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文教案(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4:38:15
论语语文教案(汇总18篇)
时间:2023-12-06 14:38:15     小编:念青松

教案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的关注。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教材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其次,我们要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同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另外,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辅助材料,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我们要及时进行教学评估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论语语文教案篇一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语文教案篇二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学习朗读。

2.过程与方法:师生朗读接龙,培养朗读能力;学生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把握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培养孝敬长辈,承担责任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三.突出重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材料。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主题,作为文章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宜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予以突破。

四.教学流程安排。

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朗读接龙,复述课文,把握内容;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感悟主题;

师生交流,总结收获,运用生活。

五、教学过程设计安排。

导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录音《相亲相爱》一小段。

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谁不渴望自己的家人相亲相爱,谁不渴望自己的家庭和和美美?可生活就象一团麻,总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当我们的家庭中发生分歧甚至矛盾时,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学习了《散步》这篇课文,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启发的。

学生听录音,感受优美的旋律。

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范读课文1、2自然段。

6名学生每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评价,复述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幻灯片一,要求学生依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师适时适当评价。

一名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

给学生以复述的方法指导,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幻灯片二。师参与讨论。

学生四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准备汇报,选择一个问题共同讨论。

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组织问题的交流,适时予以评价。

学生汇报交流本组讨论交流。

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和成功的愉悦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收获写成日记读给自己的父母听,同时也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他们读一读,增进我们的相互理解。祝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幸福美满,愿每一个家庭都能相亲相爱。让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

听录音,结束课程。

让学生所学运用于生活,增进与家人的沟通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

母亲。

儿子。

分歧。

妻子。

“我”

七.附幻灯片。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问题一: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一家人各自有什么表现?

问题二:他们各自的表现,对你有什么启发呢?

论语语文教案篇三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 “时”“说”“乐”“愠”“君子” 。

2、 “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 “罔”“殆”的意义; 。

4、 “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语文教案篇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其中一组提出三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两三则。(教师根据正确率评分。)。

整体感知:你从《〈论语〉十则》中读懂了什么?请读读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各组自主抢答,一人一次一句,不能连续回答,如有不同意可反对,限时半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最后请各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大屏幕显示)。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品德修养:如“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的氛围;要充分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舍得夸奖学生。“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努力改变文言文课堂气氛,可我的热情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由此我想到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做到该表扬的绝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

论语语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1、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让子女空留遗憾。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3、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论语》第一章即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请谈谈你对“本”的理解。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务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诵。

课后作业:

积累《论语》中其他与行孝有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孝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背诵前四则导入。

二、完成后五则内容的学习。

1、朗读后五则。

(1)教师范读。(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学生)。

(2)学生互相读。

(3)读一则背诵一则。

2、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探讨。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将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其他同学。

3、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2)“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长戚戚”呢?

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5)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

四、课后作业。

1、积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内容。

2、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板书设计:

通晓大义。

君子坦荡荡。

仁爱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长戚戚。

利欲熏心。

论语语文教案篇六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恼恨,怨恨。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疑惑。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辱。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诲。

6.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指优点。

三说说下列各句的意思。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此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识记和归纳的能力。难度不大,但要认真思考。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论语》十则教学建议。

理解内容,当堂背诵。

论语语文教案篇七

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论语语文教案篇八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至背诵。

3.能根据大意给内容上分类。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读至背诵。教学难点能根据大意给内容上分类。教学资源ppt《论语》读本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聆听产生对《论语》的兴趣二、文学常识了解。

1.孔子简介。

2.《论语》介绍。

学生分享查找的资料。

掌握关于孔子和《论语》的基本常识三、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强调特别注意的字。

学生跟读、自读。

扫除语言障碍。四、释其大意。

补充和解决学生的疑难结合书下注解共同完成大意疏通。

初步理解内容。

五、根据大意给内容上分类。

合作探究,概括内容整体上从学习和修养上把握内容六、组织多种形式朗读,促成熟读成诵。

熟读成诵熟读成诵七、作业。

1.背诵十二则。

2.阅读自读课本《孔子的故事》八、板书。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归纳、掌握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虚词。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理解性地熟背全文。教学重点熟背全文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教学资源ppt《论语》读本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抽查复习回忆、思考、回答检查前课学习效果二、1.组织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提示积累名言警句。

2.给出语境,要求用十二则中合适的语句填空。

论语语文教案篇九

出示下列词句,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三道读音测试题,其他同学说理由并正音(音义结合),教师出示正确读音,然后根据正确率评分。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可采用“摇头晃脑”式,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也给予点拨。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凸显学生朗读个性、提高朗读水平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背诵课文。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一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其人,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能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课文的背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2.难点:理解《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并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情预估】。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可能会有一种畏惧感,教师要想方设法降低难度,化难为易,让学生亲近文言文。

【策略解说】。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在一般的教学班,当以诵读为主;必要时每一则都可以领读数次,当堂成诵,然后解析词语。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简练,可读性强。文言渐渐离开口语,定了形,并且在书面上占优势甚至占压倒优势的时候,照当时的口语写的文字是白话。用文言写成的就叫做文言文。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不依靠译文;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我们在本课中都见到,这些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虚词也要靠诵读,一时不怎么了解不要紧;读得多了,再加以比较、品味,就会弄懂的。《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处理好停顿。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练习背诵应当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基本原则,但的训练也。强记既有助于诵读习惯的养成,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记住注释里的话并促进领悟,格言体的尤适对拆增删调学了这,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

3.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成语: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亦乐乎松柏后凋岁寒松柏择善而从。

4.有关的逸闻趣事。

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二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注释,结合自己的体会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与方法。

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

学习古人的学习态度。

第一课时。

累计74课时月日。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能初步感学习古文的方法。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再出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补充。

1、学生放声朗读四则论语。

2、学生分别背诵。

3、全体背诵。

1、默写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学而时习之……。

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三

1.掌握文言实词的解释。

2.学习在翻译文言句子时适当补充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语录,学习一些学习方法和为人的道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所选八则,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则侧重于“为学”,后四则侧重于“修身”,两者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1.《论语》是记录()的书,共()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合称“四书”。

2.孔子,名(),字()。()国陬邑人,()末期()家、()家。

3.注音说愠罔殆诲知好省。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有的解释为“知道,懂”,有的解释为“智慧”,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结合语境说明理由。

(5)课文中含有的孔子的为学思想有哪些?对你而言,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什么?结合相关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6)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了解出自《论语》中的其他成语,并积累掌握,学会运用。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

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

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

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

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

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1.背诵并默写《〈论语〉八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论语〉八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四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多媒体授课。

启发、探究。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诵。(落实背诵,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整体感知文本)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4、“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学们,大家心中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选修课应该如何读,应该读什么?这边,我想说:读好选修课,要靠手脑口;时间要用足,背诵要落实;习惯须养成,知识重迁移;开启青春门,迈好人生路。

6、作业。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五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与“走进儒家传统文化”相比,“走进孔子”“走进《论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题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景。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而展开探究。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经典”“我心中的孔子”“我与孔子的心灵对白”“走进《论语》”……依小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言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文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习的生疑、质疑,进而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一的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又要进行方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与创新是文言学习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生疑、质疑,进而围绕文本展开讨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任务:圈点文言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文本内涵

活动:

1、抄读文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自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文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言、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生障碍,诸如“说”同“悦”;“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正确诠释!同时,在进行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文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文言学习的最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而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由文本归纳总结成语、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标志,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任务:沉浸文言经典体验感悟实践

活动:

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子思想及《论语》

3、归纳大家的想法,进行类的升华

4、参照文本,强化自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生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内化文本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人文素养。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生依据《〈论语〉十则》的文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而学生会更有可言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里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生。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六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生齐答:有兴趣。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七

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目标3

目标3

预习指导

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子曰愠 罔 殆 谓哉 焉 诲

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

子曰教师讲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读指导

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子曰(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子曰处理方法:

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

子曰八、小结

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

子曰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子曰2.背诵全文。b类

子曰3.默写全文。c类

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子曰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教学重点:目标2

子曰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学过程

子曰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检查复习

子曰朗读全文。

子曰二、导入

子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子曰三、翻译课文6-10则

子曰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子曰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子曰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子曰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子曰(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子曰(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片断写作:

子曰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子曰五、小结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子曰六、背诵指导:

子曰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子曰七、作业

子曰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论语语文教案篇十八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743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