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在犯错中成长,在经验中积累。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清晰,避免冗长和啰嗦。总结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尝试和实践,才能写出更好的总结。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赞扬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更赞美具有这种品性的人。无论写茫茫戈壁还是写胡杨,都能抓住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绘。作者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反问、设问、排比的手法,更是激情洋溢地表达了对胡杨的赞颂之情。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5分钟)。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25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
4、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5、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6、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7、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10分钟)。
1、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一)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二)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是因为(),更是因为()。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
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
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板书设计:
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无私奉献。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围绕“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等问题思考、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2、懂得“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蕴含的巨大价值。
板书设计:撒下草种。
提前开放给人自由。
25最佳路径踩出痕迹任其选择。
铺设路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最佳路径》,谁愿意先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格罗培斯大师为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大伤脑筋,无意间受到一位老太太的启示,从而设计了世界最佳路径。)。
二、深入学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格罗培斯是受什么启发设计出了最佳路径的?为什么说这是一条最佳路径?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
1、生自由读文。
2、交流:
a交流启示部分。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投入,相信每个人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现在咱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格罗培斯是受什么启发设计出了最佳路径的?)。
预设:格罗培斯是受老人卖葡萄的做法的启发,而设计出最佳路径的;格罗培斯是受“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启示而设计出最佳路径的。
师引导:老人怎么就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了?
预设:学生可能抓“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子葡萄上路”
师:课文的哪部分写了这个内容?(4,5段)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四五段,然后用你自己的话来夸夸老人的做法。
预设:(1)、老人的做法很好,我特别喜欢。因为她给人了自由,让人任其选择了。
(2)、老人真聪明,我很欣赏老人的做法,因为她尊重了顾客。
师:老人的做法为游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财富,就请同学们感情朗读四五段,再现游人采摘时的那份欣喜。
学生读文。
预设:格罗培斯可能想,让我大伤脑筋的问题终于解决了,真得感谢老人啊!
格罗培斯可能想到了最佳路径的设计方案;
格罗培斯可能想到撒下草种,提前开放,让游人先踩出痕迹,再铺设小路。
b、交流第二个问题(这种方案为什么说是一条最佳路径?)。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七自然段。
交流:预设:学生可能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谈小路美;
抓“按着游人踩出的痕迹铺设道路”体会格罗培斯把游人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
联系前文体会格罗培斯也给了游人自由;……。
师:游人踩在自己参与设计的道路上,心情怎样?
预设:激动;高兴;轻松;快乐。
师:请用你的朗读表现游人的这份快乐之情。
师:如果说老人的做法给予了格罗培斯最大的灵感,使他创设了最佳路径;那还有哪些原因使他创设了最佳路径。
预设:学生抓第三自然段,“修改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40多年,70多处精美杰作”,“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却让他大伤脑筋”从这些句子中引导学生体会格罗培斯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人格魅力。
朗读训练:
此时的你想对格罗培斯说些什么?接下来请用你的朗读表达你对格罗培斯的敬佩之情。
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生活中应该懂得尊重他人;给他人信任的同时也会赢得他人的信任;
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应该学会从别人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学习格罗培斯善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做任何事情都要一丝不苟。
……。
四、作业:
假如你能成为一名大师,你想成为一名什么样的大师?你应该怎样做?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三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准备。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三、学时安排。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列小标题):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初见草原--进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联欢话别;……)。
4、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如:(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与“万古长青”、“一碧千里”区别。)。
(5)“这种境界……”这一句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恋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诗)。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6、质疑。
7、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学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人情美)。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3、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课文中还用了不少比喻句,来描绘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画出来体会体会。
(如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来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族同胞。这些比喻的特点是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般。)。
5、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6、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7、质疑。
8、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四
1、学会12个生字,认读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
课型新授使用教具黑板。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心情:好奇渴望--害怕惊呆--赞叹、心情沉重--舒心、关爱动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捅过马蜂窝吗?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什么感觉?(学生讲述)今天我们和著名作家冯骥才一同感受他小时侯捅马蜂窝的情景。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谈直觉感受。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独立阅读,扫除生字障碍;
(2)、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2、开火车分段检查朗读。
3、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捣毁”、“罪孽”、“痊愈”等词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学间互助等方法自主解决。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思考: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二、导入。
让我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可以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也可以和小伙伴说一说。
四、全班交流。
1、(1~7自然段)“……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从“乐土”、两个“我喜欢”、“最壮观”感受爷爷的后院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那里。
*3-6自然段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情激动,跃跃欲试地想把马蜂窝捅下来。并付住于行动。“溜到”“脱下”“遮住”“只露”“接绑”开门见山,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他们的经验世界,走进这个故事。难认而又不知其义的生字词是学生认读、理解文章的障碍,只有把这一环节砸扎实,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才可能美读,从而享受阅读。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里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故中心话题由此入手。
“约定”……。
2、(8~9自然段)“……这复仇者不顾一切的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引导学生在我捅马蜂窝的过程中想象当时“马蜂”是怎么想的?“我”又想了些什么?“我”的心情由好奇、渴望变成了什么?(惊呆)。
3、(10~16自然段)“……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似乎有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
爷爷与“我”的对话:“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的这句话,在还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它“真像一个英雄”,敢于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一个死”
三年的等待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小结:从“好奇渴望”到遭到马蜂反击后的“惊呆害怕”,到听了爷爷的话后的“赞叹、心情沉重”,到马蜂回来后“舒心”的欢笑,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孩子啊。
五、拓展。
1、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与动物和谐相处)。
2、最后老师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结。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感受到作者的心理变化。
教学反思。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五
1、学会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感悟嘎子的机智、勇敢与顽皮。
4、尝试让学生开展合作创作,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在读中感悟嘎子的机智、勇敢与顽皮。
教学难点。
尝试让学生开展合作创作,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读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对嘎子有一定的认识,体味人物形象的特点,在读中感悟嘎子的机智、勇敢与顽皮。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观看《小兵张嘎》的电影,了解故事的内容和背景。
二、谈话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阔的华北平原上涌现出许多英勇的抗日英雄,这其中还有许多小英雄呢!小兵张嘎就是众多小英雄中的一个。
板书课题。
课文截选了嘎子与敌人斗争故事中的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走进战争年代,与嘎子一起与敌人展开机智勇敢的战斗。
三、初读感知。
1、浏览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复述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
3、复述课文内容。(小嘎子在韩家大院门口与瘦长条周旋,同纯刚大叔里应外合,成功地将一颗手榴弹送进大院并制造混乱打击敌人的经过。)。
四、自主探究,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小嘎子的印象。
2、出示:小嘎子真是一个的孩子。请你填一填。并说说你的理由(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嘎子的这些特点的?)。
3、交流,形成对嘎子较全面的印象。
聪明机智,
装成“一个跑堂的小伙计”混进韩家而不被人察觉;“仿佛很熟悉的,愣往里走”
被瘦长条认出后,先是”一愣”,很快又镇定下来”一笑”,”送去见太君”让人没法产生怀疑,他给人感觉是一个调皮不懂事的小孩子.
胆识过人,
独自完成任务,面对瘦长条的刺刀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出色完成任务.
尽忠职守,
面对困难,没有放弃与敌人斗智斗勇,争取一切机会完成任务.
顽皮孩子气。
4、总结。
让我们记住这个名字”小兵张嘎”,记住这个英雄的形象,记住他英勇的抗日事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尝试让学生开展合作创作,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兵张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你们想将这一课改成剧本,演一演吗?
二、区别特点。
说说本课与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
如果我们将课文改编成类似于前两篇课文的剧本,你知道该写些什么?怎么写?
三、练写片段。
2、划分场景。
3、最难的是设计人物的动作、对话,做一个片段练习:小嘎子与瘦长条在韩家大院门口周旋的场景。
4、学生练写后全班交流(注意设计人物的动作、对话要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的心情)。
教师总结。
四、学生分工改编剧本。
五、学生根据剧本进行表演。
六、评议。
板书:
21、小兵张嘎。
聪明机智,
胆识过人,
尽忠职守,
顽皮孩子气。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六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就让我们一齐随着作者去游一游漓江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描写的顺序。
1.课文写游漓江,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景物?重点描写了什么?
2.漓江两岸的山峰有什么独特与神奇之处?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观察、描写动物的基本方法,注意运用描写动物的词语。
2、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和感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深刻意义。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及拟人化语言的运用。
2、教学难点:对人与动物之间信赖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读诗词导入。
1、朗读白居易《鸟》(课件出示)。
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2、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好在我们也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板书:珍珠鸟)。
二、介绍作者。
1、指名学生介绍(要求简明扼要,抓住重要信息)。
三、介绍珍珠鸟(课件出示)。
爱
信赖。
“我”
四、自读课文,积累词语。
1、勾画读不准的、值得积累的词语。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葱茏瞅瞅繁茂雏儿愈发蓬松。
柜子画框细腻流泻信赖。
(2)斑斑驳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指颜色深浅不一。
生意葱茏:形容草木生机盎然,茂盛青翠。
流泻:(液体、光线等)迅速的流出、射出、跑过。
3、读一读上面的字词。
五、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句话概括.
六、整体感知,融情入境。
1、听朗读,
(1)用“~~~~~~”画出描写我行为的句子。
(2)用“---”画出描写雏儿活动的句子。
(3)我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讨论成果。旨在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感知的课文,为下文对人与鸟之间真情的理解做铺垫。
2、交流反馈。
(2)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设计意图]设计以上问题,并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不仅让学生探究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明确化;而且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兴趣倍加浓烈,探究阅读的层次和空间更加深广。学生的思维之舟由自主确定的探究目标引入航道后,其阅读便能结合文境循序探寻,融情入境。
七、自主探究,各显风采。
教师引导:我想许多人都可能有过养鸟的经历,但能从中感悟到如此纯挚美好的感情,并把它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人一定不多。作者善于感悟生活中的美,并善于表达,才使这份真情得到传递、滋润许多人的心田。
其实,只要同学们也善于感悟,勇于表达,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的表达出来。
1、品读赏析。
文中哪些段落最令你心动?请把它朗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2、畅快地谈。
假如有个朋友送你一对漂亮的珍珠鸟,按照你的性格和习惯,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由畅快地谈,谈出心声)。
3、课堂练笔。
出示文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老师想请大家仿造这种方式写一句话,把对本文的独特感受写出来和大家感受交流一下。
信赖,往往_使世界多一份和平。
信赖,往往_使生活增添一份情趣。
信赖,往往_使我们的家园充满色彩。
信赖,往往_使我们心灵相通,真情相融。
信赖,往往_让自然界生机勃勃,让生活五彩缤纷。
(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架起彼此的情感桥梁。知识、概念、内涵在自主探究中生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探究中蕴育。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思想的火花不时迸发,文本的内涵得以融会贯通。)。
4、实话实说。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5、教师寄语。
是啊!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坦诚,互相信赖、理解、宽容,和睦相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同学们,其实信赖缘于一份关爱,一份呵护,也缘于彼此间的尊重和宽容;其实寻找朋友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困难,不一定非使用同样的语言,甚至都不需要以声传情。只要我们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出自天性的自由和欢乐;看见它们美丽的奔跑和飞翔。
八、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很多美好的画面,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任选一个画一画。
2、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他成为你的新朋友,并尽力记录这一过程。
九、欣赏音乐,情境交融。
播放《爱的奉献》,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八
本课内容浅近,思考明晰。叙事生动,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容易激起孩子们的兴趣。
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是充满情趣、深入细致的描写。文章每处的描写都有其明显的作用,抓住它们,就能很好地建构整个课堂的流程。文章开篇的描写,为马蜂窝提供了存在的背景,又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爷爷的后院,“很少人去”,“里面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成了“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那里有“筷子粗肥大的蝗蚓”,有“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自然也就有了马蜂的踪影,有了爷爷窗檐下壮观的马蜂窝了。这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既给了马蜂生存和活动的机会,也滋养了一个活泼好动、顽皮莽撞的“我”,这就使“捅马蜂窝”事件的发生成为了可能。
文章对话描写共有两处,都恰到好处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一处是爷爷姐姐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马蜂真有那么厉害吗?“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多简童啦,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一处是爷爷与“我”的对话。“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的这句话,在还心有余悸的“我”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它“真像一个英雄”,敢于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一个死”。
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量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表现了“我”的成熟和长大。听了爷爷奶奶的对话,“我”心中“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渴望,那多么有趣啊!那颗好奇的心,在爷爷“捅不得,捅不得”的劝阻声中,越发鼓动起强烈的愿望。虽然,“我”曾因胆怯而迟疑过,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终于不顾一切地冒然行动了。可是,当“我”看到马蜂拼死的气势时,“我惊呆了”。被蜇之后,“我”再也“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我”。听了爷爷的一番话,“我”先是暗暗吃惊,后又赞叹它“真像一个英雄”,最后“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带着这种愧疚疚和罪孽感,“我”为马蜂的无家可归而担心,期待着它们能回来重建家园。三年的等待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从好奇渴望到胆怯迟疑,由胆怯迟疑到浑然不顾,这段心理活动真实地再现了一个顽皮孩子幼稚好奇的心理,由遭到马蜂反击后的心悸害怕,到听了爷爷的话后的吃惊、赞叹,进而产生的懊悔、自责和盼望马蜂归来的心理过程,则表现出孩子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心地。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中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2.揣摩文章深入细致、充满情趣的语言。
3.结合自身体验,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难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
说说“曾经冒失的童年”
2.以读作为进入文本的路径,让学生走进文章,也走得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读(整体阅读)--自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学生反应:“有趣”似乎不妥,到底哪儿不妥一时还拿不准。
学生:文章开头部分--“爷爷的后院是儿时的乐园。”
教师:“堆放杂物”“少有人去的地方”,却为何是“我”的乐园?
学生:有树,有鸟儿、蝶儿、虫儿……。
教师:那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的乐园呀!
学生:好奇心,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使我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取蝉衣,挖蚯蚓,驱蜢虫……。
教师: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
二读(分解阅读)--朗读2至7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奶奶也要捅马蜂窝,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
学生:为了通风和安全的需要。在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找到。(对话描写)。
教师:“我”无意中听到这段对话,心理产生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渴望”、“有趣”、“难以抑制”
学生:“迟疑”、“胆怯”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镜头,模拟再现。
活动汇报:
一个全景(一个手持竹竿,头蒙小褂的小子正在紧张的使劲摇撼。)。
一个近景(“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
一个特写(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扑过来,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教师:“捅”是紧张、刺激、有趣的,那“捅”过之后呢?又进行了哪些描写呢?(继续关注文本)。
三读(精选阅读)--带着问题选择阅读。
问题解决:捅了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的看法是: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
“我”产生这样的看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在捅了马蜂窝之后,一只“不顾一切而拼死的”马蜂狠狠地蜇了我。另一方面是爷爷的讲述。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蜇“我”而死的。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新的认识。
听了爷爷的话,我明白马蜂不是害虫,你不惹它,它也不会蜇你,但是一旦你毁了它的家,它会不惜生命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现在“我”毁了它们的生活,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所以“我”就有了一种沉重的“罪孽感”。
学生:“无家可归的一群”“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始终没能等来一只马蜂”“空空又是一年”。
教师:这件事后便有了“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的教训。回到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能用“有趣”简单地概括整个事件吗?显然不能,因为“我”为自己的冒失行为而后悔、内疚,希望马蜂能重回家园,弥补自己的过失。
3.用辩论作为走出文本的跳板,让学生能跳出文章本身,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教师:结末的教训。有人认为,这个教训对我们很有意义,它教育我们不做伤害他人的事,要关爱一切生命,要有爱心,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人认为,这个教训对我们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很难做到不伤害其他生命,比如踩死蚂蚁,比如咬伤我们的蛇我们会打死它,再说马蜂如果威胁我们的安全,我们是应该捅窝的。
结束:对于学生的辩论,老师不必多说,可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结。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九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态度的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马蜂的资料,了解马蜂的特性。
教材简析。
本文通过叙述“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故事,赞扬了马蜂为保护家园和入侵者同归于尽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至“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写“我”儿时因淘气捅马蜂窝挨蜇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当夜,我发了高烧”至“一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通过“我”挨马蜂蜇后对马蜂的再认识,表达了“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写“我”对马蜂归来的期盼。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抓住重点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体会“我”对马蜂誓死保护家园精神的钦佩和因淘气而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课文的第一部分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始到“‘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说。”写马蜂窝给爷爷一家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第1段,先写后院的特点,然后点明它是小动物“生存和嬉戏的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爷爷的后院花木丛生,枝叶纠缠,所以才会成为“乐土”、“乐园”。接着突出描写了壮观的马蜂窝。先说马蜂窝的位置-爷爷窗檐下。“壮观”写其体积大;“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比喻其形状;“无数金黄色的马蜂”言其数量之多;“爬进爬出,飞来飞去”是马蜂活动的特点-每天忙忙碌碌;“不敢开窗”言其给爷爷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这段的描述看出“我”对马蜂观察得很仔细,但“我”从没想到去骚扰它们,大家自得其乐、互不侵犯,这里是大家共同的乐园。
爷爷奶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很大,它引起了“我”想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这段对话给“我”透出了以下信息:一是再一次印证了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奶奶想捅马蜂窝:“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二是爷爷坚决反对,不能捅马蜂窝:“要蜇死人的”;三是从奶奶的话中了解到捅马蜂窝的方法:“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
以上第一层是故事的起因。
第二层具体写捅马蜂窝挨蜇的经过,是故事的发展与结局部分。
先写捅马蜂窝的强烈欲望。
接着写“我”的准备工作。
最后写“我”挨蜇的过程。这一层是文章的重点,写得具体而细致。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十
1.学习用读、思、批、议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海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材简析。
《美丽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如童话般美丽的故事。“我”冒险下水,偏遇上了痉挛。在这生命危急的时刻,我看到了一双眼睛--海豚的眼睛。海豚使劲顶着我,让我趴在它的背上,把我送回了岸边。当我平静下来以后,海豚又和我在海里嬉戏了好一阵,才恋恋不舍地走开。全篇文章语言优美,情节动人,尤其是以那双“美丽的眼睛”为主线,贯穿全文,显得格外富有感染力。相信每位读者在掩卷沉思之际,都在用心呼唤那双美丽的眼睛和那一份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走进海豚的心灵深处,感受自然与人的和谐。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批注方法,养成边读文边思考批注的良好读书习惯。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这一段交代了“我”独自潜水,又遇到抽筋,情况万分危急。请学生通过读书,体验“我”当时胃抽筋,使不上力,动弹不得的无奈与痛苦,以及氧气筒支撑不到多久的紧急。
*在“我”误以为是鲨鱼,吓得魂飞魄散之时,我看到了海豚的眼睛--那是“我”这辈子所看过的最美的眼睛。请学生结合海豚不断从我腋下往上撑的举动,想象这双美丽的眼睛盯着“我”,是想告诉“我”什么。注意把“我”此时心里的“踏实”和刚才的“魂飞魄散”对照起来理解。
*海豚用背鳍顶着“我”,让“我”趴在它背上,把“我”送回了岸边。而此时刚脱离险境的“我”却担心海豚会搁浅,将它往外推。这一送一推,融入了多少的关爱与真情。教学时可重点指导学生抓住海豚“安抚我”、“背着我”、“停留在那里不动”等动作,想象海豚当时的模样,体味它善良的内心世界。
*分别时,又是那双美丽的眼睛令“我”难以割舍。四目相视的时刻,彼此都用眼睛在述说着什么呢?仍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揣摩、猜测。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出示海豚的图片,看看这是什么。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
2.揭示课题。一天,当“我”独自潜水,遇到生命危险,濒临绝望的深渊时,“我”看到了一双“美丽的眼睛”。(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了解大意。
2.用简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紧扣重点,体会情感。
1.课文几次提到“美丽的眼睛”?为什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所看到的最美丽的眼睛?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运用学过的批注式方法进行阅读。
3.讨论交流。
(交流重点:第2段中,“我”第一次看到那双美丽的眼睛,请学生结合海豚不断把我“往上撑”的动作,体会海豚传递的信息:请让我来帮助你。第3段中,要抓住海豚的几个动作,特别是“停留在那里不动”这一情节,说明海豚对“我”的关爱细致入微。第4段中,引导学生抓住“玩个痛快”,“陪着我玩了好久好久”,想象当时快乐的场面。第5段中,要抓住“又用那美丽的眼睛看着我”这一关键句子,体会海豚眼睛里包含着的情感,鼓励学生谈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四、真情表达,升华情感。
1.教师出示一幅海豚的图片,请学生看图展开想象,想象海豚在大海中为人类提供过的帮助,进行口头交流。
2.写几句心中最想说的话,献给海豚。
参考资料。
海豚是哺乳类动物。雌海豚需要怀胎一年才生下小海豚。幼小的海豚在母体中已经基本发育完整。与其他陆上哺乳类动物不同的是,海豚出生时,像其他鲸目动物一样是尾巴先出来,这样可避免小海豚溺水。另外,小海豚出生后,母海豚会协助它游上水面吸第一口空气。初生的小海豚重约10千克,长约90厘米,以母乳为食。通常中华白海豚一胎只生一只,哺乳期为6个月。
海豚的年龄可高达60岁。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用较快速度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小标题,学习把课文划分为几个小故事。
3、用浏览与精读结合的方法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海娃勇敢机智的精神。懂得在怀人面前要想办法机智地和他们作斗争。
4、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娃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去感受海娃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你们一定看了不少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吧。谁能介绍一下?(指生问:比如《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亮剑》、《历史的天空》、《烈火金刚》等。)。
(出示图片)1937年到1945年,是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鬼子在我们神圣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肆无忌惮,妄想灭绝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是,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男、女、老、少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永不屈服的气节。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围绕课题质疑:你知道什么是鸡毛信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鸡毛信的内容是什么?谁去送信?送到哪儿?为什么要送鸡毛信?在送信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信送到了没有?)。
2、(课件出示问题)。
(1)、故事的主人公叫(),他是()。
(2)、()让()把鸡毛信送到(),交给()。
(3)、《鸡毛信》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3)、海娃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鸡毛信送到的?
(4)、你现在知道了为什么送这封鸡毛信了吗?
二、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生交流。
2、师小结:海娃为了送鸡毛信可以说是历尽艰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出虎穴,又如龙潭,整个故事环环相扣,我们不妨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把它划分为几个小故事,例如,开头交待海娃接受任务,我们可以算作一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接受任务。老师一共拟了六个小标题:(课件出示)。
1、接受任务。2、巧妙藏信。3、深夜逃走。
4、丢信找信,再次被抓。5、机智带路,诱敌入圈。
6、完成任务,受到表扬。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来划分一下这六个小故事。
2、小组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划的。
3、指生回答,师对不同意见可以进行一下订正。
4、在这六个小故事中,比较一下,你认为那几个故事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5、指生答:藏信、夜逃、诱敌这三个故事写得最详细。
四、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师:海娃送信,一路上凭着他的勇气和智慧战胜了困难,课文中这样的情节很多,你最喜欢哪一个?自己可以读一读,划一划,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1、学生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划出最感动的部分。
2、学生自由在小组里交流,谈自己的感受。
3、指生在全班交流,结合朗读训练。
重点:“诱敌”这一段,可分角色朗读。
4、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
5、为什么张连长称赞海娃是“小八路,小英雄”?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最应该向海娃学习什么?
7、拓展:(课件)介绍有关的英雄故事,如《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少年英雄王二小》,学生可以课外去了解。
五、播放《鸡毛信》精彩片断。
六、布置作业:
1、以《机智的小英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课外阅读英雄故事。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阅读《鸡毛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娃的机智勇敢。
2、学唱《英雄赞歌》,了解英雄在危急时刻表现的气概。
教具准备:
播放《英雄赞歌》、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一是阅读《鸡毛信》,二是学唱《英雄赞歌》。
二、学习《鸡毛信》。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快速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
2、引导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克服重重困难,把一封鸡毛信送给游机队并配合游机队消灭敌人的故事。)。
(让学生先用小标题概括再组合成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思考:海娃送信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教师可设表格让生读、找、填、议。
(3)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可爱的确孩子)。
师趁势引导为什么海娃能够这样机智勇敢可爱。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持己见)。
(4)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情节?
让学生充分地说,能说出理由即可。
3、拓展延伸。
采用讲故事比赛的方法,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好。也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整理表现小英雄的故事。
4、布置作业:
阅读课外有关英雄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英雄赞歌》。
2、说一说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自己的感受。
3、板书:英雄赞歌。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体会:你喜欢哪几句歌词,从中体会到什么?
(读后小组交流,鼓励畅所欲言,各持己见)。
2、自由汇报体会。
精神感动天地。
气概气贯长虹。
鲜血换来春天。
3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指导朗读。
(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分组读,男女对读,齐读等等)。
4、请会唱的同学范唱。
5跟着课件唱《英雄赞歌》。
三、布置作业。
观察电影或电视剧,评价其中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各种表现。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三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小故事。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但你们知道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吗?(是从猿猴变的、是女娲造的、是上帝造的、是神创造的……)对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有神话的回答,也有科学的解释。那么,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人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归功于一个叫女娲的女神。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我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吧!出示课题《女娲创造人类》,齐读。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段落的序号。
2?课件(或小黑板)检测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3?分小组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探究质疑。
1?出示女娲挂图。这儿有一幅女娲的画像,美不美?我们也可以将她画得更美,传说中女娲是一个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让我们一起步入神话的殿堂,走进“女娲创造人类”的故事。
2?同学们随着音乐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指名提问,有三到四个问题后,让同学们主动回答一下,再接着提问,接着讨论回答。注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一题,进行分析解答。
3?那么课文中作者又是分几步展开叙写的呢?
分三步:
(1)女娲为什么造人?
(2)造人的方法是什么?
(3)怎样让人一直生存下去呢?
分四步: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出第一个人的?
(3)怎样才能造更多的人呢?
(4)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教师:我觉得两种分析都对:一是概括分,一是具体分,我们暂且按第二种分法吧。谁能回答这四个问题呢?(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回答。)同学们跳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并用喜爱的符号勾画出来,再全班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四、深入阅读,共同探究。
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我们共同探究一下。(可分组讨论。)。
第一个问题:女娲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作者又赋予她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她又是一位母亲的化身,女娲创造了人,使她得到了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的身影,正显露出一位的母亲勤劳、智慧、伟大。我们姑且把她视为一个“人”吧,说说看,女娲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教师相机板书。(是一个神通广大、勤劳、大公无私、感情丰富、充满爱心、有智慧、极其聪明、手非常巧、慈祥……)。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学过或看过许多神话,如《西游记》《封神榜》《嫦娥奔月》《春光灿烂猪八戒》等,明知道都是虚构的,但为什么还喜欢看,还那么吸引人呢?[归纳:就以《女娲创造人类》为例,它借助想象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象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象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象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神话之所以有永恒的魅力,就是因为它文学性、艺术性、趣味性、思想性强,对我们有教育意义。
五、跳出课文,展开想象。
1?我们的想象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象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近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关于人类的起源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课外去找一找,读一读。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创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2?神话既然是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它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改造,请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合理的想象,或许你的想法更高明,更有吸引力。指名交流自己的想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4?继续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学习抓住重点写作的方法。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战士们的细心和对英雄母亲的深情厚意,感悟蒙生妈妈强忍失子之痛,佯装不知,坚持给战士们写回信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事情的发展的顺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明白“不平常的信”指的是哪封信。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英雄母亲托人代笔的最后一封信,体会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教学准备:
教师:可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
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抗战资料。走访家长,了解书信常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理解“殊死”等词语。
2、再读课文,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弄明白“不平常的信”指的是哪封信。了解事情的起因。
预习学案:
1、预习本课生字新词。
(结合课后第二题进行,方法:可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完成任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
1、辩词导入,引生入文。
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说谎”对不对?为什么呢?(不对,骗人,不诚实等)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一大群人在说谎。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师板书课题(“不平常”用红色粉笔写)学生读课题。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挖出题眼“不平常”留作悬念激趣。
(信为什么不平常呢?)。
二、预习交流: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拿出预习笔记,交流字词的预习情况。
3、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语的预习情况,并强调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
(“寡”字在书写时,注意下面是“刀”,不要写成“力”了。)。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如:“敌众我寡”、“殊死”、“惨烈”等词,师引导学生一起品味体会词语的意思。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内交流预习笔记。
(“我”的战友赵蒙生在一次战役中牺牲了;为了不让英雄的妈妈伤心,战友们代赵蒙生给母亲写信。而这位英雄妈妈在接到第一封信时,就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在了,为了让战士们安心打仗,她强忍失子这痛,坚持托人代笔回信的感人故事。)。
5、全班汇报总结,初步明白课文内容:他们不是撒谎,而是为了安慰抗日英雄赵蒙生的妈妈不要伤心难过而写的信,这是善意的谎言。
三、质疑探究:
师生共同质疑:
1、文中写了几封这样的信?这些信是是谁写给谁的?
过渡:同学们提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不逊色,下面请孩子们发挥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以上问题。看看谁是最棒的!
3、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在小组内与合作伙伴交流。
4、班内展示:
(1)生汇报: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三封这样的信。
a、分别指名读一读这三封信。
b、这三封信分别是谁写给谁的?(第一封信是排长替牺牲的战友赵蒙生写给母亲的;第二封信是赵蒙生母亲请人写给儿子的;第三封信是替赵蒙生母亲写信的大叔写给战士们的。)。
(2)生汇报:“不平常的信”具体指的是第三封信。
(3)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第三封信,谈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从中感受到英雄母亲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
(4)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条理。
引导学生沿着“起因(赵蒙生牺牲)――发生(排长写信)――发展(英雄母亲托人代笔回信)――结果(最后一封信)”这一线索,理清文章的条理。
5、了解故事的起因。
师导读:同学们,现在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到战友赵蒙生牺牲的那次战役中去。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想象画面。
(2)同桌交流:听同学读了这两段话,你们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一个是战火纷飞的画面,一个是战士们因为战友赵蒙生牺牲了的悲痛场面。)。
(3)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殊死”、“至关重要”、“尽管、、、、、、但、、、、、、”、“非常”、“落荒而逃”、“光荣牺牲”)。
四、达标检测: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封信为我们阐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出示词语,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拓展:
总结:同学们,赵蒙生牺牲了,他死得悲壮、死得光荣。但对于失去战友的战士们来说这是一件悲痛的事情。这要是让赵蒙生的母亲知道了,她该有多伤心啊!所以才有了战士们定期给英雄妈妈写信的“欺骗”行为。从这些欺骗行为中,我们也感悟到战士们对英雄妈妈的敬重。
拓展:生活中你们有过这样类似的“欺骗”行为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以及课后练习2的词语。
2、有感情地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赵蒙生牺牲(起因)。
排长写信(发生)。
英雄母亲回信(发展)。
最后一封信(结果)。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这是一封什么样的信,问什么说它不平常,了解信中的内容,知道生活中会有善意的谎言,一定要了解情况,做好自己的判断。让学生也感悟到战士们对英雄妈妈的敬重。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惩罚”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懂得团结协作对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懂得团结协作对生活和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的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11课,请孩子们看着黑板齐读课题。
讲一讲和同学分享一下。
二、新课。
刚才孩子们讲的故事真是精彩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狼的呢?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通顺每一句话。边读边把文中的生字词勾画出来,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全班齐读。
分组读。
男女生比赛读。
指名学生读。
全班齐读。
3、检查课文读熟情况。
刚才孩子们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边把课文的生字词学会,我相信孩子们也一样能把课文读得很好。
分小组读课文。
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4、在快速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完以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孩子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第11课,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学习和交流第11课。首先请孩子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把生字词复习一下。
二、新课:
(这是一个牵动全文的中心问题,要给足孩子们自学的时间)。
1、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回答,老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回答。
2、狼群良好的集体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利和他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讨论:对于狼的集体生活,你有什么启示?
6、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三、总结。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十六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海娃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海娃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海娃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海娃的言行去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准备:看电视--《鸡毛信》影片片断,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研究法导读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的课文。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称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
下面,我们看电视--《鸡毛信》影片片断,欣赏儿童团团长小英雄海娃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教师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
鸡毛信: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军民创造的一种特殊邮件。需要火速传递的公文、信件,就插上鸡毛作为标志,让送信人和收信人明确它的紧急性和重要性。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
1.选择自己觉得最有效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说说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3)儿童团团长海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检查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长海娃接到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任务,没想到半道上遇见了日本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绑在羊的大尾巴下,并巧妙回答敌人盘问的故事。)。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课文是按照放羊放哨--接受任务--巧妙藏信--巧答盘问--羊群被夺这样的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
(3)儿童团团长海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沉着机智、勇敢坚强、爱国、认真负责)。
3.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1)羊群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只管朝川口跑着,跳着……看着颤悠悠的羊尾巴,海娃的心头忽然扑通跳了一下。海娃来不及多想,两步抢到头里,一头扑到头羊身上。老绵羊脖子上挂个铜铃。海娃把它拦腰抱住,掀起那肥腾腾的大尾巴来,就着羊屁股,拧了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绑在羊尾巴下。
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海娃是怎样处理鸡毛信的?
师:这段话中哪些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娃处理鸡毛信的动作?(抢、扑、抱、掀、就、拧、绑)。
师: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你看到了什么?
(一个处变不惊、沉着机智的小孩儿形象。)。
(一个年龄虽小,但斗争经验十分丰富的革命少年。)。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谁来读读这段话。(生读)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觉到了你对他的敬佩之情。谁再来读?(生读)一个沉着机智的少年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男生齐读。(男生齐读)一个聪明可爱、热爱祖国的孩子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高大。女生齐读。(女生齐读)让我们一齐赞美这位可爱的小英雄吧!全班齐读。
(2)“你的--八路探子的!”小胡子吼叫的时候,嘴里龇出两颗大金牙,嘴唇又黑又厚,又凶又丑,恶心死了。
海娃一点儿也不怕,故意歪起脑袋说:“我不是,我是放羊的。”……。
师:从这两段话体会到了什么?
(从“小胡子吼叫”我体会到鬼子的凶恶;从“嘴里龇出两颗大金牙,嘴唇又黑又厚,又凶又丑,恶心死了”一句我体会到作者和海娃对鬼子的憎恨与厌恶之情。)。
师:带着这样的体会,读读这句话,好吗?(生读)。
师: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沉着机智。)。
师:你能读读这几句话吗?(生读)。
师:是啊,多么凶恶的日本鬼子啊,男生读鬼子的话--。
师:多么机智的小英雄啊,女生齐读海娃的话--。
师:怪不得张连长称赞海娃说:你真是个小八路,咱们的小英雄!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段含有连贯动作的话。
羊群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只管朝川口跑着,跳着……看着颤悠悠的羊尾巴,海娃的心头忽然扑通地跳了一下。海娃来不及多想,两步抢到头里,一头扑到头羊身上。老绵羊脖子上挂个铜铃。海娃把它拦腰抱住,掀起那肥腾腾的大尾巴来,就着羊屁股,拧了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绑在羊尾巴下。
板书。
放羊放哨。
接受任务。
鸡毛信巧妙藏信。
巧答盘问。
羊群被夺。
(沉着机智、勇敢坚强)。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七
1.板书课题:母鸡。
2.谈话:母鸡,既让人讨厌,又让人不敢讨厌,这是为什么呢?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语句旁作批注。
3.检查自学效果。
三、感受母鸡的讨厌。
过渡:母鸡的讨厌表现在哪里呢?
1.读课文第1、第2段,找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语句。
2.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要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理解。)。
3.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第1、第2段。
四、感受母鸡的伟大。
1.学生朗读课文的第4~7段,并在书上作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引导抓重点语句:“一只鸟儿飞过……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让学生从“歪着头”、“挺着身儿”、“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体会母鸡的负责,还要让学生边读边发挥想象,体会作者描写的精彩。教师还可以范读,帮助学生感悟。再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加以感受体会,“像汤圆似的”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鸡的无私奉献,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在教学这两句时,可以点带面,找出文中的其他传神的描写,加深学生的体会、感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发言,说其他语句,可结合自己课前的观察和教学挂图等讲述。
4.有感情地朗读第4~7段。
五、提炼升华,感受母爱的伟大。
(1)联系全文边读边思考。
(2)结合搜集的资料,了解老舍的童年及他的母亲。
(3)再结合课文内容和搜集的资料讨论交流,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和朗读指导,感受母爱的伟大。
2.举例说说你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六、作业练习。
1.举例说说你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的方法(说到一两点即可)。
2.摘抄描写母鸡的精彩词句。
3.读一读老舍的其他作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十八
读课题,说说你想从文中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轻声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
3.根据课后第二题的要求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并把自己的体会批在旁边。
三、感悟体会,合作学习。
1.学生提出读不懂的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梳理紧扣课文重点的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2.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概括说明。
3.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引导学生读文思考,理解。
4.头狼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指导学生仔细读文分析体会,抓住具体的事例了解头狼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它肩负的重任,从而理解群狼对头狼的服从。
5.讨论:对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6.了解狼的集群生活对人类有什么启示。
四、完成作业。
1.听写生字词或用生字词造句、写话。
2.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勾画表褒义的词语。
游漓江西师版五年级教学设计篇十九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准备。
搜集草原风景的图片、资料。
三、学时安排。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列小标题):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或:初见草原-迎客-相见-待客-话别;初见草原--进入草原--蒙古包外--蒙古包里--联欢话别;……)。
4、反复默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如:(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说一说为什么作者想高歌一曲?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类似的感受--草原上空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格外开阔,空气清鲜,使人感到特别愉快,所以想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可能唱什么歌?)。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草原绿得无边无际,由于天气晴朗,远处也是那么一派清清楚楚的青绿色。(为什么说“并不茫茫”?--在作者心中一直以为是“天苍苍,野茫茫……”)。
(3)“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大花,指的是白色的羊群。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观看一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与“万古长青”、“一碧千里”区别。)。
(5)“这种境界……”这一句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心境。“惊叹”,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草原,处处感到新奇,对满眼的翠绿,感到惊讶。“久立四望”,是留恋草原景色,总是看不够;“低吟小诗”,是想用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能吟什么诗)。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类似的感受。比如人心情好时,会觉得小鸟在向人歌唱,树枝摆动是为人鼓掌。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背诵。
6、质疑。
7、建议课后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感受草原,或赞美草原、关注草原的实践活动(如画、写诗或文、配乐朗诵、编歌、找图片、搜集描写草原的诗歌、办手抄报……)。
第二学时。
1、课文不仅写了草原的景美,还写出了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人情美)。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许多人“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客人;他们盛情款待来客:“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姑娘们为客人唱歌、跳舞,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等。)。
2、据课文的描述,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等场面。
3、课文的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点题之句,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课文中还用了不少比喻句,来描绘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画出来体会体会。
(如用“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来比喻草原上的羊群;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小丘;用“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来比喻河;用“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蒙族同胞。这些比喻的特点是恰当、生动,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我们亲眼见到了一般。)。
5、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
(全文要用欢快、喜悦、赞叹的语气来读。)。
6、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向同学介绍内蒙古风光和风情。说之前可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列成提纲,然后围绕提纲介绍,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7、质疑。
8、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779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