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情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对所读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下面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供您参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精彩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一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中的开篇第一句话。这是事实,也是至理名言。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问题时怨天尤人,为什么老天对我这么不公。仿佛一帆风顺才是人生应有的状态。然而事实与理想完全相反,问题和困难才是常态。我们一生会不断碰上问题,问题带来痛苦,解决问题也会痛苦。所以人生苦难重重!
人生是不断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带来痛苦,但如果我们不逃避问题,而是勇敢地直面它,解决它,那么问题同样可以带来智慧的启发,带来心灵的成长。人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就像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只有痛苦才能给人带来教益”。为解决问题而不懈努力,也正是人生中应该做的事。
那么在面对问题时,你是慌忙逃避,是畏惧害怕,还是勇敢面对,努力解决呢?应该都有过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既然问题带来痛苦,那么我们感到害怕,想要逃避也是人之常情。但遗憾的是,逃避问题并不能让问题消失,它还是在那里。而只有直面问题,努力克服困难,问题才会被解决。而自律则是帮助我们战胜恐惧,直面问题的重要手段。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让自己直面问题,承受痛苦,最后解决问题,走向成熟。《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这本书中提出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我认为这四个原则既是实现自律的方式,也是自律的人应有的表现。
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
前文说过,逃避问题不是解决之道,因为问题不会因为你的视而不见而自行消失。而作者认为,逃避问题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一种逃避问题的表现,便是拖延。拖延时间,把痛苦延后,先享受眼前的欢愉,问题以后再说。中国的老祖宗们早就了解拖延的危害,“日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警醒着后人。很多人在工作中喜欢先完成简单的任务,把困难的任务留在最后,然后在想起最后的难题时总是痛苦不堪,愈加倾向于把难题拖延下去,陷入了先甜后苦——拖延的恶性循环。其实仔细想来,拖延也不是明智的选择:在不断拖延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会受到这个待解决的难题的折磨——眼前的欢愉,被未来的痛苦所损耗。与其如此,不如一开始就承受痛苦解决问题,然后换来成就感和无忧无虑的双重快乐。所以,形成先苦后甜的意识,优先解决棘手的问题,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心智成熟,也是获得更多快乐的有效途径。
承担责任——事在人为。
不能及时解决问题,问题便会像一座山一样横在心中,阻碍心智的成熟。逃避问题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在问题面前两手一摊:“出现这种问题不是我的'责任,是别人,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所以要让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能解决。手脚长在自己身上,脑子长在自己头上,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全由自己。我在工作中见到这样一种人,上级分配任务下来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任务在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他把自己的工作职责划分得比谁都清楚——如果超出一点点他的职责范围,就会立刻拒绝:“这不是我该做的工作。”仔细核算过以后发现确实是分内的事,怎么办?接任务吧?慢着,先找上级谈谈:“你看我现在已经这么多任务在身,再分配任务恐怕完不成了。”上级不同意,只能接了,“好吧我尽力而为,但做不好可别怪我,毕竟我说过可能完不成。”最后任务真的没完成好,他还有话说:“我早就说过了,而且这是公司制度有问题,这种职责就不应该分配给我这个岗位。”仔细看看好像他也没有做错什么,但总觉得让人讨厌。他说的可能都是实话,但句句都在推卸责任。工作中不愿承担责任,就难有大的作为,生活中不愿承担责任,最后只会问题缠身。只有对自己说这是我的问题,我也有责任,要我自己来解决,我可以采取行动处理问题,情况才会好转。
忠于事实——敢说真话。
我自己刚看到这一个原则时有些不以为然:诚实和自律有什么关系?读到后面就有了答案:没错,有关系。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随着阅历的丰富不断改变,不断完善。但有些人,到了一定年龄后便不再接受改变,抱着自己已经过时的观念故步自封,即使是他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也会固执地反驳“你凭什么质疑我?!”。这是无视现实的表现,是对自己撒谎,也是拒绝正视问题。人总是会本能地拒绝变化,就像本能地逃避问题一样。为了替自己辩护,有时不惜用谎言掩饰,欺骗他人也欺骗自己:“我没错”。虐待子女的父母总是言之凿凿:“我这是在教育孩子!”是在发泄私愤还是教育,其实他们心中十分清楚。同样的道理,是否在逃避问题,拒绝成熟,我们自己心中也很清楚。忠于事实要求我们坚持自省,拷问自己是否真的说出了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清现实,戳穿自我辩护的谎言,让问题赤裸裸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勇敢地解决它。
保持平衡——舍与得。
心智成熟意味着直面和承受痛苦,自律同样是一项充满艰苦的任务。我们要推迟满足感,通过在眼前承受痛苦来换取未来的快乐;我们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也要卸下不该有的责任;我们还要对自己诚实,与谎言作战。同时,我们也要过好当下的时光,有时也需要依赖他人,有时也要允许一些善意的谎言。如何在这看似相互矛盾的选择中保持平衡?答案或许又要从老祖宗的智慧中寻找——舍与得。这里的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舍弃过多的欲望和要求。人非圣贤,无需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自律的原则应该是弹性的约束,而不是把自己捆死的铁链。第二层含义是舍弃某些快乐,问题带来痛苦,解决问题同样带来痛苦,拖延问题、推卸责任、自我欺骗都能带来短暂的快乐,而我们必须舍弃某些快乐,主动选择承担痛苦。这些舍弃换来的,便是得,便是心智成熟的果实:我们更懂得如何解决问题,人生的问题不再让我们痛苦不堪。就像我们孩童时期面临的难题,长大之后再看就不再是难题。
自律是通往心智成熟之路的有效工具,即使如此,这条路还是荆棘密布,道阻且长。所以这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二
人与人之间相处是极易受对方的影响,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你的言谈方式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同学、同事、朋友和家人的影响。如果你不承认,那么有可能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顶头上司很喜欢说“不不不”,久而久之,办公室的人在交谈时,尤其当他们急于在第一时间否定对方的时候就会说“不不不”。在lynette和上司结束一次聊天后,我给lynette说她刚才说了“不不不”,她整个人像一只炸了毛的喵,进入警戒状态,说服自己不要说那么多“不不不”。然而她不论和上司还是和同事说话,那“不不不”三个字依旧张口就来。我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不不”说的风生水起。可能我太过敏感,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现象,其他同事似乎还没有发现。所以听其他同事说“不不不”后我和lynette总会会心一笑。
在读《少有人走的路》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五个字是:推迟满足感。那些急于在第一时间否定他人的人,是为了从否定他人中得到满足感吗?如果是这样,面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不妨慢下来等对方说完,再一针见血并加以缜密的逻辑将对方一枪毙命不是更爽吗?但是人人往往都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哪怕只是短短的几秒。因为“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而这对于想要急切享受满足感的人来说先面对听完对方的错误言论实在太过痛苦,不如第一时间享受满足感来的爽快。毕竟“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我和lynette认为对抗说“不不不”这个坏习惯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就算对方说的内容是错误的,也要耐心听完,然后再否定对方。改变自己的心态,才是解决这个坏习惯的根源。如今,我和lynette说“不不不”的次数在逐渐减少,有时候甚至在说到第二个不字的时候就会自动停下来。看看之后能否彻底改掉这个坏习惯。
《少有人走的路》是答芬小姐姐推荐的,她推荐的次数多了,我自然想了解为何她不停推荐。这本书是我最近读书读的最慢的一次,总会思考一些内容投射到自己身上的情况,强迫自己去分析,有点痛苦,读到后面,心也乱了。读书于我而言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这本书让我沉浸其中去思考分析自己的问题。计划再买一本纸质版的书来反复阅读。我和答芬小姐姐一样,倾情推荐这本——《少有人走的路》给可爱的你们,愿你们面对不断流逝的岁月、增长的年龄,可以宠辱不惊。
这本书值得分享的摘录实在是太多了,这里我简单分享两句。其他的,你们自己收集吧。
摘录: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三
从本质上讲,宽容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因为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因此,宽容的第一受益者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
人人都有这样的倾向,问题一旦出现,就要立刻解决,不然他们就会思绪烦乱、寝食不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切实际,但一厢情愿地等待问题自行消失,这种心态更为可怕,通常不会带来任何好结果。
爱不是花前月下,不是温情脉脉,不是堕入情网,爱一个人就要让他独立,不管是自己的父母、妻子、还是儿女,如果你的行为阻碍了他们心智的成熟,那就不是真爱。爱自己的儿女,就要让他们脱离父母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让他们勇于面对问题和痛苦,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双脚独自站立。
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
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
相当多的人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帮助你自我完善。你的爱越深,自我完善的程度也就越大。真正的爱,在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同时,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成长,你体会到莫大的喜悦,幸福感会越发真实和持久。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着与被爱着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那些沐浴着父母的爱的孩子,心灵却可以健全发展。他们也可能因父母一时的忽视表示不满,然而他们对父母的爱感激不尽。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爱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选择拖延时间,幻想问题会自行消失;有的人选择对问题视而不见,欺骗自己认为问题与己无关;有的人选择娱乐、酒精或有毒的物品,想把问题排出在意识之外,让自己尽量忘记问题的存在,以换得片刻的解脱。我们总是逃避问题,而不去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总是想远离问题,不想承受解决问题要经过的那段痛苦。
一辈子真的很短,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永远真的没有多远,所以不妨对爱你的人好一点,也对自己好一点,今天是你的枕畔人,明天可能就是你的陌路人,如果这辈子来不及好好爱,就更不要指望下一辈子还能遇见。
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正如谎言说得越多,就越是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可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情感就想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们跟爱人结合在了一起!
世界上没有任何美好的事物是长久的。换句话说,幸福是短暂的,不幸才应该是常态。“他很难去接受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值得信任的。他认为如果冒险去信任他们,无异是偏离了固有的地图。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讲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心理医生天天都会碰到此类问题。这种情形,多出现在因情感失意而极度沮丧的病人身上。他们无法忍受孤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或以自杀相威胁。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我不得不告诉他们:“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地说,那是寄生心理。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苦难耿耿于怀了。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默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四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五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
——m.scottpeck《心智成熟的旅程》。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六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七
相当多的人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八
趟过一些河,才知道跋涉。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经过一些事,才知道经验。
阅过一些人,才知道历练;读过一些书,才知道财富。过了一辈子,才知道幸福。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生活怎么样,自己放调料,自己开心自己乐。
简单,是人生的至境。小时候的欢乐,是单纯带来的。长大后的痛苦,是复杂给予的。越长大越孤单。小时候,在没人的地方,我们可以很快乐,因为有花草作伴。
长大后,越在人群中,我们越感到孤单,因为人心叵测。简单,是人生的大彻大悟。无欲无求无失望,来去随缘少徒劳。简单,是最大的快乐。
不懂珍惜,守着金山也不会快乐;不懂宽容,再多的朋友也终将离去;不懂选择,再努力也难以成功;不懂行动,再聪明也难以圆梦。
不懂合作,再拼搏也难以大成;不懂积累,再挣钱也难以大富;不懂满足,再富有也难以幸福;不懂养生,再治疗也难以长寿。
懂爱的人,才知道珍惜,懂心的人,才知道可贵。
懂珍惜的人,才能得到,懂爱护人的人,才能幸福,懂怜悯的人,才有爱心,懂感激的人,才能心善,懂付出的人,才能得到回报。
懂选择的人,才能做大事,懂坚强的人,才能承受打击,懂感情的人,才能得到真爱,懂人情味的人,才能得到尊敬。
越聪明的人,其实越累。在乎得多,割舍就难,往往失去的也就越多;追求的苦,心事就重,往往美好的也就越少。
人生中,有些东西,只是数字,不必太刻意;有些人,只是过客,不必太留恋;有些事情,也只是事情,不必太奢望。
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一个简单的心境,一种幸福的感觉,即使不完美,也是最美。
生命中,遇见一些人是一种幸福,而遇见一些人则是一种灾难。人,无完人,但要真诚,真实;事,无巨细,但要尽心,尽力;情,无绝美,但要无愧,无悔。
这世界,原本干净,美丽;这人性,原本善良,质朴;这遇见,原本清澈,简单。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回归一颗安静无尘的心。
谁都有脾气,但要学会收敛,在沉默中观察,在冷静中思考,别让冲动的魔鬼,酿成无可挽回的错。
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谁都有底线,但要懂得把握,大事重原则,小事有分寸,不讲情面难得别人支持,过分虚伪亦让人避而远之。
人生的路那是要靠自己行走,无论如何选择,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不存在对错更无须后悔。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永恒不变。当你失败、痛苦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的!当你成功、得意忘形的时候,你也要知道: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为能左右你心情的东西太多。
天气的变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风景都会影响你的心情。而他们都是你无法左右的。看淡了,天无非阴晴,人不过聚散,地只是高低。沧海桑田,我心不惊,自然安稳;随缘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心情不好时告诉自己: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那就无怨无悔,青春一经典当,永远无法赎回。
过去只可以用来回忆,别沉迷在它的阴影中,否则永远看不清前面的路;不要期望所有人都懂你,你也没必要去懂所有人;聚散离合是人生的规律,不必在意,何须伤悲。
人在轮回路上,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相逢,也总有一些失之交臂的陌生。缘分有聚散,有人能随行,就是一种温暖;人心有冷暖,有人能懂得,就是一种幸福。
握紧几份真情,以心交心;拿出几许真诚,以诚换情;相识于真,才能相知于心;相处于纯净,才能相望于透明;相守于珍惜,才能相伴于一生。
人生的诸多烦恼,其实源于自己。风的摇曳,是一道自然的风景,无需牵强;雪的飞舞,是一页自然的诗词,无需奢念;心的悸动,是一抹自然的情愫,无需过多地在乎。
每一天,是一种终结,也是一种开始。少有人走的路,让我们一起携手同行,给自己一个微笑,一起去追求精神世界的快乐,人生处处是阳光。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九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讲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心理医生天天都会碰到此类问题。这种情形,多出现在因情感失意而极度沮丧的病人身上。他们无法忍受孤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或以自杀相威胁。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我不得不告诉他们:“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地说,那是寄生心理。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
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选择拖延时间,幻想问题会自行消失;有的人选择对问题视而不见,欺骗自己认为问题与己无关;有的人选择娱乐、酒精或,想把问题排出在意识之外,让自己尽量忘记问题的存在,以换得片刻的解脱。我们总是逃避问题,而不去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总是想远离问题,不想承受解决问题要经过的那段痛苦。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一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
相当多的人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帮助你自我完善。你的爱越深,自我完善的程度也就越大。真正的爱,在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同时,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成长,你体会到莫大的喜悦,幸福感会越发真实和持久。
从本质上讲,宽容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因为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因此,宽容的第一受益者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
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苦的旅程。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想让别人真正爱你,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正如谎言说得越多,就越是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可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与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情感就想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涌向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们跟爱人结合在了一起!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着与被爱着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那些沐浴着父母的爱的孩子,心灵却可以健全发展。他们也可能因父母一时的忽视表示不满,然而他们对父母的爱感激不尽。父母的珍视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追求幸福而不是自暴自弃。他们将自尊爱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这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
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选择拖延时间,幻想问题会自行消失;有的人选择对问题视而不见,欺骗自己认为问题与己无关;有的人选择娱乐、酒精或,想把问题排出在意识之外,让自己尽量忘记问题的存在,以换得片刻的解脱。我们总是逃避问题,而不去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总是想远离问题,不想承受解决问题要经过的那段痛苦。
一辈子真的很短,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永远真的没有多远,所以不妨对爱你的人好一点,也对自己好一点,今天是你的枕畔人,明天可能就是你的陌路人,如果这辈子来不及好好爱,就更不要指望下一辈子还能遇见。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苦难耿耿于怀了。
爱不是花前月下,不是温情脉脉,不是堕入情网,爱一个人就要让他独立,不管是自己的父母、妻子、还是儿女,如果你的行为阻碍了他们心智的成熟,那就不是真爱。爱自己的儿女,就要让他们脱离父母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让他们勇于面对问题和痛苦,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双脚独自站立。
世界上没有任何美好的事物是长久的。换句话说,幸福是短暂的,不幸才应该是常态。“他很难去接受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值得信任的。他认为如果冒险去信任他们,无异是偏离了固有的地图。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
——m.scottpeck《心智成熟的旅程》。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
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对爱的误解,就是讲依赖性当成真正的爱,心理医生天天都会碰到此类问题。这种情形,多出现在因情感失意而极度沮丧的病人身上。他们无法忍受孤独,甚至产生轻生之念或以自杀相威胁。他们痛苦地说:“我不想再活下去了!我没有了丈夫(妻子、男朋友、女朋友),活着还有什么乐趣?我是多么爱他(她)啊!”我不得不告诉他们:“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地说,那是寄生心理。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默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
最近有幸拜读了《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当第一次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作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许自己不知道而已。当你坦然面对自身的问题而且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时候,你就离“神”越来越近,甚至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是可能达到“神”的境界的。很感叹作为一名西方学者,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且在长时间的行医生涯中能够去践行它。是的,离开了现实的土壤的学说是没有意义的,即使崇高如哲学或者宗教,也必须如此。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很多已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人们转而信仰科学,这是社会的进步。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传统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宗教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会越来越展现,而负面的东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愿大自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种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在素质班的要求下,我翻开了一本以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现在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xx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时间不同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但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己的主宰,用积极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
同事推荐我读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当第一次听到这个标题时,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带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的看待宗教,把它当做一种真正实际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精神寄托或理论。
书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学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为佛教不承认永久的“神”的实在性,而缺少这种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却不这么看,并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须要有一个神存在,比如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于这种宗教不承认“神”的存在,或者说即使承认“神”的存在,也是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佛教倒是真的相比于其他宗教来讲更接近于现代科学一些。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二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期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书,却起了期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先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思考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那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忙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总之,推荐给期望成熟、期望进步和提高的童鞋们。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三
(一)谈判的勇气每年春节后,都会迎来辞职的高峰。
大多数人辞职的理由,想都不用想,最常见的有两条:
(1)待遇问题;。
(2)发展空间问题。现代社会,换个工作,无可厚非。但是,经常有人辞职的时候一边感谢公司的栽培,一边私下对人说出自己的抱怨:原来是如此,如此!如果是换了我。在我确认离开之前,就要先找上面的头儿,谈一谈。一般的人,觉得谈待遇很难,其实,如果头儿有决定的权力,这个反而是最简单的。直接说出自己期望的要求。公司的代言人,肯定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来解释或搪塞的。
发展空间的问题,略微不同。可能有这么几种状况:
(2)公司发展很好,但现在的定位有问题,希望调整;。
(3)不喜欢公司的人文环境。无论怎么谈,重要的一点是,要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要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然后再做决定。离开有时是一种方法,但或许不是最好的结果和时机。工作多年,我遇到不少人,为了工资上增加几百块钱跳槽,放弃了大好的发展前途,不值得。说实话,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实在令人遗憾。
(二)学历依赖症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有人好好的在发展,突然觉得想读研考博,读了几年书出来,不仅收入上比以前退步,而且失去了大好的发展时机。这样的机会成本太高。学的多,以后就一定赚钱多,发展就一定好吗?错!当你还沿着传统的思路一条道走到黑的时候,有你哭的时候!有些人非常擅长考试,以为考试就是今后的一生的保障。书读的越多,你今后的生活之路就越难开始。盲目地追求高学历,不过是希望高学历给自己带来工作的保障,一种看上去很稳定的依赖性!但是,这种感觉,是真实的吗?鬼才知道!无论你怎么推迟走向社会的那个时刻,那个时刻最终都会到来。该来得都会来得!社会的经验只能在社会中获得。很多人希望自己能准备“充分”,才走出第一步。其实,要抛弃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只需要诚实和少许的勇气。如果今天不能面对就业的事情,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以后一定有更多的麻烦需要面对。
(三)宠物病现在,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老人养,然后年轻人也养。然后,开始在街上,看见被抛弃的流浪狗。养宠物的目的,是出于排解孤独,出于爱的渴望,或好玩什么的,但很少是出于爱。人可以安排宠物的生活,训练宠物,带他们锻炼、洗澡和散步。宠物付出的代价是顺从。一旦宠物生病无用或咬他们一口,立马被抛弃。人在宠物上投注情感越多,对自己的感受就越深。他们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就骄傲和激动。人对动物如此,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四)爱的名义有一次,去儿子的学校听心理健康的公开课,家长们都去了。有个孩子在日记中写到:他的父亲,因为他考试没有达到要求,而用皮带抽他。他一直都记忆犹新。孩子的家长按耐不住,跑上讲台,说道:我也心痛啊,我也是为了他好啊!中国有句古话:黄金棍下出好人。那意思是,不打不成器!我想,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孩子这一代,我们的孙子这一代,还有多少的棍棒的教育,要以爱的名义进行!孩子就是家长的宠物,家长的面子,或是未来。以未来的名义,以爱的名义,家长们怎么样的行为都可以得到解释,可以得到谅解。但是,这时候,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爱是一种权力,一种单方面的要求;意味着:爱是强制的,暴虐的,严格地近乎苛求,让人感到没有人性!意味着:在压力下,对权威的盲从。意味着:不关心对方的独立存在,只关心自己内心的结果。明白了这些,就会理解现在社会中的年轻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满或不幸:他们已经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前进,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敢或不能追求自己的生活希望和想象。
(五)心智成熟的旅程未来生活的所有不幸,都来源于我们糟糕的家庭教育,跟学校收钱多少没有多大关系,跟高校扩招也没有多大关系。上学完成的只是知识的学习,而心灵的成长,只在家长的手中。只要我们不关心人的心灵,读再多的书也是白搭,上面那位孩子的家长是一位研究生,自己的事业也算小有所成。可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他的心智和他的智慧好像不成比例。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有这样的一些课程,去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观察和发现周围的一切,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变故,说出不,和老师讨论教材的错误和立场?如何去倾听朋友的谈话和倾诉,和家长探讨和交流?如何没有限制地想象和赋予自己神圣的使命?回首人生,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力量和支持,我们到底要学习怎么样的一种本领去面对:恐惧、懒惰、威胁和爱的压力。在我读过的心理学书籍中,除了马斯洛的书外,我觉得《少有人走的路》给了我想要得一切解释和行动的指南。在这本伟大的通俗心理学作品中,处处充满了沟通和理解的气息,它跨越了20年的时间限制,仍然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教诲我们成为更加称职,更有耐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告诉我们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带领我们去如何面对艰难甚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识的更高境界。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四
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己内心感觉彷徨无助的时候看的,我想这本书,它给予我最多的是勇气,它告诉我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责任感,直面属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成熟。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接受挑战,才可以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几乎人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然而让人觉得释怀的是,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
然而想要成长为一个心灵健全的人,就绝对不可以去选择逃避,但是懒惰,抱怨,借口,却总是与我们如影随形。我们时不时的还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所以我们总是在和我们的弱点抗争,并且时有输赢。
人生的问题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它,如果能以坚毅果敢的勇气面对它,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它,那么问题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将不在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教给你的。你的问题只有你自己能解决,除了你自己谁也帮不了你。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但是要做到战胜恐惧,克服懒惰,就必须要学会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会解决任何问题。
每天都规划好自己要干什么,每天把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完成的进度都记在本子上,每天都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计划来进行学习,生活,工作,运动。我想这就是自律,通过自律,培养出自我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面对麻烦时,能够以坚毅果敢的态度去选择,去面对。
自律的原动力是爱,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所说的爱,并不是过去自己认为的狭义的男女之恋情。而是一种大爱。一种即包容自己,也包容他人的爱。自己越是爱自己,便越是爱他人。
内心没有爱的人,心灵里是一定没有能量的。
派克医生给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能帮助他人进步,也能帮助自己更加成熟。
爱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发人生理想,甘愿面对困难承担责任。
一个懂爱的人,一个有爱的人,他一定是一个自爱,自律,自立,自信,自强的人。
因为心里有爱,《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鲨鱼展开殊死的搏斗。
因为心里有爱,《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明知有死无生,面对着强大无法战胜的史密斯,说出那句“mychoice”。
因为心里有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能够忍受长达两年被“姐妹帮”殴打,而不屈意志,保持尊严,历经将近20年,在长度约有3个足球场那么长的臭气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升天。
因为心里有爱,红军长征二万五,等等,这样子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这条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么艰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只有靠我们自己去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上也说了,没有任何一位先哲会拉着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许只能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经历的人生历程,都有自己应该面对的人生选择。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在读美国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书中处处透露出沟通和理解,帮助人们找到爱是什么,亲情是什么,引导我们学会长大,走向成熟。总而言之,这本书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教导我们独立。
正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人生苦难重重。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就是一场艰辛的旅程,一个人成长、心智的成熟过程往往都是漫长而苦痛的。但是,作者并不是一味的让我们品尝痛苦和恐惧,而是带着我们去经历这一系列艰难而痛苦的转变,最终认识自己,走向成熟。
在文中,作者多次提到两种心理上的问题——人格失调症和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为自己的过错找一切可以找的理由推卸责任。神经官能症则是相反,所有的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过度的责怪自己。这两个心理的症结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天人交战,比如说,这一次考试没考好,都是我的错,是我自己没有好好地复习,明明会解答的问题却因为粗心总是出错,这就是一种过度的责怪自己。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过度的责怪自己和逃避责任。在文中诸多的篇幅都是举例说明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最终归结——人格的自律。
过度的自责和过度的推卸责任都是自身不自律,无法自我约束的体现。回想起我自己的一些事情,体会非常深刻。在上学的时候,每一个孩子最盼望的就是寒暑假,最痛苦的莫过于寒假、暑假作业了。每一次寒假暑假的作业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痛苦的,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每天只顾着玩,剩下三四天左右才去写作业,最后写不完作业,我情愿去苦求着父母帮忙写,也不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作业也不是很多,每天十道数学题,练习二十个字,每周一篇周记。如果每天都写一点,只需要安安静静认真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任务,却最终无法完成。我在无法完成的情况下不仅不去反思,努力弥补,还去依赖父母,在父母不帮助之后,责怪父母。这其实就是由于我的不自律,缺乏对自己的约束,因为我没有承担起自己应该负有的责任。
看过这一本书之后,我明白了自己不自律的一大表现就是无法做到推迟满足感,明明可以先写完作业再去玩却挡不住玩乐的诱惑;明明打算工作之余学习一门外语却迟迟不曾开始背单词,练习口语;明明应该完成的工作却总是要拖到最后交差之前加班完成……俗话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改变不自律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些培养推迟满足感的练习计划,来帮助自己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学会长大,学会推迟满足感,让自己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迎接美好的未来。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六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搞笑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单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单,当我写完之后,感到情绪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用心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用心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一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潜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仅是付出,不仅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职责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潜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就应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务必持续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个性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应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一习一,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而且值得一精一读的书。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七
先简单介绍一下,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像书名一样,少有人会选择走的路,需要花很大精力去读的书,现在物质越来越丰富,心灵越来越空虚,我们不想承受痛苦,但是成长是痛苦的,在这充满艰辛的道路上,避免简单化的思考,放弃以偏概全的冲动,不要寻找公式和简单的答案。勇敢前行,超越自我,心智成熟的路程。
今天读了这章复杂人生的章节,它分为:拒绝简单思考,避免陷入极端,本性与人性,选择与人生,使命与人生,感恩与人生。环环相扣,结合现在的我,做些解读。
我们要认清人生,什么是人生?人生苦海无边,而且复杂多变。对!人生之路就是由一连串的难题组成,一个难题解决,又会有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我们面对难题和痛苦的时候,有的人是拖延时间,等着问题自行消失,有些人面对问题,逃避,选择忘记它们,等等回避问题,这些解决不了问题,如果真正要成长,必须面对问题,迎难而上,我们的心智也会越来越成熟。---这是我们看待问题的初衷,有解决问题的想法使然。人生复杂多变,我们要不断接受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
现在大部分人只会简单的思考,拒绝深度思考,因为思考是复杂的,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为了不去思考,麻痹自己,每天刷着抖音,看着快手,再浏览一下今日头条,让自己的时间一点点流逝,很多人习惯一个事情后就会机械重复,每天重复的事情越来越多,没有改进,时间占用越来越长,看上去很忙,其实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挤占了自己进步的空间。学习或者接受信息简单的只愿接受简单的第一步不愿意接受更复杂的巩固和应用流程,只听不说,只学不练,只看不写,感觉自己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只是浅层,遗忘很快。还有一部分是混乱思考者,而这一切混乱的思考都源于逃避问题和痛苦的趋向,如果选择独立思考必须准备接受打击。独立思考第一步就是坚持学习,我们思考能力主要依赖于学习。第二步就是用于思考,勤于思考。
选择与人生,你想什么,你就是什么。许多人在面临至关重要的决定--都是根据很少的咨询去做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选择跟谁结婚,周密思考与草率思考的结果,会完全不同,人生也会因为自己的思考改变。不管你想要干什么,你为此必须付出代价。每当你想去寻找正确答案时,你首先向自己发问,一旦这么做了,你就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你也将忍受不知所措的痛苦。生活就是这样,没有简单答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反复问自己,这样我们的心智才会一步步成熟。
使命与人生这个概念很大,看了几遍,粗浅的理解。人生而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使命原意是召唤,如果一个被某种事物吸引,一定是某种东西在召唤他。坚持使命,达成使命不一定能保证快乐,但是一定会给人带来安宁。因此人尽其才,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本性与人性人的本性就是改变,人性的定义很难,但是我们作为人,一定保持改变的本能,身体可以变老,但是心灵不可以,无论到任何年龄,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感恩与人生我们现在越来越多计较得与失,付出与回报,计较我们的苦与他人的乐,种种计较,会使我们心生怨念,不满自己,不满他人,远离幸福快乐。如果我们能抱着感恩的心,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把某些厄运看成伪装的恩赐,也不要把好运当成理所当然。
在这个碎片化时代,慢即使快,快即使慢。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心理疾病,我们慢慢被同化,麻痹自己的大脑,系统化的信息匮乏,今天复明天,一天天过去,陷入焦虑,还拒接成长的痛苦。现在迈出第一步很容易,但是真正支持我们的动力,是我们的强烈的使命,更大的目标。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篇十八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的书,读完本书给我最直观的的感受就是心灵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本书的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书中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律这部分。书中开篇就是以“人生苦难重重”最为阐述的根本,人们只有了解到这点,并接受这点,才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遇到困难,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叫苦连天,也不是希望拖延时间,希望问题自行消失,人生本就是困难的、坎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心灵就会得到真正的成长。自律和随心所欲之间是以相互矛盾的,随心所欲的结果常常是苦果,后悔过后又忘记,再次品尝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担起责任,然后才获得相对的自由。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读《少有人走的路》,一起踏上成熟之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1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