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是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我们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接着,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以及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价手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教案库中涵盖了各个年级和学科的教案样本,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二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1、复习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根据条件,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条件:(厘米)r=3d=4c=31.4。
底面积(平方厘米)28.2612.5678.5。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条件(厘米)h=5h=8h=10。
侧面积(平方厘米)94.2100.4862.8。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平方厘米)150.72125.6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1.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m,高是0.7m。
(2)底面半径是3.2dm,高是5dm。
四、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这个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三
肖老师的这堂课总的来说准备充分,如教师的教具,学生的学具,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教师语言精练,教态自然大方,难点突破,重点突出,练习有坡度。
具体如下:
一、优点。
1、合理的利用教材。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上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大,但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本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新课前的复习,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到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圆柱体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会求侧面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不足。
圆柱体的物体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学生的透明胶带,矿泉水瓶盖等,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有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写,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练习中,出现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而出示的图片却是三个圆同样大,直观效果不明显。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四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请同学们拿出听算本,我们听算几道题。
生:笑……。
师:有些同学在下面偷偷地笑了!你们笑什么呀?
生:(齐)太简单了!乘积都是1!……。
师:对,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你们还能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
生:(齐)能!
师:那好,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请大家准备好课堂练习本,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你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写得多,而且能写出不同的类型。
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一分钟到,停!谁愿意把你写的念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师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个数,还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不错。
生:(抢着说)我还有更多的……。
1/5×5=1,1/6×6=1,1/7×7=1,1/8×8=1,1/9×9=1。
师:太厉害了!如果给你们充足的时间,你们还能写多少个这样的乘法算式?(无数个)。
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有说我也会的,也有说不信的……。
师:你要能猜出来,也可以来试一试呀。
生1:老师,我请你猜。
师:好。
生1:我写的第一个数是4。
师:那你写的第二个数是1/4。
生1:不对,我写的是0.25。
师:是吗,1/4和0.25相等呀。
生2:老师,我也请你猜。
师:都来为难我了!
生2:我写的第一个数是10/8。
师:那你写的第二个数是8/10或是0.8。
生2:老师,你没化成最简分数呀!
师:你的也不是最简分数呀。
师:你们也能猜吗?
生(齐说):能。
师:为什么能猜到?
生:因为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师:对,你们所写的这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称之为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生齐读。
师:黑板上所写的两个数的积都是1,所以他们互为倒数。比如2/9和9/2和乘积是1,我们就说2/9和9/2互为倒数。(师板书2/9和9/2互为倒数)。
生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生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生3:我举个例子来说,比如“2/9和9/2互为倒数”就是说2/9是9/2的倒数,9/2是2/9的倒数。
生:学过,约数和倍数。比如: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倒数与约数、倍数一样都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互依存,而不能独立地存在。
师:5和1/5的积是1,我们就说……(生齐说)。
师:0.25×4=1,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
生1:0.25的倒数是4,4的倒数是0.25。
生2:这两个数不是分数,好像不可以说它们互为倒数?
师:可以吗?
生:可以,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两个数的乘积也是1。
师强调只要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都是互为倒数。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是不是真正理解了倒数的意义。
1、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2)因为10×1/10=1,所以10是倒数,1/10是倒数。
(3)因为1/4+3/4=1,所以1/4是3/4的倒数。
2、展台出示练习十t1、t2,口答。
(t1:3/4×()=17×()=1。
t2: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4/37/686/73/41/8)。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反思。
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圆环形的本质问题,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观察阴影部分的图形有什么特征,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和研究,很快得出了圆环的定义,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外圆和内圆,把外圆和内圆观察的非常到位。做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计提问:求圆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吗?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把环行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得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自学例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获得知识。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六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
生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如果把0.25化成分数就是1/4,4就可以看成4/1,分子和分母也调换了位置。
生:老师,如果分子是0的话,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我们记着,待会解答好吗?
生:好。
师:根据这一特点你能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吗?
生:能。
师:试一试!
师在黑板上出示3/57/2,写出它们的倒数。
生汇报,并汇报写的方法。
师生一起小结: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师:那18的倒数是什么?它可是没有分子和分母呀?
生:把18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师:那1又2/7的倒数呢?
生思考。
生1:1又2/7的倒数是1又7/2。
生2:不对,要先把1又2/7化成假分数9/7,再交换位置。1又2/7的倒数是7/9。
师: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
我们一起来检验检验。
怎么检验呢?(生齐说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1。)。
师板书乘法算式,计算带分数乘法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生1:老师,两个带分数相乘我们不用去计算,因为带分数大于1,两个带分数相乘的积肯定要大于1。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不错,同学们,给她掌声。
师生一起算1又2/7×7/9=1,得出1又2/7的倒数是7/9。然后小结求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再来一题:0.2的倒数是()。
生1:把0.2先化成分数是1/5,所以它的倒数是5。
生2:我还可以想:0.2和几相乘的乘积是1?0.2×5=1,所以0.2的倒数是5。
师:你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求它的倒数,这种方法也不错。
那0.3的倒数呢?
一学生很快举起了手:我就想0.3和几相乘的乘积是1?……哦,不行,还是要把0.3化成分数来求它的倒数。0.3的倒数是10/3。
师:看来我们求小数的倒数一般方法要……(学生齐说)。
师:那1的倒数是几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并说明了理由)。
0的倒数呢?
生1:0。
生2:不对,没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此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生齐: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假分数;是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分数(师补充,而且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师:如果是一个真分数或假分数呢?
生: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行了。
师:看看我们的板书还要加上什么?
生:0除外,因为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投影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
2.投影出示圆柱.。
使学生明确:圆柱.。
3.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新授教学。
(一)圆柱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2.教师出示实物.。
3.出示投影,展示实物图.。
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四)操作实验。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四、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五、实践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书设计。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抽象,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数据,先计算,再观察发现。
1、出示:3/8×8/37/15×15/75×1/50。25×42、
计算后,这些数据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二、交流思辨,抽象概念。
1、汇报。乘积都是1。
2、你能根据上面的观察写出乘积是1的另一个数吗?
3/4×()=1()×9/7=1。
说说你是怎样写得,有什么窍门?
如0。5、1。73、抽象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可以说谁和谁是互为倒数,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倒数。
4、让学生说说上面的数(用两种说法)。
5、是互为倒数的它们的积是1,这两个数有特点吗?仔细观察这些数。
学生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调了一下位置;
师:那么5×1/50。2×5乘积也是1哟!怎么?把整数和小数也化成分数。
6、沟通:分子分母倒一下跟乘积是1有联系吗?
7、现在你对倒数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找一个数的倒数。
5/11的倒数是(),()的倒数是4/7,()和15是互为倒数。
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说说你的方法。(从倒数的意义和现象)。
2、会找了吗?你能找到下列数的倒数吗?
3/54/967/211.251。20。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九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1)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11/41/5086/599。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7/41/591/7/8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简评:
一、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勇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习创新。本案里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呢?”等处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特别是对“0的倒数呢?”一问的回答,学生各抒几见,有的用推理的方法解释0的倒数是谁;有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也有的用反证法来阐述理由。虽然有对也有错,但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疑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上的统一。
二、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新知的推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两个游戏贯穿了新授内容的始终。第一个对数游戏让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来感受倒数的特征,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与分母调换了位置。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打下基础。第二个找朋友游戏,首先,让学生通过找朋友巩固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知识点;其次,在剩下的数中选取典型让学生通过讨论想办法找到朋友。并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再次,在剩下的数中继续找朋友,起到了“做一做”的效果;最后,想办法找1和0的朋友,完善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本节课上设计的游戏不仅在教学上实现了合理、自然的过度,而且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使学生品尝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1.通过一些实例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在合作探究中掌握求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使学生经历倒数意义的概括过程,提高观察、比较、概括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养成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特色设计。
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它的分子与分母的位置颠倒,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倒数”这一概念中“倒”的含义,很自然的得出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一、猜字游戏引入新课。
找找下面文字的构成规律。
呆―――杏土―――干吞―――吴。
按照上面的规律填数。
――()――()――()。
能根据分之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个名吗?揭示课题:倒数。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算式。
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汇报交流。
我发现了每组算式两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2.出示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你是怎样理解互为倒数的呢?能举例吗?
(二)深化理解。
1.乘积是1的两个数存在着怎样的倒数关系呢?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为什么?怎么理解?
因为1×1=1,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1的倒数是1。
又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没有倒数。)。
(三)运用概念。
1.讨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2:写出其中3/5、7/2两个分数的倒数。
学生试做讨论后,教师将过程。
小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2.怎样求整数(除外)的倒数?请求示6的倒数是几?(出示课件)。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
(二)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六的第1-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倒数的哪些新知识?板书设计。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一
学生视角:
“草船”是什么样的船?为什么文章中用了“借”箭?整个故事发生在原因、经过、结果怎样?生动的情节吸引着学生学生边读边思,激发着学生学习热情。
难点:抓住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师思考:
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学《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记叙了孙刘联合抗曹的过程中,诸葛亮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知过人。文章内容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关系微妙,中心突出。教学中应把握好文章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中心,结合学生对文章已有的认知基础,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
重点:从“草船借箭”中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设计特色:课内外结合,长文短教,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
1、师生共同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内容资料。
2、查阅搜集介绍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关资料。
3、船模型及相关的演示材料。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之所能神机妙算使得借箭成功,是因为他具有知自己知彼、知天知地的杰出才能;认识诸葛亮识大体、顾大局的宽广胸怀。
2、帮助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方法一:
理由: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程序:
一、提示课题,点出“借”字。
据课题:你认为文章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哪个字是题目的中心词?全文突出哪能个字?
二、理出脉络,围绕“借”字。
a“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b“借箭”的经过怎样?
c“借箭”的结果如何?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并据以上问题给文章划分段落。
三、掌握重点,突出“借”字。
“借箭”的经示是第三段(按三段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a、在借箭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为什么强调不能让周瑜知道?
b、等到什么时候才去开船借箭?为什么等到这个时候?
c、把船停在哪里?怎样停的?为什么?
d、“借箭”时,诸葛亮表现怎样?说明什么?
e、你认为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知天---预测准三天内必有大雾,回来时顺风顺水。
知地----大雾中能所船信在受箭最佳的地方。
知人------鲁肃忠厚(保密备船)曹操多疑,不睹虚实,不敢轻意出击。
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卓越。并通过周瑜与诸葛亮的语言、行动的对比,表现出诸葛亮顾全大局,豁达大度的风范,反衬出周瑜气量狭窄,妒能忌贤,不顾抗曹大局,一心想刁难,加害诸葛亮的卑鄙行径。
四、复述巩固,抓住“借”字。
五、演读欣赏,体会“借”字。
方法二:
理由:文章中心主要是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是贯穿在文中的主要线索。
程序:
一、复习导入。
组织学生进行补题练习,
练习分清前因后果,训练有条理地表达。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二
拔萝卜--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与减(一)》中的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种计算方法(并非让学生全部掌握,学生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在学了加法计算之后,让学生试着计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个萝卜?”以促使学生从加法计算迁移到减法计算上去。这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不同。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知识作为基础,有一小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已对竖式有简单的了解。对于看图编故事和从图中提出问题,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过练习。这些都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出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自己探索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幅画,谁能用一个好听的故事把它讲给大家听?
生:森林里住着小兔一家人。有一天,兔哥哥出去玩,忽然看见一片萝卜地,这儿全是它喜欢吃的萝卜。它赶紧跑回家叫来妹妹,一起拔萝卜。兔哥哥一下拔了36个萝卜,兔妹妹拔了23个萝卜。
(师生掌声起,该生很高兴,甜甜地笑了。)。
二、讨论。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a:我知道了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a:为什么兔哥哥拔得多,兔妹妹拔得少?
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b:因为兔哥哥大,兔妹妹小。
生c:因为兔哥哥长得壮,比兔妹妹力气大。
师:(对生a)他们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a笑着点点头。
生d:为什么兔哥哥不把自己的萝卜分给妹妹一些呢?
生e:兔哥哥长得高,吃得多;兔妹妹小,吃得少。两个人的萝卜刚够自己吃。
生f:它们两个是一家人,拿回家后一起吃。
生g:我想知道,兔哥哥和兔妹妹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h: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
生i:兔妹妹比兔哥哥少拔了多少个?
(教师将生g、生h、生i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生:36+23=?(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
师: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自己是怎么算出来的。其他同学自己想办法计算36+23的结果,可以用小棒、算盘、练习本等。
(学生动手探究,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引导、帮助。)。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a: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我在左边摆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边摆2捆零3根,就是23。然后数一数,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拨计数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拨了3个珠子,在个位拨6个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3个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边列竖式边说),先写一个加数36,再写第二个加数23,并把加号写在第二个加数的左边,写好后在下面画一条横线,再计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师:很好。在列竖式时一定要注意,两个加数中个位的两个数上下要对齐,十位上的两个数也要对齐。然后再计算:个位上6+3=9,把9也写在个位上,和上面对齐,十位上3个10加2个10是5个10,5写在十位上,和上面对齐。
师:以上四种方法:摆小棒、拨计数器、口算、列竖式,你认为哪种最简单?
生a:我认为列竖式简单。
生b:我认为口算简单。
四、探究类推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两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四个人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长汇报:
组a: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个萝卜,我们的算式是36-23=13。
师:你们是怎样计算36-23的?
组a:我们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组b:我们列竖式(边写边说),先写第一个数36,再写第二个数23,6-3=3,3-2=1。
师:是3-2=1吗?
生:是3个10减2个10等于1个10。
组3: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五、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们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
生a:我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好。
师:哪一点表现得很好?
生a:老师提的问题我认真思考,还积极发言了,而且我讲的故事很好。
生b:我认为自己表现得还可以,我也积极发言了。
生c:我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好,我把36+23算错了。
师:同学们也可以评价一下别人。
学生踊跃发言,都很注意发现其他学生的长处。
师:在这节课中,有好多同学都表现得好,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而且把小组活动组织得很好。大部分同学也都能好好地去学习,个别同学没积极思考,老师希望你下一节课有所进步。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
1.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
本节课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将学生带入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再只是听,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起来,一节课完全顺其自然地进行,学生并没有刻意调整自己注意力的举动,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思考了问题。整节课都围绕学生来进行,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着抢着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2.本节课打破了学科界线,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现在的学科理念是: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本节课中学生看图编故事、从图中提问、对于问题的回答、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课后对表现的评价,全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这已不能简单地将它仅仅划入数学学科的范畴。
3.本节课让学生自己经历、体验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自己去探索方法,并从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由此可以看出本节课并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样也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页。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乘以分数。能熟练地运用此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乘以分数。
教学难点:
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能进行灵活的计算,并能根据乘数特点判断积与被乘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二的第9题。
2.计算。练习二的第7题。
二、新授。
1、统一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明确:因为整数都可以看成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乘以分数,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只要记住一条,即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具体计算时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又表明算法合理。
3、练习。
4、指导学生判断积与被乘数、乘数间的关系:一个数(0除外)乘以比1大的数,积比被乘数大;乘以比1小的数,积比被乘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做一做和练习二的第5题。
2、深化练习。练习二的其他题。
四、作业布置。
教学反馈: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联合孙权。
(诸葛亮)(周瑜)。
才干妒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时第一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三)课后小结。
教时第二教时时间课业内容2、草船借箭。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二·教学用具: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三·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第三课时略)第二课时内容:二、三、四段四·教学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讨论法(主要是老师提问,学生讨论)。
四·教学过程:
1)前文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2、立下军令状。
2)导入,保持思维的性: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
4、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
5、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6、读诸葛亮说的话,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3)学习“借箭经过”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近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样做的。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4)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5)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师述:
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6)附加:
7)布置作业:
一、缩写本课故事;
二、本课读后感。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六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第45~47页练习八(1~7)。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2、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5或3整除;
3、在探求特征的过程中增强数学模型意识,培养数感以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及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抽象、概括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百数表、集合圈图(如课本),小黑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师生比赛)。
2、师:你们任意报一个整数,我都能马上告诉它能否被2或5整除。(指名学生报数,教师判断,其他学生笔算验证。)。
3、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有什么秘密?今天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个秘密好不好?(板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探究规律概括特征。
1、探究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师:你想怎样去探究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
拿出课前准备的操作材料,你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发现这个秘密,也可以借助百数表。
(1)学生操作、寻找规律:
师:你从上面的操作中发现什么规律?
(2)组织交流:
师:同桌之间互相把自己的发现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你是怎样探究的?发现能被2整除的数怎样的特征?(集体交流)。
(当有学生汇报用百数表探究的时候,出示下图,并提问。)。
师:你为什么会用百数表探究,你能描述一下能被2整除的数在百数表中的排列模型吗?
123456789。
10111213141516171819。
2223242526272829。
30313233343536373839。
40414243444546474849。
5051525354......
(3)概括总结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
(4)教师讲解:所以判断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只要看它的个位。(并指出)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板书)。
(5)练习、运用:判断下列各数中偶数有哪些?奇数有哪些?
2435、346、127、303、284、0。
2、发现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1)学生自主探索。
(2)集体汇报交流。
(3)练习巩固:完成第46页“练一练”。并找出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
三、巩固练习:
1、的数能被2整除;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数。
的数能被5整除;
2、练习八1、2指名学生口答。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探讨什么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八3、4。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孤芳自赏”、“蠢蠢欲动”、“物我两忘”、“拘谨”、“不苟言笑”、“敝帚自珍”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了解课文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哪几件事。能够用恰当的语句评价文章中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围绕“笔记本”这个线索,写了几件事情,并通过拟写小标题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朗读文本,感受人物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对写作的热爱以及对班主任老师的感激之情。
重难点分析:
l文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不存在难度,但是对于文章人物的评价需要教师引导,尤其是对于严厉的英文老师和拿走笔记本的那个同学的评价一定要做到公正。
l文章饱含感情,可以在梳理文章内容之时,让学生领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我”对写作的热爱之情和班主任老师对我的呵护鼓励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肖复兴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历引入,初步体会“我”的情感。
(一)交流自己喜欢的一件东西或自己喜欢做的一件事情,说说自己喜欢到什么程度。
(二)板书课题及作者,交流肖复兴的资料。课件出示肖复兴资料。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一)同桌合作读文,互相正音。
(二)指名朗读课文,正音解词。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奢侈品、瞥一眼、蠢蠢欲动、拘谨、不苟言笑、耷拉、出版、敝帚自珍。
2.注意以下词语意思的理解:孤芳自赏、奢侈品、蠢蠢欲动、拘谨、不苟言笑、敝帚自珍。
预设:以“笔记本”为线索,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四件事,分别为:得到笔记本——笔记本被没收——展览笔记本——丢失笔记本。
三、品读课文,感受文中蕴涵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形容文章中的人物。
(一)默读课文,勾画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我想,如果我能将这个笔记本写满的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一本书了!我为这个愿望而隐隐激动,自然写得就越发勤奋。
从中体会“我”的心情,体会我激动的原因。
2.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欲动扑棱棱要飞了。
从比喻句中体会“我”强烈的写作欲望。
3.看有老师和同学翻看它,心里漾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是以后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时都无法相比的感觉:一种小小成功的感觉,一种自信心像船帆被风鼓满,轻轻地荡漾在水中向前漂流的感觉。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这时的成就感,说说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是怎样一种感觉。
4.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反复吟诵、揣摩比喻的妙处和诗句运用的效果。
预设:
“我”:热爱写作、勤奋;。
班主任老师:爱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工作方法得当;。
英文老师:严厉、粗暴、不懂学生心理、但教学工作认真;。
拿走笔记本的同学:行为错误、也许爱好文学;。
姐姐:爱劳动、爱弟弟。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从文章中获得启示,推荐阅读文章。
1.师生共同从文章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教师要像班主任一样鼓励、安慰自己的学生;学生要像作者一样,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目标。
2.推荐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课件出示推荐作品。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八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学习用简洁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依据“由预习而提问——由提问而入文——随精读而深化”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提到的“相片”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意义,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题辨析,背景渗透。
由“相片”做引线,展示抗战时期的一组图片,包括敌人封锁中的村镇、炮火轰炸后的城市、遭受屠杀的民众、抗击敌人的战士、支援抗战的民众等。
学生谈观感。
生:抗日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情。整体感知课文,交流质疑。
1.初读课文,学生思考并交流:用上“我、年轻妇女、信、相片”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生:一位年轻妇女让我给她的丈夫写一封信,信中加了一张小小的照片。
2.小组交流预习中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浅层次问题。归纳出不能自学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问题,相机归纳。
师:有几个小组谈到了:崇高的心意的怎样的?这三个小组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个。
1)崇高的心意是怎样的?为什么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与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有一个组提到了良民证,它代表了什么,人民为什么如此恨它,要焚烧它?另一个组的问题和这个问题是相似的。归纳:
2)良民证代表了什么?人们为什么焚烧它?
师:有一个组提到为什么要给他们寄这样一张相片?为什么以相片为题?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信封信纸用起来是如此不方便,而又非用不可?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非要用这张相片?
师:问题提出来了,要解决问题还要靠——。
生:读书解决。
三、品读课文,具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1.以“这是一张_________的相片”为话题,“说话要有理有据”为发展语言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并抓住重点句段,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本环节教学主要注意点:
(1)要求学生给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并“有理有据”地依托文本谈出个性化的见解。
(2)抓住“良民证”“验讫”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抓住重点的语段进行朗读练习,通过资料补充、边读边想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文本“读明白”。
预设点:
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请同学们先想想:这是一封什么信?为什么要用特别的信封信纸,还要加上一张特别的相片,表达特别的心意。
师:哪里写出了信封信纸的特别?
生:在第一段。
生读。
师:还有哪里?
生:第二段也有。
生读。
师:第一段中的抗属是什么?
生:抗日战士的家属。
师:哪一句具体写了信封信纸?
生: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为什么非用这个写不可?
不用这种纸行不行?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为什么用这个不可啊?
生:是因为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这个问题明白了?只有用这样的信封信纸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意。
预设点:
验讫。
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的不像!
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那天,我的一个远房的嫂子来让我写信。除了这样的信纸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相片,这张相片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3至5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边勾画边在重点的地方加了标记。有的同学还边勾画边做了批注。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勾的第3自然段这。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师:同学们,“讫”是什么意思?
生:讫就是说结束终了。
师:“验讫”呢?
生:检验结束了。
师:谁检验结束了?
生:敌人检验结束了。
师:戳记是什么意思?
生:印章。
师:他们是怎样检验照片的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还有勾其他句子的?
生读:“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的不像!”
师:难怪我说这照片不像,比现在还老。从这里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本来挺年轻,可她宁愿给自己的丈夫看自己老些的样子,就是因为她想让丈夫看看她被战争折磨的样子,鼓励他能坚决地勇敢地去打仗,把敌人都打退喽,以后才能过更好的生活。
师:还有哪里写出了人物的表情?
生:第六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师:敌人在的时候,不是只有这一张相片啊,几千几万人在照相啊,但却拣不出一个有笑容的,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是啊,所有的人都哭丧着一张脸啊,这相片是怎样照出来的?
生:照相的时候,敌人拿着刺刀在身后。
师:读读这段好吗?
生读。
师:不照行不行?再来读一读。
生:不行。
师:读读这段。
生读。
师:想象敌人拿着枪刺逼着的情景,自己再来读读这段。
生读。
师:同学们,拿枪刺逼着照的相片用在了何处呢?你找到了吗?
哪段写了?
生读: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良民证是什么,有了解的吗?
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如果不带良民证会怎样?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良民证是一种进出的证件,像身份证。
师:不是身份证,还有补充吗?
生:这是一个良好居民的证明。
师:谁发的?
生:日本人。
师:日本人定义什么样的人是良民?
生:不反抗日本人,不心怀不轨的人。
师:心怀不轨是贬义词,不能用到这里。
出示良民证的图片:我们看看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
看图片。
师:良民证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姿势有特别的地方。这是什么姿势?
生:举手投降的姿势,
师:难怪文章的良民证加了引号,也难怪老百姓把良民证统统都烧了。再读读这段。
生:自由读。
师总结照片的样子。
2.围绕“为什么寄这样的一张相片”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相片”的代表意义,体会那位年轻妇女的思想情感,也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环节教学应注意:
(1)继续强化“说话要有理有据”的要求,引导学生既概括性地谈出相关的结论,又依托文本进行说明。
(2)注意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重点词语和段落,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中悟情。
预设点: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她为什么把这张照片寄给远方打仗的丈夫?她是怎么说的?赶紧看看书上的话吧。
生:这个妇女是这样说的:“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师:听出来了,我们在家里受的苦可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呀。她郑重地说,谁读一读。
生:读“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师:除了这段,还有哪段表达了青年妇女的心意?
生:第十一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十一自然段。
师:真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哪。
生: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知道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寄这样一张相片了吗?
青年妇女的心意到底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生: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寄这样的相片,那为什么以相片为题呢?你来说一说。
生:她是想激励她在前线打仗的丈夫,相片代表了她们的心意,所以用相片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用什么激励?
生:用相片……(略)。
生:我认为主要是将从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而且更要表达了激励前方的战士们的心意。
还代表了那个艰难的时代。
所以以相片为题。
师:这张相片表达了青年妇女崇高的心意,为什么说这和英雄气概相当?
生:这种英雄气概就是不怕日本人的进攻,保护老百姓。
生: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请大家再读一次。
读: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四、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布置第二课时学习任务。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这位年轻妇女会在信中对她的丈夫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追忆往事、表达心愿、殷切鼓励、细致问候等角度思考。
2.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1)推荐阅读孙犁的《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等文章。
(2)阅读有关抗日题材的作品,或采访年长的人士,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敌占区的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3)回忆信件的格式,了解家信的特点,有条件的可以找一封家信读读。
第二课时。
一、回味全文,延展情感。
1.学生诵读全文,再次感受本课语言的魅力,感受文章深沉的情感。
2.读后交流:用年轻妇女的口吻来简要复述这件事。
二、交流资料,准备“写信”。
检查第一课时作业完成的情况,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交流抗战时期敌占区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2.交流信件的基本知识,了解家信的特点。
3.进一步进行想象练习,说说这封信中可能会谈到什么。
三、代写书信,交流评改。
1.学生代写书信,教师个别指导。
2.师生评议,修改,选出佳作进行展览。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九
本文主要写莱斯小姐要求全班来自三十二个国家的五十四个孩子介绍自己国家,从他们的介绍中反映了人们对平等、和平、发展的渴望。课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1、理解有关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感受人们对平等、和平、发展的渴望。
1、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扩展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阳光下的皮肤”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美好心灵。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渴望全世界人民团结、平时、互助的美好愿望。
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的目的。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地图,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国家的资料。
一、观世界风光,谈心中国家。
1、欣赏世界各国风光图片,教师介绍。
2、学生解释自己喜欢的国家。
3、总结“地球村”概念,引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复述课文。
1、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和主要写作手法。
三、模拟口语交际课堂,欣赏人物语言。
1、略读课文,以“你觉得哪个孩子介绍得好,好在哪里?”为中心话题,展开交流。
本环节注意点:(1)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该国家的特点,并体会介绍者的心情。(2)教师随学生交流出示不同国家的图片,补充介绍。(3)从新加坡孩子和韩国孩子的谈话中既要明白国家特点,也要明白口语交际中要有礼貌,要尊重他人。
2、精读第十六至第二十自然段,以“南非孩子怎样介绍他的国家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为话题,深化对“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的理解。
本环节注意点:(1)引导学生理解种族歧视的具体情况,理解南非的现状。(2)欣赏南非的优美风光图片和落后面貌图片。(3)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人物情感。(4)补充介绍新南非。
3、用还原课堂的形式,教师饰演莱斯小姐,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再现莱斯小姐和学生们对话的情景。
教师重点说出莱斯小姐的关于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语言。
四、认识“阳光下的皮肤”,了解和平、平等的心愿。
1、交流“阳光下的皮肤”的含义,出示图片,简要了解为消除种族歧视做出努力的曼德拉等人的事迹。
2、重新认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的”的含义,由文章中的班级扩展到一个国家,再扩展到整个地球上的国家。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二十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小结:分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关系.。
2.下面各句中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提问:单位一是谁?分数表示谁与谁的关系?
二、新课:
1.意义:上面这些表示关系的分率和倍数都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数叫百分数.。
(板书课题,并把上面句中和图中的分数改成百分数,指导读法.)。
(1)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占全年级的70%.(读作:百分之七十)。
(2)已经修了一条路的25%.(读作:百分之二十五)。
(3)今年的钢产量是去年的120%.(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提问:这些百分数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谁与谁的关系?谁表示100份?
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补充板书)。
追问:百分数是一种什么数?
2.指导写法:
读百分数时,与分数的读法一样.(示范读法)。
练一练: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然后读一读.。
在本上写:25%16.7%1.25%100%131%。
3.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小组讨论后指名发言,教师出示投影)。
同:都是数,读法相同.。
三、练习:
1.读百分数:(互相读)。
1%5%99%100%300%0.6%38.3%233.3%。
2.写百分数:(两组互相看)。
百分之七百分之四十六。
百分之五点三百分之三百一十点六。
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四百。
百分之零点一百分之百。
3.把下图中的阴影部分用百分数表示,说说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各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4.用阴影表示下面的百分数,说说百分数表示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5.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本书,已经看了它的75%,还有25%没有看.()。
(2)一根绳子长50%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叫百分数.()。
(4)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125%.()。
6.看图填空:
把()看做单位一,()占()的60%,没走的路程占()的()%.。
把()看做单位一,()相当于()的32%,苹果树是()的()%.。
把()看作单位一,()相当于()的27%,现在用电是原来的()%.。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读书,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
2.书第68页5~8.。
六、板书设计: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二十一
二、抓住中心词,突出重难点。
1、引导通读全文,思考:草船借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神机妙算)结合中心词进行质疑,师生共同梳理。
(1)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诸葛亮为什么能做到“神机妙算”?
2、引导学生分组研读课文,针对思考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建议,从“知天、知地、知人”三个方面,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强调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体会。
(抓住中心词,读书质疑,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交流汇报,互相补充。共同操作,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复述课文。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互相补充、评价,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利用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演示借箭过程,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复述课文。
(培养合作交流意识,评价意识,动手实践能力。)。
4、小结: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空。诸葛亮是一个()的人。
三、感情朗读,整体回顾。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整体回顾全文内容,理解故事深层次的前因后果。(周瑜妒忌设局陷害;孔明大败失败周郎。)。
五、拓展表演,综合实践。
利用手中搜集的关于三国人物的资料,表演文中的故事。
资料:
1、《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一百二十回,罗贯中著。罗贯中,元末明初人,名本,号湖海散人,杭州人。《三国演义》的内容是描写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之间的历史事件,重点描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及兴衰过程。它以三国历史为骨架,其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与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具体内容和血肉部分则出于虚构创作。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群众中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山东琅琊的一个官僚世家。
3、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5、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
6、原著中对大雾的描写: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甚则穹昊无光,朝阳失色;反白昼为昏黄,变丹青为水黑。
7、原著本章小结:
浓浓雾露满长江,天地难分水渺茫,二十舟船能摆列,万余弩弓尽施张,
飞蝗透草摇天影,孔明今日伏周郎。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二十二
1.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2.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比的意义,建立比的概念,能准确地求出比值。
教学过程。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通常怎么比较?(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关系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
导入:今天我们借助于除法来学习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一)准备题。
(事先板书)口头列式解答。
1.一面红旗,长3分米,宽2分米,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板书:100÷2=50(千米)。
师:观察上面的两道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都用除法)。
(二)讲授新课:比的意义。
1.观察练习1。
问:3÷2表示什么?(3是2的几倍。)。
谁和谁比?(长和宽比。)。
2÷3表示什么?(2是3的几分之几。)。
谁和谁比?(宽和长比。)。
师:无论是长除以宽,还是宽除以长,比较结果都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也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说成是两个数量的比。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
也就是说,3÷2可以说成3比2,2÷3也可以说成2比3。
提问:3分米、2分米都表示什么?(长度)。
师小结:3分米、2分米都表示长度,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2.观察练习2。
提问:求的是什么?(速度)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谁除以谁?
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讨论)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即100∶2可以说成100比2。)。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3.归纳总结。
师: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红笔画线,标上除法。)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关系时,我们又可以说成什么?(用红笔画线,标上“比”。)什么叫做比?(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4.练一练。(投影)。
(1)书法小组有男生6人,女生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比(),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比()。
(2)小红3小时走11千米,小红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这个比表示()。
提问:写比时要注意什么?(要看清谁比谁,按顺序写。)不按顺序写会出现什么结果?(改变比的意义。)。
(三)比的写法和各部分名称。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说法变了,各部分名称和表现形式都应发生变化。(可让学生看书自学,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比2记作3∶2。
2比3记作2∶3。
100比5记作100∶5。
“∶”叫做比号,读做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比的前后两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交换了位置,比的意义就变了。)。
比值可以是哪些数?(分数、小数、整数)。
练习:你会求比值吗?(板书)。
100∶2=100÷2=50。
(老师说明: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不写单位名称。)。
(四)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和除法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老师出示投影。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师: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提问:在除法中,为了使除法有意义,提出了什么要求?(除数不能是0。)那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不可以)。
师:比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写成分数形式。(板书)3∶2可写成。
成比值又可以看成比,做比时读作2比3,做比值读作三分之二。其它几个比做比值时必须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提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老师按学生回答,填写投影片)。
师:分数是一个数,所以比同分数也是“相当于”的关系。
(五)反馈练习。
1.第56页的“做一做”,学生动笔在本上做。
2.(投影)把下面的比写成分数形式。
3.选择答案。
航空模型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这个小组所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4.判断正误:(举反馈牌)。
(1)大卡车载重量是5吨,小卡车载重量是2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
()。
(2)机床上有一个齿轮,20秒转49周,这个齿轮转动的周数和时间的比是20∶49。
()。
()。
师:写比要注意比的顺序,前、后项不能颠倒。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本课从除法应用题入手,通过复习同类量相除,不同类量相除的内容,引出“比”的概念,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在理解比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比的意义,体现了概念教学的特点,使学生不仅获取了新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课后练习,重在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时反馈了学生掌握概念的情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5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