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逐步完善和调整。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具有足够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下面是一些关于教案编写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语文教案篇一
知识和能力目标:
1.复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2.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分类整理归纳法、结合自身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生逢乱世的“圣人”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已土崩瓦解。这是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时代。孔子满怀家国情怀和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寻找一个能实施他的“仁政”主张的人,却最终铩羽而归,转而聚众讲学。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可以说《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
《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再读《论语》十二章,将从积累文言和领悟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学习。)。
论语语文教案篇二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学习朗读。
2.过程与方法:师生朗读接龙,培养朗读能力;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孝敬长辈,承担责任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三.突出重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主题,作为文章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宜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突破。
四.教学流程安排。
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朗读接龙,复述课文,把握内容;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感悟主题;
师生交流,总结收获,运用生活。
五、教学过程设计安排。
导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录音《相亲相爱》一小段。
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谁不渴望自己的家人相亲相爱,谁不渴望自己的家庭和和美美?可生活就象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当我们的家庭中发生分歧甚至矛盾时,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学习了《散步》这篇课文,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启发的。
学生听录音,感受优美的旋律。
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范读课文1、2自然段。
6名学生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评价,复述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幻灯片一,要求学生依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师适时适当评价。
一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
给学生以复述的方法指导,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幻灯片二。师参与讨论。
学生四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准备汇报,选择一个问题共同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组织问题的交流,适时予以评价。
学生汇报交流本组讨论交流。
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成功的愉悦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收获写成日记读给自己的父母听,同时也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他们读一读,增进我们的相互理解。祝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幸福美满,愿每一个家庭都能相亲相爱。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
听录音,结束课程。
让学生所学运用于生活,增进与家人的沟通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
母亲。
散
儿子。
分歧。
妻子。
步
“我”
七.附幻灯片。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问题一: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一家人各自有什么表现?
问题二:他们各自的表现,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论语语文教案篇三
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论语语文教案篇四
全班同学按座位分为四组,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比一比、赛一赛,最终名次记入每个人的平时分,每一组表现突出者酌情加分,“笑到最后”的一组奖励上阅览室或电脑室。
小组比赛的名次与平时分挂钩,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能够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为小组争光的活跃气氛中锻炼思维、训练口语、培养积极性;阅览室、电脑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去处,这种奖励可谓投其所好,还能促使他们养成经常看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进取精神。
论语语文教案篇五
2.熟读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精讲重点文言词汇帮助学生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学生搜集资料,整合文学常、作家、背景等资料,并笔记背诵。掌握相关知识,文学常识等。通译课文教师要求:
1、标注读音。
说、愠、省、逾、罔、
殆、箪、好、肱、笃。
2、画出句读。
3、三角符号标注实词,并查阅实词含义。
4、在上面三项基础上翻译课文。
教师提示:
1、逐字翻译,不可漏掉一个实词。
论语语文教案篇六
出示下列词句,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三道读音测试题,其他同学说理由并正音(音义结合),教师出示正确读音,然后根据正确率评分。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可采用“摇头晃脑”式,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也给予点拨。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凸显学生朗读个性、提高朗读水平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论语语文教案篇七
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
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课文选的两章是《论。
语》中最为著名的篇章,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两篇。
均为对话体议论文。 。
课文简析。
《季氏将伐颛臾》一章,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
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
为鲜明,情绪上也显得慷慨激昂。开头举出理由,说明季氏不应该伐颛臾;接着。
引用古语,运用比喻,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托辞;最后进一步讲明利害,申述理。
由,表明自己反对“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行为。全文层次会明,有说服力。这。
篇文章中的有些警句,至今还被广泛引用。
《荷 丈人》一章记载了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天下时见到荷 丈人的一段地话,
写得非常生动、传神。
荷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孔子周游列国,不从事生产表示不满,并提出。
尖锐的批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则为孔子辩护,认为孔。
子从事政治活动是对人君应尽的责任。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却也不。
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态度,比起隐士来是。
积极的。 。
特点提示。
1.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
可攻打;二是颛臾是在鲁国境内,不必攻打;三是季氏为鲁国臣子,没资格攻打。
因此,孔子认为,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如果季氏实在不能。
采纳他们的意见,那就应该辞去职务,不应该继续做官领取俸禄,以致同流合污。
2.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
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
终达到篡夺鲁国的政治。孙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破了季。
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3.《荷丈人》一章中,子路曰:“人仕无义……”这一段话是子路回来后。
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实际上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态度。孔子认为连长幼。
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丈人为了在乱世。
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间的大伦,是错误的。所以,孔子这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
问题思考。
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荷 丈人对子路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应如何认识? 。
论语语文教案篇八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 “时”“说”“乐”“愠”“君子” 。
2、 “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 “罔”“殆”的意义; 。
4、 “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语文教案篇九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也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同时,新课标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理念,能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且彻底的运用,也成为当下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有效应用,又能使学生获得真实且全面的文本感受,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还是要侧重于教师对文本的有效性备课。
毋庸置疑,当前充斥于市面上的各种备课资料可谓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这些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能使教师迅速打开思路,直接切中文本分析中的重难点所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环境当中,往往存在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间较为紧凑的情况下,选择便捷性的方式,进入“快餐”式的吸收,就是在粗读文本的前提下,将各种资料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简单消化之后,就轻而易举地把相关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尽管这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且能够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较为关键性的内容。但是,我们也深知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总是伴随着教师授课的“期待性结局”,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掌握着关于讲授此文本全部内容的“决定权”,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总是围绕在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以及教师对答案的提示等环节中进行,因此整个课堂也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按部就班地进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丧失,而且,由于教师过多地依赖于现有的资料教辅,而忽视自身对文本的真实感受,这就导致当学生在提出超乎教师预料的质疑之后,教师也往往会给予学生模棱两可且含糊其辞的答案,这也自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故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于文本,一定要有深入且独特的见解,而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对文本进行至少三次的重复性阅读,即“三读”的方式来完成。
首先,教师对于文本“一读”的进行,应该使关注点集中于整篇文章文意的疏通,要对全篇文章的思想情感能有初步的了解,清楚眼前的作者与文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比如,在对散文单元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留意这些作品是因作者对时局不满而写的激愤之作,还是作者期望能够寄情于自然,而写的能使心灵暂获几分宁静的作品……当然,这些内容是浅显易懂的,除此之外,也可以在此过程中留意文章的行文技巧,了解语文常识性知识在文中的运用,如表达手法,人物描写的技巧等等。这一切的出发点,实际也就是学生在初次接触文本时,存在的'对文本理解的流程。所以,教师在“一读”的过程中,就要尝试着以学生的心态来应对文本,而这也可以为接下来的“二读”进行良好的铺垫。
接着,教师“二读”的过程就要在“一读”的基础上,对于文本的感受怀着更为敏锐的态度,而且,还要从更为细致的角度来对文本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过程,就在于能够从文本所囊括的有限知识范畴内,寻觅到关乎文本的独特魅力,也就是要寻找到贯穿文本的整条主线,以及在文本进行形式构造时,所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对于文言文单元的阅读,就可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留意本文实虚词的用法,以及重点句式,词类活用现象的存在等等。
最后,教师“三读”的侧重点自然要建立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突破。而这一过程既可以理解为是查漏补缺,也可以理解为针对眼前文本,作为阐释者的教师,能否产生新的思想信条,或者是更为深邃且新颖的阅读感受。例如,对于散文单元,如果在前期已经完成对文章思想的领悟,而在“三读”的时候,就要超脱于文本之外,寻找散文创作当中共性或个性的因素,比如,在进行完对《故都的秋》的二次阅读之后,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到郁达夫当时心境的落寞,而与此同时,也可以联系到前面的《荷塘月色》中朱白清心情的不断变化,并且借此就可以对比二者创作理念的不同,从而获得对文本理解的融会贯通。
总之,“三读”原则的运用,能够对当前教师在教学时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起到启示性的作用。事实上,在进行“三读”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获得对文本感受新的理,解。这种感受,一种是浅层的,可以言说的,也就是通过技术层面的分析来进行解说,如,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如何如何,文本结构的衔接怎样怎样,还有文中主要思想的存在等等,这些都是表面的,都可以通过课堂讲授来传达。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深层的因素存在,也就是阅读者对于文本的最为直接和主观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的主体则不在于文本,却在于阅读者本身,也就是教师首先要以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文本,并把自己对于文本的真实感受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有所获,能够学以致用,并培养学生潜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和领悟到作者创作文本的深层目的,这样,最终就可以使教学过程获得质的升华。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1、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让子女空留遗憾。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3、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论语》第一章即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请谈谈你对“本”的理解。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务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诵。
课后作业:
积累《论语》中其他与行孝有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孝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背诵前四则导入。
二、完成后五则内容的学习。
1、朗读后五则。
(1)教师范读。(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学生)。
(2)学生互相读。
(3)读一则背诵一则。
2、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探讨。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将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其他同学。
3、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2)“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长戚戚”呢?
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5)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
四、课后作业。
1、积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内容。
2、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板书设计:
通晓大义。
君子坦荡荡。
仁爱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长戚戚。
利欲熏心。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一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论语》四则。
2.正确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落实句子翻译,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累计节数: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心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论语》四则)。
2.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论语》这部书。
书中的《论语》四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几条论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又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老师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读得是否准确。(注意:愠罔殆焉省这五个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特别是刚才强调过的这些字。
3.再指名朗读课文。
4.全班再次练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掌握好句子停顿。
1.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前所查的资料,边读边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2.同学们刚才思考得非常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思考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果在汇报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理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后可以提出来。
3.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哪些词语、句子是你们小组理解起来很困难的。
4.哪组同学能说说全文的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觉得他哪些地方说得不恰当,可以指出来。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学习态度)。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还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第二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
而不肯读书,就精神疲惫而无所得。(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三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的身上也有)就(应该)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学习态度)。
第四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先做人,再做事)。
“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我的知识有没有去复习呢?”
1.默读这四则论语,边读边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一谈。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3.指名谈谈学习论语的体会。
1.背诵《论语》四则,你还知道《论语》中的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积累几条。
2.预习《薛谭学讴》。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三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注释,结合自己的体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
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
累计74课时月日。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能初步感学习古文的方法。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再出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补充。
1、学生放声朗读四则论语。
2、学生分别背诵。
3、全体背诵。
1、默写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四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生齐答:有兴趣。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论语说愠罔殆诲人不倦女识哉。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第一则:掌握“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不如学也.
六小结本课成语。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六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
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七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八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2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九
知识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能力目标:
能够比较通顺流畅的翻译古文句子。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落实句子翻译。
讲读法、朗诵法、提问法。
1~2课时
1、熟读背诵课文
2、落实课前基础字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意重点词语:
重点句:
各句均要掌握。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1、2、3、4、5章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说是格言的体系,而第10章的形式为对话,其核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用来作为格言。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指导学生领会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几则名言。领会关于人生的几则名句。
3、指导学生领会关于语段中的文言虚词。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能够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掌握语段再出现的一些参与的古今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之”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领略每一则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预习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周练习中的相关基础练习。
课时一
(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领会前五则)
导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则是记录他与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2、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分析课文:(串讲时加点词语尤其要作为重点。)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也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点评:本则论语第一句讲述了学习的方法,也讲述了学习的态度。第二句则讲述了学须有友,朋友间虚心互相学习的态度。第三句重点阐明了做人的修养。)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较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评:本则论语讲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知新应该指的是新的体会,也就是加深了认识,另外也指领悟到新的内容。)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点评: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是讲述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点评:这则论语主要讲述的学习上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就内容上与第五则相似,学习别人的优点,以别人的缺点作为请教。)这里可以穿插孔子虚心好学的几个小故事。(向师襄子学习弹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礼与文化知识。)
第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曾子说:“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是很沉重的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遥远的吗?”
(点评: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专门向他传授孝道,他据此整理了《孝经》,成为儒家“七经”之一。后世尊其为宗圣,本段主要是讲述读书人的责任的问题)
第八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天气,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点评:本段中岁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节操的人。)
第九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点评:本段主要是讲述做人的道理)
(三)全班齐读课文,当场背诵。
(四)讲评配套练习及配套古文语段。
论语语文教案篇二十
教学目标: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说愠罔殆诲人不倦女识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第一则:掌握“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不如学也.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语文教案篇二十一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多媒体。
2课时。
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而:进而,然后时:按时习:温习之:代词,它。
亦:也说:通“悦”愉快乎:语气词,吗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乐:快乐知:了解而:但是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为:替谋:谋划忠:尽心尽力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就学:做学问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知:懂得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逾:越过、超过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而:然后知:领悟以:凭为:做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则:就罔:迷惑无所得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行:走焉:于之,在其中善者:长处、优点从:学习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多媒体显示:“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
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却,但是;表示转折。
而温故而知新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
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论语语文教案篇二十二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多媒体授课。
启发、探究。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诵。(落实背诵,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整体感知文本)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4、“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学们,大家心中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选修课应该如何读,应该读什么?这边,我想说:读好选修课,要靠手脑口;时间要用足,背诵要落实;习惯须养成,知识重迁移;开启青春门,迈好人生路。
6、作业。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
论语语文教案篇二十三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十二章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新版突出了一个主题,就是表现了对高尚生命的追求。以第一章为例,这是《论语》的首章,也是编选《论语》者不会缺少的一章。这一章从表面上来看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的方法、交友的原则及与人交往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一句都是在围绕追求高尚的品德这一个主题而言的。唯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言曰:“正己而无求于人则不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就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阐释。那么如何“正己”呢?这需要时时警惕,事事用心,无时不心存敬畏之心,也就是《中庸》中所言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要做到时时警惕,自然要“学而时习之”,此处的“时”,朱熹释为“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而程颐释为“重习也”,均强调了学习不可中断。而“有朋自远方来”则表现了这种追求的影响力,正如朱熹所言“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
清刘宝楠的《正义》中明确指出“朋”指同门,并引用《中庸》“诚者,非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品德,不仅是指对自身品德的修炼,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品德来影响他人,这才是儒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分析这一章,我们就可以发现孔子所强调的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及围绕这一追求所展现的方法与态度和对他人的影响。这一主题同样也在其它各章体现了出来——以往我们将之作为学习方法阐述的内容均不能单纯地视作对知识的学习,更应体现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方法,而孔子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对颜回的赞颂则体现出了高尚品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孔子还通过自身的感受体现了高尚品德带给人的自豪感。以此为纲,不仅可以把这十二章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与前面几篇课文相呼应——如果说前面几篇文章表现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一般的学习收获,那么这一篇则表现了生活中最高尚的追求,是学习的最高目标。《论语》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士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以及在追求的过程中至死不易的信念。
学习本文,应遵循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的原则,在起始阶段无需将“而”“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含义讲得抽象而难懂,学生可以翻译,了解区别就可以了。而对于文意的理解,可以通过老师穿插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在具体的内容中了解文章的内容。至于文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无需讲得过深,从字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能够释读全文就可以了。
1、通过结合注释、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义。
2、通过结合事例、编讲故事把握各章所蕴含哲理。
3、通过结合背景,历史事例感受孔子的精神力量。
参考书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材料。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发言)。
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断,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以及学生的学生们的课堂笔记,不过也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课堂笔记,有一个数据称这部书在全世界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而我们熟悉的成语大都源于古书,《论语》被称为出现成语最多的书。这部书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其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理想的人生目标——“仁”,这也是中国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探究一下十二章表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人格修养有哪些具体内容,他的治学态度与处世方法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仁”的内涵。
学习方法:
(1)配合音乐,读出古文韵味。
(2)结合注释,自学各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3)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要求学生解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心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方法:
(1)以关键字为核心,结合字型理解含义。
(2)结合具体故事,深入浅出,理解各章含义。
(3)结合自己生活,通过自编故事,说出自己对各章的理解。
(4)以首章为核心,围绕首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孔子的人格修养,具体的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提示:
(1)“学而时习之”一章中,前两个反问句强调了什么内容?(自己的快乐)而最后一个问句说明这种快乐是一种高尚的快乐。那他为什么而快乐呢?我们先来第一句。这一句中“而”字需要翻译吗?这里的“而”仅仅表示“学”与“时习”两个词组之间有一个先后顺序。看甲骨文中的“学”,形状象几个人在建造房屋。建造房屋除了要模仿别人的行为,还需要什么?(思考房屋的结构,地基等等内容)也就是说,学习需要领悟其中的精神。房屋是大家的栖身之所,因此古人如此造字,表现了“学”的重要性。领悟了新的精神就够了吗?在甲骨文中“习”写成在太阳之上鸟飞翔的样子。鸟要学会飞翔,不能停止,“习”强调了什么?(反复练习钻研),因此翻译成了“复习”。为什么这一内容需要按时复习,不能一刻懈怠呢?(因为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知识,而是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不能松懈的。)。
补充材料: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启发学生保全自己的肢体很难,保全自己的人生追求也是很难的。
(2)“有朋自远方来”。为什么这些人会从远方而来?从甲骨文来,“朋”的原意是指货币的单位,两串钱为一朋,缺一不可,说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亲密无间)“友”为两只手,也可以理解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诚信)因此,“朋”说明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与孔子之间是互相信任并且亲密无间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信任孔子呢?“朋”的另一种解释是“凤凰”,凤凰一出现,百鸟就会追随它飞翔,为什么?(物以类聚)。孔子就是“凤凰”,这些人因为有着共同的追求,因此都愿意追随他。大家说,这些人是什么人呢?(孔子的学生们)。
补充材料:孔子周游列国时,屡遭打击,他的学生虽然也有过怨言,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他。孔子也很欣慰,不时地赞赏过他的这些学生们。
(3)“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需要翻译为“却”,语义发生了转折。他为什么不生气呢?因为他的追求与普通人不同,他追求的是什么?(最高的道德)只要他不丧失这一道德,他就不会生气,也唯有具备高级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补充材料: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被围七天,没有粮食吃,跟随的人都饿得站不起来了,但孔子却还在弹琴唱歌。面对弟子的质疑,孔子说出了一番堂堂正正的言论:“君子达(通)于道之谓达(得志),穷于道之谓穷(困顿)。今丘也拘(坚守)仁义之道,以(因为)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改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因此)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灾难),于丘其幸乎!”这番话之前从没有人说过,之后就成为了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被他们用各种方式实践着。而这些人也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4)这一章分成三段话,表面上看讲了学习方法,交友原则和个人修养,但核心却只有一个,是什么?(表达对道德的追求)这是修养人格的最重要内容,这一修养使孔子的人格完善,并且能够影响远人。孔子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永不松懈)这是人格修养的基础,那么,孔子及他的学生们又围绕这一点补充了哪些原则呢?(学生列举相关语句,老师指出其中的关键字含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语义很虚的转折,可不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见解。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而,表示先后关系,可不译,也可译为“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表转折,“却”。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其中。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切,恳切。近,当前。其,这。而,表并列,可以译为“并且”。
(5)“三省吾身”一句中,甲骨文中的“省”的主体是一只眼睛,而一个箭头直射眼睛,说明什么?(要注意观察自己)看清别人的弱点容易,但看清自己的弱点就不容易了,所以需要多次反省。曾子所反省的内容与前面孔子所说的内容有什么相同?(强调了对别人、对朋友要讲诚信,学习的知识要反复复习)“传”字在甲骨文中的本字就是两个人传递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被密封了起来,说明非常重要。这个字本来指传递信件,也可以引申为重要的物品。因此,必须不能遗失,就需要人们手把手传递,少了一个人都传递不到目的地。同样,我们的学习也要按时,不能有一天懈怠。“温故而知新”一章中,“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理解与体会,为什么温习旧知就会得到新体会呢?我们看“新”的甲骨文,指砍掉树木的旁枝,以便它长出新枝来。学习也同样如此,我们对旧知识,要如同给大树修枝一样来整理它,就会发现了规律,新知识也会如树木般长出新枝来。“为”的甲骨文,是指用手牵大象的鼻子,使大象成为驯服的家畜。同样,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我们也可以成为老师,主动地获取新的知识。“思”字从篆文来看,是由头与心组合而成的,在古人看来,头与心均能诞生思想,是什么可以自头脑至心,贯穿不绝呢?(人的想法)“罔”就是陷阱,从篆文来看,人陷在罗网之中,没有一个缺口可以使自己逃出去,因此光学习不思考学习的意义,只能让自己被大量的知识缠绕起来,无法挣脱。“殆”的篆文指一个人站在了高台之上,四周无依无靠,那你说会有什么感觉?(恐惧)因此文中解释为有害的。一个人总是胡思乱想,就会有许多害处。“善”的篆文由“羊”与“言”组成,原意是指吉祥,这里就是指人的优点好处。子夏的话与上文有什么联系?(补充说明了学习的内容应广博,学习的态度应诚实,还要多提问,多思考,是学习的基础)(学生活动:根据自身经历,说小故事解读这些内容)。
补充材料:
孔子向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意境、志趣啊。”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熟习乐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的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恭敬的说:“老师说这乐曲就叫做《文王操》啊。”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其,这。乐,乐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曲,弯曲。其,这。
(7)在这几句中,“乐”字反复出现。我们看甲骨文与篆文中的“乐”,均是表现了乐器。音乐需要声音纯正,需要音符和谐,这样才能给人带来持续的乐趣。那这一特点如何体现在这几句话中呢?(颜回“不改其乐”,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均是因为他们的立身纯正,因此他们的生活尽管穷困,但却是和谐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孔子把追求道德作为自己的乐趣,他坚信这种道德必然实现,因此即使生活穷困也不会后悔。)。
补充材料:
孔子知道大家心里不高兴,问子路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路说:“也许我们还不够仁吧?人们不能相信我们;也许我们还不够有智慧吧?人们不肯去推行我们的道。”孔子说:“是这样的吗?由,如果仁者一定会让人相信,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如果智者的道一定会得到推行,怎么会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了,孔子让子贡(端木赐)进来,问子贡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子贡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夫子为何不稍加贬损呢?”孔子说:“赐,良农能种植谷物却不一定能收获谷物,良工的技艺高明却不一定能顺应物理。君子能修其道,却不一定能为世俗所容。现在呢,你不求修道而求为世所容。赐,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呀!”子贡出来了,孔子让颜回进去,问颜回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的道不对吗?我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夫子的道至大,所以天下不能容。虽然这样,夫子推行您的道就是了,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道之不修,是我的耻辱;道已大修而不为天下所用,那是诸侯的耻辱啊。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不错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很多钱的话,我可以给你做管家呀。”
(8)孔子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会生气,那他就不会难过吗?面对重重打击,他又是如何坚守自己的志向?(列举相关语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夺,夺取。
(9)“逝”字的偏旁一般解读为拾阶而上,但我从这句话同样产生了联想,可以比作流水,走过的道路是不能回头的,因此我们要珍惜这随时而逝的时光。孔子的晚年也曾经感叹,说如果自己五十岁就学习《易》,则可以终身无大过了。五十岁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孔子还在学习,可见他对时间的珍惜,他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学习。“夺”字的古文写作鸟儿从手中飞走,鸟儿是有生命的,就带有冲破的意义了。换而言之,“夺”字所表现的是指用强力夺取。这种力量大到可以从千军万马中夺取统帅,但却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意志。可见,孔子对自己理想的坚守与无所畏惧。
补充材料:
在宋国时,宋国大夫桓魋欲杀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表现出了一种大勇。
5、体会精神(归纳上文所学内容,总结感受)。
(1)在我们学习了上述的内容之后,大家总结一下孔子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2)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可结合具体的故事来说)。
(3)总结:孔子真正的魅力源于他高尚的人格以及坚韧的个性,他坚守理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弟子们在他去世后定居在他的墓地周围,后人们也因此将他视为“万世师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感受他伟大的精神力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43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