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07:16:16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优质16篇)
时间:2023-12-07 07:16:16     小编:琴心月

没有总结,我们很容易陷入同样的错误和困境。总结需要突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而非简单罗列事实。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事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的要点。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等的发展,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的复杂,组织该如何面对这种迅速的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摆在许多企业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基于此,重新审视权变理论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效益和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权变管理理论的历史渊源和兴起的原因。

虽然说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形成,到80年代达到顶峰,但是并不意味着权变理论的原则在这个时候才有的。事实上关于权变理论的管理实践,自古就有之。例如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主张:“因材施教”,并且这一思想对我国现在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在军事上对于权变原则的应用也很多,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武在《孙子虚实篇》写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特别强调将领指挥战争要“因势利导,因变制胜”。在国外也有很多关于应用权变原则的鲜活的例子,甚至在基督教的世界里,“圣诞老人”也有一句名言——为了让每个人都高兴,我会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帽子。

由此可以看出关于权变理论中权变的原则自古就有之,也许人们在应用的时候是无意识的或者是不自觉地,但毕竟给现在的权变理论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权变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1、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石油危机、经济动荡和政治的骚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对西方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如何加强组织的内部的管理,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关注则很少。这些理论在解决企业所面临的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这给权变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时代背景,也起了促进的的作用。

2、在20世纪60年代很多的学者发现要找到一个万能的适合任何组织的领导风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

3、领导风格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表明,不同的风格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在一种条件下有效的领导方式,在另一种条件下不见得有效,也就是说领导的有效性有赖于情景因素。

4、行为理论是在世界发展相对平缓且可预测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很难反应当今世界变化极快的现实,一些研究者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应该表现出发展导向的行为。

5、近年来的跨文化研究发现,文化是影响领导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文化的差异会表现出不同的领导行为。

正是在以上原因的作用下,美国的管理学家卢桑斯(fredluthans)于1973年发表了《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一文,三年后又出版了《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这标志着权变理论的形成。这种理论从系统观点来考虑问题,其基本思想是,管理的.方式和技术要随着企业或组织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其主要特点:一是系统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考虑问题时不但要了解组织内部的机制,而且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二是实证性。这就是通过管理实践检验理论,同时把实践研究的结果变成方法,以促进更有效的管理。三是多维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对不同变量的组合也必须采用多维分析技术,对不同的管理理论加以灵活应用。权变理论力图将各种管理理论统一起来,并将各个管理学派的优点加以综合,构筑通向实践的桥梁。

二、权变理论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成果。

在权变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理论,如:坦南鲍姆的领带行为联系带模式;菲德勒的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还有赫塞赫布兰查德所提出的情景领导理论,在此值得特别提一下:这种理论是一个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他们认为下属接纳或者拒绝领导者,直接影响领导的有效性,因为领导者无论做什么其效果都取决于下属的活动,因此领导的风格,领导的行为应当适应下属的“成熟”程度。“成熟”程度主要是指个体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能力和意愿。领导的行为应当随着下属的“成熟”程度作相应的调整。当下属的成熟度较低时易采取集权的领导方式;当下属的成熟度较高时宜采用分权的领导方式来提高下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领导。

另外通过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有两个概念贯穿于大多数理论之中,这就是“任务”和“人员”。这两个概念常常被表达为不同的形式,但其实质意义是相同的。另外人们还经常使用一些中间变量,如工作的结果化程度,群体规范,下属的士气等等。了解这些对于我们更好地应用权变理论很重要。

三、各种领导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领导理论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每一种理论的出现都是对前一种理论的借鉴吸收、批判继承的结果,都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领导内涵深入认识的结果。由于行为理论同特质理论一样都没有考虑情景的因素,也就只获得了有限的成功,一些研究者认为有效的领导应该表现发展导向的行为,因此权变理论营运而生。这种理论对前两种理论进行了批判地吸收,认为有效的领导不仅取决于领导的特性及其行为,而且取决于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领导理论的发展是在批判和继承的关系上螺旋式进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个企业和组织中,并不是只存在一种领导理论的,很多时候是好几种理论并存的,几种理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领导理论,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权变管理理论对以前传统的管理理论的认识存在误解:权变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往往寻求“所有条件下惟一最好的方法”,对此,著名的管理学家孔茨作出了解释,他指出:有经验的管理者都知道在实践中要根据特定的环境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的道理,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最好的方法。具体看一下权变理论所存在的不足:。

虽然权变管理理论看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影响。但却更多的是强调人对外部环境的被动的适应和顺从。忽视了组织中的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人毕竟是具有高级智慧的,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变化作出一定的预测,从而能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在权变理论的分析中,设定了“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等参数,也就是说如果同样的某种环境条件,那么采用某种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其他方法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但这种分析对现实的分析过于简单,现实的情况要复杂的多。

尽管该理论存在不足,但作为一种后起的理论,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1、使人们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

以往的理论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而权变的理论则把人们的视角转到了组织的外边,使领导者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改变领导模式和策略,从而达成组织的目标。

2、权变理论使管理更加规范化。

正如我们在前面论述权变理论的历史渊源的时候所述,关于权变的原则自古就不缺乏,但人们在应用的时候大都是无意识的。但权变理论的出现使这种权变的原则变成可以被传播、理解和接受的管理理论,也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更加有效率。

当然权变理论最大的意义就是它适应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环境变化日益复杂的大背景,要求管理者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分析,灵活决策。

五、权变理论在现在企业中的应用。

(一)权变理论在企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权变管理理论明确要求管理者应根据组织的环境去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的企业不顾本企业自身的特点,盲目地追赶潮流,大搞企业的流程再造,匆匆忙忙的建立什么学习型组织,甚至有的企业生硬地“造文化”,结果不但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当初的初衷相去甚远。

2、权变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不足现象。

同上面的现象形成一定对比的是,很多的企业面对外面瞬息万变的环境,却关起门来搞发展,全然不领会外面的世界如何的发展变化,其结果很可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企业本身的原因外,还因为对管理理论的重视程度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目的,希望同过对权变理论的重新审视能引起更多的组织和学者对该理论的重视。

(二)领导者要在领导活动中锻炼权变能力。

权变行为是一种具体的领导实践活动,权变艺术只有经过较长时期的实践锻炼,才可能被掌握并逐步提高其运用水平。正如詹姆斯库泽斯(jamesm..kouzes)与巴里波斯纳(barry2ner)在《未来领导者七堂课》中所说:“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不断锻炼与实践,最终才能将愿景和价值观实现”。掌握权变艺术,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想一蹴而就只会欲速则不达。总之,领导者要根据不同的环境,确立权变的观点,权衡选择自己的领导方式,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任浩.公共组织行为学.同济大学出版社,版.

[2]邹文娜、胡晶晶.权变管理理论初探.科技与经济,第19期.

[3]魏延军.权变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版.

[4]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5]〔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二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较为陈旧,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其他组织,再加上高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在教师激励机制的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师付出与薪酬不成比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对其社会地位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经济收入有关。如今,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不仅仅表现为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表现出作为“经济人”的经济特征。换言之,高校教师工作的动机不仅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学生,而且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工资水平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提高,但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还没有完全体现人力资本价值。近年来,由于高校频频扩招,学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许多高校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承担着对学校和本人而言都很重要的科研任务。但实践中,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其期望值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教师的薪酬不足以体现其人才价值。目前高校教师收入达不到期望值的现状不仅很难吸引优秀教师留校任教,还会导致高校科研和教学水平的下降。

(二)激励存在滞后性及短期性。

激励必须讲究及时性,时间越短,激励的效果越好。但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一般都放在学期末,这样就使教师的良好行为和工作业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认可,高校教师激励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高校对教师的科研速度提出较高要求,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对完成任务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予以处罚。但原创性学术研究的进程和时间都是无法预料的,这种短期的激励扼杀了许多原创性工作的进行。

(三)激励方式单一。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激励而言,大都属物质激励,单纯地将激励的重点放在薪酬待遇上,认为只要薪酬待遇高就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也是社会人,既有低层次的物质需求,也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物质激励的作用在逐渐弱化,广大教师更渴望得到尊重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在单一的激励模式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抑制,发展受到制约。

(四)职务激励普遍存在。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思想仍然有较大的影响,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给教师最大的鼓励就是赋予其一些行政职务,让他们在授课的同时拥有一定的行政权。这些高校管理者认为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地位,同时也能给教师一种压力或动力。但这种激励使许多已经立足行政岗位的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仕途升迁而非授业上,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个人和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在高校管理中进行教师激励是为了调动广大教师学习、工作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和体力。高校管理者要坚持教师激励的目标,在实施教师激励项目时应实事求是,联系教师的实际情况,做到不高估、不乱评、不武断,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具体而言,高校管理中的教师激励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统一,充分发挥薪酬激励的主导作用,适当拉开工资差别,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设置相应的科研时间,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实现教师的最大发展;实现公平激励与倾斜激励相统一,注重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行教师激励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做到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三

据,追求设备生产综合效率为目标,通过运用各种先进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设计、选型、制造、购置、安装、使用、保养与维护、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的管理。设备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形态:物资运动形态和资本运动形态。物资运动型态的管理称为设备技术管理;设备资本运动形态管理称为设备经济管理。设备管理统筹这两方面的管理,使设备技术管理与设备经济管理相结合,科学统筹管理,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

科学有效地进行设备管理是每个企业单位的设备管理宗旨,而设备管理的真正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设备管理是企业单位进行生产和研究的物质基础,它保证了设备生产的稳步提高、新产品研发的质量、降低了设备生产和研发的成本。完善的设备管理提高设备的市场竞争能力,使设备相关的费用(能源消耗、维修、税金等)在产品成本中比重减低,提高企业的效益。

(2)搞好设备管理能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大部分企业单位中,设备占固定总资产的70%以上,只有搞好设备管理才能管住大部分的固定资产,保证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值。

(3)购置或者开发先进设备,必须建立在企业单位具备先进设备及良好的管理水平之上。在购置或引进设备时,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技术论证,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设备管理部门不仅要负责设备的前期管理工作,更需要发挥设备投资的最大效益。

高校中由于设备可流动性强、种类繁多、易损坏程度不一等因素导致设备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许多高校设备管理存在报废频繁、设备“私有化”、设备重复购买、维护维修不及时等现象严重,总结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备使用率低下。

许多设备在采购计划论证时缺乏科学论证,有的只为一时所需甚至盲目采购而毫无利用率可言。许多高校的一些学院为了争投资、争设备,大量采购设备而不去使用,造成大量设备的长期闲置。有些大型仪器的购买只为某个老师教授的科研课题,一旦课题结题造成设备的荒废。

(2)设备共享率低。

由于高校各个学院间的相对独立,学院采购的设备使用权限仅限制在学院内部,不能够进行全校间的共享,存在重复采购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没有相对于的设备开放渠道,许多贵重设备有专人管理,变成“私人化”设备,一般很少能开放共享。

(3)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素质低下。

由于高校内部员工存在流动性,新的设备管理员不愿意主动学习,设备日常维护不能及时高效,设备损坏率提高。

二、采取的措施。

1.由设备处统一组织定期设备使用率检查,建立可行的设备管理制度。每台设备设定专门的责任人,规定设备责任人做好日常工作记录,定期向设备处上报,方便设备使用率检查。设备处建立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每年进行设备使用状况和使用率的`评分评比,通过校园网公布评比结果并做出相应的奖罚制度。

2.在高校中建立中心机房,管理权在学校,各个学院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要求在教务处统一排课,做到资源共享。建立多个实验大楼,建立一套相应的对内开放、对外收费的体系,将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率大大提高。

3.高校各个院系选择设备管理员时,首先要求具有爱岗敬业、公正无私、高度责任心和强烈事业心,这样能保证设备管理维护公正及时。其次,设备管理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是管理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包括各个设备的日常维护、设备使用注意点、适用范围等。

高校设备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方式、提高设备管理员的素质及能力,才能使高校教育研究事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勇。高校设备管理的几个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05)。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工学院)。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高校扩招政策普及到全国各地,同时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多变。这不但影响了高校教育者的教育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为了提高高校教育管理,就要采取科学、快速、合理的措施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本文结合教育管理经验,就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了探究。

1.是适应社会竞争力的需要。

就我国自身情况来看,随着各大高校的大规模招生,各高校要转变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创新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运用合理的、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换句话说就是,对高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不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规避致管理分散、混乱和不科学等问题。

随着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若是高校教育管理不能实现创新发展就很难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也就是说,高校教育管理只有实现了创新才能有效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创新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才能促进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更好的贡献。实施高等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高等教育受众越来越多。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管理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速度,这个时候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另一重要方面,特别是对当前不适宜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所以须对高等教育实施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1.建立校企合作型的课程体系。

高校教育必须坚持“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大力推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能学好理论知识,在企业的实践中不但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到足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到工作中,实现以职业为导向的工作和学习。高校的专业课程要具有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性,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依据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设计课程体系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逐步突出核心课程专业设计能力,从岗位需求出发来不断适应市场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当今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

2.适合科学合理的教学体制。

(1)以岗位要求为标准设计课程课程教学目标要明确,在课程改革下逐渐创新教学模式,并努力探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学项目化、实习职场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行业需求开发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本位”课程标准,使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增强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同时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灵活采用情境角色和小组合作形式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2)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过去,高校不重视建设优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很多管理岗位形同虚设,管理的有效执行更是无从谈起,再加上对现代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无法熟练运用,整个教育管理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对教育管理队伍的合理优化配置无疑将阻碍高校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为此,需要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体制创新队伍,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为本位,把学生观真正落到实处。(3)实现个性化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应对变化多端的社会,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课程设置必须满足本行岗位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促使高校教育不断适应地方经济行业发展的需要。

(1)调整专业结构,突出高校教育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应该本着把高等专业建在地方经济增长点之处的原则,从本地产业结构入手,努力实现专业设置突出本土经济特色。(2)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被评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评估要具有调控性和指导性。在新的形势下,开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一种有效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行政的手段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是建立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长效内评机制;二是减评价机制灵活、实效地运用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的实践之中;三是对学校有关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估,逐步促进教学工作水平持续稳步的提高。

4.高效利用社会师资资源。

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更新,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一些高校因缺乏合理性,又因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使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缺乏,出现低效化、盲目化等现象,不利于教育管理工作本质作用发挥,此外还造成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过于流于形式主义,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发展高等教育,只有在市场选择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调整,才能形成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配套,功能、形态能融为一体的高等教育形态格局,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高等教育平面专业趋同化等一系列弊端,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总之,优质的教育管理提升了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所以,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高校教育管理新体制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五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档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只有在具备了大量的、可靠的教育教学材料,并继承已有的教学成果,借鉴前人优秀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情况下,才能够有节奏、有秩序、高效率地运行教育教学管理。当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思想就是源自学校的教学档案。

因此,高校应当充分注重教学档案的重要作用,致力于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活动当中,建立并完善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同时,高校教学规划的制定与改进、教材的选取与运用、专业以及专业课程的开设等的依据也是源自教学档案,这些依据将对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活动的成败造成直接影响。总之,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资源,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管理高校教学档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这个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而要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重视。作为高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在更新自己的知识时,树立起良好的服务观念以及开发档案的新观念。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必须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在停留在原来的思想上。为此,高校档案室必须要广大师生对知识以及信息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加大相关教学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力度,积极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必须让档案管理人员逐步的从传统的工作模式过渡到档案信息中心的工作模式上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意识,促进高校教学档案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改进高校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

高校的综合档案室要对学校的档案工作进行定期的、整体的、系统的监督与指导。作为档案室的工作人员,需要迈出档案室,深入分析学校各教学部门的工作规律,了解他们工作的具体内容,合理把握文件材料归档的范围,并根据分析、了解的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档案的收集计划,力争做到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有步骤、有计划、有实效。同时,档案室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各立档部门的工作动态有一个及时、准确的了解,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另外,教学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还可以精选出一些收集齐全,工作规范,立卷质量较高的部门,组织其它部门参观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三)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近年来,新的教育理念使各高校在办学方式、办学理念以及学科领域的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色,这就使得高校的教学档案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教学档案的产生、整理、收集、利用等运转过程中,应当以档案管理的标准与法规为依据,有效实施科学化的管理,使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达到规范化;同时,依据指标体系的要求,对于教学档案相关的支撑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收集与整理,使其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另外,必须完善工作程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在高校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较强的信息材料,进而实现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四)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档案人才是知识管理型人才。档案信息所具备的知识性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的专业性决定了档案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知识性的劳动。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会直接的影响到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认清自己是否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高效并准确获取各种教学档案信息以及其他的相关的档案管理所需要的的能力。

如今,很多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不具备这些综合能力,他们要么是能够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而缺乏档案管理能力,要么就是具备档案管理能力却不具备运用各种先进的档案管理工具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要为他们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努力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引进新鲜血液,聘请那些具备良好的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档案管理工作人才进高校从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三、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对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进行丰富、改善。

要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要加强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并尽可能的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使得档案数量更加充足、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的合理。从档案室来说,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善,对单位的档案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对于档案馆来说则需要坚持馆藏教学档案的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在合理扩大接收范围的同时,还需要对所接收的教学档案的质量进行甄别、控制。

需要对档案补充机制进行完善,要广泛地开展档案征集的工作,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对散存在社会和个人中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同时还需要对馆藏结构中文书档案占主体的单一局面进行改变,并加强与各个专业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之间的联系,以此来促进教学档案资源的共享。

(二)积极拓宽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起竞争的观念、积极服务的理念、市场理念以及协同合作的观念等先进的观念和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关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对教学档案信息的实际需求,是档案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共享;二是要打破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常规范围,利用各种方式有效扩大档案室在学校中的影响力;三是注重开发档案室的新的社会功能,以扩大和提升教学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对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加强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高校的档案馆(室)应该积极的根据自身的馆藏特色建立起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存储系统,它同时还是对已经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进行深一层的加工与组合后所形成的专题性的、高层次的'档案信息的科学分类组合。通过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库后,可以大大的提高查询速度,进而方便用户,同时提高档案信息的管理水平。

在21世纪,将各种资源与信息进行数字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核心。档案管理现代化,就必须要是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校的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与时俱进。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就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规范与标准,同时还需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推进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四)加强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的现代网络化。

随着不断推进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教学档案有了新的形式,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档案逐渐减少,而以光盘、磁盘为载体的现代化教学档案在整个教学档案材料中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管理的手段、方法上,以往的教学档案管理都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为适应信息时代管理的特点和需要,不仅要实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还要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开发或购买教学档案管理系统专用软件,建立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网络。在教学档案的管理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光盘、联网检索和信息查询等服务,充分挖掘信息资源自身的综合性、积累性等优势,使我们所得到的相关信息重新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发挥出更大的利用效益。

四、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这对高校院系级教学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高校的教学管理人才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重视提高自身的素质,致力于掌握最新的教学档案管理手段,有效开发、利用教学档案信息,使教务工作切实为高校教育提供高质量服务,使教学档案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短缺与读者服务急剧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招募高校在校学生作为志愿者,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成为保障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新力量。

关键词:图书馆;志愿者;长效性。

一、从管理细节着手促进团队建设的长效性。

图书馆志愿者团队普遍要经历志愿者岗位规划、招募、培训、上岗、总结表彰等几个环节,从这几个环节的管理细节着手,是提升志愿者服务长效性的有效手段。

(一)设置富于挑战性的技术岗位激发志愿者的兴趣。

恰当的岗位设置,是吸引志愿者服务、使其实现长效发展的重要基础。图书馆志愿者开展初期,岗位往往侧重于程式化的基础业务,如借还书、图书上架、排架等业务。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读书节、好书推荐、读者培训、图书馆宣传等专项活动及对外联络业务中,为志愿者定位了一些新的角色和岗位。这些角色和岗位与简单的程式化业务不同,需要广泛的志愿者团队配合,需要志愿者与读者间的沟通和交流,还需要针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完成一定的培训和自学,这样的角色显然更加有挑战性,也更加接近志愿者步入社会后真实的职场环境。这些活动充满挑战性,能够充分满足志愿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设想和预期,使志愿者在服务中得到充分的历练和成长。这些有特色的岗位具有相当的挑战性,能够锻炼并提高志愿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将有效改善技术单调性岗位造成的志愿者流失的局面。

(二)搞好招募过程,从根本上把握志愿者团队的质量。

招募过程是控制志愿者质量、挑选真正有志于无偿志愿服务者的关键环节。明确招募标准,是保证志愿者质量的关键。标准要明确所需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工作时间。针对创新性岗位的特殊要求,应适当多招募一些志愿者,以确保不会因有人退出而造成人手短缺。如果招募人数不能满足既定的岗位需求,应适当调整岗位,缩减招募人数,确保志愿者质量,促使工作稳定开展。在面试中选择责任心强、有主动服务意识的志愿者,是保证志愿者服务能够长效开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未经过深思熟虑抱着凑热闹、打酱油心态的人,应晓以志愿者宗旨,尤其要让志愿者认识到:虽然他们是自愿付出爱心,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行动而不受约束,志愿者必须重承诺、守信用,完成承诺的相关服务。

(三)从技术培训和使命感强化双方面着手,搞好志愿者培训。

加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是保持志愿者服务长效性的重要策略。由于志愿服务的随意性和无偿性,导致对于志愿者无法用利益来约束和管理,因而只能强化使命和责任感,感化和推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持久而良性地开展下去。因此,必须要在培训阶段明确和强调志愿者服务的初衷和使命,使志愿者坚定信念,引导其以“志愿服务主人翁”的精神,负责任地完成预期服务。

(四)从细微处关怀志愿者成长。

关怀志愿者的工作和成长,是确保志愿者工作长效化的有力手段。对于招募、组织、培训好的志愿者团队,在服务过程中,要加强关怀、沟通和指导。当志愿者在工作中遇到困惑、挫折,或者为读者服务时因受到冷遇而郁闷、因工作内容枯燥而失去兴趣、对志愿服务动摇甚至准备打退堂鼓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关怀和指导,加强对提升其服务技巧的指导,适时地化解志愿者的心结,帮助解决工作中的不顺,坚定其继续志愿服务的信念,使服务能够长效地进行下去。

二、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志愿者个人服务意愿的长效性。

由于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图书馆可以从多个层面采取激励和奖励,激发志愿者的热情。

(一)图书馆层面的有效激励。

作为志愿者服务的对象,图书馆可以利用馆内一些免费资源进行奖励,对优秀志愿者给予一定的激励。比如,可向优秀志愿者提供免费机时、文献检索和索取优惠,享受图书和数据库访问优先权等。让志愿者付出的'辛苦在社会效益的激励中,得到肯定和认同,从而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二)学校层面的激励。

志愿者及其团队管理及激励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图书馆应当与学生处、团委、院系学生管理者加强横向联系,扩大志愿者服务的影响。在学校的重视和帮助下,建立有关制度,可以将志愿服务作为学生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给予一定学分。参与志愿服务,在践行志愿精神的同时,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呵护心理,及时给予精神层面的激励。

积极主动地关心志愿者,定期召开志愿者座谈会,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提供帮助、心理上给予开解,从学习、生活等各个层面,关心和温暖志愿者,为志愿者营造一个温暖的团队。适当表彰表现优异的志愿者,给予荣誉和鼓励,让志愿者感受到付出得到认可的成就感,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七

权变管理理论就是把科技期刊的社会环境和管理方法演变成自变量和应变量这样一种权变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管理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一)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

环境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一般外部环境变量,是指对科技期刊都产生共同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产等的方针和政策。特定外部环境变量,是指一般不具有普遍影响力而仅对特定科技期刊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相同或相关专业的科技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或学科)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对该刊的态度等。对于某一个特定科技期刊来说,更应重视研究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变量,是指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要素,可分为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和出版要素两部分。工作人员包括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的全体工作者;出版要素包括科技期刊的经费、稿件、设备条件等。

管理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技巧等因素。它们的选用都是以有效性为目的,以适用性为前提,并且必须依据特定科技期刊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来灵活选择和运用。

(二)自变量和应变量。

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不可控变量,属于自变量范畴。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则是可控变量,属于应变量范畴。

自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等。应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自变量与应变量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一般外部环境变化不大。因此,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同类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的态度等。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关系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的管理因素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对于任何一种科技期刊来说,要寻找一种能适用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的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是不现实的。因为科技期刊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虽然是在科技期刊管理实践中众多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高度概括、总结、抽象、升华而成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把这些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运用到特定科技期刊的管理实践中去,各种可变因素和条件又会明显地制约着这些原理和原则运用的有效性。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八

摘要:班组在地市供电局中是最基本的组织单元,班组绩效管理是企业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激活员工的积极性,对企业的业绩提升以及持续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南宁班组绩效管理进行研究,设计出一套适合地市供电局基层班组应用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经过在供电企业近十年的实践证明,绩效管理在企业中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其应用好坏对企业业绩有着重要影响。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生产经营各项任务层层落实之后都必须通过基层班组实施完成。班组绩效的好坏对企业整体绩效有着重大影响。绩效管理虽然在供电局推广已有时间较长,但是更多基于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管理所开展。但是,对于供电局基层管理所下属的班组来说,绩效管理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从近年来基层班组的绩效管理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绩效管理未能结合员工岗位职责明确绩效目标,员工不清楚自己该干什么,导致员工工作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工作缺乏热情和创造力。二是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无法客观评价班组员工业绩,导致一些班组绩效考核经常出现“轮流坐庄”、“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绩效管理粗放和流于形式,既未能充分体现员工在组织目标实现中所做的贡献。三是绩效管理没有形成闭环。部分班组绩效结果没有反馈,班组员工无法指导自身绩效的好坏,不能有效地激励员工体现价值、发现不足。特别是在绩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由于没有反馈,没有能够及时改正,问题反复出现,不利于员工自身进步与成长。为解决基层班组现行绩效存在的问题,提高班组工作执行力,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能够客观评价员工履职能力,体现“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员工积极进取。

主要分为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结果应用与反馈四个环节,主要以绩效合约为载体,以月度为周期开展班组绩效管理。绩效计划制定。班组员工绩效合约内容设计主要承接供电局内部管理要求,涉及指标、任务、基础管理等方面。除此之外,为激励员工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避免发生违规违纪行为,分别设置了加分项和扣分项。员工岗位指标、任务来源上级分解下达,合约除了明确具体的指标目标值、任务完成标志和时间之外,同时明确了相应的指标、任务加扣分标准,指标考核设置。班组员工绩效合约中的指标主要来源于上级分解下达,根据指标重要程度设置权重。对于重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的,给予相应加分,对于没有按期完成的按标准扣分,扣分不设下限,破除“保底”思维。每月进行考核,激励员工做好指标管控。为体现指标中的管理和领导责任,对有上下衔接或左右协同责任关系的指标,实施对直接责任人、技术管理人员直至分局领导的连责考核,并根据指标重要程度分别设定联责标准,实现责任“共担”。任务考核设置。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任务评价主要考虑重要程度、难度系数、角色作用、完成效果等。每月进行汇总统计,通过重点考核工作任务完成数量、质量等解决原绩效存在的过多注重结果而较少考虑工作过程,不能体现员工工作质量与工作数量及员工的勤劳度与考核结果不相对应的问题,突出“员工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同时引导员工多做工作。基础类考核设置。主要设为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两部分,占权重10%,是为了调动各级岗位人员重学习、重技能提升而设置,考评其一个周期内受教育(包括作为培训师授课)、培训、参加岗位胜任力评价或技能竞赛等相关技术、技能、管理提升的效果。理论部分主要考察员工对岗位业务基础知识、新规章制度、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每月通过理论测试考核。实操部分主要针对员工实操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相应实操培训,并每季度组织一次内部技能考核,促进员工实操能力提升。加扣分类设置。鼓励员工多学、多做、多方面发展,同时鼓励岗位间相互协助,对协助其他班组做自己职责之外工作的员工给予加分。对明令禁止的违规违纪行为实施提醒性惩处,但对安全、廉洁方面等触及企业管理底线的行为则实行“零容忍”惩处,增强各级员工的底线思维、红线意识。绩效辅导。对于绩效管理来说绩效辅导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但也是最容易忽略的。绩效辅导有助于帮助、支持员工达成所需实现的目标。班组长通过开展绩效辅导,强调重点,帮助员工改进方法和技能,随时纠正员工行为与目标的可行性偏离,推动员工努力完成目标,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绩效辅导提出实现目标需要的资源和支持绩效考核。每月初,各岗位员工按照绩效合约格式,自行准确、真实、完整地统计本人的上月工作绩效,并在每月3日前经本人签字后,上报绩效合约表至班长或科长审核,班组、科室在每月6号前上报绩效到分局员工绩效管理考核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进行核算,拟定最终得a人员名单及二次分配受奖人、受奖金额,报分局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批。分局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在每月10号前审批确定后,在分局门户网站公示一天,接受员工的申诉和监督,确保绩效结果的公平、公正。为了确保考核评价公平性,考核结果全部公开,接受所有员工监督。员工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提出申诉意见。根据员工绩效评价结果高低进行月度绩效评级。绩效激励与反馈。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月度评级从高到底,分为a、b+、b、c、d五个等级,每个班组评a、b+的员工比例分别不超过15%、25%,其他三个等级员工比例不做限制。对于a、b+等级在月度绩效奖励中分别基于1.2、1.1的系数倾斜,对于c、d等级在月度绩效中实行0.5、0系数,相当于扣减50%、100%的月度奖金。对于绩效优秀的员工在培训、休假等方面也给予相应倾斜。绩效结果反馈。班组长负责开展绩效结果反馈工作,每月将绩效结果公示,公布至部门信息发布平台,加大透明度,及时的将员工的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人,对绩效较差的,由班长、科长或分局领导实施对口面谈辅导机制,指出他的不足、帮助他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培训计划等,并加以鼓励,从而增强改进、提高的信心和动力。

三、绩效管理在班组推广应用。

1.绩效管理在班组推广条件。

绩效管理在班组应用涉及每一位班组员工的切身利益,为了能够顺利推广应用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管理方案的公开。必须得让每一位员工充分了解管理的思路、导向、内容、操作方式,特别是绩效管理方案在起草阶段,就应该让员工参与,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建议,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才接地气,而且容易得到广大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工作才具有生命力,才具有操作性、持续性。二是操作过程的公开。方案通过后,绩效管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依照既定的方案要求执行,而且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过程、结果都必须公开、透明,接收广大员工的监督。三是结果公开。绩效考核评价的结果必须公开,不仅仅是为了接受广大员工的监督,这既是对业绩好的员工的一种褒扬的方式,也是对业绩落后员工的一种鞭策。

2.绩效方案的应用成效。

近两年来,这一套绩效管理体系在南宁局班组广泛应用推广,从应用前后效果来看,确实对班组员工的执行力、班组文化等方面有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是员工执行力明显增强。绩效量化考核,绩效评定结果差异化应用,客观的反映了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既给员工带来了紧迫感,员工的工作态度、责任心、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班组员工对学习技能的热情也大大提升。二是员工自我实操技能提升的积极性显著增强。通过绩效以导向,引导员工加强理论与实操能力提升,更好的提升履职能力,在20xx年全局基层班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比例同比提升了10%、12%。三是强化岗位间的相互帮助与相互监督。为提高个人绩效,班组员工除了积极履行岗位职责之外,不少班组员工还积极协助其他岗位员工开展工作,或者主动制止并上报身边的一些违章行为,促进了各班组间相互协作、互相监督。四是形成了追求卓越绩效成绩的文化氛围。在推行新的绩效管理改革中严格按方案计划、按制度规范操作进行,使得绩效规则深入人心,让每个员工的头脑中都有了一个绩效的概念,树立为绩效的提高而努力的意识,在团队当中形成一种人人谈绩效人人追求绩效的良好氛围。

四、小结。

本文从供电局班组管理的现状,论述绩效管理在班组的推广应用的必要性,并结合基层管理需求设计出一套班组绩效管理框架,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推广条件,在实际应用中要结合各单位情况,才能更好的提升班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2]杜映梅.绩效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xx.

[3]谢康.企业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设计[m].中山大学出版社,20xx.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九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处在主导地位的公共行政,因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其呆板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型和知识型社会。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并很快扩展到了西方各国中。公共管理不再是单单重视经济和效率,转而重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困难重重。

新公共管理理论;困境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处在主导地位的公共行政,因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其呆板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型和知识型社会。新公共管理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并很快扩展到了西方各国中。新公共管理不是对已有的公共行政框架的变动,也不是对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单一的调整和单单为了减少管理的成本和开支,而是对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的一次全面的否定和变革。这一次改革打破了上级对下级的单向指控,建立交流互动的模式和平台,渐渐走向了“后官僚组织”的道路。“官僚制”已成为了过去,公共管理不再是单单重视经济和效率,转而重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是困难重重。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价值取向困境。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先进的,但也存在着问题,尤其是在其价值取向方面上,有下面几点不足:

1.1公共性原则受管理主义的制约。

公共性是公共部门之根本,其本质是要求在行政管理中,以公民的切身利益、公民的权力为核心,其价值就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是以提高公民整体生活水平为目标的。但就管理主义而言,强调的是经济的最大化与效率的最优化,这一工具理性也就造成了政府或企业在公共管理中,其优先考虑的是绩效,偏离公共管理的核心,变化为执行和管理的工具。以经济、效率作为导向,所造成的是以达成目标为目的,忽略其目标的核心意义,就是说,行政管理与社会价值背道而驰,丧失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意义所在。针对新公共管理在效率追求上的片面性,英格拉姆指出,“对许多公共组织来说,效率不是追求的唯一目的,还存在其它目标”。实现民主社会价值应是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立足点。

1.2公共利益过于表面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是市场化的管理,将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的利益为导向,以满足顾客为宗旨。简单来说,就是用顾客与企业的关系取代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将公共财物交由市场分配,减少政府的职能。这种以市场做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不符合逻辑的,过分的选择相信市场,而忽略了市场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政府进行让步,将其职能交由市场更是不符合现在政务日益增长的走向。再者,从运用到实际上看,将公共部门职责私有化未必更有效率。私有化更有可能造成公共财产的混乱,进而造成管理的复杂。将公共职责市场化有其优点,但不可忽略的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1.3“顾客”与“公民”的矛盾。

政府的权力是公民赋予的,最高权力的掌控者是公民,这是政府与公民两者间的关系。而观之于市场和顾客,市场是基于一个平等交换的概念,双方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别。将公民比作是顾客,其本身上就降低了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和权利,政府是服务于公民的,但市场不只是服务于顾客。另外,从消费的本质上来说,对于企业出售的产品,顾客只能选择的是买或不买,但对其出售的什么样的产品、产品的价格、服务的内容并不能参与决定,本质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而就公共服务管理来说,公民所扮演的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或不接受服务,更重要的是扮演着一个参与者,对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导向,所造成的是政府对权力的掌控和单向的行使,这与政府存在的本质是相谬的。公民参与政府的决策是行使其权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政府的有力监督。公民与顾客在其本质上就有区别。

1.4“经济人”假设不能照搬。

经济人假设认为:理性行动者是由自利所激励;理性行动者是机会主义的、欺诈的、自我服务的、怠惰的和善于利用他人的;由于这种假设,理性行动者不能被信任。市场中,趋利而避害的“经济人”比比皆是,公共领域中也是如此,追求名声、功绩、财富的行政管理人员也有,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对政府进行全盘否认。“经济人”假设过于现实,从而忽略了对人性的探讨,悲观的认为利益本身才是人的行为出发点,否定人文因素的存在。对人性的全盘否定是不切实际的,对公共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否定,不相信他们能立足于公民,为公民着想,为公民造福,认为他们只是追名逐利的官僚。

2对新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反思。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缩小政治阶级的差距、权力下放、赋予下级更大的权力、追求平等,破坏了传统的行政管理人员任职制度。所造成的是管理制度更趋于政治个人化,对其所期待的公平、公正并无作用,还会导致政府的腐化,党派的林立。公共管理和私有管理也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公共管理的立足点在于广大公民的利益,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合理分配,为公民营造福利。而私有管理的出发点是为企业本身创造利益,是以扩大企业规模,为企业拥有者创造更大利益为主。这就说明了私有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不能运用到公共管理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市场机制太过于信任,将资源分配交由市场,忽略掉了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削弱了政府的社会责任感,进而破坏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与实现民主的目标背道而驰。

3总结。

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政府的管理与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总体而言,多方位的思考角度,对于公共行政是十分有益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实际的应用中所显现出得不足之处,赞成与批判总是同时存在的,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还有待进一步论证。而对于我国而言,当前正面临着政府体制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借鉴新思想、新理论,固然是好的,但新公共管理理论能否成为我国行政管理的新范式,还不能确定。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

从前文的分析中就可以了解到,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着较多的漏洞与不足。行政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基于此,改革和创新高校行政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高校是培养知识创新与高层次的重要领域,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明显。高校教育持续发展,面对新时期各项要求,改革与创新已经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2]。高校唯有通过转变观念、更新管理模式,才能够推进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才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保障高校改革发展顺利实施。在高校改革实施的过程中,高校行政管理具有协调、激励、参谋与保障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高校日常办学活动中,如若出现任何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学工作,影响高校后期的发展。而行政管理在此过程中就是借用服务来处理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而完善监督检查制度,根据不同部门,制定出不同的督办要求,促使各部门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完成任务,并根据实际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意见,促使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最后,顺应高校改革。高校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衍生出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管理是高校的软环境,在高校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高校改革的时候,行政管理需要针对各方面的要求与需要做到协调,以达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高校深入改革的实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一

要想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要成立膳管会领导小组,并以校长为组长,对高校各项后勤工作进行统筹,严格按照后勤人员筛选机制选拔后勤工作人员,并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岗位,实行岗位公开化,采用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用具有责任心、事业心和耐心的人才担任后勤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针对后勤各项具体工作制定明确的计划,实现食堂全面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定期召开后勤行政工作会议,并对各阶段的落实措施进行细致研究。此外,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高校应该对后勤工作人员、设备、保管等管理环节进行细化和监督,及时发现后勤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学校在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后勤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确保后勤职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水平。

二、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不断完善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高校选择的都是思想政治素质高、吃苦耐劳的职工作为后勤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具备一定的.高校后勤管理知识和后勤管理专业技能。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产生的影响,并做好后勤工作,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全面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学校要对后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转变后勤职工的思想观念,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提升高校后勤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校后勤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后勤规章管理制度办事,确保食品安全和学生住宿安全。

三、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体制,要提高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力度。要想使学校发展良好,必须在教学和后勤上下功夫,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和课堂管理同样重要。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不仅是对食堂、宿舍和校园环境的管理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和学校的稳定发展,科学的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校后勤工作的发展,并有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还要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制度,并在此过程中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科学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将先进的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手段运用到其中,促使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针对学校的规划和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各阶段的目标,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后勤职工的劳动定额,以此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估考核,做好后勤工作人员的薪酬管理工作,提高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规范后勤行政管理程序。

要想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各方面的设施配置到位,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健全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各项设施的安全状况良好。食堂和宿舍配备的各类电器设备和消防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要做到位,规范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项操作的规程。学校还应该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后勤行政管理的程序,抓紧落实各项目标,促进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中,还要注意监督检查信息的实时反馈,及时发现高校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高校后勤能够顺利开展。因此,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程序,确保高校后勤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顺利开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总结。

只有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才能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中,只有通过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拓宽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道路,为推进高校基础教育的改革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冯锦.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4).

[2]韦曙和.苏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0(12).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二

开放式适度分权又适度集权的管理模式,是对校一级管理模式和校、院、系、实验室四级管理模式的`综合发展,突出在集权和分权适度的情况下,符合高校实验室管理四个原则。这种实验室管理模式中有三个模块,分别是教学实验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专业科研实验室。校一级教学实验平台主要服务于普通基础实验教学,科技创新中心服务于综合类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专业科研平台服务于尖端科研实验。三个模块紧密相连,教学实验平台是基础,科技创新中心是抓手,专业科研平台是支撑。这种管理模式下施行实验室主任制,分设基础实验室主任、实验平台主任、专业科研实验室主任。学校分管领导是实验室决策机构,各实验室主任负责本实验室的各项业务的开展,实验管理平台,对各类实验进行协调,并对日常管理起到监督作用。为了让实验室运行更加平稳,实施适度的集权和分权,适当的划分各级的权限和责任范围,这种管理模式中,大实验室中心拥有相对集中的权利,各个创新平台主任直接对中心主任负责,科研实验室主任由院系人员担任,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推动院系、教研室和实验室的互动。大实验室主任尤其是专业实验室主任在课题经费使用、仪器配备、人员配置方面有一定的决定权,这样有利于不同人员发挥不同的作用,集权和分权都有效适度结合。

参考文献:

[1]邹志宏,吴良,吴文华,陶然,沈雄威.实验开放管理与安全保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07).

[2]吴良,邹志宏,吴文华,陶然,沈雄威.基于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实验室绩效分析计算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6).

[3]吴良,邹志宏,吴文华,陶然.智能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5).

[4]冀琳彦,李新冬,朱易春.高校实验室统一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02).

[5]陈忠林,徐苏男,王杰,刘强,姜蕾,沈曼丽.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2(02).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三

成本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所耗用或放弃的资源,通常用取得货物或劳务必须付出的货币数量来衡量。但成本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词汇,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概念,高校财务成本管理指高校在成本方面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协调活动,是对高校各项成本费用消耗进行的核算、预测、决策、控制、考核和分析的等一系列管理活动。高等院校进行教学活动,是为了在培养人才、产生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社会承认并取得经济效益。为了获得教学效益,必须支付教学成本,教学成本效益比的大小,既与教学主体(学校及其成员教师)的能力、工作状况、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投入状况相关,也与学校机构,包括教学机构的设置相关。

1.财务成本核实为高校决策提供相关信息。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很多工作都进入市场化操作,一所高校要想有效利用资金,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就必须树立很强的竞争意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就需要进行相关的创新,创新需要投资,如何使投资收益最大化无疑是关键性的问题。学校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也会给教育事业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在投资之前必须做好调查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成本核实。学校通过财务成本核实可以发现学校建设与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然后有针对性地优化资金的使用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成本,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财务成本核实为高校内部资源有效配置提供帮助。

高校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加强了财务部门的监督范围,实现了对学校收入、支出都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一来有利于促进学校各个部门的节约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工作作风,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建立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可以发现高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哪些地方存在浪费现象,那些地方还需要加强重视等,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3.财务成本核实可以规范高校基本建设工作。

目前,高校基本建设是贪腐现象的重灾区,许多高校校长都是在基建过程中堕落的。这固然与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关,但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存在漏洞。按照规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招标、投标,签订价款合同的形式来进行。但是由于制度建设还存在漏洞,许多学校招投标工作大多只是走走过场,存在许多暗箱操作,从而导致建设成本加大或者工期质量受到影响。通过建立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可以使财务参与市场及投标方进行考察,从而掌握市场价格及投标方的实力,一方面可以达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把好合同签订关口,合理安排建设资金,防止资金流失。

4.保护高校财产安全。

成本核实制度有利于保护高校财产安全,通过成本核实可以对学校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从而对学校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找出学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止诸如铺张浪费以及管理不完善等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把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国家资产流失。

5.优化学校资源的配置。

我国高校教育资源本来就有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精打细算,合理配置资源。通过建立成本核实制度,可以及时对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优化,并且充分挖掘学校内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潜力,从而为学校的稳定运行、完善管理和收益提升创造良好基础。

三、高校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不合理,增加了成本核实的难度。

目前我国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学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例如教学机构设置过于细密,当前,教学院是高校的基本教学、科研和管理单位。但是由于我国分科较细,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独立,因此教学院的设置缺少综合性,往往一个专业就设一个教学院,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不仅增加了学校运行的成本,而且还增加了成本核实的工作量,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另外在教育机构的设置上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许多地方院校千方百计地争取升级为高校,因此许多地方高校带有明显的历史遗留痕迹,一些学院往往是由原来的系演变而成的。一些新设置的教学院又缺少相关的完整配套管理措施,这也为成本核实带来了难题。

2.高校行政化现象突出,不利于成本核实。

目前,虽然社会各界广泛要求学校去行政化,但是我国高校的去行政化进展十分缓慢,行政化现象依然非常盛行。这种行政化现象容易导致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关系的混乱,正常来说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无疑是一个业务单位,而不是行政组织,因此行政管理理应服从业务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行政化的问题,导致高校教育机构以及相关领导岗位的设置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行政管理的要求,而忽视了教学业务管理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教学机构基本上都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来设置的,而很少体现教学业务活动的规律。

3.会计核算无法适应高校成本核算要求。

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基础。由于体制原因,我国高校会计核算较长时期内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影响,会计核算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不核算教学成本,不计提折旧,不遵循配比原则等,这样得出的会计信息无法对高校主体的财务状况、资金情况等进行准确把脉,不利于高校管理和发展,更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趁势。首先,会计核算难以反映高校真实经济状况。由于会计是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当期的实际收支情况,与权责无法匹配,也不能准确反映高校财务运营状况;会计核算与与预算决算口径不一致,现行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科目不一致,导致在编制决算时,高校必须根据会计科目内容合并或拆分,重新计算后得出预算科目;资金支出的明细科目设置较少,特别是科研项目经费,只是笼统入在支出类的教育项目下,经费来源、使用、结余等情况都合计在一起,无法快速区分单个项目的进展情况等。这些核算情况都不利于会计信息的形成,不利于反映真实经济状况。

四、提高高校财务成本核实的措施。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学校预算制度,根据学校长期发展的目标,编制预算方案,在预算编制时要全口径、细致化,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另外,要强化预算执行的监察,严格按照预算规定执行,如确实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就必须按照严格程序进行审查、研究予以确定,并做好记录工作,明确责任人。

2.健全学院财务管理制度。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财务办理办法、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部门经费管理暂行规定等,但是这些现有制度还是存在漏洞,例如,资金风险管理、预算执行的监督与制约、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制度空白的问题。这些制度漏洞影响了高校财务成本核实工作的进行。例如针对资金风险管理问题,应该制定现金及存款内部管理制度;针对预算管理的问题,应该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与约束,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监督考核。

3.改进会计核算内容。

首先要明确收支分类,加强收支管理。收入与支出是高校财务成本核实的主要内容。高校要想做好成本核实工作首先必须做好收入管理,在年初就应该明确学校全年收入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和奖惩制度。其次优化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管理,财务支出要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尽量减少变动。另外还需要优化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减少资源浪费,从而实现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得到优先保障。

4.压缩学校行政开支。

我国高校行政化程度较深,因此日常行政开支比较大,挤占有限的资源。因此加强高校财政财务成本核实必须压缩学校行政支出费用,降低学校运行成本。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支差旅费、培训费、接待费等。

五、结语。

总之,学校是国家的教育机构,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搞好高校的管理工作事关重大。财务成本核实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高校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财务成本管理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松弛、成本控制不严格等。从而影响了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努力推动高校建立健全财务成本核实制度,做好财务成本核算工作,从而降低高校运行成本,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使高校管理规范化和高效化。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四

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时期的高校实验室分属于各个教研室,这样的实验室的特征是小而全,但是相似设备重复配置率高,使用效率低下,各个实验室条块分割,实验资源不能整理利用;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80到90年代,这个时期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逐步适应了高校快速发展的需要,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了院(系)、教研室两级管理模式,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校、院、系、教研室管理模式四级管理模式,但是管理主体还是教研室,由于历史原因,各个实验室资金投入不足,发展后劲减弱。这个阶段各个实验室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资源整合和利用;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各个高校的实验室的投入迅速增加,人、财、物、力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也形成了校级实验中心管理模式,甚至有的高校开始实行校直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实验室管理权开始上移,逐步由条块分割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综合管理模式。

第一种模式“校、院、系、教研室四级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实验室依附于教研室,按照课程和专业来设置,权责清晰,便于形成融洽的工作关系。在实验室的建设中教师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小而全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容易导致相似实验室的重复建设,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第二种模式“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院系管理合并,系不再拥有实质性的管理,管理流程缩短,有利于学校在宏观角度对实验室进行管理。第三种模式“校、院两级管理”。此种管理模式目前在各级院校比较普遍,实验室的主管部门可以整合全校专业课程实验,下设不同实验功能室,校级实验中心的业务指导是由实验主管部门直接管辖。实验室人员由院系派出,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度,与此同时,院系实验室也整合为院级实验中心,这样的做法使实验室管理简化,避免了管理过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实验资源得到了共享。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由于教研室与实验室的分离而造成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不足,实验室和教研室衔接不紧密。虽说管理上高效,但从实验室的长期发展来看,缺少教研室和教师的实验室改革,容易造成科研力量不足。第四种模式“校一级管理”。这种模式可以让全校的人、财、物、力在校一级平台上得到整合和共享,形成了实验中心和各个院系分离的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以往的专业壁垒,实验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利于开展综合设计类实验,提高了科研性实验的成果转化率。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协调中心,协调各个院系和中心的工作,如果协调中心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此种管理模式反而会效率低下。总结:以上四种管理模式得出,应该实行一种开放式的适度集权又适度分权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让实验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教师又可以有效地参与到实验室发展中来。这种开放式的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是一种可以消除现有实验室管理弊端,又可以迎合当代实验室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五

[摘要]在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通过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地强化职业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不仅是今后职业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态势,也是国家建设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新形势;职业院校;人事档案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兴起,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重大责任。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人事档案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管理其他档案的基础。本文就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并为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不够重视。

人事档案是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借阅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但是在职业院校中我们发现,档案管理工作却不受重视,忽略了档案管理的技术性以及专业性,认为人人都可以胜任档案管理的工作,并没有任何技术可言,所以没有安排专业的人员去管理,这直接造成了工作人员只是对档案进行了简单的保管,并没有施展它应有的作用。同时,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形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职业院校中,一般是由手工完成,这种完成方式对于档案的管理是极其不利的。

(二)人事档案管理不够规范,档案内容不够完整。

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很多职业院校开始引进一些高学历的人才,但是这类人才一般的档案资料都是残缺的,有的缺少学历学位证书,有的缺少专业职称材料,有的缺少年度考核资料等等。而部分单位因为人事的调动比较频繁,这就直接导致了档案没有进行及时管理,因此,人事档案工作残缺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过去的职业院校的档案收集纯属是被动的,一般人事部门会把聘用的人才通过邮寄的方式派送档案到学校,在派送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执行不严格或是移送不到位的情况,这就使得档案的内容不够完整。

(三)人事档案管理与人事管理存在脱节问题。

在职业院校中,人事档案管理与人事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才的流动十分频繁,擅自调离岗位的人才也越来越多。这些人员并没有清晰的档案资源和组织关系,这就使得转让工作变得异常烦琐,在实际情况中,很多人会选择直接建立新的档案,这就造成了档案的混乱。在职业院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中这种情况很多,如果人事档案不能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那么档案管理也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二、新形势下职业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档案资料整理。

在新形势下开展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需要的是规范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将档案管理更为标准化,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对人事档案实施更为简单、协调、有序化的管理,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益。对于档案的收集以及整理的相关行为要明确规范,务必保证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且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对于所有的档案资料都要同等重视。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行变革,要求全面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要求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对于档案的管理工作重新进行全面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正确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很强的管理能力与整理资料的能力,并且要对计算机的使用有一定的能力。在做好最基本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后,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监督,这是职业院校对档案真实性的需要。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档案。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职业院校的不断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整理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与发展。使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减少失误,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公布一些非保密的档案信息,这样就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使用信息化技术收集整理档案,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师生的共同需求。数字化技术所代表的是精细与精准,能够提高建设和完善人事档案的数据库效率,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率。

(四)建立问题反馈机制。

职业院校应该建立专业的工作小组来对档案进行整理,通过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可以通过讨论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要逐步地完善,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问题反馈机制。

综上所述,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人事档案越来越重要。加强对职业院校的.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运用新型的技术对档案进行实时更新,采取最为合理的方式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水平,推动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志芳.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与改革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3(6).

[2]朱莉,张麟.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与改革路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4(7).

[3]李继红,于鲁霞.加强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j].兰台世界,(z2).

高校信贷资金管理论文篇十六

中国加人wto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必然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主题。学分制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性,更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学分制是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探索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学分制对教学,理模式的要求。

1.由标准化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标准化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强迫等手段进行的一种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的管理。这是一种在学年制条件下比较适用的管理模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化培养是重点,学分制的动态、开放性以及学分制下学生的流动性,使得完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标准化的管理应该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并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柔性管理以严格的规范管理为基础,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开放、灵活和竟争。

2.人才培养以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目标。

学分制比较注重目标管理,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根本出发点在于鼓励多样化。它具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由选择的特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问、修读方式、修课门数等.这使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性。

3.灵活的学制与灵活的选择是核心。

弹性学制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选择制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它包括选课和选择学习进程与方式。其中选课制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包括选择课程、上课时间、教师等。这是学分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方式及进程的选择,使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如免听、免修、增减选课量等,从而达到加快或减慢学习进程的目的。

4.培养、强化学生的自制与选择能力。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及课余时间的掌握将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有的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使学习计划受到一些影响,质量不易保证。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学校对学生的约束相对减弱,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靠自己,学生的自由度加大,纪律难以保证,这就容易导致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因此,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更新观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建立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仅涉及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涉及到整个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形成与学分制有关的教学文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联系紧密、信息通畅、高效有序、便利可行的运行机制。

2.与国际接执,采用学分互换制。

高等学校只有互相承认学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因此,必须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使学生实现跨校选课,同时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分的认同。要推动各校教学的国际化,提高课程质量,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实现互相承认学分,采用学分互换才能成为可能。

3.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它的管理成为一种流动管理,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0033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