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0:29:07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7 10:29:07     小编:MJ笔神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教学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和组织活动的方案。在编写教案时,我们需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一

3.理解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各实验的设计。

1.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学会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1.建立正确的世界观,理解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

2.明白真理的发现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板书。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向日葵图片)。

问:向日葵的名字怎么来的?

问:向日葵这种始终朝向太阳的特征在生物学上被称作什么?

经过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大家对向光性已经很熟悉了,你能举出几个向光性的实例吗?

(教师点评学生的答案,提醒学生区分植物的向光性和动物的趋光性。)。

(出示北半球的森林图片)。

问:如果在森林里迷了路,能利用植物来判定方向,你知道如何判定吗?

问:你能预测南半球和赤道上的树木的树冠形状吗?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这些现象中,你可以告诉我,向光性的产生和什么因素有关吗?

大家从一些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其实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发现问题,同学们发现了问题后,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且做出了假设,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第二步——作出假设,但是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我们要验证假设,就要自己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来说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今天我们的假设是:植物在不均匀的光照下产生向光性。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

(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达尔文实验一。)。

(教师指出达尔文实验的优点,重点提出实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对照原则)。

通过观察,你得到什么结论?

不均匀光,我们称为单侧光。

象这种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称为向性运动。

根的向重力生长等。

问:植物的向性运动有什么意义呢?

植物的向性运动在植物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向性运动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还以大家最熟悉的向光性为例来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点评,指出优缺点。然后演示达尔文实验二。)。

(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板书)。

(演示达尔文实验三)。

(教师引导学生自评、总结、板书)。

(出示达尔文的三个实验的比较表,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达尔文经过实验,推想到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些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影响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但是,达尔文没有就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直到1928年,荷兰的科学家温特才作更仔细的研究。

(点评学生方案,然后出示温特实验——实验四,重点介绍实验设计中的单变量原则)。

(教师总结、板书)。

生长速度不均的原因呢?

你如何验证自己的假设?

(点评,然后出示温特实验——实验五)。

(点评、总结、板书)。

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物质a,促进生长,但是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他并没有找出来,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由于它具有促进生长的功能,因此命名为。

(出示五个试验的比较表,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一与实验四比较,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实验一与实验五比较,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由此,请同学们总结向光性产生的机理。(教师适当提点)。

科学家们经过艰苦的努力、科学的探索,终于发现:在单侧光的影响下,尖端合成的生长素可以发生横向运输,即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生长较快。

总结,课堂小测。

答:向日葵的花盘可以随太阳转动。

答:向光性。

答:窗台上的花向窗外生长  (飞蛾扑火)。

答:北方树木的树冠形状偏南。

答:南半球树冠偏北,赤道上树冠无明显偏向。

答:植物具有向光性,北半球太阳光从南方射来,南半球相反,赤道上太阳光直射。

答:光。在不均匀的光照下植物出现明显的向光生长。

学生讨论,拿出方案。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答:植物向光性的产生与不均匀的光照有关。

答:

向光性:有利于利用光能。

向重力性:有利于植株的固着以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学生讨论,拿出方案。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总结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分析、总结。

学生讨论,拿出方案。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互评。

答:胚芽鞘两侧生长速度不均。

答:物质a的分布不均。

学生讨论,拿出方案。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答:均匀光照下,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

答:单侧光下,生长素分布不均,弯曲生长。

答:单侧光下,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速度快;向光一侧生长素少,生长速度慢。结果导致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

(副板板书)。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实验验证。

(对照原则)。

(主板)。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向性运动。

1.概念。

2.意义。

二、向光性产生的机理研究。

实验一:

向光性与单侧光有关。

实验二:

胚芽鞘的。

尖端感光。

实验三:

胚芽鞘的尖端与生长有关。

(副板)。

(单变量原则)。

(主板)。

实验四。

胚芽鞘尖端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

实验五:

物质a的分布不均造成弯曲生长。

1.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答案并不唯一,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多元化。

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从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3.双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同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向性运动。

1.概念。

2.意义。

二、植物向光性产生的机理。

实验一:

向光性的产生与单侧光有关。

实验二:

胚芽鞘的尖端感光。

实验三:

胚芽鞘的尖端与生长有关。

实验四:

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促进。

生长的物质。

实验五:

物质a的分布不均造成弯曲生长。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

实验验证。

(对照原则)。

(单变量原则)。

得出结论。

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的另一部分  。

实验编号。

胚芽鞘情况。

光照情况。

实验现象。

尖端处。

理状况。

其他处理。

1

完整。

均匀光照。

直立生长。

2

完整。

单侧光。

弯曲生长。

3

完整。

尖端套不透光小帽。

单侧光。

直立生长。

4

完整。

尖端以下套不透光小筒。

单侧光。

弯曲生长。

5

切去尖端。

均匀光照。

不生长。

6

切去尖端。

单侧光。

不弯曲、不生长。

7

切去尖端。

琼脂块覆盖切口。

无光照。

不弯曲、不生长。

8

切去尖端。

接触过尖端的。

琼脂块覆盖切口。

无光照。

直立生长。

9

切去尖端。

接触过尖端的琼脂。

小块置于切口一侧。

无光照。

弯曲生长。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二

《激素调节》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12章第3节,本节通过学习人体内分泌的激素,让学生认识到激素对人体生长、生殖、发育及新陈代谢等方面的调节作用,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本节内容是《激素调节》,鉴于本节知识内容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需要学生说出人体外分泌腺与内分泌腺的区别;知道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说明激素的概念;指出生长激素产生的部位和主要生理功能。重难点是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名称、位置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激素的生理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学习,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与老师进行问答,通过学生的回答引起学生的充分讨论,让学生互相质疑,共同提高。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勇于展示自我。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把握课堂节奏,把握知识结构的构建,在学生活动时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的发言、展示时适时点评,并进行知识的点拨,在学生出现偏差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基本上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问题为主轴”的“六为主”教学原则。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一些不足,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展示阶段,学生之间的.质疑、互问不太充分,部分学生有怯场的感觉,自信心不强,教师在调动学生情绪方面还可多想办法。在目标设置上,可思考在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学习目标,尽量简化,以便每节课落实到实处,做到少而精。我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一些微小细节进一步改进。我今后会按照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这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三

这节课学习人的生命活动的另一调节方式:激素调节。围绕常见的激素病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做“医生”,分析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这是我们本章、本节最大的亮点,该次讨论非常顺畅、透彻和热烈,通过探讨这些病例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感觉到比较陌生。当你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比如突然发现眼前有条蛇,你会有什么反应?(同时通过大屏幕展示一条蛇的图片)创造情景,引入新课。然后,在复习旧知识,内分泌腺进而引伸到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腺激素。最后设问题:内分泌腺构成人体的哪个系统?本节课的亮点一:我们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较好的突破了重难点,在老师的指引下展开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亮点二:教师对教材的巧妙处理显得尤其重要。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引入话题,以分析疾病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学习了人体的内分泌与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三种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调节作用。亮点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医生”的角色对几种激素调节失常引起的疾病进行诊断、分析、治疗。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鉴别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并分析其发病原因,相关激素的产生部位,指出其治疗办法。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来获得解答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这种新颖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轻松、牢固地掌握激素调节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到了一些医学的知识,包括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感受了做“医生”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与生物联系紧密,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基础学科。我们发现这种联系实际生活场景的教学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很乐意听到老师讲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想在以后的讲学中应注意多给学生讲一些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在本节课也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该堂课的学习,我们对疾病的产生根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到病人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他们的不幸,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这堂课也使得学生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身体,锻炼身体的意识。

在最初上课时,内容处理得不够好,老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知识点未能完成,经过我的努力,最终取得了突破。课堂时间安排得到了改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四

本来是示范课,但是一点示范的作用都没起到。深感惭愧!激素调节一节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也有点生疏。所以在处理的时候,我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多准备一些形象、生动、而又具体的图片,并多联系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过程式教学,这样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本节课在以下知识上采用不同的方法:首先是内分泌腺的介绍,用对比的方法,记住内外分泌腺的区别,在进一步讲激素的作用,这个是重点我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再明确并在此多花费时间让他们和生活联系起来。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熟悉激素的作用。最后再讲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联系。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件的底色没配好,学生也是20多天没给他们上课,乍开始配合不默契,所以一开始就没进入状态。有些紧张了。后面的课除了将知识讲到,没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学生参与的少。

总之,由于时间的仓促,临时改变课题,准备不充分我觉得讲的很不成功!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用心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充分准备的仗!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五

我在上《激素调节》这节课前让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途径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拉近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表达,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堂作业中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除可对课堂教学进行反馈外,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在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时,先找出异常症的病因,再归纳出生理功能,将激素调节的主要特点放到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之后来学习,通过这几种激素的生理功能归纳出激素调节的主要特点,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将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由于教学贴近了社会、贴近了学生生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六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破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七

1.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顶端优势的原理及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燕麦实验,培养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顶端优势原理,训练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简介,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顶端优势原理,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研究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

(2)顶端优势。

[解决办法]。

(1)介绍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植物向光现象及生长素名称的由来。

(2)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生长素对植物向光性的影响。

(3)观察自然界树木的形态,思考其原因。

(4)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顶端优势原理。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不同方法处理情况下,植物生长的状况。

[解决办法]详细分析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状况。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说明向光性实验中,生长素浓度大,是在促进生长浓度范围内相对浓度大,并没到抑制程度。

1课时。

讲述法、谈话法。

燕麦植株形态图,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燕麦实验系列图,窗台上向光生长的盆栽植物(图像),葵花向阳(图像),向光性原理(动画),顶端优势原理(动画)。

1.阅读教材上植物激素的概念,总结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异同。

2.分析一系列燕麦实验结果,推测原因。

3.分析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弄清培养无籽番茄的具体操作方法。

4.分析芽对插枝生根的影响。

5.探索顶端优势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6.完成有关作业。

多媒体教学的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顶端优势的原理及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板书)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讲 述。

调节控制生物生命活动的因素,有外界条件,也有内在因素。内因除了遗传特性之外,就是激素。

通过初中生理卫生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激素,请学生回忆激素的概念,要求答出:由内分泌腺分泌,含量极少,但作用重要,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高等植物体内也有类似人体内激素的物质,请学生读书上植物激素的概念,再请总结两种激素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要求答出,相同点:含量极少,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点:人体内的激素是由一定的内分泌腺分泌,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的。教师解释“一定部位”,如产生生长素的植物体芽的顶端,这儿找不到腺体,细胞结构也与其它地方的细胞相似。

目前发现的植物激素有许多种,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索、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等。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生长素。下面,我们就以生长素为例,来说明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首先介绍:

一、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是通过一系列燕麦实验来发现的。

实验一:(示燕麦胚芽鞘生长示意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把燕麦种在暗处,胚芽出土时,外面包有胚芽鞘(胚芽外面的锥形鞘,保护作用),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二:(示挂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把燕麦幼苗装入纸盒内,盒壁上穿一小孔透光,几天后,胚芽鞘弯向光源。请学生分析,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要求答出:植物具有向光性。

实验三:(示挂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如果切去胚芽鞘的尖端,仍放入一侧透光的盒子中,几天后,胚芽鞘既不长,又不弯。请学生分析,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要求答出:植物的生长、弯曲、都必须要有尖端。

胚牙鞘弯曲,必须有尖端。问题在于,弯曲的部位不是尖端,而是尖端下面的一段,请学生推断可能的原因。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答出:尖端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促进了下部的生长。

这种推想是否正确,还得用实验来证明。

实验四:(多媒体用动画形式演示实验过程)把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的切块上(用实物简要介绍琼脂和琼脂块),如果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就会向下运输到琼脂块上,过些时候,把尖端从琼脂块上拿掉,再把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也发生了生长和弯曲的现象,现在,是否可以下结论,说明前面的推断是正确的呢?学生争论,老师作结论,不能,还得确定琼脂本身是否对弯曲有影响,科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做到严谨周密,无懈可击,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对照实验,(动画形式演示实验过程)把没有与胚芽鞘端接触过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这才无可辩驳地证明:胚芽鞘的尖端确实能够产生某种物质,并从尖端运输到下部,促使下部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经生物学家多年的研究,终于在1934年由荷兰的科学家郭葛从植物体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它的化学名称是吲哚乙酸,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所以取名叫生长素。从1880年达尔文首次进行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到1934年生长素提纯而结束,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历时54年,经多位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可见,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来之不易的,是辛勤汗水的结晶。

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大部分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细胞和幼嫩的种子等,衰老的组织中则较少。

花这么大力气发现的生长素,有些什么作用呢?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

(多媒体银幕显示窗台上的盆栽植物向光弯曲和葵花向阳的图像。)。

老师讲授:植物为什么会有向光性呢?多媒体银幕显示受光影响,生长素分布不均及生长不同的动画图解,这与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光线能改变生长素的分布,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因此,向光的一侧细胞生长慢,背光的一侧细胞生长快,结果,茎就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光源的一侧弯曲,使茎表现出向光性。

2.促进果实发育。

老师讲授:大家知道、雌蕊受粉以后,胚珠开始发育成种子,子房开始发育成果实,这时,除去正在发育的种子,果实的发育也就停止了。问:这种现象说明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答出:种子发育是果实发育所必需的条件。)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种子发育决定了果实发育呢?经实验测定,雌蕊受粉以后,发育着的子房内,生长素含量猛然增加,这些生长素就是由发育中的种子合成的,它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种子发育是果实发育的必需条件?(请学生回答,要求答出:果实发育需要种子发育过程中合成的生长素。)。

在生产上,用人工合成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没有受粉的番茄花蕾,由于有生长素,果实照样发育,由于没有受粉,种子不能发育,从而获得无籽番茄。生产上也就是用于无籽果实的培育。问:已受粉的花蕾还可用生长素处理来获得无籽果实吗?学生回答:不能,这样的果实有种子。

3.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在繁植林木和花卉时,常用的扦插法。有的植物容易插话,有的则不容易插话。对于那些不易生根的枝条,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泡插枝的下端,插入土后,就能长出很多根,容易成活。(银幕显示或板画下图)。

a、b、c、d表示扦插的四枝同种植物的芽的情况,请问:谁最先长出根?为什么?(答:d最先长出根,芽是生长素合成旺盛的部位,d的芽最多。)。

此外,生长素还具有阻止器官脱落,防止落花落果,延长种子休眠,促进菠萝开花和黄瓜多开雌花等作用。

生长素具有这么多作用,是否就越多越好呢?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物极必反。一般地说,生长素对生长的作用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高浓度抑制生长。

我们看到自然生长的树木形状都是(板画),而不是(板画)原因在于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顶端优势。(板书)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多媒体银幕显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部位,抑制侧芽生长的动画图像)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问:要使侧芽生长,该怎么办?原理是什么?要求答出:摘除顶芽。顶芽摘除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这是,生长素对侧芽由抑制生长变为促进生长,侧芽不久发育成侧枝。

高浓度要抑制植物生长,而前面讲植物的向光性时,为什么又说背光的一侧浓度高促进生长呢?是因为讲向光性时的浓度高是在促进生长的浓度范围内相对的高,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高浓度则是在抑制范围内了,它们有质的差别。

生产实践上,顶端优势的原理应用相当广泛,如棉花摘心,以多长侧枝,多结棉桃,达到增产的目的。

(银幕显示:)。

下述各项中,属于利用顶端优势及原理的措施有(多项选择)____。

a、新栽的小树要去掉部分枝叶。

b、果树的整枝修剪。

c、修剪篱笆。

d、摘桑叶喂蚕。

通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我们知道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可见,生长素对植物生命活动主要起促进作用,但不是所有植物激素都这样,也有起抑制作用的,大家课后阅读p·123中“其它植物激素”的内容,就可知道,同一株植物体内,存在多种植物激素,这些激素有不同的作用,通过它们的协调作用,使植物能正常地进行生长发育,新陈代谢。

(参考答案:a、直立生长;b、向右弯曲生长;c、向右弯曲生长;d、不生长。

e、向右弯曲生长;f、不生长;g、直立生长;h、向右弯曲生长。)。

配图715jt002配图。

植物激素的概念,区别: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

一、生长素的发现。

燕麦实验。

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向光性。

2.促进果实发育无籽果实。

3.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4.高浓度抑制生长 顶端优势。

 别称“皮燕麦”,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根系发达,高1米左右。顶生圆锥花序,小穗含两花,颖果。成熟时内外稃紧抱子粒、不易分离。我国西北、内蒙古,东北一带牧区或半牧区栽培较多。

 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张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功能。在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穿出地面,保护胚芽出土时不受损伤,随后为胚芽所突破。

 也叫“琼胶”、“冻粉”。由石花菜、江蓠等红藻经水煮提取胶质,再经冻结,脱水、干燥而制成。为透明、无味、无臭的胶冻状块片或粉末,不溶于冷水而溶于温水,呈胶稠液。它的10%溶液冷却后即冻结为凝胶状。主要成分为多聚半乳糖的硫酸酯。常用作微生物培养基及食品工业的配料。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八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理作用。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及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4.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理作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3.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相关知识

生长素、胚芽鞘、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植物生长调节剂;顶端优势。

1.胚芽鞘

单子叶植物发芽时,保护胚芽萌发的外壳。胚芽从胚芽鞘中抽出的是一片只有叶鞘而没有叶片的不完全叶。不久,抽出具有叶鞘和叶片的第一片完全叶,以后抽出的叶,按顺序分别叫做第二、第三......叶。当第一片叶刚抽出时,在芽鞘节上开始长出2条不定根,在第一片叶的抽出过程中还会长出3条不定根,这样一株幼苗就形成了。幼苗生长的营养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靠水稻种子自身的贮藏器官胚乳提供的。在幼苗生长到三叶期以前,主要是依靠胚乳贮藏的养分,三叶期以后才靠幼苗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养分、水分和由叶片制造的有机养分。正因为这样,我们把幼苗三叶期前后称为离乳期。

2.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最适浓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根的最适浓度约为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约为10-8mol/l,茎的最浓度约为10-5mol/l。在生产上常常用生长素的类似物(如萘乙酸、2,4-d等)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如生产豆芽菜时就是用适宜茎生长的浓度来处理豆芽,结果根和芽都受到抑制,而下胚轴发育成的茎很发达。植物茎生长的顶端优势是由植物对生长素的运输特点和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两个因素决定的,植物茎的顶芽是产生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但顶芽处产生的生长素浓度通过主动运输而不断地运到茎中,所以顶芽本身的生长素浓度是不高的,而在幼茎中的浓度则较高,最适宜于茎的生长,对芽却有抑制作用。越靠近顶芽的位置生长素浓度越高,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就越强,这就是许多高大植物的树形成宝塔形的原因。但也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具有强烈的顶端优势,有些灌木类植物顶芽发育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退化,甚至萎缩,失去原有的顶端优势,所以灌木的树形是不成宝塔形的。

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促使插枝生根

当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枝插值的形态学下端后,那里的薄壁细胞不再分化,首先恢复分裂的机能,产生愈伤组织,然后还可能长出大量的不定根。使一些不易生根的植物插枝后顺利生根。

(2)疏花疏果,形成无籽果实

用10-5~2×10-5萘乙酸处理花序,可以增加棉花、番茄、菜豆等座果率。用1。5×10-5~3×10-5的2,4-d处理茄子和番茄花序,也可以增加座果率。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籽果实。

(3)促进菠萝开花

菠萝一般在定植二年植株中仅有25%开花,其余都处于营养生长状态。此后,开花过程继续拖长到5年以内。但是用5×10-6~10×10-6的萘乙酸或2,4-d处理营养生长期达14个月的植株,两个月后就能100%开花。而且这种处理在一年内任何月份都有效。因此,用生长素处理菠萝植株,可使植株结果和成熟期一致,便于管理和采收,也可使一年内各月都有菠萝成熟。

(4)清除杂草

应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于农业生产,一定要注意植物器官的种类和细胞年龄与生长素的浓度的关系。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各器官的生长有促进和抑制的作用,生长素浓度过高,严重的还会导致整个植株死亡。

3.不同方法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

(1)用生长素或其它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就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等涂抹或喷洒在未受粉的雌蕊子房上,来刺激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番茄、茄子、辣椒、无花果、黄瓜等的无籽果实就是这样生产的。而苹果、桃这两个品种用生长素刺激无效,要用赤霉素处理才能形成无籽果实。这种方法得到的无籽特性是不能遗传的,所以必须每次都用这种方法处理才能得到无籽果实。

(2)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三倍体无籽西瓜:普通的二倍体西瓜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秋水仙素会阻断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已经复制的染色体留在了一个细胞核内,就形成了四倍体,然后开花时授以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最后结出的就是三倍体种子。第二年将三倍体西瓜种子和普通二倍体西瓜种子间种,三倍体西瓜植株不能正常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开花时,在三倍体植株的雌蕊柱头上授以二倍体西瓜的花粉刺激诱导它形成三倍体无籽西瓜。其原因是二倍体西瓜的花粉中含有少量生长素,同时花粉中还含有使色氨酸转变为吲哚乙酸的酶系,当二倍体花粉萌发时,形成的花粉管伸入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子房内,将自身的使色氨酸转变为吲哚乙酸的酶系分泌到里面,从而引起子房合成大量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三倍体无籽西瓜适应性和抗逆性更强,含糖量高,无子耐贮运,产量高,深受消费者和种植者欢迎。缺点是需要年年制备三倍体种子,而且技术含量较高,需专业人员才能制种。

(3)利用基因工程生产无籽果实:无籽果实与子房中的生长素含量相关。人们已成功地向茄子中导入由子房特异性启动子控制的激素前体生物合成的基因,并生产出无籽茄子,而且这一方法也可能推广到其它植物,如番茄、西瓜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基因工程生产无籽果实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对无籽果实的青睐,无籽技术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大规模地推广到蔬菜和水果生产中。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

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2、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3、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介绍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为什么在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兴奋剂?(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叫激素。

激素调节主要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

(二)新课学习: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么功能。

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先发育为青蛙?

阅读讨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师:同学们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吗?

生:读课文、讨论、表达(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时甲状腺激素。

不足)。

生: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加碘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加碘吗。

师:对。地方性饮食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你们知道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吗?

生:讨论,表达,交流。

师:预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盐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食用海带等海生植物。

5、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表达[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师:对。导读胰岛素功能。

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

师: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介绍: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人类合成蛋白质的先例,在生物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6、简单介绍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三)讨论、表达。

1、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

2、糖尿病是否都需要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四)自我评价1、2思维拓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有什么疑问?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十

设计思想: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 “――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 “――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 “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破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 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十一

细胞免疫

屏障作用

(第一道防线)

吞噬和抗菌作用(第二道防线)

主要由b细胞参与

主要由t细胞参与

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第三道防线)

在抗传染性免疫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是特异性免疫产生的基础

都可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两者既各又独特作用,又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特异性免疫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知识:

1、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

2、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3、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能力:

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介绍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国家为什么要严厉打击贩卖私盐行为”的讨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的名称和位置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说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其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发病率”的调查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引入:为什么在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学生讨论,交流)

师:在人体内,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物质,叫激素。

激素调节主要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激素的调节作用

(二)新课学习: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么功能

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添加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先发育为青蛙?

阅读讨论: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及过多、过少时人体的病症

师:同学们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吗?

生:读课文、讨论、表达(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时甲状腺激素

不足)。

生: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食用的盐是加碘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加碘吗

师:对。地方性饮食缺碘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你们知道碘盐的正确使用方法吗?

生:讨论,表达,交流

师:预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盐外,还有什么方法?

生:还可以食用海带等海生植物。

5、说出胰岛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时的病症

生:阅读相关内容,讨论、表达[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师:对。导读胰岛素功能。

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对糖尿病发病率进行调查

师: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介绍: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开创了人类合成蛋白质的先例,在生物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6、简单介绍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十三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通过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节内容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有关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规律以及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化合物、细胞的角度理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了解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而成为本节的重点知识。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植物产生“向地性”与产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未能给予明确的区分,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乱,而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在介绍主干知识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学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识本身,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以及与植物产生向光性有关的生长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种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在教材中有四处。其中比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有两处。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第一处,孟德尔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第二处。与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相比较,对生长素的发现、认识过程历时较长,其中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求证(或检验)假设的过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特别给学生点明这条科学研究的线索,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并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茎尖向光生长的虽然是生活中常的现象,但学生有可能对此熟视无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为研究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置上拓展思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虑如何实施好自己的实验方案。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法建议。

一.导入  新课:

1.方式一,以问题导入  :

问题1:“当我们把一粒种子种在土壤中,各种条件合适、种子开始萌发。它的根和芽会朝向什么方向生长?”――根向下,芽向上、向光生长。

问题2:“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而芽总是向上、向光生长?”

陈述:对于植物的芽总是向光生长,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达尔文不仅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且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方式二,以观察活动引入:

陈述: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它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让我们看一看种子的方向对它萌发出的根和芽的生长方向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或课文中的彩图。

“植物的芽为什么总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呢?”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人――达尔文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

二.主体知识的呈现方式:

对于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可以采用动画媒体呈现的方式,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一个实验的结论。这样逐步推进,给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学生活动的组织:

1.演示实验的组织:

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4-5天请两三名同学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或其他在形态上有明显方向性、容易萌发的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准备,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完成实验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锻炼。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考虑让班级中的学生轮换,以保证能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组织:

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教师首先要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做一介绍。在实验处理上不仅要考虑设置对照组,还要考虑设置单因子变量以保证实验的信度。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课本中用了玉米种子,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植物的种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明显的向性运动发生在植物的根和芽。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的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材料还有什么?”当学生的思路打开以后,就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了。

教师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所投入的成本、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

因为观察到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时间会稍长一点,所以“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活动应在本章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安排、实施并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4、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 :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 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破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  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 】。

第一节 。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探究活动。

在验证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实验中,可以提示学生将大蒜、洋葱、萝卜等植物倒放或侧放,观察芽的向性运动。

可以就"植物的茎是否会把生长素向上运输?"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从选材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探究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春天(3月),选未长叶的杨树将几个枝条折弯,使其顶芽向下,观察生长发育的现象。在实验设置完成以后,应对可能的实验结果做出预期,并做观察记录。当枝条上的叶片全部长出后,汇总观察记录,做出总结报告和实验结果分析。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十四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探究活动

探究芽的向性运动

在验证植物向性运动的设计实验中,可以提示学生将大蒜、洋葱、萝卜等植物倒放或侧放,观察芽的向性运动。

探究植物的茎运输生长素运输的方向

可以就植物的茎是否会把生长素向上运输?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指导学生从选材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开展探究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春天(3月),选未长叶的杨树将几个枝条折弯,使其顶芽向下,观察生长发育的现象。在实验设置完成以后,应对可能的实验结果做出预期,并做观察记录。当枝条上的叶片全部长出后,汇总观察记录,做出总结报告和实验结果分析。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十五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通过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本节内容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有关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规律以及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化合物、细胞的角度理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了解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而成为本节的重点知识。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植物产生“向地性”与产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未能给予明确的区分,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乱,而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在介绍主干知识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学生的眼光局限在知识本身,局限在对某一种激素的认识上,而是及时介绍了科学研究成果怎样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以及与植物产生向光性有关的生长抑制物和其他植物激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也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一种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在教材中有四处。其中比较集中而完整地反映科学研究全过程的有两处。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第一处,孟德尔研究遗传的基本规律是第二处。与孟德尔发现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相比较,对生长素的发现、认识过程历时较长,其中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求证(或检验)假设的过程也不很清晰。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特别给学生点明这条科学研究的线索,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并在活动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茎尖向光生长的虽然是生活中常的现象,但学生有可能对此熟视无睹,并不深究其中的原因。以此作为研究内容,启发学生自己设计验证实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设置上拓展思路,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虑如何实施好自己的实验方案。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法建议。

一.导入新课:

1.方式一,以问题导入:

问题1:“当我们把一粒种子种在土壤中,各种条件合适、种子开始萌发。它的根和芽会朝向什么方向生长?”――根向下,芽向上、向光生长。

问题2:“为什么植物的根总是向下,而芽总是向上、向光生长?”

陈述:对于植物的芽总是向光生长,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现象。达尔文不仅观察到了这一现象,而且还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实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方式二,以观察活动引入:

陈述: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它的方向并不是固定的。让我们看一看种子的方向对它萌发出的根和芽的生长方向有什么影响。组织学生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或课文中的彩图。

“植物的芽为什么总是朝向固定的方向――光源的方向生长呢?”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人――达尔文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研究。

二.主体知识的呈现方式:

对于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史实可以采用动画媒体呈现的方式,使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教师可以呈现一个实验,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一个实验的结论。这样逐步推进,给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更加深入和透彻,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学生活动的组织:

1.演示实验的组织:

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4-5天请两三名同学预先将达尔文的实验用玉米种子(或其他在形态上有明显方向性、容易萌发的种子)重复出来。到上课时,由完成实验的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向全班进行介绍。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种方法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准备,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完成实验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锻炼。如果能在课堂上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也可以考虑让班级中的学生轮换,以保证能有较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2.实验方案设计活动的组织:

这是学生第一次自己设计并实施一个实验。教师首先要就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做一介绍。在实验处理上不仅要考虑设置对照组,还要考虑设置单因子变量以保证实验的信度。在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课本中用了玉米种子,学生很容易想到用植物的种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明显的向性运动发生在植物的根和芽。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找到的既能长根又能长芽的材料还有什么?”当学生的思路打开以后,就可以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实验方案的设计活动了。

教师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考虑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所投入的成本、实验装置是否能够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项条件,以及实验装置的安全性、操作是否方便等。

因为观察到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时间会稍长一点,所以“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活动应在本章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安排、实施并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破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板书设计】。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达尔文通过对比观察提出了假设: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在光的刺激下对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

2.温特通过实验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确实存在某种物质。

3.郭葛分离并鉴定出了产生影响的物质:吲哚乙酸,即生长素。

二、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

合成部位:生长旺盛的细胞、分生组织。

分布:1、向光一侧比背光一侧少。

2、在尖端产生,向下运输。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例:顶端优势。

2、能促进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

四、生长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

3、防止落花落果。

1、赤霉素。

2、脱落酸。

3、细胞分裂素。

4、乙烯。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十六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结合这一描述,笔者认为,学习不应仅仅停留于课本的理论知识本身,学生还应该掌握策略性、方法性的知识,在课堂学习的同时,逐步摸索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一节很好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素材,因为学生在“生长素的发现”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还没有机会付诸实践,而本节的教学是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良好素材,所以,我增加了“植物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同时安排了两个课时进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

(一)认知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3.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根和芽的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

2.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得出结论。

3.学会合作、交流。

(三)情感目标。

建立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观。

(一)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外完成植物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用具)。

(二)学习过程。

1.第一课时(学习在教师的问题串的引导下进行)。

问题一:你是怎样设计植物的向重力性运动的实验的?结果如何?

学生展示植物向重力性运动实验的实验结果,阐述实验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其中大多数学生把幼苗水平放置或倒置,实验现象均较为明显。

问题二:在各组的展示中,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更科学?

学生讨论各组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互相寻找设计中的漏洞。比如有的小组没有标记重力的方向,有的没有固定培养皿,导致幼苗受力方向不一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了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认识到实验的设计必须科学和严密。

学生通过联系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可以推测出茎的向地一侧生长较快,而根的背地一侧生长较快,因此分别表现负向重力运动和向重力运动。

问题四:什么原因导致根的背地侧和茎的向地侧生长较快?请作出推测。

学生推测在根部,生长素在背地侧的浓度较大,而在茎部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较大。

教师提示:在重力的作用下,水平放置的植物,不管在根部还是在茎部,向地一侧的生长素浓度均高于背地侧的浓度。

问题五:根据提示,我们可以对根的生长作出什么样的推测?

学生推测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

问题六:怎样验证你的假设?

学生提出可以利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培养植物的根,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认识到,应该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配置具有一定的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

学生再次推测:根和茎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即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

问题八: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

学生再次讨论实验方案,提出可以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培养萌发的种子,长期观察其分别对植物根、芽、茎的影响。

教师提示:如果实验的时间太长,可以考虑选择其中某些短期就可以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器官,如根和芽,茎的生长可以在学习结束后继续收集数据。另外,由于生长素价格昂贵,实验和生产的过程中通常使用萘乙酸(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其作用和作用特点与生长素非常相似)等作为替代品。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根和芽对不同浓度的萘乙酸的反应。要求实验期间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萘乙酸的适用浓度范围、浓度梯度的设计等,在遇到确实超出能力范围的问题时,也可向教师求助。一周后各组整理数据,写好实验报告,课堂上进行交流,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对实验进行评价。

实验室提供萘乙酸、小麦种子、培养皿、移液管、烧杯等必要的材料用具,学生可以根据各组的设计取用。

2.第二课时(一周后,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报告实验设计思路、操作过程和实验结论。大部分学生在设计中配制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培养植物种子,测量种子萌发后根和芽的长度,并用表格或图的形式展示实验结果。师生共同讨论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强调实验设计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实验原则。证明了:萘乙酸在低浓度下促进根的生长,在高浓度下抑制根的生长;另外,促进根生长的萘乙酸最适浓度低于芽生长的最近浓度,说明不同的器官对萘乙酸浓度的反应不同。最后教师再次强调,萘乙酸是生长素类似物,生长素的作用也具有两重性,而且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

(一)尽量以问导学,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课堂学习成败的关键。因此,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问题”作为贯穿全程的主线。问题环环相扣,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样的处理会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再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体验。也只有这样,才会建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二)学习中应该渗透方法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理论知识,也在于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自始至终按照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分析、假设、验证的程序进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教师在每个实验中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互相提问,如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对照组是否有效等等。通过这种思维的碰撞,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十七

科学史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之一,其教育价值不仅仅局限在科学知识本身,更在于提供了这些知识产生的背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科学史,应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充分展现科学史内在的价值。当前,挖掘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功能,积极探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其真正走进课堂,发挥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作用,是高中生物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在教学方面就科学史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谈一些认识。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历史背景下看生物科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使生物学知识、原理和规律变得生动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这正是生物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而生物学家的感召力和生物学史的真实性,更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人文素养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中适时适地穿插讲述史料,内容包括生物学家的趣闻轶事、重大发现、著名实验等。内容精炼但寓意深刻,无需太多的指点,学生就能迅速、敏捷、准确地洞悉教师所要传达的意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使学生从中体察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追求科学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立志为科学献身和创新的精神。

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创设情景让学生重走科学家探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生物科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发展三方面的教育融合起来,因而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对学生乃至教师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标题】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提问】1、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为何跟着太阳转?窗口鲜花为何向着窗口弯?

(单侧光的刺激)。

2、破土而出的幼苗为何茎背地,根向地?

(重力的刺激)。

细致观察。

积极回答。

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导入】师生共同分析上述例子的特点。

(1)外界刺激特点:单一方向;

(2)植物反应特点:定向运动。

1、概念: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积极回答。

齐声朗读。

(p75)。

师生互动,引出概念。

指导读书,找关键词。

问题情境1:向日葵的向光性与含羞草的小叶合拢体现生物的哪一个生理特征?(生物的应激性)。

问题情境2:它们对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与刺激的方向有关吗?(向性运动与刺激方向有关,感性运动与刺激方向无关,但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2.意义:为了适应环境。

【设疑】植物表现出向性运动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存在和作用的呢?对此,科学家们不是凭空想象,一切结论的得出都源于实验。

从植物的向性运动现象中领会“向性运动”的概念。并通过对比学会区分向性运动与感性运动。

1、通过实物展示,形成感性认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创设情境,既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生物的应激性),又为新知识(植物的向性运动)的呈现作了铺垫。

3、通过现象对比,加深概念理解,并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关植物的向性运动现象的热情。

【探究准备】结合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设计重点介绍“如何提出假设”和“如何预期实验结果”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再展示“一个比较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包括的内容”。

(附在后面)。

了解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包括的内容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奠定理论基础,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提出规范性的要求。(遵循科学性、单一变量、对照性、可行性、简便性等基本原则。)。

二、生长素的发现。

【探究】提供模拟“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用具:纸盒两个、种子、锡箔、牙签若干支、剪刀、台灯,让学生根据提出的探究问题,按照探究活动表格所设计的内容,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探究问题: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

【探究】小组成员讨论、分工协作,模拟实验过程并完成表格填写。

1、 通过模拟设计实验,有助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2、通过模拟设计实验,创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突出了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

3、通过学生模拟科学探究过程,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使新课程教改的精神和要求落到实处。

【探究成果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和阐述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引导其他学生对该小组的设计进行评价。

【演示课件】琼脂块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明确该物质的合成部位、作用部位、运输方式、运输方向,并由此引出生长素名称。

【归纳】根据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经典实验的结论,谁能总结出科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实验—假说—验证—结论),并让学生以填表的形式巩固这些经典实验的重要结论。

【课堂小结】。

通过达尔文、温特、郭葛等科学家的出色工作,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感光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的部分);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主动运输);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极性运输、横向运输)。

小组代表展示和阐述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其他学生对该小组的设计进行评价。

及时小结升华情感。

学生分析。

教师点拨。

1、 通过学生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培养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实验设计能力的形成。

2、通过师生合作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3、通过归纳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全过程和让学生填写经典实验的结论,让学生对一项科学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几代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不畏困难、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形成深刻的认识。

4、通过归纳科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积极思考。

各抒己见。

该问题的设置,有助于检验学生在新情境中知识的迁移和变通能力,也为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埋下伏笔。

1、 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简单的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变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中教师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学生发现了秘密,从中散发出自己的光彩和生命活力,这也正是科学探究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2、 要关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利用问题来组织教学,问题虽然是固定的,但学生的思维却十分活跃,方法五花八门,教会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让学生学会去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3、要关注以评价促进教育的效益。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评价策略上,我们应追求主体多元与过程多面的统一,科学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最终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中,把评价融入过程,充分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探究兴奋,教给学生知识重点,再现生活常见现象,并非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案篇十八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优点: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如:2、4-d奈乙酸。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496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