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力量。好的总结应该具备简明扼要、条理清晰的特点,方便他人阅读和理解。范文中的总结方法和写作技巧,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便于您更好地完成一份优秀的总结。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巴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本节课的难点是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我确定的依据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形式多样,不容易理解记忆。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及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利用图形影片演示的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分布特点。”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设置悬念即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有哪五个自治区呢?为什么要在设置这些自治区呢?然后播放影片《爱我中华》,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二是使用直观的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第一部分内容是我国民族的构成,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8%)2、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民族?3、你家乡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这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解决,发挥学生的主动性。4、完成课本活动题1:联系世界地理学过的知识比较我国和日本、美国民族构成的异同?这样处理可使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结合现实生活,增强了直观效果,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
然后承转,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先让学生看动画,认识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样,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们看一组图片,猜一猜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活动?再结合图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解说,这是蒙古族集体舞,这是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这是瑶族长鼓舞,这是蒙古族的摔交,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呢?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补充说明。这样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课堂气氛,大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它们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祖国民族的构成及一些民族的文化特征解决了,在处理下一个难点——民族的分布上,我采用结合地图,先设疑问,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我再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3、哪些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4、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大杂居,小聚居”)这样处理的作用有二:一是突出重点,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最后一个问题是民族政策,我先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1、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为汉族人口众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遵从汉族?然后我再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得宜于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这样结合现实社会,了解民族政策,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总结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
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
布置作业:以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那些好处?结合社会实际,搜集相关材料,上交一篇作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二
教材内容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民族平等的政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我国的民族状况,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实现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自然环境对文化和风俗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设计思路。
本节民俗风情部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产生兴趣。教学设计以此为抓手,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有关民族风情(服饰、舞蹈、音乐、民俗活动、民间故事)的资料,课堂分小组竞赛回答问题。
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媒体语言,形象展示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安排案例讨论,帮助学生摒弃错误观念,学会尊重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我国的民族构成与分布状况,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理解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查阅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图文资料,培养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分析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培养地理图表的阅读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竞赛式学习,培养合作的能力、竞争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树立民族平等、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意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是本节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助文字说明,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
难点:认识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过程(见表1)。
专家点评:本节课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探究活动、小组竞赛、案例辨析等教学环节的设计相互穿插,环环相扣,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愉快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案例辨析从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件普通小事切入,贴近生活,处理好这类问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体现出“民族和谐相处”已从意识落实到行动。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少数民族故事,比被动地听讲解或阅读文字材料更有吸引力,也为展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供平台。探究少数民族的分布,能充分利用地图这一重要的地理学习工具,突出地理特色,与其它学科学习民族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本课还有一个特点:学习过程完整。课堂学习只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不能代表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课前预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后巩固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为目的,强调学以致用。相信这一堂课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有对地理学习的热情。(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嵇瑾)。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三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四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
2、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3、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地、相互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伴随着优美的《爱我中华》的歌声,利用多媒体展示多幅表现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建筑、音乐舞蹈、体育运动、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感受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而导入新课。
(二)课件展示课题及目标。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下面我就开始学习。
(三)先学:“众多的民族”。
过渡:同学们先自学,然后,回答以下问题,看谁学得最快。
生:先学“众多的民族”。
师:课件展示问题。
1、56个民族。
(1)我国共有个民族,各民族中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其他55个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5%,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还有、、等。
(2)、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
2、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1)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的特点。汉族遍布,大部分集中在和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范围也很广,主要集中在、、等地区。
(2)从大范围来看,我国的民族分布呈“”的特点,从小范围来看,我国的民族分布又具有“”的特点。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国家保障名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上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关系。
(4)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的部分。生:回答以上问题。
师:给予肯定及鼓励,课件展示正确答案。
(四)后教。
师:同学们能总结一下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其意吗?
生:回答。
师:补充。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为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其意义:方便了民族区域自治,也对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方面,有利。
于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国家稳定。
师:谁知道少数民族都有哪些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呢?生:交流回答。
师:总结。
(1)汉族端午节的赛龙舟、元宵节的舞龙灯;
(2)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和摔跤;
(3)彝族的火把节;
(4)回族的开斋节;
(5)藏族的晒佛节;
(6)傣族的泼水节;
(7)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
(8)朝鲜族的跳板;
(9)新疆维吾尔族的叼羊节和手鼓舞。
(五)质疑问难。
同学们还有需要问的吗?如有问题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六)小结。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生:回答。
师:补充并课件展示小结。
(七)当堂训练。
基础训练有关题目。
教后记: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五
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刘老师在课前教学内容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立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民族团结对我们社会生活、民族发展的意义;理解民族团结、平等对于民族的强大、国家的振兴的地位;思考青年学生祖国统一应发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推进过程中渗透德育,围绕民族原则、民族政策展开教育教学,树立每个公民是祖国发展参与者、受益者的自觉意识,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高二政治课如何上,一直是高二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话题。相对来说政治常识离学生生活有点距离,合理搭建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桥梁,搭建社会实际生活与学生生活的桥梁,是本节课的亮点。结合时政热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刘老师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刘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在之方面的能力。
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领会知识;教师理解过程方法的学习体验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把民族原则、民族政策相关的知识逻辑化,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知识,而不是仅仅给学生一个知识点,知识性的内容简单化,重要的是知识之间的关系、逻辑性,让学生体会如何建构知识之间的关系。也让理解的知识不需要很复杂,只需抓核心、关键词,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公民意识,关注人的发展,培养有头脑、有思想的学生。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课型都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现状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提升与能力的结合,不能包办替代。本节课这一指导思想落实掷地有声。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六
教材分析:
本课以美术课与民族文化相结合为特色,开展造型表现活动,增长学生有关民族服饰、装束设计和民间美术方面的知识。
教学目标:激发对民族服饰的热爱。
教学重点:设计一套服饰;
教学难点:学习民族服饰的特点,并应用。
教学方法:示范、练习。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汇集成绚彩、风格多样的中华服饰。他们或斑斓厚重,或丰富华丽,或简洁朴美,最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理想。
二、授课。
1、欣赏、分析民族服饰。
出示图1傣族姑娘的服饰。
提问:这件服饰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师:傣族的服饰有许多纹样。
出示图2藏族妇女服饰。
提问:这件服饰的色彩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讨论。
“藏族的服饰色彩鲜艳,有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搭配。”
出示图3汉族妇女绣花衣。
提问:汉族的服饰衣服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出示图4布依族服饰图5维吾尔族服饰图6苗族服饰。
提问:你能找出这些服饰的不同之处吗?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布依族按民族习俗,头上所缠绕勒条的数量,代表了少女的年龄。苗族服饰的标志是银饰,装饰图案以龙凤花卉和象征吉祥的植物为主,寓意高贵、华美。”
2、出示范例,讨论制作方法。
师:多变的.款式、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装饰纹样、精巧的戴饰,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织锦、刺绣、挑花、蜡染等民间工艺,在服饰上被充分地展现出来,美丽的民族服饰蕴含了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的方法。
分别从:款式、颜色、花纹、材质几方面讨论。
3、老师示范制作。
1)剪出衣服的款式;
2)上色、添加花纹;
3)制作服装的配饰;
4、学生小组制作。
要求:根据民族服饰的特点,设计一套服装。要美观、实用、有民族特色。
老师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讲评作业。
服装表演,学生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表演。
集体评议。
“你认为谁的服装设计得好?好在哪儿?”
三、小结。
“服饰还有一定的含义,有一定的环境意识,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课后同学们多去了解学习一下更多有关民族服饰的知识。”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七
1、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用事例衬托法。
教学中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赋予学生重要的价值取向。本节课知识点较多,,有些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接触,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如果仅从教材内容正面分析,容易产生空洞说教之嫌,于是,我决定多举例,特别是联系事实政治,如:汶川地震,从而启发学生理解我国民族特点及各个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这样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因此品社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显得更突出重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本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它当作贯穿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
本节课知识点多且涉及范围太广,针对性不强,李老师把情景导入设置为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并启发学生把歌词内容和民族国情联系起来,既亲切易调动积极性,针对教学内容也贴切。另外,结合历史、地理知识,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答,既完善了教学内容,又巩固了知识。
1、对于难点即:共同的心理素质,在处理中总结时不透彻、不全面。在这里能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但在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内容。
2、由于本节课知识点多且涉及范围太,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教学避免空洞说教,课堂上列举了许多事例,,但由于有些事例学生不知道,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所以老师说的'过多,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造成听觉疲劳,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没处理好。在以后教学中注意改进。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八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 , 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积累,但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另外,初中地理教育的现状造成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视频、活动探究等教学来吸引学生。
讲授法、活动探究法、知识竞赛法。
1.收集资料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2.相互讨论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分布特点。”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
(一)导入:
上课之前,师生共同欣赏视频音乐《爱我中华》。听完歌曲,请同学们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歌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伟大的祖国,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繁衍、共同支撑。并且提出问题,这首歌的主唱是哪个民族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进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学习新课
&1 56个民族
1、展示课件(20xx年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数量)
指导学生计算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和汉族众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比例。同时归纳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2、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汉族和少数民族除了人数上的区别外,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分组讨论:文字、风俗习惯等。
3、活动探究:
指导学生观察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的文字
承转:我国民族不仅构成有特点,而且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下面通过小组竞赛来考察同学们对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知识了解多少。
4、活动探究
将学生分成四大组,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收集反映我国主要少数民族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 ,分别派出代表人员来诉说所代表的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5、开展活动课
指导角色扮演活动: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日本、美国和中国三个不同的国家,每个“国家”陈述自己民族构成特点,明确不同国家民族构成的不同。
6、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明确应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7、介绍我国宪法相关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2 民族的分布
1、展示课件: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图
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师生互动
指导学生阅读图“我国民族的分布”,来进行知识抢答
(三)新课小结
指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谈感受、进行总结。并且回答课前问的《爱我中华》的主唱者的民族归属问题。
(四)结束新课
播放《大中国》来结束新课,首尾呼应。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九
教材分析:本课是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内容的第一课,从民族服饰的欣赏和与表现为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的欣赏、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服饰的多样性、丰富性,了解其历史的悠久和精湛的工艺,也从中感受到民族服饰的美。
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初步掌握1-2种民族服饰的局部简易画法。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体验服饰艺术与民族生活和审美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掌握1-2种民族服饰局部的简易画法。
教学难点:
真实,生动地表现某种民族服饰的艺术特点。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观察图片你都有认识哪些少数民族?
学生:苗族壮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
师:在我国有56各民族,民族众多,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大不相同,可谓是多姿多彩啊。今天老师带着大家来学习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是怎样理解服饰的呢?
解释“服饰”的概念。“服”指的是:服装。
“饰”指的是:服装上的装饰、佩戴的饰品。
二、民族服饰的欣赏。
师:问:欣赏了这么多民族服饰,你发现什么?
民族服饰的款式:
(多种多样、各具特色)。
2.民族服饰的色彩:
(色彩鲜艳、装饰独特各不相同)。
(布、兽皮、羽毛、金属……)。
2、下面我们分小组研究苗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的服饰特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你们小组研究的民族服饰的特点。
(1)服装的材质特点?
(2)佩戴的饰品有什么特点?
(3)根据课前调查的资料,你认为这种服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因素)。
3、出示小组交流要求。
(1)、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学一起研究1-2种民族服饰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2)、各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组员可以补充)。
4、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民族服饰,民族服饰的形成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因素有关。而且服饰分盛装和便装两种,不同年龄衣服也有不同的特点。
四、指导手绘民族服饰。
1、教师示范怎样来设计。
2、讲解步骤:
(1)画出大体轮廓。
(2)由大到小,层层深入地表现其结构和纹饰。
五、学生分专题性手绘练习。
1、苗族妇女奇特的头饰。
3、藏族的藏刀。
4、维吾尔族的朵帕帽等。
六、课外延伸。
1、欣赏《国际民族服装展》。
2、教师总结:今天老师带大家认识了我们祖国民族大家庭,了解了各民族服饰特点各不相同,也学会了如何设计一套简易的民族服饰。关于民族服饰,还有很多讲究呢,比如不同的场合对着装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加留意,肯定会有更多精彩的发现。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十
今天,听了刘老师一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简评如下:
刘老师用宋祖英的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作为情景,问学生这首歌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导入自然、切题。一开场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也给学生思想意识里输入一种正能量的精神粮食,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不过,歌曲播放时间过长,没必要整首歌曲播放,影响宝贵的课堂时间。
刘老师能认真领会学校生命课堂的理念,用生命课堂的理念来设计教学过程,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安排上动了一些脑筋。独学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给足时间,给足空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学习过程真实,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汇报交流环节,刘老师设计了小组交流和全班集体交流两种形式,学生能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地思考、表达。刘老师布置学生课前查找了一些资料,在小组内与同学做分享交流,拓展了学生视野,延伸了教学的内涵。
在汇报环节中,老师不要过于心急打断学生的发言或者接学生的话,有时候耐心的等待,所产生的课堂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看得出来,刘老师为这节课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既关注时事,也关注知识和技能,学与用两不误。指导学生做课前资料的查找,准备教材以外的情景资料和材料。
本节课的两大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可以适当考虑。要么分两课时安排,每课时精心解决一个内容,既然安排一个课时,建议删除课前的5分钟《复习巩固》环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十一
今天我们上啦多民族大家庭的这节课,让我知道了五湖四海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每个国家都有他们的优势,不一样的服装和乐器,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我感到了祖国的强大。我希望祖国的明天更加昌盛繁荣富强。让我们一起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加油吧.......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十二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设计4: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1500万和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计算出55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民族的分布】。
1.读课本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20页活动3。讨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
【民族政策】。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国家。掌握我国的民族分布特征。
2.运用中华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汉族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分布特征。
3.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民族政策。增强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和健康的风俗习惯,保护各民族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知识逻辑结构科学、合理。按课程标准要求,本节知识目标的落点是“说出我国名族的分布特征”。教材配以多幅图片直观介绍我国的民族概况,在此基础上呈现民族分布图,让学生通过读图概括民族分布特征,遵循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和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教材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方面具有很高价值。
三、学生分析。
我们农村的孩子由于小学基础与习惯欠佳,读图能力相对较弱。再一个初中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少数民族的知识了解欠缺。所以备课时,我尽可能地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知识积累与强化训练相结合,从感性图片入手,让他们快乐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
运用中华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汉族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西北等地区的分布特征。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学习、图文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教材、其他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演唱“对山歌”:嘿,什么水面打跟斗诶,什么水面起高楼诶,什么水面撑阳伞诶,什么水面共白头诶。(嘿,鸭子水面打跟斗诶,大船水面起高楼诶,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诶。)提问学生:这首歌是谁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壮族,刘三姐(通过教师歌唱这首具有特色的歌曲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特色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习轻松愉快的学习本节知识)。
(二)新课教学:刚刚同学们大部分都回答正确了,这首歌曲是壮族的民歌,我们都知道,壮族是一个少数民族,大部分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么,我们国家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呢?又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同学们知道吗?——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以往了解到的民族知识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三)组织学生观看部分少数民族的图片(用各种不同风格的民族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四)刚刚我们观看了一部分民族的图片,对一些民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请同学们预习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布是多少?
2.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什么族?人数最少的是什么族?
3.人口超过500万的民族还有哪些?
(预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初步掌握我国的民族概况。这个步骤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五)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成为了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们一起去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娱乐活动等习惯。(播放ppt,通过欣赏各种精美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少数民族的独特。)。
3.中国的五个自治区主要居住的哪个少数民族?
(引导学生观看“中华民族分布图”,加强学生读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七)刚刚我们对“中华民族分布图”进行了分析,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从图中总结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征呢?我国的56个民族在全国是如何分布的?(要求学生进一步自主分析“中华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大致的总结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八)刚刚我们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概况,掌握了我国的民族分布,请同学们思考:国家面对如此多的民族,各种独特的风俗习惯,采取的什么态度?是不是要求所有民族都放弃自己独有的风俗,学习使用一种风俗习惯?为什么没有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出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要求学生们自主对这一国策进行理解。
八、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56个民族,通过观看图片了解了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发扬传承汉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我们还要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保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通过小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九、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同步练习册、背诵所学重点知识。
十、下课。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本节课的难点是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我确定的依据是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形式多样,不容易理解记忆。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
四、教学方法: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结合我组的科研课题,《有效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设计了学生汇报学习与教师引导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课前明确任务,查找资料,献计献策,用他们所喜欢的方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献上了精彩的民族风情展,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能够折射出他们的学习热情,折射出他们在课下所进行的精心准备,可以说我也被孩子的热情所感染,他们从心底里喜欢这种方式,当我们给他们这样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时,同学们用了他们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去展示。在精彩的展示中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对于民族构成、少数民族政策和我国民族分布特点这些内容,则是教师进行点拨、引导。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效果。
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十五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评课稿今天,听了刘老师一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简评如下:
一.导入自然,紧扣课题。
刘老师用宋祖英的一首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作为情景,问学生这首歌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导入自然、切题。一开场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也给学生思想意识里输入一种正能量的精神粮食,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
不过,歌曲播放时间过长,没必要整首歌曲播放,影响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独立学习,汇报交流。
刘老师能认真领会学校生命课堂的理念,用生命课堂的理念来设计教学过程,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安排上动了一些脑筋。独学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教材,给足时间,给足空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学习过程真实,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汇报交流环节,刘老师设计了小组交流和全班集体交流两种形式,学生能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地思考、表达。刘老师布置学生课前查找了一些资料,在小组内与同学做分享交流,拓展了学生视野,延伸了教学的内涵。
在汇报环节中,老师不要过于心急打断学生的发言或者接学生的`话,有时候耐心的等待,所产生的课堂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三.精心准备,精益求精。
看得出来,刘老师为这节课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既关注时事,也关注知识和技能,学与用两不误。指导学生做课前资料的查找,准备教材以外的情景资料和材料。
本节课的两大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分配可以适当考虑。要么分两课时安排,每课时精心解决一个内容,既然安排一个课时,建议删除课前的5分钟《复习巩固》环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十六
古人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怎么样才能做到“相长”呢?这就要提到教学反思。只有教者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发现问题、知道不足,进而弥补不足、解决问题,然后又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教师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就“教学相长”了。
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在上《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强大功能辅助教学,补充相关民族知识,学生接受也较快,同时,也利用视频画面引导学生充分读图分析得出结论,用口决的形式记忆人口多的民族,巧妙解决了记忆难点。
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提高课堂效益。
总之,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学”而非设计成教师怎样去教。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十七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特点,刚才同学们也欣赏了歌曲《爱我中华》,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读图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重点:我国民族构成状况。
难点: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三、指导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p16第一部分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8分钟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1、我国共有个民族。个少数民族。其中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2、我国有哪些民族政策?
3、完成p16——p17活动1、2、3。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8——p20第二部分的文字、地图和表格,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人。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
2、我国人口数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个。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个。
3、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4、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5、完成p20活动1、3。
四、教师精讲:
1、我国的民族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我国的民族政策。
五、当堂训练:教材p16活动1、2、3、4。p20活动1、3。
六、教后反思:略。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篇十八
如何才能培养出习惯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发展性学习的学生?怎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学习者、有幸福感的学习者?作为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实践、反思、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探索出有效的方法。
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收集和展示我国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关心、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一上课就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大屏幕展示一组少数民族服饰、风情的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优美歌曲的同时,了解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和舞蹈,并提出问题,“从图片中你可以认出哪些少数民族?”引发学生思考,将学生带入民族学习的课堂。用听歌、看图的方式创设情境,使学生感知风土民情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了解了我国民族的概况之后,接下来要学习的是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这部分知识专业化不强,内容涉猎广泛,非常适合分组、自主、协作学习,因此,教师根据我国民族分布的地域特点,把学生分成了4组,即: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南地区和其它地区。同时教师将课前准备的资料展示出来,各小组把教师提供的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写成发言稿,全班交流。在四组学生选派的学生代表轮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配以生动形象的幻灯片,组长充当串讲衔接的角色,每组代表要面向全体,与大家沟通、交流,注意表达的灵活性。
依据以上的教学设计,在我讲授完课后,同学们兴趣仍然很浓厚,课下也一直在追问我有关民族民俗的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也呈现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我们说信息技术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更充实、更生动、信息交流更频繁的课堂。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585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