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过去的一段时间,思考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以下是相关领域专家对于总结的建议和经验分享。
不再困惑初中篇一
“下面有请2号选手上场,3号选手做准备。”完了完了,下一个就是我上场了。
阳光如花瓣洒落下来,我仿佛能听到阳光破碎掉到地上的声音。此刻,我正参加一场歌唱比赛,一向没有自信的我站在台上,内心由于紧张而导致的狂跳使我的呼吸都断断续续,眼睛看着台下人头攒动的观众仿佛一片人海,脑子却不由自主的大声喊着:“为什么来参加这场比赛?”
可是这样的诅咒是苍白的,满心都是我自己的懦弱。
一直以来,我都是个胆子很小的人,既不敢走夜路,也不敢轻易回击别人说我的话。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回答她提出的问题,我其实在纸上已经算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说了出来,但当看到老师紧锁的眉骨和不断地询问我:”这个答案你确定吗?”这句话时,我的第一反映就是“我算错了?”我纠结的挤了一句,我不确定。但老师却笑着对我说:“###,你的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不相信自己?”我也只是笑笑,然后慢慢的坐下来,我恨我自己,恨我自己的胆小,恨自己的没自信,恨自己的随波逐流。
音乐响起来了,就在那一瞬间,我发现老师竟然也坐在台下,紧锁着眉骨,仿佛又在不断地询问我。接着,从她的脸上我读到那句“为什么不相信自己?”
哦,我懂了!我随之张开了嘴,随着第一个音符的吐出,我仿佛又有了知觉,麻木了很长时间的手和脚又可以重新伸展开,脑子里此刻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要唱下去,反正人已经丢了,既然丢人就丢到底吧!”于是,我把比赛看成了一场游戏、一次锻炼,与世无争的态度让我的内心变得宁静,使我很快从紧张中脱离出来。我放开歌喉,自信给了我力量,音乐停止后,我听到台下传来了稳定、持久而又热烈的.掌声,走下舞台,我知道我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我真正感受到了自信带给我的力量。
窗外的阳光绵软,慢慢地淌到我的脚下,仿佛在为我的成功喝彩。
现在,我已不再感到困惑,每当我遇到困难时,就想到我唱过的歌:“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焰火。”是啊,人生也如此,自信地做好自己,就能看到水远山高和鸥翔鱼跃的美景!
不再困惑初中篇二
刹那,回眸千古自然——是杨柳点装了新绿,掩盖了迷惑;是流水奏起了凯歌,冲刷了茫然;是坚岩竖起了顶峰,落下了困惑。在无言中,它们用励志之声,悲壮之举在大自然的缕缕袅烟中诠释了不再困惑,别离茫然的奥秘之深。
凄凄河岸,谁能占据河畔?是新生的杨柳,于西风中消逝,却从春风中归来,在漫漫长沙中飘然于上,随风飘洒,守住的是生机,别去的更是惆怅。不再困惑,用落下的枯叶许下宿愿,却是再次的断想无言净说。股股长河,那寄去孤独与渺茫,不再是困惑而是沉默。雍容却是凄美的赞歌,翩翩落下,而落叶归根,返朴归真。它用点点新绿在混沌之地湛开一片片新的洁白。春风中,将起将落,逝去东流不再是故语,而是别离困惑,畅想明日的歌唱。用丝丝清新的乐音谱写自然的赞歌,不再吟唱的却是“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的泠音。
步于黑夜的笼罩,行于磅礴之上,有怒吼的波涛,有不尽的劲流,更有丝丝冷冷作响的流水之音。有人道:“行云流水,天籁之音。”可又有何人追溯这尽头的沧桑,是巨变,还是如故依往?却是渺茫,却是困惑,一直的奔放,一直地狂歌肆虐,冲刷的不再是欢乐,激荡的不再是靡音,而是困惑的滋声,迷茫的垢渣。那风棱如厉的漫漫岁月,积累的不再是离愁别绪,而是颤落的泪花,离去的诤诤清唱。是古语依存?是源流怒发?都不是,而是困惑的签萧离别,渐落浪花。
啊!困惑何惧?梦想滋生,信仰勃发,一切皆将往矣!
不再困惑初中篇三
人生路上,失败、挫折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有时,我们会困惑,有时,我们会沮丧。但我们不应丧失希望。因为总有一些事情会使我们不再困惑,总有一些事情会使我们感动。
那是八年级的期末考试颁奖典礼。我面色沉重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地等待着成绩单的降临。老师缓缓地走到我身边,递给我一张红卡片,然后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嘴唇动了一下,可并没有说什么。然后又转身离开。我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我轻轻地打开卡片,望着最后的名次——17,我笑了,是苦笑。我默默地回到家中,妈妈一见到我回来,赶紧笑着脸迎上来,问道:“这次考的怎样啊?乖乖。“我面无脸色将成绩单递给她,然后转身离去,只留下一个苍白的背影。
放下书包,静静的躺在床上,脑海中思绪万千,心中闪过一丝困惑:不就是这次考差了点吗?老师用得着这样看我?心中多了一份怨恨,一份悲凉。
夏天的天空就像一张善变的脸,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现在却又乌云蔽天。顽皮的风也起来助兴。无聊的我在床上翻来覆去无事做,于是便索兴坐了起来,看大自然的清新。蓦然,在眼前的一口小方塘中长出了一朵莲花,它是那么娇小,仿佛一场雨过后,她就会折断。我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雨点如冰雹似的凶猛落下,似乎想要洞穿大地。风也不甘示弱,呼啸着吹向地面,大有掀翻一切的气势。
莲花在雨中无助地摇摆着,一会儿被风吹落下几片花瓣,一会儿又被吹得两边倒。可她始终不忍低下高傲的头。一阵狂风暴雨之后,我惊奇地发现:莲花并没有倒下,反而更多了一份清新、秀丽,同时也多了一份坚强与挺拔。面对着池塘中飘落的几片花瓣,我不禁感叹莲花生命力的顽强!欣赏着莲花的美丽,我的心中又释然:人生中不可能不经历失败,失败就如同这场雨,有的人不会像莲花一样,虽然会有些痛,但仍要勇敢面对,只有这样,才会更加出色。
想到这里,先前的困惑便一点点的褪去,原来那失去的自信与阳光也一点点的被找回。心中也不再是充满着怨恨与悲伤,更多的是乐观与坚强。
莲花,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才会更加娇艳;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才不会在迷恋花的美丽;只有经历风雨的洗礼,才会更加坚强,更加挺立。
人,只有通过失败的阴影,才会更加坚强;只有通过失败的阴影,才会更加充实;只有通过失败的阴影,才会不再困惑,勇敢向前。
不再困惑初中篇四
对于未来,我很迷惑,甚至于说,对于未来,我根本没想过。因为我害怕,害怕那红通通的成绩来决定我的未来,害怕那些恶狠狠的眼睛来指责我,害怕那重重的脚步声来压迫我。不过,面对着这些,我很欣慰,因为我还有我的母亲。而梦,不再迷惑了!
花开花落,该何去何从?
梦醒时分,垂死挣扎?
转眼,梦渐醒,睡眼朦胧的我始终不愿下床,突然恨自己的懦弱,恨梦的消逝,想着想着,却发现自己的脸早已被大片暖流包裹,动弹不得。原来是母亲的泪水,我坐在我身旁,悄悄流泪,期盼着我能快点病好,却不知自己的泪早已夹带着担心落满了我稚嫩的脸颊。我感觉母亲的心好冰冷,好无力,我这才知道自己曾经的叛逆会让母亲如此痛心。梦醒时分,垂死挣扎!
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我终于决心要学会成长,努力奋斗了。也许未来的路不太好走,但至少我还有母亲。母亲的泪水会为我抚平伤痛,母亲的微笑会为我带来力量,母亲的鼓励会为我增强信心。放心吧,母亲,面对未来,我已不再困惑!
梦醒了,我笑了。
湖北黄冈湖北省黄冈中学初三:我泪流满面丶。
上一篇:心声。
下一篇:儒雅之香
不再困惑初中篇五
一直在想,维和母爱如此难懂,为何我是在万千的拒绝下成长。从那次起我开始渐渐懵懂......
就像水泥墙里那一朵一直败落却不惜一切代价想向外迸发的小花一样,我也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但,当小花忍受着强烈的破土之痛成功的吸收地第一缕阳光时,而我也坚强的学会了迈出人生的第一步――长大。
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而是如昂我独自一人睡觉时想锻炼我独立;原来妈妈不给我买玩具是因为她怕我玩物丧志,而当我获得成功时又是给我的鼓励,希望我再接再厉;原来妈妈让我参加夏令营是想锻炼我的毅力学会吃苦,在受伤时拒绝让我回家是为了让我学会坚持,忍痛坚强,而来看我就更好懂了,她是在关心我,爱我呀!原来母爱并不难懂啊!只是需要我么么在生活中用心的体会细微的小事,那时你会神奇的发现你已经长大了,母爱的力量已在心房深根发芽,那开出的最唯美的花朵将是你人生中最灿烂的宝藏!
不再困惑初中篇六
期盼已久的暑假如期而至,我的内心是开心的,但是,看着暑假安排单上,照样如期而至的还要读一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内心又有些担心,害怕自己看不完,因为确实也有些厚,但是也因为听过王维审,知道他写的东西比较亲切,容易让人接受,所以还是试着看了,也正因为我愿意去看了,所以我现在能为自己的尝试感到自豪,感到庆幸!
按照自己的习惯,首先看了他的自序。而这自序让我产生了很多的共鸣:在教育之初,我的过度在意和紧张,让我在课堂上容不得任何一个学生的分心和走神,要是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一定会大声地斥责,如王维审一样。所不同的是:他是被书中的一段文字所惊醒,而我是被像他一样老师的点拨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指引:要懂得孩子,并允许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要做的,就是轻轻地帮助孩子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惊醒他、打断他、挖苦他,甚至是以粗暴的方式毁掉他的尊严和信心。
他是自序,总结起来就是:实践――读书――写作――反思,层层递进,让自己不断成长!因为他的自序,吸引我一章一章看下去!其中,最令人感触良深的就是那篇《做一个简单的教师》,是啊,我们都想做一个简单的教师,纯粹得教书育人,可是,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外在的诱惑越来越多,教师的内心积攒下的.东西也越来越负责,所以很多老师就显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个“身不由己”,道出了大多数教师耗光的激情和无奈的心态。在今天,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竞争最集中的领域,也是一个排序、比拼最频繁的职业。对于学生来说,当堂检测、月考等等考试密度越来越大,评比的次数越来越多,而这些最终总会以某种形式转嫁到教师身上――学生的成绩不公开排名,可是教师的名次是一定要排出来的。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承担学生的成绩传递而来的压力外,还要被诸如职称、考核、迎检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东西捆绑。这一切都让教师失去教育的原有耐心和理智,在教育理念上,急功近利,在教育指向上模糊不清,在教育行为上随笔逐流,处于一种被绑架、被挟持的被动工作状态。
但是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欲打破缠绕身心的诸多枷锁,不能一味指望别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拥有足够打破枷锁、赢得解放的力量。是的,要靠自己的顿悟和内心的觉醒。
一个内心觉醒的教师,他会认为教师不再只是一份职业,也不只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有着自己价值的生活态度:自律、自信、自由。
看完这本《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我想我争取做一个自觉成长的教师即可!
不再困惑初中篇七
淅淅漓漓的雨声,就这样浸湿了我的梦境。
在一个没有月光的夜晚,浓浓思乡的愁绪,笼罩着一个失眠的人。
那是一个雨疏风骤的夜晚,失眠的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雨水冲击着我的窗户,似乎我心中的愁绪被我的心硬生生的挤出了泪水,化作这满天的雨。我无声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家!同样是雨,我记得在我的家乡,每当下雨时,我便会撑起一把伞蹦蹦跳跳的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散布着深深浅浅的水坑。我会故意很用力的跳进去,再跳出来。飞溅的水就这样浸湿着我的笑意,传递着我的快乐,我还会很张狂的笑,转着雨伞,变着花样的旋转。那时候,真的很快乐,那个张牙舞爪的时光。
雨依旧下着,我想起了从前的伙伴,从前的日子。现在却只能闻语听雨,任雨水冲击着我干枯的心灵。
“我是否应当振作?”我自己问着自己,我的眼前闪过了一幅画面,一个纤细的身影半倚着床,同我现在一样,而她却伸出她的手指着窗外,带着点调皮,带着点无奈,晃着手指答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愕然,难道千年前的易安,将灵魂予我,但同是面对这雨声,为何她却能如此开心,甚至快乐。也许我应该转变我的心态,她依旧翘着手指,朗声对我说“要快乐,心态决定一切。”
我突然间想起那亡国之君,李煜。他的一首《虞美人》,虽凄美,但却成了他的一首绝命词。这首词,应是一篇不朽的篇章,然而他却因此送命。这是为什么?也许是他的心态错了。这本是不朽的词便成了一把匕首,由他心出,也从他心入,插入他的胸膛,带着他走向万劫不复,走向玉砌雕栏。
就算是李白,他也有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郁闷;就算是杜牧,也不曾没有过“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遗憾。但那些曾经背负过“罪名”,曾经思乡之切,曾经仕途不顺的人们,如今仍然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报负,一千年后的我,难道还会因思乡,因不顺而沉沦吗?不,我仍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决心,我仍有“立志读尽天下书”的壮志,我还有陪伴我的同学和老师!我拥有这么多可贵的人与决心,我相信,我一定会有我希望的人生。
我不再困惑,我不再因思家而沉沦于忧愁。窗外的雨声渐渐休住,也许我的生活也会一样,在暴风雨后,见彩虹!
不再困惑初中篇八
学期初学校发了王维审老师的新作《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说起来着实惭愧,被我搁置在办公桌许久。终于在暑假的闲暇时间我又重拾起了这本书,细细品味着王维审老师接地气的叙事里蕴藏着的大道理。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在《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中,王老师从个人成长经历谈到经验管理,再到人性的回归;从忘我的阅读到坚持不懈的写作,再到直抵灵魂的反思与追问。从”读书,让教育不断丰盈”,到“写作,成为那远处的钟声”,再到“反思在更深处寻找”。序言的每个小标题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都震撼着我的心灵。而从第一章“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到最后一章“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全文,则让人读后荡气回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让我们不断开阔视野,让我们不断增加知识,让我们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洗涤我们心灵的尘埃,让我们对自我进行梳理,可以触摸到自己内心最深处所渴望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明白自己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什么样子,让身心俱疲的我们找一隅休养生息。但读书却更应该像老师说的,如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而然,成为一种常态。诚如他言,“一个优秀的读书人,读书不是为了顺从别人的思维,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储蓄罐,更不是为了做别人的传话筒”。人最大的悲哀就在于弄不清楚我是谁,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确定哪些东西属于自己。教师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在着什么。读书可以去除我们身上的匠气、俗气,更接地气。我也曾经读了不少的书,涉猎过很多不同的文体。从长篇巨著到精品短文,从诗歌小说到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皆而有之。我也常信马由缰写诗抒情,但总感觉遣词造句匮乏肤浅,没有新意。我一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症结在于我不会读书。想想也是,我读书基本没有明确目标,没有具体计划,没有仔细甄别,拿着什么读什么,碰到什么看什么,想读什么读什么,随心所欲,不加分析,看起来孜孜不倦,其实缺乏主见。而王老师对于读书总结的三个境界:“读书要有一根桩,要读出一个圈,要读出一个我”,尤其让我震撼、钦佩,迫不及待拿来分享。读书要有一根桩。读书不能单单是为了消遣,还要做一种专业阅读。尤其是我们教师,更需要做专业阅读。我们处在什么样的角色,就多读什么样的书。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就读什么样的书。若是学科教师,就该多读专业书籍报刊;若是班主任,就该多读班级管理文章著作。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读书,我们才能熟稔教育之道,牢固教育之桩。读书要有一个圈。当我们的阅读有了稳定的主题,有了根基,我们的阅读也就有了思想灵魂。这个时候,我们再跳出教育阅读,抛却为教育而读的局限,去涉猎更广的范围,去汲取更多的知识,不但不会现在杂乱,还能丰富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主题阅读给予能量。这大概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吧。读书要读出一个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修行。书是别人写的,读是自己做的。阅读的真正意义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把别人的智慧经验和自己的实践感受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语言风格、特色行为。也就是所谓的认识自我,回归本我吧。
读《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不止是让我明白了教师读书的目的和意义,还让我明白教育是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尚需上下而求索”;“爱,不是教育的全部”,但“你若寻找,便能得到”;让我明白“怎样爱学生”,“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让我懂得“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还有另一种力量”。用心读完,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虽然生活里有不如意,有太多的苟且,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满正能量,努力奔跑,相信生活中更多的是诗和远方。期待有一天,我也能像王老师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逆袭,从一个教书匠华丽转变,给人希望。
不再困惑初中篇九
期盼已久的暑假如期而至,我的内心是开心的,但是,看着暑假安排单上,照样如期而至的还要读一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内心又有些担心,害怕自己看不完,因为确实也有些厚,但是也因为听过王维审,知道他写的东西比较亲切,容易让人接受,所以还是试着看了,也正因为我愿意去看了,所以我现在能为自己的尝试感到自豪,感到庆幸!
按照自己的习惯,首先看了他的自序。而这自序让我产生了很多的共鸣:在教育之初,我的过度在意和紧张,让我在课堂上容不得任何一个学生的分心和走神,要是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我一定会大声地斥责,如王维审一样。所不同的是:他是被书中的一段文字所惊醒,而我是被像他一样老师的点拨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所指引:要懂得孩子,并允许孩子有那么一刻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要做的,就是轻轻地帮助孩子学会支配自己的时间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惊醒他、打断他、挖苦他,甚至是以粗暴的方式毁掉他的尊严和信心。
他是自序,总结起来就是:实践——读书——写作——反思,层层递进,让自己不断成长!因为他的自序,吸引我一章一章看下去!其中,最令人感触良深的就是那篇《做一个简单的教师》,是啊,我们都想做一个简单的教师,纯粹得教书育人,可是,现在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外在的诱惑越来越多,教师的内心积攒下的东西也越来越负责,所以很多老师就显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个“身不由己”,道出了大多数教师耗光的激情和无奈的心态。在今天,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竞争最集中的领域,也是一个排序、比拼最频繁的职业。对于学生来说,当堂检测、月考等等考试密度越来越大,评比的次数越来越多,而这些最终总会以某种形式转嫁到教师身上——学生的成绩不公开排名,可是教师的名次是一定要排出来的。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承担学生的成绩传递而来的压力外,还要被诸如职称、考核、迎检等涉及自身利益的东西捆绑。这一切都让教师失去教育的原有耐心和理智,在教育理念上,急功近利,在教育指向上模糊不清,在教育行为上随笔逐流,处于一种被绑架、被挟持的被动工作状态。
但是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欲打破缠绕身心的诸多枷锁,不能一味指望别人,而要看自我是否拥有足够打破枷锁、赢得解放的力量。是的,要靠自己的顿悟和内心的觉醒。
一个内心觉醒的教师,他会认为教师不再只是一份职业,也不只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有着自己价值的生活态度:自律、自信、自由。
不再困惑初中篇十
暑期,惯例是读书时间。从数本推荐书目中,我一眼就选中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原因很简单——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困惑的老师,乃至于我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越教越觉得自己不会教了!”于是,在当当下单,不两日,书到。也没有刻意苦读,时不时翻上几张,竟也觉颇有心得。
从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来看,其实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而是相当松散独立的。从前言里也可找到答案,这是王老师从自己曾发表过的上千篇文章里采选而来,可说是他历年来的反思结晶。作者也没有特意套用什么深刻玄妙的“理念”来使之“高大上”。就是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平实如常的语言,让我读起来犹如朋友间的闲聊,倍觉轻松又有所教益。这可说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了。
其次,读的时候我时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王老师许多的经历我也似曾相识,作者的感悟往往也与我不谋而合。
如王老师告诫老师要“坚守住自己的美好”,要有“坚守的方向——做一个安静的老师”;要“寻找坚守的理由——喜欢”;更要“获得坚守的信心”。
王老师一直在书里强调:做一个简单的老师!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变得“简单”,王老师也给指明了方向——要“断舍离”,学会取舍。该放弃的必须毫不犹豫,该坚持的必须坚定不移。“要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而以往的我,似乎“舍”得过于利落了,乃至该“持”的也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说自己有些堕落了。
还有,王老师关于现今教育界的一些乱象的批评也让我大呼痛快!如谈到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的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瞎胡闹的“课改”时,王老师指出,“在许多时候,我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总是忍不住采用极端的态度去对待它,要么顶礼膜拜,视为神物,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要么深恶痛绝,把它视为挡在创新路上的怪物,不假思索地一棍子打死。”王老师郑重指出,“我们的传统课堂里,一定有许多许多积淀下来的好东西存在,一定有很多属于传统的独特价值。改革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也不能够非此即彼,更不适合采用“革命”的激进手段。"。
当然,也并非王老师所有的观点我都赞同。如在《悄悄奖励一下恶搞者》这篇文章里,王老师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班里举行创意征集活动,每个同学都得在班会课上展示自己的一个独特创意。一个男生,用废旧鞋盒做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他先是念了一遍“咒语”,魔盒里绽放出一朵漂亮的玫瑰,吸引老师和同学纷纷围上去看个究竟。就在这个时候,他再念一遍“咒语”,魔盒突然“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孩子的班主任让孩子回家写检讨反省,孩子的爸爸“觉得孩子的创意虽然有点“恶搞”,但确实是“出乎人预料”,符合老师在活动前提出的要求,便与老师进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孩子老师的答复是“老师的回答让朋友顿时哑口无言——你的孩子上了这么多年学,他应该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意,这是常识,还用专门强调吗?”而王老师认为孩子老师的意思是说,“组织的创意征集,自然是符合教育主流、体现教师需要的。”
假如,魔盒爆炸后不是飞扬的尘土,而是“好好学习”之类的字条,就应该算是符合“常识”的创意,若是“为国争光”之类的口号,则会更好。”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王老师由“这是常识”这四个字引申开去,认为这“一不小心道出了教育里约定成俗的东西,这样的‘常识还有很多:课堂上,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学生什么时候说会,什么时候说不会,这是常识;老师提问,谁可以回答,谁不能回答,这是常识;上级领导来检查,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来‘应付,怎么朝着‘好的方向去说,这是常识……一个学生,能够揣测出老师的意图,并顺着老师的意思去努力,成了教育的‘常识。在这种‘常识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学会了适应教师,顺应教育。”王老师还拿剑桥大学曾经发生过的一次“空中汽车”恶搞事件作为反例来证明让孩子写检讨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
我觉得王老师曲解了或者是过度解读了那位老师的话了。那位老师的“常识”应该是指即便是“恶搞”也是不能逾越道德底线的。那么,“魔盒‘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你觉得这样的“恶搞”合适吗?不是我要“上纲上线”,试想,突然飞溅四射的粉尘落到人的眼睛里,吸入呼吸道里,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容易过敏的人的健康,能没有影响吗?恶搞的那个孩子怕是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吧?我们难道不应该让他明白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吗?我更不明白的是,魔盒里如果爆炸出来的不是粉尘,而是其他的对别人身体没有什么危害的“符合教育主流”的东东的话,难道就不“出人意料”了,就体现不出孩子的创造力了吗?至于王老师举出的“反例”,我觉得二者根本就无法类比好吗?剑桥大学的“恶搞事件”,显示的是学生对“剑桥大学最庄严神圣之地的评议堂”不够尊重,只能表明学生蔑视权威罢了,压根儿扯不到道德层面。由此,我想说的是,如果为了反主流而反主流,很容易流于偏激的。
最后,作为“教育叙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老师执着于教育反思,笔耕不辍,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样的精神实在令我惭愧和敬佩!不过,学习的字眼儿我也很难说出口——我对自己的懒散与半途而废的精神也是很佩服的!
不再困惑初中篇十一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及思考。
摘要: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与初中毕竟不同,对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尽快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英语学习,教师应作必要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科特点;观念转变。
面对这一困惑,如何帮助他们顺利过渡,最快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呢?从学生的角度讲,要帮助学生分析初高中英语的不同,正确认识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把握学习规律。从教师的角度讲,新课改形势下英语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必须转变观念,以实现教与学的全面改观。
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
在高一开学伊始,可以在师生见面课上帮助学生分析初、高中英语的区别与联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
还可以在第一次月考之后的试卷讲评课上,通过分析学生的错误试题,让他们明白:高中英语较之初中英语难学,是因为初中的教材内容丰富而有趣,篇幅短小而浅易,单词、词组、语法、句型等都较为简单。很多词组、句型即使从语法上说不出为什么,但也应该倒背如流,套用自如,在考试中得高分。而高中的英语课文篇幅长,课时少且课后的`自习时间有限、词汇多,语法难且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多,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学科时间调配,就无法进行有效预习和复习。
二、鼓励学生养成主动参与、踊跃发言的好习惯。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有很多学生在初中时期比较纯真、爱表现、敢发言,但是一到高中,觉得自己长大了,上课过于积极怕被其他同学孤立,也怕回答错了丢面子,因而变得低调内向、沉默寡言。为防患于未然,我们教师必须从新生一开学就注意在班上多树典型、多鼓励表扬,积极弘扬“主动参与,展示自我风采”的班风学风。
三、践行新课改的第一要务是观念的转变。
1.摆正教师角色。
教师自身必须从课堂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让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粉墨登场,大显身手。
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基本上被定位为知识传授者,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倡导“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学会生存》一书关于“教师的职责”这样论述:“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得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种论述一语中的,明确了当前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给学生民主与自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教材整合。
教材不是圣经,我们尊重教材但不唯教材是从。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是一个学科特定知识的载体,因而它不应该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批判性的使用,处理好删与留、增与补的工作。正如新教材的编者龚亚夫先生所说:“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要全部教;教的并不要求全教会;会的并不要求全部考”.
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
(1)要善于以话题为主线,对教材进行重新整编与组合,以便更科学高效地拓展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2)要善于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新版人教版英语教材的编排就融合了诸如自然、社会、品德、音乐、体育、历史、地理、医学、环保、法制、天文气象、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我们英语教师也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并适当与其他学科教师联络交流,决定本阶段学生英语教材的内容。学生如果能够在英语课上听到历史或者物理等教材中的一些信息,他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会异常兴奋,马上来劲。
3.以学生发展为本。
传统的“以学科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被“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所取代。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与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
(1)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有独立的人格,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尤其是对有智力问题、有缺点过错的学生,千万注意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2)赏识每一位学生。抓住契机给予真诚的鼓励,哪怕一句简单的“verygood”都能给学生积极正面的暗示。如果学生出了错,要及时给予宽容和鼓励,不妨说一句:“itdoesn'tmatter,justtryitagain.”或者说:“ibelieveyoucandoitbetternexttime.”简单的一句鼓励如同一道明媚的阳光直抵学生心房。
赏识学生,更重要的是弘扬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专长,赞赏他们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唯有此,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服务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位学生!
参考文献:
黄文博。高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08)。
(作者单位山西省襄汾县实验高中)。
不再困惑初中篇十二
——题记。
对于未来,我很迷惑,甚至于说,对于未来,我根本没想过。因为我害怕,害怕那红通通的成绩来决定我的未来,害怕那些恶狠狠的眼睛来指责我,害怕那重重的脚步声来压迫我。不过,面对着这些,我很欣慰,因为我还有我的母亲。而梦,不再迷惑了!
花开花落,该何去何从?
梦醒时分,垂死挣扎?
转眼,梦渐醒,睡眼朦胧的我始终不愿下床,突然恨自己的懦弱,恨梦的消逝,想着想着,却发现自己的脸早已被大片暖流包裹,动弹不得。原来是母亲的泪水,我坐在我身旁,悄悄流泪,期盼着我能快点病好,却不知自己的泪早已夹带着担心落满了我稚嫩的脸颊。我感觉母亲的心好冰冷,好无力,我这才知道自己曾经的叛逆会让母亲如此痛心。梦醒时分,垂死挣扎!
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我终于决心要学会成长,努力奋斗了。也许未来的路不太好走,但至少我还有母亲。母亲的泪水会为我抚平伤痛,母亲的微笑会为我带来力量,母亲的鼓励会为我增强信心。放心吧,母亲,面对未来,我已不再困惑!
梦醒了,我笑了。
不再困惑初中篇十三
假期,有幸读到王维审老师编著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是来自一线老师的声音,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让自己少一些困惑,让自己离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更近一些。
尤其是在社会日益浮躁的今天,如何找寻一份宁静,做好自己。王维审老师在文章《要有站起来的底气》中提到一种现象: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一个朋友对当下教师评价机制的评价。初闻,似乎杀气重了些。细想,却也有几分道理在里头。
朋友所说的“万骨枯”,应该就是那些在竞争中慢慢消沉的灵魂吧!更为可悲的是,那些有幸冲到前面的“将”们,在顺利摘下心仪的“奖牌”之后,也大都在激动之余不再继续追求。荣誉到顶,职称到头,前面再也没有了值得争抢的诱惑。于是,一切复归平静,在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以后,心甘情愿、心平气和地放弃了努力,相比于那些败下阵来的人而言他们只不过是在距离起点稍远的地方。
于是,教育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怪现象:失败的人不再努力,成功的人也不再努力。
而事实上,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成长呢?
无论何时,成长都是自己的事情。与舞台大小无关,与有没有掌声无关,与利益得失无关,与别人的平头论足无关。成长需要这样一份坦然的心态:既不做“万骨枯”的悲哀,也不求“一将功名”的荣耀。成长需要这样一份自信:只要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时间终将会在你的身上积淀出美好的东西。
(二)。
在王维审老师的一篇文章《教育的高度》中,提到了一位老师发来的一封邮件,读来让人感慨万千:
那位老师在邮件中说:“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成功的教师。从教几十年,我几乎能够把教材完整地背下来,教学参考书更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教学设计都了如指掌。不客气地说,哪一次考试可能考到哪些知识点,我都可以猜到一半以上。不断地研究试题、研究考试,也给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成绩遥遥领先,家长纷纷送孩子到我班,领导充分认可,鲜花、掌声、赞誉扑面而来。我为此而陶醉,于是更加努力地研究教材、研究考试,更加急促地赶着学生去争抢分数。今天听校长读了您的文章,我才猛然惊醒。是的,回忆自己成为教师以后的阅读,除了教材、教参和习题集,我竟然没有认真读过一本教育书籍,没有认真写过一篇教育文章。就连晋升职称用的论文,也是朋友帮忙花钱‘买’的。现在我即将退休,课堂已经慢慢离我而去,再也没有跟在我后面抢分数的学生。一种失落感让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自己这几十年到底留下了什么,走过的路一点痕迹也没有。更可怕的是,我不知道自己退休后还能做什么。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或许我会像您那样做教师……”
在信的末尾,他告诉我,这封邮件是自己说的,让同是教师的女儿写的,也是女儿帮他发的。因为他一直没有学会使用电脑,也没有想过去学习电脑。
我很庆幸,在我还没有老之前,能读到这位即将退休的老师写的这封信,说实话,当时眼泪不自觉地掉下来,为这位老师的教育生涯,为他最后的失落感而流泪。因为他在功利教育面前丢了自己,一心为了抢分数,为了荣誉,为了表面看起来的无限风光,画地为牢。回首一辈子的教育生涯,居然没有认真看过一本教育书籍,没有认真写过一篇教育文章。这样的教育生涯,最终退休了,拿什么来回忆?竟然只留下了满满的失落感和无尽的凄凉,那种学生不在身边抢分数,一下子被掏空,被搁置的感觉也只有他自己能体会个中滋味吧!
王维审老师说,其实,功利的教育就是一个大米缸,那些现实的诱惑就是害人的那半缸米,期间存在着的,就是一个可以跳得出来,但又没有人愿意去超越的“教育的高度”。
作为老师,我们真的不能做功利的教育,不能画地为牢,要想眼光放长远一点,不仅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教会孩子做人。站在教育的高度,就要多读教育书籍,多写作。
(三)。
王维审老师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时时刻刻对自我的教育经验保持一种好奇的心态,对已经成为习惯的做法和看法时刻保持一种警惕和质疑,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情境保持高度敏感性。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经常展开反思和追问,不断进行阐释性思考和批判性反思,让教育教学时刻充满活力和激情。
我非常喜欢这个词:敏感性。如果我们能时刻保持对教育的敏感性,也许能发现更多与教育相关的问题,让自己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看完了整本书,觉得这是一本滋润教师心灵的书,就像扉页上所写:一个温暖的思考者,带给教师的一束光。
我们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王维审老师说:所谓方向,就是打破岁月而安的状态,从庸碌中蹚出一条路来。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只要愿意成长就一定可以蹚出一条路来,而这条路就是成长的方向。
所谓方向就是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然后懂得忽略。
安心做教师,才能做好教师。
不再困惑初中篇十四
也许人们的生命就是交织在无尽大网中的一根细小的绳,总是纠结了太多的失落、无奈与困惑。即使是再伟大的智者,他的生命征途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还有一路的风风雨雨、坎坷和艰辛。
8月28日,是一个令中国人民难忘的日子。中国飞人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跑出了12秒91的惊人成绩,逾越了中国人不能在短跑项目上有所作为的鸿沟与无奈。而今天,在北京奥运会上,刘翔第一次出赛,就因伤病而退赛。人总有坚持不住的时候,巨大的失望,对于刘翔,对于中国!刹那间,鸟巢安静了……人们搀着他回到后场,我听到了这样一句话:“我会东山再起的!”
她是我所最敬爱的老师,虽然年轻,却多才多艺,朝气蓬勃,每天都会给我们带来新鲜的阳光。偶然看到一篇她的文章。原来她的.生命中也充满了太多的失意与无奈。但她心中灿烂的阳光总是能驱散心中的阴影,因为对于他来说,每天都有欣喜,每天都有可爱的笑脸在等待着她,等待着汲取知识的精华。
人生有很多不如意,自己也经常有失落的时候。看过了这两件事我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如何去面对生活。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和没有桥的河岸。也许我们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晴朗的天空总是会有阴风晦雨。而这些,一定打不垮我们坚强的意志,越不过信念的峻岭。来吧,朋友!笑对人生!!!
不再困惑初中篇十五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在教育的路上行走,时间越久,你就越会觉得它就是一场修行。还记得当初的“唯成绩论”,以成绩的好坏去判定一位老师教学质量的高低,以成绩的高低去衡量自己教学的得失,却忽略教育的主题——学生,对学生心灵的关注少之又少,对于他们点滴中的成长忽略不计。就这样走着走着,时不时,我会感觉困惑、倦怠,因为眼前有太多让我们困扰的事情牵绊。
读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给予我更多沉静和理性的思考,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探讨,而是在娓娓道来中消解了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无论从引领成长的“内功”上,还是从文章可读性的“外在”上来说,都是一本难得的教师心灵读本;它很少长篇大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用“接地气”的案例解读和教育叙事的笔法解答了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解读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
全书分成七个章节,从心灵到行动,从学生到教师,从教师到教育,王老师用自己的切身的体验,深刻的反思,开阔的眼界向读者们解读困惑的原因并引导我怎么走出困境,怎样保持一颗进取的心。在“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章节中,我明确了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会让自己行走得更远,教育生活也会更有意义!“教师本来就是个文化人,读点书写点文字本来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忽然觉得自己离文字太远了,除了上学时写的作文,工作后写的教案,应付检查批改的作文,几乎没有自己的文字,从没有想过要动手写一写自己。看到王老师这样说,真是觉得惭愧!书中不但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而且教会我读书的方法——“做大阅读的桩,成就读书的圈,寻找书中的我”,我在感叹之余,全是佩服,普通的文字告诉我深刻的道理。在我觉得叙事除了牢骚之外没有什么好说好写的,他又以“问题——专题——主题”化的写作路径为迷途的我指点迷津。
十多年的循规蹈矩,十多年的教学阅历让时光磨去了奋进的棱角,我变成了一个胸襟狭小的人,缺少了潜心向前的`斗志,面对不公总会牢骚满面。从王老师的经历中,我相信他也有过这个磨合的阶段,但是敞开胸襟让他打开了自己的一扇窗,他寻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与教育制度的抗衡谁也赢不了,在教育制度的约束下做到“濯清涟而不妖,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一颗宽容向善的心守住心中的美好,这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我感慨王老师的博大胸怀,宽厚仁慈!在《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中,还让我领略到了简单,有力,果断取舍,睿智,随和的王老师。
一个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名师,绝对离不开阅读和写作,因为这不仅可以对教育技能的高度进行浸润和提升,更对人生意义产生不可忽略的一种抚慰。
快乐和幸福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教师职业的平淡在悲观的人眼里是人生的荒漠,没有尽头、没有激情。而在乐观的人看来却是一种波澜不惊的伟大,一种引导生命个体逐渐走向完美和成功的低吟浅唱。作为教师,唯有真诚皈依自己的职业,把自己匍匐在地上,用心去感受教育的真谛,聆听教育拔节的声音,才能把自己从无尽的愤懑、满腹的牢骚中解脱出来,才能寻找到心灵力量的支撑,心平气和的在自己的教育旅途中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不再困惑初中篇十六
暑期,惯例是读书时间。从数本推荐书目中,我一眼就选中了王维审老师的《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原因很简单——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十分困惑的老师,乃至于我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越教越觉得自己不会教了!”于是,在当当下单,不两日,书到。也没有刻意苦读,时不时翻上几张,竟也觉颇有心得。
从这本书的各个章节来看,其实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而是相当松散独立的。从前言里也可找到答案,这是王老师从自己曾发表过的上千篇文章里采选而来,可说是他历年来的反思结晶。作者也没有特意套用什么深刻玄妙的“理念”来使之“高大上”。就是这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平实如常的语言,让我读起来犹如朋友间的闲聊,倍觉轻松又有所教益。这可说是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了。
其次,读的时候我时常会产生强烈的共鸣。王老师许多的经历我也似曾相识,作者的感悟往往也与我不谋而合。
如王老师告诫老师要“坚守住自己的美好”,要有“坚守的方向——做一个安静的老师”;要“寻找坚守的理由——喜欢”;更要“获得坚守的信心”。
王老师一直在书里强调:做一个简单的老师!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如何变得“简单”,王老师也给指明了方向——要“断舍离”,学会取舍。该放弃的必须毫不犹豫,该坚持的必须坚定不移。“要选择一种有境界的舍弃”。而以往的我,似乎“舍”得过于利落了,乃至该“持”的也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说自己有些堕落了。
还有,王老师关于现今教育界的一些乱象的批评也让我大呼痛快!如谈到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展的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瞎胡闹的“课改”时,王老师指出,“在许多时候,我们对于传统的东西,总是忍不住采用极端的态度去对待它,要么顶礼膜拜,视为神物,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要么深恶痛绝,把它视为挡在创新路上的怪物,不假思索地一棍子打死。”王老师郑重指出,“我们的传统课堂里,一定有许多许多积淀下来的好东西存在,一定有很多属于传统的独特价值。改革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也不能够非此即彼,更不适合采用“革命”的激进手段。"。
当然,也并非王老师所有的观点我都赞同。如在《悄悄奖励一下恶搞者》这篇文章里,王老师讲了一个身边的故事,“班里举行创意征集活动,每个同学都得在班会课上展示自己的一个独特创意。一个男生,用废旧鞋盒做了一个“潘多拉魔盒”,他先是念了一遍“咒语”,魔盒里绽放出一朵漂亮的玫瑰,吸引老师和同学纷纷围上去看个究竟。就在这个时候,他再念一遍“咒语”,魔盒突然“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孩子的班主任让孩子回家写检讨反省,孩子的爸爸“觉得孩子的创意虽然有点“恶搞”,但确实是“出乎人预料”,符合老师在活动前提出的要求,便与老师进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孩子老师的答复是“老师的回答让朋友顿时哑口无言——你的孩子上了这么多年学,他应该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意,这是常识,还用专门强调吗?”而王老师认为孩子老师的意思是说,“组织的创意征集,自然是符合教育主流、体现教师需要的。”
假如,魔盒爆炸后不是飞扬的尘土,而是“好好学习”之类的字条,就应该算是符合“常识”的创意,若是“为国争光”之类的口号,则会更好。”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王老师由“这是常识”这四个字引申开去,认为这“一不小心道出了教育里约定成俗的东西,这样的‘常识还有很多:课堂上,特别是有人听课的时候,学生什么时候说会,什么时候说不会,这是常识;老师提问,谁可以回答,谁不能回答,这是常识;上级领导来检查,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么来‘应付,怎么朝着‘好的方向去说,这是常识……一个学生,能够揣测出老师的意图,并顺着老师的意思去努力,成了教育的‘常识。在这种‘常识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学会了适应教师,顺应教育。”王老师还拿剑桥大学曾经发生过的一次“空中汽车”恶搞事件作为反例来证明让孩子写检讨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扼杀。
我觉得王老师曲解了或者是过度解读了那位老师的话了。那位老师的“常识”应该是指即便是“恶搞”也是不能逾越道德底线的。那么,“魔盒‘爆炸,飞溅四射的灰尘纷纷落在周围人脸上和头上”,你觉得这样的“恶搞”合适吗?不是我要“上纲上线”,试想,突然飞溅四射的粉尘落到人的眼睛里,吸入呼吸道里,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容易过敏的人的健康,能没有影响吗?恶搞的那个孩子怕是没有考虑到这么多吧?我们难道不应该让他明白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吗?我更不明白的是,魔盒里如果爆炸出来的不是粉尘,而是其他的对别人身体没有什么危害的“符合教育主流”的东东的话,难道就不“出人意料”了,就体现不出孩子的创造力了吗?至于王老师举出的“反例”,我觉得二者根本就无法类比好吗?剑桥大学的“恶搞事件”,显示的是学生对“剑桥大学最庄严神圣之地的评议堂”不够尊重,只能表明学生蔑视权威罢了,压根儿扯不到道德层面。由此,我想说的是,如果为了反主流而反主流,很容易流于偏激的。
最后,作为“教育叙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王老师执着于教育反思,笔耕不辍,结出了累累硕果,这样的精神实在令我惭愧和敬佩!不过,学习的字眼儿我也很难说出口——我对自己的懒散与半途而废的精神也是很佩服的!
作文素材参考:迷惘的读音迷惘困惑。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分析。
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困惑论文。
让你的简历不再石沉大海。
不再玩手机的保证书范文。
学生不再犯错的保证书。
不再困惑初中篇十七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如与学生交往的困惑、教学上的困惑、对专业发展的困惑等。这些困惑,让我产生迷茫,有时候失去方向。读了王老师《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一书,一下子让我开阔了眼界,走出了困惑,有了一颗进取之心。
《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是王维审老师“觉者为师”系列书的第二本,书中精选了王老师在各级报刊发表的与教师成长有关的随笔。王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警言箴语,从“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利、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的另一种力量、从教书匠到教育家”这七个章节,向我们解读了从新教师到“杰出”教师的成长历程,解答了我们教师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虑,也让我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
王老师在“成为好教师的第一步”章节中,说到“我们为什么要读写、教师读书怎么读、教师写作怎么写”等问题时,我真是觉得惭愧!忽然想到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忙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困生等,闲暇时只想放松休息,哪怕买了书籍,也很少会静下心来好好阅读,更不要说动手来写一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日复一日,似乎越来越成为了一名“匠”,当年入师范学校的初心与梦想丢弃了,没有了“一颗愿意成长的心”。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常读书、会思考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怎样读呢?王老师读书的建议是:读出一个桩、读出一个圈、读出一个我。先要熟读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籍,丰厚教育基本理论;其次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阅读各类书籍,丰富阅读视野,聚拢成一个读书圈;再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读出自己来,构建自我。同时,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学会用文字来反思自己的教育。发现那些长久存在小烦恼、小心情,那些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小事件,透过现象,探索教育规律,寻找到教育之“道”。
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都是教育的必须和必需。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才是适合于学生和教育的爱,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时时思考的话题。在“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章节中,王老师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我要表扬你。作为学生,很在意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渴望能得到教师的赞美与表扬。教师的一声夸奖,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无穷的创造力。
尤其是对差生不吝啬表扬的言语,会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怀着一片爱心,真诚发自内心地去鼓励、赞扬学生的进步,给予热情和温暖,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指出、纠正学生的缺点、错误,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充满情和爱,顾及到学生的“面子”,把握好批评的时机,注意批评的形式,尽可能地留个台阶给学生下,学生不仅会没有委屈,而且也从教师善解人意的举动中感受到教师的一片爱心。教师还要在学生的困难之际、关键之刻、教学之余爱心融入,使师生情感交融氛围进一步稳固、升化,达到更加融洽的情境。
“一个温暖的思考者,带给教师的一束光”。这本书是一本教师心灵读本,王老师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更蕴含着教育生活的大道理,给了我以具体的指导,给了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路。
不再困惑初中篇十八
打开王维审老师的第二本书《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扉页,我写着的日期是20xx年3月17日,记得当时是学校里发的,收到书时我很是欣喜,可惜的是我拿回家囫囵吞枣地浏览了一遍之后,就再也找不着了,这件事可以借用书名里的一个词,就是我很“困惑”。一直困惑到今年春天,搬家的时候才发现了这本书。
时隔三年多之后,借着教体局“师训科”掀起的“读书活动”,我们学校里暑假读书活动,我再次领到了同样的一本书,感觉是再遇老友,也感觉很幸运。新书送人,读的是老的一本。
今天,轮到我交本书的读后感,我觉得自己的感受是从来没有的独特。本书共有七章,第一章是“成为好老师的第一步”,就是老师要读书和写作。
我想起了我当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喜欢的学校图书室里初次见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厚厚的书,抽出来翻看了一下,随即放回去,为什么呢?感觉如看天书,啥也不懂,更没有兴趣,主要是对这本书很陌生。而现在呢?我家里光教育专著就有70本多,仅仅一个多月前的“6·18”当当搞活动,我就一次性的买到20本书,李镇西的一套就10本,还有家风系列,尹建莉的.,虽然拥有的不是全部读透,但是,大部分读完,而对比读书前后的感受,就是读教育专著越多,越感觉到自己对教育理解的浅薄;读得越多,不是懂得多了,而是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越需要多读。
书的第二章到第六章都是讲的今天,我们作为教师,如何去看待教育的现状和学生,是运用“你有抬高一厘米的权力”,是“用什么样的眼睛看学生”,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爱学生”、“教育不仅仅是拯救”,“教育还有另一种力量”。
最后第七章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用动画片《杰克与仙豆》收尾,给了教育工作一个诗意的诠释。
关于写作,我想起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老师在2002年发过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帖子,如果哪位老师加持写作,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每天1000字,坚持十年,不能成为名师,可以向他索赔巨额保险金。
的确,作为老师,谁的工作不遇到很多奇葩的学生和更奇葩的家长呢?下了课的办公室里哪位老师没有吐槽和抱怨呢?更有老师遇到棘手的工作上的事情是一筹莫展,非常难堪,那么,去努力,从读书和写作开始,从记录和反思开始,如果选择这么做,你不但成为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还可能走上了从教书匠教育家的幸福之路。
不再困惑初中篇十九
是我太渺小,看不见你的美。
——题记
母亲从来朴素。
看不见她长发飘飘,看不见她涂脂抹粉,看不见她镜前梳妆。
看得见的是她盘虬卧龙的手掌,骨头渐露的身躯,以及千沟万壑的面容。
所以我很害怕开家长会,看到别人的母亲花枝招展,才华横溢,怕她会伤心,怕我会伤心。
可是没有办法,越不想发生的'事似乎来得越迅猛,期中考试完了,家长会又开始沸沸扬扬地吹响号角。
“妈妈,你还是不要去了吧。”
“怎么可以,一个学期才一次,再说了,我也要了解你的
学习
情况啊!”母亲似乎把开家长会看成一次非去不可的光荣使命。只见她在衣柜前忙忙碌碌地找一件穿起来最是整齐干净的衣服,像孩子一般兴奋。
“你老师说了,你这次考试考得不错,继续努力,知道吗?虽然妈妈比不上别人的妈妈优秀,我文化低,不能教育你
什么
,但是你要记住,你永远是妈妈的骄傲!”我突然傻不拉叽地拼命点头。我一直困惑母亲怎么有那么大的
勇气
参加我的家长会,她是知道我的忧虑的,只是没有说,她是何等的美丽!君不见她日复一日地工作,梨花殆尽,香韵犹存;
君不见她深夜爬起,为女儿熬一盅汤,虫声寂寥,月光如水;
君不见她在隆冬腊月,亲手织一条围巾,只是为讨女儿的欢心。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蹙音不响,泪的春帏不扬,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你是等在迷雾中的航船,等待我的靠岸——带我走出困惑。
不再困惑初中篇二十
我的外婆住在乡下。
我这样问外婆的时候,她回答十分简单:“稻子多,事情多,正好那里路面宽,正好晾晒。人人都忙着收割,哪会盯着别人家的稻子去呢?”
又一年去外婆家,刚好碰上有人在晒稻谷,我随即问他:“不怕被人偷吗?”他笑着摇摇头:“不怕哩!如果这也怕那也怕,再派人看守在这里,只会耽搁自家的事情。何必把精力花在防备别人这样无聊的事情上?”
我恍然大悟:也对。人应该大方些,从而腾出更多的精力做正事,这样更好。看来,凡事要正反两看,权衡利弊,不然,“双误”就得不偿失了。
这天到了外婆家,我又问外婆:“作为农民,都会大方到什么程度?”外婆大概是有些惊讶于我的蠢问题,露出不解的神情,后退半步望着我说:“哪门子大方?农民最小气了!”我追问:“他们在大路边晒稻谷根本不看管,那么随意,这不是很大方吗?”外婆摸摸我的头,笑了笑:“这事如果不大方可不行,小气一点就会耽误更大的事情啊!”
外婆的一番话,算是彻底消除了我的困惑。不单农民们晒稻谷会这样,面对其他事也应该如此:不要在细枝末节上大费周章,而应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这样才会得到更好的收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3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