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还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具,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成功案例。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案样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一
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共九行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习《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了解作家,作品。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1.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1.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这单元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词,中国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1.诵读吟咏法。
2.联想、想象法。
3.问题探究法。
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习方法。
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中国的中国诗人”。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
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同时对“中国的中国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二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粉笔。
五、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反思: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三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1课时。
多媒体、黑板、粉笔。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四
1、提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2、培养幼儿细心做事的习惯。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1、教师故意说一些错误的句子,让幼儿纠正:你们听听我的话有什么地方是有问题的?请你帮助我纠正。例:
(1)弟弟长大了,要吃奶。
(2)晚上,太阳出来了。
(3)夏天天气冷,要穿毛衣。
(4)船在天上飞。
2、教师让幼儿看一看有错误的图片,启发幼儿细心观察,把错误的地方找出来,并帮助改正,还要说清楚错在哪儿。
3、教师把每一句话重复一次,稍停顿,然后请幼儿回答更正。
4、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设计语句。
该游戏目标实现的程度较好,内容适合程度较好,幼儿很感兴趣。通过语音游戏,培养幼儿的语言的敏感性。句子较短,孩子发现错误比较完整,如果是长句,则只能发现一两个错误。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五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六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1.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雨说》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学习这首诗,大家应该多读,使朗诵声情并茂,体会诗歌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襁褓()()。
2.解释下列词语。
忍冬:________洗礼:________。
3.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郑愁予的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想一想,雨“说”了哪些话?请你在文中用横线标出。
5.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完成文章结构图解。
(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自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诗歌的每一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2)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麽特色?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4.归纳总结。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五)比较阅读,鉴赏提升。
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比较作者的感情。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请你谈出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解。
【练习反馈】。
【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七
1.学习《错误》,了解郑愁予的简历及诗歌创作特点。
2.学习《错误》,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一、师:(导入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错误》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最好找几位同学单独朗诵,整体朗诵没有氛围,无诗歌韵味,
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再用多媒体放中央电视台的《错误》朗诵。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的风范。
三、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走在青石的街道上,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悠扬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艺术上却很有特色。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打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选读郑愁予的其他诗作并向同学推介。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这碍难感种风格不仅并列于唐宋这两个诗词顶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们发挥得淋一漓尽致。《错误》正是现代婉约诗之典范。
朗读诗歌。
二、总体把握。
1、诗歌内容。
明确:见《教师用书》。
2、诗歌特色*。
你觉得本诗有什么特色*?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明确:主要有:
(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
(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诗人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用杨牧的话说:郑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这是对郑在西化之风劲吹的台湾而坚持中华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的极好评价。
(3)短小别致,“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4)比喻新奇鲜活。等等。
三、具体赏析。
1、“错误”
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
讨论明确;大致有:
(1)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
(2)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
(3)“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美丽”
“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
(2)“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3)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3、这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歌,叙述的是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请你从诗中一字、一词、一句或一节加以体会,说说它的美丽或忧伤。
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参看《龙门新教案》)。
四、再读诗歌。
五、作业布置。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九
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钱梦龙老师提出来的:“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运用这个思想,我尝试建构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教学步骤。最后进行知识的控固和加深。在这节课中,我们凭借诗中的古典意象,引出些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教法,学法,以达到学生品味意境的目的。同时利用探讨,研究,点拨,让学生自主发言等,达到真正的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一)教材分析。
《错误》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错误》是郑愁予的名作,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共九行三节。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第二节的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学习《错误》一诗重点要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这一诗眼的意思;同时要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朗读并背诵。
2.理解生动,鲜明的意象。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能力目标:
1.感知,分析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
2.领悟诗中主人公的感情,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
3.品味诗中古典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1.陶冶学生情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领悟诗中女子的情感,正确理解“美丽的错误”的涵义。同时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难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在诗中所表现的意境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现当代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对诗歌的研读有待加强。这单元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词,中国现代诗三首,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根据教学理念和学情,制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诵读法:培养学声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学生对诗有各自的理解,我选用抽个别同学起来诵读,老师和同学双方进行评价,再放标准的朗读带。
讲授法:本诗中采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象,作为高一的学生,再理解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问题探究法:主要体现在对“莲花的开落”“美丽的错误”的理解中。
2.学法。
1.诵读吟咏法。
2.联想、想象法。
3.问题探究法。
说明:学法的制定,主要是在教法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教学环境和条件,本课的重难点而设立,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诵读吟咏,问题探究等学习方法。
1.导入:我们通常犯的“错误”为什么不用“美丽”形容?
今天学的诗《错误》和这个错误用什么区别?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性,用问题法导入,开始就直接提出本课的重点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作者简介。
根据“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必要介绍作者,但只是简要的介绍,根据他诗中的两种不同的气质,指出郑愁予是“浪子诗人”,进行语文积累。由于他诗中常用古典意象,又叫“中国的中国诗人”。并让学生在此诗中总结。对难点在一定意义上有所突破。
3.朗诵。
抽一个学生起来诵读,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4.听朗读带。
请学生带着问题听:“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这是一个培养语感和整体感知的过程,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保持连贯性,也有利于节约时间。
5.新课研讨:
这步主要在于学生的研讨和想象,由此我设立如下问题。
(1)诗中包含了那些事物?
(2)“莲花的开落”应怎样理解?
(3)诗中包含的意象有那些?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4)怎样理解“美丽的错误”?
这三个问题建立在对整体文章的把握上,第一个问题中,我之所以不用意象来提问,是想让学生分清表现在诗中的事物和意象,理解意象是作者寄托了感情的事物。第二个问题,在于学生的讨论,采用问题探究法。既展现女子等待之久,相思无尽,也有可能是女子的感情变化。问题三是对于意象的理解,为本诗的难点,由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朗读,联系自身想象完成,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由利于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最后一个问题是根据本文的重难点而设立,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老师不宜介绍太多争论话题,也不应禁锢学生思想。让学生自主讨论,老师引导,共同一起完成。
6.解答:
其目的在于回顾开头提出的问题,对两种错误进行解答,深化重难点。同时对“中国的中国诗人”进行讲解,由文本分析过渡到对风格特点的分析。在思维的连贯中引出下一点。
7.讨论总结。
对诗的结构,风格,语言进行总结。这些已经在新课研讨中出现,但在最后加以总结,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主题突出。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十
引导语:郑愁予的错误想必很多人都读过,而要怎样设计一份有关郑愁予错误的教案呢?怎样做板书?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1.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2.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意境。
1.把握思妇词这一题材;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1课时。
多媒体、黑板、粉笔。
通过诵读、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把握思妇词这一传统题材,赏析郑愁予诗歌的古典美。最后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种错误是美丽的,在郑愁予的笔下被刻画的入木三分,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是那么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这首诗中的意象美。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解读和探究。
1、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美丽的故事情节。
(2)学生自由讨论,根据诗中的语句判断“我”“你”的身份(5分钟)。
(自由朗读—讨论——自由发言——要点归结——齐读)。
要点归结:
“我”是一位游子,有“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句为证。
“你”是一位闺中思妇,有“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及第二节中的诗句为证。
2、展开联想和想象,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
(1)诗中用什么意象来写女子的外貌?
明确:(投影:莲花—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莲花的特点:美丽纯洁高雅。
(投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投影:最是那有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徐志摩〈〈沙扬娜拉〉〉)。
(投影:纯净温柔)。
明确: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为了强调“开落””。“在季节里”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长短句交替,长句暗示女子等待时间之长,短句暗示过客匆匆。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3)女子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春帏不揭”、“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的内心很寂寞。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春帷不揭”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而她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3、展开想象,再现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生: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4、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就这样错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是啊,在归人的声声长叹中,有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幻成同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有多少莲花似的容颜蹉跎在哭泣的岁月中,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相思之曲……千百年过去了,她们依然等待着,在等待中轮回。这正如丰子恺在《实行的悲哀》中说的:“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于其中而在其外。”正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我们才可以吟唱出“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这样的句子,平淡而从容,即使伤感,也带着释然的微笑。
(五)作业布置。
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你们会怎么去安排呢?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去体味和感悟诗歌的意蕴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品味其中凄美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首短诗,我在课堂上也让学生自由读诗,甚至背诵。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条件(底子比较薄),所以有一些环节学生有点跟不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学生,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同时,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十一
郑愁予。
备课人:骞春江日期:
教学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理解意向,感悟意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重点及难点:对传统意象所反映的凄美幽怨意境的理解。
授课方法:诵读感悟法。
教学步骤:
o.反馈《周日反馈》。
语音:悄然翘首设身处地笨拙给予婆挲。
字形:自不待言言不由衷乡言俚语娓娓动听噩耗倍感欣慰和蔼。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新课导入。
在古典诗歌中,有一类写思妇怀人的作品,这类诗歌在文学上被统称为“闺怨诗”,例如: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还有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j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花自漂流水子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类诗歌几乎无一例外地表达了女子孤独寂寞的思念之情,情感中又带着些许的埋怨和无奈,意境凄美,读之无不令人伤怀。时至今日,这类诗歌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样一首诗。台湾当代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山深闻鹧鸪,江晚正愁予。”--辛弃疾。
2.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停顿、语速及语调。
跫帏。
3.学生自读,老师做出及时合理的评价。
可能出现的问题:停顿不当,感情把握不准,语调不合宜。
4.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提示:故事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涉及到了哪几个人物?)。
提问:
明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明确这首诗中所隐含的故事发生在春天的江南小城,有“我”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那个人。莲花在古典诗歌中是清纯、冰清玉洁的象征,正可用来代指女性。很明显,“等”的.这个人是名女子,我是名游子,从女子的角度来看,我“是个过客”。“莲花的开落”是一个过程,从充满希望、粉面含春到希望破灭、容颜凋零、心情憔悴展现了思归少妇细腻复杂的心理历程。这两句话类似于一个小序,很清楚地给我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所涉及到的人物。
二.抓住意象,品味感情。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诗中出现了四个意象并形成板书,
明确:这四个意象都是否定性的意象,而且都是跟春天密切相关的,春天本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但这四个“不”字否定了一切,这个女子什么也没有了,热闹是他们的,在反衬中更是体现了女子的寂寞、孤独。
明确:“青石的街道向晚”,“向晚”在古诗中曾出现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傍晚的意思,“青”是个冷色调的词,本身就给人一种冷的感觉,江南小城的街道曲折幽深,暮色时分,行人更少,不仅走在街上的人感到清冷寂寞,看到这样景象的人也会为此感到悲凉,更兼这位女子是久等人归人不归,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小小的窗扉紧掩”,窗扉紧掩,在窗子里的人就是不与外人交流的,就是寂寞的、孤独的、忧伤的。这三个喻体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传达出一种孤独寂寞之情,这与女子的心境是相似的,这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莲花”、“东风”、“柳絮”、“春帷”、“青石的街道”等都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意象。
小结:这一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对中国化的意象的描写,使诗歌充满了东方韵味,写出了女子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意境凄美哀婉。
三.对“美丽的错误”的理解。
提问:既然是“错误”又怎么说是“美丽”的?这样说矛盾吗?
学生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我达达的马蹄在瞬间给了这个久盼人归人不归的女子一个惊喜,在她心中激起了层层的涟漪,点燃了女子愿与心上人重逢的希望,所以是美丽的,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因此又不可能为女子而停留,于是女子刚刚燃起的希望突然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种落差充满了戏剧性,所以是个错误,但是个美丽的错误。
四.揣摩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布置作业:
体会这种意境,把这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六.课后小结。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十二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音视频朗读课件,帮助你学会朗读现代诗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约20分钟。
友情提示: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后,至少读3遍课文,并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来。还要记住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1、赏读材料: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1979年写成的,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2、动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友情提示: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并读两遍,记住。
田圃()禁锢()留滞()。
喑()哑()襁()褓()。
4、请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联想、想像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的图画。
5、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6、完成《同步训练》上的第一题。
“一帮一”小组互批,纠错,要用红色笔。
1、组长组织组员齐读一遍课文。
2、黑板上默写重点字词。
[预习展示]约7分钟。
1、朗读课文。2、默写重点字词。
[合作探究]约20分钟。
1、自由吟咏,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2、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3、欣赏品味。
(一)细腻精巧的运笔。
(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2)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课堂小结(约4分钟):
[当堂测试]约9分钟。
把这首诗改写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写在作文本上)。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十三
1、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3、抓住关键词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培养学生正确面对错误,积极改正错误的品格。
5、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课前学生分组采访身边最敬佩的人是怎样看待错误的。要求定好采访对象,拟好采访提纲,再做好采访记录,最后全组讨论写好采访后感。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采访你身边最敬佩的人怎样看待错误的,让大家当了一回记者,现在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采访发布会,请各组的首席记者简要地说说采访的情况。(各组代表汇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儿童诗《我们的错误》,相信能让大家对“错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课题,生齐读。)。
结合本单元“语文天地”中“初显身手”环节,课前指导学生调查采访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如何看待错误,让学生合作完成采访任务,既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为上课伊始营造氛围打下感情基础,使学生而然地入情入境。
1、学生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同桌互检识字情况。
学生的识字水平各有不同,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利用了学生本身具有的资源,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学生自己练读课文2~3次,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做批注。
3、四人小组练读课文,读后交流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1、开展“读诗擂台赛”:各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接力读;个人挑战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代讲,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走进文本,碰撞心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相互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2、各学习组选一小节诗品读,讨论说说对该小节诗的理解。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生:读了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年轻人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就连成吉思汗这样的大英雄也不例外。
(2)生:从第二小节中我们知道了错误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危害,但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如平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理解“错误可能是下一次错误的开始,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不及时反省,改正错误,那以后还会犯更多的错误。相反,如果认真反省,在前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并用曾经犯下的错误不断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误而停止做事情。
师相机向学生推荐“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我的最重要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戴维”等警句名言,加深学生对该小节的理解。
师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天才和伟人怎样用积极的态度正确地对待错误的。再让学生想像如果他们错误地对待错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结合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实验过程等事例进行分析。
最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讨论说说对“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这句话的体会。
个别汇报。(在此之前老师可看情况,列举“小时偷枚针,大了偷块金”这个浅显的俗语说明“漠视错误的存在,任其发展下去,这样错误地对待错误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来抛砖引玉,启发学生打开思路。)。
(4)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第四小节诗歌,了解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对待错误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找出这节诗中词语反复朗读,再与删去重复词语后的诗句作比较,体会诗歌上句尾与下句尾重复的效果。
3、学生默读课文,找画出诗歌中自己觉得最形象的话与同学互相交流说一说,再多读几次,感受诗歌生动、形象的描写。个别汇报。
4、学生齐读诗歌,用心倾听自己与心灵的对话。
1、写心得笔记。(任选一题写)。
(1)选诗歌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的亲自经历和体验,写写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检查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上存在的错误,并写写自己学了诗歌后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要怎样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改正错误。
2、作品交流。把作品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学生相互看一看,评一评,改一改。
1、再次修改作品,整理成文。
2、回访本组课前采访的人,与他谈谈你学了课文后的新想法。
3、积集与“错误”有关的名言警句。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十四
《错误》是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与参考书。以下是应届毕业生教学反思网站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单元的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错误》是我走向三尺讲台的第一课时,在上这首诗歌的时候,我把所有的热情都表现出来,尽量的让学生看不出我紧张的情绪,这节课我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发挥他们特有的语言和理解能力为主,设计问题由大到小,这节课下来,胡老师也对我的这一堂课作了评价,说我这一堂课非常的成功,在教学的过程中,很投入,导入设计也非常的好,让学生有了思考的空间,也没有看出有紧张的情绪,但是,以后上课的过程一定要注意板书的问题,因为在上课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在认真的听你讲解,而很多细节的地方他们可能不能记下来,时间长了他们也就忘记了,板书的设计其实就是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复习的依据。虽然成功了,也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但是我课后也做了一定的反思,总觉得很多地方没有讲到,也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
郑愁予的这首《错误》的原型是中国古典诗中的闺怨诗。而他之所以会选择“马蹄“作为意象,却是来自童年逃难的经历。他说:“小时候母亲和我走过一个小镇,那时还在抗战,我们忽然听到背后传来轰轰声响,后来就见到马匹拉着炮车飞奔而来,母亲和我站在路旁,看着战马与炮车擦身而过,这印象一直潜存在我的意识里,后来写《错误》这首诗时,这个意象自然而然的就浮现在脑海中,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才有此佳作的呈现。那我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导入非常简单,就是讲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的诗人。曾经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
他的这首《错误》被誉为是“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评价呢?《错误》这首诗歌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感受这首诗歌。确实是疑问多多,一个人评价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就引起了同学们学习的好奇心,也在思考着为什么会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的诗人呢?这下,我对同学们发出这样的疑问表示很高兴,然而我对他们说:“今天我们就来解决所有的疑虑。首先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理解,发挥你们的想象,告诉我,这首诗隐含了什么样的故事,我以这个问题开始了这节课讲解,同学们也积极的思考问题并回答问题,在我以后的问题当中设计问题也环环相扣,也解答了同学们所提出的疑问。
中国的中国诗人怎么理解?
第一:郑愁予是中国人;。
第二:中国诗人是说“他的诗歌具有中国的文学传统和特色。郑愁予的诗《错误》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但是讲到这里的时候,我没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给同学们巩固,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小失误,在讲到中国风的时候,我应该结合现在最有名的歌手周杰伦专辑当中的一些带有中国风特色的歌曲穿插在诗中进行讲解,这样更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在用魏晨的一首《少年游》来诠释中国诗歌的特色风格。
这样的教学可能会使这堂课更加的有吸引力。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项,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十五
导入:
初读——。
学过的诗文中,一些自然景物会说话、会唱歌、能表达自我:
如《浪之歌》、《雨之歌》——真的只是浪的歌?还是谁的歌?
……。
那么,今天这首诗呢?
再读——。
板书(不求回答,读时关注即可):
从诗中,我感受到了______。(如:美好的期望。思考的落脚点既可能在“期望”二字上,也可能在“美好”二字上)。
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
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字词问题,
也通过激发联想和想象,把对字词的理解引向深入,并指导朗读。
(比如,第二节的“织”;第三节的“也许”)。
注:
课堂行进的节奏应该是缓慢而舒适的;
这是应该是一个不怎么讲究教学技巧、却能引发对于文本的好感的过程。
(给情感加热)。
从课题出发:
1、“说”什么?
(表达喜欢关心;祝福快乐成长;希望带来快乐)。
2、怎么“说”?(对谁“说”)。
范读。
说说:
整首诗给了我_______的感觉。
(聚焦在表达形式上;隐含的问题是:这种感觉来自哪里)。
引导1:
“为什么”——。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这两句什么意思?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
请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或者,
你应该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但作者有没有这么说呢?
为什么是“为什么”——。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体会此句的意味,并比较差异)。
小结:
注意一种特别的表达形式——。
你为什么不呢?
你为什么不呢!
——难道你不愿意吗?
——难道你不希望吗?
——难道你不喜欢吗?
——难道你不想这样吗?
我知道你是想的,
所以请跟我走吧!
意思上与改写的句子相同,
但语气和给人的感觉不同:
也有反问的意味,却不似那般强硬,
而是带着一点启发、带着一点诱惑。
(更委婉——为什么这样)。
“对谁说”决定了“怎么说”。
注:
“为什么不呢”——。
这是口语化的表达形式,其中的滋味和在不同情境中给人的体验,就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吗?乙:为什么不呢?这篇课文中,我们学习的“为什么不……”,就是它的一种变体。“为什么不”的后面,往往就是说话主体想要干、乐意干的事。“怂恿”的意味甚浓。
如此设计,是基于这样的阅读理念:
阅读教学的最高追求,不是读出文章的意义,而是:在不断遭遇的新的情境下,赋予我们日常生活中曾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以新的意义,赋予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种体验以新的价值;用新的眼、新的心,去珍爱它们。而这种珍爱,又让我们自身日日翻新。
引导2:
同样的,请看“君不见”——。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为什么是“君不见”?有什么意味?
(难道你没瞧见么——。
反问的意味、对话的口气、急迫的心情)。
补记:
上课的时候,我不小心读错了一句话:
“第一样事”读成了“第一件事”。
前者更具口语化的色彩,所以新的问题出现了:
为什么是“君不见”?
要知道——。
“你看见没有呢”、“你没有看见么”,都比这个“君不见”亲切自然得多:
“君不见”,就显得虔敬文雅得多,文绉绉得多!
这和口语化的整体格调不大相称。道理很简单,却也很玄妙:
说话的对象是孩子没错,但孩子一般是不会拿自己当孩子的;
长大的天然渴望和长大的美丽错觉,将会伴随他们很久很久。
所以,他们也就成了我们常说的“小大人”。
有责任、能担当,有文化涵养,知书达理,是他们希望带给世界的印象。
而“雨”呢?便在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这便有了:“君不见”。
“君不见”的表达,实在是切中孩童心理!
引导3:
“可别”——。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打开”和“可别打开”有什么区别)。
——“可不要……啊!”
带有请求的意味,更符合与孩童对话的口吻。
(相关链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注:
除此以外,
还有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感叹词“啊”、“呀”的使用,等等。
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
3、为什么是“雨”?
(为什么不是“风说”、“雷说”、“电说”)。
引导:
建议读诗歌第一节。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一个词概括——。
(“渴望”)。
看副标题:
如果说,冬日里,一场春雨可以是大地的渴望,
那么,大地上的孩童呢,他们的渴望又是什么?
他们最渴望的、最需要的是什么——。
(爱与温柔)。
春雨的特质,正是轻柔、柔和。
所以作者眼里,春雨成了这样一个形象:
她亲切和蔼,她温声细语,她充满爱心,她永葆童心。
而这,正是一个孩子的需要。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十六
一:
师:(导入 新课)。
郑愁予是当代活跃在中国台湾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曾有人评价他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重音),他能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诗句华美,而且绝对是现代的。”他的这首并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你是否同意以上的这些评价呢?那这首诗又是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感受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
先学生自由读全诗,然后教师范读。
师:请注意本诗中一些特殊的句式和书面化的词语,请同学们指出来。
生:柳絮(xu)、跫(qiong)音、春帏(wei)、窗扉(fei)。
“如莲花的开落”、“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师:好的。请大家再齐读一遍。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生:齐读。
三: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小故事。
首先,大家先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一生答:我这样理解: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此时教师点拨: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但又悠长深远)。 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热烈鼓掌)。
师:非常好。不错,这首诗是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写了一个遗憾的 过程。这很容易让人去描绘那时这样一幅幅画面。当他们双眼交错的一刹那,他们内心的琴弦是怎样被激荡起来的? 好,如果让你当导演,把这个相遇的过程拍一部小的电影短片,不知在座的各位会怎么去安排呢? 可以不拘于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生:(热烈讨论)。
一生:我有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时间:黄昏时分,火红的夕阳正放射着自己最后的光和热,慢慢向西天坠去。它的光辉照射着青石铺就的街道上。
地点:江南一小镇上。
人物:骑马的游子,女子。
过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一天傍晚,在江南的小镇上,在街道的尽头,慢慢走过来一匹马,马上坐着一蓝衣青年。那就是“我”,诗中的主人公。渐渐 落山的夕阳照射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小镇上异常安静。“我”骑马踱在青石上,发出有节奏的“达达”声。起风了,“我”的发丝微微地飘扬了起来。 然后镜头转到小巷中长满藤萝爬山虎的青石墙。看着这些,“我”似乎若有所思。思什么不得而知,只听到“我”在轻轻吟诵席慕容的“如果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镜头转到小巷尽头一处闺楼之中,梳妆台前坐着一位女子,手中正刺绣,但眉头紧蹙,心不在焉。楼下传来小孩子嬉戏的声音,但她充耳不闻。 这时,自街道上由远而近传来达达的马蹄声。略一迟疑,随即她又凝神细听,确实是达达的马蹄声。 一束灿烂的笑容自她脸上绽放开来。她放下手中的东西,冲到了窗前,推开窗子,朝街道上望去。 远远的,一个人向她走来。但,那张脸,却不是她所熟悉的那个人的。
(合)马上的人也注意到了她,停下了口中之词。当四目交错而过的那刻,影片响起了的音乐声。风起了,柳絮漫天飘洒起来。镜头慢慢向上拉升,雾色笼罩着小巷、小镇。
同学们都凝神静思了一会,热烈地鼓起了掌。
一生:我想补充一下。这时的“我”也可以牵着马。
另一生:结尾也可以响起江南小镇特有的街头叫卖声,让影片笼罩在江南特有的氛围中。
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一生:文章标题是用“错误”起名,而且是“美丽的错误”。“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给人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补充: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意境,又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有相似之处。这可以说成是它的中国性联想)。
一生:他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这些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见的较多。
(师补充:很好,举个例子。东风这一意象来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所以讲郑具有很深的古典诗词的修养。)。
生找到:“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师:很好。
一生:还有“达达”的马蹄声,这在中国文化里才有。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约定的。
(鼓掌!)。
三:
师:很好。大家谈了这么多,我们来简单看一下郑愁予的个人简历。也是为本课做一个总结。
放上投影片,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一遍。
郑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他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的,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他的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四:
作业 ,课外扩展:
1、 为本诗写一个小的电影剧本。
后记:这首小诗里的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这种互动性的学习也使他们对郑愁予在诗中运用的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的意象有了更深的把握。在学习中,教师有意把郑的个人经历放在后面讲,也为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难点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教学设想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教学方法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学后记。
郑愁予错误教学教案篇十八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抓住重点语句,采用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体会诗的含义。学生在生活中能知错就改。
读中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1、谈话: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错误总象抛甩不掉的尾巴伴随人的终生,总是和人们如影随形。无论你是凡人还是伟人,也无论你情愿还是不情愿,错误就象一位不速之客,时不时的不期而至,和人们相遇相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外国诗歌,名字叫《我们的错误》。请大家翻开教材。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导入新课:作者完全象一个温和的长者,象一个谦和可敬的导师,用平等的身份,可亲的态度,温和、朴素而简明的语言,和人们娓娓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没有声色俱厉的责备,他态度和蔼,委婉亲切,从各个角度讲述道理,告诫世人,给人深刻的警示。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我们的错误》一课,来进一步端正面对错误的态度。
1、扫清读书障碍。熟读诗歌,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如:根除、畏缩不前、必修、研读。
2、自主、独立学习。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反复阅读,认真体会,可以在旁边做出批注;有不懂的问题要标记出来。
3、合作探讨。小组交流初步的阅读的感受。交流的主要话题。
用自己的话的说出诗歌表述的主要观点;诗歌的层次结构;诗歌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形象的比喻,有什么好处;与生活现象结合,对诗歌进行质疑问难。
4、检查、反馈自主学习的情况,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抓住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研读、、深化和迁移。当学生提出自己重点理解的句子的时候,教师随即用小黑板将相关的内容出示在黑板上,方便大家交流。
1、“学习击鼓也有漏拍的时候,练习也会迈错脚步。”
通过讨论,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他们的所见所闻,使学生认清:错误常见,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用不着大惊小怪,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规律,应该用正常的心态去面对。
2、“失败也可能是之母。”
补充从失败的教训中崛起的人和事情,深化认识。
3、“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接受教训。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在日常生活中,对待错误,要做到,早知道,早改过,才能轻装上阵;错误使人发展,错误使人进步,虽然人们总是渴望不断成功,但是,客观现实总是挫伤着人们的意志,考验着人类的品德,给人们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正确面对,错误往往导引着人们的成功之路。
4、“错误是必修的一课,每个人都要细细读。细细读啊,把它读通,读通它啊,你才会成熟。上好人生这一课啊,你将永远不会糊涂。”
在生活的常理中,错误不会像辉煌照人的成绩那样让人意气风发。错误总是令人讨厌,让人沮丧。但是,诗人却是为错误欢呼歌唱:应该豁达乐观的看待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竟技状态,才能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样恰恰是成功的保证。
1、挑选自己感的小节,进行背诵积累。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可以有选择的背诵1至3个小节。
2、开展朗读比赛。各小组先在本组内演练一下,然后推荐代表参加比赛。
3、感受诗歌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如何面对错误和挫折”为主要内容,创编一段诗歌。
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知错就改。
孩子,你知道错了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9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