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地理教案(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2:33:04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汇总14篇)
时间:2023-12-05 12:33:04     小编:念青松

完善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中应包括适当的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请大家阅读下面这些教案样本,希望能对大家的教案编写有所帮助。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一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二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复习旧课】。

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讲授新课】。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板书】(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学生回答】略。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三

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是该教学内容的关键。所以本人采取了透析探究法教学,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在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训练上都是特别重要的,故应该重点讲解,注重探究。

【学生情况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由于初中地理的学习不是很系统,导致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加之这部分内容理论难度较大,故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从学习热情来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3、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与能力

1、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3、大气的水平运动。

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引起的等压面的凹凸变化及高低压分布规律。

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2、多媒体展示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同学们,你我相聚在白银,实属一种缘分,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白银日报》中书写一段见证你我一面师生缘的契约,打开日报(幻灯片开始放映《白银日报》)一起走进属于你我的世界。请读报!

(板书课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首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29页正文部分,思考并回答屏幕上的三个问题

(板书)一、大气运动?

(一)概况

(板书)(二)热力环流

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幻灯片演示),但是如果当a、b两地冷却,c地受热时,即当地面受热不均时,到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为了更直观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观看下面的这个热力环流的实验视频(播放实验视频)

(提问)1、通过观看这个实验视频大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

2、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3、这种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4、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地面受热不均时,近地面受热多的地方空气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受热少的地方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由于高低气压不同,于是形成一个由高压流向低压的空气环流圈。我们把这种简单的、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形式就叫做热力环流(边讲解,边动画演示)

(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动画演示与讲解我们基本上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每四人一组,每人拿一本书充当一个等压面,依据我们得出的结论,相互配合,设计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模型(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邀请其中一组到讲台上做示范)

(承转)看来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很强,接下来检验大家的理论分析能力,看大家能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板书)(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探究活动)1、让学生在波涛的轻音乐中愉快的完成课本30~31页“活动内容”

2、展示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阅读、思考、回答

观看实验视频,探讨原因

思考、讨论、积极回答

聆听、反思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四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交替、地方时

教学难点 地方时

教 具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讲述法、画图演示法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板 书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讲 述 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 书 一.昼夜交替

演 示 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 书 1.晨昏线(圈)

讲 述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 书 2.太阳高度

讲 述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 示 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 述 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 书 二.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 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 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 述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 书 1.地转偏向力

演 示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 书 2.偏移规律

讲 述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 例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板书设计 1.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 昼夜交替

1. 晨昏线(圈)

2. 太阳高度

二. 地方时

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地转偏向力

2. 偏移规律

作 业 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五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和高低气压的判断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3.阅读《风力等级表》,加深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理解。

(三)德育渗透点。

对“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讲解,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合理开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运用投影片、板图、flash动画演示等教学媒体;教学中用引导配合图表分析为宜。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三课,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主要讲二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六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或目标。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难点。

大气的保温作用。

关键。

教具。

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方法及备注。

导入。

讲授。

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00℃以上,夜晚则降至-183℃。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是大气的热力状况保护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存在,下面我们讲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八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承转:地球不停的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板书: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更替。

师:还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东边先天亮,西边后天亮。

师:东边比西边先看见日出。

板书:(2)时间差异。

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吗?

学生活动: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师: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所以姚明在纽约的下午打比赛我们要在晚上才能看到。

师:时间的差异。这就有大宾馆总服务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不同地方时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

师:人们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

(1)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

(2)假设地球的周期变长由一天变为两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会发生什么变化?

(3)假设地球的周期变短为12小时一天,我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又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公转。

师:公转它是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

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地球的公转。

(2)绕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是什么?

(3)公转特点?

生:答略。

板书: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承转:地球的公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这个问题留作下节课研究。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

1、完成下列表格: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概念。

旋转中心。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周期)。

万州区外国语学校谭地平。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

板书: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

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11页“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板书:(1)形成四季。

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节气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月份北半球季节。

南半球季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

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生:垂直照射黑板的光圈小,亮度大;斜射黑板的光圈大,亮度小。

师:如果手电筒是太阳呢?会有什么现象?

生:答略。

师: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

活动四:教材12页活动2。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小结: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了四季的变化。

师:由于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随纬度而不同,从而产生五带。

板书:(2)产生五带。

活动五:读教材12页“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2)哪个带获得太阳热量最多,哪个带最少?

(3)热、温、寒带各有什么气候特点?(教师展示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给学生观察)。

(4)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带?

(5)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生:答略。

师:可见,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不但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还形成了五带。

课堂小结:略。

课堂练习:

1、太阳直射的最北界限是_____________,直射的最南界限是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

3、春秋二分日,太阳直射在纬线上,全球各地平分,各为。

小时。

4、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节气),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南半球为季。

5、画出地球上的五带图。

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3、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昼夜更替。

(2)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形成四季。

(2)产生五带。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十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和高低气压的判断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3.阅读《风力等级表》,加深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理解。

(三)德育渗透点。

对“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讲解,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合理开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设想。

运用投影片、板图、flash动画演示等教学媒体;教学中用引导配合图表分析为宜。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三课,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主要讲二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十二

1、本节主要内容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两部分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了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作为世界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共同影响形成了世界气候格局。三圈环流影响大陆西岸的气候形成,季风环流影响大陆东岸的气候形成。两大环流系统对气候的作用,本节只陈述了季风环流对东亚和南亚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结果是有些地区一年内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的交替控制。

4、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形成的高压中心纬度偏高,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中心纬度偏低。夏季的低压中心和冬季的高压中心形成的原因都是热力作用。

5、影响东亚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原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的冬季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同样影响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十三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大气运动地理教案篇十四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大气大范围运动的状态。某一大范围的地区如欧亚地区、半球、全球,某一大气层次如对流层、平流层、中层、整个大气圈在一个长时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如一周、梅雨期间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

描述模式大气的闭合方程组。它能够由气象要素场的初始状态确定其未来的状态。模式大气是在不失去大气主要特征的情况下,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大气理想化和简化后的数学模型。实际大气的复杂性,既表现为从分子的个别杂乱运动到遍及整个大气圈的大范围的有规则运动,也表现为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研究大气大尺度运动的短期变化来说,在数值预报发展的早期,有一种简化方法,即允许把大气视为绝热的、无粘性的干燥空气。后来,数值预报中考虑的模式大气,已从这种简单的模式发展为较复杂的非绝热大气模式了。

准地转模式准地转模式是假设静力平衡和地转平衡见大气运动的平衡状态总成立,即使遭到破坏也能立即恢复的模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3209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