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能干说课稿(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07:38:13
一分能干说课稿(精选15篇)
时间:2023-12-06 07:38:13     小编:笔尘

音乐是一种美妙的艺术表达方式,它能够抚慰人心,激发灵感。要注重总结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实用工具和资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一

评课内容:

《一分钟》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戴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戴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能利用“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稳扎稳打,识字教学扎实。

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戴老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识字平台。有说说记住字的方法识字,如: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在游戏中识字,如:组合游戏。这些过程,看似平常,却唤醒了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在识字过程中,戴老师还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词语的轻声正音。在写字这一环节,戴老师花了5分钟让学生写字,并进行展示讲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体验到学习生字的无穷乐趣。

2、多元评价,学习兴趣高涨。

戴老师上课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真棒,都读对了!”、“这会儿,xx终于读对了,给他鼓鼓掌!”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就是戴老师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善于鼓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也都会留下一丝不足,戴老师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还有以下的不足:

1、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完美。第一课时仅仅安排了识字教学,内容上显得有些单一。

2、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在这堂课里缺少了朗读,也就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于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听了戴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识字教学如此扎实,真正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非常扎实。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林甸县实验小学的刘春霞。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分一分》(一)。 我将从以下四部分进行我的说课。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步认识分数,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用整数来表示数的经验,但是关于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以及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与整数大不相同。我班孩子农村的比较多,相对来说实践经历比较丰富些,我想在突破平均分这个难点上应该容易些。但在用分数表示时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导入部分和习题部分我都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之更适用于我班孩子对知识的理解。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涂一涂、说一说、折一折、练一练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感悟分数的意义,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悟出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第三部分: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会读、会写分数。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平均分。

第四部分:教学流程

《分一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一、 欣赏图片,导入课题:出示课件

本节课我是从半个花瓶、半件衣服、半个苹果图片进行导入的。让孩子们欣赏过这些图片之后,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那些半个的现象?从而引出课题。从半个进行导入,可以说我是做了一次大胆的设计,打破了从吃东西、分东西角度进行导入,对于导入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孩子们对半个不陌生,像半个苹果、半块月饼..等等,可是在孩子们的表象中这半个并不一定就是指正好的一半,大小不等的半个孩子也认为是一半,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区分真正的半个是指平均分所得到的,基于这一点的考虑,我借助了在对称图形中接触过的对称图片来导入,使孩子们的思维迅速的就进入了平均分的表象中,.这样也就在孩子的印象中建立了平均分这个模型。本课的导入有待于各位专家和领导给予点拨、指正。

半个用数字谁来表示?提出这样的疑问之后,在孩子们困惑的时候,插入一个知识链接,引出二分之一这个数学符号。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孩子们理解二分之一是表示平均分的半个事物。

二、探究实践、感悟新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引导孩子们说一说生活中二分之一的现象,然后理解二分之一中的2和1分别表示什么。通过涂一涂、折一折进一步认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几,完成教材所给的对应练习。

对整体1的认识和理解,按教材的安排第一课时只是让学生明白把一个整个的物体进行平均分从而得到一个分数。但在对应的习题中却出现了把几个圆看做一个整体的练习,所以在和大家研讨的过程中我也很是矛盾,各位网友老师们的意见也各不相同,经过多次的修改和思考我最终决定还是把多个物体看做整体1的内容安排在第一课中。先让孩子们举例说一说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到把多个物体看做整体1,在一步一步的引导中孩子们就把多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这个难点突破了,在课堂实践中我觉得这样的调整还是得当的,孩子们很自然、很顺畅的对整体1的认识就拓展到多个物体。这样一来对解决课后的对应练习孩子们也就迎刃而解了。此处只是个人的设计想法,希望各位领导和同行们共同探究,给予批评指正。

三、自主探究、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在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中孩子们无形中对分数的读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处我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汇报的形式完成的。课件出示课堂反馈来看,效果比预期的要好,除了个别孩子读分数、写分数的时候出现分子、分母读写颠倒的。其它地方的知识点同学们掌握的都很好。

四、拓展与应用:课件出示

练习是巩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着重体现了尊重教材和拓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知识的难度降低,学困生跳一跳够得着。优等生想一想做得上。(课件演示)

五、全课回顾

通过学习让学生谈一谈你获得了哪些收获?那些快乐?最后是课堂小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第62页——65页的“分一分”。

1、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分一分,使学生认识到什么叫平均分。

2、通过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平均分,寻找平均分的方法,为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作准备。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均分的方法。

设疑激趣法、讨论法、演示、操作法。

图片、小棒、磁片。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引入例1:聪明的同学,你能把老师带来的6个桔子分成两堆吗?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几种公法?(1和5,2和4,3和3)。

教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可是谁能说出这几种方法,哪一种分法与其它两种不同?教师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做“平均分”。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每份都同样多)。

2、创设童话情境,探索新知。

教师利用童话故事让学生学习例2:小猪今天可高兴了,因为小伙伴们都要到小猪家来做客,猪妈妈买了许多串葡萄,让小猪把这些葡萄分一分,每6串放在一盘子里,看看能用几个盘子,可是小猪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它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帮它。

叙述完故事,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一下,然后自己用小棒摆一摆,同学们知道了有18串葡萄,每6串放一盘,可以放3盘。这时老师接着讲述故事,让学生学习例3:小动物们吃饱了也喝完了茶,小猪于是就帮助妈妈收拾桌上茶杯,猪妈妈告诉小猪要把桌上12个茶杯平均放在3个盒子,看看每个盒子里放几个茶杯。哎呀这下又难住了小猪,只好请同学们帮忙了。

3、创设游戏,巩固新知。

教师讲述游戏规则:(1)把一些花生米放入小口袋中;(2)一位同学抓出一把花生米,看抓的花生米能平均几份;(3)能分几份,就在自己的苹果树上画几个苹果。

4、利用游戏,总结全课。

打电话游戏:“叮铃铃,叮铃铃,”“谁呀?”“我是李老师。”“你找谁呀?”“我找×××。”“我就是×××。”“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学会了……”

分一分。

例1:例2:葡萄图例3:杯子图。

有18串葡萄,每6串放在把12个杯子,平均放在3个。

一盘可以放()盘。盒子里,每盒放()个。

平均分。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四

《纲要》指出“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探究望。”小朋友对手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兴趣和好奇,针对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引导幼儿探究小手真能干。

《小手真能干》选自幼儿园综合丛书小班下学期里主题《六个宝贝》,小手是六个宝贝中重要的宝贝之一,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周围的人、事、物,丰富自己的认知,可以说手是帮助孩子打开世界之窗的钥匙。本节活动《小手真能干》旨在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来对小手产生更多感知,感受小手的能干,产生对小手的探究兴趣。

1.初步了解手由手心手背,手指头等组成,知道每个手指有不同的名称。

2、乐意跟随老师有顺序地观察自己的小手,探索手指的分工与合作。

3、萌发对手的探究兴趣,体验手的重要性。

根据对小班幼儿科学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的分析,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将活动重点定为:初步了解手的构成,基本掌握每个手指的名称。难点定为: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验到手的能干。

以手指游戏的形式导入,通过提问将话题自然而然转到本节活动的主角“手”上,有顺序地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手指名称及对应的手指。在幼儿对手的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把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内化为幼儿学习的内驱力,让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进行科学学习。

1..多感官参与。皮亚杰认知理论里提到“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建构,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在整个活动中,我将调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看、说、想,做,玩等进行学习。

2.游戏贯穿始终。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我把游戏贯穿始终,旨在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同时潜移默化中巩固幼儿对手指名称的认知。

3、鼓励幼儿交流与分享。《纲要》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的语言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乐于分享自己的发现,活跃幼儿的思维。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请小朋友们把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小手小手拍......”

(二)直接感知,初步了解。

1.师幼共同观察小手,初步掌握手指的名称。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且一样大小。

(1)刚刚我们拍手时是怎么拍的?(手心对手心)翻过来是我们的手背。

(2)这两只手一样大小吗?比一比?(请幼儿自己先来比一比,说一说)。

(3)教师小结:我们都有两只手,有手心也有手背,两只手一样大。

2、认识手指头,初步了解手指的名称,如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1)伸出你们的手,数一数一有几个手指头?每手指都一样吗?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

(2)五个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你们看到你们上最长的手指,它排在最中间,它的名字叫中指。你们都找到中指了吗?举起来看一看。

(3)有最长的手指,当然也有最短的'手指,它在最旁边,是大拇指,都找着了吗?找到的小朋友快竖起大拇指夸夸自己吧,棒棒,我最棒!

(4)大拇指和中指中间的是食指,和身边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吧!

(5)最旁边的小小的细的手指叫小拇指。小拇指可用来拉勾勾哦。

(6)刚刚我们认识了最长的中指、最短的大拇指、小小的小拇指,还有细长的中指,还剩下哪个手指?请幼儿指出来。

(7)剩下的那根我们没说到的手指叫无名指。哇,每个手拍头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一起看着我们的小手来指一指说一说!

(三)师幼互动,巩固认知。

1、手指谣:“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里?.......”师幼共同做手指游戏,边说边根据童谣里的内容找到相应的手指。

2、手指的名字都了解了吗?接下来老师要和小朋友来玩一个“你点我说”的游戏。

3、教师出示手的图片,看,屏幕上有一只手的图片,等等老师点到哪根手指,你们就说出那根手指的名字,都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啦!

4、教师小结:刚刚玩得开心吗?我们的小朋友可真棒,能根据手指的长短,大小、粗细来判断手指,还能说出相应的名称。来伸出我们的小手,我们再来说一说我们手指的名字吧!

(四)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1、教师分发橡皮泥,幼儿动手捏一捏。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是如何捏的,教师引导幼儿尝试说一说用到了哪些手指。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有时候我们所有的手指都要来帮忙,比如我们要从一整块橡皮泥上取下一小段时就需要用到所有的手指;有时候只需要两根手指也能把事情做好,还有时候一根手指的用处也很大呢!

5、生活中还有哪些事需要所有的手指合作才能完成呢?(画画、吃饭、穿衣服......)。

幼儿在本次科学活动中兴趣浓厚,在掌握手指名称的基础上,对手有了更深的认识。感受到手的重要性,想要探究保护手的方法。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好:

我评课的内容是李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小学教学二年级上册《一分能干什么》。

20分钟的授课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李老师的思维是灵动的,李老师的课堂是有生命的。”接下来我就结合以下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1、三维目标——“实”

目标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实实在在的目标,我们做事的积极性和效率就会越高。李老师在认真研读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恰切的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节课下来真正起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

2、设计理念——“新”

提起“喜新厌旧”这个词,我想很多人会持以批判的态度,而我则不然。我觉得喜新厌旧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有谁会说自己不喜欢新奇的事物呢?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就应该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以新制胜”。李老师这节课就给人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她能够从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设各种新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一分有多长。再比如说李老师在开课之初就朗诵了一首自己编写的小诗,诗意浓厚,语言优美,看似简单却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轻松地把他们带入到了今天的课堂中。

3、教学程序——“清”

李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激情导入”——“情感体验”——“自主探究”和“思维拓展”等教学环节。各部分紧密相连,过渡自然,程序井然有序,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接受了新知。

4、教学方法——“活”

吕叔湘曾指出:“一个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那就是‘活’。”

李老师的教法活主要表现在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她为学生精心制作了新颖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具有一定情感体验色彩的学习和交际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分和秒的关系,从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学法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如写黑板字,拍手等方式感悟新知,自主学习,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虽然只有20分钟的时间,但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和她的学生已经把学习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

5、教学技能——“强”

李老师文化底蕴深厚,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面对特殊的学生能够灵活驾驭课堂,合理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愧为一名多才多艺的阳光教师。

6、教学效果——“真”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此时此刻我已不想用成功或者失败这样的字眼来评价李老师这节课,面对这个充满生命的课堂,所有的语言都显得有些苍白,于是我选择一个“真”字来抒发内心的感受。李老师用心备课、上课,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而学生也怀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她的课堂,20分钟下来,师生顺利地完成了三维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坦白说,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我不是很喜欢数学,我总觉得数学过于理性、有些生硬。可是就在今天,短短的20分钟却彻底征服了我,此时我才发现,原来用心体会,数学也另有一番韵味。

今天我和李芯蕊老师还有李贵贤老师能代表本溪市来参加这次活动,我们倍感荣幸。也许我们的表现不够尽善尽美,可是我们已经将本溪老师最灵动、最闪光的一面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请相信,只要太阳依旧会从东方升起,我们本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就永远不会停息!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六

1、小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各器官逐步产生探索兴趣。然而,幼儿对身体器官的认识还很肤浅,爱护身体、保护自己的经验又比较缺乏,此活动的进行,可以使孩子认识自己的小手,知道小手的用处,对自己的小手感兴趣并萌发保护小手的意识。

2、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的,家长包办替代和过度宠爱使孩子失去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通过此活动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小手,知道手能做许多事情。

(2)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3)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保护手的方法。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活动教育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幼儿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小手,知道手能做许多的事情。

活动的难点为: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手能做许多事情。

活动准备:根据小班幼儿喜欢玩玩具这一特征,为幼儿准备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玩具,有积木、橡皮泥、串珠等。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给幼儿带来许多乐趣。小班的幼儿年龄小经验缺乏好模仿,所以在活动中多处采用模仿游戏,如:组织幼儿一起用手变魔术、做手指游戏等,在游戏中使幼儿自然习得对手的认识,知道了手能做许多事情。

2、谈话法:所谓谈话法,就是围绕活动内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答的一种方法。由于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在引导幼儿认识小手时,就通过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谈话,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围绕我的手上有什么,我的小手本领大,怎样保护手等问题,师幼进行谈话、讨论,达成共识完成教育目标。

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缺乏又喜欢模仿,容易在经验分享中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如在讨论小手会干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我的小手会刷牙,其他的幼儿也会跟着说会刷牙,幼儿的思路打不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玩具,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拓展幼儿的经验,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幼儿的思路就会打开,经验就能较好的分享,知道手会玩很多的玩具,会做许多的事情,并能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能够有效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除经验感知法外,游戏法也贯穿于活动始终,有趣的小手变变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讨论法、谈话法引领幼儿认识手指的名称和作用;经验感知法的运用使幼儿在游戏和探索中知道小手能做许多的事情;通过倾听教师讲解、回答问题,孩子认识到手能做许多的事情,了解了保护小手的方法。

本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包含健康领域、科学领域的内容,我采用猜谜语引入——师生讨论——探索感知——谈话小结的教学流程,逐步深入,环环相扣,自然达成教育目标。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活动开始,教师出示手型玩具导入活动。

2、在中间环节,通过观察、比较、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小手。

教育不能通过灌输来进行,必须通过幼儿自己的活动来进行,通过观察、比较、游戏等形式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小手,知道每人都有一双手,有手心手背手指头。每根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通过玩游戏操作,使孩子在探索中自己发现手能做许多的事情。

3、通过让幼儿讨论。从而懂得了怎样保护自己的小手。

4、最后以歌表演:小手爬结束活动。

本次活动以“幼儿的小手”为切入点,在施教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谜语导入法、感知操作法、经验交流法等等,充分调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开始,孩子们在愉快的表演中,让手指充分活动,迅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在感知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自发地投入,去探索、去体验,获得了许多关于手的感性认识。在经验交流中,得到很好的表现,通过讲述手能做什么,与孩子们共同搭建了认知的平台。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这一愿望在今后将不断实现。幼儿自己通过操作多角度感知手的重要,自然而然的就懂得了要爱护自己的小手。并让孩子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七

袁老师执教的这节课《送行》是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疑为学之始。这是一篇幽默散文,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聆听袁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老师的魅力及与学生和谐相处的那种非凡的亲和力。

1.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袁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且足能看出这种魅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夫。

2.导课借用古诗词名句,一下就把学生拉到了一种优美的境界之中,让学生对浓浓的亲情、友情油然而生。

3.授课理念前沿,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课堂的始终。

4.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恰到好处,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

5.做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能充分大胆地给每位学生发挥的空间。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本人有以下几条建议,敬请袁老师鉴纳:

1.个别词语的发音不够精准,这一点做起来实属不易。

2.学生点评略有不当之处,教师应及时加以纠正。

3.有关文章的主旨不必深究太多,可以留给学生课下思考。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八

《幼儿园教育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首位"聋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少,对自己的小手认识不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平时生活中常会把手指放入嘴巴、啃指甲、玩刀子、剪子等,引来很多安全隐患。《能干的小手》是小主题《我的身体作用大》中的一个活动内容,我选择本活动是由于:

1、本班幼儿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各器官逐步产生探索兴趣。然而,幼儿对身体器官的认识还很肤浅,爱护身体、保护自己的经验又比较缺乏,此活动的进行,可以使孩子认识自己的小手,知道小手的用处,对自己的小手感兴趣并萌发保护小手的意识。

2、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的,特别是这些听力残缺的特殊儿童,因自身身体上的残缺,家长一再的包办替代使聋儿失去了一些自我服务的机会,通过此活动的开展,能使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小手很能干,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总是依附于家长,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本活动灵活性强,不受季节、时间、环境的限制。

小班幼儿年龄在4岁左右,他们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他们对游戏特别感兴趣,平时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于词汇贫乏,幼儿在游戏中想说又不知该怎样说,即使说了也很难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因此,我想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给幼儿提供说话的机会。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小手。

2、引导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用小手大胆操作表现,体会自己的小手很能干。

3、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保护手的方法,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活动教育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幼儿通过活动了解自己的小手,知道手能做许多的事情。幼儿能用小手大胆操作,体会自己小手的能干。活动的难点为: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手能做得许多事情。

1、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能够给幼儿带来许多乐趣。我班的幼儿年龄差异大,经验缺乏好模仿,所以在活动中多处采用模仿游戏,如:组织幼儿一起用手变魔术、做手指游戏、模仿洗手的动作等,在游戏中使幼儿自然感受得对手的认识,知道了手能做许多事情。

2、谈话法:所谓谈话法,就是围绕活动内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答的'一种方法。由于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在引导幼儿认识小手时,就通过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的谈话,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围绕我的手上有什么,我的小手本领大,怎样保护手等问题,师幼进行谈话、讨论,达成共识完成教育目标。

3、多媒体的运用,以辅助教学。对幼儿来说,学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利用它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特点,为幼儿营造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氛围,多方位地刺激幼儿的感官。使幼儿在特定情境中,不但能获得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表象,而且能感受到特定的气氛的感染,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学习的动力。

经验感知法:由于本班幼儿的经验缺乏又喜欢模仿,容易在经验分享中产生人云亦云的现象,如在讨论小手会干什么时,一个幼儿说我的小手会刷牙,其他的幼儿也会跟着说会刷牙,幼儿的思路打不开,就不能较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的玩具,通过幼儿的实践操作,拓展幼儿的经验,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幼儿的思路就会打开,经验就能较好的分享,知道手会玩很多的玩具,会做许多的事情,并能尝试着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能够有效的化解难点,突破重点。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九

一、说教材《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说教法、学法“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由于本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盼着一个庄严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环节二:自由读诗,感知内容1.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者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2.接下来指名读诗歌把感觉热血澎湃的诗句读给同学听,读出奔涌的豪情,说出内心的感动。学生边读老师边评价及时正音。(以上是初读课文,主旨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3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第一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前;第二三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时;第四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后。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题地位,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环节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这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感受仪式前的激动;二是体验仪式中的自豪;三是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下面我将详细地说一说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的“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最后让学生思考,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让学生体会并读出这种激动无比的情感。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先指名朗读第二小节,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场景。体会当时人们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教师出示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找出这节诗里最能表现人们激动自豪的诗句反复读,读中升华感情。教师接着再设计问题: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诗人又想到什么了呢?结合搜集到的“虎门硝烟”的故事和香港的历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诵读中体会刻骨铭心的伤痛,感受扬眉吐气后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感悟那喷薄而出的爱国热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在诵读中交流感受,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这一小节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指名读、齐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环节四读中升华情境表演(1)全班参与,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诵读中升华感情。(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定)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教师扮演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随机采访。这个活动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本节课有效适度的拓展。

四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全面而简明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美观。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十

教学目的: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对一分、一秒具有亲身感受,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2、知道1分=60秒。

3、尝试估计经历的时间。

4、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活动亲身感受一分、一秒能干什么。

教学难点:尝试估计经历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钟面上的知识,知道了1时=60分,那么一分有多长呢?我们来听一听1分钟的音乐,边做口算题。统计一下自己在1分钟内共做了多少道口算题。

2、1分钟你能做哪些事情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二、探索新知。

1、充分感受一分钟、几分钟的长短。

(1)活动一:

请同学们数一数自己的脉搏次数。一分钟能跳几下?

教师计时开始,学生开始数数,指明汇报次数。

(2)活动二:试一试。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配合活动,按各自要求进行拍皮球、写字、读书、走路等进行统计汇报。

(3)活动三:(估计一分钟的长短)。

2、实践活动:

(1)选一件你喜欢的事情,估计用了一分后停止,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一分。

(2)唱一首歌,估计用了几分。

(3)猜小朋友跳绳1分钟能跳几下?

三、认识分与秒的关系。

1、认识秒针(出示钟面)。

(1)让学生指出时针、分针、秒针及它们的区别。

(2)小结:时针是又矮又胖的最短的(走得最慢),秒针是最长的(走得最快),另外的是分针(走得不快不慢)。

(3)秒针是一格一格的走,它走一小格是一秒。

2、秒与分的关系。

(1)秒针可以记录比1分钟还短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分针、秒针的所在的位置。

(2)小结: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格。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所以秒针走1圈就是60秒。

(3)教师演示:分针和秒针同时出发,秒针走完1圈,分针正好走1小格,就是一分。

(4)结论:1分=60秒(板书)。

(5)让学生拨一下自己的学具钟,观察一下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正好走1小格。

四、巩固练习。

1、读一读、写一写。(不足10分要用0占位)。

2、通过时、分、秒的关系,引导学生完成单名数与复名数间互换的关系进率为60。

3、让学生结合实际填写,再交流。

4、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体会1分钟能干什么。可以鼓励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数据的收集、记录并相互交流。五、全面小结。

1分钟很短暂,但也很重要。

举列说明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时间的小主人。

第3节  作息时间表。

教学目的:

1、能够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2、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制定作息时间表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探究。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历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每天上午几时开始上课?每节课多长时间?

二、合作探究。

1、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

从上午早读课是8:00开始,读20分钟,休息5分钟,一节课40分,课间休息10分,课间操是15分,眼保健操5分钟。根据这些信息填写68页的作息时间表。

2、小组的同学合作制定作息时间表。教师巡视,参与制作过程。

3、学生到展示制作的作息时间表,师生共同修正,并与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对有特色的作息时间表给予表扬鼓励。

4、提出问题并解答。

(1)第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是什么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2)从第二节课到第三节课下课,这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多长时间?

(3)从上午7:40到上午放学,经过了多长时间?

(4)让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并指定同学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引导。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1)从9:00到11:00,经过_____时。

(2)从10:00到10:00,经过_____分。

2、从3:00到4:30。

(1)经过了_____时____分。

(2)昨天这段时间你正在干什么?

3、6:30起床,25分钟后,6:55用早餐,过了35分钟,7:30去上学。

4、实践活动:说一说今天几时从家出发上学,几时到校?算一算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十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66—6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2、过程目标:在具体活动中,让孩子亲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从中感受时间的意义。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孩子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估计一分钟有多长。

教学准备:

课件、光盘、实物钟表、秒表。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请大家看屏幕:一分钟(出示课件——来自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七课《一分钟》这篇课文)。

“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过了一分钟,元元起床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起初用走的,后来一看手表说:“糟糕,快迟到了。于是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只能走路上学了,当他走到学校门口,一看手表说:“糟糕,迟到了二十分钟,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师:“看完这个故事,大家想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一分钟很重要,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分钟。”(板书:一分钟)。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1、一分钟有多长。

a、观察探索。

师:请大家静静地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分钟。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师:同学们,这就是一分钟。(板书:1分钟)。

生:我看到了秒针走了一圈。

师:哪根针是秒针?

生:又细又长的那根针是秒针。

师:对,最细最长的那根针是秒针。

师:秒针走的时候你有没有听到什么?

生:我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

师:是啊,秒针滴答一声走过一小格是一秒。

师再次操作课件演示一秒,得出(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那刚才同学们看到秒针走了一圈,那是走了几秒呢?请大家再看一次钟面,轻声的数一数秒针一圈走过几小格?(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

师: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远呢?

生:分针走一小格,所以一分等于60秒。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师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1分=60秒)。

师:请大家把它读一遍。

b、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钟表,先拨出:1秒、30秒,再拨出1分钟,观察一下是不是秒针走完一圈,分针也正好走了一小格也就是一分钟。(体验1分=60秒。)。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一分钟,那么一分钟能干什么呢?(师板书:一分钟能干什么)。

活动一:数一数。

师: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左手,用右手的三根手指按住这个地方,你感觉到它在动吗?(师走到学生中间边说边示范)。

生:感觉到了。

师;跳动的地方就是脉搏,都找到了吗?没找到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帮忙。(师帮助个别没找到的学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你数一数脉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准备好了吗?好,开始!(师用秒表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一分钟他的脉膊跳动多少次?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这个年龄脉膊一分钟跳动一般在70——90左右,如果心情紧张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脉搏跳动会加快。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你看时间,自己再算一算。

活动二:做一做。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活动,有口算题,数数、读课文、写生字、背口决,请大家选择你最喜欢做的一件事,等会儿请喜欢读书的人数数看你一分钟大约读多少个字;喜欢写字的人看看你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喜欢数数的看看你一分钟能数到几;喜欢做口算题的做做看你一分钟能算几道题。

学生选择,并做好准备,师出示口算题。

师:现在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你能做什么,能做多少?准备好了吗?开始!(师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在这一分钟内做了什么?做了多少?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分钟我们能做这么多事情,那么在生活中一分钟能做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说得很好,一分钟在生活中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一分钟,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刚才元元就是多睡了一分钟,结果就迟到了20分钟。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活动一:估一估1分钟的长短。

刚才老师让大家在1分钟里做了许多活动,那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要求小朋友们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估计用了一分钟时间后停止,看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一分钟。

师计时,学生活动,记录下数据,在全班交流。

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我慢慢的数到60下,估计就是一分了。

生2:我是用写字的方法,我写了25个字估计要一分钟。

活动二:估计几分钟的长短。

同学们除了要学会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外,还要学会估计几分钟,今天这么多个老。

师来我们班听课,我请大家为老师们唱首《老师,您好》的歌好不好。大家唱完后估。

计一下大约用了几分钟。(师放音乐,出示歌词,全班齐唱。)。

生自由发言,说说大约几分钟。

现在离下课时间只剩()分钟了,我们抓紧时间完成书上练习。

1、课本66的“想一想”

2、课本67的“练一练”(可灵活省略,作为课外作业)。

3、纠错题:大家好!我是文文。我每天晚上睡9分钟,早晨6:30起床,然后做运动,我跳跃10下用了7分钟。这时候,妈妈已经做好饭了,吃饭只用了10小时。我背上书包和妈妈说声再见,高高兴兴的上学了。

四、课堂小结。

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十二

分钟可以做什么呢?当老师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不屑一顾,一分钟,一眨眼的功夫,能干什么?今天的两个小活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意义。

首先,是一分钟写字比赛,规则是:在一分钟时间内,反复抄写“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有奖励。老师开始计时,同学们都奋笔疾书,全神贯注地写起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沙”的写字声。当老师喊“时间到”时,有的同学写了30多个,有的写了40多个,最多的写了56个。我写字速度比较慢,只写了28个字,但比我平时写作业的速度多了好几倍。

第二个活动是一分钟读书比赛。计时开始,我一心一意地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一分钟就到了。数一数,我竟然在一分钟时间内读了300多字。老师和我们一起算了一笔账:照这样计算,一小时可以读近2万字,每天读书一小时,如果这个暑假能坚持读50天50个小时,就可以读100万字!

一分钟竟然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啊!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一定要珍惜一分一秒,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学习,让每一分钟都能发挥出它最大的光彩!

公众号:贺静作文。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心跳”,初步感受1分钟的长短。

2、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体验1秒的长短,掌握分、秒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体验1分、1秒的长短,掌握分和秒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钟表模型(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体验1分钟。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脉搏,请你们估计一下自己的脉搏一分钟能跳动多少下?

(1) 导方法,看着表说:开始(1分钟后停止)。

(2) 老师记时,学生数。

(3) 学生汇报。

教师引导归纳出:1分钟健康人的脉搏大约是80次左右,也就是说脉搏跳80次的时间约是1分钟。

二、体验与探究。

师:1分钟能做什么事呢?我们来亲自体验一下。

1、教师计时: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

2、引导学生汇报自己1分钟所做的事。

3、完成“实践活动”的1题。

再一次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估计用了1分钟后停止,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1分钟。

4、 完成“实践活动:第二题。

自己唱一首喜欢的歌曲,估计用了几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汇报。

并板书:1分=60秒。

教师介绍:钟面上走的最快的是秒针,可以记录1分钟还短的时间,秒针走了1小格或滴答一声就是一秒。

三、实践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读一读”写一写“。

出示钟面图:

下面进行一个小测验,看谁认识钟表、表示时间最准确。

2、第2题。

指导方法、引导明确:

1时=60分      60分=1时。

1时10分=(  )    70分=1时10分。

3、第3题。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吃饭、睡觉、各项运动等所用的时间,然后完成填空。

4、第4题。

再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鼓励学生再1分钟内完成计算。

向学生介绍“你知道吗“中的内容。

课外作业。

完成实践活动(也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互动,记录自己或家长1分钟大约跑多少米?并与家长一起交流对活动的感受)。

练习设计:第67页的练一练。

1分=60秒。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十四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那么一分能做什么事呢?接下来我们先来看录像。

学生看录像。

师:谁获胜了,你觉得一分钟怎么样?

生:一分钟很重要。

一分钟很短。

师:我们以后要怎么办。

生:珍惜时间。

二、利用数据,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一分钟,铅笔厂可生产铅笔1600支。

一分钟,核潜艇水下航行可达1200米。

一分钟,银行的点钞机可以数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计算机计算量等于60个人不停地计算一年。

三、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数一数。

师计时一分钟,请两名学生,一个跳绳,一个拍球,其余学生统计数目。

2、试一试。

你一分钟能读( )个字,写( )个字,画( )个笑脸,做( )道题。

(1)、学生自己统计。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

(2)、唱一首歌,估计用了几分钟的时间。

教后反思:

一、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学数学"。

二、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三、 学生在学习与活动的空间中获得了发展。

四、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君不见,学生获得发展时,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学会的神情是多么地生动和迷人。

一分能干说课稿篇十五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时、分,那么一分能做什么事呢?接下来我们先来看录像。

(内容:一场足球赛,时间距离比赛结束还有一分钟,这时比分是0:0。比赛结果是在这一分钟里进了一个球,最后比分0:1。)。

学生看录像。

师:谁获胜了,你觉得一分钟怎么样?

生:一分钟很重要。

一分钟很短。

师:我们以后要怎么办。

生:珍惜时间。

一分钟,铅笔厂可生产铅笔1600支。

一分钟,核潜艇水下航行可达1200米。

一分钟,银行的点钞机可以数1500张人民币。

一分钟,计算机计算量等于60个人不停地计算一年。

1、数一数。

师计时一分钟,请两名学生,一个跳绳,一个拍球,其余学生统计数目。

2、试一试。

你一分钟能读()个字,写()个字,画()个笑脸,做()道题。

(1)、学生自己统计。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

(1)、选1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估计用了一分钟后马上停止,看谁估计得最接近。

(这时,出现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不晓得一分钟有多长,没有急时停下自己做的事情。)。

(2)、唱一首歌,估计用了几分钟的时间。

从〈〈一分能干什么〉〉这节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须回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富有活力与灵性。一分钟这个概念确实是比较抽象的,本节课把生活紧密联系在数学的教与学中,让学生在现实中体验,同时也是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佐证。

许多孩子都对足球感兴趣,他们差不多都有自己崇拜的球星。老师将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足球与数学学习巧妙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数学的园地,是件十分有趣的事。这样,学生爱学、乐学,把学生的内在需求激活了。

课程标准提出,课堂应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体验提供充分的空间。本节课,老师创设了多次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中,在从事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中,先前经验得到了重新组织、改造,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活动经验。

从这课上,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教学不等同于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也只有那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的课堂文化。

一分钟能干什么的估计时间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先前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了1分钟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后,却不晓得1分钟到底应该有多长。这一问题究竟是怎样呢?看球赛试一试数一数数据的教育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也是学得悠然心会呀,课后,细想了想,是呀1分钟做这么多事,可是这1分钟是老师计时表中的1分钟,是学生自己的1分钟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1分钟还在老师的计时表中,还没有形成自己的1分钟,还没有内化。

以上的教学环节,结合平时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当然基础知识是我们小学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教学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小学数学中,知识是能从老师这边学到的,但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在需要这些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学生自己来自体验并获得感悟,也是学生要亲身体验到自身课堂上前后的知识经验的对比和变化历程,心灵上要产生深刻的震动,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并转换、内化为自己确确实实的收获。

君不见,学生获得发展时,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学会的神情是多么地生动和迷人。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6406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