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教案应当注重课后作业的设计,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值得教师们借鉴和应用。
教案和学案篇一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写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描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分清文章主次的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可以从学生童年生活中不能忘怀的人或事引入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童年生活中一件最有趣的、印象最深的事,激起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多读一点琦君写的文章,以便对她有较多的了解。
2.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探究。可以先安排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注意停顿,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安排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听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如果意见不相同,互相讨论讨论。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课文中的重难点,教师要做一定指导。
3.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多读几遍课文,再画出有关描写摇花乐的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和作者分享童年的欢乐。
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是教学上的难点。杭州的一处小山全是桂花,香飘十里。而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可仿照这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以便他们对母亲的话有更具体的感受,如,这里的环境真好,母亲会怎么说?这里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会怎么说?……从而体会到母亲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
4.要注意朗读的指导。课文第二、三、五、七、八自然段分别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情感:“我”对桂花的喜欢、母亲的担心、“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摇桂花时的欢乐、“我”对“摇花乐”的怀念。这些情感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比如,选择一两处作示范朗读,或者请学生范读,再作评议。
5.课文中的许多情景都可以形成生动的画面。如,桂花盛开时香飘十里的情景,摇落桂花时那飘洒的阵阵桂花雨。这些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如,看过桂花的学生,可以回忆桂花盛开时的景象。又如,学生可能有淋雨的经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与课文中“桂花雨”的飘落有相似之处。可让学生由雨及花,想象桂花飘落在身上的情景和感受。还可以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6.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如联系古诗或者联系课外阅读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
教案和学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教学重点: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jinzhzngpzhoyuywi。
崩殂忠谏陟罚臧否昭攸祎以遗陛下。
bquwisshjindnfizhngji。
裨阙猥夙庶竭驽钝菲彰咎。
zuzho。
咨诹遗诏。
教案和学案篇三
《采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今昔对比,写出了戍边战士回乡归途中伤心悲苦的心情。下面是《采薇》优秀学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拓展阅读:《诗经·采薇(节选)》介绍。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写作背景:。
《诗经.采薇》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进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周宣生(公元前八二七至公元前七八二年在位)执政的前夕,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丈旱灾的机会,侵扰北方边境.(公元前八二七年悬望曾出兵征讨)。
诗的背景:。
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这首四言诗,在我国以《诗经》为代表的古诗中是很常见的.
诗的意思:。
春天,柳条随风飘动;冬天,雪花飞舞.
教案和学案篇四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子。
生1:因为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这个妈字应该读长一些。学生试读。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觉得这个妈应该读得短、快一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读得短、快一些才能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试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觉得这个妈可以读得长一些,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撒娇。学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全体学生试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
[评析]。
听着学生这样极富创意的朗读,我不禁想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啊,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个性化的朗读更是一门艺术。在本段教学中,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读活了,重在老师能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让学生进行有创造的思维,指导个性化的朗读。这样个性化的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离开了朗读的中介,学生是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其实,一篇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也是读出来的。
(第一范文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文转载。
教案和学案篇五
一、背景导入,揭示中心句。
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
生:读题。
师:桂花雨非常的香,再读——。
生:再次读题。
生:因为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
(教师出示句子“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在黑板上,并指名一学生读)。
生: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教师提醒读出儿化,学生再读)。
师:(点“迷人”二字)迷人是什么意思呀?
生:迷人就是令人陶醉。
二、品味香气迷人.
师:香气味儿令人陶醉。怎么使人陶醉呢?大家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认真自由朗读第二节。)。
生:课文中说“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没有不”就是说全都浸在桂花香里了。
生:我觉得“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可以看出很多家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一生读)。
师:“浸”本来是指一个东西泡在水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里是指沉浸。
生:就是说人们都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师:如果你是琦君的邻居,你有感受?
生:我觉得桂花的香味真是迷人呀!
生:桂花真香呀!我都想摘一些下来泡泡茶!
生:如果我在吃饭,我会觉得饭都特别的香。
生:我真得想多摘一些下来,做糕饼、桂花卤、各种好吃的。
师:其实你用不着摘,琦君的母亲会送给村上的你们!
生:我觉得这琦君家桂花的香味让村上的人都分享到了。
(学生自由读)。
师:我刚才看到你边读边摇头,请你来读!
生:有感情地读。
师:都要陶醉了。还有谁来读?(一生再读,更有感情)。
师:是呀!此刻人们都浸在桂花香里了!(板书:“香“)现在谁再来读一读指板书:“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一学生闭着眼睛读了一遍)。
师:你怎么闭着眼睛读呀?
生:因为我陶醉在桂花香里了。
三、 学习摇花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这节主要写了琦君缠母亲摇桂花。
生:这节主要写了缠母亲摇桂花、怎样摇桂花、和父亲的一首诗。
师:你真会概括。还有谁来说!
生:这节写了摇桂花的情景。
师:刚才第一个女生说小时候琦君缠母亲摇桂花,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生:(娇声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你开始急了。
生:(撒娇般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你迫不及待了。
生:(皱眉着急地)“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生:(欲哭似的)“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哟!看你无奈地都快要哭了。你们这么缠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早点看摇桂花的情景。
生:我想看看那桂花落下的美景。
生:我想闻闻那香香的雨。
师:摇桂花是件大事。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大家快来摇吧!(学生做动作摇)。
师:这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分别说:“高兴、快乐、开心”
师:好,让我们一起读:(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师:你来喊一喊?
(三位学生喊。)。
师:你们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吗?(播放动画的桂花飘落的情景约二十秒)。
师:(深情地)此时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沐浴着缤纷的桂花雨,你想到了什么?请拿出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写出来。
(音乐声中学生写并交流)。
生:我终于看到桂花雨啦!沐浴着这桂花雨,我都要陶醉了!真是太美了呀!
生:那朵朵桂花就仿佛是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萤火虫,向我纷纷飞来,我跳起来喊:“太好看了!”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呀!
生:我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愿望,看到了迷人的桂花雨,真想这一刻永远陪伴着我。那黄色的小花落满地,就如铺了金子一般!
师:好,那就让这一刻在你的心中成为永恒。
生:我还说一个比喻,飘落的桂花就如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生:啊!桂花真香呀!飞舞的桂花如同金色的雪花。这幅美景让我陶醉,真想天天闻到桂花香。
师:对呀!桂花如雪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生:这是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雪呀!我沉醉在其中,不由翩翩起舞。“桂花雪!桂花雪!你快快下吧!”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喊着。
生:读。
师:你最后一句读得那样轻,看来你真的陶醉了。谁再读?
生:读。
师:同学们通过想象,读得真如陶醉一样。我们一起来读。
生读。
师:小琦君陶醉了,那她的父母亲呢?(引生齐读: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师:这首诗请各自再读一读。(生读)谁来读?
(有三位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教师评点最后一位学生“梦”字读得很甜。)。
师:课件出示:(在摇桂花的这一天,白天,花雨缤纷。晚上,夜深人静,小琦君梦见 ,多甜啊!)。
生:她会梦见自己在吃桂花糕、桂花卤。
生:她梦见桂花丰收的情景。
生:她梦见自己随桂花雨一起翩翩起舞。
师:是啊!摇桂花非常的快乐!梦多甜呀!
生:她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和桂花一起飞舞。
(三名学生欢快地读,然后全班齐读)。
四、品味生活香浓。
师:是啊!梦里是香的,现实生活中更香。
(出示第四节,音乐起,让一学生读,接着请三位学生反复读最后一句话)。
师:同学们看,有这样两句话。出示:(1、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一句是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香中,后面一句是整个村庄浸在桂花香中,范围扩大了。
生:这两句都写香的。
生:我发现这两句都有“浸”,我认为是同一个意思?
师:她认为是同一个意思,你呢?
生:我觉得前一个只是浸在,后一个是指渗透进去了。
师:对呀!桂花香还渗透到了桂花糕、桂花卤里去了。还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是桂花开得最茂盛的时候,而下面一句是全年都浸在花香里了。
师:一年中除了闻花香,还能尝花味,吃上桂花糕、桂花卤,这一棵桂花树让大家一年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丰收的喜悦中,全村老老少少的其乐融融中。
五、感受乡愁。
生:我想母亲其实非常想家乡的那棵桂花树。
生:琦君的母亲认为家乡的桂花比外地的要香,要好。
师:这里的“金桂”就是“金贵”,为什么母亲心中的桂花树如此金贵呢?
生:因为母亲也很怀念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日子。(该生眼睛湿润了。)。
生:可见母亲非常的思念家乡的桂花。
师:这棵桂花有童年的欢乐。
生:(哭着)因为这桂花是全家人悉心照料的,包含着母亲的心血,所以外地桂花比不得。
师:桂花里有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板书:情)这树如此金贵,其实就是母亲的根哪!(板书:根)。
生:她会梦见一家一起摇桂花的情景。
师:甜中带着苦涩。
生:她会梦见尝美味的桂花糕。
师:可是她不能回到故乡了。
生:会梦见一家人在一起快乐的情景。
师:梦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学生低沉、深情地读,进入了情境)。
师:(教师带着无限地眷恋讲述并朗读)琦君很多作品都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对家乡有深深的眷恋。她在《烟愁》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配乐逐行出示:
师:你想说什么?
生:琦君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
师:是的,现在琦君.已经80多岁了,为了寻根,去年她又回到.故乡,喝一杯故乡的桂花茶,尝一口故乡的桂花糕,听一听那熟悉的乡音,看看美丽的山山水水,不禁泪水涟涟。其实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故乡,因为故乡就在她的心里。(学生完全沉浸在课堂营造的思乡情中了。)下课。
教案和学案篇六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更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预先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基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老师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正符合这一教学需要。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预先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指导纲要,称之为“学案”。一般是每学期初将整个学期的“学案”编制完成,每课时独立一份;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人手一份。“学案”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能预先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也可以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这样学生依靠自己学习能力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在课前先消化;学生暂时不能理解和解决的真正疑难问题留待课堂学习。课堂45分钟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在自学时可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老师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预先得到这些问题反馈,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在编制“学案”时,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能力到理论的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同学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我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脉络。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既可作为学习前的自学路径指南,又可作为学生学完后对所学知识重新回顾、联系和系统化的.参照。一般先由老师拟定一个知识系统框架,适当留出部分由学生尝试概括,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程度逐步增加学生概括的份量,体现老师主导作用。二、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来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要素;三是事件的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要素。将这些要素以提问式或填空式等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自学同时完成题目,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三、运用能力训练学习是为了运用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因此可以按照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科相关信息,如学科及教学、考试研究的最新成果、新观点,对本节课所涉及的历史现象的内在、外在联系进行分析,弄清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几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运用能力训练应有一定层次的难度,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四、学生探索及反馈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探索的反馈。学生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并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老师在课前收集反馈信息,准备好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提出,供讨论。完成了上述自学指导工作,师生之间已经有沟通的共同基础。再进入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要注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首先,可利用一部分时间,采用提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结构、基本史实、概念、观点的掌握情况。接着用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特别要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辩论,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一些开放性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作课后继续讨论,也可以此为启发点,指导学生课余撰写相关的历史小论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我几年来的改革尝试,仅仅是一个初步探索,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备课工作量大,需要查阅的资料多,受到信息量来源的局限;在学生自学时间安排、能力训练形式及课堂组织教学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教案和学案篇七
常识性说明文具有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的特点,但这类课文的弊端就是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学得枯燥无趣。那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怎样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让师生都兴味盎然呢?我们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中,进行了新的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型玻璃》这篇课文,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用途。在设计这课的教学时,我想:如果按一般的上课流程,一板一眼,也许课堂气氛会比较沉闷。但如果创设个情境,没准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一、谈话激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问话音刚落,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我:“想”都用渴求的眼神看着我?)。
二、创设情境。
师: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揭开新型玻璃的神秘面纱。非常好,请同学们熟读课文,然后咱们召开一个“新型玻璃”现场公布大会。全班分成五大组,分别代表五种新型玻璃的研制厂,各自去研制一种玻璃,(合作讨论学习)再选派一名学生任厂长,负责全面介绍新产品,老师会扮演记者,将对各种新型产品进行采访,希望各位厂长对答如流哦。
(这一环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新奇、有挑战的学习氛围,学生跃跃欲试。)。
三、讨论、合作学习。
老师出示学习要求:1、认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懂、读流利;2、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深入思考,讨论学习,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准备在发布会上宣讲。
(这一环节,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交流、实践。
生:各位先生、女士、记者朋友们,我是新型玻璃厂的厂长,我们厂通过技术创新,研制出了新型的玻璃,它们功能奇特,方便好使。欢迎大家使用。今天,我着力推荐的一种新型玻璃就是“夹丝网防盗玻璃。”
生:顾名思义,这种玻璃最大的特点就是“防盗”。
师:请具体谈谈。
生:这种特殊的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丝网与电源、自动报警器相连。当有人企图划破玻璃时,这玻璃会自动发出警报。
师:这“金属网”怎么这么神?
生:对呀,这“金属丝网”是用一种很细的,能导电的金属材料做的,比我们看过的蜘蛛网都更细更密。
师:哦,原来是这样。最后,请你详细谈谈这种玻璃的用途。
生:在银行以及存放文物、珠宝、重要文件、图纸的建筑均可采用。
发布会开展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活跃异。
常,五位厂长滔滔不绝,结合记者的采访都自己厂研制的玻璃做个淋漓尽致的说明介绍。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检测了自主学习效果,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社交和自我展示能力,让学生体会一种成功的喜悦。)。
五、创新延伸。
生:当然有了,我们正在研制一种“吃灰玻璃”。如果用这种玻璃做黑板,教室里,就不会粉尘飞扬了,也不会影响师生健康了。如果建筑用这种玻璃,那么房屋里就一尘不染了,那么妈妈清扫就省事多了。
生:我们厂也正在研制一种“吃水玻璃”雨雪天行驶的车辆,司机会视线模糊,容易出事故。等我们的玻璃问世,那可就安然无恙了。再用这种玻璃制成眼镜,就不怕水汽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小手如林,争先展示:有编广告词的,有载歌载舞表演式的,有当推销员的,最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两个同学以精彩的小品表演来玻璃。
(这一环节,突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上述的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地探究,生动活泼在学习。大家主动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显著的特点就是精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弘扬学生鲜明个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注重兴趣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我们教学最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产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对所学的产生内在的兴趣。从以上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的激趣谈话,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召开发布会和推销会,更让学生觉得新奇和激动,个个精心准备,全身投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转入主动。真正体现了教学艺术是在于激励、点拨、和鼓舞。
二、大胆设想,培养创新个性。
指出:创新能力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上述的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想法,大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营造和谐课堂气氛。
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气氛极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弘扬自己的个性,学生无拘无束,身临其境,畅所欲言。在实践中学习,在思考中发展思维,在交流中表达。老师的平等参与也加大了师生的亲和度。一堂课,是其乐融融,轻松惬意。
四、锻炼社交实践能力。
社会学理论认为,学校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生存的“社会人”为己任。在这节课中通过召开发布会和推销会这两个环节,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模拟的“社会化”把学生直接推向了市场,学生入情入景,在这种虚拟的市场竞争中,锻炼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五、获取成功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教学中就要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用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面教学中,教师不仅把学习的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发展了能力,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案和学案篇八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关心民生疾苦,渴望建功立业其诗歌慷慨悲壮以曹氏父子为首的建安诗人,诗歌风格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这种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准确理解诗人“忧”的内涵。
2.能鉴赏、品味诗句。
3.能通过词语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情感。
4.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那种求贤若渴及奋发向上,渴求建功立业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忧”的内涵及求贤若渴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通过词语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把握诗人的情感。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他的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大气磅礴、慷慨激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短歌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深层含义。
(一)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生竞读提示:注意老师和学生朗读的特点。
(1)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2)教师朗读。
(3)学生点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此诗创作于诗人的晚年对于年近53岁,而统一中国的理想仍未实现的诗人感到岁月不饶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诗人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因此诗是四言诗,故诵读时要把握节奏,2/2断读又因前四句是作者感慨人生有限、生命易尽,情调感伤苍凉读时应该语速缓慢,语气伤感低沉其中要重读的是“当、人生、譬如、去日”后四句诗人慷慨高歌,借酒消愁,寄托忧思读时感情要激昂慷慨其中需重读的是“慨当、忧思、何以、唯有”)。
(5)学生自由选读。
(二)学生就自己的难点进行质疑。
(三)把握内容,理解“忧”的内涵。
1、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全诗主要抒发的感情。
2、请概括诗人“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明确:二忧人生苦短,二忧贤才难得。
三、自由品读:你最喜欢诗中哪几句诗?理由是什么?
四、问题探究:
明确:“辍”——停止,整句是“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运行”,比喻义则为“我对贤人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呢?”
“掇”——拾取,整句是“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才能拾取?”,比喻义则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
个人意见:行动较思念更进一层,更符合曹操那种想坐拥天下贤才的霸气。
参考意见:“何”好。
五、背诵全诗。
六、课后作业。
附:1、《求贤令》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注释】。
【今译】。
2、曹操:颠覆儒教理念的三道求贤令。
曹操很信任魏种当年兖州被吕布夺去,郡县之人多叛曹应吕,曹操曾不无得意地对手下说:“我相信魏种肯定不会抛弃我”话音刚落,就接到了魏种叛变的消息曹操怒火攻心,咬牙切齿地发誓道:“除非你有本事逃到我找不到你的地方”后来曹操战败吕布,叛逃的魏种即被兵士绑得结结实实,送到曹操面前“哪能这样对待魏先生”曹操喝退兵士,亲自上前为魏种解开绳索,仍旧让他官复原职,就像两人之间根本没有过节,就像自己从来没有发过誓。
教案和学案篇九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以及各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关于大气的垂直分布以及各分层的特点,特别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教材讲述的较为详细,平流层以上部分,包括中间层、热层、外层,教材归纳为高层大气,这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教材这样处理,既突出了重点即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同时又利于学生了解高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电离层,至于目前与人类联系相对较少的其他几层大气,简略处理,减少学习的头绪,详略编排得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各大气层的特征,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即气温的垂直变化不同引起大气的运动特点各异,对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因此导致大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对流运动,使水汽易于凝结,而对流层大气固体杂质丰富,因而容易形成降水;平流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因而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不易产生复杂多变的天气,利于飞行。由此可以看出每层大气其运动特点都是由于气温的变化引起的,气温的变化可从教材提供的图像中得以了解。
关于大气的组成的教学分析。
本节教材介绍的关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等知识,是了解大气环境的最基础知识。其中低层大气的各种组成物质及其对生命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通过表格形式介绍了低层大气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比例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各主要成分的比例悬殊很大,氮、氧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其他成分所占比例很小,但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二氧化碳及表格中未涉及的臭氧,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这一点教材着重进行了描述,对于低层大气中比例较少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主要强调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以及大气降水的影响,同时教材指出它们在大气中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这与干洁空气有所不同,这为后面讲述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干预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导致大气中固体杂质增多,形成大雾天气等天气变化埋下伏笔。
教材在介绍人类活动对大气影响时,提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而且大气中出现了新的成分如氟氯烃化合物,而这种成分可以导致臭氧总量的减少,大气中这些微量成分的变化都会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构成威胁。由于本节教材使大气环境这个单元的起始部分,因此教材中没有涉及有关大气中各组成成分对大气热状况、大气降水等如何起作用,只是将结论描述出来,至于作用机理留待后面相关章节进行解决。
教案和学案篇十
1、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
2、了解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
【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等方式表现实际生活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分类1、以写人为主2、以记事为主3、以写景或状物为主。
记叙文的写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作者都必须尽可能深地熟悉反映的对象,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如同一个产品制造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一样,一篇记叙文写作的成败和好坏,也常常取决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的观察、体验、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学生写记叙文苦于找不到有意义的材料,其实“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滴水中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如果我们用审美的眼光看生活,就能体味到平凡人物身上的人情美,普通事件中的哲理美。
三、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记叙文立意与选材的方法:第一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的片断或故事。第二类是取材于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第三类取材是借物或借景抒情。
(一)第一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的片断或故事。它们中有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的心旷神怡,让人留恋忘返;有的发人深思,启人心智。
1、写流淌着情感热血的人和事。
“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只有那些曾经感动过心灵的人和事,写入文章才能作用于灵魂,才能感动读者。写人,可以是父母、师长、同学等;写事,可以写家庭、学校、社会等;写物,可以是一丝白发、一方手帕、一片枫叶:都要把浓郁的情感色彩作为选材的重要标准。
如,写少年海子在距家20余里的一所中学读书,为了节省每趟8分的车票钱,每周都跑着回家。甚至为了不磨破鞋子,光着脚跑着回家。(《回家》)。
“地冻天寒,娘老远地看见,海子赤着双脚,一双鞋套在手上,裹一身寒气跑回来。娘愣住了。海子看着爹娘,怯生生地说:‘我没有穿鞋,我是光着脚跑回来的。’娘猛地搂住了海子,紧紧地搂住,红着眼睛流泪。爹却转身走出屋外,外面很冷,爹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
特写镜头式的生活场景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在冰天雪地里,跳动着的热气腾腾的赤子之心。时间、空间、严寒、贫苦都不能阻隔海子对老家、慈母的思念和向往,裹一身严寒的海子,血管里奔流着亲情的热血。搂着海子流泪的母亲,兀立寒风的父亲,心中同样翻腾着亲情的波涛,其中却有阵阵的剧痛和丝丝缕缕的辛酸掠过。
2、写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和事。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就会发现生活里其实到处都有真善美,那些蕴含着怜悯、慈悲、仁爱、宽和、谦逊、奉献、和善……美德的人和事,一旦经过艺术笔墨的点化,便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辉,文章也便随之增色。
如,陕西考生写的满分作文《父亲》的一个片断:
一个钟头过后,听到院外叮当的三轮声我就知道父亲已经回来,我赶忙打开外门,去迎接父亲。打开外门一看,啊,父亲好似练了气功似的,头上雾气缭绕,汗珠子直往下掉。我递上毛巾。父亲接过抹了一把脸,顾不得休息,就拾掇起他的蔬菜了。父亲拿过毛巾,一个个地擦拭他的西红柿,他的黄瓜……擦拭后的蔬菜更加新鲜,我想,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忽然,我对父亲说:“在他们上面喷些水吧。这样不但蔬菜新鲜,而且还能多卖好几斤呢。”父亲听后勃然大怒:“我卖的是菜,不是水。”我说:“别人都是这么做的。”父亲暴跳如雷:“混帐小子你净从哪里学来些歪门斜道?我告诉你,我们姓李的决不做那昧良心的事!做人,就要讲诚信,堂堂正正,对得起咱的良心。”由于父亲的信用,他的生意总是很不错的。
“我”劝父亲往蔬菜上喷水。父亲暴跳如雷:“混账小子你净从哪里学来些歪门邪道?我告诉你,我们姓李的决不做那昧良心的事!做人,就要讲诚信,堂堂正正,对得起咱的良心。”简短一句话,父亲光明磊落,诚实忠厚的朴实品格得到充分的体现。
3、写蕴含着深邃思想的人和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睿智的老人,每一丝皱纹里都有世事沧桑;平凡的故事,每一处片断里都有深邃思想:用理性的眼光审视生活,发掘其潜涵的精神内核,使思维向纵深运作,便会发掘生活的意义,体悟生活的内质,写出思想深邃的记叙文。
[佳作示范]。
闪光的心灵。
我曾在一家蛋糕店兼职。这是一个店面很大的自选商店,一排排的货柜上摆满了中式和西式的糕点,诱人而炫目。尤其是那些一元一盒的小蛋糕深受孩子们欢迎。
那天周末,收银台的小姐正在忙碌着,我也在给那些新进来的商品贴价标。突然,瞥见柜台边正走过来一个孩子。我心中顿时一阵感伤,这个孩子一身衣服早已破旧而发黄,瘦削的脸上满是灰尘,使我看不出他的表情。他的嘴角嚅动着,那双因饥饿而深陷的眼睛却放着惊奇的光芒,紧紧地盯着那些蛋糕,恨不得将面前的一切都盯到肚子里去。
我紧锁着眉头,心中满是对这个孩子的同情。当我转过身,这个孩子已走进里面的货柜不见了。
我转身继续给那些新进的商品贴价标。过了不久,我听见商店的老板在出口处愤怒地大声怒吼。我心中一凛,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有人偷东西被抓住了。
我赶忙走出货柜,看见商店老板背对着收银台,一脸凶相,面前站着那个瘦弱的颤抖的孩子。
“把你的衣服掀开,不然打断你的腿。”老板大声呵斥。
孩子因害怕而露出极度惊惧的眼神。他脸上的肌肉不停地抽搐,手和身体毫无节奏地颤抖着。
我这才发现,他单薄的上衣靠近腰部位有一处微微隆起,像是塞着什么东西。
“我……我没有、我没有……孩子的声音打着颤,夹着一丝哭的声调。”
这时店老板像是怒极了,一把掀起孩子的胸前的衣服,猛然从孩子的腰间拽出一件东西来--我们店销售的一元一盒的小蛋糕。
孩子霎时间吓得脸色苍白,这时收银台里的小姐突然惊声说:“哇!胡老板,他没有偷,原来他已经付过钱了。”
店老板一愣,回头一望,看见收银台不起眼的一角上果然有一枚一元的硬币。在那里闪着冷冷的、微弱的光芒。
店老板尴尬地将抓着孩子的手,慢慢地松开了。
那一刻,我看得清楚:那枚硬币是收款小姐趁机偷偷地放在上面的。
透过这枚小小的硬币我看到了收款小姐那闪光的心灵。
[简评]面对饥寒交迫正在遭到老板责骂的儿童,机敏的收款小姐,在收银台上偷偷放上一枚硬币,使那名儿童免遭毒打,让我们看到了收款小姐心灵的善良,行为的高尚。冷冷的闪着微弱光芒的硬币,昭示人性的美好。
(二)第二类是取材于历史故事,学生穿越历史时空,在尘封的历史深处追寻那些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彰显人文精神的历史人物,捕捉那些旷古文明的碎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翻作新声,发掘其崭新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如2002年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小作者大胆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再现了昭君在和亲前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心理流程,尤其是有一段描写她解救飞蛾脱离火海的细节,既鲜活可感又寓意深刻让人击节:
迷茫的灯光下,一只单薄的幼蛾一头栽在作响的灯焰上,发出“噼里啪啦”的爆鸣声。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试图将蛾儿救出来。
就在这时,传来和亲的消息。像春日里的第一声惊雷,在死一般的后宫炸开了。
“啪”,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
烈焰吞噬了她粉嫩的外衣,却没有压垮她不屈的心灵。在生之涯,死之角,幼小的心灵发出对生的呼唤,爆发出无穷的力量,让她从压迫、死亡中振翅飞出。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看着她越飞越远,飞出围墙,飞出重重封锁,飞向遥远的自己的天地。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考记叙性散文取材有四忌:一忌演绎话题或材料;二忌漫无边际的科学幻想;三忌缠绵悱恻的浪漫言情;四忌天马行空的武林传奇。这些生活离我们较远,一般不易在考场出彩。
(三)第三类是借物或借景抒情。就是从自然界的景物的记叙描写中去领悟人生的哲理。如:
飘落心灵的秋叶。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林虽将那秋日里和煦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了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了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那还很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叶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着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
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的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做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教案和学案篇十一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课文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熟了的石榴”一段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石榴,根据课文的情节进行表演,用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对课文进行演绎,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把“急切”“张望”“高兴”的表情表演得淋漓尽致,我很欣慰,孩子们的表演告诉我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石榴成熟时惹人可爱的样子。
“感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应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情感美的滋养,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对于小学生来说,深刻的感悟可以让孩子们进行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在感悟中发展语言,升华情感。
可见,让孩子们对课文进行体会、感悟并不难,换一种方式,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案和学案篇十二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和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
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
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同学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同学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同学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同学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同学闭目想象。
2、同学反馈:
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同学配乐朗读:
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
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竞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教案和学案篇十三
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时间逐渐减少,怎样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从2009年9月起开始推行学案教学。为此,我校三十余名教师在李校长的带领下,前往南京取经。意在吸取他们在学案教学的经验,避免我们自己在推行过程中走弯路。另外,学校还给全体教师赠阅赵加琛、张成菊著的《学案教学设计》一书,学习如何编制学案、如何开展学案教学和管理。读后受益良多。
一、学案的实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在学案的编写上。
学案不同于原先的以我们为中心为我们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它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意图。所以学案的编写是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小”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变“懒”了、讲得少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
2、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业务水平。
学案教学要求在制定学案之前由各学科备课组长组织组内教师集思广益,在全面把握教材标准和考纲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教学经验,精心制定教学案,把授课的重点、难点、教学思路都集中体现在教学案上,使教学案能集众家之长。同时,这也要求教师们要致力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更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课堂中我们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不要再认为课堂上多讲几个题就是课堂容量大了!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特别要在课堂教学中抓好“识标、学习讨论、精讲、验标、小结”等几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
1、教师在“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有所提高。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放开而去积极获取新知。
2、“学案”教学将课堂教学中心由“教”转到“学”上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小结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交流,提高了学生之间合作能力。
三、重视师生课后反思。
学生要学会做“学后记”,就是学生要把对课堂学习的经历,体验进行总结,包括本节课所获得的收获,学到哪些知识、技能,解决了哪些问题,还要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学习方法上有何收获,哪些方面需进一步改进等。同时老师也要写下教学反思日记,就是要把自己完成每一次教学活动后,对实施教学活动的自我感觉记录下来,反思应包括对本节课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教学效果的好坏进行自我评价和原因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哪些问题的讨论还不够深入,有待下一级课或课后继续进行探讨和研究,特别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表现,以便通过沟通交流,提出个别指导方案与补效措施,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做好学案反馈,了解学生学情。
1.下课时收齐学案,看学生是否用红笔把错误标记,改正。
2.查找学生共性问题并及时收集整理,为下节课学案设计做好铺垫。
五、学案中应包含的内容。
就我参加学案教学一年多而言,我认为学案里应该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应该有教师的引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应该有教师的板块式问题(引领学生从知识的此岸走向知识的彼岸);应该有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有学生自己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最后还要有有价值的练习题(旨在检查学生学习是否达标)。我校学案的编写还要精细化,还要多一些个性化。
六、学案使用中的几点反思。
1、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到知识的奥妙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关键之所在。
2、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有层次性,梯度性,题目由简到难,层层推进,不但便于理解运用,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限度来提升巩固知识点,想方设法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
4、小组讨论合作后,我们要灵活机智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到位的评点、总结。
5、实施学案教学来,常常出现学习目标不能按时完成造成拖拉现象。
6、学案教学中要通过二次开发备课,才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
7、探究问题时,收放有时会失控。怎么才能组织学生进行高效小组交流?
学案教学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寻求改进和完善。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体会,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帮助。希望我校的“学案”教学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绩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和学案篇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小朋友,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
板书课题:
舟过安仁。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小朋友,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
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
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同学描述画面,引导同学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同学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小朋友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小朋友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同学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
用投影仪展示局部同学的画,并让同学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小朋友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小朋友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
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50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