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6:13:19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6 06:13:19     小编:笔尘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和实施教学活动而编写的详细文字材料,它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还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优秀教师的教案分享,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根据质数和合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经历概念的辨别和指导练习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练习提高。

教学重点:

1、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运用质数和合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20以内有哪些质数?

3、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33047523371859798。

指名说一说23为什么是质数?97为什么是合数?

二、指导练习。

1、介绍分解质因数。

每一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师介绍短除法。利用短除法,我们可以知到30=2*3*5。

30=2*3*5*1。

30=6*5。

2*3*5=30。

请下列各数分解质因数:24273236。

2、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数是几?

最小的'质数是几?它是偶数还是奇数?

最小的合数是几?

一个数既是合数,又是奇数,这个数最小是几?

p25第1题。

3、p25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4、p25第4题。

观察图画,理解题意。问: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5、p26第5题。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先由老师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同学们找出和为这个数的两个质数,看谁能找得又对又快。

教师分别说出下列各数,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812142024。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另一上人找和等于这个数的质数,找出后,两人一起讨论是否正确,然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师:举例只能举出有限个,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满足这一结论呢?这就是“哥德马赫猜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你知道吗”。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二

(一)宴会。

宴会是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请。宴会为正餐,坐下进食,由服务人员按顺序上菜。宴会种类复杂,名目繁多。

按规格划分:有国宴、正式宴会、便宴、家宴;

按餐型划分:有中餐宴会、西餐宴会、中西合餐宴会;

按用途划分:有欢迎宴会、答谢宴会、节庆宴会、告别宴会、招待宴会;

按时间划分:分早宴、午宴和晚宴,以晚宴档次最高。

其他如鸡尾酒会、冷餐会、茶会都可列为宴会。

(二)招待会。

招待会不备正餐,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宴请方式。通常备有食品、酒水、饮料,由客人自取,或坐或站,或与他人一起,或独自一人用餐。一般不排座次,可以自由活动。常见的招待会主要有冷餐会、酒会。

(三)茶会。

是一种简便的接待形式,通常安排在下午4点或上午10点左右。一般在客厅举行,内设茶几、座椅,备有茶、点心或地方风味小吃,请客人一边品尝,一边交谈。

(四)工作餐。

是现代生活中一种经常采用的非正式宴请形式,是利用进餐的时间和形式,边吃边谈工作。在国外,工作进餐通常实行“aa制”,由参加者各自付费。

二、宴会准备。

(一)、明确宴请对象、目的、范围、形式。

(二)选择时间、地点。

(三)、精心制作请柬,认真发送确认。

(四)拟订菜单和用酒。

(五)安排好席位。

(六)宴会中主人的礼仪。

三、中餐礼仪。

(一)、中餐宴会的席位排列。

1、中餐宴会的桌次排列。

决定餐桌高低次序的原则是:主桌排定之后,其余桌次的高低以离主桌的远近而定,近者为高,远者为低;平行者以右桌为高,左桌为低。

2、中餐宴会的位次排列。

宴请时,每张餐桌上的具体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别。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它们往往会同时发挥作用。方法一,主人在主桌面对正门之位就坐。方法二,多桌宴请时,每桌都要有一位主人的代表在座。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时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方法三,各桌位次的尊卑,以距离该桌主人的远近而定,以近为上,以远为下。方法四,各桌距离该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讲究以右为尊。

(二)、上菜顺序与就餐方式。

1、标准的中餐,不论是何种风味,上菜的顺序大体相同。通常是先上冷菜——热菜——主菜——点心和汤——最后是果盘。当冷盘已经吃了2/3时,开始上第一道热菜,一般每桌要安排10个热菜。宴会上桌数再多,各桌也要同时上菜。

2、就餐方式。

可分为:分餐式、布菜式、公筷式、混餐式。

(三)、餐具的.摆放。

1、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碟、筷、匙等。在正式宴会上,水杯应放在餐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放在专用的座上。

四、西餐礼仪。

(二)、西餐上菜顺序。

西餐的品尝流程:头盘和汤---主菜(鱼)---主菜(肉类)---甜点---咖啡或茶。

(三)、餐具的摆放。

(1)、刀叉。

(2)、餐匙。

(3)、餐巾。

五、自助餐礼仪。

自助餐是一种非正式的西餐宴会,用餐者拿起一个空盘子,按顺序沿着长桌走到一盘一盘的菜面前,合胃口的就舀,不合胃口就继续前进。舀的时候按吃西餐的次序,从冷盘或汤开始,甜品、水果最后才拿,不宜咸的掺甜的乱吃一通。

饮酒礼仪,包括酒的分类、酒水的选用、中式饮酒文化和品鉴葡萄酒的艺术。

咖啡和茶的礼仪。包括咖啡和茶叶分类、喝咖啡的礼仪和品茶的艺术。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三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

目标2。

目标1。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课后练习第一、三题。

2.预习短文两则。

3.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结合说写讲的方法。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四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两课时。

挂图、小黑板、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会认字: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l)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说说文章主要讲什么?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l)齐读。说说主要讲什么?

(2)这里为什么很难看到雪呢?简介台湾省的气候特点。

2.学习第2自然段。

(l)自由读,然后说说台湾省的孩子们在台湾看到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2)想一想,说一说橱窗里的雪景。

3学习第3~10自然队。

(l)自由读。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台湾的小朋友向往到北京去看真的雪。老师的故乡是北京。老师童年玩雪的情景很有趣。)。

(2)指导读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吗?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要读出问话的语气,ab、c还要读出好奇的语气,d则还要读出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4)分角色读第3~10自然段。

4学习第11自然段。

(l)范读。

“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2)齐读。

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体会到什么?

(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3)小结。

(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共同心愿,台湾回归祖国,台湾的每个小朋友就可以到北京看到美丽的真的雪。)。

5.朗读全文。

三、指导完成“我会连”。

1.读一读,连线。

2.同桌互查。

3.齐凌连好的词组。

板书设计:看雪。

台湾北京。

盼着。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就会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五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vcd、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匆匆》教学设计点评。

看了尤莉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教学设计,又看了她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们欣喜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自然、深入地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感到新语文教学的鲜明特色与任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程过程中迅速成长的脚步。

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一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阅读教学方面要求,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二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三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到,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教师有了这样的观念,便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六

淡水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之一。水的历程造就了生命的历程,相当于全球河流一半的水,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关于水的地理小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被水覆盖,其余约占地球表面30%的陆地也有水存在,地球上总水量为13.8亿立方千米,其中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的湖泊,河流和浅层地下淡水源,只占淡水总量的0.34%,为104.6万亿立方米,还不到全球总储量的万分之一。在这种全球水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已脱不了厄运。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使得本来水源丰富的大国人均拥有水量明显不足,人均值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面对中国严峻的水源短缺的情况,中国更加令人棘手的是水污染,这更加剧了水源不足的问题。

1.何谓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天然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水污染一般是指水中污染物数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污染物数量达到了破坏水的原有用途的程度;污染物含量已超过水中该物质的本底值,从而影响水的用途。

2.水污染的类型。

按照水的存在形式划分,可由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按污染物属性划分可有物理水污染、化学水污染;按水域分类则有河流污染、湖泊污染、水库污染和海洋污染等;按污染物分可有金属污染、酸碱污染、有机污染、热污染等。在这里只举几类作讨论。

2.1金属污染。

金属污染是指污染水体的重金属,主要是汞、镉、铅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元素,也包括具有一定毒性的一般重金属。这里简单介绍以下几种重要毒性重金属的危害。

2.1.1汞污染及其危害。

汞污染主要来自化工厂、氯碱厂、农药厂、冶炼厂和汞仪表等工厂排出的废水。金属汞形式的汞毒性不是很大,大多数汞能通过消化道而不被吸收。汞及其化合物对植物的叶、芽和花瓣均造成伤害,可是鸟类的繁殖功能下降严重的可导致鸟类死亡,可损害人体内酶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造成致畸和遗传性危害,可以使人患水俣病、肝炎和血尿等。汞及其化合物也能通过胎盘使胎儿发生先天性汞中毒,亦通过母乳使婴儿中毒,使他们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畸形甚至脑瘫痪。

2.1.2铅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铅能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地进行,使农作物产量下降。铅又能损害人和动物肝脏和心脏,使发育变得迟缓,使头部肌肉、关节、脾、骨髓和神经系统患病,严重时可导致动物和人死亡。

2.1.3砷及其化合物的危害。

砷能使植物改变颜色,使叶片枯萎,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他又能破坏动物和人体酶功能,引起神经系统和毛细血管发生器性质病变,使动物和人患癌症。

2.2酸碱污染。

酸碱污染是指水体中酸碱浓度异常的一种水污染现象。天然水的'ph为6.5~8.5,当ph值小于6.5或大于8.5时表示水体受到了酸碱类污染。水中酸性物质主要来自制酸厂,化工厂,粘胶纤维厂,酸洗车间等含酸污水以及矿山排水和酸雨等。水中碱性物质主要来自制浆厂,造纸厂,制碱厂,印刷厂,制革厂和炼油厂等碱性物质的废水。当水体ph小于6.5或大于8.5时,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就会受到抵制。酸碱污染会使水的含盐量增加,对工业,农业,渔业和生活用水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酸碱污染还会腐蚀船只,桥梁及其他水上建筑。

2.3有机污染。

水中所含有机物种类繁多。

2.3.1耗氧有机物。

耗氧有机物可引起水体融氧含量大幅度下降。水中有机物大多数能够被微生物分解和利用,这类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水中溶解氧,故称为耗氧污染物。溶解氧大幅下降是水体遭受有机物污染后的显著特征。大量需氧有机物进入水体,被好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溶解氧大幅下降,甚至造成缺氧状态,危害水体生物有时使鱼类大批死亡。溶解氧耗尽时,有机物即转入厌氧分解过程,其中产生甲烷、硫化氢、氨等还原性物质和恶臭使水质变坏。

2.3.2难降解有机物。

难降解有机物是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被降解的有机物,其大多数为人工合成化学品,其特点是在水中能长期稳定存留在食物链之中进行生化积累,其中一部分化合物即使在十分低含量下仍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

3.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3.1提高水源利用率,不仅可以增加水源,而且可以减少污染水排放量,减轻水污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水的利用率。

3.1.1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

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从整体上决定着全国水源的使用。效率近年来我国农业节水工作有相当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入增加,二是研究推广新的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的力度大大增加。

据估算,如果科学发展节水农业,到2030年我国改革水的利用系数可达0.6~0.7,水分生产率可达到1.5千克每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提高0.3,按现状4000亿立方米计算,则可节水1200亿立方米,可增产1.2亿吨粮食。

3.1.2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

我国工业用水利用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沿海城市利用海水冷却已有60多年历史,但目前利用量并不大,相对浪费了大量水源一般来讲,工业用水利用率愈高,节水投资就愈大,几乎呈指数递增。提高工业利用率最重要经济和财力的制约而无潜力可挖。我国已经把到城市工业(不含电力)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作为我国工业用水利用率远期控制目标之一。

3.2因地制宜发展污水处理技术。

鉴于我国水源紧缺,水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平衡,加之各地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在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上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在南方地区,根据水环境容量相对充沛的特点,应科学的利用大江大海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论证,在初级处理基础上发展城市污水排海排江工程。可以利用南方小河,小湖纵横交错的优势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适当发展一些氧化塘、氧化沟、氧化湖和脱氮除磷技术。

在北方和中部地区,水源短缺是突出的矛盾,应以污水源化为重点,发展污水源的二次利用,多次利用,重复利用。以污水回用为目标,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应作相应调整并发展以二级生物处理为主的处理工艺。

在西部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发展改善生态的措施发展一些污水源化技术和土地处理技术。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七

1、教师朗读范文。

(板书)自我介绍。

姓名年龄。

外貌。

性格。

爱好。

5、找一找。

(1)细心的同学都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把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就叫做特点,外貌不一样的地方就叫外貌特点,性格不一样的地方就叫做性格特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别人更快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呢?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特点进行介绍。

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找到的同学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也可以自己在纸上画一画,给自己作一幅自画像吧!

6、读一读。

7、说一说。

(2)出示课件(外貌描写片段)。

(4)指名说一说,孩子们说得太棒了,一会我们就把这些特点写进我们的作文里吧。

三、性格,爱好教学。

1、师:同学们,除了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外貌等,还要向别人介绍什么呢?(性格、爱好)。

2、师生共读描写性格的词语。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是什么样性格的人,再填一填。

(出示课件)词语:热情、乐观、开朗、文静、害羞、活泼好动我是一个()的小()孩。

3、性格与爱好是有紧密联系的,同学们再想一想自己的爱好是什么?(出示课件)。

4、老师在这里列出了很多爱好,同学们想想自己最喜欢干什么?

5、回答清楚三个问题。

爱好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样的爱好?(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

怎么样表现?(爱好是长期的经常去做的一件事,不是一次两次,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

6、(出示课件)这里老师采访了一位同学,同学们看一下,学一下,互相采访一下,回答的时候要注意回答清楚,没有回答清楚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下面我们分组进行采访,当然也可以采访我,但不能一直当小记者,采访完了就交换!

7、同学们,你们明白了要怎样介绍自己吗?(出示课件)准备好了向别人介绍自己了吗?我想有很多同学已经有头脑中构思好了。那就拿起你们的笔进行自我介绍吧!老师会把你们的佳作带回智慧小学,让全老师班上的同学也能认识你们,好吗?那就认真写吧!别忘记了给你的作文加上一个漂亮的题目,一个新颖的开头和一个精彩的结尾。

四、作文(师巡视指导)。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八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没有风。海自己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甲,片片飞散。

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剌着岩石的壁垒。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它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的身上。

“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怕什么。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1.本语段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几幅图?

2.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所缺的句子。

3.本语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并说说其好处。

4.妻子的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画线的句子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其内涵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1.海醒图海怒图。

2.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哈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3.拟人,如: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比喻,发出......吐着气。排比,它狠狠......咬着反复它一刻比一刻......用劲作用这些修辞的使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把大海涨潮时的景象写得生动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更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爱大海的感情。

4.从侧面衬托大海涨潮时的雄奇景象。

5.议论兼抒情。本句表达了我对涨潮时的大海的赞美。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十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十一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上,我们将跟随诗人郑愁予的笔触,去聆听一场雨的诉说。首先,请同学们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雨说》,并敞开心扉去感受你听到了一场怎样的雨。

师:好,同学们慢慢地睁开双眼,试着用这样的句式和诗意的语言描述你感受到的这场雨。

(屏显。)。

这场雨,,。

生:这场雨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生:这场雨非常生动。

师:这场雨鲜活动人。

生:这场雨富有诗意,给人快乐的感觉。

师:这场雨快乐诗意。

生:这场雨温柔、细腻而又活泼。

师:这场雨温柔而不失活泼。

生:这场雨让孩子们觉得很快乐。

师:这场雨带给孩子们很多快乐。

……。

生(齐):“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屏显。)。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生齐读第3节。)。

师:同学们,这节中我们看到雨在恳请孩子们不要在它到来的时候打伞闭门,关窗放帘,披蓑戴笠。这是它生怕它满满的善意和爱无法抵达孩子们的内心呀!其中,究竟有何缘故?下面,我们一起看诗歌最后的写作时间——1979年。1979年,对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于““””结束后不久的那个时代,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未曾经历过,自然都很陌生,但其在那个时代的孩子们的心中却留下了很多印迹。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记忆呢?老师在与《雨说》同时代的诗歌当中也遇到了这群孩子。请看梁小斌1980年写成的《雪白的墙》中的内容。

(屏显,师朗诵。)。

雪白的墙(节选)。

梁小斌。

妈妈,

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

写有很多粗暴的字。

妈妈,你也哭过,

就为那些辱骂的缘故,

爸爸不在了,

永远地不在了。

师:透过这一诗节中孩子的诉说,跟随此刻你内心对那个时代的感受,让我们通过《雨说》,进一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去发现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孩子们怎么了。

(屏显。)。

孩子们怎么了?

师:大家试着用这样的句式和诗意的语言描述他们。下面,大家静静地走进诗歌,拿起笔,圈画出你的发现,开始!

(屏显。)。

这群孩子,。

(生快读诗歌,独立思考,约1分钟。)。

师:现在,同学们把自己思考后的发现在四人小组中进行交流。或许,你会有更大的发现!

(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约2分钟。)。

师: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在发现的碰撞中走了个来回,又在字里行间留下了许多属于自己的思考。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这群孩子……”的句式告诉老师这群孩子怎么了。

(屏显。)。

这群孩子,。

生:这群孩子被禁锢了,这群孩子是不幸的,这群孩子需要勇敢,这群孩子需要自由。

师:排比的句式,多元的角度,道出的是他从字里行间获得的深切体悟。你来!

生(犹疑状):这群孩子饱受痛苦。

师:你应该更自信一些,请坐!或许是于心不忍,她轻声地说了“这群孩子饱受痛苦”。请这边的同学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这群孩子需要希望!

生(齐):第1节。

师:啊,发现了!让我们一起读读吧!“雨说”,一,二,起——。

(生齐读第1节。)。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现正是从这一节而来。同学们再细细找找,除了“禁锢”,还有哪些词语也在表现孩子们成长环境的恶劣?自由地说。

生:“等待久了”。

师:长时间的恶劣。

生:“枯黄”。

师:没有生机。

生:“寒浅”“留滞”。

师:没有活力。

生:“喑哑”。

师:噢,这是无法言说的痛啊!同学们,这首《雨说》看似在描述自然,却含蓄(通过象征)地道出了孩子们成长环境的恶劣。这群孩子从“”的苦难中走来,可爱的心儿被禁锢,与欢笑、自由、希望渐行渐远……正因为如此,这场雨更需要为1979年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屏显。)。

为1979年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师:雨需要通过它的诉说把孩子们封闭的心扉缓缓打开,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正如诗人顾城在1980年所作的《我们去寻找一盏灯》中所写的那样。

(屏显,师朗诵。)。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节选)。

顾城。

走了那么远。

我们去寻找一盏灯。

你说。

它就在大海旁边。

像金橘那么美丽。

所有喜欢它的孩子。

都将在早晨长大。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十二

作品以雨说,我来了作为每一个部分的开头,雨来的时间,雨来的目的,雨来的去向,雨来的效应一一写得眉目分明,结构整齐而富有韵律美。

全诗采用了拟人手法,以春雨的述说贯穿全部,共九个小节:

第二节:写春雨温柔地降临大地。春雨就是爱的使者,温声细语地来到人们身边。春雨的到来,使世间万物都沉浸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

第三节:写春雨对人们深情的呼唤。春雨来到大地上,是要和人们亲近,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将它拒之门外,这体现了春雨与人们亲密深厚的感情。

第四、五节:写春雨对人们发出热情的邀请。春雨愿意带领着大家走向自然,感受生活的美好。

第六节:写春雨自述无忧无虑的童年。很明显,这是春雨对孩子们亲切的倾诉。借春雨之口,诗人表达了希望所有孩子都能拥有幸福、快乐、无拘无束的童年的`愿望。

第七、八节:写春雨对儿童亲切地诉说。在春雨对儿童的讲述中,笑成为最被重视的字眼。第七节,春雨列举了自己带给自然万物的快乐,能使别人因自己而快乐,那自己也一定是快乐的。第八节,春雨仍然强调希望孩子们快乐的愿望。自然万物的快乐,昭示着蓬勃的生机,传递着春天美好的信息,而孩子们的快乐,则是全社会、全世界的快乐,他们的快乐,给人类带来的是美好新生活的希望与憧憬。因为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也是整个世界的希望,他们自由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不仅是今天幸福生活的写照,也是明天美好未来的征兆。

第九节:写春雨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春雨是无私的爱的使者,她默默地祝福所有的儿童,纯洁善良的形象再次被强化。这实际上也是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十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感情,扣住感情升华知识。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的道理,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品小英角色的心里世界。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读得好的给予掌声,读不好的也同样给于掌声。

二、由掌声引入这篇课文中响起了几次掌声,分别在什么时候响起的?

1、学生自己学习和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第一次,师出示课件:第一次掌声。

3、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当时小英的神态心情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品读。

三、感受小英掌声前后的变化,聚集掌声。

1、我们先来走近演讲前的小英,看看演讲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小姑娘。(指名读第一段)你从“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交流。(板书:忧郁自卑)你能把小英的默默无语、忧郁自卑读出来吗?(指名读)。

2、多么忧郁的小英呀!小英的忧郁还表现在哪儿呢?学生默读2到3节,边读边画出最能表现小英忧郁自卑的词句。

3、交流反馈:

从“小英立刻低下了头……犹豫了一会……慢吞吞地站了起来”到“眼圈红了”你读出了什么?我们从这些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小英内心是多么胆怯、无奈、痛苦。

你该怎样把小英那份胆怯、那份无助读出来?(指名读)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眼含泪花的.小英。

4、但这个胆怯、伤心的小英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硬是一摇一慌地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走下讲台时的小英吧,她是什么样表情和心情啊?

7、正是经受这么两次掌声的小英,她现在是什么样子了呢?同学们,谁来读?

我们为小英的变化而感到高兴,请同学们在读中表达出这种心情。(指导读,男女生赛读。)。

演讲前的小英忧郁自卑,演讲后的小英开朗自信。

四、读小英的来信,感悟掌声内涵。

1、此时我们再来读小英的来信,(课件再次出示小英的来信)你对掌声有没有新的认识?(学生交流)。

五、升华主题。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歌,歌名叫《掌声响起来》,我们来欣赏一下。伴随音乐小结:听到掌声响起来,我们的心应更明白,珍惜别人送给我们的关爱,同时把鼓励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十四

学习目标:

l、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及两次掌声的含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同学们,你们接受过别人的掌声吗?(板:掌声)当时你心里有些什么感受呢?

(生说)我们今天学习的32课正与掌声有关。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l、自读课文。

先自由地读读课文吧!遇上难读的字、句划下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读通并标好自然段。

2、认读生字。

本课有几个自然段?刚才大家边读边划,划出了不少生率,瞧,(出示有关生字的课件)哪个小组愿意来帮帮读读,向大家展示展示?(生认读生字)出示较易出错的几个词,再次练读。

3、小组合作读。有了这些小老师的帮助,相信我们一定能读得更好。我们小组合作读读吧!想怎么读?对,可以一人一段轮读,也可以一齐读,互相帮帮,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4、小组开火车读。真会合作,各小组开火车读读课文吧!比比看,哪组读得最通顺。

三、品赏朗读.领悟情感。

l、师:请大家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你能不能用书上的语言简单地介绍一下。

2.生默读。

3、交流。

(l)哪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英子给了你什么印象,能用书上的句子简单介绍一下吗?(师根据生的发言板书:文静忧郁)从哪看出来?(学生边说,边对着屏幕齐读第一段。)。

后来,她改变了,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呢?(从哪看出来?)板:活泼开朗。真管英子高兴呀,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4段吧!

(3)师(指着板书):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不能从你的朗读中,你的表情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呢?想怎么读?(生说后,分组读1、4两段。)。

4.师:读了这两段,我不由想到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英子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2(生:掌声)文中几次提到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别急着说,我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书,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吧!

5、师:在小组里再读读划出句子,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交流交流吧!

6、交流。

(l)几次掌声?(2次)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的呢?(小组代表发言,根据发言,演示课件。)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在这掌声中表达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鼓励)把我们想说的话化作鼓励的掌声鼓鼓吧!)如果你是英子,听到这掌声会想些什么呢?你是从哪感受到的?你真会学习,会从人物的表现来猜她心理想的!吐我们再一次通过读把第一次掌声表现一下吧!(自读――评议――齐读)。

7.齐读人3两段。

9.交流。师:想说的话太多了,回去之后,可以把你的心里话写一写,给英子写一封回信呢!

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l、师:学了这篇课文,你对掌声有没有新的认识呢?(生说)。

3、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让我们为自己的精彩发言鼓鼓掌吧!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吧!

五、布置作业,延伸情感。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呢?(生说:美美地读、抄感受深的句子、给英子写回信等)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去做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文花未眠的教案设计篇十五

一、复习(说句练习)。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

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

2、交流刚才的问题:

3、同时板书:层层叠叠。

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

一闪一闪。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白堤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3、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

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配音朗读。(电脑出示画面)。

2、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3、学生自由朗读。

五、总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板书:青山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西湖湖水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景点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月光明月东升华灯倒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4163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