基于企业经营活动目标对人力资产进行使用,这对于人力资产的耗费有很大的影响。并且,人力资产的补偿是通过企业支付工资给人力资源原始归属权持有人员来完成的。人力资源是通过所有人员针对工资消费完成人力资产的补偿,从根本上形成具有周期性的`人力资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产完整再生产的一个过程。

企业在人力资源问题上,应该从取得人力资源代价以及人力资产使用过程中的代价说明。从理论角度来讲,企业为了能取得人力资产而支持的代价具体如何支付,取决于人力资产的经济性质,但是经济性质则取决于企业以何种形式取得这些资产。首先,通过接受权益投资的形式获取人力资源。在这一形式中,并不需要企业支付一般意义的买价。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企业支付一般的意义的买价,从理论角度来讲企业彩通这种方式应该在运用人力资源资产获得相关的收益之后,应该将收益分配给以权益投资方式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主体。其次,企业应该通过承担债务的形式获得人力资源。并且,在通过以负债的形式取得人力资产之后,企业应该承担归还人力资产的义务。最后,企业通过购买的形式取得人力资源,在这一方式的特征是人力资源的完成权益被完全性的撞期,并且如果企业接受权益投资或者是承担债务的形式取得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取得人力资产的使用权。除了以上所付出的人力资源的取得的代价,还需要支付人力资产使用过程的使用性指出。企业支付的人力资产使用性指出应该通过企业资源所有者的工作。工资在形式上能表现为人力资源所有人的收入,企业支付以资产减少为特征的人力资源使用代价,通过这个所造成的假象就是工资是企业购买人力资源的买价,或者可以称其为人力资源所有人员的收入。简而言之,就是人力资源所有者只能从企业当中获得工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工资并不是人力资源所有人员出售人力资源的所得卖家,只被称之为企业的生产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企业并没有真正的支付人力资源的卖家,被称之为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

和其他投资人员相比较而言,人力资源投资人处于一个公平的地位。其他资源投资人的投资在企业中同样存在再生产的过程,同样所取得的过程和被消耗和倍补偿的过程。简单来说,其他资源投资人既具有企业因为取得其他投入资源而产生的取得代价收入,也有因为使用而产生的费用。但是,人力资源投资人也只能享受人力资源工作。从以上内容的叙述来看,工作并没有被纳入到人力资源的出售投入当中,是企业的折中的一笔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员并没有获得人力资源的出售收入。从以上内容的叙述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获得人力投资,即接受投资形式、承担债务形式和购买形式两种。在一定程度上对接受投资形式具有很大的影响。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二

摘要:众所周知,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烦琐棘手,要做好农村基层工作,基层干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基层人力资源储备的现实来看,女职工所占比例要比男职工相对多些,要实现基层事业单位服务型功能转型升级,优化基层人才队伍,提高基层人员工作效率,基层事业单位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更成为当前机制改革的焦点。那么,如何发挥“半边天”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给她们一个适合展示自我、发挥自我的平台,成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女职工的特点说起,分析了在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容易忽略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对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希望在基层工作中,能提高女职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基层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配置,对提高全员工作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层事业单位;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无论是在社会招聘还是在实际工作中要面对的各种阻力都要多于男性,再加上女性自身固有的特点,所以纵观女职工的总体表现,不如男职工出色,尤其在基层事业单位表现的更为突出。面对这样的现实,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们应该与人事部门联合起来,结合目前事业单位的岗位,提高女职工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女职工的特点。

首先,“爱唠叨”是女人最大的特点,这也是“三个女人一台戏”的最突出表现,所以女职工情绪容易波动,稍有不顺心的事都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次,女职工除工作之外的负面压力大,如带孩子、照顾双方父母、操持家务等也会影响其自身的工作质量。再次,女职工大多数都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比较强,遇事容易产生沮丧情绪,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很难保持冷静与清醒的思维,从而影响其工作职能的发挥。最后,女职工的总体劳动强度大,在我国,一般家庭里的生活琐事几乎都由女性承担,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习俗;在单位的工作中,尤其基层事业单位是服务于百姓的窗口,琐事、烦事都要多于其他部门,这样给女职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二、基层事业单位在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从女职工的特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其综合幸福指数低于男职工,各方面综合压力对工作的影响高于男职工,但是目前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部门没有关注女职工的上述特点,在工作中忽略对女职工的优化管理,从而制约了女职工工作能力的发挥,具体如下:

1.从招聘到使用再到提拔,更倾向于男职工鉴于女性的自身特点,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招聘人数、招聘年龄、招聘专业等方面对女性要求都高于男性,这样导致女职工的人数在逐渐减少、年龄在逐渐增高,导致女职工的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在使用上,一般将大多数女职工分配到无关紧要的岗位,而不是遵循着岗位与工作能力最佳组合,从而影响女职工的工作热情。在提拔上,同样的表现与业绩,同样的工作能力,男职工优先于女职工,从而刺伤了女职工的自尊心。最终导致多数女职工工作无激情与责任,在不求上进中混日子。

2.对女职工的权益体现不足随着事业单位进一步推进深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也和企业一样,实行岗位定员定编,这种人员管理模式本身没有错误,但是许多事业单位在机制运用中缺乏公平性,影响了女职工的合法权利,给女职工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如许多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少,工作量大,甚至一人身兼多职,没有替补人员与储备人员。许多女职工都担心一旦休产假或者育儿假过长,自己目前的工作岗位将会受到影响,所以许多女职工在惴惴不安中休完法定假期后马上回到工作岗位。再有许多事业单位,月底、年底许多工作岗位加班加点,管理者考虑的是自己的业绩与单位的工作效率,而没有考虑女职工的自身特点与其合法权益,导致女职工在精神上与身体上受到极大的影响。

女职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女职工自身的原因,也有管理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的责任,那么,如何通过共同努力,使女职工发挥其特长,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顺利转型升级,促进事业单位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共同发展?总的来讲,要提高对女职工的认识,关注、关爱她们的工作及学习。人们常说,在现实生活中,女人是“一本书”,她需要男人去读懂。在实际工作中,女职工是“半边天”,需要领导与人事部门去正确引导她们、尊重她们、关心她们、关爱她们。

1.加强对女职工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要鼓励女职工树立自强不息的斗志,在时间上,给她们宽裕时间去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业务自学考试,来提高其理论知识;在技能上,加强各种业务比赛,充分发挥女性特有的细心、耐心来增加窗口的服务质量;在物质上,将上述能力与其工资奖金钩挂,并作为年底业绩参评的重要一项,这样可以最终提高女职工的工作热情与责任。

2.加强妇联管理工作,保护其合法权益,强化女职工的文化生活妇联管理者们要真正地成为女职工的“娘家人”、知心人,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关注她们、关爱她们。如积极主动地靠近每位女职工,在工作上鼓励她们积极上进、永不服输。在生活上给予她们特殊的照顾,尽量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在文化生活上,走进女性的内心世界,举办晚会、健身美体比赛,培养她们插花、茶道的情调,使她们提高生活质量。另外,还要与主管领导及时反映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好女职工与领导沟通的桥梁工作。这样不仅会让女职工增强了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心,同时通过交流与沟通也增加了女职工之间的友谊与凝聚力,减少了女职工之间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相互闹矛盾的机会。

3.掌握好女职工的总体结构平衡我们知道女职工家庭琐事比较繁多,如生儿育女、照顾老人、支持丈夫工作等,因此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另外女人更年期也困扰着女职工的身心与工作。所以在女职工的人员结构比例上及队伍建设上要注意建立人才“蓄水池”,不要形成梯队断层,以缓解女职工因各种假期带来的工作不便以及人员的紧缺。这样对女职工来说,不仅维护了其合法权益,也体现了人权在和谐社会的表现;对事业单位来讲,提高了工作质量与服务效益。

四、总结。

在事业单位的`改革大潮中,相关体制和相关部门应该有义务有责任去关注、关爱女职工,使之产生正能量,以此激发女职工的工作潜力,让她们为事业单位的良性运转作出她们的贡献。总之,在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中,优化女职工人力资源管理不可小觑,它在对事业单位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责任方面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三

摘要:随着现代的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已成社会经济的核心要素,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人力资源会计向企业提供货币性信息和企业员工的管理,在当代社会也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成熟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企业推广中受到阻碍的几个重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解决的对策,结合实际指出了人力资源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推动人力资源会计在理论上得到进一步完善,促使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能够得到广泛应用。

1引言。

人力资源会计是为了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方面相关信息的要求。为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确定人力资源的权益提供相关的信息。为企业外界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所谓人力资源会计,就是将一定社会组织范围内人力资源价值体系和成本的计算和报告相关问题作为整合研究的会计,作用就是为了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成本、配置情况、最后的评价等货币性信息,并能够参与到企业人才方面的管理工作,从经济的角度管理劳动者,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让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够正规、高效、科学。但是,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还没有明确的模式,还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成熟的实践模式,人们尤其是领导者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一般会计的认知上,阻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在企业中发展和实践应用。本文着重分析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趋势,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建议,希望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可实施的意义。

2.1关于人力资源会计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保障。

虽然人力资源会计能够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资源配置的分配情况,最后结果的评价等货币性信息,也可以参与到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是从法律上来说,并不能保障这种非实物的权益。

我国正处于从国外介绍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的阶段,根据现在国内的企业来看,已经有较为完善会计的体系,没有相对完善的理论和成熟的规章制度,很难把人力资源会计融入现有会计要素中。强行加入只会引起企业与政府的自身运作。由于人力资源的价值在计量方面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人为评估,可靠性,真实性并不高。

2.3企业认可率低,实践性不高。

因为本身企业有自己的经营模式,领导者更注重的是利益,认为只要有过硬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稳定的市场,就能够创造利润,对人力资源会计仍停留在一般会计的认知上,不够重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力资源会计又怎么会得到更发展空间,科学的决策。

想要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就不能故步自封,那么就要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但是又不能照搬,需要一套符合国内国情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来解决当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困境。

3.1确立和完善法律法规来保障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

想要在我国大力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就要建立规范的法律文献,更好地去规范各主体之间的权益和责任。对人力资本产权及人力资源所有的权益分配等相关事宜应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确保企业与劳动者直接都能获得到利息的双赢,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要在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上,真正科学地权衡出人力资源会计对企业能够带来的竞争优势和未来所能够创造出的经济利益角度,计量和确认人力资源,建立完善的、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的人力资源的会计计量模式,确立人力资源会计的报告与核算模式,但是人力资源会计对人力资源资本的计量、核算随意性较大,专家对使用哪种计量体系一直争议不下,所以短时间内无法做到应用和解决问题。人力资源又不同于其他的物质资源,其中的人事、内容和使用的方法都比较复杂,想要靠财务报表显示人力资源会计相关信息无法让信息的使用者相信、满足和使用。同时还要附加人力资产以投资和未来需要投资的成本报告,能够得到整体收益的情况是否理想,分析出投资目标能否到达预期效果等;人力资源变动情况及结构报告反映出人力资源的变动情况和结构,这就决定人力资源投资的方向,使资源结构趋于合理化;关于人力资源的报告能够反映出人员以及资源的使用情况,让决策者方便快捷地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人力资源的使用率。而且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有效规范人力资源会计的处理程序,建立起真正科学、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理念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理论体系也会得到完善。但是目前人力资源会计还处在从国外研究中探索创新的阶段,一方面迫切需要有实际的经验基础,让人力资源会计在原有会计理论与方法上不断地提炼,磨合成新的理论体系,再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一部分人员素质较高、对新知识接收能力强、勇于创新的单位作为试点,比如人力资源高度集中、素质较高的大型企业和高等院校等,遵循着实践出真知的理念,通过以点覆面的方式,为全国范围内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做出准备,渐进式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应用,反过来以实践结果和过程来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黄诚.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18).

[2]胡正枚,蒋俊,谢鹏.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xx(3).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四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创新人力资源服务的理念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当今时代,企业想要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体系。现代管理企业大师彼得·德鲁克曾今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那便是人。”企业发展的命脉是人力资源。如何最大限度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不容忽视和必须正视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激发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人才作为一种资源需要在科学的管理手段中进行开发和应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机遇也大大增加,同时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在各种不稳定因素和未知风险的影响下,企业只有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纵观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营销理念和战略,无不集中了各种人才的智慧。人才的创新精神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的职业素养是保证企业不断提升实力的根本保障。总而言之,人的作用是企业的资源和财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当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企业管理者没有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思想仍然受传统人事管理的束缚,工作中,一味地重视制定条文,以政策条文代替人力资源管理,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因而把人员当作被动的“物”来管理,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是能动的、具有开发潜质的管理资源,没有把它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配置、开发和利用。

2.用人机制不健全。

用人机制不健全导致了人才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管理体制不顺,二是用人观念落后。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工作上,而对于人才的开发与整合工作较少涉及,这直接导致了大量优秀人才长期被埋没。观念落后也是用人机制不健全的重要体现,人才工作是企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虽然历来都十分重视人才的管理,但是。随着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不断的变化,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滞后。观念滞后导致行动乏力,当一些大型跨国企业开始争夺我国人才的时候,我国企业方才清醒的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的意义和价值。

3.人员结构不合理。

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素质比较低,尤其是对于工作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人员极度缺乏,普通员工过多。同时对于员工的分配不均匀,有些靠关系的即使没有能力也可以兼任一些高层,对于有才之士却不能得到施展,员工工作效率不高。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的过程。笔者认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改变旧的人才管理观念,摒除计划性的人才管理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企业领导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战略层次,允许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企业的决策。将人力资源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次不仅能够给人力资源管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能够让人力资源部门更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展开工作。根据企业的战略方向对人力资源进行一个长期的预测和规划,让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服务。

2.强化企业的业绩管理。

对员工进行业绩管理,是对员工工作潜力的一种很好的激发形式。企业进行业绩管理的同时,也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让每个员工都参加到管理的过程中来,并且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在进行业绩管理的时候,其相关制度一定要完善,只有制订了完善的管理条例和考核制度,员工才能得到最科学化和最公平的评价,最后的管理结果也会使员工信服。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进的方法鼓励员工努力工作,促进企业管理的良性循环。

4.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完善企业激励机制。

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孔子有云,不患化而患不均,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才能更好的激发员工的潜能,恰如其分的反馈才能更好促进员工能力的提升,公平的评价也有助于企业内部的和谐与团结,基于此,企业要优化管理就必须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系统。一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就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全方位考评很重要。能力考评月贡献考评想结合,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想结婚,领导评价与员工自评与同事评估想结合,其目的就是要增加考评的客观性,减少主管影响,提高结果的科学性。如此,才能使评估的标准与内容得到统一;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切实提高各级企业领导对人员考评的重视程度。将考评结果与使用挂钩,对被考评人员实施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等。这样与被考评人员自身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广大企业人员重视考评并发挥考评应有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必须真正建立起企业人员考评的有效制约监督机制,制定《企业人员考核监督条例》及其他配套制度,对考核机构、考核人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根本上、制度上保障企业人员考评的客观性、科学性、可靠性。

5.积极塑造优良的企业文化。

作为一个企业,想要成为优秀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经营业绩,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不单单指的是一种文化,它还代表了一个企业的信仰,可以有效地将企业全体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团结起来,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力量,让企业工作人员感受到企业带给他们的使命感和归属感,这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够为企业工作人员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作人员才能够对企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同时也会让员工深切地体会到工作上取得成就时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了解工作对人们意味的不仅仅是劳作,还是一种快乐。

同时,通过努力得到企业的认可不但能够让员工在经济上得到满足,还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民主和尊重,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士气,有利于培养敬业奉献的员工。就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我国的企业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关注以下方面:企业要重点关注工作人员学习风气的培养,一个具备学习特点的企业是培养和构建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形象与信誉度才能够稳步上升,企业的精神层次才能达到一定高度,使之与经济相结合。通过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企业才能够从经济市场中脱颖而出,人才的地位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但是在构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资金投入等考虑其中,通过劳动福利保障来吸引人才,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开展。

总之,当前企业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业更加具有开放性。企业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人才招聘、员工培训、激励制度、文化建设等多方面都要有所创新,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让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五

人力资源部门不仅应成为一个利润中心,而且必将成为一个投资中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核心部门。一起来看看人力资源论文范本吧!

摘要: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参考文献:

[1]谢瑶,戴宏斌.试析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2(17)。

[2]张岩.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4(06)。

[3]邹火英.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1)。

[4]张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品牌,2016(04)。

[5]齐琦.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开发[j].商场现代化,2014(06)。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六

摘要: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社团管理中还存在组织松散、缺乏经费保障、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探讨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途径,即创新组织决策方法、提升社团品牌效应、完善社团骨干培训制度等,希望以此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社团;建设。

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弘扬学校文化、丰富校园生活,而且能够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凝聚青年学生。加强社团建设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而社团的发展和运行又依赖于社团成员的能力和素养。从某种程度上看,大学生社团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人力资源。所以,若要切实提升大学生整体素养,就必须重视社团建设,并在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探究社团建设的新途径。

一、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社团通常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团的成员是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的,围绕社团发展组织一系列活动,开展这些活动离不开经费支持,但目前大部分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成员交的会费。由于会费数量有限,因此,许多学生社团无法开展大型活动,这对于社团的进一步发展显然极为不利。由此可见,目前许多高校的社团管理都依靠原有经验,很少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导致社团管理方法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社会人力资源管理严重脱节。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且极易造成高校人力资源浪费。所以,在当前的时代发展形势下,在高校社团建设中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学生社团乃至校园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社团结构松散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社团结构松散,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未能形成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导致社团对会员的约束力较低。成员加入社团秉持自愿原则,有的学生加入社团后随意脱团,或参加社团活动不积极,导致社团人员流动性较大,这显然不利于社团的长远稳定发展。有的社团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未能有效贯彻落实,对社团发展未能形成积极作用。

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大部分社团未能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社团成员参与积极性较低、工作效率不高、合作协调性较差。一些高校社团的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在成员考核或社团干部换届选举时,多根据主管教师或上一级社团负责人对社团成员的主观评价,这就导致考核评价过于肤浅,且流于表面,严重影响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直接导致社团成员工作热情下降,甚至出现脱团、退团的现象。

3.社团缺乏经费保障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经费多源于成员上交会费、学校经费支持和社会赞助。许多高校由于教育教学经费有限,对学生社团所拨经费较少,根本无法保证社团的正常运行。社团成员所交会费也为一次性资源,不能成为持续性经费来源。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社团获取社会赞助的力度较小,这就导致学生社团缺乏资金支持和物质基础,在举办社团活动时经常出现经费紧张的问题,有时甚至因为经费不足而停办活动。可见,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障碍。

三、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途径。

1.创新组织决策方法首先,社团管理成员应当向指导教师或其他社团管理者学习,加强与其他社团的沟通交流,针对社团发展方向、活动组织方式与教师协商,进而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应当积极听取社团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在研究具体活动方案时,社团管理人员应当引导会员向前期调研方面探讨,制订详细、全面的方案计划。当然,社团管理者也可以鼓励社团干部或优秀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制订方案,然后组织会员积极讨论各个方案的可行性,根据会员意见对方案加以调整和完善,以增强活动方案的合理性,确保社团活动有序、顺利地开展。

2.实训制度,进而组建一支高水平、有能力、会管理的社团管理队伍。一方面,高校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社团骨干积极参加党团学习,增强他们的政治觉悟,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应当积极组织社团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和培训班,提高社团负责人的组织管理能力,鼓励他们引导社团不断发展。此外,高校管理教师和相关部门还应当引导社团管理人员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改正自身缺点,不断完善自我。与此同时,应当增强社团骨干的协作意识、沟通意识和服务意识,促使他们自觉为社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提升社团品牌效应目前,大部分高校社团存在同质化现象,导致社团整体上呈现出“多而不精”的局面,因此,高校应当采取措施整合重组活动类似、内容雷同的社团,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若要做强做大学生社团,应当提升社团的品牌效应。在社团成立之初,就鼓励社团负责人树立品牌意识,在社团文化、价值、个性、方向等方面实施品牌战略。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根据时代形势,积极创新社团文化,采用合理的新模式推进社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安英,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

[2]郑吉昌,黄芳.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化趋势下的挑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3]彭志越.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承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周斌,费坚,林刚.高校学生社团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江苏高教,.

[5]谢晓乐.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几点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张芬,汪舟.大学生社团管理中人力资源及心理学运用的新思路[j].科技信息,.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七

人力资源部门不仅应成为一个利润中心,而且必将成为一个投资中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的核心部门。一起来看看人力资源论文范本吧!

摘要:管理心理学提出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新观点、新理论,已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本文在论述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方面的应用,旨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更具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企业家都越来越重视管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并将学习或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一、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去解决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问题,并使之在管理领域具体化。它主要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研究哪些因素最能在员工心理上起到激励作用,如何保持和加强员工的积极行为等。这些就是管理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两个,一方面是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另一方面是对员工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掌握工作中员工的心理活动及其需求,才会在管理上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从而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管理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吸收并理解才能将其真正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去,对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全体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管理心理学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与应用。

(一)管理心理学对人才选择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为了更好地了解岗位的具体信息,通过利用管理心理学能够对其工作的内容、性质、任职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综合分析考虑,由此对任职者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地判断。为了真正了解员工对自己任职的岗位是否真的合适,岗位的细致化判断和员工的综合素质都需要通过管理心理学进行明确分析,企业在岗位设计的同时适当增加岗位职责,增加工作的挑战性,使员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企业和职工双方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管理心理学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能岗匹配,为了让员工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首先要对员工的个性心理和身心素质等具体方面进行分析考量,以此判断其工作能力是否符合任职的岗位和团队环境。通过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等方面的管理,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学习,才会对员工的身心素质的把握更进一步,逐渐使其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对个人的发展空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活动中,要尽量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与强项,也要尽量回避个体的劣势和弱项,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为他们提供最合适他们的工作岗位,让他们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能力和长处,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企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整体目标。比如说,外向善言的员工,适合从事影响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工作;沉稳、内向的员工,适合做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在企业用人或员工职位晋升时,要特别考虑员工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三)管理心理学对人才保留方面的应用。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与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有着密切联系,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首先要切实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并尽量满足,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所提升,同时员工也会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达到双赢的管理效果。

(四)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的应用。

员工个体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而提高员工积极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给予适当的激励,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观察员工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适当的采取某些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说提高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员工职位能得到晋升和生活中给员工更多的关心与照顾等。另外,给那些有能力的员工安排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也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对于那些在事业发展中遇到瓶颈的员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培训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员工胜任本职工作,还能对员工产生激励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在组织各资源要素中居占首要地位,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我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注重掌握和运用管理心理学原理并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作用的研究和讨论,让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及留人等方面掌握和熟悉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真正将其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上。

参考文献:

[1]谢瑶,戴宏斌.试析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2(17)。

[2]张岩.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4(06)。

[3]邹火英.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1)。

[4]张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j].品牌,2016(04)。

[5]齐琦.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开发[j].商场现代化,2014(06)。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八

从20xx年9月进入到郑州大学参加工商管理学习,已经两年多了,对学院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感谢母校,感谢各位老师,让我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非常充实的生活,学院严谨的学风、老师的循循善诱、同学的互帮互助,都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在而立之年能接触到这么多人生的导师和学习的伙伴,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李保明教授,从一开始确认选题方向,再到论文开题、初稿写作、不断的修改,到最后的定稿,每一个环节都是李老师悉心指导的结果,也正是他多次耐心认真地指导,我的论文才得以完成。李教授严谨的学风、广博的学识使我获益良多,也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给我很大的指导帮助。

其次,非常感谢机械制造公司的同事们,在我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公司培训工作的一手资料,并且帮我进行调研和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统计等,并且对我的论文写作理清思路,并且提出好的建议意见,对我论文的完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完成时,我还要感谢所有帮助和关心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家人和朋友们,因为有你们的帮助与关怀,我的研究生生活才变得如此丰富充实,才能这么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大家一起进步。

再次真诚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大家!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九

一、本题的根据:

本题的理论:

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组织间竞争更加激烈和直接。在世界范围内资源稀缺性已经非常明显,“控制资源、管理资源、运用资源”实际上已经成为组织竞争的最关键领域。对于组织来说,需要拥有的资源千差万别,有物质类的资源,如各种能源、土地、器材、历史遗产等;有非物质类的资源,如资金、技术、社会关系、品牌效用、客户等。但是不管什么组织都有一种必不可缺的资源,那就是“人”。没有“人”,一个组织生命体就像没有了细胞一样无法生存,更不要说发展、壮大了。竞争越激烈,资源越稀缺,研究者和实践者就越感觉到“人”对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关键价值,使得“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的概念广泛流传并且得到重视,“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如何吸引、获取、配置、保持、激励、管理、评价、控制人力资源的学科在世界各国都有了深远的发展。

人力资源是一种组织关键资源,更加需要得到合理的配置,以确保组织的“人”在数量上、质量上、结构上、流动上都符合该组织的需求,促进该组织的发展。

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板块,包含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之中;它实质上是一个管理过程,通过这个管理过程,将组织战略目标分解成定性的和定量的能力要求模块,然后确定能够满足这些短期或长期能力要求的人力资源战略和目标,最后在合适的时间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岗位,通过合理的配置与评估,组织能够吸引、保留、开发使用人才,来应对组织所面临的风险;同时,组织给个人提供现实的,令人满意的职业发展机会,从而满足组织个个人的双重目标。

本题的实际意义:

1、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社会是一个大的组织,单个的企业或者政府组织都是社会大组织的一个构成单位。社会要稳定,就需要各个构成单位的和谐、稳定、平衡发展。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于每个企业组织或者政府组织,指导这些组织在战略指导下充分预测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等各方面的要求,分析组织现有人力资源存量和未来在组织内外可获得、可开发的人力资源状况,并且制定行动方案,有计划地获取和开发这些资源。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就要通过每个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来实现合理配置,将个体输送到合适的组织、合适的岗位,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组织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会产生越来越高的人力资源要求。社会环境中的人力资源必须满足组织的要求才可能进入组织,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需求与社会接轨的桥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将组织对人力资源素质的高要求传达给个体,将促进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为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3、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组织战略、目标、愿景的实现。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帮助组织识别战略目标。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战略目标不可能一成不变。人才的稀缺性使组织认识到,战略是现实的,不是理想化的,那种需要什么人才就可以找到什么人才的时代已经走远了,在当今社会,必须将“需要什么人才与能够获得什么人才”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理性的战略。通过需求预测、供给的合理配置,可以使组织辨别战略、目标、愿景的现实性和科学性。

4、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提升。

不管如何定位人力资源配置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都能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板块的工作提供背景和目标设置。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多少人,什么时候需要人,什么岗位需要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源规划解决,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人员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绩效考核、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板快的工作目标。因此,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组织开展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且提高这些活动的效率。

国内外有关本题的动态:

国内:在国内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具体表现为:

5、资源配置停留在操作初级阶段,离战略化还有一段距离。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正式作为一个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独立的管理思想或者管理内容,应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那个时候开始,人力资源规划就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目光,他们通过实证研究、理论思辨、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外人力资源的研究主要关注发展历史、定义、内容和分析维度、操作细节、合理配置的有效性、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与战略整合等各个方面,相应的研究领域遍及医院、教育系统、政府部门、军队以及企业等各类组织。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权威杂志humanresourcemanagement上经常出现研究人力资源相关的文献,还有叫做humanresourceplanning的期刊,专门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情况。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水平。

国外的企业和政府部门也较早开展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实践活动,并且很多组织还独立开发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模型和数据管理系统,有效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效率和组织绩效。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多数已经步入战略化人力资源规划时期,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战略的整合来促进组织战略的充分实现。

自己的见解:

我认为,目前我国人力资源规划整体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不成熟阶段,具体来看,处于操作化阶段,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所处的阶段,主要特点是开始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纳入管理职能的一个部分,引进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技术、模型,旨在较为准确地预测人员数量、质量、结构的变化,以及时应对,降低风险。而且正式启用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的企业并不多,还有很多企业的员工招聘、晋升等工作毫无科学规划和依据,随意性非常大。当然,也有个别先进的企业较早的引进了人力资源规划体系,经过了几年的实践,已经有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并且正在向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转变,如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移动、天津电力建设公司等。

由于国内整体人力资源规划发展还处于操作性阶段,因此,目前主要的任务是:

3、推动整个社会劳动力市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信息体系、配置体系和流入流出机制,为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用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规范企业行为,使随意的、突发的、主观的招聘、配置等行为失去生存空间。

二、本题的主要内容。

1、对比传统人事管理与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浅议后台式人力资源管理与实践的滞后性和其存在的弊端。

(1)后台式人力资源管理对业务部门提供服务和支持,对经营业务和公司走向缺乏了解,只是事后的修补措施,是种滞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

(2)面对不断出现的“走动式管理”,“开卷式管理”等新管理模式,后台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革命性变革的动力和行动。无法适应internet时代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

2、顺应时代的变化,了解新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与需求,逐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前台式、动态式、轴心式的人力资源战略转变。

(1)战略层次一----企业:企业必须注重和提高员工满意度,倡导活力、互动的、灵感激发式的企业文化。

(2)战略层次二----跨部门:建立岗位调换制,跨部门团队建设,内部客户制等革命性制度。

(3)战略层次三----部门:

a人力资源部:了解业务和市场,确立人力资源部门的业绩评估标准,把公司外部顾客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

b其他部门:对新提拔的经理,人力资源部给予培训,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经理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主动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实现共同管理的目标。

3、针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深入探讨人力资源不合理配置给“企业”,“个人”造成的“几败俱伤”的结局,反衬唯有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给“企业”,“个人”带来双赢的效果。

(1)企业高素质人才资源的闲置,社会范围内的人力资源浪费。

(2)企业人才高消费,对企业、社会、个人都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4、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详细论述实施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解决途径。

(1)“订单式”教学: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时间和金钱的无效支出。

(2)招聘与培训相结合:增强就职者知识结构与职位之间的匹配性,缓解企业薪酬压力。

(3)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合:合理的人力资源组合是与组织发展相协调的动态过程并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5、结合一系列发生在北京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事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在国际上,也在我国引起重视并总结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现实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1)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潜力,提升国际社会的竞争力。

(2)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乎劳动者的发展与提升;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乎国家未来。

三、完成期限,进行方式和采取主要措施。

完成期限:

1、开题报告于20xx年1月1日之前完成;。

2、论文初稿于20xx年3月1日之前完成;。

3、论文二稿于20xx年4月1日之前完成;。

4、论文定稿于20xx年4月15日之前完成;。

5、打印稿于20xx年5月1日之前完成。

进行方式:

1、上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资料;。

2、购买最新的相关著作了解最新理论信息;。

3、上网查找国内外关于本题的相关理论与研究。

主要措施:

1、查阅本题的相关著作,完善本题的理论遗漏部分;。

2、根据课本上的内容了解本题的实际应用部分;。

3、对比最新关于本题的研究著作插入本题相关的理论意义研究部分。

四、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美]哈罗德?孔茨、西里尔?奥唐奈:《管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学忠:《人才战略论文集》,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

何承金主编:《人力资本管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勇鸣:《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转型和充分就业之需》,《人才开发》1997年第9期。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十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面临的瓶颈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其中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之一。随着我国开放市场下的企业经营竞争势头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关键中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一个企业的人才之源在企业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若是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先取得突破,牢牢地把握好这项资源,并且一步一步的进行完善总结,提升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之力。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入手,立足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结合其发展现状,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作出阐述。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吸收劳动力,以及技术革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甚至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成败。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已经逐渐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公认。所以,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对于它的界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似乎有着不同的定义标准。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这应该算是我国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最新划分标准,主要是从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三个重要的指标并结合各个行业自身的特点来界定的。综合国内外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和一些阐述去定义,所谓的中小企业就是与所处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和经营都比较小的企业单位,它的经营组成资金通常可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其雇佣人员和营业额都不大,在运行管理上一般是由业主直接进行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劳动力即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内在与外在要素质与量的管理,它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力资源潜在价值潜能的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桎梏,不再单纯的把人看成一种“技术要素”,而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内在建设性潜力发挥,把人当做一种使企业赢得竞争,获得发展壮大契机,保持自身运转生机和活力的特殊性资源来刻意地进行无限挖掘,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更多的让人的本身潜力的发挥,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双赢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赢得人才制高点的法宝,是一个企业存活当世的强力支柱。

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来说,企业员工较少,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也相对简单,管理沟通层次也简捷,再加上我国发展的特殊环境大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性质特征:

首先是管理的灵活性。中小企业的经营所有权一般都较为简单明晰,所以它的组织结构也并不过于复杂,这也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次较少的特点,运行流程也相对的流畅,而且有更大的管理弹性空间。换句话说就是中小企业由于产权的清晰化,在管理上具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受到的来自政府等外界的干涉活动相对较少。中小企业在员工招聘上也有灵活的弹性,它可以更为灵活的根据企业具体的岗位运行需要情况来选定企业的用人规则以及制定招聘计划,而且在员工的日常管理上显得更为直接。在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上可以很好地进行弹性制定,根据每个员工对企业的绩效贡献度决定不同的薪资标准。它可以选择有自身特色的福利政策,相对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可以赋予员工更为灵活的待遇条件,并且能够更为直接地下放运营的管理决策权力,以此岗位实权来招揽人才。中小企业能够在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上进行更为弹性且人性化的管理。在中小企业里,因其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性约束偏弱,所以员工的潜力和才华可以得到更为直接的发挥和肯定,员工个人可以根据企业要求更好地把握自我实现的价值性发展。总之,中小企业在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有着相对广阔自由的可操作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更为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

其次是人员的流动相对频繁。时至今日,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已渐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不稀奇,而且我国很长时间都存在着人多却奇缺人才的怪象。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的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过于频繁。中小企业员工流动频繁更为典型,相对于大型企业薪资报酬的稳定和业务的成熟化,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着充满危机的不稳定性,从而加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使得员工需要更加拼命的加班加点甚至占用休息时间来完成业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员工超出生理上和心理上可承受范围的压力,导致了员工跳槽的频繁,而这种人员流动的频繁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形势导致的。再者说,如今中小企业竞争激烈,劳动力因为价格上的差额在市场上频繁流动,以期寻求更为优势的劳动报酬。不管怎么说,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直接导致了企业人力成本的负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再次是管理效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大企业类型相比,大企业融资渠道广,可动用的经营资源自然充裕,而再看中小企业,在规模上和政策支持上没有什么优势,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也输于大型企业,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来自更多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而且资金多被投入到生产经营领域之中,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量,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企业过分的把精力和各种资源都投入到生产和业务经营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完善运作,这种战略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用有限,不能给予企业无限的人力资源助力,从而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发展特征。

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它们面临着资金、人才缺乏的双重困境,这也给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推行带来了许多困难。总结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取代了人事管理,人的价值也被赋予了新的战略高度,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尊重人、培养人、满足人的精神层次需要,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性化管理,使得员工的培养适合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层次的提高。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人是能动的,只要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就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这样的说法无疑是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了企业战略的高度。我国的中小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时代观念,甚至来说还有许多中小企业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中不能自拔,因此还保留着许多传统人事管理对人才的偏见,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认识过于狭隘,他们认为规规矩矩听话的员工才是好员工,而那些敢于创新的人却沦为边缘小职员,企业在员工招聘过程中过分地看重个人学历,而将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拒之门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内部人才的闲置和人力资源上的浪费,员工的创造力被企业日复一日的琐事扼杀,而管理者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员工,导致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不但没能提高,反而下降。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上太过注重形式,而轻视实践,从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企业的管理者只看到员工身上的经济价值,却没有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性生产要素。在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重视解决企业运营的物质、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对本企业人力资源问题显得漠不关心,企业管理者们认为人力资源部门不懂技术,也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所以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活动不够重视。在一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太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还有一些企业甚至都没有独立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而是让经理或管理着自己兼任。就算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许多企业,也只是把它当做企业后勤部门来看待,而没有让其参与到企业运营的战略决策管理和企业效益的创造过程中,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结果也只是浪费了企业的既有资源。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人才荒”的困难境地,内部人才流失严重,外部的人才供给又资源匮乏,这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本身的壮大发展。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不到位,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了其本身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缺失。

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框架尚未构建,没有形成配套统一且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以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较为混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员工的管理上有着严格的硬性规定,工作时间长,甚至还存在这一些违反法律规定的加班条款,这样的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从长远来看必定会给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来负面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过度集权的制度弊端,“家长式”的管理作风奉行着“控制——服从”的模式,而忽视了企业员工情感层面的感受,严重压抑了个人发展。

(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过于形式化,实际意义不大,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质效低下。

中国许多国内企业,逐渐重视企业培训,各类培训项目也在社会上风行,但是真正从中尝到甜头的.企业却没多少,企业迷失在培训的陷阱中。我国的企业普遍的存在这样一个担忧:花费财力、物力在员工的培训上,培养了许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可最终却为竞争对手做了嫁衣,结果得不偿失。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除了收不回培训投资,也可能是极其危险的一个隐患问题,所以许多企业宁愿减少对员工培训的投入,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将企业的培训工作外包给他人,最终也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不尽人意。企业对培训对象和需求分析不明确,以至于都不知道该培训谁和员工需要怎样的培训,使得企业在员工的入职培训工作上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许多中小企业干脆将企业入职培训做成“上大课,幻灯片”的原因之一。“普遍培训没效果,差异培训成本高”这也是现在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矛盾难题,出于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就只能随大流搞“大课式培训”了,而这种“形式化、过场式”的培训也最终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质量和效用的低下。其次我国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投入明显不足,这也是导致培训效果低下的原因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费用支出一般占企业总利润的百分之七左右,而在我国该项支出还不到总利润的百分之一。

(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问题突出。

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管理者对人才的传统“偏见”,近几年以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失日趋严重,甚至有的企业还存在着“用工荒”的危机。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日常生产工作普遍较为繁重,还经常组织加夜班,延长上班时间,使得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而加班费又较低,这也极大的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职工对自身工作的不满情绪,所以跳槽离职者众多,企业人才流失惨重。人力资源的流失对一个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有些时候甚至会成为企业最致命的问题。

(五)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且过分依赖以加薪吸引人才。

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十分单一,往往只注重物质上的奖励,而忽视了员工的非物质性激励需要,只一味的以金钱为激励,而忽略了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关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企业员工的需求也从金钱逐渐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他们渴望被企业认可,获得自我的价值实现,而中小企业单一的激励机制明显不能满足新时代企业员工的需要。

(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缺乏实践经验,操作能力不足。

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仅要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合理调配,同时还要协调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对人才的管理也逐渐提上日程,人力资源工作的范围将被扩大,变得比之前更繁杂、更广,甚至涉及到了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方方面面,因此新时代的企业运营对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但是遵循传统管理观念的深刻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没有跳出“凭经验办事”的怪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这种经验论显然是无法适应现代经营发展的。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操作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的缺失。

(七)缺乏对员工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区别于传统人事管理的重要特征。企业需要借助员工发挥最大限度的工作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要为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和潜力挖掘建立一种企业与员工实现共赢发展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好充分的人力资源准备;而员工因为明确的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而对本企业真心认可和满意,故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我国中小企业严重忽视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培养了多年的企业人才日渐流失,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

(八)中小企业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导致了企业工作氛围缺乏活力,员工归属感不强,工作效率低下。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一种内在的属性标志,它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发展前进的精神和灵魂,融合了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管理者的经营风格等一系列的无形因素。企业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有吸引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团队建设,以及在长期的熏陶和教育中,形成对员工的内在约束和管理等强悍的功能。放眼我国的中小企业之中,真正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少之又少,许多企业管理者甚至对企业文化鄙夷不堪,他们觉得企业文化只不过是一种很虚假的口号,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就算没有它,企业也照样能经营的下去,所以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不愿在这上面花费时间,所以许多中小企业连自己的企业文化都没有,这也导致了许多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企业工作氛围死气沉沉,员工对企业缺乏凝聚力和认同感,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九)中小企业过分看重既得利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缺乏长期的规划,并且它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在人力资源规划存在战略上的缺陷。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战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总体发展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大政方针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从而适应和赢得企业在未来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的中小企业,太过看重人力资源所产生的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战略上的长远考虑,使得企业很难适应风云变化的市场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在及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对提升企业的绩效有着战略性的意义,所以探索新的思路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十分必要。面对所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思路:

(一)理论联系实践,强化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人才意识。

我国中小企业想要在观念上跳出传统人事管理的思维模式,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意义作出科学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高度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我国中小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前提,也是企业满足自身未来人才需求的前瞻性工作。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要进一步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重要性和战略性的认识,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人才来创造,所以说到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对人才的狭隘认知,扩展视野,打造企业自身吸纳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优势力量。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制度。

人力资源制度是一个企业管理本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机制性约束,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制度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良好的日常管理,也能进一步的为企业的人才战略提供助力。所以我国中小企业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进行理清和重新的审视,找出当前人力资源制度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必要的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制度,让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得到协调有序的进行。

(三)探索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每个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同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具备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企业人才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通过外部招聘来实现,二是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培养而实现。相比之下,后者在需要的成本和契合度上更占优势,外部招聘来的人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务流程需要一定时间的了解和学习,无法直接投入岗位工作,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岗位运行成本,而企业通过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出的人才,不仅对企业的状况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所以,做好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本企业的发展魅力和市场实力,吸引人才心甘情愿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四)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实现过程,它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之中,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不加强自身的学习,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很快落后,最终被时代淘汰,所以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仅要从工作需要来安排培训,也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学习其他对工作有所帮助的知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经常,复杂性的工作,部门人员如果缺乏知识技能的继续学习,就无法适应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且得到企业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和维护;随着企业的发展,其文化被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并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协调等重要的功能,它可以使企业的员工形成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的期望和心愿,有了同心协力的源动力,企业就能实现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成长。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法宝,它能够对企业的未来长足发展具起到引领作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认识,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核心,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与员工之间不应该仅仅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经营伙伴的关系,让员工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制定之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进取合作得良好氛围,打造具有超强凝聚力和协调能力的工作团队。我国的中小企业只有不断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利用文化来引导和凝聚员工的创造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才能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并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理想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融合在一起,实现企业的巨大飞跃。

人力资源是一项战略性的资源,这就决定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同样需要进行战略上的规划。所谓的战略性规划,就是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定位,最终形成与企业整体相适应的战略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把握,并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上的规划。

我们应该对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充分的估计,对现状和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挑战和未来发展有科学的应对措施和战略安排。我国中小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出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山存在问题的创造性思路,并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十一

做好茶叶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核心在于构建一支高度团结、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力资源队伍。关键在于通过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让企业员工能够积极、高效参与企业发展。重点在于结合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核心员工、骨干员工体系,为企业发展输送稳定人才资源。此外,必须重视的就是防止员工流失,尤其是技术岗位和关键岗位员工。对企业来说,培养员工花费了企业大量的成本和精力。员工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很难具体衡量。随着我国茶叶行业兼并、重组速度加快,人才流失现象进一步加剧,在这一情况下,研究企业内人才流失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现阶段茶叶行业发展困境及策略思路。

1.1专业类人才较为匮乏。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完善,加上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断变化,茶叶行业加快转型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茶叶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匮乏现象,主要是专业人才的缺失。其中集中表现为:首先,茶叶招商运营、设计营销人才紧缺。随着茶叶企业生产项目逐渐增多,懂商业运营、跨行业发展的人才就成为茶叶行业争相挖掘的对象。但由于多数企业为传统茶叶生产转向茶叶企业生产,缺乏茶叶企业生产运营的人才。因此包括茶叶企业生产项目经理、销售设计经理、招商运营经理、购物中心总经理等等在内的职位极度匮乏。而这一类人才的培养渠道较为单一。其来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企业:企业茶叶生产早,且经营较为丰富的企业。国内外知名商业咨询企业等。

其次,随着茶叶项目金融化不断成熟,大量从事pe、基金项目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会投资生产,能有效开展资产管理的人才极为匮乏。而这一类人才相对而言,对薪酬待遇的要求比较高,其自身离职率也比较高,因此这一类人才流动率高,培养、维护难度都较大。而这一类人才的培养渠道较为单一。其来源主要集中在:比如早成立茶叶基金公司的企业。此外,还有信托和保险等金融行业中从事过茶叶项目投资的人才;部分茶叶企业既能全盘运作项目,又具备资产管理经验的项目的人才。

最后,由于市场发展而产生相应的供求变化。部分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转型较快的企业,为优化自身人才结构,积极从整个人才市场中寻找合适人才,其中涉及专业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等。通过这一系人才的引进,从而将其他企业的运作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融入自身发展,从而使企业实现规范化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上,往往从管理较为成熟的公司流转过来的人才,其自身所具备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很难与企业相融合。因此,只是通过单一的人才引进来改变企业经营状况,事实上却十分困难。

1.2人才流动的变化。

正是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今企业在选择人才时,要更慎重,同时也在对人才体系构建拥有更多思路一系。具体而言,集中表现在:

首先,人才在选择企业时对企业品牌尤为关注。事实上,想要推动企业高速运转,其前提就是员工能从内心深处认同和肯定企业,只有认同,才能让企业投入更大精力,才能实现企业文化的有效传承因此,为塑造良好的企业口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打造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先后通过明确岗位职责、岗位调动等一系列内部流动机制,增加员工的多岗位经验,同时也让员工可以在本企业系统内拥有多重选择,避免因岗位、地点等问题造成的人才流失。

其次,行业之间的流动现象逐渐增加。当前茶叶行业发展趋势就是金融化和商业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亟需懂得金融和茶叶生产双板块经验的人才。随着pe、众筹等等多种金融模式创新被广泛应用于茶叶生产之中,具有跨行业经验的人才优势逐渐凸显。此外,各系列茶叶生产模式中,也对相近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最后,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与企业人才结构稳定情况并非正相关,企业人才更看重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业界口碑。比如绿城茶叶,其虽然自身资金流动性较差,但企业内部中高端人才流失率极低,人才结构体系较为稳定。

1.3人员流动对策总体思路分析。

随着国家逐渐完善茶叶行业政策,行业内洗牌速度加快。随着经营经验不断成熟,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想要适应当前社会竞争,打造优质企业品牌,就必须有一支专业能力强、敬业的专业团队。必须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并展状况,,避免因人才短缺影响企业发展。因此管理层和决策者必须充分考虑如何维护好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怎么有效减少人才流。动率,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人才优势,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企业需要完善自身管理体系,规范企业内各项管理机制。对企业来说,规范、完善、体系化的管控制度将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当前很多员工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自身管理规范不认可。因此从企业长远发展看,健全完善企业发展制度、构建明晰的奖惩机制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而企业想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价值和作用,必须尊重员工,给与员工展现个人才能的机会。企业员工通过充分展现个人价值,增强自身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从而有效降低离职率。

2.茶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与决策优化。

2.1优化现有薪酬体系、注重激发员工潜能。

首先,必须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薪酬福利体系,切实提升员工的薪酬待遇。薪酬是稳定企业内部人才结构的重要标准。比如同等规模公司的同等岗位,如果薪酬待遇之间存在较大差别,那么待遇较低的公司一定会出现离职流动。所以企业在制定薪酬体系时,必须参照本区域内茶叶公司的薪酬标准,确保基本持平,从而稳定企业员工状态。

其次,尝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实际上就是让员工将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融合起来。通过实施员工持股,让员工从打工思维转变为自己创造。不仅能有效降低员工离职流动率,同时也让员工愿意将自’身才能充分发挥应用到整个企业中。

最后,要尊重人才、激发员工潜能。员工在企业工作时,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相应报酬,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员工自身的价值,也就是个人价值感和成就感。一直以来,我们在开展企业管理时,过分关注企业运营和成本、财务管控,忽略了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一些员工的离职并非由于薪酬待遇不满意,而是缺乏个人成就感,因此企业必须想办法提升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2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构建学习型组织,将为员工持续进步提供重要平台。对企业员工来说,其自身对成长、进步也更看重。随着茶叶行业洗牌加速,如今整个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可以说,如果缺乏有效学习,那么很容易被淘汰。从万科的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员工对培训和再造有着更高期待,同时企业培训、自身学习也是员工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开展培训工作,确保企业员工能够在不断发雇中得到实质性提升。

2.3重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维系企业组织架构的重要纽带。以往,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因此很多员工感受不到企业内涵,缺乏有效凝聚力。企业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企业发展内涵,同时也能够有效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而在企业文化塑造成熟后,其必将成为吸引先进人才、维护人才结构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设置美好发展愿景,同时开展一系列员工关怀,融入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各项举措,从而构建稳定的人才结构体系。

2.4尊重员工,树立员工为本的人力管理理念。

我们必须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企业发展资源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积极性,就成为人力管理工作的重要要求。所以,在实施人力管理过程中,应该着重做到:首先,提升人力部门的公司地位,选择能力强,经验丰富、有担当的人才担任人力负责人,通过强化人力部门作用为员工关系维护、员工培训等一系列工作开展提供重要铺垫。而人力部门在开展招聘工作时,必须充分负责,选择匹配企业的人才,对新入职员工给与足够重视,增强员工内心的归属感。其次,管理者要给与员工更多沟通机会,允许员工就自身疑惑提出个人观点和看法。确保与员工沟通的畅通性,当员工出现离职情绪时,要第一时间察觉,并给与妥善解决。最后,最重要的是给与员工足够的信任,坚持实施员工为重的员工观念,通过与共患难,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正是员工归属感的存在,能够为维系员工,降低员工流动率提供有效保障。

3.结语。

茶叶行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行业,其发展过程中融入多个行业、多项专业,涵盖了从产品设计、生产加工、营销策划、适营管控、物流管理等多个内容,而且各环节之间的专业特点极强。随着茶叶行业发展利润空间逐渐降低,优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利润率就成为茶叶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由于茶叶行业容纳多个环节,因此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具备茶叶生产的全流程实力,当然也不存在这个必要。所以茶叶行业的发展趋势就是整合资源、高效配置。而在整合资源过程中,人力资源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当然这也对人才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培养复合型、综合型高端人才。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趋势,做好企业人才战略规划。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十二

在知识产业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转型期,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涉及到对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与利用转化,是全新的、且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力的经济发展手段,是科学技术进步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要素。

本文希望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理念,提出组织与调配规划,在保证企业人力与物力处于最佳平衡状态与比例之下,充分发挥企业资源,实现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合理开发与管理,并举例证明。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市场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而人才的竞争则综合表现于素质竞争之上。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创新模式,构建扎实人才培养管理策略及目标,才能让企业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并达到全面提升社会经济与民族素质的目的。

在知识经济产业时代,人类社会经济呈现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真正成为了知识经济转变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该做到锐意创新,并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团队导向为企业文化、以人力资源构筑为开发牵引力、以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1.基于素质教育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知识经济时代离不开教育,它是人力资源的基础,必须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并做到对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

目前我国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依然还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所以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里,我国要真正做到对“创造性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深入改革,从学生时代就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让他们在未来以科技为龙头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大有所为。

2.基于团队培养为导向的人力资源开发。

目前的企业都强调人才的团队培养,以一名精英带动一个团体,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可能性。

在一些科学实践研究中也曾经表明,企业若想在市场上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养拥有企业文化、拥有合作精神的团队,这是一种才能上的合力发挥,也是创业目标上的一致融合。

所以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一定要将团队培养因素考虑进来,并充分分析团队合作的企业内部因果含糊性和企业外部社会复杂性,培养企业拥有一支具备文化氛围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潜力型未来团队。

3.基于人力资源构筑为开发牵引力的人力资源开发。

在现代企业中讲求学习创新,所以人力资源开发的全新模式就是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开发模式,稳定的学习型组织平台能够保障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具有更大的弹性与整体综合效能。

并且学习型组织创新平台还具备两大特征:

第一,学习型组织能够最快速的适应企业外部市场的环境变化,而且其在观念、战略、制度、组织发展和市场经营方面都可以进行具有较大空间的灵活创新。某些企业还能将这种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创新思想融合渗透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深化企业的自我管理职责。

另一方面,学习型组织让企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成为创新者,他们不但具备了学习创新的能力,还拥有了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一大环境下,企业拥有了自己的适应机制,并且通过人才之间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形成了一种创新冲动,促进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基于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

建立科学社会化人才评价为机制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对人才能力与业绩的评价都相对客观,评判指标也更加精确。

它主要是以业绩为核心,以人才的知识能力、品德取向为重要要素所开展的全方位人才测评体系。

并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行业特点、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要求来制定具有层次感的人才测评序列,形成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指标模式。

并基于知识经济体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企业的创新力、凝聚力,最终转化为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本文以中国海尔集团为例,评价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模式。

海尔集团强调“教育为本、人才为本”的人才基本管理原则,他们的全员全过程教育培训主要分4部分进行:

1.岗前培训。

另一方面就是对企业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的培训,为新员工建立企业意识,遵守企业规范,拥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2.岗位培训。

岗位培训重点培养员工的业务能力,海尔集团内部为员工设立了培训基地,每位员工都要在这里进行定期的岗位专业技能及业务培训。

海尔集团培训基地的资源相当丰富,这也是海尔集团能够扬名中外的实力建设基础。

3.转岗培训。

当今社会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海尔更是如此,所以海尔的岗位培训基地还设置了转岗培训方式,它的基本理念就是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并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市场现状,以丰富和新颖的营销理念与营销实践经验来提升海尔内部科研人才的市场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效率。

4.实战技能培训。

在海尔内部,“即时培训”模式最为凸出,它作为一种近年来企业的创新模式,做到了完全以实际工作进度和技术革新进程为基点,随时进行案例更新和人力资源培训。

某些时间甚至做到了以某时段突发事件及现场问题作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并针对案例所反映问题进行实战技能教育,最终达到磨练员工技能,统一员工思想,提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效率的目的。

以海尔集团内部的《海尔人》企业刊物为例,它所公开发表和讨论的都是企业内部人才技能、理念、意识和创新的培养策略及意见建议,而且这种培训策略已经在海尔集团内部形成风气氛围。

在每月的固定时间里,海尔都会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例会,为企业员工提供集体培训学习的机会。

人力资源应该是企业最珍贵的第一资本,特别是在21世纪注重知识经济、人才多元化的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就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兴衰成败。

想别人未能想、做他人未所及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树立“育人优于任何事,缺才危于任何事”的思想,为企业未来能够细水长流而不断努力突破。

参考文献。

[1]陈洪.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以福建省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3.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十三

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如果没有沟通的活动,企业也会趋于死亡。同样,没有血管,血液也无法正常流通。因此,企业沟通的“管道”也很重要。

最近,美国国家训练发展协会董事兼会议主席史考特。派瑞公布了使用管理才能评鉴测试世界各国经理人的综合能力的情况。在过去六年中,中国有7000多名经理人做了这项管理才能评鉴测试。结果显示,中国经理人的12项关键管理能力的平均分数为48%。而加拿大为55%,美国为56%,英国为57%。其中,中国经理人行政能力明显比欧美高,目标与标准设定高达75%。至于沟通能力,中国经理人却远远不如西方。主要表现在:

1、缺乏战略管理,员工对企业的认识不一。

2、沟通带有明显个人色彩,员工被贴上“我方”、“非我方”标签,严重时到了希望别人犯错误的地步。

3、信息不畅,上向下多,下向上不全,横向几乎没有。

4、管理者难以获得全面准确信息。

5、非正式沟通,小道消息常被使用。

其实,造成中国经理人在沟通能力上的不尽人意,有主观原因,更有客观原因。就如排水一样,先要有管道,才能有水流。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如果要使上下左右内外沟通流畅,不妨先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

首先,为沟通准备好一个“平台”。

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是沟通流畅的必要“平台”。流畅的沟通能促进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的建设,而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的建设也是有助于沟通的流畅。美国著名管理大师肯。布兰查德博士在其新著《gungho!》中,根据野雁的群体生活特点,指出一个企业必须具备野雁的天赋。在野雁的团队里,成员与成员之所以很默契,就是因为有一个共同方向,共同的目标,以及良好的团队氛围。同样,在一个组织中,如果像野雁一样,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领导也努力创造互相鼓励的环境和氛围,同事之间不断向对方发出源自内心的喝彩,那么沟通自然是事半功倍。相反,一个组织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和目标,没有团结的氛围,每个处于不同位子的人各自为政,高层的摆起了架子,低层的想明哲保身,沟通自然是事倍功半。微软公司在研发windows20__这件产品时,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如果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根本不可能完成。但如果没有一种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上下之间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沟通和默契。

其次,寻找合适的沟通“载体”和“网络”。

要使沟通有效地进行,除了选择合适的“管道”外,也要选择合适的“网络”。沟通的形式有口头、书面等,沟通的网络有链型、轮型、y型、环型、全通道式等好几种,但要根据组织目标及其实现策略来进行选择。在采用沟通的形式时要重视平行渠道,如口头沟通辅以备忘录,语言沟通辅以表情、手势,会议结果有个纪要等,这些都易于加深、加快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与接受。在网络的选择上,如果想使组织得到有效的控制,就应采取轮型和y型信息沟通网络。如果想鼓励组织成员士气,融洽相互关系,则要求采用环型和全通道式信息沟通网络。

再次,“排污”工作要做好。

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排除一些障碍。研究发现,影响沟通流畅的主要原因有:文化障碍、组织结构障碍、心理障碍。文化障碍中包括语言障碍、语意障碍及文化水平差异。组织结构障碍包括地位障碍、空间障碍及机构障碍,其中的机构障碍往往是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规模臃肿,层次太多,从高层到低层或从低层到高层要经过太多的程序,容易造成信息走样和失去时效。心理障碍则包括认知障碍、情感障碍和态度障碍等。由于习以为常,或其它原因,它们常常不被发觉,不愿克服,也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沟通的流畅。正式沟通渠道的不通畅,正是造成小道消息得以盛行的原因。小道消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组织沟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式沟通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但它也有很多不利的反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及时“排污”,祛除种种障碍,加强和疏通正式沟通的渠道,是防止那些不利于或有碍于组织目标实现的小道消息传播的有效措施。

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正在走向高度全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必须与群体紧密联系,沟通能力将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最重要武器之一。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你努力提高自身沟通技能的同时,别忘了在你的企业中把沟通的“管道”工作做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十四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生产过程当中,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对于企业在市场当中竞争力的一个基本体现。本文基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国有企业当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创新方案,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创新。

从国有企业的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的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是提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自从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积累的一定的经验。但是我们能够看到,在当前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这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甚至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相较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较为成熟的企业,大部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都与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且机制仍然有待于完善。具体的问题如下:首先,很多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仍然处于人事管理的层面,虽然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把人事部改为了人力资源管理部,但是仍然在采用人事部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仅仅关注人员的使用成本,而忽略对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开发,同时对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形成重视。其次,很多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员流失情况。实际上在国有企业当中,好的人才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由于企业中存在过多的裙带关系且对于人才使用的机制较为死板,使得国有企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下降,对于现有人才的应用也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另外,国有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机制也相对死板,引入人才的渠道相对较窄,且人力资源的成本也相对较高。第三,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没有对于人才的开发和投资形成重视,对于员工的培训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没有设立一套非常严谨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实际上对于企业员工来说,接受培训的过程和一个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是同样重要的.,虽然一些国有企业对于员工进行了培训,但是培训内容科技含量有限且与员工本身的实际工作结合度不高,往往是形式主义。第四,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当中,都会存在着工作多干还是少干都一样的情况,对于企业员工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没有有效的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缺少针对员工个体的激励机制。另外,很多国有企业所进行的考核也存在着走形式的问题,无法起到其应有的引导作用,所以企业员工对其重视程度也不高。

2.1管理理念的创新。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就要首先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作为基础,来设定出更加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更加凸显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当中的存在价值。国有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基础,真正的做到为企业员工着想,为员工提供未来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2.2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创新。

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能够更好的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具体来看:首先,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为企业建立一个对于人才进行合理使用的良好环境,通过竞聘的方式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从而更好的体现出员工个体的价值。其次,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于企业现有的薪酬制度进行完善,要把员工的薪酬和其自身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整套以考核为基础的薪酬制度。第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设立相应的工作能力鉴定机制,通过竞赛等活动方式来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对于劳动力进行优化配置。另外,通过竞争也能够使得企业员工对于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行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信心。所以说,建立相应的工作能力鉴定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是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水平的有效方式,同时也能够更好的鼓舞企业员工的士气。

2.3培训制度的创新。

对于国有企业的员工进行合理的培训,对于培训模式进行创新,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而想要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模式。对于企业的培训模式进行创新,首先要设立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培训制度,从而以此为基础来设立相应的培训计划。在设立培训计划时,要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融入到其中。另外,也要重视对于企业新员工的培训,把一些日常的常规培训加入到培训计划当中。为了避免企业培训过程的形式化,在开发培训课程时要与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相互结合,并且可以在培训过程中引入相应的奖惩机制,把培训效果和企业员工的绩效结合在一起。在培训结束之后,要把培训结果反馈给员工,积极的对于培训的效果和不足进行调查和询问,从而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另外,在培训的方式上,不要拘泥与课堂授课的形式,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来开拓出更多的培训方式,例如互联网培训等,这样一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接受培训的时间,使得工作和培训能够合理的进行。

2.4企业文化的建设。

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实际上就是一种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给予企业员工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提升企业员工之间的协作能力,进而降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应培训费用,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减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都仅仅流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的和企业员工之间建立心理的契约。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的心理学家,心理契约是无形的,但是相比于实际契约却有着更加巨大的作用。相比于举办各类的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为企业员工提供学习机会,并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相应的资源,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心理契约的建立,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忠诚度,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5人力会计核算机制的设立。

在国有企业当中,应该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制度的设立进行重视,因为这种制度能够很好的反应出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时需要投入的成本以及开发出的人才所具有的价值,从而为企业的管理人员提供有利于决策的信息。同时,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机制的设立也有利于对于员工的各项权益进行明确,并且能够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核算内容具体包括企业员工权益和人力资源资产等方面。

3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在国民经济当中,国有企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员工做起到的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重视对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多种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来建立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提升企业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全球性发展,使得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通过相应的改变,以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当中,如果企业当中缺乏优秀的人才,就无法及时的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应变,那么企业就很难得到持续的发展。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才是一个企业进行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国有企业应该重视对于人才使用机制的建立和管理体系的创新,最终使得企业内部成为一个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霞,胡建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薪酬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创新设计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xx,31(11):201-203,211.

[2]孙忠民.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j].管理学家,20xx,(24):136.

[3]白怀志.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d].山西财经大学,20xx.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十五

摘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决定了其教育教学水平,为进一步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强化人员能力和素质,本文通过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针对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资源配置;绩效考核。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且为社会各行业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仅关系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形象,而且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在了解和掌握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及时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已成为各高校需要着重开展的关键工工作。

1.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2)以人为本。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对象较多、内容较广,故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尊重个体差异,既要体现以规章制度为主的整齐划一的管理理念,又要体现出个性化管理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各项管理工作。

2.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2)高校人力资本投资渠道较为单一,目前,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大都对岗位培训和外地引进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并未针对既有教职员工的情况和岗位制定出相应的工作目标,在降低人力资本边际效率的同时,也阻碍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2.2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对当前多数高校的人力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一方面,较为热门的专业,如食品科学、机电自动化、计算机信息等专业的人才严重匮乏,且既有专业教学人员的流动性较强,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非科研教类人才如后勤人员、党政人员的过度设置导致高校内相关工作经常存在无人管理或一头多管的情况,在降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不利于高校自身的持续发展。

2.3绩效考核不科学,教职工积极性较差目前,我国的高等绩效考核仍然存在着标准模糊、优良成绩评估难度大和的评估结果未被量化等问题,从而导致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且相关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利用利用效率较低。此外,既有的教职工考核体系中缺乏关键绩效指标,如教师教学质量、人员管理水平等,进一步加大了绩效考核的模糊性,不仅难以为教职工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向的设定提供依据,而且也难以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低和教职工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对高校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3.1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是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升到关系高校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加大对该项工作的宣传力度,从而使高校内部自上而下地形成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为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和高校自身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高校还应进一步拓宽其人力资本渠道,例如,除了既有的岗位培训和外地引进等,还应将劳动力流动投资、卫生保健投资等内容纳入到人力资本的投资渠道当中,并根据当前教职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工作目标,促使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3.2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是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有效措施。首先,对于高校教师,特别是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应以自身有利条件为依托,积极争取和寻找人才交流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高校也应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和原则对满足其需求的相关人才进行选拔,从而促使人才在高校教育领域流动起来,为高校人才的科学配置奠定基础。其次,高校人力资源部门也应与地方政府展开积极交流与合作,形成人才交流网络,从而对待聘和落聘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在增强此类人才在高校和地区流动性的基础上,为高校人力资源提供良好保障。

3.3加大对绩效考核的完善力度各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其人才的激励机制,一方面,结合当前教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恰当选取关键绩效指标并制定出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通过明确各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目标,为教职工的工作指明方向,以此来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和绩效考核成绩;另一方面,针对绩效考核成绩优异的教职工人员,应给予其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例如发放奖金或提供其职称考评机会等,以此来调动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结论本文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进行说明,进而分别从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着认识水平较低、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和绩效考核不科学等问题,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为提高其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促进高校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3]王元璋.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4):9-11.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十六

如何系统的看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指导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对此我们提出大人力资源观:

例如,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远景是成为向中国企业提供咨询方案的最佳服务机构。由于远景目标的知识性特点,其人力资源规划可以是初期选拔经验丰富并具有咨询业素质的专业人士,随着公司的成长和专业技术的完善,再加入毕业生由公司自己培养,以便尽快壮大队伍。其核心价值观可以是"信任、团队、智慧、创新",以激发员工的价值认同感。一流企业之所以能吸引并凝聚优秀的员工,认同感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组织建设包括"硬"的组织结构规划设计和"软"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经营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决定组织建构并透过组织得以实现。文化建设首先确立核心价值观,再将其有系统的向组织渗透,并有意识的融入管理系统、制度和程序。系统建设既要求操作系统的科学与规范,更强调各系统间的配套衔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人力资源操作系统是对战略由宏观到微观操作层面的细化,其间必须经过一个更为基础的普适性的技术分析过程,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即通过对工作、人、职位的分析、评估,整理、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各操作系统提供技术支撑。招聘、绩效管理、培训发展、薪资福利及人员管理等子系统就是建立在此平台上。

2. 操作系统是连贯一体的,如人才保留不仅是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的问题,在员工招聘时就应该加以考虑。面试评估标准应关注应聘人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应聘人的发展期望是否是公司可以提供的;如果不相匹配,即使招聘进来也很难长期保留。只有综合、系统地制定各操作方法,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大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

所以,认为人力资源工作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员工的高流失率等是人力资源部失职的看法是片面、错误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高层领导者的重视、支持甚至亲自推动。

简单来说,大人力资源观即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地看待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充分理解大人力资源观,才能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系统。某些企业寄希望于参加一两次培训,或请咨询公司在某个操作点上提出一两个改进方案是很难奏效的。这种零散、不完整的观点正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十七

提纲在工作中运用比较普遍,特别是人们都很繁忙,有时写材料,不把全文写出来,只写一个大体纲要,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一般形式为总--分形式,表格。

人力资源的重要模块主要包括招聘模块、培训模块、职业生涯设计模块、激励模块及其评估模块,每种模块的规划实施都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关系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要做好模块规划实施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

1.招聘模块的规划实施。

要做好招聘模块的实施工作,首先就必须要了解招聘条件。

从招聘条件来说,招聘主要是为了促进公司的发展,提升公司的京津效益,对原有的人才进行选拔或引进外部人才,对外招纳新的血液,弥补原先团队中不足的地方,使公司员工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因此,企业在招聘前要调研清楚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更适合这个职位,并通过胜任力模型来掌握该岗位的任职资格,以此来加强招聘的有效性。

胜任力模型对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都有明确的提示,所以在招聘中企业缺乏不了胜任力模型的运用。

从招聘实施来看,招聘通常被定义为两种方式,即对内方式和对外方式。

采取哪种方式要结合公司的运营状况、岗位的需要等其他因素来判定,不能盲目地进行选择与实施。

当企业急需某一类人才,并且该类人才在企业内部比较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对外方式来招聘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企业涉足到陌生的市场,为了满足新开发的市场人才需求,可以对外展开招聘。

企业内部招聘通常用于一般短缺的人才,企业某个岗位发生短缺现象,企业可以从员工中进行选拔或者个人提拔来满足岗位的需求[1]。

内部人员大都比较熟悉企业的环境,不需要花费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能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员工的优点和缺点,能够根据员工的特点来合适地安排工作岗位,增强招聘实施的成功率。

但是内部招聘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内部人数有限,很有可能在企业外部存在更能适合岗位需求的人,从而导致员工和岗位的区配度降低,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2.培训模块的规划实施。

培训是当前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必经的过程,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时代对企业和个人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企业就要加强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教育,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当企业缺乏优秀人才的时候,企业便会通过培训来锻炼和提升某些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使员工符合岗位的需要,填补人员缺失。

培训一般有两种方式,外部培训和内部培训。

外部培训主要是指邀请专家进入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此来扩大员工的眼界,改变员工的思想,充实员工的知识,主要侧重于思想上的改变。

而内部培训主要是指企业派遣内部优秀人才对某些员工进行培育,传授相关经验和相关技能,主要偏重于专业技能,与外部培训不同。

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要制定科学的培训制度和合理的考核标准,从而严格要求被培训的员工,对于培训人员企业也要加以一定的管理,要求培训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果发生懈怠的现象,公司管理者要根据公司规定,让培训人员担负一定的责任。

3.职业生涯设计模块的规划实施。

职业生涯设计是企业根据公司员工的个人特点、兴趣爱好和职业能力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的发展计划,来给员工制定一条科学的职业道路。

为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要多留意员工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并且关注员工曾经创造的工作成就,除此之外,还要把个人爱好和公司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如果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点因素,那么这次的职业生涯规划便不是成功的规划,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前途,还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前景[2]。

另外,在规划职业生涯的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员工的人人诉求,通过客观的能力评估来帮助员工认清自己,给予员工正确的指引和导向,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提高岗位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相配度。

一般企业的上升通道都是渐进的,可以让员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使其满足晋升的要求,但是这些会阻碍员工其他方面的创新,打消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来双轨制晋升模式还值得探讨。

4.激励模块的规划实施。

激励模块是人力资源模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通过有效的激励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从整体上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激励机制的存在可以让企业员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加强企业与员工或自荐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主动投入到工作当中。

企业在进行激励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个人情况选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如果员工需要的是物质激励,企业可以加大福利和薪资等;如果员工需要的是精神激励,企业可以鼓励员工,如工作目标激励、感情激励、企业文化激励等。

但在实际激励中,企业如果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更能发挥激励的作用,增强激励机制的效果。

另外,企业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激励方式,注重与员工心灵上的沟通,帮助员工成长,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从而建立并健全合理的企业激励机制。

5.评估模块的规划实施。

在所有的计划方案中,企业都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通过评估标准去衡量方案实施的效果,并从中发现问题,为下次的计划提供参考借鉴[3]。

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一定要客观合理,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评估准则,使评估标准能够切切实实地发挥出激励的效果。

二、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够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长远的发展。

为了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们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人力资源的招聘模块、培训模块、职业生涯设计模块、激励模块及其评估模块等重要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模块的规划和实施工作,以此保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作者:叶志清单位:福建水口发电集团有限公司。

论文人力资源论文篇十八

人才竞争力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人力资源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大数据时代,随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量的加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滞后性越来越明显,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人力资源管理瓶颈,更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成为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信息化管理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就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研究。

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即依托管理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硬件,将信息化技术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管理流程电子化,管理信息透明化,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随着“互联网+”模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组织管理要求,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组织未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未能找准重点,往往为了转型而转型,匆匆上马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致使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两张皮”,延长了实施周期,增加了实施成本。因此,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必须建立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和策略进行适当调整的基础上。

(一)强调团队协作。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社会创新速度加快,各领域蕴藏的信息量不断膨胀,组织的竞争环境日益复杂,这都迫使组织管理向信息化转变。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信息环境大大提高了管理的复杂程度,过去依靠人力“上传下达”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组织日常管理需要,必须通过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间的有机配合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目前,许多组织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组织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和细化,团队成员联系愈发便捷。在这一环境下,必须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培养员工协作意识,才能确保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流程运行顺畅。

(二)强调个人价值。

信息化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门技术,在信息化管理环境下,员工要想胜任手中的工作就必须改变原来的学习手段和交流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知识库。从组织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战略中,组织应当更加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一方面着眼于组织发展,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制度机制,鼓励员工学习。员工个人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促进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更能为组织积累雄厚的智力资本,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和竞争,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双赢。

(三)强调人本管理。

前文提到,信息化环境下,组织管理离不开团队协作。而培养员工的协作精神,首先必须尊重每个人的价值。一些组织在实施信息化战略进程中,过分依赖软件流程,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循序渐进导入信息化管理各模块,造成员工对软件存在抵触情绪,不想学、不愿用软件处理工作,最终造成信息化战略的失败。因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信息化环境下仍应被强调。组织在实施信息化战略时,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管理实际和员工特点,尽可能征询员工意见,并为员工适应信息化流程提供足够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对组织的信息化转型充分认同,同时增强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信息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四)管理日益专业化、技能化在信息化环境下,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仅有人力资源各模块知识是不够的,还需管理者快速地掌握信息化管理工具,提升数据调查、数据整合和数据分析能力。在实现流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管理者必须能够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综合分析各个零散信息,才能真正做到通过信息化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立足于组织管理实际。只有当组织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科学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此时考虑实施信息化战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建立起与信息化相匹配的管理体系,明确组织主要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等各层级各部门管理职责,确保信息共享和监督到位,避免多头管理和无头管理,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转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最主要的特点是优化管理流程,实现管理数据的快速整合和信息共享。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应着眼于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建立健全与信息化管理模式相匹配的制度机制,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以数据为依据。以员工考核为例,传统的考核依靠人事部门手工收集考核数据,考核工作量大,且数据可靠性低。结合信息化手段,通过修订相关制度,员工考核可由各职能部门结合自身分管工作,分别就某一项考核内容进行确认,既提高了考核过程的效度,也提升了考核结果的信度。

(三)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全体员工都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一旦形成,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人力资源信息化是一个缓慢且艰难的过程,实施成功,则可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在这一过程中,组织管理者应持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鼓励并帮助员工更新知识,适应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信任机制,调动员工参与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推动执行文化建设,通过正面引导,强调结果思维,提升员工执行力,为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各项政策落地提供文化基础。

(四)提升管理技能。

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源管理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利用软件对人力资源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的能力。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既是顺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也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核心。

信息化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既面临挑战,也呈现了新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转型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同时,应结合组织发展战略和管理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达到通过信息化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目的,从而顺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升级,促进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张洪岩。我国企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

[4]陆琼燕。j银行渭南分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576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