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心得体会收获 课改心得体会(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5:29:09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 课改心得体会(优秀9篇)
时间:2023-12-06 15:29:09     小编:翰墨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篇一

课改是指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培养综合素质。作为教育者,我认为课改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我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课改的作用和价值。

首先,课改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过去,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课堂变得沉闷,学习效果也不佳。而通过课改,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我在课堂上尝试了互动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发现学生们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问也变得更多了,学习氛围更加活跃。

其次,课改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传统课程注重的往往是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训练,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而通过课改,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拓展的课程内容,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我的实践中,我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程中,让学生亲自去了解社会和做一些实践性的工作,受益匪浅。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三,课改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一个问题中找到更多的问题,并自己去探索解决方法,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课改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

第四,课改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传统的教育往往是封闭的,学校和社会的联系较少,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情感。而通过课改,我们可以将社会资源纳入到课程中,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我校在课改过程中引入了社区服务课程,让学生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互动,通过实践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更加深入地理解到学习与社会的联系。

最后,课改提升了教师的能力和教育质量。传统的教育给教师设置了过多的教学要求和标准,限制了教师的发展空间。而通过课改,我们可以给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让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专业性。在我参与的课改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也更加享受到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改革,教育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总之,课改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改革举措。通过课改,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课改也提升了教师的能力与教育质量,使整个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应该保持对课改的持续关注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篇二

关于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篇三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其中,听课改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听课改心得体会”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分为五个部分:介绍听课改的背景和意义、分享个人的听课改经历、总结听课改的优势和局限、分析如何应对听课改中的困难、提出进一步改进听课改的建议。

一、背景与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听课改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听课改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个人经历分享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有幸体验了听课改这种教学方法。在一次历史课上,我的老师以“探索古代文明的起源”为主题,通过布置小组研究和讨论的任务,让我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通过互动交流,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与此同时,老师也及时给予了我们的学习成果反馈和指导,使我们不断进步。这次听课改体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

三、听课改的优势与局限

听课改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其次,通过互动交流,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听课改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合作,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然而,听课改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课堂时间有限,一些内容无法完全涵盖,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取舍。而且,不同学生的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个别学生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完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四、应对困难的措施

尽管听课改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可以克服这些困难。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其次,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给予个别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指导。

五、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改进听课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更加有效。其次,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学校和社会应给予教师更好的支持和鼓励,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总之,听课改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尽管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但只要教师和学校付出努力,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进一步改进听课改,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篇四

关于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语文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篇五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随之不断改革。而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不断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一直以来,教育改革都是政府的重点之一,课改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作为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我也参与了一些课改的实践,并对此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课改的意义

首先,我认为了解和参与课改的实践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教学视野,更可以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而不断了解和掌握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更是引领着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第三段:参与课改的收获

在参与课改的实践中,我发现自己有了很多收获。首先,我学会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之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将学生当做知识的传输工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渐学会了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研究,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其次,我学会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课改的实践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和积极的情境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段:课改的重要性和不足

虽然课改有很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课改实践需要很多教师共同参与,只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课改的预期目标。其次,课改实践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教师从授课的理念、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但是,我相信课改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通过课改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有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段:结语

总之,参与课改的实践,不仅能让我们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能让我们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我想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持续不断的进行教育思想的更新和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篇六

给孩子一片空间

——四刊两文学习体会

在教学观念上,新课改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就如范局长说的,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上,以独立思考、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教研和大半讲解的组织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研讨和自主活动时间至少达到50%。在教学方法上,以探索式和讨论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向小学者一样去主动提出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领会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2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3

汪胜春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十年前就在我们学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一切以学生为本",“倡导积极,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它的许多理念都让广大教师耳目一新,唤起了广大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也让师生关系有别于以往,是朋友,是长辈,是指导者,是参与者,平等尊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改变了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了探究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今,经过十年时间不断的学习,实践,教师们在课改的路上渐行渐远,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享受课改带给我们成功体验的同时,本人对课改的认识也在逐步清晰,深入。

一、平等对话,合作学习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颐和园。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颐和园。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另辟奇径

发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三、展示成果,增强自信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细致。此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品读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动手画一画,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再如学习“人”字形线路的行车方法。我没有通过课件直接演示,而是自己堆了个“人”字形线路,让学生根据理解行车。学生通过演示,直观的理解了行车方法并发出了对詹天佑的赞叹。

四、面向全体,尊重个体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

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五、自主合作,引导探究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但我们在提倡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抹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当然,课改最终的着眼点就是课堂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教学实效。对此,我校开展了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微型课、推门课等一系列课改教研活动,通过师徒结对、课程整合、讲评结合等方式,使我校教师对于课改教学有了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下面我也就课改教学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认识一:课改,课堂应真实

课堂,是师生双方借助一定的媒介(比如课本),通过教师的引

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方对话,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平台。而公开课更是集中了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大胆尝试,被看作是检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业务能力的重要舞台。正因为此,每个同行在开设公开课的时候,总会竭尽全力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但有时候,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反而导致了一些公开课成为游离于真实之外的表演。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语言简练流畅,学生的发言也甚是精彩,整个教学过程亦可谓可圈可点。唯一的缺陷就是让人觉得缺少真实感,课前的预设生成全部到位,课上的却一个没有。学生口中精彩流畅的语言却如同机关枪扫射似的单调而不带有一丝情感,让人无法相信这会是学生从阅读中真正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认识二:课改,评价应客观

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语言:“你的朗读打动了老师的心!”“你真-象一个小书法家!"“诗一般的语言,将来你一定能成为诗人!”毫无疑问,这样的评价很受学生的欢迎,能激起他们的成功体验和旺盛的求知欲,对他们的学习乃至今后良好的人格特质的形成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但实践中,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过分强调了评价的激励功能,课堂上不敢对学生提要求了,甚至对错误 的答案也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可能是因为公开课见了许多陌生的老师,也可能是接触了感兴趣的内容,有不少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见此情景,教师只平淡的说了一句:"我认为四年级的学生应该知道上课时该做些什么了。"宽容的指出了问题,用目标引导了学生,全场立刻鸦雀无声,良好的课堂秩序一直持续到最后。

认识三:课改,课件应实用

随着教学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不少有条件的学校都兴建了多媒体教室。教师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带领同学走进有声有色的文本世界,借助课件实现与文本之间更亲密的对话,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亮点。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有意思的是,现在一说到上课,一些人立刻就会想,这节课有课件吗 没有我该怎么去做呢其实,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的立足点是为了教学服务,集中多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上述那种不从备课着眼,急于想课件的方法显然是本末倒置了,亮眼的课件自然可以为课堂增色不少,却并不是好课的必备条件。如果仅仅是为了使用而使用,反而会弄巧成拙,不是经常能看到一些粗劣的课件剥夺了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的权利,将学生触及思想的阅读浅化为视觉上的阅读。

以上只是自己在实践课改路上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实属一孔之见。在课改的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我会经历走走停停,停停想想,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目标在前方,而我在路上!

新林三中 曲春梅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得到不断地改革不断地进步。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仍有许多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究竟要改什么?)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

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微小的成绩进步,赞赏他们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课改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篇七

第一段:介绍三立课改的背景和目的(150字)

三立课改是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旨在通过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打破教师讲授为主、单一评价标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三立课改提出了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个性的教学设计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等。作为一名担任三立课改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与探索,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三立课改新教育方式的优势和特点(250字)

通过实践,我深感三立课改带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巨大潜力。首先,三立课改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们能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由探索、表达和交流,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意愿。其次,三立课改重视学生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通过提供不同的教学材料和多样的学习任务,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最后,三立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仅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第三段:三立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和挑战(300字)

三立课改要求教师发挥更多的自主和创新精神。作为一名三立课改的实施者,我深感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首先,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教学知识和方法,以便灵活地应对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以适应新教育方式的要求。最后,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的效果。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和反思,教师们一定能够逐渐适应和精进三立课改的教育方式。

第四段:三立课改对学生的影响和价值(250字)

三立课改的推行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教育价值。首先,学生在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他们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材和学习任务,而是能够自由选择并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任务中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他们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学生在多样化的评价中受益匪浅。评价不再仅仅看重学生成绩,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潜力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第五段:总结三立课改的积极意义和未来展望(250字)

总体来说,三立课改的实施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权。尽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三立课改的出现和推行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三立课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生全面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总结:以上是关于“三立课改心得体会”的连贯的五段式文章,通过介绍三立课改的背景和目的、优势和特点,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和影响,总结了三立课改的积极意义和未来展望。这些体会和思考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三立课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做出贡献。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篇八

尊敬的校领导,可亲的老师们:

大家好 :

此时此刻能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这次在新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感到非常的荣幸和 开心。

在人生的旅途中 ,每次经历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每次旅行都会看到迥异的风景,每次学习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本次我们一行七人在新乡学习之后可谓是获益匪浅,感慨万千。

哲学家 苏格拉底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我们此次所参观学习的原阳阳光中学真实地体现了这一点。他们的校园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处处能嗅到墨香,看到一幅幅激昂奋进的条幅,还有粘贴在校报栏中的各班先进学生的相片等,无不洋溢着阳光向上的力量。当我们走进课堂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才深味新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的正能量,他们积极踊跃地发言,有板有眼地讲解,体现了新课堂以学生为主导的地位,打破了传统课堂沉闷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从而有了一种成就感。

在管理方面,阳光中学也是本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这一原则,针对老师的管理如此,学生的管理亦如此。比如,在老师管理上他们的校长下面设有:卫生专干、纪律专干、安全专干等等,校长直接管辖这些专干,哪一块出问题就由哪一块领导负责,分工明确、奖罚分明,工资结构与责任挂钩,工资拉开差距,优劳优酬,少劳少得,提倡能者上,弱者下,庸者出局的原则,确实起到了人教人动,人不动,政策调动积极性的良好效果。用那里校长的话来说教学其实是一门管理技术,管理到位了,积极性自然提高了。

在学生管理上各班班主任也是把各项任务责任到人,大到卫生、纪律,安全、学习,小到班内的灯泡,教实的课桌,地下的每一块瓷砖都有专人负责。这样既避免了学生闲生余事,又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班级荣誉感,班内的比、学、赶、帮之气蔚然成风。印象最深的是那里七(5)班班主任孟老师,她实施的是爱的教育,她教学生先爱自己的老师,然后爱班级,学生只有在爱的前提下才能去做好其它事,在她的班级里我们看到学生自费买的盆花,钟表等,班内还挂着各种管理明细分表,好人好事学生名单,课堂展示先进小组,先进个人相片等,均是正面引导,让孩子有了向心力,学习的榜样,竞争的目标。

据那里的老师介绍,他们在课改之初也是举步维艰,幸而有一个有魄力的校长强制执行,并给以可观的补助,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才有了今天的成效。的确如此,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回顾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哪一次不是一部血泪史,从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到清朝的维新运动,哪一次不是以牺牲为代价。但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变则通,不变则痛。新事物终久要代替旧事物。

各位领导的带领下,在各位老师的努力探索下,共同去谱写一曲属于我们自己的华美乐章!

课改心得体会收获篇九

导语: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课改具体内容就是从应用教材,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到考核模式所发生的有目的、有标准、有成果的新尝试,新变化。

自2002年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老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共鸣。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师生关系的和谐,首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溢于言表的,是没有对学生的隔阂,也没有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以及恐惧。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和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我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我们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这样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有的是课前的,也有课后的。我们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以后的路还长,我的教学经验还是很不够的,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水平,我会继续探索、继续努力。著名教师李镇西曾经说过,教师“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我会以此为鉴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8885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