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8:58:06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7 18:58:06     小编:雅蕊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参考依据。编写教案时,要注重活动设计和资源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我们可以看到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是如何设计的。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环形,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含有环形的物体若干个、圆纸片,剪刀、环形纸片。

学生每人准备剪刀、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片,里面画一个与其同圆心的半径为3厘米的圆。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课。

1、师出示一个圆,引导学生指出它的面积,回忆什么是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多少?

3、让生拿出课前剪好的圆,先求出大圆的面积,再求出小圆的面积。

(1)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操作:你能在一个圆内剪一刀就剪掉一个图形,使它变成一个新的图形吗?试试看?(教师指导学生剪的方法)。

5、把你剪出来的新图形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并告诉大家,你剪出的是什么图形,给新图形取个名字。

(建议:要求全班同学将剪出的图形举高,让大家都能够看见。师生共同评价学生作品。剪得较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他们,树立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6、判断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不是环形?说说理由?

()()()。

7、黑板出示一个环形。学生尝试概括环形的特点。

(1)两个圆的圆心在同一点上。(同心圆)。

(2)两个圆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8、举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环形或物体中有环形。谁能告诉大家?(师展示生活中环形的物体)。

9、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的计算。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运用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一些特别的圆,例如环形。(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思考,四人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结果。

2、师小结板书:环形的面积=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

3、我们已求出大圆和小圆的面积,下面请计算出这个环形的面积。

4、出示例2,求出这个环形的面积,想一想还有其它算法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板演。(说明解题思路)。

(3)比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师指出运用乘法分配率这种方法,使计算更加简便)。

5、思考:要计算环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师小结)。

三、反馈练习。

1、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成为一个环形。

()2、一个环形,外圆半径是4厘米,内圆直径是2厘米。计算这个环形的面积列式为:

3.14×4×4-3.14×1×1。

2、书上第70页第4题的图1,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4、书上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5、拓展。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2.56米,在它的周围铺上1米宽的甬路(如下图),求甬路的面积。

四、反思体验,总结提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参与环形的形成过程,通过画同心圆、剪环形等操作活动,理解了环形的特点,并清楚地认识到环形的面积就是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求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什么是外圆、内圆作一个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个别学生算出外圆、内圆的面积,忘了相减才求出环形的面积,教师应提醒学生计算完要细心检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反思。

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圆环形的本质问题,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观察阴影部分的图形有什么特征,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和研究,很快得出了圆环的定义,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外圆和内圆,把外圆和内圆观察的非常到位。做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计提问:求圆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吗?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把环行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得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自学例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获得知识。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投影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

2.投影出示圆柱.。

使学生明确:圆柱.。

3.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新授教学。

(一)圆柱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2.教师出示实物.。

3.出示投影,展示实物图.。

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三)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四)操作实验。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四、巩固练习。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五、实践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六、板书设计。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抽象,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一个数的倒数。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数据,先计算,再观察发现。

1、出示:3/8×8/37/15×15/75×1/50。25×42、

计算后,这些数据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

二、交流思辨,抽象概念。

1、汇报。乘积都是1。

2、你能根据上面的观察写出乘积是1的另一个数吗?

3/4×()=1()×9/7=1。

说说你是怎样写得,有什么窍门?

如0。5、1。73、抽象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可以说谁和谁是互为倒数,也可以说谁是谁的'倒数。

4、让学生说说上面的数(用两种说法)。

5、是互为倒数的它们的积是1,这两个数有特点吗?仔细观察这些数。

学生讨论:分数的分子分母调了一下位置;

师:那么5×1/50。2×5乘积也是1哟!怎么?把整数和小数也化成分数。

6、沟通:分子分母倒一下跟乘积是1有联系吗?

7、现在你对倒数有了怎样的认识?

三、求一个数的倒数。

1、找一个数的倒数。

5/11的倒数是(),()的倒数是4/7,()和15是互为倒数。

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说说你的方法。(从倒数的意义和现象)。

2、会找了吗?你能找到下列数的倒数吗?

3/54/967/211.251。20。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五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七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倒数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交流。

师:我们的黑板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教室的墙面又是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黑与白在语文上是什么关系?

生:黑是白的反义词。

生:白是黑的反义词。

师:能说黑是反义词或白是反义词吗?

生:不能,因为黑与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清楚谁是谁的反义词。

师:那么,数学上有没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呢?

生:约数和倍数。

师:你能举例说明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吗?

生:例如8是4的倍数,4是8的约数。不能说成8是倍数或4是约数。因为8和4是相互依存的。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数学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现象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知。

对数游戏。

1.学习倒数的意义。

师:4是3的4/3,

生:3是4的3/4。

师:7是15的7/15;生:15是7的15/7。

提问;看我们做游戏的结果,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1: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母,第一个分数的分母就是第二个分数的分子。

生2: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互调换了位置。

生2:两个分数的乘积是1。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呢?指导看书。

思考:

(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评析:回答问题。

理解“互为”的意义。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找朋友游戏(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数字卡片)。

练习。

(1)出示卡片(六位同学举着卡片依次站在黑板前)。

7/911/41/5086/599。

(2)规则:如果下面的同学拿到的数是以上这些数字的倒数就到相应的同学前面排队。

提问:下面的同学你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了吗?那么你们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吗?

3教学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2/37/41/591/7/80.4。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提问:1.你是怎么找出2/3的倒数的?

生1:因为2/3与3/2乘积是1,所以2/3的倒数是2/3。

生2: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倒数的认识》。2/3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3/2,所以2/3的倒数是3/2。

2.你是怎么找出7/4的倒数的?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4.练习请剩下的没有找到朋友的同学继续找倒数。

5.讨论: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生: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

生2: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生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生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生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生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6.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因为5/3*3/5=1,所以和()互为();

2.因为15*1/15=1,所以()和()互为();

3.4/7与()互为倒数;

4.()的倒数是6/11。

5.()的倒数是2。

6.1/8的倒数是()。

7.1/2/7的倒数是()。

8.0.3的倒数是()。

(二)判断。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一定是1。()。

3.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4.分数的倒数都大于1。()。

(四)思考。

4/5*()=()*8。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简评:

一、自主学习中让学生勇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力图创新,学习创新。本案里例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1的倒数是几,0的倒数呢?”等处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理解。特别是对“0的倒数呢?”一问的回答,学生各抒几见,有的用推理的方法解释0的倒数是谁;有的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也有的用反证法来阐述理由。虽然有对也有错,但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疑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上的统一。

二、在游戏活动中实现新知的推进。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游戏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更持久,积极性更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节课设计的两个游戏贯穿了新授内容的始终。第一个对数游戏让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来感受倒数的特征,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与分母调换了位置。为后面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打下基础。第二个找朋友游戏,首先,让学生通过找朋友巩固了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知识点;其次,在剩下的数中选取典型让学生通过讨论想办法找到朋友。并概括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再次,在剩下的数中继续找朋友,起到了“做一做”的效果;最后,想办法找1和0的朋友,完善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本节课上设计的游戏不仅在教学上实现了合理、自然的过度,而且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使学生品尝到游戏带来的快乐。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八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1、复习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根据条件,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条件:(厘米)r=3d=4c=31.4。

底面积(平方厘米)28.2612.5678.5。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条件(厘米)h=5h=8h=10。

侧面积(平方厘米)94.2100.4862.8。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平方厘米)150.72125.6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1.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m,高是0.7m。

(2)底面半径是3.2dm,高是5dm。

四、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这个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九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了倒数的意义,那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刚才的这些例子。

生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

师:同意吗?

生:同意。

生:如果把0.25化成分数就是1/4,4就可以看成4/1,分子和分母也调换了位置。

生:老师,如果分子是0的话,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我们记着,待会解答好吗?

生:好。

师:根据这一特点你能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吗?

生:能。

师:试一试!

师在黑板上出示3/57/2,写出它们的倒数。

生汇报,并汇报写的方法。

师生一起小结: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板书)。

师:那18的倒数是什么?它可是没有分子和分母呀?

生:把18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

师:那1又2/7的倒数呢?

生思考。

生1:1又2/7的倒数是1又7/2。

生2:不对,要先把1又2/7化成假分数9/7,再交换位置。1又2/7的倒数是7/9。

师: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

我们一起来检验检验。

怎么检验呢?(生齐说看它们的乘积是不是1。)。

师板书乘法算式,计算带分数乘法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生1:老师,两个带分数相乘我们不用去计算,因为带分数大于1,两个带分数相乘的积肯定要大于1。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不错,同学们,给她掌声。

师生一起算1又2/7×7/9=1,得出1又2/7的倒数是7/9。然后小结求带分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再来一题:0.2的倒数是()。

生1:把0.2先化成分数是1/5,所以它的倒数是5。

生2:我还可以想:0.2和几相乘的乘积是1?0.2×5=1,所以0.2的倒数是5。

师:你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求它的倒数,这种方法也不错。

那0.3的倒数呢?

一学生很快举起了手:我就想0.3和几相乘的乘积是1?……哦,不行,还是要把0.3化成分数来求它的倒数。0.3的倒数是10/3。

师:看来我们求小数的倒数一般方法要……(学生齐说)。

师:那1的倒数是几呢?(学生很快就说出来了,并说明了理由)。

0的倒数呢?

生1:0。

生2:不对,没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此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生齐: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师:我们求了这么多数的倒数,谁来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生1: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假分数;是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先化成分数(师补充,而且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是求一个整数的倒数,可以把这个整数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然后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师:如果是一个真分数或假分数呢?

生: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行了。

师:看看我们的板书还要加上什么?

生:0除外,因为0没有倒数。

生齐读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dore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历史发展中的乐谱,人类记录音乐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记普法。力图准确地记录下来音乐的'各种要素。

师弹琴向生问好。

生听向师问好。

情感交流。

准备上课。

1、师介绍影片《音乐之声》。

2、请生说说影片《音乐之声》的感想,并谈谈对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

4、师弹琴,生唱。

1、听师介绍影片《音乐之声》的背景。

2、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3、聆听《音乐之声》插曲————《doremi》。

4、生听琴哼唱。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dore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师弹琴向生再见。

生听琴向师再见。

情感交流。

准备下课。

老师弹琴向学生问好。

学生听向老师问好。

情感交流。

准备上课。

1、播放《doremi》。

2、师弹琴。

3、师生同唱歌谱。

4、师弹琴。

5、播放歌曲录音伴奏。

1、聆听歌曲《doremi》。

2、生听琴试唱歌谱。

3、师生同唱歌谱。

4、

a唱中文。

b唱英文。

5、跟录音伴奏唱。

音乐剧《音乐之声》是罗杰斯代表作之一。《doremi》是该剧中著名唱段之一。

师弹琴向生再见。

生听琴向师再见。

情感交流。

准备下课。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写出童年的趣味。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点字,全班成语。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欣赏、背诵《四字成语》。

1、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默写。

5、检查。

一、师生以童真为话题讨论童年趣事。

1、你能回忆童年趣事?

2、怎样才能从童年中寻找趣味?

3、在游戏、锻炼中寻找乐趣。

二、阅读短文《大雪之后》。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我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2)说说为别家孩子不能玩雪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我要让孩子不怕冷,去雪地玩雪?

3、学生自由讨论小孩子的乐趣。

组织这次辩论活动,大体可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明确要求,确定辩题。

1.为了使这次辩论活动有充分的准备,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应在进行辩论活动的前两三天,安排学生阅读“积累·运用六”口语交际提示,使学生明确这次辩论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2.辩论会进行前,先让学生推荐各自准备好的辩论题,教师也可以推荐,大家共同商量确定辩论题目。选择辩题要充分考虑: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将其辩论清楚,有助于提高思想认识和统一行为规范。

3.请推选一名学生当辩论会的主持人。

第二步,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辩题选定后,针对辩题提出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例如,“赞成小学生多看电视”和“反对小学生多看电视”。肯定意见为“正方”观点,否定意见为“反方”观点。

2.根据每个学生赞同“正方”观点还是“反方”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3.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如,理论观点方面的论据——国家各级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名言、警句;事实论据——成功者的经验、做法,公认的事实。每个主辩人要认真做记录,以便集中全组同学意见,作为证明观点的材料。

第三步,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示,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探索分数除以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孤芳自赏”、“蠢蠢欲动”、“物我两忘”、“拘谨”、“不苟言笑”、“敝帚自珍”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以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了解课文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哪几件事。能够用恰当的语句评价文章中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了解围绕“笔记本”这个线索,写了几件事情,并通过拟写小标题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过朗读文本,感受人物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对写作的热爱以及对班主任老师的感激之情。

重难点分析:

l文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不存在难度,但是对于文章人物的评价需要教师引导,尤其是对于严厉的英文老师和拿走笔记本的那个同学的评价一定要做到公正。

l文章饱含感情,可以在梳理文章内容之时,让学生领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我”对写作的热爱之情和班主任老师对我的呵护鼓励之情。

课前准备:

1.学生了解肖复兴的资料,预习课文。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历引入,初步体会“我”的情感。

(一)交流自己喜欢的一件东西或自己喜欢做的一件事情,说说自己喜欢到什么程度。

(二)板书课题及作者,交流肖复兴的资料。课件出示肖复兴资料。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一)同桌合作读文,互相正音。

(二)指名朗读课文,正音解词。

1.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奢侈品、瞥一眼、蠢蠢欲动、拘谨、不苟言笑、耷拉、出版、敝帚自珍。

2.注意以下词语意思的理解:孤芳自赏、奢侈品、蠢蠢欲动、拘谨、不苟言笑、敝帚自珍。

预设:以“笔记本”为线索,围绕“我的第一个笔记本”写了四件事,分别为:得到笔记本——笔记本被没收——展览笔记本——丢失笔记本。

三、品读课文,感受文中蕴涵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形容文章中的人物。

(一)默读课文,勾画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我想,如果我能将这个笔记本写满的话,这就是我自己的一本书了!我为这个愿望而隐隐激动,自然写得就越发勤奋。

从中体会“我”的心情,体会我激动的原因。

2.笔记本已经将我的心弄得像一只破壳的小鸟一样蠢蠢欲动扑棱棱要飞了。

从比喻句中体会“我”强烈的写作欲望。

3.看有老师和同学翻看它,心里漾出一种异样的感觉,是以后我的第一本书出版时都无法相比的感觉:一种小小成功的感觉,一种自信心像船帆被风鼓满,轻轻地荡漾在水中向前漂流的感觉。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这时的成就感,说说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是怎样一种感觉。

4.好的老师是好的舵手,总能把你人生的小船恰到好处地引向宽阔的水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反复吟诵、揣摩比喻的妙处和诗句运用的效果。

预设:

“我”:热爱写作、勤奋;。

班主任老师:爱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工作方法得当;。

英文老师:严厉、粗暴、不懂学生心理、但教学工作认真;。

拿走笔记本的同学:行为错误、也许爱好文学;。

姐姐:爱劳动、爱弟弟。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从文章中获得启示,推荐阅读文章。

1.师生共同从文章中寻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教师要像班主任一样鼓励、安慰自己的学生;学生要像作者一样,追求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目标。

2.推荐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课件出示推荐作品。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汇;联系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等词语意思。

2、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

3、认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努力锻炼自己的创造才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詹天佑哪些言行感动了我们。

教学难点: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录像老师,建构阅读话题。

现场老师:同学们,今天孙老师将配合光盘中的宋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詹天佑》这一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内容,回顾难忘岁月。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铜像落成了,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题写吗?

现场老师:速读课文,找到你认为最准确的句子。

2、录像老师:出示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读课文把相关语句划下来。

3、现场老师: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三、精读:深入研读内容,体会创新设计。

1、现场老师:出示相关图表,同桌讨论后尝试用笔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2、学生讨论完成图表。

3、录像老师:讲读相关语句,动画演示两种不同的开凿方法。

4、现场老师: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指名学生演示火车上坡的过程。

5、录像老师:动画演示“人”字形线路上火车上坡的过程及讲相关故事。

四、品读:再现动人细节,感情朗读课文。

1、录像老师:詹天佑的杰出佑来源于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课文。

现场老师:轻声读课文第4自然段,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2、录像老师:在修筑铁路的四年1400多个日子里,一定会有许许多多让人难以忘怀的动人细节。詹天佑当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出示相关语句。

现场老师:组织交流,抓住文本关键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推敲,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积累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体会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爱国精神、杰出智慧、顽强毅力、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等优秀品质。

3、现场老师:重点指导朗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1)交流詹天佑当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2)教师引读:

师:因为资金短缺,铁路修筑暂时陷于困境,此刻,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帝国主义者一直不放弃夺取铁路修筑权的野心,暗中阻挠,这时,詹天佑想:

生:“这是中国人……”

师:面对皇亲国戚横加干涉,无理取闹,詹天佑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亲友离开,女婿遭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想:

生(齐):“这是中国人……”

师:同学们,詹天佑不但自己经常这样想的,他也经常这样勉励他身旁的工作人员:(指名学生读:遇到困难,他总是勉励工程人员:“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4、现场老师:孩子们,修筑铁路的日子里,詹天佑让人感动的细节,绝不只是课文里写的这些!如果,我们对当时当地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们一定会对詹天佑更加肃然起敬。

五、研读:回眸百年沧桑,体会课文深意。

1、录像老师:帝国主义当时是怎样的表现呢?

现场老师:请大家用心地读读2、3自然段,边读相关句子,联系詹天佑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个个细节,边想一想:这两段话的哪些地方,让你的心久久难以平静?(默读,画出让自己心里不平静的句子)。

2、现场老师:孩子们,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回顾那一段岁月,我们的心情肯定是不平静的,谁来读读让你的心情感到不平静的句子?(交流感受,朗读体会——主要从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一路上的高山深涧;技术条件落后;国人的期盼等角度,理解詹天佑面临的重重压力)。

3、学生交流体会。

4、现场老师过渡: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也正是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齐读最后一段)。

六、活读:倾诉满腔情怀,升华爱国热情。

1、现场老师: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在张家口重塑了詹天佑的铜像。孩子们,假如这一天,你亲眼目睹了铜像揭幕,我想,你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涌起很多感慨,你也一定有很多心里的话儿对詹天佑说。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写的时候,可以适当用上课文里刚刚学过的词语)。

(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2、现场老师:同学们,让我们面对着詹天佑的铜像,尽情地诉说心理话吧……。

3、现场老师:听着大家的发言,老师不由想起了很多很多,我的脑子里,出现得最多的画面,是电影《詹天佑》中的一个片断。19,詹天佑拖着重病之躯,登上长城,深情地说(师朗诵):“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了。”

4、录像老师:学习一首有关詹天佑的诗,升华感情,总结课文。

七、附:板书:略。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五

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义正词严、无辜、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将军与孤女”的故事,并试着讲给别人听。

3、能够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进而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通过朗读、看画面等方式了解聂将军的伟大人格和胸襟。

2、补充音像资料,渲染情感。

3、欣赏影片《将军与孤女》,撰写读后感,使课本文章、影片场景、学生感受相互融合,相互沟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的心胸以及美穗子的感激之情。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点句,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学生了解聂荣臻,搜集美穗子的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教师课件出示聂荣臻将军的头像图片,学生谈谈对聂将军的了解。

2、教师引入聂荣臻浴血杀日寇和日本人民对聂荣臻将军的称呼“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疑问。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书空。

1、学生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写了聂将军和小姑娘之间的什么事。

2、学生交流。

3、学生默读课文,用拟小标题的方式理清文章结构。

1、创设情境,了解军民抢救小姑娘的过程。

(1)播放电影《将军与孤女》中战火中救出两个小姑娘的剪辑,教师解说。

(2)学生自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3)学生侧重时间、地点、环境、起因和八路军的仁义等方面的交流。

2、自读第五、第六自然段,围绕“聂荣臻将军是怎样照料小姑娘的,从中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展开讨论,读懂文章,体会感情。

本环节注意点:(1)第六自然段教学中要让学生抓住聂将军的动作和话语走进人物内心。(2)课件补充聂将军照料小姑娘的图片,学习第六自然段的写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进行再创作。

3、抓住聂将军深明大义的言语,了解第七至第九自然段中介绍的送归孤女的过程。

本环节注意点(1)在聂将军给日本军官的信件中要读出将军的不卑不亢、深明大义、博大胸怀和我们军队的正义和仁义。(2)在聂将军感慨的话语中要读出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3)引入日军杀害中国人民的图画和数字,理解将军话中的“杀害”和“残忍”的意思。

4、朗诵与分角色朗读相结合,再现重逢过程。

(1)感情朗读美穗子的信件。

(2)学生分角色朗读美穗子与聂将军重逢的场面,重点理解“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见”的意思,感受和平的可贵。

(3)播放重逢感恩的画面,教师解说,介绍。

1、师生交流美穗子后半生的经历,充实对她的认识。

2、教师结语:将军与孤女之间开出了一朵盛开在战火之中的友谊之花,愿和平永驻,是中日人民共同的心声。

第二课时。

一、播放电影《将军与孤女》,学生观看后写观后感。

二、交流观后感。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六

1.巩固分数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此类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巩固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投影)。

1.找准单位“1”,并列式解答。

2.出示准备题。

(1)读题,请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老师指导学生画图。老师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美术组人数后提问:谁和美术组比?怎么画?(生物组和美术组比,可以画在美术组上面。)谁和生物组比?(航模组和生物组比,应画在最上面。)。

提问: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请一名同学列式解答,然后订正。

(二)讲授新课。

老师把准备题进行改编。

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1.指导学生画图。

提问:这道题中有哪几个量?需用几条线段来表示?(有三个量,用三条线段表示。)。

提问:和准备题比,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给了航模组人数,求美术组人数。)。

老师按学生的回答,把准备题的图示进行修改。

2.找出含有分率的句子,进行分析。

(3)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美术组、生物组、航模组三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4)根据三量之间的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5)这个式子的等号两边相等吗?为什么?

人。)。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应设谁为x?(设美术组人数为x。)。

老师板书:

解设美术组有x人。

答:美术组有30人。

看方程提问:

(3)为什么要设美术组人数为x?

(因为只有知道美术组的人数,才能求出生物组的人数。航模组又和生物组比,所以设美术组为x人。)。

师小结:对于含有两个“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样条件的复合应用题,首先要找准单位“1”,在两个单位“1”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根据题中条件,准确设定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为x。

(三)巩固练习。

(投影)。

先讨论以下问题,再动笔做:找出单位“1”,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2.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并列方程解答:

(1)说出这个图所反映的等量关系式。

(2)师小结:这道题出现了“小汽车是大汽车的4倍”,而不是几分之几,但它们的数量关系不变,解题思路也一样。

师:这道题和前两题比,前两题是不同数量相比较,这一道题是同一数量相比较,我们可以画单线图分析数量关系。(老师指导画图。)。

三好生4人。

学生动笔做,老师带领学生订正。

的高是多少厘米?

根据题意填空:

是()厘米。设()为x。

果树有多棵?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今天学习的是由过去学过的两道分数除法应用题组成的复合题。)。

这类题分析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弄清有哪三个量,它们之间什么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确定设哪个量为x,再列方程解答。)。

(五)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是分数连除应用题,是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解题,所以本课由分数连乘应用题引入,通过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使之转变成一道分数连除应用题,为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本教案还重视分析思路的训练,通过设计提问和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为学生自己解题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中,采用不同形式,由扶到放,不但一步步强化了学生的分析思路,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统计表六年级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小结:分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关系.。

2.下面各句中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提问:单位一是谁?分数表示谁与谁的关系?

二、新课:

1.意义:上面这些表示关系的分率和倍数都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数叫百分数.。

(板书课题,并把上面句中和图中的分数改成百分数,指导读法.)。

(1)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占全年级的70%.(读作:百分之七十)。

(2)已经修了一条路的25%.(读作:百分之二十五)。

(3)今年的钢产量是去年的120%.(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提问:这些百分数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谁与谁的关系?谁表示100份?

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补充板书)。

追问:百分数是一种什么数?

2.指导写法:

读百分数时,与分数的读法一样.(示范读法)。

练一练: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然后读一读.。

在本上写:25%16.7%1.25%100%131%。

3.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小组讨论后指名发言,教师出示投影)。

同:都是数,读法相同.。

三、练习:

1.读百分数:(互相读)。

1%5%99%100%300%0.6%38.3%233.3%。

2.写百分数:(两组互相看)。

百分之七百分之四十六。

百分之五点三百分之三百一十点六。

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四百。

百分之零点一百分之百。

3.把下图中的阴影部分用百分数表示,说说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各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4.用阴影表示下面的百分数,说说百分数表示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5.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本书,已经看了它的75%,还有25%没有看.()。

(2)一根绳子长50%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叫百分数.()。

(4)火车的速度比汽车快25%,火车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125%.()。

6.看图填空:

把()看做单位一,()占()的60%,没走的路程占()的()%.。

把()看做单位一,()相当于()的32%,苹果树是()的()%.。

把()看作单位一,()相当于()的27%,现在用电是原来的()%.。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读书,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

2.书第68页5~8.。

六、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9791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