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先梳理一下已经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以下给出的一些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一
背景描述:
幼儿虽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对水果的用途和营养价值等还不了解。家长有反应幼儿在家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让幼儿形成对水果的正确认识,对水果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幼儿想吃水果、爱吃水果的欲望。
案例描述: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合作制作水果拼盘,分享共同合作的过程与结果,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让幼儿参与水果宴会,并通过回答问题,分水果,尝水果,做水果拼盘,运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沉浸在游戏的乐趣中,体验水果宴会的快乐。
活动结束前,通过游戏运水果,让幼儿把水果运回家,来延长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幼儿在吃了水果,动手制作水果拼盘后,需要运动。一个好的教学过程,是需要动静交替的,因此,我们在最后一环节,让幼儿动起来,用小筐将剩下的水果运回家,请幼儿将剩余的水果带走,既是为水果公主帮忙的表现,又达到了运动的效果。相信幼儿对水果会产生持续的兴趣,从中生成出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活动。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二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品德课,其课程性质已由单一“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转为“以儿童生活(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低年级)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中高年级)的综合课程。”由此,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本人作为市学科带头人,在进行了新教材的培训后,欣喜地看到了教材的变化,它以主题教育为编排特色,内容更集中,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它使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成为了可能。在担任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后,本人积极实践,努力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新课程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目标,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一个学期以来,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
反思一:无论课程怎样改,都离不开“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更不能忽视学生现有的生活基础、认知水平与能力,由此,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
尝到失败的教训后,我并不气馁,而是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我打破了以往思想品德教学中遵循的“揭题——明理——辨析——导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为教与学的主要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情感、技能、知识等教学目标融合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极大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品德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
反思二:品德课的教学,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悟最终达到践行的目的。而“课堂活动”定能因会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本人结合所上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进行了尝试。
课堂活动并非为了活动而活动,它是一个再现生活的载体,一个现实生活的模拟场景。学生通过参与,获得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导行。为此,本人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真实,感觉亲切,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使学生乐于参与。比如,在教上《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我安排学生分组对清洁工、传达室管理人员、图书室老师、卫生室老师等人员进行调查采访,同学们通过访问,了解了他们平时疏忽的为他们服务的其他人,通过交流,学生情感上有了波动。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谢他们,许多学生写了小诗、做了贺卡,忙得不亦乐乎,一种感恩的情感融入在课堂活动中。再如,教上《生活中的安全》时,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竞赛”后,安排了“平安脱险”的游戏活动,通过创设在超市发生意外的活动情景,对“你会怎样安全脱险”进行了现场模拟表演。同学们通过活动与交流,不仅知道了“安全门”、“火灾不能乘电梯”等常识,还知道了怎样的行动是盲目的,怎样的行为才是有效的脱险方式。一次活动的开展远远比说教来得更有实效,它给学生如何学会生存上了生动一课。
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让学生获得探求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也许有时一无所知,但却是儿童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果课堂活动只能让学生停留在好玩的基础上,不能给学生深层次的认知与体验,是不能真正促进学生成长的。在与本组老师共同研讨的《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这一点。课前,我们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把“为什么要合作,怎样的合作是有效的?”定为本课的重点。对于合作,学生已有一定的感知,怎样才能让他们深刻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呢?我们在课堂活动的安排上进行有梯度的设计。
简单。游戏活动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课前游戏活动,自然地引入教学,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自然地参与课堂。
【活动二】
小组讨论。在四人小组讨论中,学生明白,人人都发言,就能有更多的主意。这是初步的四人小组合作。
【活动三】迎新黑板报比赛。教师结合学校少总部的比赛,让学生设计参加比赛的名单,激励学生夺冠。同学们在讨论中明确了合作要合理分工,扬长避短,合作能给集体带来荣誉。这是部分人的合作。
【活动四】拔河比赛。学生通过两次亲身体验,总结了有效合作的多种方案,比如拔河队员之间、与拉拉队员之间的齐心协力、拔河的准备工作等等。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合作的方法。这是更多人的合作。
正是这层层递进的活动,避免了品德课空对空的教师“说教”学生“表白”,给了学生充分体验与感悟的过程,给了学生获取真知的过程。这就是思想品德课的实效。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此,课堂活动的设计不是单纯为了几个擅长表演的学生的,它更多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在本人所组织的知识竞赛、小组合作、设计卡片等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被发现的机会。由此,活动真的成了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只要教师将情感、技能、知识的教育融合在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有教无痕便会成为可能。
新课程强调“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自己去完成;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一个学期以来,本人以课堂活动为教与学的主要形式,给予了学生活动的机会,活动的权利,活动的空间,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在具体可操作的活动中感受真理,获得真知;更使品德教学蕴涵了新的理念,焕发出新的生机。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三
《快快鼓起来》这节课既可以定位于科学课,也能够定位于手工课,由于里边还触及到可以折纸的活动。在上这节课时,我在课外事前这好了一个纸球作品,当我一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大家都发出非常奇异的声音,由于我平时领带他们折的都是比较扁平的折纸作品。我发问大家:“你知道我这个纸球是怎样折出来并且使他鼓起来的吗?”大家的回答积极性很高,都选择回答如何使他鼓起来的题目,很多小朋友都说是用嘴吹起来的。当我继续追问,你是如何知道这个小秘密时,那位小朋友就咧开嘴笑嘻嘻的说:“我就是知道,我觉得是这样的。”我又继续问了个题目,“你知道是怎样把气吹进纸球里的?”小朋友都说纸球上有个小洞洞,用嘴对着洞洞吹气就能够了。因而我又拿出一只没有吹好气的纸球,给小朋友们示范,故意把嘴离洞洞远远的,让孩子看到我怎样吹都吹不起来,孩子们看的都急了,直提示我把嘴离近一点。我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发现题目,然后自己解决题目。本来在教学参考中可以拿吸管把气吹进往,这样的话效果更好,我把这个方法教给了孩子,但是在课堂中,我还是让孩子们用嘴吹,既环保又勤俭资源。
第二环节就是让孩子随着我的步骤往折纸秋,小朋友的爱好非常高,我在实物投影仪的帮助下,孩子们基本看的还是比较清楚的,我也在过程当中放慢了脚步,让能力比较弱的孩子跟上步伐,和有时在比较难的地方重复了几次折的方法,让孩子看的更清楚。折纸的过程当中总会碰到比较难折的地方,而且越到后来就越难。在折双三角这一环节中,很多小朋友都有些转不过弯来,嘴里直嚷着老师我不会折……我在这个环节多示范了几遍,有部份机灵的孩子学会了,还有一部份孩子还在摸索中,还剩下的就是能力弱跟不上的,需要我往帮助折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下来,孩子们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成功,在玩自己折的纸球时非常的开心。
实在从这样的一个小小的活动中就能够发现,折纸是孩子们很感爱好的一个项活动,假如平时可以把这样的一种艺术放进自己班级的特点教学中,可能会使孩子得到更多的快乐,而且一直在这样的练习折纸中可以提升孩子的模仿能力,以后老师让孩子随着折纸时,有些折纸步骤就不会难倒孩子们了。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四
2011年是“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年”,按照吉林市教育局及桦甸市教育局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将“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选题指南中的六号题目《重视抓好“课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提高》作为我校本学年研究的重点内容,以此来促进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的有效结合,目前此项活动已经过半,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活动准备到位
1、成立组织,定立制度
按照“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年”的相关文件精神,在新学期伊始学校就召开了领导班子工作会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科研主任及教研组长为组员的领导组织机构,同时又明确了此项活动的具体开展由教学副校长主抓,检查、考核、评优等具体工作由教务处具体实施。会后教务处又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考核方案,并将此项活动的具体开展同平时的业务检查和业务考核相挂钩,其成绩直接纳入教师年末考核评优的一项重要依据。
2、启动大会,宣传落实
为使此项活动的开展深入人心,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人人参与,人人创优”的科研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教研与科研的相结合,为此教务处于2011年3月25日在电教室组织召开了“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教务处张主任宣读了吉林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实施方案及桦甸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普通中小学开展“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的通知》(桦教发【2011】21号),教务处宋主任宣读了我校“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年”实施方案及《重视抓好“课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提高》的研究方案,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具体做法。最后张校长高屋建瓴地做了总结性发言,并向广大一线教师发出了倡议。可以说启动仪式的召开使广大教师明确了此项活动的意义,也拉开了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新模式,更吹响了我校全体教育人教育科研前进的号角。
二、全面组织实施,确保监督落实
1、校组相牵,齐头并进
按照学校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我校教务处确立了以《重视抓好“课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成长提高》作为学校的研究对象。同时语文组将《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更艺术、更有效、更有价值》作为研究题目开展研究,数学组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由“传授型”向“互动型”转变》作为研究题目开展研究,英语组将《如何进行作业设计、布置与讲评,从而受到更好的效果》作为研究题目开展研究。此外还允许单一学科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参加相应组别的课题进行校内研究或组内研究,可以说这种做法给广大的任课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有效地探索出一条校本教研与校本科研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2、选项适用,监管到位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的教师成长理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学者叶澜教授也有一句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而一个教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些前辈的话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学会有效的反思才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教务处按照既定的研究方案要求任课教师每周上交一篇教学反思,本学年共上交教学反思28次,总计560余篇。教师每次上交的教学反思教学校长均已进行署名批阅,对于每次存在的问题均已经进行了信息汇总,存在的共性问题在4月8日和10月21日全校任课教师业务大会上做了两次专项总结并就“如何写好教学反思”做了专题辅导,此举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撰写教学反思的能力。此外还对检查的相关情况做了两次全面性的总结分析,并形成了相应的分析报告。对教研组的选题研究项目教务处还随机进行了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正是有了上述的监管措施,才确保了此项活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的落实,对教师的成长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活动开展,形式多样
本学期在积极做好选题研究的同时,教务处还积极做好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研究工作,我们按照“课堂教学效率深化年”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上学期开展了“四课”活动,本学期在原有“四课”的基础试卷讲评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评优课作为新“四课”开展教研活动,每项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能够按照相关要求撰写课后教学反思,同时对教师上交的教学反思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教师上交的76篇反思材料,我们看到了教师成长的足迹。“四课”活动的76篇教学反思更是是对选题项目的有效补充。
三、回首历程,成果颇丰
本年度的教学工作即将落幕,回首本年度的教科研之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收获颇丰。
1、教研组选题研究
(1)语文组《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课堂提问更艺术、更有效、更有思考的`价值》的选题研究共形成《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篇,《隆中对》问题设计一篇,《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的方法》介绍一篇,《出师表》的提问设计与评析一篇,《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及《有效教学要有策略》论文两篇。
(2)英语组《设计分层作业方法》一篇,《作业设计例析》一篇,《作业比较及设计新理念》一篇,《精心设计,妙用无穷》随笔一篇。
2、教务处选题研究
(3)教师上交“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之教学随笔《我的教育故事》十八篇。
(4)教师上交“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伴我成长》十八篇。
(5)教师上交的论文经过整理初步编成《在实践中发现、在反思中成长》论文集一本。
(6)形成阶段性结题报告一份。
四、白璧微瑕
回顾本年度的研究活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1、研究成果体现形式单一化
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还仅仅通过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等形式加以体现,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最终成果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没有转化成学生成绩。
2、研究成果推广范围局限化
我们研究的成果仅在校内加以宣传展示,还没有通过更多的平台交流展示自我,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五、未来工作展望
1、立足实际,拓展平台
在继续搞好校本科研的同时还要积极借助上级教育部门开展的各项活动,拓展交流形式,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交流研讨平台。
2、树立榜样,典型带动
对在研究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要积极表彰和奖励,从而达到先进带动后进的目标。
3、加强监督,强化考核
继续发挥教务处的监督管理职能,强化对教师的考核,达到以考促研的目的。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五
在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观察的策略,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点,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都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例如这次生成“下雨”的科学发现活动,正是“下雨”以及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成为孩子们关注和感兴趣的焦点,教师只是充当了一回观察者。当幼儿发现“要下雨了”这一现象,并对“雨”和“虫子”产生好奇时,他们便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说谈论、观察、用手触摸雨滴等。这时候我和孩子一起参与对“雨”的观察活动,在和孩子一起观察“下雨”的过程中,我成为了孩子活动的引导者,并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去.在短短几分钟里引领他们去观察下雨的景象。正如新“纲要”和瑞吉欧理念中谈到的“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二、反思在以后的活动中有待改进的活动策略。
1、在生成活动中。教师应该起到“推动”的作用,并意识到主题本身的整合性。
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粗浅的、表面的。“下雨”的生成活动作为来源于幼儿自身生活事件的主题,可以以某一领域的内容为主,同时涉及多个其他的领域,这样往往会更有生成的空间,而教师在这种继续生成的过程中应该起到推动的作用。比如“下雨”这一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既然生成的是一个主题,那么除了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领域引导幼儿感受,但是实际在整个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单一的科学领域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感受,不能充分地发挥各领域活动的整体功效。
由于幼儿缺乏经验,所以对“下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下雨的现象变化,而对雨的作用和与生活的关系等一些粗浅的认知,他们不会表达,也不知如何表达。这时作为教师应该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可以通过多种领域的活动(语言、艺术、社会等),让孩子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来丰富幼儿的经验。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可以让孩子用身体语言或节奏来表现下雨的情景,在语言活动中可以和孩子谈一谈雨在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孩子不会写字就可以让他们将自己了解到的事物画出来。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实现主题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不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活动。
2、应该合理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下雨”的生成活动中,在讨论时有孩子提出:下雨后这些动物和虫子又会怎样。孩子充满好奇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生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活动,然而在活动中教师虽然让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到书籍、大自然中去寻找答案,但并没有顺着孩子的好奇引导孩子去观察探索雨天人们的一些表现或下雨和自身的关系,也没有让孩子将探索的结果和同伴们用语言或其它多种形式分享,而是将孩子引入教师的预设活动“探索科学角”,这无形中也扼杀了孩子本来所要进一步生成的有价值的活动。依据新课程指南提出的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主动的活动优先的原则,当孩子好奇地探索一些事物现象时,作勾教师应创造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积极进行小组的或集体的交流与探索,从而使教师的预设与幼儿的生成相互交融、有效渗透。所以说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六
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四个老人两个家长,一家六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养尊处优已经习以为常了,一个个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说不得,打不得。家长们对孩子是这样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有人说:勤母出懒女,惰师出勤徒。乍一听这句话有些好笑,但细细思考却也是不无道理。现在的孩子不够勤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太“勤快”了。比如孩子吃饭比较慢,父母在旁边干着急,求爷爷告奶奶,夸张一点的为了喂孩子吃几口饭从家门口一路追到几里外,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场景。于是,时间一长,孩子每次吃饭就形成了习惯——慢慢吃,吃饭是游戏!孩子学穿衣服裤子,刚挣扎了几下,父母一心疼,穿什么呀!我来帮你,我来帮你!一来二去,孩子到头来也学不会穿衣服裤子,因此孩子的自理能力教育就这样给落下了。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在家庭中所缺少的自理能力教育,一课《系扣子》在我们班开展了《系扣子》的教学,以下是我通过这次活动的几点反思:在活动目标上,我制定了三点:
1、了解系扣子的要领,学习系扣子方法。
2、激发幼儿自己系扣子的愿望,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3、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生活能力,让幼儿真正实现“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几点优缺点:首先我先利用观看动画片激发幼儿兴趣,让小企鹅老师表演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认识我们要像小企鹅老师一样,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样才是好孩子。并在小结时表扬小企鹅老师使幼儿们产生一种共呜,我也要做好孩子。其次我之后请小企鹅老师来带领大家学习《系扣子》儿歌并有动作表演更加激发了幼儿们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表演示范和指导后,就让幼儿们去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系扣子,虽然有些孩子做的有点困难,但在老师的帮助下也做得很好,增强了幼儿们的信心,产生“我也会系扣子,我也是好孩子了”的心理,但是我觉得在实际操作中,不止是系扣子,也可以适当的多延伸一些,鼓励幼儿回家与家长玩亲子游戏“我教妈妈系扣子”。区域活动时,引导幼儿在“娃娃家”帮娃娃系扣子。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幼儿互相帮助系扣子。再比如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等,这样不仅可以得到一个经验的提升,也可以增加难度,孩子会更加的感兴趣。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七
我以故事的题目导入,出示竹篱笆和牵牛花的图片让幼儿认识。通过边看图边听老师分段讲述故事来感受竹篱笆和牵牛花情绪转变,适时提出关键性问题如:“竹篱笆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他们不开心的?”引导幼儿关注画面,捕捉细节来理解故事。
学习用词语:孤零零、寂寞,通过情境介入让幼儿体验。通过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体会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集体阅读中,应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说清该页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幼儿质疑,用“是这样吗?还有别的意见吗?”等来激励幼儿相互解答,解决相应的难点。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八
此次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整理”。小到自己的铅笔盒、书包。大到班级的物品、桌椅摆放等等。最主要还是告诉学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整理”活动的开展,正好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之余,还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班级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
比如我在教学生整理书包的.时候发现,许多二年级的学生并没有“整理”的意识,而且“整理”活动对于他们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部分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说说书包里该放些什么。
第二部分动手实践,指导方法。
第三部分是学习整理书包方法,展示整理的好的同学的书包。
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开展,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对整理书包非常感兴趣的。需要日后不断的督促和练习,方能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1在孩子们整理书包时,没有很好的给他们归类,有些同学还特别的迷茫,还不知道该怎么整理。
2在课上也没有让更多的同学介绍自已的书包,也没能让同学在互相欣赏中了解书包的作用,我只是请了个别同学来介绍自已的书包。
3在学生自己整理书包时,也没有给学生讲明自书包有很多夹层,具体怎么来把自已的书包归类,也没有讲清楚。
4如果我能在课上给孩子们第一次给书包分类,再次强调物品的分类,那孩子们可能还会更加记住每天应怎样整理书包,会对这次活动更加感兴趣的。
我认为“整理”对于学生而言,不仅仅是整理书包、文具盒,更多的是方方面面的约束与规则,比如还包括自己的着装、言行等等方面,无时无刻都要我们去“整理”,此次活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把它当做一项长期的活动去开展,学生才能受益终身。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九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有效探讨的引导者、个性发展的支持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1、良好氛围的营造者。
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如果幼儿不想、不能、不敢参与活动,与教师自由、愉快的交往,那么任何正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在活动中,运用游戏“猜猜猜”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又用生活情景再现,个体、小组、集体的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发幼儿学习热情,最后用我们来做“保健操”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有效探讨的引导者。
“支架学习”理论提倡: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是以自身主动的学来积极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支架”。在本教学中,我是以“引”的方式带领幼儿完成探讨过程的。首先通过问题:“如果小虫飞进了你的耳朵,你会怎么办?”“玲玲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取出积木?”再为后面“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获取安全的处理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在隐性的引导中,使幼儿积极、主动进行探讨,体验学习的快乐。
3、个性发展的支持者。
《纲要》中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我抛出了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后,幼儿马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然有的意见是正确的,有的意见存在一定危险性。这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幼儿的意见,而是鼓励其他幼儿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加以梳理总结。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倾听不同幼儿的声音,支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在“沙子掉眼睛里了”的事件处理中,我与幼儿一起参与判断、辩论,充分感受师幼关系的平等和谐,也让幼儿在帮助、教导教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幼儿探讨“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有个别幼儿说理(如:医生是有丰富经验的、是专门给病人看病的……)比教师考虑的更全面,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确实,师幼互动是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中汲取经验与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正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所期望的。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十
一、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各种有关动物的故事、书籍、图片。使幼儿从多个角度了解了很多动物的秘密激发了孩子热爱动物的美好情感学会关心爱护动物使其有了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
刚开始小朋友们对于各种动物的认识和了解都是比较粗浅的在引导孩子们看了动物的故事、图书等活动之后大家对常见的动物特性都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认识远古的朋友——恐龙时小朋友们对恐龙的话题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男孩子对于恐龙的种类、名称及生活习性都能讲出个一二三来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恐龙的图书、拼图、玩具等有效地运用在了区角游戏之中。
二、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小动物。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孩子们根据自己看到的大胆地进行讲述有的孩子还用动作表演了小鸟的飞翔猎豹的奔跑老虎的凶猛还有的孩子用观察到的动物发挥想象编出了一个个好听的小故事。在实施过程中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适时地生成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音乐活动《狮王》体育活动《勇敢的小兔》等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了动物的奇妙。
在整个活动中为孩子们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游戏氛围引导幼儿运用看看、讲讲、做做、画画、唱唱等多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动物的喜欢学到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了解了人与动物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幼儿学会关心、爱护动物的生态环保意识这样的活动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动物世界的神奇。在活动中我们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孩子表现与表达的欲望和需求实现幼儿原有经验的再现、整合与提升。根据孩子的兴趣点生成新的课程关注孩子的发展从而促进孩子的发展。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十一
1、感知浸染画色彩和图案的美,大胆感受和表现美。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能主动探索、学习浸染的基本方法,表现美丽的花手巾。
3、养成良好的操作和卫生习惯。
根据活动目标,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探索学习浸染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放在“探索多种的浸染的方法,浸染出不同图案的手绢。
材料准备:各种颜色的水彩水和宣纸、示范画、手绢、调色盘等。
经验准备:有对角对边折纸的经验。
在导入环节里,老师通过客人喜羊羊带来的魔术袋激趣,引吸幼儿注意,引入对浸染画的观察。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通过游戏变魔术的方式出示示范画,然后进行色和。
图的观察,发现手绢的美。同时通过激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1、在这个环节里,幼儿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发现浸染手帕的方法,并通过交流获得基本经验,最后在老师的总结中获得基本方法。
2、探求更多浸染角度。
这里老师通过情境提问,激励幼儿再次探索,讲述示范更多方法,获得更深层次的经验,获得更多的方法,突破难点。
3、让幼儿感知今天用的方法叫浸染。
选择不同颜色进行浸染,注意色彩的搭配。
通过展示活动,欣赏幼儿作品,评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和美的感受。
把材料放到区域活动中,让有兴趣的孩子有空再尝试。
教学要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手绢是孩子们生活中很熟悉一样东西,经常用来做游戏,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和手帕有关的活动内容,孩子们真的是非常喜欢和高兴。
我原来设计的教案引入比较老套,没有什么吸引力,同事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经过了多次的修改,最后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通过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和变魔术的形式引入活动,形式新颖,较好地激发幼儿兴趣。并通过变魔术的形式出示示范画,白纸进,花纸出,让孩子们感到特别神奇,并将示范画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从多角度地感受美、发现美,激发幼儿表现美,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前期的情绪调动,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很积极,很认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自由创造发挥,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想到的方法也很多,手绢的图案各种各样,色彩搭配鲜艳,整体效果非常的美,并乐于把自己的方法拿出与大家分享,相互借鉴学习,每个孩子浸染的方法都不只一种孩子们很有成就感,非常高兴。孩子在整个活动中参与都很积极,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操作习惯也比较好。虽然活动时时间有点超时,不过孩子们的兴趣却一丝未减。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十二
在组织本次教学活动之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我准备了教具礼物盒,并制作了简洁的ppt课件,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情境。为了丰富活动的形式,并使幼儿对竹笋的生长过程有形象的认识,我准备了四张手绘的竹笋从破土而出到长成竹子的过程图。为了满足所有幼儿的操作,让他们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我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根竹笋。
孩子们都知道熊猫最爱吃竹子,不过都不太知道竹笋和竹子之间有着特别的秘密。当我请孩子摸着新鲜的竹笋时,有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摸上去是硬硬的,长长的……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在揭晓答案之后,都能说出这是竹笋。随后,我们一起观察讨论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孩子们发现竹笋外面的笋壳是黑黑的,也有淡淡的黄色;对于竹笋的形状——圆锥形,大家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但是也有幼儿能说出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圆圆的特征。幼儿们从笋的颜色、形状、感觉等方面说了自己的发现,很全面,但对于竹笋和竹子之间的关系却还是比较茫然。在经过我的引导与提示,以及观察比较了四张竹笋长成竹子的过程图之后,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原来竹笋是竹子的幼苗,它长大了,就变成了竹子。
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用眼睛看,还尝试着用手去剥一剥。孩子们在探索剥笋的过程中,有些剥得比较快,比如琪琪,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幼儿操作剥笋比较慢,花了较长的时间。在分享交流环节,我请了琪琪介绍自己剥笋的方法:原来她是一层一层从下往上剥的,而且要剥完所有的黑色笋壳,露出浅黄色笋宝宝才算是完成了。而我们班很多孩子是从笋的上部尖尖头开始入手的,壳比较硬,很难顺利剥下来,因此影响了剥笋的速度。最后,我利用儿歌的形式总结了剥笋的正确方法:“小朋友们快快来,我们一起来剥笋,从外剥到里,从下剥到上,一层一层往里剥,笋宝宝露脸微微笑。”以引导幼儿对一层一层剥笋有比较形象的了解。
本次教学活动还是比较顺利的,选择小竹笋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迎合了幼儿认识、观察植物变化的目标要求。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竹笋并不陌生,通过本次活动又加深了他们对竹笋的认识。孩子们在仔细观察与讨论中了解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和竹笋长成竹子的变化过程,在剥笋的过程中又掌握了剥笋这一生活技能。但是,在活动中感觉幼儿没有完全尽兴,剥的不过瘾。因此可延伸剥笋活动时间,活动结束鼓励幼儿在家帮助爸爸妈妈剥笋做家务。
“整理”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整理”......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动......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十三
情境描述:
通过让“高人走,矮人走”的热身运动,引来“高老鼠”“矮老鼠”两位客人,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提问:“高老鼠”和“矮老鼠”看到的东西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孩子们积极举手发言:“高老鼠高,看到的是高的地方”“矮老鼠矮,看到的是低的地方”
评价分析:
所思所悟:
我在课前准备了许多的图片,利用这些图片更加深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有效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注观察的兴趣很高。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也能回答正确“高老鼠高,看到的是高的东西,矮老鼠矮看到的是矮的东西”了解了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的不同效果。在后面的情景游戏中,戴着老鼠头饰的幼儿,亲身体验了“抬头,低头”能看见什么?幼儿利用周身观察事物时,积极性很高。最后环节时,不限制幼儿从不同角度讲述故事,幼儿能说出“你好,蝴蝶”“你好,小草”等等,他们的思维一致很活跃,说得也很精彩。只是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对某些词语的讲解比较简单出浅,如“水洼”幼儿会说成“水滩”“水坑”,最好能让他们亲身实践一下“水洼”是怎么样形成的以便加深印象,下次一定会深入到教学内容中的每个词语中的理解,达到词语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解释。
构图讲述活动让孩子画出讲述重点。
虽然意识到构图讲述活动孩子在讲述过程中对图的利用不是很恰当,而且一直在提醒,但是真正的操作起来孩子的表现还是不尽人意。当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在利用整幅图的的某一小部分作为重点进行讲述的时候,我一下想起绘画活动时我们的要求——必须把重要的部分突出,于是我停止了讲述,出示一副背景图让孩子们观察,然后把自己想好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图上画出来,当孩子们把自己想法画出后大家的争论就开始了,有的说怎么跑那里去了(跑偏了),看不到了,有的说这么大副图你只是利用了一点点呀,哈哈,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了。于是我接着孩子们的话讲出了图的作用,提醒他们在今后的讲述中,必须认真观察图片,找出重点的内容,然后以其为背景进行讲述,如果喜欢其中细小的内容可以作为讲述的某一要素进行利用,丰富讲述的内容。通过对几幅图的观察,孩子们基本把握了如何找出一副背景图的重点部分,如何突出图的精华部分,充分了解背景图在讲述中的作用,相信这样在以后的讲述中他们就会更好的利用背景图,进行精彩的讲述了。
通过这个活动是我反思到:我们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孩子们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很多东西如果单纯是老师在讲,他们很难理解,或许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在图中讲的就是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最完美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通过事实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知道该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会给他们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十四
昨天的音乐活动中,我们学习了一首新歌《小红花》,今天我们决定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延伸这个主题,于是教小朋友们学画《种花》。我们每个孩子的绘画水平不一这是肯定的,有的孩子画画比较轻松,形和色比较准确、美观、生动;有的孩子显得比较吃力,我尽量为孩子们创造轻松的绘画环境,鼓励小朋友们,激发他们绘画的自信心。此外我还发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小朋友们处在“象征期”或“涂鸦期”。他们很喜欢画,但是画的全是些乱涂乱画的线和色,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当我们好奇的问他们,有的孩子说“这里是树、这里是山……”、“我画的是我在种花……”可是我更本没看到山、树、花在哪,也无法辨认。孩子们可能想得很好,但因为缺少直观经验,绘画技法、表现能力欠缺,才导致画面上“一团乱麻”。我们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生活,并适当指导孩子们所需要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绘画表现能力。
第二、性别差异对色彩选择的影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男孩子喜欢蓝色、绿色;小女孩喜欢粉色、橙色、红色。在绘画时,这种喜好,也表现在画面当中。在绘画时,有的小女孩把整棵树涂成粉色的;有的小男孩画朵蓝色的花,还有的涂成紫色、黑色;只有极个别的孩子有色彩搭配和“随类赋彩”的意识。今后需要对幼儿渗透色彩搭配的意识。
希望通过对他们的美术教学,能让孩子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发现美,欣赏美,使他们将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十五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学《排一排》活动,是在幼儿已认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的。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第一个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五个大小不同的西瓜图片首先让幼儿知道这些西瓜是大小不同的让幼儿想办法如果要把西瓜从小到大排一排怎么办?同时在孩子想办法的基础上教给孩子学会多个物体进行排序的办法。
例如:我为宝宝们准备了大树的图片,目的是引起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也是对幼儿学会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一个升华。
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第三个活动中,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盒子的.薄厚,这也是我运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游戏法、寻找法,通过游戏活动,能促进幼儿对物体空间形式的正确认识,如:分给幼儿不同粗细的树木图片,引导幼儿由粗到细排列,引导幼儿每次从中取出最粗的,一直到取完为止,然后,再按由细到粗的顺序把树木一棵棵收起来,放回原处,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总之,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
对于本节课,虽然从整体上看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觉得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二、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中,让幼儿真正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到:
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幼儿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幼儿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幼儿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幼儿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幼儿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幼儿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以上是我在教学《排一排》后的反思,有不妥之处,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活动类课教学反思篇十六
认识梯形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内容。活动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已经对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由于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得抽象,因此我通过各种形式游戏、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在观察梯形的不同摆放形式,识别梯形环节。在如何引导幼儿不受梯形的各种摆放位置角度不同的干扰找出梯形环节,我以一种很贴切他们生活经验的方式给予他们总结:教师小结:这些梯形,它们摆放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就像小朋友一样,有时你是站着,睡觉你是躺着,但无论你是站着还是躺着,你还是那个可爱的你。梯形也一样,无论它们的角度怎样变换,它们还是梯形。幼儿的操作实践中准确率较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2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