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7:16:13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16篇)
时间:2023-12-06 17:16:13     小编:温柔雨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教学进度。教案的时间安排应该合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教案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一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掌握生字,正确读文感知文意。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能多角度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二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选自《列子·汤问》的《两小儿辩日》一文属于传统经典篇目,但它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中,教学设计就应该跳出传统教学的框子。

为此,在教授此课时,我尝试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力求达到“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本文寓意”的教学目标 ,力争在教法上有新的突破。

以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我校领导积极抓住这一契机,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于今年三月带领高、初中教师北上河北衡水、南下江苏洋思取经学习;他们还亲自驱车前往陕西师大拜访“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把最新的教育理念传授给教师。至此,全校自上而下掀起了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改革的高潮,在这种轰轰烈烈的教改氛围中,每位教师都深深地感到,改尚恐不及,不改则更无立身之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切实体会到:落实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课堂。为此,在教授经典古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时,我特意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为初一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适逢市教研员李亚红等 一行三位专家到我校检查新教材课改进展情况,听了我这节课;当时陪同听课的还有我校教学副校长和语文组同仁,共计十位老师。

1.整体感知,疏通文义

怀着满腔的激情,迈着自信的步伐,我踏进了初一七班的教室。“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十则,其中有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异口同声地随声附和。看到大家情绪高涨的样子,我很满意,接着讲下去:“这句话是讲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不懂装懂。孔子还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即要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他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所做是否如其所说呢?《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同学们朗读《两小儿辩日》一文,并借助课下注释,也可以与同桌讨论,看谁能疏通一下这篇课文?”

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有的眉头紧蹙,认真思考;有的大声诵读,书声琅琅;有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几分钟后,一名男生勇敢地走上讲台,疏通课文。他话音刚落,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纠正说:“孔子东游中的‘游’不是‘旅游’的意思,而应为‘游学’。”我表示肯定后,又趁势问到:“‘汤’古意为‘热水’,哪个成语中有此义呢?”略作沉思之后,几位同学脱口而出:“‘赴汤蹈火’。”看到大家探究的兴趣已萌发, 我又因势利导:“两小儿辩日的焦点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如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热火朝天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两儿辨日的焦点在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一儿是用眼睛看到的,一儿是用体温感觉的,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我随即以简洁的词语板书:

日始 日午

一儿:近 车盖 远 盘盂 视觉 独立思考

一儿:远 苍凉 近 探汤 触觉 勇于置疑

这样,既紧扣课文内容,又使大家一目了然。

2.深入探究,研读赏析

然后,我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他们抑扬顿挫的朗读,把文中的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他同学也随之深深地融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看到大家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提出新的问题:“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两三分钟沉静后,大家纷纷举手。

生1:“这是自豪的笑,两小儿认为他们的问题难倒了大思想家孔子,他们感到很自豪。”

生2:“这是嘲讽的笑,因为人们都认为孔子无所有知,无所不晓,但两小儿发现并非如如此。”

生3:“这是痛苦的笑,因为像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都回答不了他们的问题,天下还有谁能解答呢!”

…….

大家的争辩愈来愈激烈,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我归纳道:“每位同学的见解都很正确,只要大家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孔子不能决’一句呢?”

生1:“说明了孔子一是一,二是二,很诚实。”

生2:“孔子那么有学问的人还有不懂的知识,说明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应该‘学海无涯苦作舟’。”

生3:“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生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

生5:“应该学习两儿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完成板书: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

这次的发言毫不逊色于前次的辩论,大家各抒已见,争先恐后,听课的老师也都微笑颔首,课堂气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

3.延伸迁移,创新拓展

我又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把教学引入到“拓展、迁移”环节:“假如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小儿说些什么?让我们共同表演一出《新两小儿辩日》。”顿时,课堂沸腾了起来,大家踊跃举手,有的同学急得甚至站了起来。我把讲桌搬到教室一侧,空出地方做临时舞台。三位同学初生牛犊不畏虎,落落大方地走到前台表演起来:

生1:“今天早上我上学时看到太阳像车篷那么大,中午放学时太阳却像个小盘子,你说,太阳不是早上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吗?”

生2:“不对不对,今天早上我上学时还穿着毛衣,中午放学时我只穿了件衬衣还觉得热,应该说太阳早上离我们远而中午近才对呢”。

“不对不对!……”

正当“两小儿”唇枪舌剑的时候,扮演孔子的生3摆出一副智者的样子,慢悠悠地走了过来:

“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其实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大些;而中午云气散去,太阳自然就会显得小些,这是我们视觉上的一个错觉。再者,太阳早上斜射,我们自然就会感到凉些;而中午直射,我们就感到热些。其实,太阳不论早上还是中午,离我们地球的平均距离都是14960万公里。”

“哇——”教室中发出一片惊讶声,大家都为这位睿智的“小孔子”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所折服。

生2立刻做鞠躬致敬状:“孔子就是孔子,不愧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佩服佩服!”

课堂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笑声,随即是一阵热烈的掌声,整节课在听课老师的颔首默许中结束。

1、一位哲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在设计本课时,我巧妙地让三千多年前的孔子灌输进现代科学知识,配以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大思想家栩栩如生,鲜活地走到我们面。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童稚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之多彩多姿。从他们流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协调的动作上,我可以参透到他们预习是多么的认真,体验到他们成功后又是多么快乐;也深切感受到换一种教法﹑放手让学生尽情去展示自我的妙处。只要给他们一把钥匙,智慧的大门就会敞开在他们面前。

2.再老的课文,只要肯花心思,总能找出新的角度,上出新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自己对教学有没有更高的追求。

3. 再新的设计,如果脱离了双基的落实,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不能算是好的设计。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新的想法冲昏头脑,而导致课堂流于形式。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三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其中1 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四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音画出来。

2、报名,分小节读。

1、出示挂图或放映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来读。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点拨。

4、背课文,复述故事。

1、为什么两个小儿会有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作评委,结合学生的评义,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加点拨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5、教师就抓住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了解孔子为“万世之师”的道理,而不能让学生错误理解为被两个孩子的问题难倒。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五

1、照注释,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和小组合作,把课文读通读懂。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事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诱导: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两小儿辩日》一文是一篇古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文《学弈》一文。想必你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谁想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介绍给大家?(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借鉴

2.熟读

(1)刚才大家介绍的方法都很好现在请大家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把课文认真地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待会儿我们交流,看谁能读得流利,读得富有节奏,读出古文的味道.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第一小节:

谁愿意读这个小节?

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你们喜欢谁的朗读?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小节

你们谁有把握读好?

读得怎么样?

第三小节

这一小节是人物对话,谁想试一试?

第四小节

这一小节与前面的呼应,你们认为怎样读才好?

就按大家的提议,我们把这段话读一读

第五小节

3、巧解

(1)读好段落显示我们的实力,如果能够进一步把全文读好,才能见大家的水平。

(2)分角色朗读

(3)用什么方法翻译现代文

(4)学生交流

二、互动合作

1、发现问题:孔子不能发现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2、读取信息,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孔子没法解决的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拿出搜集的资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三互动对话

1、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有关说服两小儿的信心,如果你没有雄辩的口才,很难使两小儿心服口服,现在你扮演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见两小儿辩论会说什么?小组练习。

2、学生表演

3、他们表演的怎么样,有什么想法建议。

四延伸拓展

1、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2、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可是无法解决两小儿的问题,你还敬仰他吗?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打算要怎样做?

五作业设计:搜集孔子的信息。阅读适合自己程度的古文。

板书设计:

早晨远凉近大

正午近热远小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教学思路:

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整合课内外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实践中,解读顾问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蕴,品味古文的特质。并且学习用现代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古代的人物。

教学评析:

先“熟读”,后“巧解”,并在互动合作和表演体验中破译“两小儿辩日”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再作“超越时空”与“现代”链接的拓展,既为解读古文放平了坡度,又体现了古为今用,实现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古文教学,如何在现代文化因素的吸引与冲击下重建格局,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索。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六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

五、 课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正确读文感知文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交流汇报: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多角度谈自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资料提供者:

点击查看更多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案。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八

7年11月29日,“柯城区语文中坚力量教学比武”在巨化中学举行,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四十周岁以上的老师,农村、城市的老师都有,可谓是精兵强将的聚会,听了七节课,特别是听了白云学校方建良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后,有一些感想,表述如下。

第一、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我们的语文教学里正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前几年课件引进语文课堂后,大家争相使用,凡是公开课都必采用,语文课堂显得很热闹,电影、动画也出现了。但是在我看来语文的的本色已经被淹没了,有一次徐为全老师在书院中学的赛后评课中也曾说,今天的课大家都使用了课件,但是如果哪节课不使用课件,反而会更新颖,更能体现这堂课的特色。但是在几年后的今天,在这堂课上我看到了多媒体被教师合理的使用了,与课堂教学溶为一体。课件上的课题,生字注音,简洁明白,“我能读顺课文”、“我能读懂课文”、“我来辩一辩”、“我能读出感情”等环节条理清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却并不喧宾夺主,课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看来通过几年的使用,语文课对多媒体的认识已经趋于理性了。

第二、新课标的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体现。在课堂开始,“你们谁能说说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个环节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有四、五位同学举手发言。到底什么时候太阳距地球近呢,老师并没有直接搬己的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主动探究在整堂课里得到了体现。请学生提出的学习难点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了自学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在学习中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会跟在老师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课文最后对孔子实事求是的充分挖掘,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体现了老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第三、老师在课堂上体现出对学生情感上浓浓的关爱。教师对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手段鼓励学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始终显出饱满的学习态度。学生帮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忘提醒说谢谢,老师的对课堂的关注很全面。通过努力,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到最后学生甚至提醒老师要兑现唱歌的承诺,而老师也动情地唱了,学生打节拍,下课了还恋恋不舍,很动人的场面,很感人,说明学生很投入,这样的情境是教学的良好基础。

第四、教师对文体特点、学生状况深入的了解,并在备课上课中充分体现,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但是的内容又比较浅显,老师采用了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齐度、个别读、范读,形式多样,读顺课文、读懂课文、读出感情,要求一步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不减,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总而言之,方建良老师的这节课环节自然,教态大方,激励充分,目标合理,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课堂是最能体现老师综合素质的地方。在这次教学比武中,我发现我们这个年龄的老师有良好的素养,敬业、执着,洞察入微、激情依旧,在课改的浪潮里奋力前行,是一群可敬的人,是我们真正的中坚力量。教师是个很特殊的职业,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在课堂上他是一个引领者,一个谦虚的倾听者,一个文化历史的传播者,一个个性张扬的促进者,一个平等的合作者,他是学生的楷模,也许把这些加在语文课堂上会使我们很沉重,但是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的天职,而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语文教师似乎承载着更多的责任。所幸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愿意承担这样的责任并且已经在承担着这样的责任。是我在这次听课中一些不成熟的体会,欢迎指正。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九

一、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一)重点实词练习。

1.世隶耕 (属于)。

2.称前时之闻 (相当)。

3.仲永之通悟 (通达聪慧)。

4.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5.泯然众人矣 (消失)。

6.环谒于邑人 (四处拜访)。

7.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8.但当涉猎 (粗略地阅读)。

9.刮目相待 (擦)。

10.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

11.与蒙论议 (谈论,商议)。

12.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13.会宾客大宴 (恰逢)。

14.众妙毕备 (都)。

15.虽人有百手 (即使)。

16.几欲先走 (跑)。

17.群响毕绝 (消失)。

18.狼亦黠矣 (狡猾)。

19.两狼之并驱如故 (原来)。

20.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

21.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义差别较大的词。

例句古义今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判断词。

未尝识书具曾经尝试。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或许。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表示文章内容或。

语句方面的条理。

即书诗四句写书本。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稍微。

泯然众人矣普通人大家。

卷卷有爷名父亲爷爷。

双兔傍地走。

夸父与日逐走跑行走。

两股战战大腿屁股。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是但是。

出郭相扶将外城作姓氏。

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古代专门掌管经。

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当中夹杂着当中。

虽人有百手即使虽然。

(三)解释下列用法发生变化的词。

1.邑人奇之 (以……为奇)。

2.父异焉 (对……感到惊异)。

3.父利其然 (以……为利)。

4.宾客其父 (用对待宾客的态度来对待)。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

6.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战马)。

7.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8.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

9.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10.妇手拍儿声 (用手)。

11.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12.一狼洞其中 (打洞)。

13.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胁迫)。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钻洞)。

15.狼不敢前 (上前)。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1.自:(1)并自为其名 (名词,自己)。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介词,从)。

2.闻:(1)余闻之也久 (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3.然:(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的样子)。

4.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名词,客人)。

5.当:(1)当涂掌事 (动词,掌管,担当)。

(2)但当涉猎 (应当)。

6.见:(1)见往事耳 (动词,了解)。

(2)见渔人,乃大惊 (动词,看见)。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认清,识别)。

7.指:(1)手有百指 (名词,指头)。

(2)不能指其一端 (动词,指出)。

8.绝:(1)以为妙绝 (副词,极)。

(2)群响毕绝 (动词,消失)。

9.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 (名词,姓名)。

10.妙:(1)众妙毕备 (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 (形容词,美妙,奇妙)。

11.作:(1)有鼠作作索索 (拟声词)。

(2)百千齐作 (动词,指发出声音)。

12.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动词,夹杂)。

(2)遂与外人间隔 (动词,间断)。

13.是:(1)当是时 (介词,这)。

(2)问今是何世 (判断动词)。

14.止:(1)止有剩骨 (通“只”)。

(2)一狼得骨止 (动词,停止)。

15.前:(1)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 (动词,上前)。

16.敌:(1)恐前后受其敌 (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 (名词,敌人)。

17.意:(1)意暇甚 (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动词,企图,打算)。

18.市:(1)东市买骏马 (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 (动词,买)。

19.将:(1)将军百战死 (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 (动词,搀扶,领,带)。

20.帖:(1)昨夜见军帖 (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 (动词,通“贴”,粘上)。

21.机:(1)不闻机杼声 (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 (名词,重要的事务)。

(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贴)。

3.满坐寂然 (“坐”通“座”)。

4.卿今当涂掌事 (“涂”通“途”,“当涂”即“当道”)。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

6.止有剩骨 (“止”通“只”)。

二、理解重点虚词在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1.以:(1)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

(2)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组成“以为”,“认为”的意思)。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可译为“来”)。

(4)投以骨 (介词,把)。

2.其:(1)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它们,指狼)。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代词,指仲永)。

(3)不能指其一端 (代词,其中的)。

(4)其一犬坐于前 (代词,其中的)。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词,指屠户)。

3.之:(1)久之 (助词,补充音节,无义,不译)。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的)。

(3)又数刀毙之 (代词,指狼)。

(4)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5)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4.乃:(1)乃不知有汉 (竟)。

(2)蒙乃始就学 (于是,就)。

5.为:(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动词,做)。

(2)并自为其名 (动词,题)。

6.故:(1)马无故亡而入胡 (原因、缘故)。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旧,原来)。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旧知识,过去的)。

(4)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

(5)是故谋闭而不兴 (所以)。

(6)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

三、课文重点句子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道道关隘,越过一座座山峰。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着战士的铠甲。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学官吗?

6.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种声音来啊。

7.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地蹲在(他)面前。

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打穿草堆钻过去,从背后来攻击他。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十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十一

一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必能裨补阙漏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同舍生皆被坚锦绣辑以羽翠。

项为之强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汤熨之所及也火齐之所及也。

止露尻尾便要还家。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写出划线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温故而知新桓侯故使人问之。

既克之,问其故过故人庄。

故决然舍去广故数言欲亡。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目似瞑,意暇甚醉翁之意不在酒。

杂然相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其两膝相比者比至陈。

等死,死可国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长风万里送秋雁。

不亦说乎稻花香里说丰年。

诣太守,说如此闻说鸡鸣见日升。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收吾骨瘴江边。

或王命急宣或说处杀虎斩蛟。

或异二者之为。

南极潇湘意有所极。

寻向所志志在千里。

处处志之。

苟全性命于乱世太尉苟以为教而辱教之。

苟富贵,无相忘。

太尉苟以为教而辱教之蜀之鄙有二僧。

怅恨久之当余之从师也。

吾欲之南海。

受任于败军之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其真无马也其人视端容寂。

择其善者而从之。

溪深而鱼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杂然而前陈者。

云归而岩穴瞑。

属予作文以记之何以战。

扶苏以数谏故固以怪之矣。

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不以臣卑鄙。

且焉置土石又何间焉。

惧有伏焉。

三解释划线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旦日,卒中往往语。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蜀之鄙有二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写出划线词的意思。

一狼洞其中。

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出也。

公将鼓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其一犬坐于前。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将军身被坚执锐。

亲贤臣,远小人。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所以动心忍性。

必先苦其心志。

渔人甚异之。

五标出下列句子的节奏(用“/”表示)。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六补出下面句子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

附答案。

旋,掉转、转身烫,用热水焐剂,汤剂只,只邀,邀请返,往返。

慧,聪明无,没有屈,弯曲横,与竖相对饲,喂现,显露、表现。

叛,背叛。

复习、温习通晓;旧的知识特意缘故、原因故旧、老友所以故意;

一会儿夹杂参与;神情、态度情趣;赞同处所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心意、志向做标记;苟且如果、假使如果;指“我”(苏辙“)的。

语气助词,为了凑音节,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往、到;在给。

向;难道这个他们的;表并列,可不译表递进,而且表转折,却。

表修饰,地表承接,不译;来凭借因为已经以致认为;哪里。

呢在那边;

两次案件即使父亲妻子和儿女、与世隔绝的地方更不必说交错相通。

到处可以凭借扩大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出身卑微跑护城河边境有雄心壮志的人。

打洞说出击鼓赐福像狗一样用箕畚铁甲、武器亲近、疏远伏兵。

使……惊动使……劳苦认为……奇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他们)(他们)(渔人);(鼓)(鼓);(之,指公子扶苏);(个)(张)(把)。

(块)。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十二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听好了!请大家快速阅览老师发给大家的小故事材料,并熟记心中,2分钟后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好,开始!

师:看完了吗?记得着了么?好的,谁愿意当一回小老师,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生1: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敢说就是好!不简单,这么短的时间把故事记得着了,还说得很流畅。谁愿意再来?

生2: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弈秋的人,他最善于下棋……。

师:你把故事讲得更动情了。

师:同学们,这个小故事有11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是用文言文,那么用文言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70个字。来,我们一起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文言文来记叙这个故事的。

点评:教师通过给学生看译文故事——熟记——讲故事,这样的教学导入,是独显匠心的。先出示现代文,再学文言文,既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为下一步感悟文言文进行铺垫。

师:请你自学5分钟,反复把这篇文言文读通,然后对照课后的注释和刚才发的译文,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板书课题,巡视指导读书。)。

(一位女同学站起来推荐。)。

师:谢谢你,你推荐他人读书有功,老师奖赏你一次读书的机会,你就来读读课题吧!

生:学弈。(读课题)。

(全体齐读。)。

师:弈是什么意思?弈字的第四笔是?请在桌面上书空一次。(学生书空)。

师:你很荣幸,能够第一个读书,请把课文读一遍。听读是一种学习,请大家用心听读。

(一位被推荐的男同学站起来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古文有读古文的语气,我们这样读,只是在念字,这还不够,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读。老师想先来试一试,好吗?给点掌声!谢谢。

师:请你们认真听,看我是怎样停顿的,你认为必要停顿的地方可以用笔画一下斜线。

点评:新课标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言文同古诗文有相近之处,教学时教师的范读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较好的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

师:好,学着老师的办法,再练习读一读。

点评: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并放手让他们结合注释和译文来感悟文言文大意,大大降低了学生初次学文言文的难度,也体现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师:来,一起读一下第一句。(学生齐读)。

师:老师想问一些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

生:弈秋是人名,他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下边的注释中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学习,学古文就应该会对照注释来理解。

师:通国呢?之?善?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师:意思弄懂了,读起来就有底气了,我们再来读一读。(全体齐读)。

师:好,懂了意思再读就不一样了。谁愿意自己读?

(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读第一句。)。

师:读得真好。就这样读,大家再来。

师:不看书,把它背下来,齐。

师:我们继续来研读后面四句话,你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和同桌读,要读好、读懂,不懂的你地方可以问老师、同学、看注释,开始研究吧。

(学生有的自己读,有的同桌合作研读。)。

师:谁愿意读第二句?

(一位女同学读了第二句,但读得不是很好。)。

师:你觉自己读得怎样?

生:(低着头)我读得不好。

师:哪读得不好?

生:没停顿好。

师:老师建议你再读慢一些,有信心读得更好吗?再来,给她掌声。

(这位女同学再一次读第二句文言文,这会读得有进步了。)。

师:读的更好了,会读了还不行,还要读懂。老师想看看你读懂了哪些,你们可以就这句话问她一些问题,就像答辩一样,一问一答。

生1:我想问你,“诲”是什么意思?

生2:我想问你,你是怎么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的。

师:这一句还有哪不明白的吗?

生:(齐)没有了。

点评:教师巧设“答辩”情境,鼓励学生互动学习。在互动中,教师顺学而导,不留痕迹的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学会研究,学会提问,学会合作互助、取长补短。

师:好的,我们来把它读好了。

(学生齐读。)。

师:语速再慢一些,再来!

师:站起来,背一背。(学生试背诵)。

师:我们来看插图:左边那个人在下棋时是怎样表现的?

生:左边那个人他专心致志地下棋。

师:你有过专心致志的经历吗?当什么的时候,你是专心致志的。

生1:当我看书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生2:当我听课的时候,我是专心致志的。

师:你们还能用那些词语来形容这个专心致志的人。

生1:聚精会神。

生2:一心一意。

生3:全神贯注。

生4:一丝不苟。

师:大家积累的词语真多!

师:课文还有三句话,你读懂了那一句?

师:你读懂了,能读好吗?来,试一试。(生读)。

师: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好这一句,这一句后面有个什么符号,这是什么句?

生:问号,这是反问句。

师: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反问的语气。

师:一起读出反问的语气。(齐读)。

师:再问的强烈些!(生再读)。

师:问得更强烈些!(生再读)。

师:作者是怎样回答的?

生:曰:非然也。(个别读)。

师:读得肯定些!(再读)。

师:一起肯定地回答!(学生齐读)。

点评:教师的教读是建立在学生自读了基础上,重视教在难读处,教在学生朗读不到位之处。

师:读到这里,你还有读不懂得地方吗?

生:没有了。

师:课文基本读懂了,老师想看看你们读好了没有,注意语速放慢些。

(学生齐读全文。)。

师:效果好多了,还不行。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师示范:“弈秋,通国这……善弈者也。”,生笑。)。

师:你们别笑,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师:来,配上动作,读出韵味来。

(学生配动作朗读。)。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对读,老师读一句白话文(也就是一句翻译),你们就读一句文言文,能背的更好。

(师生对读)。

点评:纵观上面的教学片断可以看到,学生的多读、品读、熟读代替了以往教师法所多余的串讲和串问,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师:你刚才在读文言文时感觉和白话文(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文言文比现在的白话文字数少,表达比较简洁。

生2:朗读时感觉韵味不一样。

师:对,读古文时停顿比较多,语速要慢些。

生3:文言文中的用“之”“也”比较多。

师:你很细心,之乎者也较多,这可是文言文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师:我们通过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对读初步感受了文言文的一些特点,下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把这篇文言文读好背好,并交流感悟文中的道理。

(下课)。

点评:通过对比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一些特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学弈》这节课整个教学中遵循了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重视培养了学生体验探究的能力。

1、体现以读为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下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能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多形式、多种角度地朗读,如自由读、对比读、配动作读等;使学生读得有味,读得有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2、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面对文本,产生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本课通过讲译文故事导入,让学生产生了较强烈的“阅读期待”,他们急于去领略文言文的风采,急于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这种期待过程,外在的表现是阅读的兴趣、欲望,内在的表现是已对学生引发了对文言文的感悟。

3、文白对读,降低难度:

教师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再读文言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接触、感受、发现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文言文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十三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一课时。

教学流程: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1、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

(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十四

一.用音序查字法查下列字:

孟:音序(   )音节(   )     。

沧:音序(   )音节(   )。

汤:音序(   )音节(   )。

汝:音序(   )音节(   )。

二.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

思援弓缴而射之(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三.词语搭配:

四.选词填空:

1.詹天佑不顾帝国主义的(   ),亲自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2.惰性是我们前进的(   )。

3.他是一个做事(   )的人。

4.显微镜是一种(   )的仪器,用它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生物。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渍水的大街上。

我们市在长江边,一下大雨,大街小巷就积满了水。这几天连降特大暴雨,我们这里地势低,变成一片汪洋,公园池塘里的水漫了出来,鱼都游到大马路上来了。

渍水的大街上,大人们都在忙。可是,渍水却为我和我的小伙伴提供了一个“乐园”:我们在渍水的大街上打水仗、放帆船、踢足球……有趣极了。

玩了不久,我发现不光是我们男孩子对渍水有兴趣,有位老大爷也和我们一样对渍水有兴趣。你看他,满头银白色的头发,脸上的皱纹像一刀一刀刻上去那么深。他披着一件银灰色的塑料雨衣,拄着拐杖,在积水中趟来趟去。

他想干什么呢?逮鱼吗?哦,不像,他可没带鱼网什么的。他是找什么丢了的东西吗?也不像,你看他,哪儿水深往哪儿走,不时用拐杖比量积水的深度。

这位老大爷引起了我的好奇,我离开伙伴悄悄地跟在他后面,看他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他走了一条街又一条街,穿过一条巷又一条巷。用拐杖量了又量。看得出,他腿脚不大灵便,腰弯不下来,迈步也很艰难。

这时,前面来了一个穿红雨衣的女孩子。啊!是小娟!我正想上前跟她打招呼,她却对老大爷说话了:“爷爷,我找你老半天,奶奶叫你回去吃饭!”

爷爷!小娟叫他爷爷?他就是小娟的爷爷!我惊呆了。因为小娟的爷爷是谁,我们全班都清楚。她曾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爷爷是位老红军》,李老师在班上朗读过。要知道,他是已经离休的一位大干部啊!

“娟子,你跟奶奶先吃吧,我在街上买个烧饼吃就行了。”

“奶奶说,你在水里泡久了,关节炎会更严重的!”

“好娟子,爷爷还有几条街就查完了,你先回去吧!”

“爷爷--你不是已经离休了吗?”

小娟的爷爷摸了摸她的头,亲切地说:“娟子,爷爷虽然离休了,但是,我还要帮助市领导为人民办实事,把排渍水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好啊!”

说实在话,我们男孩子是不爱哭的,但是这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

阅读和思考:

1.选择题。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小娟()老大爷()男孩子()奶奶()。

(2)这篇文章主要人物是:小娟()老大爷()男孩子()奶奶()。

2.用“--”在原文中划出描写这个主要人物外貌的词句。

3.“玩了不久,我发现不光是我们男孩子对渍水有兴趣,有位老大爷也和我们一样对渍水有兴趣”这句话是一个________句。这种句子在文章中起________的作用。

4.写出前后照应的句子。

前:____________________。

后: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阅读全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那位老大爷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为什么要在渍水的大街上检查道路积水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语言、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十五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课时。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1.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学弈两小儿辩日教案篇十六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注意停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查找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普资料。

2.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了有关孔子的哪些课文和格言?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相近句子比较分析。

4速度速记,3分钟记忆开始。(因为我校已经开展了这项训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1497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