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技能。怎样进行逻辑推理,正确地解决问题?下面是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一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物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全文共有3个自然段,每一段观察角度、观察的对象各不相同。第一自然段以天气转凉、黄叶飘飞写出秋天的特征。第二自然段取仰视角度,写出天空的蓝和高,以及雁阵的飞行方向和队形变化。第三自然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面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课文有两幅插图,其中“落叶、雁群”与课文描述情景对应。“成熟的庄稼”“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揭示了秋天更多样的特点,留给读者对于秋天美好的遐想。
1.认识“秋、气”等6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好“一”的不同读音;
认识首次出现的“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个偏旁。
教学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第个小组一份字卡)。
2、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请学生观赏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板书课题——秋天,引导识记“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要认识的字,注意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一一出示生字,讲解识记方法。
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
a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树”“叶”“会”.
b课件出示“叶”,让学生说说发现这个字里有几个以前学过的字,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叶”。动画呈现“口”和“十”两个字慢慢靠近组合成“叶”
c“树”和“会”讲解同“叶”。
d指导读“了”轻声。
(2)开车读(带拼音的生字)。
(3)去掉拼音读生字(课前准备好的生字卡片,分小组读)。
(4)教师出示词语(:
秋天天气树叶黄了飞了大会。
一片片一会儿。
(师重点教读“一会儿”儿化音)。
2、出示:带“一”字的句子。
一一片片落叶。
一群大雁。
一会儿排成。
排成个“一”字。
(1)指名读。
(2)齐读。
师小结:中国的汉字可真有趣同样的一个字可变调读出三个音太神奇了。
(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循序渐进)。
1、师配乐范读。要求: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
2、认识自然段并做标记。
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认识每段开头出现的两个空格就是一个自然段的开头。
3、多美的秋天呀!学生自由读,思考:秋天来了!什么发生了变化?(生答)。
指名读(指导朗读)。
4、辩别:“一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生读,引导学生想像“一片”和“一片片”叶子从树上飘落。
(2)课件演示辩别出一片树叶和一片片树叶,比较不同,体会“一片片”表示落叶很多。
(3)指导学生朗读名子,抓住重点词“一片片”体会飘落树叶很多。
5、师生配合读(把课文改成一首小诗)。
天气。
树叶。
一片片叶子。
天空。
一群大雁。
一会儿。
一会儿。
啊!秋天来了!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总结升华。
秋天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啊!秋天来了!
(1)。
指导读好感叹句。
(2)。
以“啊!秋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句式抒发自己对秋天的喜爱。
第二课时。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天气一片片树叶叶子。
飞了一会儿。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词语,快速过渡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并且在导入时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完成学习目标做好准备。)。
1、学习撇、捺的写法。
我们首先来练习两个笔画的书写,教师示范讲解书写要点。
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
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
2、请学生找出生字中的两兄弟——“了”“子”,比较发现同异:“子”比“了”多一横。
3、指导学生书写“了”
(1)田字格板书范写,请学生说说有几笔,学生集体书空。
(2)学生整体观察字形,教师提示书写要点。
4、“子”字的书写指导步骤同上,注意横略长,写在横中线上。
5、指导书写“人”。
(1)教师示范,讲解要领。强调书写规则:先撇后捺,呈三角形,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两个笔画收笔处在一条直线上。
(2)学生练习。
6、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1)观察比较“人”与“大”中“人”的区别,引导学生注意这两个字在书写时占格位置的不同。
引导学生明确“大”像人的正面,有手有脚。要先写长横,再写“人”。长横在横中线偏上位置,“人”从上半格的中间处起笔,撇高捺低,但相差不是很大,都从竖中线上起笔。
(2)教师一笔一笔做示范,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描红,书写生字,教师强调书写姿势。
7、反馈评价“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范例,纠正;学生再练写一个字。
8、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指导书写,完成本节课中要求会写的字的书写训练,同时注重对写字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用迁移法来书写生字,为书写更多的生字做好准备。教师总结了“一看,二写,三对照”的写字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使其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板书设计:
秋天。
天气。
凉了。
树叶。
黄了。
大雁。
南飞。
天空。
蓝高。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二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学目标。
1.掌握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史实。将玄奘西行的历史与学生所熟悉的《西游记》联系起来,通过观察玄奘西行路线图,想象玄奘西行路上的困难;通过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知识的学习,并观察鉴真东渡的示意图,分析鉴真五次东渡失败的原因,从中感受鉴真、玄奘执著的精神。
2.知道鉴真和玄奘为中外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展示唐长安城出土的外国人陶俑等图片,理解唐朝长安城被称为国际化大都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播放《西游记》片头曲,问学生是什么音乐(《西游记》),讲的是什么事情?《西游记》所讲的是真是假?学问本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展示课题:《开放与交流——唐代的对外关系》。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信息入手,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首先区分小说《西游记》与史实玄奘西行:前者属于小说,有虚构成分,后者熟悉客观史实,是真实存在的。
一、玄奘西行。
【设计意图】知道玄奘西行的目的,将知识兴趣化。
2.说一说,玄奘有哪些贡献(他给天竺带去了什么,给唐朝带回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教师用多媒进行辅助展示。
1.目的:求取佛经经义,台词:“贫僧是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路过宝地,借宿一宿”。
2.给天竺带去:将《老子》翻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给唐朝带回:天竺经卷657部;口述辑录而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介绍到中国的人。
唐朝除了与天竺交流外,与日本也交往密切,从而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什么是遣唐使?随遣唐使来的著名留学生是谁?
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基本知识点,明确遣唐使的性质;感受唐代中日友好关系下的文人之间的伟大友谊。2.民间自发——鉴真东渡首先教师对鉴真作简单介绍。
鉴真为什么要东渡?他前五次东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接着展示鉴真东渡的路线图,学生看图思考鉴真东渡艰难的原因及困难:航海技术不发达,靠季风,危险性大;第五次东渡中身患眼疾,双目失明等。
【设计意图】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感受鉴真东渡的执着精神。鉴真给日本带去了什么?
学生在教材中直接找出答案。教师适时可介绍唐招提寺的建筑及医术等,并指出鉴真最后圆寂在了日本,终生在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在做贡献。
鉴真带去日本的:
佛教经义;建筑技术、书法、医药;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观察图片信息(唐朝与日本的建筑雕塑、服饰、文字等),对比分析得出结果,从而对唐朝与日本的交流有深入的认识。教师列出表格,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
【设计意图】组内探讨得出结果,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
教师进一步阐述,从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共同点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是他们迎难而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大家所要具备的,我们在生活或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的正是玄奘、鉴真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
评选唐代外交的形象大使,你会给谁投一票呢?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自由发言,重在掌握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
三、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自主学习本部分内容。1.唐长安城的基本情况怎样?繁荣的长安:面积大,约为今西安城的10倍;人口多,近100万,为当时世界之最。
通过展示西安出土的外来人陶俑图片,证明唐朝时长安城有很多外国人,这当然就携带着外来的元素、外来的文化。所以长安城不单单是唐朝的长安,更是世界的长安。那为什么唐长安城会有这么多外国人?(或者说明唐朝对外采取的是何种政策呢?)是因为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
开放与国家发展有何关系呢?教师展示历史现象,学生总结:开放则国兴;封闭则国衰。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教师进一步指出,实际上遣唐使、鉴真、玄奘等的交流正是唐开放政策的体现,而这种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又促使唐朝的繁荣,开放与繁荣形成良性的循环。
一、玄奘西行。
二、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官方派遣——遣唐使。
2、民间自发——鉴真东渡。
三、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教学反思:本课课题为《开放与交流》,课标要求是“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依据课标,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实,由于本课内容较杂,人名、地名较多,故讲解起来有些费力,所以在讲授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力求在完成课标的情况下,使学生树立开放的意识,了解文明之间交流的重大意义。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3.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
2.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3.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4][5][6][7]。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四
1、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4、热爱生命和生活。
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神话动画片导入。
袁珂,神话学家。
1、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2、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3、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4、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1、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2、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3、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小诗的形象和哲理。
3、诗句的相对对称和排比。
4、作迁移训练。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时:1课时。
课前准备:
1、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
2、把下列材料制成投影片:(1)作者简介(2)有关《繁星》《春水》资料。
3、预习设计。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并了解诗的大意,力争会背。
(2)你对哪首诗的印象最深刻,准备谈谈体会。
(3)阅读一、二两首诗,设想自己正凝视那些芽儿、花儿、果儿,那么它们会对你讲些什么,试依照本文诗的格式自己写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上一课《繁星》导入本文一、二首诗的出处(也是《繁星》),并从文体上比较两者的不同(巴金的'《繁星》是散文,而冰心的《春水》是诗集),并简介作者冰心及诗集《繁星》和《春水》。
二、配乐诗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研讨新课。
1、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并准备谈理由)。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2、依据1、2、3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有没有回答到以下重点内容,回答不到的应补充或用体温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到的感悟点,较为新颖,只要言之成理,即予肯定)。
第一首成功的花。
(1)、哲理:成功来之不易。
(2)、体会“明艳“。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六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移项法则,会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思想的作用及应用价值.
2、经历探索移项法则法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问题,探索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进一步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从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形如ax+b=cx+d的方程,并利用移项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确定相等关系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正确地进行移项并解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解方程:
3x+20=4x-25。
观察上列一元一次方程,与上题的类型有什么区别?
3.新知学习请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4x-15=9;(2)2x=5x-21。
你有什么发现?
三、精讲点拨。
问题2你能说说由方程到方程的变形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吗?
移项的定义:一般地,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的依据及注意事项:移项实际上是利用等式的性质1.注意:移项一定要变号。
例1解下列方程:
解:移项,得3x+2x=32-7。
合并同类项,得5x=25。
系数化为1,得x=5。
移项时需要移哪些项?为什么?
针对训练:解下列方程:
(1)5x-7=2x-10;(2)-0.3x+3=9+1.2x.
四、合作探究。
列方程解决问题。
思考:如何设未知数?
你能找到等量关系吗?
五、当堂巩固。
1.对方程7x=6+4x进行移项,得___________,合并同类项,得_________,系数化为1,得________.
2.小新出生时父亲28岁,现在父亲的年龄比小新年龄的3倍小2岁.求小新现在的年龄.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移项,移项的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
2.本节的实际问题的相等关系的依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
3.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七、作业布置。
1.必做题:教科书第91页习题3.2第3(3),(4),11题。
2.选做题:
八、板书设计。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七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
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难点。
1、
(1)看戏时间;
(2)平桥乐土、寻船周折等与赵庄看戏的关系(铺垫);
(3)有关京剧的常识(例如,老生、小旦、小生、老旦等,学生缺乏积累);
3、彩粉笔若干。
4、小黑板。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去鲁迅的故乡,看一场‘戏’去,好吗?”
3、回忆鲁迅:
(1)我们想去鲁迅的家乡去看戏,那鲁迅家乡在哪里呢?(浙江绍兴)。
(2)(小黑板填空):
a1881—1936。
b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朝花夕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a体裁:小说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b写《社戏》时,作者已经多大年纪了?(结合文后的暑期推算)。
1922—1881=41(岁)。
c看戏的往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二、揭示全课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三明确本节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理清故事情节;
3、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
四课堂达标。
(一)给作品中的生字,在原文的生字旁边注音,重要的词语稍加注释。
(二)检查预习情况,用黑色识字板展示:(24个)。
惮踱颇撮楫棹伊归省行辈絮叨撺掇凫水潺潺。
踊跃自失弥散蕴藻漂渺宛转悠扬喝采罗汉豆旺相桕树。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找出段落的起讫:
教师提供下列情节——平桥乐土寻船周折夏夜行船赵庄看戏。
(1~4)(5~9)(10~13)(14~21)。
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偷豆余波往事难忘。
(22~23)(24~30)(31~39)(40)。
(四)阅读“平桥乐土”部分。
1、什么是社戏?(“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2、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浙江省绍兴城外鲁镇附近的平桥村的临村——赵庄)。
3、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
(1)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
(2)(a)伴我游戏(b)钓虾、放牛(c)陪我看戏——友好、亲密。
4、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
(a)种田、打鱼(b)不说“犯上”——老人们勤劳、善良。
5、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戏)。
6、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
春末夏初根据:
(1)扫墓后。
(2)豆,罗汉豆(夏)。
(3)麦(立夏麦呲牙)。
7、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
(1)乘船。
六、布置作业。
1、看戏前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预习课后练习(第95页)的“二”题的第1小题:(请在书本上勾画)。
一、鲁迅二、故事情节四、平桥乐土。
118811936(小黑板)1“乐”
2浙江绍兴城三人物亲密友好。
3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我”勤劳善良。
4原名周树人2双喜2目的。
5叙事散文3阿发作铺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六一公公。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课目标。
1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
2、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八
1.认识澳大利亚稀有动物的特点,理解澳大利亚大陆动物古老性的成因。
2.了解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的影响。
3.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产品在世界的地位;记住主要的农、矿业产品;农牧业的分布规律。
理解“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含义。
1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图片与视频资料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澳大利亚特有的生物,用大陆漂。
移说的观点,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的原因。2通过读图分析,认识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特点,进而分析农牧业生产与地形的关系,农牧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澳大利亚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农牧业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2.通过探究澳大利亚的牛粪之灾,让学生认识到要维持生态平衡。教学重点。
地形和气候因素对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影响。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动物古老性的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流程:
导入:播发《澳大利亚》旅游宣传片。
师:同学们,能从视频中猜出这是哪个国家吗?生:澳大利亚。
师:澳大利亚有着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入澳大利亚。
出示若干动物的图片。
下面着重去了解一下这四种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播放视频。
这四种动物中有两种被绘在了澳大利亚的国徽上,你们知道是哪两种吗?
学生答:袋鼠、鸸鹋展示图片,在介绍一下桉树。
澳大利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如此多而古老的动物?师:这就涉及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让学生找到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分离的时间。
师:在中国的商店里应该会看到一些毛衣或者毛毯上写着100%澳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答:澳洲的羊毛制作的师:澳大利亚是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澳大利亚的羊毛多,那么其绵羊数就可想而知了,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的国家,绵羊数大约是人口数的十倍,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现在我们就是要去墨累达令盆地去看看那里的羊群。
视频展示澳大利亚原本是没有绵羊的,有哪位团员了解澳大利亚绵羊从无到有到繁盛的过程吗?学生答(略)。
澳大利亚为什么能成为绵羊的天堂吗?结合刚才的视频和你们平时的了解给你们讨论一下。
学生纷纷回答,可能涉及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等。简单总结。
一个地区农业的发达,往往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澳大利亚的羊只70%以上都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经营地带。下面我们从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水源几方面去看看澳大利亚的绵羊的生长环境。
动画演示澳大利亚气候类型。
结合图片讲解气候和农牧业分布的关系。
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形图片,让学生总结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视频介绍大自留盆地。通过刚才视频对大自流盆地的介绍,我们知道了澳大利亚大盆地这里水源充足,再看一下澳大利亚的水系,墨累达令盆地这里是澳大利亚最大最完整的水系,介绍北艾尔湖,这些都为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结合图片介绍澳大利亚地形与农牧业分布的关系。我们将刚才的分析汇总一下。
澳大利亚的养羊业除了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外,其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高度发展了养羊业。
师:澳大利亚还是小麦和牛肉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牛和羊一样都是外来迁入户,牛的迁入打破了本地原有的生态平衡,澳大利亚因此还发生过牛粪危机,为此澳大利亚政府又把屎壳郎请了进来,以消灭牛粪。你们看我们在引进一些外国动植物时,是可以任意而为的吗?(生:不是)我们在引进外国动植物时一定切记不可盲目,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习题练习。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九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工作,为了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本学期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以中共十七大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学习相辅相成,让学生成为建设祖国所需要的“四有”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二个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所以学生的乐理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更不用说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有少数学生对音乐课根本就没有兴趣,不愿参加音乐活动;更有甚者连一首完整的歌曲都不能唱出来,不要说其它的音乐知识了。因此,想在短期内将学生的素质提高,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三、教材分析。
天、神州大地、环球之旅、旋转舞台、多彩贵州之苗族。涉及到声乐、乐理、器乐演奏、乐曲欣赏等内容。
四、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得到健康发展。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5、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歌谱的能力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6、初步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一)唱歌部分。
1、紧扣教材、大纲,教唱书本上的歌曲。
2、遵循每节课前先教10分钟乐理知识,再教唱歌曲。
3、教唱歌曲遵循先听录音范唱,再由教师教谱,教1-2遍词,然后教师弹琴生听音高自学,直到正确为止。
4、每学一支歌曲,下一节课应该进行检查,让个别学生起来演。
唱,若有不正确的地方师及时进行教正。
5、有学习有记载,有学习有考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音乐课的意义。
(二)发声训练部分:
在气息的控制下,逐步扩展高音;运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现;唱保持音时,声音要饱满;学习二声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协调。
(三)欣赏部分:
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在备课时,应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和围绕感受、体验情感这两点来设计教案。课前准备要充分,特别是教具的准备。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
总结。
经验。
7、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检验教学效果并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通过在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学生的音乐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的音乐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通过音乐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其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册音乐教材它包括六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有自己的教学主题,如:第一单元“行进之歌”就包括《一二三四歌》和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婚礼进行曲》等音乐。而且每个单元分唱歌、欣赏、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作、学习评价五个版块,其中在第三、五单元还加入了演奏这一内容。还有随心唱响和演奏曲。这一册内容与上册的结构轮廓大致一样也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直观性强。如:要学唱的歌曲,就在此歌曲前画一个“麦克风”,欣赏曲大都有图片展示或将旋律线画出等等。
2、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感,注重多元化结合;将电视、电影、民族等到音乐送到课堂上,让人耳目一新。如:有进行曲、中国的民歌、经典的舞曲等。
3、强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重视参与实践。在每一单元的实践与创作中,各内容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大多是开放题,注重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的难度也会很大,和上学期一样课时的安排是目前最大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教具准备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初中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特别是一些动手、需要合作完成的音乐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但由于他们年纪小,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加强。因此,对初一的学生应该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继续保持,同时引导他们加强音乐思维,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我国个地区、加拿大音乐感兴趣,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2、能够选择用欢快、热烈、轻快活泼、优美抒情、赞美等不同的情绪来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
3、能够用自然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4、初步了解变奏曲式、手法,认识变音记号等相关的音乐知识。
四、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的能力。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开阔视野,使学生能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力和视唱水平,了解乐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五、改进措施:
1、转变教学思想观念,适应新课程。
2、在备课时,应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和围绕感受、体验情感这两点来设计教案。课前准备要充分,特别是教具的准备。
3、作好“培优补差”的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音乐特长。
4、在上课时,要多注重与学生间交流;以引导、启发为主,精讲。
5、严格训练课堂常规,切实为每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课堂效率。
6、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五、授课进度:
第1课时学唱歌曲《一二三四歌》。
第2课时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
第3课时《葬礼进行曲》《婚礼进行曲》。
第4课时学唱歌曲《长江之歌》。
第5课时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眺望你的路途》。
第6课时欣赏《伴随着你》、《穿越竹林》。
第7课时学唱歌曲《青春舞曲》。
第8课时欣赏《我的金色阿勒泰》、《赛乃姆》。
第9课时欣赏《在银色的月光下》、《歌唱吧,我的库木孜》《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第10课时学唱歌曲《红河谷》。
第11课时欣赏《拉库卡拉查》《凯皮拉的小火车》、《化妆舞会》。
第12课时学唱歌曲《无锡景》、《沂蒙山小调》、第13课时学唱歌曲《小放牛》。
第16课时学唱歌曲《送战士》、《十月歌》。
第17课时欣赏《为亲人细熬鸡汤》、《一枝花》。
第18课时复习,学生技能测试。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工作,为了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本学期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以中共十八大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文化学习相辅相成,让学生成为建设祖国所需要的“四有”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初中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且他们乐于参与各项音乐活动,特别是一些动手、需要合作完成的音乐内容会比较感兴趣,但由于他们年纪小,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需要加强。因此,对初一的学生应该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继续保持,同时引导他们加强音乐思维,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个几个方面的内容: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我国江南地区、非洲民族民间音乐和西方古典主义。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工作,为了在教学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使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本学期制定计划如下:
学生情况分析:
两个班82人,其中有24人对歌唱发声、节奏、律动、乐器演奏、音高听辨、节奏与旋律的排列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对音乐的乐理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乐理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教材分析:
一、歌唱。
学会教材中的7首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2-3首。
二、读谱知识:
1、认识降记号。学习一个降记号的调,知道f自然大调各音在高音谱表及键盘上的位置(不讲调式、音阶的概念)。
2、认识d。c。、fine。反复记号。
3、认识波音记号、倚音、滑音记号,学习其唱(奏)法。
4、学习弱起节奏和不完全小节。
5、学习跨小节的切分音。
三视唱:
1、视唱在c、f、g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音阶。复习所学过的音程练习。
2、独立或半独立视唱c、g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
3、在教师的帮助下视唱在f调号上的单声部歌曲。
4、练习视唱二声部歌曲片断及有临时降记号的单声部歌曲。
四、练耳:
1、使用c调号听记二拍子或三拍子的4—8小节单旋律。2、听记2—4小节节奏(包含切分音节奏)3、听辨歌(乐)曲的力度和速度并作标记。
五、欣赏:
1、要求学生对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包括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有进一步的体会或认识。
2、能感觉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中表现情绪、气氛和感情的效果。
3、能对作品的旋律、节奏等特点作简单的分析。
4、了解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的有关知识,对中外著名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有粗浅的认识。
教学方法措施:
1、依照各课教学目的,既抓住重点,又要有所兼顾,充分发挥每一条练习中所包含的训练作用。
2、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运用培养学生的乐感。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认识困难和挫折的价值,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
能力目标: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方法,迈向成功。
知识目标:了解挫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掌握一些战胜挫折的方法。
教学重点:战胜挫折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战胜挫折的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微笑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多媒体投影)印度洋海啸、“9.11”事件、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遭遇、学生考试失败的经历等。
以上事件反映了人们生活中可能遇上什么?
导入新课。
(知识探究)1、什么是挫折和挫折感?
2、阅读贝多芬的故事,想一想面对挫折有哪些不同的态度?
(1)消极的态度——畏难止步,向挫折屈服,具体表现为逃避、掩饰、屈服。
(2)积极的态度——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具体表现为冷静思考,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成为生活的.强者。
学生自学挫折的含义。
(1)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是战胜挫折、开拓进取的必要条件。
(2)面对挫折,刚毅顽强。
(3)面对失败,智慧豁达。
(4)面对困难,勇敢无畏。
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出名人战胜挫折的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能从桑兰身上学到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林肯向失败低头,他能最终获得成功吗?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并说明怎样克服?
(小结)。
经受挫折的考验。
师总结:(1)正确认识挫折。
明确:对挫折的不同态度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教材p35议一议:自我疏导和自我开脱有何区别?
答:自我疏导是认真分析自己的经历,引导自己往积极的状态走,使思想保持畅通;自我开脱是寻找借口摆脱责任,原谅自己,是消极的逃避观。
(2)敢为天下先。
明确: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具备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应对挫折的重要手段。
(3)培养高尚的志趣。
明确:高尚的志趣会使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并能以此为乐,乐此不疲,能推动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积极进取。
(4)适当转化追求目标。
明确:如果因不具备某种才能或生理上有缺陷,在实现自己愿望过程中遇到挫折,不应一味强求,可以调整追求目标,寻求更合理的努力方向。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高尚志趣。
(小结、名言欣赏)。
1、海上没有礁石,就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2、避免失败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决心获得成功——拿破伦。
让学生自行小结。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十一
冉龙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暑假生活记录册》是七年级第二学期中设计、应用领域的一堂课,本课以介绍书籍装帧设计为主,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书籍装帧设计知识的学习和设计、制作活动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得到开发,以“暑假生活记录册”导入该课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但考虑到任教的是农村学生,所以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得低一些,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学习书籍的封面设计。
2、过程与方法:学习书籍封面设计的设计要素、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和有计划的工作态度和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美,体验美。
4.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
2、难点:书籍封面设计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2分钟)。
教师采取提问。
1、运用一本书和一个笔记本。师问:书籍和本子有何区别?学生思考。教师补充说明:生活记录册实质上就是书籍,引导出本课的学习内容。(3)让学生观察课件导入部分的图片并分析其内容,从而引入课题“书籍的封面设计”。
(二)深入教学。(10分钟)。
(1)展示书籍结构解析图(扉页、环衬、勒口、封面、书脊、封底)及简单说明装订形式(骑马订、活页订、线装等)和开本,讲解书籍设计中的名称。
(3)讲解构成封面设计的基本要素(书名、编著者名、出版社名),展示封面设计常见的四种结构,提问学生:哪种结构在视觉上接受。
(4)教师进行简单演示。(5分钟)。
(三)指导学生练习:(25分钟)。
(1)组织学生讨论:选择生活中的、日记、故事、真人真事等作为设计内容。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思考,根据内容应采取什么形式的封面结构进行设计。
3.布置作业:(课外)。
给自己的生活记录册取一个书名并设计一个封面、或根据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封面进行改编设计。
(四)、教师。
总结。
:(3分钟)。
将设计好的书籍的封面进行课堂展示并做评价。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十二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1、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
一、导语: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题、作者。
2、领略民俗风情。
3、体味语言、情思。
三、达标导学:
(一)让学生介绍文题、作者。
1、学生介绍。
2、补充突出以下内容:
本命年(见课本p95页)
刘绍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所著《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柳敬亭说书》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峨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1991年7月1日被国务院表彰为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始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二)诵读课文。
1、常规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
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2思考问题:
你对京郊运河(或作者刘绍棠家乡)那儿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释疑解难:
1、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2、学生自主交流解难。
初步印象:充满了热烈、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孤独、欺诈、戒备和失望,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回顾起来,身心轻松,童心复萌,所以文章结尾说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热爱、歌颂、留恋)
语言
第三段:预热增温红火发烧,用词基本上属于同一类型而程度有异,协调而精确。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货歌(学会引用生活中的谚语、民谣。)
c、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既侧面写“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几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风景图)
d、课后练习二。腊八粥由“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可谓营养丰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谓达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来“没有个够”,十分富于情趣。
e、“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似有点同情
肥鸡要被“开刀问斩”——似有点从严宣判
(很有点情味)
f、从糖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
——虔诚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举止之中,如实写来,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现了父老乡亲的可爱又可笑。
g、换门神的细节描写同样具虔诚和愚昧两个侧面。
四、探究交流:
课文第四段具体描写家乡的大年情况,共写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个层次的主题词)
五、作业:
你在我们的家乡也过了十几个春节了,调查一下家乡的民俗风情,回忆一下,你认为最有意义的春节是那一个,并把他写出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风俗民情(习作交流)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检查作业导入:
三、达标导学:
(一)习作交流
1、讨论交流。
2、推荐交流结果。
(二)探究交流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炒年货中寄托的深义
2、线索清晰,如数家珍,逐一叙说。
第四段,作者安时间顺序从腊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货,吃腊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叙说,或明确交代时间,或以一定的语句承上启下,无流水帐之嫌。读者情致饱满,兴趣盎然。
(三)朗读品味
四、作业:
课外阅读刘绍棠作品,作好读书笔记。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十三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
2、能力目标:增强对情绪的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3、知识目标:认识人类情绪的含义及情绪的丰富多样性,知道喜怒哀惧是情绪的四种。
基本类型,体会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1、重点:情绪的丰富多样性。
2、难点:认识负面事情不是决定我们坏心情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看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进入中学后,学生的生活圈子在进一步扩大,接触的人和事不断增多,但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自我意识太强,对情绪产生的认识不够,缺乏控制情绪的意识和方法,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学生需要了解一些情绪方面的知识,也需要认识到个人情绪的表达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情绪的多样性以及从中带来的快乐。如用歌曲、游戏等情景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情绪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不同的后果,用探究、合作的方法和学生共同探讨调节情绪的良方,提升对快乐的认识。
带领学生做《西天取经》的游戏。教师告诉四名游戏参与者,在教室内的空地里有若干条横拉的纸质绳子,高的代表山洞要钻过去,低的代表河流要跨过去,游戏者事先可以熟悉和丈量绳子之间的距离。游戏开始后,游戏者必须蒙目前进。与此同时,教师规定观众只能加油或大笑,不得泄露天机,并暗示拉绳子的学生撤掉全部的绳子,可是蒙目的游戏者仍煞有介事地量步子、前进,还在不断地钻……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表达游戏时自己的心情。
(教师在游戏中仔细观察学生的不同表情,并注意引导他们表达。通过该活动让学生理解情绪就是人的内心感受。)。
屏幕显示喜、怒、哀、惧四幅图并配上相应的声音。
师:人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而最基本的有喜、怒、哀、惧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可以组合成很多复杂的不同情绪。
1、赛一赛。
把学生分成喜、怒、哀、惧四组,在同一时间内让每一组的同学以接力赛的形式写出表现该种情绪的词语,同一组的同学所写词语不能有相同的,看哪一组写得又多又准。
(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很复杂的)。
2、猜一猜。
以组为单位,每一组学生在自己座位上用动作和表情来表演本组所代表的情绪类别,其他三组同学认真观察他们的表现并猜一猜他们表演的是在何种情形下产生的哪种情绪(如:某某同学似乎是考试出乎意料地考了100分,欣喜若狂)。
教师和学生一起编故事。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将问题抛出,由学生自行选择。在教室中间划出两个大圈,选a的同学站在一个圈,选b的站在另一个圈(类似浙江电视台的《人生ab剧》这一节目)。
故事参考:
1、一天,在上学的`路上,我与好朋友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来,我们互不理睬,我很难过。我这样想()。
a、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烦死了。
b、这次吵架是谁的错呢?
2、到了教室,老师把上次考试的卷子发下来,我一看,54分!我这样想()。
a、我完了。
b、有时失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小小挫折好比打预防针。
3、因为成绩不理想,放学了,老师把我留下来补课。我这样想()。
a、别人都走了,就留我一个,真烦。
b、老师对我真好。
4、为了向好朋友道歉,我打算趁他生日买一个礼物送他,可是,到了商店我发现钱不见了。我想()。
a、太倒霉了。b、花钱买个教训。
……。
引导学生领悟:人的烦恼不起于事件,而起于他对事物的看法。
四、课堂小辩论(学习喜怒哀惧,不忘关心他人)。
题目:喜、怒、哀、惧是个人情感,是否应考虑他人的感受?
正方:喜怒哀惧虽然是个人情感,但还是应该考虑周围人的感受。
反方:喜怒哀惧是个人的事情,何必管周围的人,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组织: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两组,以抽签方式确定本组的论题,讨论几分钟后两组轮流发言,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发言的组扣分,最后每一组请一名学生归纳总结本组的发言,教师根据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参与发言人数多为标准确定胜负(评判标准最好在辩论前告知学生)。
1、情绪的基本类型。
2、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3、负面事情不是决定我们坏心情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看法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4、个人情绪的表达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1、教师在选取事例时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教师在课前可进行情绪剧场的剧本大征集。
3、辩论题可在课前先告诉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
《基础训练》p9训练五。
七年级冰心诗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朗读课文,读出重音和勾连。掌握课后生字词及课下注解,并能运用。重点理解比拟手法及作用,兼顾品味运用对比、反复、设问、排比的语句。能够区分实写与虚写的语句。会写200字的家乡冬景,写出景物的特征。
二、借助解读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理解蕴含句中的美好情感。借助想象读懂文中的诗情画意的具体体现。
三、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合作探究问题,教师点拨,课后阅读四季写景文。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预习作业:
1、学生诵读,能读出重音和勾连。
2、出示抄写本,备查。检查关注学生的书写和标音。教师点拨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认并识记。
二、作者简介(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作业:
1、学生诵读,能读出重音和勾连。
2、出示抄写本,备查。检查时关注学生的书写和标音。教师点拨字形、字音和字意如何辨认并识记。
3、从文中找出运用比拟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对写景和抒情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读过程中回答)
二、作者简介(略)
三、解读课文
1、诵读全文,注意读出重音和勾连。(完成积累拓展四)
2、课文主要写了哪几种景物,反映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完成思考探究一)
3、文中运用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对描写景物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4、“理想的境界”蕴含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冬天的济南是理想的境界。(完成思考探究二)
5、借鉴课文写家乡冬天的景物,不少于200字。(完成积累拓展五)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阅读辅助资料
3、预习新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5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