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思考教学的整体结构和教学步骤,使教学更加有条不紊。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注重课堂教学的综合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编写教案有所帮助。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把握作品内容、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家冯牧曾经这样评价一个诗人:“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这个人就是郭小川。
现在,让我们走近郭小川,走近郭小川时代,去感受诗人那个时代的那种高亢、那种昂扬、那种热烈、那种澎湃。
二、诵读:
1、请大家自由朗读,不拘一格,哪怕如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那样的“拗过去、拗过去”。要求就是把音读准、放开,不熟悉、不理解的字词标画出来。
2、解决一下字词。
3、请同学试读。
4、以第一节作为范例读(提示:p12)
请同学谈谈用什么语气语调朗读,读一下。
全班齐读第一节。
5、齐读全诗。
注意感情顿挫,思考一下写了哪些内容。
三、赏析:
(一)口述7节诗大体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层次。
1、诗歌为谁写的?
年轻人,祖国精壮的公民。
2、作者对他们有什么要求?希望他们投入火热的斗争。-——主旨
3、青年人为什么需要投入火热的生活呢?
未来的任务、前辈的历史、改变现实。
这是对青年人要求的进一步拓展、深化。
4、祖国需要青年,青年是否能离开祖国呢?二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齐读第7节)
青年与祖国共生(息息相关)。
(二)从诗歌的`形式上来赏析。
5、诗歌一般有哪些特点?这首诗体现了哪些特点?
押韵?? 大体押韵,韵律和谐
抒情?? 以2、3节为样本分析
第2节:出现了蓝天、白花、小鸟、风雨、雷鸣(对比《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天安门等分析),这叫意象。
这一节主要运用比喻,借助形象抒情。
第3节:直抒胸臆。
修辞:排比 作用:感情渲染。
整首诗:描绘少,形象少,议论多。
——政治抒情诗。
6、思考诗歌文字的呈现形式(样式)(回想《周》诗,句式整齐)
本诗:楼(阶)梯式——马雅可夫斯基
取消阶梯,你会怎么读?有阶梯对比一下,读出来有什么不同。
“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
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四、质疑:
深化对诗歌理解,如对“人定胜天”思想的看法。
五、再读课文: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理解公民意识的内涵。
(3)理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对“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个问题的探究,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的人权观理念,澄清学生对人权问题的一些模糊观念。进而涵养公民爱国情感,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3.运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树立公民意识、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解决思想中存在的法纪观念淡漠的问题。能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懂得公民要享受自己的人身自由,就必须尊重别人的人身自由。能正确树立社会主义人权观理念,对西方某些国家恶意攻击、横加指责中国及别国人权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做到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特别是一定要采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权。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公民意识。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最主要的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主要包括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权利与义务意识。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履行,需要有正确的公民意识作指导。所以,增强公民意识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在讲解这一部分时,注意不要将这部分内容讲成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应该注意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从内心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意识。这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所以这是教学的重点。
要讲好这一重点问题,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首先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来阐述,公民为什么应该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公民是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没有国家也就无所谓公民,也没有公民的一切。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所以,公民意识应首先体现为国家意识。公民的国家意识表现为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公民意识、成为一个好公民的。在我国近代和当代,曾有许多像方志敏、杨靖宇、徐悲鸿、钱学森、冼星海等不胜枚举的的大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艺术家,他们无不具有一颗强烈的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为祖国的强盛而忘我奉献。我们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青年,一定要继承发扬热爱祖国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我们决不能把热爱祖国只当成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要把这种情感体现在具体行动中。应该使学生懂得,公民只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履行对国家的义务,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
(2)要教育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我国当前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公民的法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要想很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依法行事。作为公民,首先必须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这是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公民必须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必须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决不能做法律所禁止的任何事情,要用实际行动来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3)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首先要讲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两者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学生真正懂得“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的道理。这就要求:一方面公民要增强权利观念,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首先就表现在其公民权利上,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重要途径,所以公民应该具有积极的权利意识,正确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求公民必须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义务。也就是要求公民要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人。这是因为在我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剥削和被剥削、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平等、互助、友爱的关系。一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利,其实就是意味着要求他人对自己履行义务,但同时自己又必须以对他人履行义务为前提。这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总是对等的。权利和义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见之于实践,应该鼓励学生具有勇于实践的勇气和责任感,如果没有实践,一切都会流于空谈。
2.教学难点。
在对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问题上,往往有一些人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或是把权利与义务截然分开、对立起来;或是只强调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这些错误的认识如果不能澄清,就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原则,这是学习本课内容的落脚点。教师要养生讲清: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任何人的行为都必须有合理的限度,这个合理的限度就是宪法和法律。因为法律是自由的界限,超出了界限就没有了自由。同时要讲清,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发达程度制约权利的实现程度,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片面地去追求不切实际的权利。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享受权利不能脱离现实,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前提。这一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的主题是“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材从介绍公民意识的内涵入手,延伸到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在社会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使权利,并自觉履行义务。
三、学情分析。
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公民意识,在行动中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和依法履行公民义务,自觉依法维权。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材料对比法、讲解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阅p82互动在线。
〈设置问题〉。
教师点拨:第一问中,“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我一定要参加”这一观点正确。它体现了公民的权利意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应该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这一权利,认真慎重地行使这一神圣的权利。另外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是对神圣的政治权利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公民意识的表现。
第二问: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还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有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1.增强公民意识(板书)(1)公民意识的内涵(板书)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健全的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作为新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2)宪法确认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板书)我国宪法从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条,全面而详尽地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可分为平等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等。
(3)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板书)第一,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纪守法和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第二,公民必须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三,公民必须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公民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人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阅p84〈设置问题〉。
1.结合上述图片和文字说明,说说它们反映我国公民依法履行哪些基本义务?“参军光荣:公民应征入伍”----宪法规定“依照法律服兵役的义务”“参加植树:中职学生义务植树”—宪定“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依法纳税:公民自觉申报纳税”—宪定“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为国争光: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宪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查一查,《宪法》对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规定?
《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第49条第2款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第3款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第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御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的义务”
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阅p84[问题探究]。
“简要说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人身人格权利、政治权利与自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人应当全面地享受这些权利。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和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和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板书)(1)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板书)列举事实,印证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把“人权”写入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党的十七大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党章》;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人权概念引入《宪法》,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使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普遍的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已经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二是高等教育开始迈入大众化阶段;实行依法治国,使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党和国家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人民平等享受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有力促进和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中华各民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设置问题〉。
如何看待某些国家对我国人权问题的恶意攻击:
长期以来,西方有的国家一直以“人权卫士”自居,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进行恶意攻击、横加指责。其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听,挑拨是非,妄图分裂我们的国家,阻碍我们发展的步伐。他们不择手段地利用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粗暴地干涉我国的内政,其行径是不能容忍的,他们的丑恶行径也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与抵制,他们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曾连续十几年每年都抛出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提案,但都一次又一次地被联合国人权组织否决了。
人权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权利;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王甲、王乙是兄妹,他们早年丧父,其母把两人养大。王甲结婚后分家另住。王乙结婚时,王母年事已高,就决定让王乙夫妇住在王家照顾自己。这便引起了王甲不满。王甲认为:王乙是嫁出去的姑娘,不得在娘家居住。并放出话说,若王乙敢在娘家居住,就与她们断绝关系,对其母也“生不养,死不葬”。从那之后,王甲就再没有照管过其母的生活起居,也从未给过钱粮财物。十多年来王母一直由王乙照顾,并负担了全部的生活费和医药费。年初,已瘫痪多年的王母去世,王甲也不来参与办理丧事。当王乙夫妇刚把丧事办完,王甲就来找王乙,要求她搬出王家,其理由是王乙没有继承权。闹得王乙一家无法正常生活。于是王乙就向法院主张:要求法院剥夺王甲的继承资格,其父母的遗产由王乙夫妇继承。
[问题思考]法院会支持王乙的主张吗?为什么?结合上述事例,写出“不履行义务就不得享受权利”
《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3.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板书)(1)坚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板书)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不允许存在只享受公民权利而不履行公民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公民义务而不享受公民权利的公民。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地履行义务。
阅p87互动在线关于第一问我们在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时,必须坚持的原则有三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关于第二问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合法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可以选派代表向该企业所在地的县的劳动行政部门申请仲裁;也可到企业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游行示威前必须依据《游行示威法》报批,履行自己的法定程序义务,并不得损害社会利益。若造成交通堵塞,必然损害社会公众利益。
(2)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板书)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行使权利不得超越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要把维护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职工在劳动保护方面要给予特殊保护等,但这些差别并不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相矛盾,而是更实际的维护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体验导行】。
[课堂练习]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请结合上面这段话,说明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2)简要说明《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意义。[课后作业]“18岁,从做讲文明公民开始”:你准备做一件什么事情,“能够真正感动你的父母和老师,使他们感觉到你已经真正长大成人了”,并把这件事付诸实施,让他们感到惊喜、欣慰。(先写出要办的这件事的性质、内容、方法和步骤,然后详细记录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和结果。)板书设计: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1.增强公民意识(1)公民意识的内涵。
(2)宪法确认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3)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及其内容3.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六、教学反思。
存在的不足是:本节课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把握教材,严格控制课堂教学时间。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情景创设法[课。
型]授新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公民?如何确认公民的身份?还有公民身份的内涵?作为公民,我们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权利和义务吗?国家保障我们享有哪些权利,要履行哪些义务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
2、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1)公民的平等权利。
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言论: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的权利。但并不是肆无忌惮,某些具有破坏性的表达也可能受到国家的处罚,如侮辱诽谤他人、明显地煽惑叛乱、诽谤、发布与国家安全相关的秘密等等。
出版:有些出版物则属法律禁止和打击的对象,这些出版物是:如盗版书籍,宣扬色情、淫秽的书刊,散布迷信、腐朽思想的书刊。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结社:公民依法结成某种社会团体、进行社团活动的自由。但禁止和取缔不法分子假借这种自由搞非法组织和破坏活动。
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如公民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权利。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劳动权;劳动者的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财产和财产继承权等。
材料一:有媒体报道,大庆市一位农村人力三轮车夫不慎把跟随“贵族”派头的主人在路边散步的宠物狗轧死。狗的主人威逼说,只要三轮车夫给死去的小狗磕三个头就算完事。可当车夫磕完头后,他又向车夫索要200元钱说是用来赔偿。身上只有20元钱的车夫只好向其同行借钱,才算凑足。
请问:狗的主人是否侵犯了这位三轮车夫的人身权利?如果是,是什么权利生:
师:人格尊严。
材料二:汉族青年谢某与一回族女孩马某相恋。不久两人到婚姻登记机关领取了结婚证。正当他们准备举行婚礼的时候,马某和马某的父兄向谢某提出一个要求,要谢某必须信仰伊斯兰教。谢某不答应,马某的弟弟就要纠集一些族内的人“好好教育”一下谢某,一时搞得剑拔驽张,难以收场。
请问:马某和马某父兄的做法对吗?为什么?生:
师:不正确,侵犯了谢某的宗教信仰自由。
材料三:某校女生徐某、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词拒绝。工作人员将她们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问: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有没有侵犯了两名女生的权利?假如有的话,侵犯了哪些方面的权利生:
师:人身自由和隐私权。
生:
师:已经侵犯了小建的受教育权,应当受到批评教育。
小结:通过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是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1)公民对国家履行的义务。
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年满18周岁),依法纳税(中学生也是纳税人)等。(2)公民对社会履行的义务。
如遵守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等。(3)公民对家庭履行的义务。
如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赡养父母义务等。
材料五:苗某、昌某均为男,16岁,安徽省合肥市某中学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会吸烟和赌钱,经常旷课。2004年秋的一天,两人又想赌钱,但手头又没有钱,于是两个人一商量,乘天黑没有人注意,把马路上的下水井盖搬走,拿去卖废铁。苗、昌二人一连干了三个晚上,砸破了六个下水井盖子,后来被人发现抓获。
问:你认为这两位中学生没有尽到什么义务?生:
师: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接受教育的义务。
权利:受教育权、被选举权、劳动权、荣誉权;
义务:受教育义务、服兵役义务、劳动义务、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子女[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做为一个公民所享有的五大基本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三大基本义务,学习了这些知识,每位同学都应该懂得去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四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公民的义务的问题。
一、我们的法定义务(板书)。
(一)我们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义务。
案例分析:小珊应该纳税吗?
1、小品表演。
2、在思考,小组辩论(甲方认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纳税;乙方认为小珊是中国公民要依法纳税,这是公民的义务)基础上,在班上交流见解。(辩论中论述精彩的学生加5分,参加辩论的加3分,获胜团队每人加1分)。
3、教师小结(相关链接)。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因为这还是爱国的表现。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相关链接)。
(二)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
1、学生朗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教师作简单分析。
2、除了上面谈到的义务,我们还应该法律履行哪些义务?
3、“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呢?(三点见书)。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五
识记:夫妻之间有实行计划生育和互相扶养的义务;父母或子女未履行家庭关系中的法定义务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理解: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运用:收集现实生活当中的有关事例,谈谈对公民在家庭关系中履行义务的认识。
2、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法律知识观察、辨别家庭关系中各种现象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思想觉悟方面: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间处处有真情,从而增强他们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公民。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义务”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这一问题最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它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重要内容,家庭内部的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是本框的教学难点。
注意问题。
1、本框讲授重点是公民在家庭关系中的义务,对于权利让学生了解即可。所以,对于权利的教学让学生新闻记者教材就行。
2、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议,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以课本基础知识为载体,重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
4、本框内容涉及到家庭中人与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以情激发学生,感化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5、法律知识掌握与道德品质教育要紧密结合。
导入新课:用歌曲《家和万事兴》引出如下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家和?”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对“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的教学。
1、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了解教材内容。
2、教师播放小品,学生思考问题:小品中的夫妻是否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为什么?
1、案例分析,学生读材料,判断“丈夫是否付给已残疾妻子生活费?为什么?”
2、教师展示正机材料《爱,长明的灯塔》,与案例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谈感受。
关于“父母要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教学。
关于“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的教学。
1、教师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请学生思考本歌曲反映的主题。
2、让学生谈自己的父母在赡养扶助老人方面有哪些典型的事例。
3、教师展示《真情如金》的材料,让学生思想进一步得到升华。
课堂总结:教师展示知识结构图表。
计划生育。
夫互相抚养妻。
老年人。
成年人。
自己。
未成年子女。
我们的行动:1、学生讨论,作为仍未成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2、学生齐读誓言。
课堂结尾:教师播放歌曲《家和万事兴》。
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图。
新课导入(利用音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利用小品、录像直观形象)。
2、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
(正、反材料的运用,形成鲜明对比,说服力强)。
3、父母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义务。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提高认识,培养能力)。
4、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利用音乐,感染力强,提高觉悟)。
课堂主体。
(读读、想想、议议、点点)。
课堂总结(展示知识结构图表,直观系统地理解把握知识)。
思想升华(谈行动,读誓言,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结束教学(首尾呼应,余味无穷)。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六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两大基本价值。
e儿童权主要包括户口权,受教育权和健康权。
f法官的理想人格是__公正_。
d大众化司法有两种形式:陪审制和人民法庭。
g“公民是一个共同体政治的概念,作为一项制度,它发源于古希腊。
l零上访、零判决背后彰显的是特殊的司法目标息讼。
p平等就其含义来说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__规范的平等___,二是__事实的平等__。
s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司法当以公正为最高目标。
x宪法中的平等权与教育权的结合产生了一项重要的权利:教育平等权。
宪政是以宪法的存在为前提的。
z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官叫理官。
二、判断题。
b表达权就是说话权,就是言论自由的权利。(错)。
f法律规定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早5年,这说明了法律赋予了女性特殊的保护,没有违反平等权。(对)法院成为被告,在某些地方上说明司法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对)。
法院在判案时定罪量刑应考虑民愤。(错)。
法官公正最直接的体现在对法律的忠诚上,“以身殉法”当时法官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对)“法律黑户”的存在,表明那些没有户口的儿童多方面的权利得不到保护。(对)。
g公民就是人民。(错)。
公民与权利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权利就没有公民。(对)。
r任何法律的起点是自由而不是平等。(错)。
t调解是东方社会特有的。(错)。
调解是东方的优秀诉讼文化。(错)。
l立法的平等绝对排斥立法上区别对待。例如法律不可以规定高额累进税率。(错)。
w我国法律规定了诉讼调解的自愿原则,所以我国的调解没有强制性。(错)。
我国法律规定了诉讼调解的自愿原则,这是非常正确与重要的。(对)。
我国的法律制度已赋予了公民环境诉权。(错)。
我国教育经费近些年快速增长,教育投入已经赶上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错)。
y1791年法国宪法没有人权的内容。(错)。
有宪法就一定有宪政。(错)。
言论自由是指说正确的话。(错)。
z只有在法律上规定且事实上人人都是法律的仆人,人人才是平等的公民。(对)。
三、简答题(或填空题)。
1、法官吃“皇粮”的好处?第一,当然首先是有利于克服司法地方保护主义。
第二,有利于司法独立。
第三,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
第四,有利于发展行政诉讼。
第五,有利于提高司法的权威与公信力。
2、公民有三种不可分离的属性,是哪些?
于服从他自己的道德权利所加于他的义务,好像别人有权力把义务加于他;
(3)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这个权利使一个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并继续生活下去,并不是由于别人的专横意志,而是由于他本人的权利以及作为这个共同体成员的权利。
3、进入诉讼的纠纷解决而言,调解与判决对比有哪些弱点?
(1)调解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
(2)调解常常牺牲公开。
(3)调解也存在执行难。
(4)调解并不经济。
(5)调解切断纠纷的功能被夸大。
(6)调解对公民人格的不良影响。
(7)调解对法的安定有负面影响。
(8)调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4、将自由的律师制度作为法治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理由?
第一、自由的律师制度为公民对抗政府提供法律知识上的支持。
第二、自由的律师对权力的行使过程进行监督,有利于政府守法,也有利于公民权利保障,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法治。
第三、自由的律师制度有利于对法官的制约。
5、哪些原因导致类似无锡水危机之类的环境危机?
体系具有太多的地方性,使它成为地方大员中的工具。这一缺陷使得一旦环境利益与地方大员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它便空转。二是环保制度与其他制度缺少必要的制度分工与制约,使环保工作游离于主流制度以外,它就不免空转。
第二个层面是环境权救济方面的原因。
第三个层面是宪政方面的原因。
6、刑事和解的副作用有哪些?
第一,它损害了追诉犯罪的权力。
第二,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三,也可能侵犯刑事被告和刑事被害人的利益。
第四,有碍法的安定。
7、在存在宪政的地方,要实现宪政还必须有两个条件?
一是宪法是符合宪政要求的宪法;
二是宪法应当是法律,或者宪法应当得到实施,宪法必须是社会中的宪法,而不仅仅是纸上的宪法。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七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是初二《思想政治》下册,第二课《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的第四框题。公民要依法纳税,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教材主要介绍了税收的概念及特征,阐明了税收的重要性,指出纳税是光荣的,偷税、欠税、骗税的行为是可耻的、是违法行为。同时还阐述了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这点是修订后新增的。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要求,在《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教学设计中,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1、确定主题,分组调查。
学生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分成若干小组,合作调查老师布置的以“税收”为主题的小报告。内容有:(1)收集近两年来我国和福州市财政收入情况;(2)整理、分析税收在我国建设或福州市政建设中的作用;(3)收集学校、社区周边企业、个体户及个人的纳税情况;(4)收集就近时期,积极纳税或偷税漏税人的事迹或案件;(5)对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6)设计一些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如何使用税款的形式与方法。
2、收集素材,接受培训。
学生运用社会调查、访谈、剪报、上网查讯等方法,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尽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在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
3、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学生在依据研究方案进行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随时关注、适时指导,并积极提供条件,组织交流。
4、设计页面,制作课件。
师生均采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教师侧重在教学难点、课堂流程、主菜单的设计制作;学生主要是各小组自己发言时,小组页面的设计制作。
1、通过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探索问题实质和事物本质的良好习惯。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和求知欲望,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基本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主题由“税徽”这一特定的标志物,引出税收问题。学生了解“税徽”,并举例自己身边人的纳税情况,明确本课主题——税收问题。
参与实践探索新知税收的含义、税收的特征1、展示农行存折的利息,让学生了解利息所得税,引出税收的含义。2、引导学生把利息所得税与电话费作比较,归纳出税收的特征。1、根据《个人所得税收》第三条第5点规定的,利息所得税的税率为20%,算出所缴纳的所得税,明确税收的含义。2、观看电脑画面,通过对比,积极思考、归纳出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汇报成果经验共享税收的用途,提高公民纳税意识的'建议与措施,监督政府正确使用税款的形式与方法。1、介绍我国近几年税收收入的逐年增加,引出税收对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2、对比“毛阿敏税案”与“刘晓庆税案”。一个在税务部门内部行政处罚,另一被依法逮捕,说明国家加大依法打击偷、漏税的力度,提出如何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3、设问:如果公民积极纳税但政府乱花税款,那么公民除了纳税的义务外,有没有监督政府如何正确使用税款的权利呢?1、观看电脑画面,领悟、加深对“税收”问题的理解。2、由三名学生主持人分别主持人各小组代表对三个数字内容的汇报,及调出各小组自己设计的小组页面,并在演示文稿中写上自己通过上网、访谈、剪报等方法调查的结果。
交流体验公享感悟增强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概括学生汇报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肯定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建议的多样性、方法的可行性,要求学生现场交流学习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学生经过思考、感受从课前的收集材料过程及课堂中的交流与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对《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
联系实际推荐作业课后延续:20xx年4月是我国第十二个税收宣传月,今年宣传主题是:“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归纳学生的体验及感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争做积极宣传税法的好公民。1、制定一个方案,帮助税务部门进行更有效的税法宣传。2、向你周围的人做一件宣传税法的事。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税收调查”小报告,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创新思维,在调查过程中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研究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在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平等、团结的团队精神,自觉探究的钻研精神。事实证明,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
像这样上课,其实是每单元课后的实践活动的要求。第一次上课学生可能会花较多时间准备,但第二次做,学生有经验就轻松多了。同时,可以把学生每次的论文报告当作单元成绩,侧重对学生“行”的考评。当然,教师平时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相关的知识,满足教学的需要。
本课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及新课标所涉及的课程观、教师观、评价观。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自主上网、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页面来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探究的喜悦。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更多地重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以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法新颖,能应用多媒体手段(课件制作精彩)教学设计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恰如其分地把“税收”枯燥的政治概念讲活,找到课堂与社会结合点,具有实效性与实用性。
寓德于教,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税收的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让学生懂得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八
6.(5分)进入诉讼的纠纷解决而言,调解与判决对比有哪些弱点?参考答案或提示:
(1)调解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2)调解常常牺牲公开。(3)调解也存在执行难。(4)调解并不经济。
(5)调解切断纠纷的功能被夸大。(6)调解对公民人格的不良影响。(7)调解对法的安定有负面影响。(8)调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学员答案==。
1、调解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
2、调解常常牺牲公正。
3、调解也存在执行难。
4、调解并不经济。
5、调解切断纠纷的功能被夸大。
6、调解对公民人格的不良影响。
7、调解对法的安定有负面影响。
8、调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得分:5分。
2、第2大题是非题18分1.(3分)我国法律规定了诉讼调解的自愿原则,所以我国的调解没有强制性。对错正确答案:否.(3分)法院成为被告,在某些地方上说明司法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对错正确答案:是.(3分)法官公正最直接的体现在对法律的忠诚上,“以身殉法”当时法官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1.(20分)进入诉讼的纠纷解决而言,调解与判决对比有哪些弱点?参考答案或提示:
(1)调解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2)调解常常牺牲公开。(3)调解也存在执行难。(4)调解并不经济。
1、调解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
2、调解常常牺牲公正。
3、调解也存在执行难。
4、调解并不经济。
5、调解切断纠纷的功能被夸大。
6、调解对公民人格的不良影响。
7、调解对法的安定有负面影响。
8、调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得分:20分2.(20分)刑事和解的副作用有哪些?参考答案或提示:第一,它损害了追诉犯罪的权力。第二,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教学服务信箱:jxfw@?站务信箱:webmaster@。
请运用平等权的相关理论来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参考答案或提示:
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权利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其基本特点是:(1)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看,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以平等的保护。不因公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出身等原因给以差别对等。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地位。(2)平等权意味着公民平等地行使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原则源于平等权的价值观,平等权的观念与理论原则要求权利与义务并重。平等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高度概括,它构成了基本权利形成与运行的指导性原则。(3)平等权是实现其它权利的方法或手段。平等权是基本权利体系的一种,同时也是实现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与文化权利的手段,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环境。其宪法地位表现在:(1)平等权处于重要地位,有特殊性。平等权是作为一个人有尊严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权利,与自由权、生命权价值相同。平等权的存在形式与其它权利不同,是不可替之、不具体的权利;(2)平等权具有基本权利和宪法原则的双重性。它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宪法原则。
==学员答案==教育平等权可得分数:确定.(5分)平等就其含义来说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或提示:
规范的平等,事实的平等。
==学员答案==自由,平等可得分数:确定。
第2大题是非题27分1.(3分)只有在法律上规定且事实上人人都是法律的仆人,人人才是平等的公民。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分)有宪法就一定有宪政。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3分)公民就是人民。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言论自由是指说正确的话。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法律规定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早5年,这说明了法律赋予了女性特殊的保护,没有违反平等权。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1791年法国宪法没有人权的内容。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表达权就是说话权,就是言论自由的权利。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立法的平等绝对排斥立法上区别对待。例如法律不可以规定高额累进税率。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公民与权利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权利就没有公民。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分)任何法律的起点是自由而不是平等。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第3大题简答题0分.(20分)公民有三种不可分离的属性,是哪些?参考答案或提示:
(2)公民的平等,这是指一个公民有权不承认在人们当中还有在他之上的人,除非是这样一个人,处于服从他自己的道德权利所加于他的义务,好像别人有权力把义务加于他;(3)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这个权利使一个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并继续生活下去,并不是由于别人的专横意志,而是由于他本人的权利以及作为这个共同体成员的权利。==学员答案==1)宪法规定的自由,这是指每一个公民,除了必须服从他表示同意或认可的法律外,不服从任何其他法律;(2)公民的平等,这是指一个公民有权不承认在人们当中还有在他之上的人,除非是这样一个人,处于服从他自己的道德权利所加于他的义务,好像别人有权力把义务加于他;(3)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这个权利使一个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并继续生活下去,并不是由于别人的专横意志,而是由于他本人的权利以及作为这个共同体成员的权利。可得分数:确定.(20分)将自由的律师制度作为法治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理由?参考答案或提示:
第一,自由的律师制度为公民对抗政府提供法律知识上的支持。
第二,自由的律师对权力的行使过程进行监督,有利于政府守法,也有利于公民权利保障,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法治。
二是宪法应当是法律,或者宪法应当得到实施,宪法必须是社会中的宪法,而不仅仅是纸上的宪法。
6.(5分)进入诉讼的纠纷解决而言,调解与判决对比有哪些弱点?参考答案或提示:
(1)调解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2)调解常常牺牲公开。(3)调解也存在执行难。(4)调解并不经济。
(5)调解切断纠纷的功能被夸大。(6)调解对公民人格的不良影响。(7)调解对法的安定有负面影响。(8)调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学员答案==。
1、调解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
2、调解常常牺牲公正。
3、调解也存在执行难。
4、调解并不经济。
5、调解切断纠纷的功能被夸大。
6、调解对公民人格的不良影响。
7、调解对法的安定有负面影响。
8、调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得分:5分。
2、第2大题是非题18分1.(3分)我国法律规定了诉讼调解的自愿原则,所以我国的调解没有强制性。对错正确答案:否.(3分)法院成为被告,在某些地方上说明司法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对错正确答案:是.(3分)法官公正最直接的体现在对法律的忠诚上,“以身殉法”当时法官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1.(20分)进入诉讼的纠纷解决而言,调解与判决对比有哪些弱点?参考答案或提示:
(1)调解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2)调解常常牺牲公开。(3)调解也存在执行难。(4)调解并不经济。
1、调解的非规则性与非程序性。
2、调解常常牺牲公正。
3、调解也存在执行难。
4、调解并不经济。
5、调解切断纠纷的功能被夸大。
6、调解对公民人格的不良影响。
7、调解对法的安定有负面影响。
8、调解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得分:20分2.(20分)刑事和解的副作用有哪些?参考答案或提示:第一,它损害了追诉犯罪的权力。第二,违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教学服务信箱:jxfw@?站务信箱:webmaster@。
请运用平等权的相关理论来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参考答案或提示:
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权利主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其基本特点是:(1)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看,公民有权利要求国家给以平等的保护。不因公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出身等原因给以差别对等。国家有义务无差别地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平等地位。(2)平等权意味着公民平等地行使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原则源于平等权的价值观,平等权的观念与理论原则要求权利与义务并重。平等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高度概括,它构成了基本权利形成与运行的指导性原则。(3)平等权是实现其它权利的方法或手段。平等权是基本权利体系的一种,同时也是实现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与文化权利的手段,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环境。其宪法地位表现在:(1)平等权处于重要地位,有特殊性。平等权是作为一个人有尊严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权利,与自由权、生命权价值相同。平等权的存在形式与其它权利不同,是不可替之、不具体的权利;(2)平等权具有基本权利和宪法原则的双重性。它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宪法原则。
==学员答案==教育平等权可得分数:确定.(5分)平等就其含义来说有两个基本的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或提示:
规范的平等,事实的平等。
==学员答案==自由,平等可得分数:确定。
第2大题是非题27分1.(3分)只有在法律上规定且事实上人人都是法律的仆人,人人才是平等的公民。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分)有宪法就一定有宪政。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3分)公民就是人民。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言论自由是指说正确的话。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法律规定女性的退休年龄比男性早5年,这说明了法律赋予了女性特殊的保护,没有违反平等权。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1791年法国宪法没有人权的内容。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表达权就是说话权,就是言论自由的权利。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立法的平等绝对排斥立法上区别对待。例如法律不可以规定高额累进税率。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3分)公民与权利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权利就没有公民。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分)任何法律的起点是自由而不是平等。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第3大题简答题0分.(20分)公民有三种不可分离的属性,是哪些?参考答案或提示:
(2)公民的平等,这是指一个公民有权不承认在人们当中还有在他之上的人,除非是这样一个人,处于服从他自己的道德权利所加于他的义务,好像别人有权力把义务加于他;(3)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这个权利使一个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并继续生活下去,并不是由于别人的专横意志,而是由于他本人的权利以及作为这个共同体成员的权利。==学员答案==1)宪法规定的自由,这是指每一个公民,除了必须服从他表示同意或认可的法律外,不服从任何其他法律;(2)公民的平等,这是指一个公民有权不承认在人们当中还有在他之上的人,除非是这样一个人,处于服从他自己的道德权利所加于他的义务,好像别人有权力把义务加于他;(3)政治上的独立(自主),这个权利使一个公民生活在社会中并继续生活下去,并不是由于别人的专横意志,而是由于他本人的权利以及作为这个共同体成员的权利。可得分数:确定.(20分)将自由的律师制度作为法治的必要条件有哪些理由?参考答案或提示:
第一,自由的律师制度为公民对抗政府提供法律知识上的支持。
第二,自由的律师对权力的行使过程进行监督,有利于政府守法,也有利于公民权利保障,从而在根本上促进法治。
3、在存在宪政的地方,要实现宪政还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宪法是符合宪政要求的宪法;二是宪法应当是法律,或者宪法应当得到实施,宪法必须是社会中的宪法,而不仅仅是纸上的宪法。
2011.1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业三答案。
正确答案:1,2,313.(3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复杂,从政体上有()。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九
标要求: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含义和内容,懂得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知道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自觉履行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义务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民的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
2、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自觉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
学情分析:
针对的问题:
八年级学生对公民的义务了解不多,对履行义务的意义知之甚少,虽然平时许多行为都是履行义务的表现,但真正作为公民的义务观念较淡薄,另外对公民道德义务的履行较易接受,而对法定义务会感觉比较遥远,甚至会有“履行义务是大人的事,我年纪还小,履行义务与我无关”的想法等等。
2、学生的需要:
现在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家庭、社会中得到的较多,而付出的较少,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所以让学生首先明白公民有哪些法定义务、哪些道德义务,树立义务观念非常必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辩论等。
教学过程设置:
一、导入新。
导入语: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权利,也有他应尽的义务。如果每个人不仅知道自己的权利,而且知道自己的义务,这将有利于全人类的幸福。”法律的“大厦”是由权利、义务共同构筑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忠实地履行义务。
二、讲授新:
教师讲述: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
活动一“说一说。
填一填”:
教学情景(见教材p14页材料——小明的一天)。
活动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充分利用教材,并关注生活,联系生活实际。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及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或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公民必须履行的职责,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并合作探究:不履行义务可能带来的哪些后果。)。
教师总结:
付出的根据。
付出的好处。
不这样做的后果。
a
家庭亲情。
融洽父子情感。
受到良心的谴责。
b
对人承诺。
赢得别人尊重和信任。
失去别人的信任。
(班级纪律)。
洁净的学习环境。
受到班级舆论谴责。
d
(游园守则)。
欣赏美景。
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社会生活中,我么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活动二:“到底该不该纳税?”辩论会(见教材p1页材料)。
活动设计: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辩论,作为未成年的小珊到底该不该纳税?
(设计目的:通过辩论懂得在社会生活中,我么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依法纳税是我们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在激烈的辩论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可以有突破,突破自己的害羞和胆小的性格弱点。)。
教师导出: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公民所拥有的权利,有的以自己履行义务而获得。例如,公民履行纳税义务,享有国家把税款用之于民的福利。有的以他人履行义务而获得。例如,父母履行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才能享有受抚养教育的权利。这种情形要求我们成年后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议一议:
※“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公民的义务——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什么是道德义务。
活动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材料,了解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不同,进一步感受道德义务是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懂得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密切联系,从而自觉履行义务,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设计目的:通过大家的争辩,明晰敬老养老、拾金不昧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责无旁贷的责任,社会公民自觉自愿履行公民的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2)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道德义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履行道德义务,每个公民责无旁贷。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形成,是我们党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的最新认识成果,标志着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堂小结。
公民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同时,我们还要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提高对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学难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讨论、启发。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讨论:小明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些是法定义务?(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二、讲授新课。
提问:义务来自哪些方面?什么是法定义务?(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由此可以说明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案例分析“小珊该不该纳税”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未成年人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是履行应尽的义务,是光荣的。相反,如果违反税法不纳税,则要受到法律的追究。那么我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必须履行义务呢?(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一个人的一生要尽各种法定义务,那么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学生回答)。
教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依法履行哪些义务?
案例分析“小龚的故事”(教材)学生谈感受,体现了什么美德?(道德高尚)。
提问:什么是道德义务?它有何意义?(学生回答)学生阅读相关链接,了解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关系。案例分析“单先生的故事”学生谈感受。
三、小结。
履行道德义务,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履行方方面面的道德义务。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1、初步了解我们是共和国的公民以和我们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需履行的义务。
2、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1、阅读教材的资料《零岁的原告》
2、读了资料后,你有什么疑问和感触,都可以说一说。
3、梳理同学的问题后,让全班的同学关注两个问题:
(1)零岁的小朋友为什么能成为原告?
(2)零岁的小朋友为什么能赢得这场官司?
4、你是共和国的'小公民吗?
同学讨论,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是共和国的公民,老师也是。
1、请同学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拥有的公民权利。
2、交流,你知道我们拥有哪些权利。
3、下面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听完后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感受。
4、实话实说
1、小品扮演:同学扮演王爷爷创设情景,想请教师律师咨询。
假如你是律师,你会怎样协助王爷爷。
2、争辩:小明的妈妈有没有侵犯小明的权利?
1、出事新闻报道。请一位同学扮演主持人。
2、请另一位同学播报《从纳税人做起》
3、从两则新闻中你有什么感想?
4、小结: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被选举权,参加管理国家,担任公职和享受荣誉称号等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国家保障人民参加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权利。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权利。同时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进行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二.法定。
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的经济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其他权利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公民的政治权利是由宪法、法律确认的,并受到宪法、法律的保护;同时它又受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广度及其实现程度如何,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程度的标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宪法、法律保障,公民不但可以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而且还可以通过社会提供的诸如公职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制度、社会协商制度等多种形式,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三.内容。
政治权利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选举与被选举权;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的权利。
1、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
2、勤政、廉洁、高效有利于政府取信于民,有利于国家长久治安。
五.剥夺。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附加刑。是人民法院根据刑法的规定,剥夺犯罪人作为国家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国家管理和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所谓的“剥夺政治权利”并不是剥夺的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只是将他参与社会管理和参政的权利剥夺。一个社会人的资格在民法上称为“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是天赋人权,不可剥夺。
原因对一些犯罪分子附加或单独适用剥夺政治权利,主要原因有三:一、对危害国家安全和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主要是因为此类犯罪都是故意犯罪,主观恶意强、社会危害极大。对这些敌视、蔑视国家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国家当然要依法剥夺他们从事政治活动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因为如果不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他们则有可能利用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继续从事犯罪活动。第二,对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的犯罪分子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可以防止他们被特赦或假释后利用政治权利再从事犯罪活动。第三,对一些严重的犯罪分子剥夺政治权利,可以防止他人代其行使某些政治权利,如以犯罪分子的名义发表宣言、著作等。
判决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宪法所赋予的,非经人民法院司法判决不能以任何形式剥夺。政治权利不能继承,转让。除由人民法院判决减刑或撤销附加刑,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申请免除。也不能申请用其他刑罚替代。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被剥夺后,其还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不服判决的上诉、申诉权利。如果有发明,可以委托他人代为申请国家专利,也可委托他人有偿转让,以实现其财产利益。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一、引论。
公民政治权利无疑是政治学与法学所共同关心的,但是,学者们偏重于对具体政治权利的研究而很少从总体上对之加以论述。这使对公民政治权利的界定停留于表面,对公民政治权利的构成理解含混、不合逻辑,更缺乏对公民政治权利的深刻把握。本文从二个方面讨论公民政治权利:公民政治权利是什么和为什么要有公民政治权利(即公民政治权利存在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关于公民政治权利的二个相关而基本的问题。本文的理论意图在于从总体上把握公民政治权利并对之做较为深刻的阐述。
二、定义与结构。
对公民政治权利,通行的定义是:“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以及在政治上表达个人见解和意见的权利”。[1]这仅仅是关于公民政治权利的形式定义,因为这一定义仅仅指明政治权利与作为一种政治行为的参与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指明公民政治权利作为宪法上制度设计的功能与本质所在。有的学者注意到了政治权利的功能而将其定义为:“参与政府管理与影响公共政策之权利”。[2]这一定义对政治权利的功能的'理解仍属偏狭。另有学者把政治权利定义为:“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资格”。[3]这一定义正确地从利益出发把握政治权利,较为深入地指明了政治权利的功能,但是,否认政治权利属于利益本身而仅视其为政治手段,更没有揭示公民政治权利的本质。
本文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定义是:公民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从而得以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达到自我实现的权利。这一定义包含了对政治权利的二项相关认定:第一,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以此区别于公民的人身权利、物质权利、精神生活权利。由于政治生活在本质上是主体间利益关系的特定形态(与公共权力相关的形态),因此,对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影响是涉及利益分配及其实现的。在这一意义上,可以同意政治权利作为政治手段而存在。第二,在最终的意义上,政治权利是使公民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达到自我实现的权利,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则是达到这一自我实现的必经途径。因此,政治权利还应被认为是利益本身。这是超越了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这一层面而对政治权利的理解。
[1][2][3]。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设计及点评。
江阴市暨阳中学张建菁。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的功能是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求,在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设计中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达到如下目标:
1、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探索问题实质和事物本质的良好习惯。
2、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和求知欲望,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确定主题,选择伙伴: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供若干与本课教学密切相关的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确定自己的选题的同时选择伙伴。在《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主题下,又细化为“大气篇”、“土地篇”、“水篇”、“法制篇”、“行动篇”等;教师在学生选择之后是个调整过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组。
2、接受培训,指定计划:教师在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如:在“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主题的研究中,学生个人或小组在接受如何查阅文献、网络资源,如何进行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社会调查,如何进行数据归类、统计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识和指导和培训之后,选定研究方法、明确分工、制定详尽研究进度。
3、收集材料,实施研究:学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搜集、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尽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结论。如“大气组”可以采用统计、比较数据的方法,将江阴市;某两个月同期的大气质量比较分析,并横向联系生物、地理等学科相关知识;“水组”可以来用实地考察和对地理教师进行访谈的方法,分桥江阴市水资源丰富但乡间河流污染严重的现状,并提出建议;“土地组”可以采用上网、剪报等方式搜集有关“沙尘暴”问题的知识、资料、图片等信息。
1、充分利用网上已有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利用校园网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
2、师生均采用frontpage或power-poingt制作演示文稿;教师侧重在教学难点、课堂流程、主菜单的设计制作及音像资料的剪接上。
3.教饰将师生作品、重要环保网站、网上信息进行链接,便于课堂上充分合理利用。
四、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作好铺垫,明确主题。
一上课就组织学生观看“绿色奥运”的电脑画面提问:“体育盛会为何冠以绿色?”
学生观一边看电脑画面,一边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析“绿色奥运”原由,明确本节课主题――环保问题。
(二)参与实践,探索新知。
师导生学共同理解“人类环境的含义”和掌握环境的分类的依据。
第一步:教师展示“环境要素”的课件,图片:长江、泰山、白云、森林、长城、北京故宫、铁矿石、东北虎、水杉、银杏树、卧龙保护区、苏州工业园区等。然后让学生在a、b两个大圈中进行分类。
第二步:学生观看画面,积极思考、讨论,并利用电脑进行人类环境分类的练习,并说出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把环境进行了分类,最后归纳为几大类: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矿产资源、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第三步:教师再对这几种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出环境的内涵: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介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交流讨论,经验共享。
同学讨论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表现、危害。
1、教师通过电脑画面,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一个过程。播放录像《中国沙漠化》、《水的呼唤》、《地球母亲的皮肤怎么了?》使学生直观感受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2、安排学生分组汇报有关对大气、水、土地等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适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说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四)实践创新的精神,及时补充相关材料。
学生:观察电脑画面,领悟懂得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个过程,感受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然后:各小组代表调出网上资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别汇报有关大气、水、土地等方面环境问题的原因、表现、危害;其他同学注意借鉴,同时能够补充、质疑。
(五)总结归纳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通过概括叙述汇报成果,总结归纳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对难点进行“借助成语――具体事例――理性认识”的重点分析。
学生:借助教师提示,参与分析、讨论列举具体事例,真正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六)联系实际,巩固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身边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分析其危害,增强环境意识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学生:列举身边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分析其危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建议。
五、课例点评。
1、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奥运会”和“绿色”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通过“环保”这一概念把它们结合起来。本节课以学生的小组调查作为教学切入点,并适时选用学生身边的经常接触的事例,使问题产生于真实的情景,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师顺势提出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所以情景学习环境最适宜于转向真实生活问题的解决。
2、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概念形成模式的学习中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教师以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各种环境材料为依托,层层深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既体验了环境概念,又强化了对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的理解。这样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去思考。这样,教师的注意力就不仅仅放在学生的回答上,还要更加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真实反映、思维过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学生不同的认识风格、思维方式、探究能力等个别特征。同时,把学生搜集到的环保方面的典型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充分交流,以进一步验证已有的认知。在这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体验、理解思维,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这堂课给学生提供了开放、融洽的心理氛围,为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及他人互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课堂上的学习比较接近生活中真实、复杂的学习,使学生自己有可能去寻求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3、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本节课在注重学生体验事实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运用知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克服了以往仅仅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知识课的偏差,强调行为养成训练,既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实践能力,并有效地将知识、能力内化为心理素质的提高。
4、善于开发教学资源,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行为方式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开发学习资源,并通过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材料的准备,教学问题的探究、解决等整个教学过程,既训练了学生搜集处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97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第100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的意义,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税率的含义,认识简单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求应纳税额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能正确解决有关纳税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应纳税额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纳税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百分数知识在纳税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和初步的纳税意识。
教学重点:
解决纳税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应纳税额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引入。
提问:你知道关于纳税方面的知识吗?
交流后出示: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000元的20%是多少?再减去5200元的20%就是实际获得奖金。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练习十六的第1题。
指出;应缴纳营业税是门票收入的3%,也就是360万元的3%,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六2―3题。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十六
1、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初二思想政治法律常识教材的最后一课,具有学科思想教育的总结和落脚点的性质。从思想教育来说,本课具有重要的地位,落实到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上。从知识结构来看,上下册教材分别从法律的作用,国家与法律,公民与法律等不同侧面,以宪法为轴心,阐述了有关的法律知识,本课则以宪法为中心和依据,综合讲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有关知识,既是对前15课的总结,又是对其的深化。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
识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平等性的表现;我国公民权利广泛性的表现;我国公民权利真实性的表现。
理解――列举实例,表明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联系实际,说明公民要依法行使自由权利。
运用――结合身边的实例,对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进行讨论,分析和判断,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2)能力目标。
提高判断分析能力。即判断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分析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真实性。
提高划清界限的能力。即分清什么是正确行使权利,什么是非法行使权利。
(3)觉悟目标。
学习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学习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增强权利观念和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逐步养成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行为习惯。
3、教学重点。
(1)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
(2)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
4、教学难点。
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
依据:由于初中生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法制观念的缺乏、淡薄,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时常发生,同时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也不懂得依法维护,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反而采取忍声吞声或采取非法报复等手段,都是错误的。因此,教育青少年学生要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二、说方法。
1、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讲解中要注意精讲,多设置富有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为此,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1)具体事例法。除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事例外,还应多举一些影响比较重大的典型案例。如xx等受贿腐败案件,既说明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又体现了党的国家坚决打击腐败现象的决心,要求青少年学生要坚决同腐败行为作斗争。
(2)讨论法。在上述具体事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一两个典型事例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对xx这些案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件处理说明了什么观点?并可以要求学生也举一两个有关的案例。
(3)比较法。如在讲述“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可以例举一个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对受到不法侵害时,逆来顺受、忍气吞声、非法报复、依法维护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理解要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才是正确的行为。
(4)充分利用幻灯、录像机等教学设备和仪器,可以节省时间和提高教学节奏。
2、说学法。
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识记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并能做到理解。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和原理,来分析有关的案例,并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同各种不法侵害行为作斗争。
三、说程序。
导入新课(5分钟)。
新课讲解(30分钟)。
(一)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
应当点出,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行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决定了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
1、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17――118页中的事例,教师可以用幻灯片再例举有关xx的典型案例材料,要求学生思考,并加以提问“这些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在以上的案例中,有高级领导干部,有犯罪的“克星”,他们违法谋取权利,想得到个人的特权和好处,同样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说明我国公民权利具有平等性。引出:
公民权利的平等性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表现: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定权利;平等地承担法定义务;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强调:在我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论职位多高、功劳多大,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试一试”小栏目进行课外讨论。
2、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享受权利的主体极为广泛。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第十三课中关于“行使选举权利的资格”一目(教材第65――66页),点明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是权利的主体,这反映出我国公民权利主体的广泛性。
享受权利的范围极其广泛。我国公民在经济、政治、人身、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享有权利和自由。可以用幻灯片显示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各个阶段所享有的公民权利。同时,请学生指出哪些是公民的政治、法律、人身、文化教育的权利和自由。
3、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19页的有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国家的哪些法律确认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公民享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具有哪些保障?并进行提问。
教师归纳:说明正是由于有法律的规定和保障,有选举制度的具体规定来落实,并且有物质的保障,所以才能使公民真正有效地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后可以用幻灯片显示有关资本主义选举制度中的有关资料和竞选费用,对比说明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优越性和真实性。
然后对照课文中真实性两个方面的表现,学生就会比较清楚地明白这两个观点。
小结:通过对我国公民权利具有平等性、广泛性、真实性的特点的讨论,分析和学习,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而且还真实可靠,这充分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为我国的法律制度、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了解了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公民不能正确把握,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
课本第120――122页共有五个案例和一个资料,可以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分析一个案例。然后讨论,公民应怎样行使权利。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在发言时要求先简述案情,再分析案例,后论述公民如何行使权利。一个组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同学评分,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归纳案例并说明,公民正确行使权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得以非法手段谋取权利。
2、不得超越合法权利和范围。
3、要采用合法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由权利。
4、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总之,我们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不得滥用权利和自由,而应依照法律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各项自由。
课堂练习:(5分钟)。
1、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
2、为什么说我国公民权利具有广泛性。
3、作为公民,应当如何依法行使权利?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明确了作为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作为公民要做到知法、守法、护法。我们了解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是知法,而能够依法正确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正是守法、护法的表现。
课外练习:(用幻灯显示)。
某青年工人朱某,经常在深夜放音乐,吵得邻居刘华等无法休息。有天夜里,刘华向朱某提出意见,而朱某认为听音乐是他的权利,不但不听劝阻,而且在争执中反而把刘华打伤。此后,刘华只好忍气吞声。刘华的弟弟刘刚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伙同两位朋友闯进朱家将朱某狠狠揍了一顿。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事件中朱某、刘华及刘刚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行为?
2、这一件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加以分析。
四、板书设计。
一、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
1、平等性:含义及表现。
2、广泛性:表现。
3、真实性:表现。
二、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
1、不得以非法手段谋取私利。
2、不得超越合法权利的范围。
3、采用合法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由权利。
4、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十七
“从进修卑沉本人的分梨权起头初中政治教案,慢慢学会卑沉本人的财富权、现私权,那就是一个小公平易近的养成之道。”立正在办公室里,崔武神色严肃地说。不外,正在一些同事眼外,崔武虽无才调,却往往“用得不是处所”。2005年,他开办名为“平易近告官”的网坐,博接苍生状告当局的棘手讼事,其间,他曾协帮外国矿业大学一位传授状告徐州市六大行政机关,还正在报纸上撰文疾呼,“若是市长行政只满脚于批示,那那样的市长,小学生都能胜任了!”“国所需要的公平易近,只需他们无被乱的习惯;国所需的公平易近,是要他们无配合自乱的能力。”崔武一字一句地诵读出那番话。初外政乱教案正在身后的书架上,取公平易近教育相关的册本共无11本,崔武尤为赏识其外一本名为《新加坡公平易近道德教育研究》的学术博著。他买了十几本放正在抽屉里,碰着对教育感乐趣的客人就送上一本,“能拉回一个算一个”。说罢,崔武笼统地晃了晃手外的苹果,教员们一阵捧腹。最后,只要以秉承陶行知先生办学理念而闻名的行知小学校长杨德清一人给夺回覆,但那颇为暗澹的功效仍然令崔武兴奋不未。“同窗们,我们分的苹果叫做反义之果,而不是进修成就之果,其实每小我都无机缘让取,大师如何没像驰彤同窗那样自我推荐呢?”现实上,外国的公平易近教育课程,简直曾正在“五四”勾当之后的新教育实践外持久开设,曲到1948年后起头从课程系统外逐渐退出,被政乱教育取代。林红燕告诉记者,正在努力于公平易近教育推广的工作上,崔武的“才调错位”出格严峻。正在致信各校校长之前,崔武曾推掉手头的两个主要案女,闷正在办公室里半个月,起草了一份《公平易近教育办理章程》,三万多字的草案,共计八章四十四条。虽然正在轨制改良方面功效不小,但崔武感受“问题也不少”。“那若是哥哥和弟弟都出格想吃呢?”崔武蹙灭眉,继续发问。对于崔武来说,更大的现实是公平易近教育正在初、高外教育外所面临的困境。行知小学杨德清校长视崔武所努力的公平易近教育推广为“一类教育价值不雅观的回归”,而崔武也常援用陶行知的说法,“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平易近。将来所需要的公平易近,即今日所理当养成的学生。”“保守的道德教育过度强调权力,认为多讲讲无私的故事就能实的初中政治教案招考教育“叛变者”回讲堂为学生上公平易近教育课让人变得无私起来。”崔武向天一指,“但让每一小我都成为圣人,那就像空外阁楼。”“可惜最末的功效却是,我们培育圣人,培育状元,培育好汉,唯独没无培育大苍生,所以保守教育下的学生要么无依赖人格,要么无人格,要么无暴力人格,唯独贫乏公平易近人格。”崔武说。崔武的“敌手”是外国保守的招考教育。16年前,正在江苏省东台市做初外教员时,他感应,教育的意义似乎就是“那些分数”。所无学生被分成两类dd勤学生和差学生。教员是绝对权威,一旦看哪个学生“拖班级后腿”,就罚坐,罚蹲马步以致罚跪。正在本年岁首年月的大学同窗聚会上,崔武和仍然死守正在教师岗位上的旧日同窗聊起本人的现状。“那就是现实。”崔武缄默片刻,说道。迟正在1988年,时为师范院校学生的崔武就曾慕名来到南京的陶行知留念馆,他至今还清晰记得博物馆里留存的陶行出名言:“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外人,要做一品大苍生”。崔武拿起了一驰写满了推荐来由的小纸条:“驰彤小同窗是唯一一个把票投给本人的人,她的来由是:我每天都认实扫除教室卫生,我爱劳动。我每天迟上到教室就擦窗户,然后再收拾书包。”比如,虽然设立了教师办公室卫生评分公示轨制,但校率领的办公室常年满分;良多班级虽然成立了公共事务推进社,但学生们仍习惯由教员指点会商议题;学生们虽未驰口就是“小公平易近”,却仍然分不清“公平易近”取“人平易近”的不同。“法乱社会的前提是公平易近社会,若是人人都爱惜本人的权力,并且拥无参取公共事务的志愿取能力,公权力还会如斯不受限制吗?”崔武抬高了腔调,“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问题,就是教育臣平易近仍是教育公平易近的问题!”每隔几天,崔武分要抱灭厚厚一摞“教案”,分开位于市焦点的办公室,驱车穿过南京长江地道,到那所村子小学权力教书。“崔律师教学体例多变,是一个很无盘算的人。”杨德清校长说,崔武还特意创做了一篇新三字经,共分为价值、、、结社、行知、平易近从、为政、权力八篇,现在未正在学生外口口相传。崔武寄望到,正在场的同窗或可惜或恍然大悟,而正在课后教员们的培训心得外,他读道:“学会投票并不难,难的是培育孩女们的权力认识”,“我们过去的人才培育价值不雅观太单一”。初中政治教案招考教育“叛变者”回讲堂为学生上公平易近教育课,像往常一样,刚一碰头,崔武就给教员们出了个难题。“那就是现实啊!”崔武频频灭同样的话,只是语气加沉了良多。正在那位律师眼外,公平易近教育的实量是注沉个体权力认识的.培育,而那取一味强调履行权力的保守“圣人教育”模式截然不合。慢慢地,崔武发觉,学校的某些处所简直正在悄然起灭变化:本来正在教师大会上,只要率领席上放茶杯,现正在则遵照一人一杯茶的准绳;凡学校公共事务,校长只拥无七分之一的投票权(校长委员会共无7人);学校会按期开展“跳绳满分取进修满分一样棒”的“更新教师不雅观念”勾当;每一位教师的办公室门口设无卫生监视牌,由学生轮流评议打分,并做出公示。“所以我就变成教育界的叛徒了!”他推推眼镜,自嘲道。“公平易近教育?公平易近教育是什么教育?”同窗问道。“搞公平易近教育的人,本人起首得是公平易近吧。”崔武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女会打洞嘛!”“多盘算”三字也几回呈现正在同事对崔武的评价外。据辅佐林红燕回忆,崔武曾正在法庭上以文言辩护词替拆迁户辩护,引得法官曲呼“服气”。正在崔武的书柜上,摆放正在最显眼位放的册本是十缺部兵书,据称,他可将《孙女兵书》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那可不是我说的啊。”崔武满意地挤挤眼睛,“那是陶行知迟正在1919年就提出的公平易近教育理念!”他又问正在场的教员,若是采用哥哥切梨,弟弟挑梨的分梨体例,会不会更容难被兄弟俩同时接管呢?良多教员想了想说:“风度不够,可是蛮公允。”崔武自学了零零5年的法令学问,并通过司法考试,转行成为一名律师。但投身法令后,他同样面临利诱:一些委托他代办代理案件的群寡,还没开庭便因为私人短长而四分五裂;一些涉及当局短长的案件,法院根柢不接管诉讼申请;一些经媒体曝光的案件,上网不到3小时便被一删而净。2009年4月,养成的第一课仍然取分果相关。课程从题是让学生自行设想对一个苹果的分派体例,而教员只能做逛戏的“监视者”而非“参取者”。崔武发觉,正在全班27驰选票外,无13驰投给了进修最好的李苗同窗,而其他被推荐人的被选来由也大同小同。他告诉记者,虽然公平易近教育迟未提上政策层面,但从推广的结果看,公平易近教育的普及仍多集外正在小学阶段,很难进入初、高外范围,“那是因为公平易近教育取招考教育正在本量上是对立的”。“不合错误!”崔武迟无准备,“正在现实糊口外,面临短长纷让,无几多人实的肯扼杀本人的需要而去讲礼让呢?”2009年3月,“潜逃”教育多年的崔武试图“回归”。他汇集了南京市50所沉点外小学的联系体例,然后采办了信封和邮票,忙了大半天,事实将题为“合做成立公平易近教育”的信件寄往每一所学校。颠末深切思虑,他起头将问题的流头指向公平易近教育。“显而难见,那类讼事费劲不奉迎。”同事评价道。“哥哥理当向孔融进修,让给弟弟吃。”他自问自答,教员们几回点头。“一个大梨摆正在兄弟俩面前,如何分才对?”颠末激烈的会商,学生们决定用写明推荐来由的投票体例决定阿谁名为“反义之果”的归属。“那就是功平易近教育和公平易近教育的价值不雅观不合。”正在课后的教师会商会上,崔武再次借用陶行知的名言,“要晓得,你的教鞭下无瓦特,你的冷眼里无牛顿,你的耻笑外无爱迪生。你别忙灭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比及立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昔时的小学生呦。”“我也回归教育啦,正在做公平易近教育的普及。”崔武说。那位“志愿者”本年41岁,无些发福。衬衫、西裤、皮鞋、领带,发型诚恳齐零。16年前,他是一名村子外学的语文教师,现正在则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担任人。他所传授的内容也不再是语文,而是令良多小学教师感应目生的公平易近教育。“仍是理当让给弟弟吃,那就是更好的让梨故事了,对小孩的教育意义更大。”一位教师似乎颇无把握,初中政治教案急灭插话。做进修的办理者dd初外政乱第一册教案2010年12月5日from:/。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民的义务的教案设计篇十八
1.识记:
(3)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2.理解:
(1)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的必要性;
(2)政治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3)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
(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3.分析:
(1)联系实际,结合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来说明为什么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联系实际,结合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应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及原则,说明应如何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培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运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特权”等问题。
2.培养应用能力。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己的权利观、义务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公民的权利意识、义务观念,学会正确处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为今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2.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3.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体现我国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材料、事例、图片。
回顾旧课。
(1)国家的产生、国家性质和本质是什么?
(2)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
教学过程。
[走进新课]。
请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材料、事例、图片。
提问:在同学们所举的事例中,哪些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哪些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学生回答:略)。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上。这一节课我们就要探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应履行哪些政治义务,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推进新课]。
师:权利是神圣的,义务是庄严的,我们不妨先从面上理解一下权利与义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问:你认为权利与义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请举例说明。
预设(一):权利与义务都是法定的,我们的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准的。
预设(二):权利虽然是神圣的、法定的、不可非法剥夺的,但对于公民个人而言,权利是可以放弃的,但义务却是公民应尽的,是不容推卸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2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