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6:30:18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模板14篇)
时间:2023-12-06 06:30:18     小编:念青松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的方向。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请大家阅读以下的总结范文,相信对于写总结会有所帮助和启发。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一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学目标。

1.掌握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史实。将玄奘西行的历史与学生所熟悉的《西游记》联系起来,通过观察玄奘西行路线图,想象玄奘西行路上的困难;通过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知识的学习,并观察鉴真东渡的示意图,分析鉴真五次东渡失败的原因,从中感受鉴真、玄奘执著的精神。

2.知道鉴真和玄奘为中外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展示唐长安城出土的外国人陶俑等图片,理解唐朝长安城被称为国际化大都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播放《西游记》片头曲,问学生是什么音乐(《西游记》),讲的是什么事情?《西游记》所讲的是真是假?学问本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展示课题:《开放与交流——唐代的对外关系》。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信息入手,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首先区分小说《西游记》与史实玄奘西行:前者属于小说,有虚构成分,后者熟悉客观史实,是真实存在的。

一、玄奘西行。

【设计意图】知道玄奘西行的目的,将知识兴趣化。

2.说一说,玄奘有哪些贡献(他给天竺带去了什么,给唐朝带回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教师用多媒进行辅助展示。

1.目的:求取佛经经义,台词:“贫僧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路过宝地,借宿一宿”。

2.给天竺带去:将《老子》翻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给唐朝带回:天竺经卷657部;口述辑录而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介绍到中国的人。

唐朝除了与天竺交流外,与日本也交往密切,从而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什么是遣唐使?随遣唐使来的著名留学生是谁?

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基本知识点,明确遣唐使的性质;感受唐代中日友好关系下的文人之间的伟大友谊。2.民间自发——鉴真东渡首先教师对鉴真作简单介绍。

鉴真为什么要东渡?他前五次东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接着展示鉴真东渡的路线图,学生看图思考鉴真东渡艰难的原因及困难:航海技术不发达,靠季风,危险性大;第五次东渡中身患眼疾,双目失明等。

【设计意图】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感受鉴真东渡的执着精神。鉴真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学生在教材中直接找出答案。教师适时可介绍唐招提寺的建筑及医术等,并指出鉴真最后圆寂在了日本,终生在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在做贡献。

鉴真带去日本的:

佛教经义;建筑技术、书法、医药;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观察图片信息(唐朝与日本的建筑雕塑、服饰、文字等),对比分析得出结果,从而对唐朝与日本的交流有深入的认识。教师列出表格,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

【设计意图】组内探讨得出结果,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

教师进一步阐述,从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共同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是他们迎难而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大家所要具备的,我们在生活或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的正是玄奘、鉴真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

评选唐代外交的形象大使,你会给谁投一票呢?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自由发言,重在掌握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

三、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自主学习本部分内容。1.唐长安城的基本情况怎样?繁荣的长安:面积大,约为今西安城的10倍;人口多,近100万,为当时世界之最。

通过展示西安出土的外来人陶俑图片,证明唐朝时长安城有很多外国人,这当然就携带着外来的元素、外来的文化。所以长安城不单单是唐朝的长安,更是世界的长安。那为什么唐长安城会有这么多外国人?(或者说明唐朝对外采取的是何种政策呢?)是因为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

开放与国家发展有何关系呢?教师展示历史现象,学生总结: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衰。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教师进一步指出,实际上遣唐使、鉴真、玄奘等的交流正是唐开放政策的体现,而这种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又促使唐朝的繁荣,开放与繁荣形成良性的循环。

一、玄奘西行。

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官方派遣——遣唐使。

2、民间自发——鉴真东渡。

三、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教学反思:本课课题为《开放与交流》,课标要求是“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依据课标,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由于本课内容较杂,人名、地名较多,故讲解起来有些费力,所以在讲授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力求在完成课标的情况下,使学生树立开放的意识,了解文明之间交流的重大意义。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4][5][6][7]。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相交线、垂线的定义,在具体的情景中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能找到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以及对顶角。

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推断等方法准确找到图形中的邻补角、对顶角,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识图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1、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以及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2、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1、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的相交线的图形,和同学们探讨自然界中还存在哪些相交线的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3、抽象图形: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和同学们一起给出相交线的定义。

5、尝试反馈:在和同学们的探讨中和同学们一起给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

6、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如果两条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为直角,介绍垂线的定义。

7、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了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之间的关系之后进一步研究一条直线与两条直线分别相交时,讨论没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

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第七页,第二题,第六题,第十题。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四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物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每一段观察角度、观察的对象各不相同。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课文有两幅插图,其中“落叶、雁群”与课文描述情景对应。“成熟的庄稼”“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揭示了秋天更多样的特点,留给读者对于秋天美好的遐想。

1.认识“秋、气”等6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认识首次出现的“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第个小组一份字卡)。

2、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请学生观赏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板书课题——秋天,引导识记“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要认识的字,注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一一出示生字,讲解识记方法。

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

a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树”“叶”“会”.

b课件出示“叶”,让学生说说发现这个字里有几个以前学过的字,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叶”。动画呈现“口”和“十”两个字慢慢靠近组合成“叶”

c“树”和“会”讲解同“叶”。

d指导读“了”轻声。

(2)开车读(带拼音的生字)。

(3)去掉拼音读生字(课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分小组读)。

(4)教师出示词语(:

秋天天气树叶黄了飞了大会。

一片片一会儿。

(师重点教读“一会儿”儿化音)。

2、出示:带“一”字的句子。

一一片片落叶。

一群大雁。

一会儿排成。

排成个“一”字。

(1)指名读。

(2)齐读。

师小结:中国的汉字可真有趣同样的一个字可变调读出三个音太神奇了。

(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循序渐进)。

1、师配乐范读。要求: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

2、认识自然段并做标记。

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认识每段开头出现的两个空格就是一个自然段的开头。

3、多美的秋天呀!学生自由读,思考:秋天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生答)。

指名读(指导朗读)。

4、辩别:“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生读,引导学生想像“一片”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飘落。

(2)课件演示辩别出一片树叶和一片片树叶,比较不同,体会“一片片”表示落叶很多。

(3)指导学生朗读名子,抓住重点词“一片片”体会飘落树叶很多。

5、师生配合读(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

天气。

树叶。

一片片叶子。

天空。

一群大雁。

一会儿。

一会儿。

啊!秋天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总结升华。

秋天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啊!秋天来了!

(1)。

指导读好感叹句。

(2)。

以“啊!秋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句式抒发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第二课时。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天气一片片树叶叶子。

飞了一会儿。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词语,快速过渡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并且在导入时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完成学习目标做好准备。)。

1、学习撇、捺的写法。

我们首先来练习两个笔画的书写,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2、请学生找出生字中的两兄弟——“了”“子”,比较发现同异:“子”比“了”多一横。

3、指导学生书写“了”

(1)田字格板书范写,请学生说说有几笔,学生集体书空。

(2)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教师提示书写要点。

4、“子”字的书写指导步骤同上,注意横略长,写在横中线上。

5、指导书写“人”。

(1)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强调书写规则:先撇后捺,呈三角形,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两个笔画收笔处在一条直线上。

(2)学生练习。

6、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1)观察比较“人”与“大”中“人”的区别,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在书写时占格位置的不同。

引导学生明确“大”像人的正面,有手有脚。要先写长横,再写“人”。长横在横中线偏上位置,“人”从上半格的中间处起笔,撇高捺低,但相差不是很大,都从竖中线上起笔。

(2)教师一笔一笔做示范,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7、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范例,纠正;学生再练写一个字。

8、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指导书写,完成本节课中要求会写的字的书写训练,同时注重对写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迁移法来书写生字,为书写更多的生字做好准备。教师总结了“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写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其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板书设计:

秋天。

天气。

凉了。

树叶。

黄了。

大雁。

南飞。

天空。

蓝高。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五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

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课本p18例1,例2、课本p118练习1、2题。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课本p24习题1.3第1、7题。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六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移项法则,会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2、经历探索移项法则法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问题,探索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从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形如ax+b=cx+d的方程,并利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确定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正确地进行移项并解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解方程:

3x+20=4x-25。

观察上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上题的类型有什么区别?

3.新知学习请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4x-15=9;(2)2x=5x-21。

你有什么发现?

三、精讲点拨。

问题2你能说说由方程到方程的变形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吗?

移项的定义:一般地,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的依据及注意事项:移项实际上是利用等式的性质1.注意:移项一定要变号。

例1解下列方程:

解:移项,得3x+2x=32-7。

合并同类项,得5x=25。

系数化为1,得x=5。

移项时需要移哪些项?为什么?

针对训练:解下列方程:

(1)5x-7=2x-10;(2)-0.3x+3=9+1.2x.

四、合作探究。

列方程解决问题。

思考:如何设未知数?

你能找到等量关系吗?

五、当堂巩固。

1.对方程7x=6+4x进行移项,得___________,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__,系数化为1,得________.

2.小新出生时父亲28岁,现在父亲的年龄比小新年龄的3倍小2岁.求小新现在的年龄.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移项,移项的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

2.本节的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的依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

3.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七、作业布置。

1.必做题:教科书第91页习题3.2第3(3),(4),11题。

2.选做题:

八、板书设计。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七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

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难点。

1、

(1)看戏时间;

(2)平桥乐土、寻船周折等与赵庄看戏的关系(铺垫);

(3)有关京剧的常识(例如,老生、小旦、小生、老旦等,学生缺乏积累);

3、彩粉笔若干。

4、小黑板。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去鲁迅的故乡,看一场‘戏’去,好吗?”

3、回忆鲁迅:

(1)我们想去鲁迅的家乡去看戏,那鲁迅家乡在哪里呢?(浙江绍兴)。

(2)(小黑板填空):

a1881—1936。

b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朝花夕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a体裁:小说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b写《社戏》时,作者已经多大年纪了?(结合文后的暑期推算)。

1922—1881=41(岁)。

c看戏的往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二、揭示全课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三明确本节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理清故事情节;

3、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

四课堂达标。

(一)给作品中的生字,在原文的生字旁边注音,重要的词语稍加注释。

(二)检查预习情况,用黑色识字板展示:(24个)。

惮踱颇撮楫棹伊归省行辈絮叨撺掇凫水潺潺。

踊跃自失弥散蕴藻漂渺宛转悠扬喝采罗汉豆旺相桕树。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找出段落的起讫:

教师提供下列情节——平桥乐土寻船周折夏夜行船赵庄看戏。

(1~4)(5~9)(10~13)(14~21)。

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偷豆余波往事难忘。

(22~23)(24~30)(31~39)(40)。

(四)阅读“平桥乐土”部分。

1、什么是社戏?(“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2、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浙江省绍兴城外鲁镇附近的平桥村的临村——赵庄)。

3、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

(1)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

(2)(a)伴我游戏(b)钓虾、放牛(c)陪我看戏——友好、亲密。

4、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

(a)种田、打鱼(b)不说“犯上”——老人们勤劳、善良。

5、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戏)。

6、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

春末夏初根据:

(1)扫墓后。

(2)豆,罗汉豆(夏)。

(3)麦(立夏麦呲牙)。

7、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

(1)乘船。

六、布置作业。

1、看戏前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预习课后练习(第95页)的“二”题的第1小题:(请在书本上勾画)。

一、鲁迅二、故事情节四、平桥乐土。

118811936(小黑板)1“乐”

2浙江绍兴城三人物亲密友好。

3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我”勤劳善良。

4原名周树人2双喜2目的。

5叙事散文3阿发作铺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六一公公。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课目标。

1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

2、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小诗的形象和哲理。

3、诗句的相对对称和排比。

4、作迁移训练。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

2、把下列材料制成投影片:(1)作者简介(2)有关《繁星》《春水》资料。

3、预习设计。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并了解诗的大意,力争会背。

(2)你对哪首诗的印象最深刻,准备谈谈体会。

(3)阅读一、二两首诗,设想自己正凝视那些芽儿、花儿、果儿,那么它们会对你讲些什么,试依照本文诗的格式自己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上一课《繁星》导入本文一、二首诗的出处(也是《繁星》),并从文体上比较两者的不同(巴金的'《繁星》是散文,而冰心的《春水》是诗集),并简介作者冰心及诗集《繁星》和《春水》。

二、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研讨新课。

1、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并准备谈理由)。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2、依据1、2、3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有没有回答到以下重点内容,回答不到的应补充或用体温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到的感悟点,较为新颖,只要言之成理,即予肯定)。

第一首成功的花。

(1)、哲理:成功来之不易。

(2)、体会“明艳“。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九

冉龙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暑假生活记录册》是七年级第二学期中设计、应用领域的一堂课,本课以介绍书籍装帧设计为主,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制作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到开发,以“暑假生活记录册”导入该课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但考虑到任教的是农村学生,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得低一些,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书籍的封面设计。

2、过程与方法:学习书籍封面设计的设计要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和有计划的工作态度和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体验美。

4.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

2、难点:书籍封面设计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2分钟)。

教师采取提问。

1、运用一本书和一个笔记本。师问:书籍和本子有何区别?学生思考。教师补充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3)让学生观察课件导入部分的图片并分析其内容,从而引入课题“书籍的封面设计”。

(二)深入教学。(10分钟)。

(1)展示书籍结构解析图(扉页、环衬、勒口、封面、书脊、封底)及简单说明装订形式(骑马订、活页订、线装等)和开本,讲解书籍设计中的名称。

(3)讲解构成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展示封面设计常见的四种结构,提问学生:哪种结构在视觉上接受。

(4)教师进行简单演示。(5分钟)。

(三)指导学生练习:(25分钟)。

(1)组织学生讨论:选择生活中的、日记、故事、真人真事等作为设计内容。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进行设计。

3.布置作业:(课外)。

给自己的生活记录册取一个书名并设计一个封面、或根据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封面进行改编设计。

(四)、教师。

总结。

:(3分钟)。

将设计好的书籍的封面进行课堂展示并做评价。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十

了解消极情绪对人是不利的,并了解调节情绪的一些方法。

顺境也有负面效应,逆境积极的一面。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反馈教学法。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目的。

师:听了这首歌后,你有什么体会?

学有所得。

(启悟空间)教材p26青蛙的实验——。

(1)分析:当青蛙处于逆境时,它有什么表现?由此,你怎样看待生活中的逆境?

(2)分析:当青蛙处于顺境时,它又有什么表现?由此,你怎样看待生活中的顺境?

(总结提升)青蛙的实验给你什么启示?(我们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

答:顺境和逆境既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也可以成为妨碍我们成长的阻力。

(2)逆境能使人变得更坚强,会促使人增长才干。

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培养学生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实践升华)完成教材p27的想一想,为什么“神童”在退学后反而变得成熟了。学有所得(名人名言)1、生活是由无数烦恼组成的一串念珠,但我们得微笑着数完它。——大仲马2、决定我们的幸福与不幸、快乐与痛苦的,不在于我们是谁,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有什么,我们正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怎么想——卡耐基3、应该笑着去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小结)每个人成和的道路上,都会有逆,有苦有乐,逆境和苦难了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所难免,我们要认真分析生活中苦与乐产生的原因,正确看待生活中的苦与乐。鼓励学生找名人名言鼓励自己。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朗读课文,读出重音和勾连。掌握课后生字词及课下注解,并能运用。重点理解比拟手法及作用,兼顾品味运用对比、反复、设问、排比的语句。能够区分实写与虚写的语句。会写200字的家乡冬景,写出景物的特征。

二、借助解读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理解蕴含句中的美好情感。借助想象读懂文中的诗情画意的具体体现。

三、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点拨,课后阅读四季写景文。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预习作业:

1、学生诵读,能读出重音和勾连。

2、出示抄写本,备查。检查关注学生的书写和标音。教师点拨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认并识记。

二、作者简介(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作业:

1、学生诵读,能读出重音和勾连。

2、出示抄写本,备查。检查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和标音。教师点拨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认并识记。

3、从文中找出运用比拟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对写景和抒情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读过程中回答)

二、作者简介(略)

三、解读课文

1、诵读全文,注意读出重音和勾连。(完成积累拓展四)

2、课文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反映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完成思考探究一)

3、文中运用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对描写景物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4、“理想的境界”蕴含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冬天的济南是理想的境界。(完成思考探究二)

5、借鉴课文写家乡冬天的景物,不少于200字。(完成积累拓展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阅读辅助资料

3、预习新课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法国的地理位置,法国的气候类型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多媒体。

程步骤师生活动复。

1、导激情。

2、自主学习(由科代表组织本组成员根据学习提纲完成)。

同学们你了解法国的哪些历史和文化?学生各抒己见,畅谈法国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经济发展状况等。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材的活动练习和以下预习练习:1.法国的轮廓有什么特点?2.法国濒临的海,海湾,海峡以及陆地上的邻国?3.通过图分析法国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地理纬度?看法过大部分属于那个纬度区?4.找到法国的中央高原,巴黎盆地,阿尔卑斯山脉看法国的地势特征?.找到法国的重要的河流,塞纳河,卢瓦尔河,罗讷河。6.法国的第一大城市巴黎,法国的最大的海港马赛,法国的第三大城市,法国的纺织工业中心里昂。法国的轮廓象正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临陆地。法国的南部面临地中海,西边临比斯开湾,背面临拉芒什海峡,陆地上的邻国众多,例如: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安道尔,西班牙。中央高原位于法国的南部,巴黎盆地位于法国的西北部,从地形分布上和分层社色图中可以看出法国的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根据前预习,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法国。

1、在图3—27上找到法国,看看其国土轮廓有什么特点。

2、读出法国最北端和最南端大致的度数。步骤师生活动复备。

3、激情互动。

4、魅力精讲、拓展应用。

6、生成创新法国的塞纳河从东南流向西北,注入拉芒什海峡,巴黎,里昂,马赛三个城市的共同的地理位置特点是沿河分布或者沿海分布。学生阅读教材两个段落看一下法国的主要的气候类型以及分布状况,法国大西洋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此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规律,40-60度大陆的西岸,冬无严寒,下无酷暑,降水均匀,基本上没有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发展十分有力,法国的地形平坦,平原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4/北部的巴黎盆地成为法国的小麦的主要产区,法国也成为欧洲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法国的农业生产还具有便利的灌溉条,河流汇总多,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这些都能通过学生的知识扩展得到。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对歌词会作简单的赏析;了解与课文相关的部分知识。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听音乐、读歌词把握感情基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与他人交流。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豪情。

有感情的朗读。

一、情景导入

播放《黄河颂》音乐片,学生谈自己的视听印象。

二、朗读课文

1、了解《黄河颂》的创作背景以及《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

2、结合视听感受和背景读课文,体会怎样把这首诗读好。(师生交流)

3、教师提出朗读的参考意见,范读课文。

4、学生再体会,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齐读。

三、赏析质疑

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文章那些地方值得欣赏,为什么;哪些地方不懂,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长将组内有价值的赏析推荐到全班交流,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2、学生讨论充分后,教师补充发表看法。(如先“望”后“颂”,情由景生;如“啊!黄河!”三次反复的作用;对比喻的理解;文章大气豪迈的风格等)

3、再齐读课文。

四、类文欣赏

欣赏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

五、拓展积累

1、唱《黄河颂》。

2、欣赏《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乐章。

3、欣赏《长江之歌》,摘录歌词,并写一篇赏析文字。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十四

《夏》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分别编录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四篇文章,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重在引导学生在美的事物中发现美,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考虑到前面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如调动多个感官、不同角度、状态等观察景物;学习了品味语言的一些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夏》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能基本读懂课文的内容,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能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的一些语句。根据“长文短教、浅文多教”的教学理念,想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对初一的学生培养相应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意识,树立一种教材即范本的思想。因此,本次教学的尝试分作三个活动进行:深情并茂地读课文,读出夏的特点,体会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希望实现“读写结合”的效果。

2.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1. 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导语:天气渐渐凉了,冬天的脚步近了,这种时候,我就特别想念夏天的阳光、草地、蓝天……夏天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影子却留在我们心里,在这样的冬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夏》去重温夏天的旋律!(渲染学生学习的气氛)

2.问题:说到夏,同学们会想到了什么,会感受到什么,你能用一个词、短语或诗句说一说吗?(积累字词)

二、读写结合

〔问题〕

1.同学们精彩的分享已经把我们带进了夏的氛围了,让我们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要怎样读才能把夏天的旋律读出来,为什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并说拟写的理由?(读写结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金黄的夏到黄金的夏的赞美,由景美到人美的赞美,感悟夏是生命的延续,是生命的创造的深刻意义。 )

活动二: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问题〕

1.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很到位,让我们想一想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什么好处?(明确文章的结构布局)

2.这种文章结构布局很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模仿这种方法来给《春》这篇作文拟写一个写作提纲。(读写结合:模仿方法,培养学生拟写写作提纲的意识。)

活动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问题〕

1.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说精巧的结构布局好比优美的身段,那么生动的语言就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让我们用生动的语言从刚才同学们拟写的《春》的写作提纲中选取一段,写几句话。(读写结合:学情分析)

2.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夏》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语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写活了?(体会动词在语句中的精当与生动)

3.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说:“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他生动。”让我们学着运用动词把刚才描写春的几句话再修改修改,使它更生动。(读写结合:学习运用动词把事物写生动)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谈收获;

2.教师结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文章中不是缺少美,也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美的事物中发现美,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四、作业:根据自己拟写的《春》的提纲,整理修改完成作文,文章中多用动词来描写事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4620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